怎樣有效率地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這世上,總有太多事情是自己不喜歡甚至是抗拒做的可又不得不做,遇到這種事情時我的工作效率直線下降,怎麼解決呢?
形式感很重要的。最討厭、最艱難的工作也會被它打敗。我的朋友把我定義為社交型人,但我卻需要每天在家裡不出門坐在電腦桌前查資料碼字打電話發郵件。你知道這個對我來說有多難熬了。但是沒關係。我用形式感征服了這一切。首先,起床就收拾完畢,一定不要蓬頭垢面,那樣就太隨意了。準備兩張桌子。一張隨便,但用最舒適、柔軟的椅子搭配。另一張要大,放專門的寫字椅,拎著你需要的資料和電腦,在屋子裡繞一圈走到大桌子旁邊,拿出資料和電腦,假裝已經到了工作室,開始一天的工作。
準備一沓便簽紙。把需要完成的工作計劃一下,每個工作都要寫單獨的一張,哪怕是打一個電話也要單獨寫一張,完成的時間也要寫清楚,休息的時間更要標清楚。把全部的便簽紙一字排開貼在抬頭就能看到的牆上。
接下來就一個一個的完成便簽紙上的工作,完成一張就撕掉一張。休息的時間就走一圈回到休息的椅子或者去陽台透透風,喝杯咖啡,品品茶吃吃飯什麼的,休息完也撕掉休息的便簽。如果有的工作實在無法完成,那也要在下一個工作時間來臨的時候結束它,因為別的工作和休息也同樣重要。這樣一天過去了,牆上只剩一個便簽紙了,就是:恭喜你,你今天又順利過關了。剩下的時間想幹嘛幹嘛。———是不是特別開心!趕緊換衣服出門見朋友去噢耶~剛開始的時候要適應節奏,所以總會有幾個沒有完成的工作,但是接下來慢慢的,工作本身討不討厭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成就感戰勝了它們。這個方法,我叫它便簽紙攻略。記得有一個長跑冠軍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說起過:定一個長距離的目標是難以完成的,但是把這個距離分成一段一段的就容易的多,跑完一千米就跟自己說:哇哦成功!下一個一千米就會像新的比賽,心理壓力也會減少很多。所以,把工作一個個分解,會減少討厭度,而且這種形式真的可以成就感倍增,因為每一天的生活都沒有白費。贊成樓上 @七蕎 的答案:對不愛做的事情,重視形式感能讓自己快速進入工作狀態。另外,同時從最麻煩(也是自己最不想做的)的和最喜歡的事情(讓人興奮嚮往)的開始入手做,也能讓大腦迅速興奮起來。
近兩年,由於工作性質的調整,我幾乎成了全天在家工作(工作室就在樓下,但暫時還沒打理清爽,只是作為庫房胡亂堆著大量的書)。很擔心自己會變得懶散,於是我買了4點起床 (豆瓣) 來讀,並辭退了家裡的鐘點工,開始自己學著做家務,讓自己家務和工作一起抓,這樣逼迫自己保持高效做事的習慣。
我規定讓自己必須在早上7點之前搞定早餐、給孩子梳頭等瑣事,而且自己一定梳洗完畢,穿好鞋子——穿好鞋子這個細節,我在蕭紅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回憶魯迅先生》蕭紅)里也讀到了,蕭紅寫道:「魯迅先生不戴手套,不圍圍巾,冬天穿著黑石藍的棉布袍子,頭上戴著灰色氈帽,腳穿黑帆布膠皮底鞋。 膠皮底鞋夏天特別熱,冬天又涼又濕,魯迅先生的身體不算好,大家都提議把這鞋子換掉。魯迅先生不肯,他說膠皮底鞋子走路方便。 」
平日里,我是不準孩子和自己早起後還拖著拖鞋慢慢走的,我覺得那樣人就精神不起來。所以我一定會盯著孩子起床後穿好衣服就穿上可以出門的鞋子,母女倆都梳洗好,這樣隨時開門抬腳就能出去,不會因為蓬頭垢面衣衫不整而懶得下樓買菜或鍛煉。
