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個別大人故意逗哭 1 歲多孩子的行為?
鄰居家的大人總愛故意逗哭孩子,不知道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影響?
我有一個很棒的故事,是一個朋友講給我的。
說是她小時候(大概四五歲)總要被帶去媽媽單位,那兒有一個無聊又猥瑣的叔叔,總是逗她,而且方式方法還特別欠,直奔著往哭了逗那種,於是她就總是哭。後來有一次她哭了一路回家,被大她6歲的哥哥看見,於是兄長就面授機宜,下次他再逗你,你就如此這般……
然後到了下一次,那個叔叔又逗她:「你爸爸媽媽說你是撿來的!」
那女孩當即回答:「傻X,你才是撿來的呢!」(這句是她哥哥教他的,尤其是前面的那個詞)。於是舉座皆驚,那個敗狗很是氣急敗壞,又回嘴:「這孩子怎麼不會好好說話呀?」
她福至心靈,回答:「你就會好好說話?」(這句真不是她哥哥教的)然後對方就虛晃一槍逃走了。回到家裡,她媽媽輕描淡寫地表揚了她。
她說這起事件在她的成長曆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正面作用。缺心眼!缺心眼!缺心眼!
很多上一輩的人和不會跟孩子打交道又想跟孩子玩的人也愛學著上一輩干這號事,我不明白樂趣在哪,但是他們樂在其中,孩子一哭還哈哈笑說:「這麼小氣啊」。有一次,我和孩子到外面和親戚吃飯,當時爸爸不在場,然後親戚突然莫名其妙問我孩子「你爸爸呢?」我孩子說「在工作。」誰知對方說「他不是在工作,他是不要你了。」然後我孩子當場眼圈就紅了,還沒等我開口,我孩子就先回口了「不對,他是喜歡我的」。我當即說「說得好!」
這種事情孩子或多或少情緒上會受到影響。但是人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誰不會伴隨各種傷害?不可能做到真空保護的。我理解你的心情,就象第一次孩子從床上摔下來那一下的聲音對父母的衝擊力一樣。我們總是希望他是「一塵不染」的。不過打從出生呼吸到人類的空氣開始,孩子便要開始接受各種傷害,這種低級趣味的傷害也只是其中一種,而且仔細想想,為人父母的我們在這漫長的一生中因為錯誤的讀解孩子而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會少嗎?因此,心放寬一點,孩子雖小,但不等於脆弱到不能接受任何有損「身心健康」的事情。
做父母這時候唯一能做的是擺明態度,不要礙於情面而當面任由那些低級趣味的人來蹂躪你的孩子,最可惡是還要參與其中跟他們一起尷尬的笑,想就這樣敷衍過去了,後面這個做法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接受不了就把孩子抱走,過分了給他們臉色看也是必要的。孩子不會說你自己還可以替孩子還嘴。等到孩子長大一點之後,還可以與他溝通該如何面對這種低級趣味。總之該做的做了,剩下的時間就不要用來糾結孩子的「童年陰影」了。不會有十全十美的人,當然不會有身心完全健康的人一回事。為什麼會不健康?醫院的針頭,難吃的蔬菜,父母跟別人的吵架等等都會造成所謂的影響,與其心疼,不如學會慢慢「放手」。一定要制止!我們這邊的大人也是很喜歡把小孩子逗哭,我那悲慘的童年就是這樣度過的。很多成年人身上存在的問題其實在童年時就種下了種子。發展心理學家Mary Ainsworth做過一個實驗,在陌生環境中考察母親不在時小孩子不同的反映。一類是焦慮且矛盾或迴避,另一類是積極探索且耐心等待母親歸來。前者是不安全的依附風格,後者是安全型的依附風格。安全型的人對周圍環境的基本判定是安全的,更樂於去探索或與人打交道,這類人的社會成就通常較高,不安全型則反之。而對環境的基本判定是在幼年時形成的,一般來說是3歲之前,以後就很難改掉了。我想這也是常說的「三歲看老」的原因吧!過多的挑逗性刺激會讓孩子判定周圍世界是不懷好意的,以為他(她)不懂成人世界的幽默;在遇到困難時沒有及時獲得幫助會讓他(她)判定周圍世界是冷漠的,其他人不可依賴,容易孤僻。所以對孩子,特別是三歲之前的小孩子,一定要給他(她)溫暖:1、儘可能多的身體接觸(擁抱、撫摸、觸碰)有利於感情交流;2、聲音、圖像、氣味等外部刺激有利於大腦神經結構的發育;3、權威型的教養風格(一共四種:權威、獨裁、寬容、放任,自己查查吧)。至於現實世界的危險,還是等他(她)大些的時候再說吧!