穿好鞋子後,我一定會先收拾好玄關處擺放的全家經常穿的各種鞋子,讓鞋子們整整齊齊列隊,好像也要去上班一樣。而做這件小事,連1分鐘都用不到,但卻會帶給人好心情,讓人感到振作。
再就是我做完早餐後,一定會把鍋碗瓢盆擦洗乾淨,灶台也清清爽爽。同時拿出做午飯的食材放在灶台邊。然後把餐桌收拾乾淨,給自己泡好茶。這個時候,會習慣地看看牆上的鐘,一看:保準是7:40。
而在做早餐等家務事期間,我也已經給自己打開了電腦預熱,而且更關鍵的,是打開7:40就要開始工作的文件夾中的文件,開始看上5分鐘,讓自己的神經接通當天的工作,而不是睡了一晚上後,對工作陌生一片的感覺。另外,我最想讀的書,也在頭天晚上放在電腦旁,也在做家務前讀5分鐘,這樣我就感覺一天最重要的充電和自娛方式:閱讀,開始了!如果當天還有聽公開課或電影的計劃,也會早早放在瀏覽器上最順手的書籤里(這個書籤存放的鏈接從來不會多於5個,每天都會調整)。
對,這些形式感,很重要的,是能保證給人一種「實質性工作已經開始了....」那種箭在弦上的感覺,而不是不知道一天該從哪裡下手,那樣就會打開電腦東晃晃西逛逛,時間很快就溜走了。
一早,我還有一個長期保持的形式:擦洗茶杯。每天上午都會泡紅茶喝,每天都會在白色的瓷杯上留下茶垢,所以泡茶前我一定會用鹽粉洗去茶垢(有時頭晚就會把杯子擦洗乾淨),這也會給人一種「又是新的一天,要好好乾啊」的感覺。
==============
而同時從最麻煩的事情及最喜歡的事情入手,則能讓人覺得自己對這一天有很好的掌控感,既不頹廢,也不委屈。所以,我的做法是:工作,從最麻煩的開始入手;讀書,從最喜歡的開始。這樣就從壓力和動力兩方面都讓自己的大腦興奮起來。如果只做最麻煩的事情,就容易厭倦;只做最喜歡的事情,則容易鬆懈。另外,這句話對我的啟發也比較大:任難任之事,要有力無氣。通常,人們在遇到麻煩的事情時,會有厭煩感,容易帶著情緒去處理問題,這樣就誇大了事情的難度,增加了心理壓力。心裡一煩,手上就亂,就會失去做事的必要節奏,該慢不慢,該快不快。所以,保持必要的形式感,能因為形式感帶來的有序感(或條理感)而讓人的情緒變得安定,定方能生慧,就能平靜地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心裡一靜,節奏就回來了。有節奏地做事,效率才會高。
--------
另,別看我寫得貌似有板有眼,其實也是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主要是為了提醒自己:別只是紙上說得漂亮,但是做起來打折扣呀!人非聖賢,有時候難免還是會顧此失彼,弦歌失調,這個時候,回頭來看看自己寫的這個回答,可能會更便於讓自己回到正軌,找到做事的節奏。
2014,願與各位共勉,向成為高效能人士的目標不停邁進。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Deadline
周末去參加 @鄒鑫-GTDLife 的GTD時間管理分享會(官方的記錄http://blog.sina.com.cn/s/blog_ab178aac01018rie.html),提到重要一點是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完成不喜歡的事
例如,遊戲化.看看下圖這個例子
另外,用這個方式的時候,多給自己反饋.例如一些物質或精神上的鼓勵