估計是因為他們享受把小孩子的情緒玩弄於鼓掌的快感。分享一個我小時候的故事,我爹告訴我的:
有一次我爹帶我去他單位,周圍很多阿姨叔叔,有一個叔叔一直給我說「XX不是你爸爸」諸如此類的話,然後我聽煩了,說了一句「那是咱倆的爸爸」。
從此小屁孩橫行我爹單位這種人太討厭了,估計是小時候被欺負過,長大後就欺負別家孩子
個人例子:
我媽說我說話特別早,還手扶牆站不穩就能說話,懂得說「餓」、「害怕」、「大/小」什麼的。兩三歲的時候老媽帶我去她工作的醫院玩,有個姓楊的大媽就各種迫害,說「你媽不要你了」,我回嘴「你不要你兒子了」。她說「你長個大腦袋沒人要」,我回嘴「你沒長頭髮沒人要」(她頭髮很稀)。後來她一見我就罵小兔崽子,我一律回復老兔崽子。再後來一次把我惹急了,我飈了一句狠話「你得食道癌死了」(聽爸媽談話記住某人食道癌死了,就把食道癌這個詞兒聯繫到「死」上了)。高潮是,我上小學之前的時候,她得食道癌死了。
我媽從此看我就怪怪的,不許我說誰死什麼的……為了避免這種很難避免的事情發生,我很早就和女兒洗腦,你是爸爸媽媽一起生的,是媽媽肚子里長的,我們只有你一個孩子,我們離不開你,你一天不陪媽媽我就好寂寞。爸爸媽媽你都要喜歡,問你你最喜歡誰,你就說這不重要。
在美國還不覺得。回國一趟媽蛋還好提前教孩子了,看著孩子反駁「這不重要。」時的表情覺得她帥爆了(=w=)絕壁不會承認是我教的。本答案因髒話太多被屏蔽
講我小時候的故事。我耳朵上有個「拴馬樁」。小時候大人就愛逗我說「你耳朵上怎麼多了一塊啊」,我一聽這句話就會哭,別人碰我耳朵也會哭。後來有個舅老爺看見我被逗哭的時候,跟我說「你看我耳朵上也有一個,他們想有都不會長」。後來學會了用這句話回嘴,沒有再哭過,明白這不是我的缺陷,而是特別的標誌。從那之後,開始隱隱約約覺得與眾不同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應該為了與眾不同而驕傲。綜上,教孩子變被動為主動是正道。
大家都寫了不少,我也寫一點吧。 對這種人,我現在只能是盡量制止了,至少我的朋友因為我沒有這樣逗過孩子。 "逗",這些老一輩的人總喜歡用這個詞語帶過對我們很殘酷的一些事情,尤其是那些生活不好的人更加如此,對他們來說我們就是天生的弱者,而欺凌弱者是他們應有的權利。 去你媽的。 之所以爆粗是因為這種人毀掉了我的整個童年,我父母居住的小區是一個老人較多的老社區,這裡的所有人都繼承了"逗"孩子這種光榮傳統。下至未滿月上至高中生他們都能肆無忌憚的把你當弱智耍,彷彿不把你貶地一無是處他們就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我12歲那年查出有輕度的精神分裂,我跟醫生說,總是有人把我的信賴當成玩具,無論是對我來說多麼重要的事,他們也能毫不在乎地一筆帶過,感覺周圍沒有可以信賴的人,反感社交,討厭所有認識的人,有一段時間甚至想過犯罪然後去死。
我父母知道這件事,除此之外別人都不知道,因為我不想他們拿這再當作笑料或閑談。
是以,我才痛恨這些以年長作為特權,肆意調戲弱者的混蛋,他們懼怕強者而轉而欺凌弱者,以他人的真誠作為自身的笑料,這是一個社會傳統的悲哀。就是賤。
有時候我覺得有些大人對待小孩子不是一般的冷漠,簡直就是施虐。我舍友經常跟她兩三歲的侄子視頻,總是挑些特別欠的問題問,或者嚇他「你爸媽準備不要你了」「你是你爸媽撿回來的」(她侄子家庭關係本來就緊張)。我覺得她侄子好可憐,每次視頻肯定要被她「逗」哭。最可氣的是抱著她侄子視頻的大人居然也不阻止我舍友的行為,有時我看不下去就說她,她還生氣地回我「有什麼大不了的啊反正小孩子什麼都不懂」。
不知道有些人心裡要扭曲成什麼樣子才喜歡拿小孩子的哭當做樂趣,太他媽變態了。他們根本沒有把小孩子當人看,只是覺得他們是會哭會笑會講話的弱智罷了。有些人小時候被摧殘得太厲害了,所以對待他人就那麼欠。無奈有些親戚街坊就是那麼欠,到現在還會拿以前那些特受傷特屈辱的事情當笑話講,我恨死他們了。所以我從小就特別敏感內向,等到稍微長大一點意識到這個問題又用了好久才想明白,然後試著改變但是到現在陰影都沒完全消除,我至今無法理解這些所謂成人世界的「幽默」,有時候做夢夢到這些還是忍不住大哭。
身邊很多大人都是追求表面的平和,就像當今政府維穩一樣。而且這些人總是輕描淡寫地說「開個玩笑而已嘛,我們小時候都是這麼過來的啊,憑什麼不能這樣逗他」來做他們開脫的借口,真不要臉。這些人不知道著用恐嚇可能會摧毀孩子的童年,不信你去和正在熱戀的女孩子或者家有病母的人說「你男朋友給你戴綠帽子了」或者「你媽準備死了」,你信不信他當場就賞你兩耳光。
我一直覺得一個人性格的養成和小時候環境的影響有很大關係。有時候親戚街坊「逗」我「逗」得嚎啕大哭,最可悲的是我爸媽在旁邊也不說話,還訓斥我「一點玩笑都開不了,這麼一點點事就哭」,他們到現在都沒意識到是什麼問題。那時候我還特別小,不會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會像其他小孩一樣討好賣乖,受了欺負只會哭,後來長大一點以後遇到特別欠的問題就硬生生的頂回去「關你屁事啊」,於是很多長輩到現在都覺得我是一個很清高很沒教養的孩子,所以我到現在都特別排斥領導和長輩,以至於現在看到那些親戚鄰居我也不會打招呼。
小時候我住在部隊,我爸那幫戰友特別喜歡一下把我抱起來,然後做甩出去的姿勢,每次都會嚇得我大哭。所以很長時間我看到穿軍裝的人(包括我爸)都會遠遠躲開,直到現在去遊樂園我也很少坐過山車一類的東西,因為總是會想起小時候那種恐慌的感覺。
我還記得以前我和我爸媽逛街,有時他們覺得我纏著他們買東西很煩就說「那你自己在這裡吧,我們不要你了」把我自己一個人丟在大街上,簡直就是噩夢。有時候我覺得我現在和我爸媽的關係也停留在表面,我無法相信他們不會拋棄我,所以我至今都不會把很多事告訴他們,即使我知道我應該告訴他們,但就是說不出口。
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我不想要孩子的原因了。中國式矛盾:羞辱小孩,但小孩你不能哭
多少人,在自己家人前體驗過,可自由哭泣。對方不斥責,不焦慮,不攻擊,也不找答案,而是先擁抱著你,就做一個陪伴者,聽你哭。波蘭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十誡》中的一個故事,平安夜,男主人公前女友說丈夫失蹤了,要他陪著自己一起去找。真相是,前女友已獨自過了兩次平安夜,她覺得自己撐不了第三次了。所以,求前男友陪伴。男主角答應了,他隱約知道真相是什麼,但還是陪著她找了一夜她失蹤的老公。凌晨,男主角才回家,驚醒了還在沙發上等待的妻子,她緊緊抱住他,沒要解釋,只是緊緊抱著他。