看過一句話,」對於討厭的事要儘快儘快做完,這樣才能縮短痛苦的過程。「
既然加了個心理學標籤,我就來從心理學方面來給幾個建議:1。行為主義方法:把任務分成很多小步驟,每完成一個小步驟給自己一個小獎勵(比如吃塊巧克力,喝口飲料甚至上個廁所等等),過不了幾個小步驟你就會很有幹勁。2。認知心理學方法一:找許多喜歡干這個事情的人一起干,你就會不知不覺學習到他們的行為甚至包括幹勁。3。認知心理學方法二:認真分析清楚這件事情的利弊,以及自己為什麼不喜歡,所要碰到的困難等等,然後設法說服自己喜歡此事。4。積極心理學方法:將此事和一件更有意義的事情聯繫起來,比如打掃辦公室衛生是為了讓人類生活得更健康,然後時刻從這個更有意義的方面去思考。
1、騙自己。比如只看到那件事裡面能讓你開心的一面。2、細分化。逼自己做一件很大的不喜歡的事是很難的。逼自己做一件非常小的不喜歡的事,卻容易得多。3、做總結。這是不管什麼事都能讓自己有點收穫的行為:)
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村上春樹
很簡單,ignore yourself~我們做不喜歡的事沒效率大多是受自己思維的影響,因為厭惡所以不想做,因為不想做所以拖延,沒效率。其實生活中我們聽不喜歡的話的一個反應就是左耳進右耳出,原理都是一樣的。自己產生負面思維的時候趕緊排除掉什麼都不要想,專註於手頭的事。一個親身體驗的例子就是跑步的時候自己總是想好累啊好累啊跑步跑一會兒就不想跑了,如果排除掉這種負面思維整個過程會有很多不一樣的體驗。
每次做的時候吃塊糖
求摺疊在我看來不喜歡的情況分為兩種:
一種是自身並未嘗試,而是通過身邊的人或事產生對這件事不好的看法,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你應該盡量拋開這些不喜歡的想法,以一客觀的態度去對待,並與喜歡這樣東東的人交流,了解他們對其的視角,或許你能慢慢感受到其中的魅力,然後從不喜歡轉變成不討厭或是喜歡。 另一種情況是自己嘗試過了,而自己當下的真實感受就是不喜歡,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是很是煎熬。如果可能的話,那就離開吧,人何必過得這麼苦呢。但你可以試試找到你喜歡的人也喜歡這件東東,愛屋及烏嘛,哈哈。就像我選修課選了乒乓球課就是因為喜歡的人也是去上這個課。不好意思,上面的說的有點答非所問。言歸正傳哈,我覺得影響效率的原因可能是你的內心太專註於自己不喜歡這件事情的感受上了,這時候你的大腦運作就不能專心地去配合行動來更快的完成這件事情了。所以這時候一旦有你喜歡的事情在手邊的時候,一般就會分心了。設鬧鐘,逼著自己一定完成。如果這件事沒完成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更能施加完成的壓力。當然我覺得此法不能長期使用呢。
在內心抗拒做應該做的事的時候,或者打算開始做這件事之前,可以用一張紙和筆進行頭腦風暴,列出所有做這件事的好處。從一般到具體。
例如:
把論文寫好,
1.有利於我正常畢業,2.更多餘力了去實習,更好的工作3.有精力去社交4. ……具體地,把這一段寫完,好處是:
A.今天又有個好心情
B.不用到今晚結束時因為沒寫論文悲傷抑鬱C.對中國雙軌制經濟改革有更深的理解D.……————————————
另,前面答案多數是兩類:沒用的雞湯和「just do it」。我總結兩段對ADHD還有點實際作用的。