劇情平淡,但卻相知。國內神學家劉小楓在他的著作《沉重的肉身》中,不斷提到「抱慰」一次。這位丈夫對前女友,妻子對丈夫,就是抱慰。我不問就知道你的痛,我陪著你,好讓你能面對你的痛。但抱慰另一個人的痛,在中國家庭,常是一個奢望。我所熟悉的中國家庭故事裡,哭,像是一種罪過。家長對孩子,孩子對家長,夫妻間,都有一種邏輯--你哭,就等於我做的不夠好。所以,我們都要求對方不哭。如對方哭,健康一些的人會焦慮地自責,不健康的人會暴怒。我們不試著去抱慰對方,而是希望對方停下來不哭,至少要哭的人給一個解釋。
特別是孩子的哭,本來孩子的心是最純凈的,哭的原因最容易找到,也最容易安撫,但太多中國父母對孩子哭泣的態度,達到了變態的地步。我老家的農村,甚至有一個傳說:長齊牙口的孩子,如果經常夜哭,就會帶來災難。所以,一旦發生這種事情,他們不會想著去理解孩子,而是打罵孩子,逼迫孩子不哭,甚至去找巫婆。最近知道廣東這邊也有此說法。聽到最誇張的故事,是一個大家族,如孩子哭,大人就把孩子按到,掰開牙,塞一把鹽到孩子嘴裡。再關上孩子嘴巴,逼問,你還哭不哭。如孩子搖頭示意不敢,才將孩子放開。這是對孩子何等殘酷的虐待!這樣做的邏輯都是,我們不去理解對方的感受,不去了解對方到底發生了什麼,而只尋求表面上的沒事。就像政府一樣,萬頭豬泡進黃浦江,各部門卻都說沒事。一位媽媽告訴我說,她的孩子一次對她說,我想哭,但怕爺爺奶奶說我。媽媽說,你哭吧,我擋住他們。果真,孩子一哭,兩位老人過來著急地問,發生什麼了,你媽打你了嗎?簡單解釋後,她請兩位老人出去,把門划上,讓孩子安心地哭。哭了一會兒後,孩子停下來說,好多了。他沒做解釋,她也沒要解釋。很美的故事。對哭泣的態度,也是中國父母乃至所有中國成年人對待感受的態度。哭,像是罪過;談感受,像是羞恥。原因是:你哭泣時,勾起了我內在哭泣著的小孩;你談感受,勾起了我向人敞開心卻不被看見甚至被羞辱的羞恥感。
一位網友分享了一個更美的故事:童年時在爺爺家裡哭是我的家常便飯。受委屈就直衝到爺爺家裡撒潑,在水泥地上打滾,跳腳,叫嚷,爺爺為此鋪上木地板,提供我舒適的環境哭。而他坐在門外不聲不響,毫不干涉,有爺爺這個出口,我現在終還保持著內心的一份善良與和平。矛盾的是,中國父母與大人一方面不接受孩子哭,另一方面他們又喜歡「逗」孩子。三位網友講了三個殘酷的故事:1)昨天在電梯里看見,一個5、6歲的孩子喊媽媽幫忙把牛奶盒子打開,央求了好久,媽媽接過來打開自己喝了,孩子哇的就哭了。媽媽跟旁邊的人哈哈大笑,覺得是在逗孩子好玩。為什麼成人總是喜歡辜負孩子對我們毫不設防的信任?2)「逗」小孩,有個極端的真實案例,有個小孩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一群大人拿孩子開玩笑,說你爸媽不要你了,再也不回來了,那孩子一聽就哭了說不是的,但那些大人一起起鬨說就是不要你了,孩子哭著跑了,後來天天跑到碼頭等船,一開始大家不在意,但後來發現小孩精神不正常了。3)小時候讀幼兒園之前,媽媽上班就把我鎖家裡,我每天坐在陽台上,以前的陽台是欄杆式的,我就坐在欄杆邊上,腿伸出去,手扶著欄杆,唉唉的哭著要媽媽。這件事一直被爸媽拿來當笑話講,學我的口氣說」媽媽要我」。類似的故事比比皆是,只怕每個中國孩子成長中都經歷過,這讓我禁不住想:把殘酷的事情當成笑話看,也算中國特色嗎?