「準備一沓便簽紙。把需要完成的工作計劃一下,每個工作都要寫單獨的一張,哪怕是打一個電話也要單獨寫一張,完成的時間也要寫清楚,休息的時間更要標清楚。把全部的便簽紙一字排開貼在抬頭就能看到的牆上。
接下來就一個一個的完成便簽紙上的工作,完成一張就撕掉一張。」「接納當下的這個情緒,對自己說「把這東西立馬乾完我就解脫了。」用你喜歡的形式去做。
答主初中的時候比較討厭學習,喜歡看耽美小說以及動漫。但是不能不學習,作為一個小學就沒有太多自由時間的山東小孩,壓力還是不小的。於是我就分別給數學、物理、化學等等安排屬性:女王受,彆扭受,人妻受等等。然後還構建了詳細的攻略計劃,以此來安排學習計劃。
高中之後,答主的生活莫名其妙地豐富起來,然後安排學習的方式也多樣起來了,有的時候還會模擬xx公司創業計劃,xx國構建計劃(中二。就像cosplay一樣,個人感覺還是蠻有意思的。這樣下來,對學習的興趣就濃厚起來了。發表一點個人的見解。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做不願意做的事情,最簡單直接有效方法的就是養成習慣。通過習慣,我每天堅持了做一些平時我根本不去做的事情。我現在每天早上起來做8分鐘仰卧起坐,晚上睡覺之前做20分鐘的俯卧撐,這兩個習慣我保持了快一個月。剛開始很痛苦,偶爾還偷懶,現在不做我就有些不舒服。
至於其它例子,我覺得每個人從自己的身上就能發掘出來。比如,很多人都不喜歡早起,但是早起真的有那麼困難嗎?養成習慣之後,這件事情就變得非常簡單。刷牙、洗臉這些都是我們的習慣。
另外,很多人迷信自律。其實,幾乎沒人能夠堅持完成自己制定的計劃,原因是每個人的自律在一段時間內是有限的,我只知道那些名人的各種牛逼的計劃,但是我從來沒親眼見過任何一個這樣的人。這裡的計劃和習慣是兩回事,習慣是每天都要做的已經進入潛意識的固定的事情,而計劃是由上意識來執行的,如果每天的計劃都是相同的,那麼就會變成習慣。
關於自律,有人做過一個研究(有需要的話我可以去把相關實驗reference找來)。
受試者接受一個意志力檢測的試驗。在試驗之前,其中一部分人會接受一些美食的考驗,這些美食是不能吃的,會在他們面前放很久;另外的參照組,則沒有這些美食的干擾。
試驗之後,這兩組的受試者表現明顯不一樣,參照組的意志力試驗結果強於另外一組。
這個實驗說明,每個人在某一段時間內的意志力是有限的。所以,如果我們每天逼迫自己做許多自己不願意的事情,我們的精神會崩潰掉。但是如果我們養成某個固定的習慣,情況就會好很多。當然,養成習慣的過程也不那麼好受,但是堅持幾天,之後就輕鬆多了。如果是工作上的事,那就保持職業精神。收人錢財,自然是要幫人辦事,而且還要做好。
長遠來說,有自己的職業規劃,把當前在做的「討厭的事情」中所能吸收的養分跟自己的職業規劃結合起來,或者把「討厭的事情」轉化為」有用的事情「。無論是多小的一件事情,認真去做了總會有收穫的。如果是非工作上的事,其實我們都可以聽從自己的內心,自由選擇。
個人感覺,很多時候我們討厭做某件事,其實只是拖延症,因為自己憑空想像出了很多艱難和壓力。把所有喜好情感收起來,只保留腦子,然後馬上行動起來,你總會發現事情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討厭。做完後成就感還很大呢!首先思考一個問題,你是因為真的不喜歡才沒效率做不好,還是因為做不好沒效率才變得不喜歡?Then,just do it.
我是受到一本書的啟發來回答問題的,最近看的書比較雜,書名忘記了,但是大致意思還記得,願與大家共勉。
對於自己強烈抗拒的事情,無論如何也提不起興緻去做,甚至絲毫不想做。那麼千萬不要妄圖通過意志力來強迫自己靜下心來完成它,這樣很傷身,而且沒啥用。因為,我們做事的動力是由情感方面來提供的。正解是:
1,先放鬆心情(如:聽音樂),不要胡思亂想,不要強制自己去行動2,然後思考下自己為什麼不想做,原因是什麼?(如同自我認知,自我對話之類的)3,如果你明白了自己的原因,一般與內心對事情的情感方面(如:厭惡,恐懼,羞愧,難堪)聯繫在一起4,調整自己的情緒,告訴自己要勇敢面對自己所恐懼的,羞愧的事情,如果自己有錯誤那就主動承擔5,如果那個事情與本人原則,性格等方面嚴重不適合,那就直接放棄,並和身邊人主動說明原因6,勇敢地去行動吧7,反思,思考明白自己究竟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重要的不是別人眼中的你;重要的是,你的做法是否對得起自己。很少答題,以上答案只適合部分和我比較類似的人,是經驗回答,非專業性,歡迎大家一起交流。說說自己的經歷吧。高中不愛學習,但是你又必須得去學習,於是我的方法是在這些不喜歡的事中找一個你喜歡的方式去做!比如,我是很喜歡那種本子上寫滿字的感覺,於是我學習的方法就是整理筆記,太有意思了,但是對學習本身還是沒什麼興趣。這就是我的觀點:找一種你喜歡的方式去做你不喜歡的事。
在公眾號里剛好寫過這麼一篇文章 僅僅是個人經歷 做個參考哈~雖然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生活中需要做的事情並不全是在你的興趣範圍內,而往往這些事還都是不得不做好的,那麼該怎麼辦?我總是在自己做不好某些事情的時候,到把這些事情做的好的人那裡,和他們交流,而非向他們請教。為什麼不是請教?請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用的,或者是在某些事情中是有用的,但是我認為處於較平等的姿態上的交流更能令我主動地從對話中尋求對自己有用的、並且真正可以說服自己去做好相關事情的靈感。舉兩個栗子
-1-
在高中學政治課哲學那本書的時候,我基本處於學不懂的狀態,覺得哲學太過抽象,一點都不實際,剛開始我連最基本的內容理解都難以做到,那些世界觀啊方法論啊在我這裡如鯁在喉 。其實班裡學不太懂的同學也不少,但仍然有悟性好的同學上課可以用剛接觸的哲學理論和老師討論時事。為此我十分煩惱,四處請教學得懂的同學,請教老師,但是收穫少之又少 。他們對於哲學概念的解釋在我看來,就是先把概念優雅的念一遍,然後再用較通俗的漢語翻譯一遍。最後,我在和爸爸的交流中找到了靈感。你看,我這時候,用的是交流,而不是之前的請教。那天,我和爸爸在奶奶家吃完晚飯。回家的路上,我說起了我最近對於哲學學習的苦惱,想到爸爸本科專業是政治,對哲學的學習一定躲不掉。於是便問爸爸: 爸,你當時上學的時候怎麼學好哲學的,這東西太難搞懂了,好好的話不能好好說,非寫的讓人看不懂。爸爸說了很多,但我只記住了一句話,因為就是那句話讓我瞬間對於哲學的學習找到了靈感。「我覺得哲學很有用」在外人看來,這句話或許沒有什麼亮點。但當我在被滿書的「物質」、「意識」、「世界觀」、「方法論」、「決定」、「反作用」這些詞搞得暈頭轉向的時候,突然有一種言論竟然是說覺得哲學很有用,所以就學好了,這對於我來說就像是在迷宮裡突然發現了一條可以通向終點的小路一樣驚喜。其實對於一種知識的最好的掌握方式就是運用,能用了,說明所學的知識就像自己的工具箱里的工具,為我所屬,為我所用。
那之後,每接觸到一個新的哲學概念,我都在想怎麼在生活中運用它。比如量變的積累促成質變的飛躍就和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是一個道理。一般來講,做一件事,只要不斷堅持,量積累夠了,掌握時機,就促成了質變,成功也就唾手可得。背英語單詞,背一兩百個不叫背單詞, 背到一兩千個,就會發現單詞越來越容易記住,之前和一個單詞死磕的情況很少發生了,因為掌握了單詞的構造規律,知道通過詞根詞綴來記憶,就像通過漢字的偏旁部首來識別其意義一樣。總結為一個簡單粗暴的詞:熟能生巧。這個詞也恰巧詮釋了量變質變的概念,倒油翁不斷重複的倒油動作早已熟練於心,所以倒油的時候從細小的銅錢孔穿過也輕而易舉。再比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古代的門當戶對觀點在現在的擇偶觀里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著其科學性。不只是婚姻這樣,交朋友也差不離。兩個人的家庭生活水平差異過大,就會體現在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上。而思想觀念的不同,結果就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至於國民老公王思聰說的那句:我交朋友從不看他有沒有錢,反正都沒我有錢。即使忽略了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也要符合,大家才能愉快的玩耍,精神的契合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一部分經濟基礎的不平衡。
-2-其實開車對於我來說就像數理化,不喜歡歸不喜歡,但是該學的時候還是得好好學,而且必須學好。 我學的是手動檔,因為當時覺得手動檔會開了,自動檔也就沒在怕的。我的駕照拿的雖然沒有艱難到科二科三機會用光都沒考過,然後重新從科一開始的地步,但是也經歷過練了一暑假,變成小瘦黑猴,結果沒考過科二,來年再戰一暑假,終於在第二把過了最難的科二,之後順利過科三四,拿上駕照,走上人生的巔峰這樣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鋪墊了這麼多,就是為了說明這駕照拿的不容易,所以更要努力練習上路,雖然每天在老爸的監督下、陪駕下努力地被練車, 但心裡終究是怯,外加不喜歡。其實是怯導致開不好導致挫敗感導致不喜歡,往往是你越擅長的事做的越來越好,所以我們在不擅長的苦難前期要加強練習儘快把不擅長變成擅長,為什麼要儘快的原因是避免過長的戰線將你的耐心消耗殆盡。我對於開車上路一直有消散不去的懼怕,害怕被別人撞,也怕撞到別人,唯唯諾諾、擔心受怕,無法輕鬆自在地享受開車帶來的便利,而我的叔叔開手動檔的車動作行雲流水,開車時彷彿人車合一,而我開車時連句話都不敢多說,生怕注意力被分散。我問他怎麼練的車,他說了很多,我也只記住他的一句話:開車就像走路一樣,該怎麼開,就怎麼開。這句給我了開車的靈感,像是迷霧森林中出口處的光亮,同樣令我欣喜不已,從那之後,我開車和之前的狀態完全不一樣了,我開始注意我是怎麼走路時候躲避障礙物的,這些障礙物包括靜止與行動的人、車、還有各種東西。我發現我對於靜止不動的事物會事先選好方向、路線,走到它旁邊順利繞開,對於行動的事物會做預判,判斷它的目標方向及動作,到它旁邊也可以順利繞開,之前在路上不知道要怎麼和其他的車相處,連選哪個直道走都有些許的選擇困難,那既然開車和走路一樣,我就沒必要為每次遇到障礙物而緊張到不知所措,很簡單,做好預判,順利通過。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事,每個人的靈感點也會不同,關鍵在於遇到了困難疑惑的時候,別存留,調動身邊的各種資源來找到解決問題的靈感點,那麼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做完了才能吃飯!!!
推薦閱讀:
※年底跟老闆談加薪,有什麼技巧?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
※職場勵志文章或勵志故事求推薦?
※辦公室遇到一群樂於八卦,嚼舌根的同事,如何與她們相處?
※在工作場合中,說話小孩子氣,很幼稚怎麼辦?
※為什麼有野心的美女,即使性格溫柔又堅強隱忍,工作努力勤奮,依然很可能被普通人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