特別是,這種事最容易發生在父母與孩子間,多少人有這樣的經歷?你覺得最受傷和最屈辱的事情,一直被父母當笑話講。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國廣泛存在的「逗」小孩,就是把心靈仍然敞開而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絕望、粗糙而鄙俗。既不讓孩子哭,又喜歡「逗」孩子,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看,該是何等奇異的中國特色啊!在這種特色構成的看似平常但其實無比詭異的氛圍籠罩下,我們這個社會實在沒有資格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來自
中國式矛盾:羞辱小孩,但小孩你不能哭小時候,小腦不平衡,經常走路撞到牆。
親戚看到就一起大笑鼓掌嘲笑我。於是就羞憤交加地開始哭,
我越哭,她們鼓掌越起勁,笑得越開心。等到我徹底崩潰了,哭得喘不上氣,臉都憋紫的時候,
她們還在互相說,你看看,這孩子就是遺傳她爸了,脾氣壞,性格不好,經不起逗。呵呵呵呵呵…
直到現在,當她們拿小時候把我逗哭到肚子都鼓起來的事情當笑話來講的時候。
我總是面帶著微笑,說:小時候不懂事,愛較真。心裡默念:NMB!!!
**忘了回答題主的問題:怎麼看待?**
想要讓晚輩發自心裡的尊重和愛護你,就要有長輩的風度和態度。
請你做一個成熟的大人。不會教育孩子,陪小孩子玩,都沒關係。
只是請不要去傷害他們。 請不要去捉弄他們以滿足自己一瞬間的愉悅。你的人生,有比這更重要,更有意義的事情。不是嗎?
就這樣。純粹是利用成年人的優勢操控兒童。
動因:可能是對自我、人生、所處環境缺乏控制感和安全感,也可能是習慣了操控-被操控的人際關係,也可能是童年期曾經遭遇成年人逗弄,也可能什麼都不是就是沒人教ta尊重別人包括兒童。
行為本質:成年人相比兒童,具有身高、體力、智力、經驗、資源等諸多方面的優勢。故意逗弄兒童至哭的行為,本質上就是利用自己的智力、信息和經驗優勢(我知道這是假的但我故意騙你,我知道兒童膽子小不敢反抗),操控兒童的情緒、語言和行為以致情緒崩潰哭泣。
行為目的:獲得成功操控別人的控制感、獲得「我比你強」的優越感,強化自我效能。
相似情況:股市中的大戶利用資源和信息優勢,操控股價從而獲利。官僚系統中的官僚利用權力和信息優勢,操控民眾(讓你跑80個部門也辦不成事)從而享受權力帶來的快感。媒體利用資源和信息優勢操控受眾從而達到政治或經濟上的目的。
對兒童的不利影響:簡單地說,這是對兒童自我效能(即覺得自己是否有能力、自己是否能控制自己)的嚴重破壞,不利於兒童建立健康正面的自我意象(即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有利於兒童建立消極、不自信、無力的自我意象。短期看可能會導致兒童安全感缺失、沒有探索和嘗試的勇氣,表現出社交退縮和情緒問題;長期來說,一個缺乏健康自信的孩子可能成為各種各樣暴力的高風險受害者,包括但不限於肢體暴力、語言暴力、校園欺凌、性暴力等等。受害者不僅僅意味著孩子會遭受到以上暴力的侵害,也意味著孩子可能會成為施暴者,同樣受暴力之害。這是中國文化的一些渣滓吧。魯迅有小說也寫惡毒老太婆鼓勵小孩子們吃臟冰打旋兒等。
一些變態的人依靠欺壓比他弱小的人來娛樂。我們小區也有兩三個老太婆這樣,嚇唬我的孩子,說了一次,沒用,只能帶孩子避開。這個1歲多的孩子還好些,3歲以上孩子記憶好了,更壞。覺得這是一個特別無聊的行為,同時我也認為這是一個特別沒有情商,特別低俗的一個行為。
我爸媽39歲高齡有我。後來的很多年,我的高中老師知道這個以後,他和我說,你的父母很偉大,你估計也是他們最美麗的意外。
但是........
在我很小的時候,四五歲左右,每次和我媽或者我爸出去的時候,我們那裡的人就會嚇唬我說你是你媽在垃圾桶里撿來的哦,等你親媽來找你,你就得走了。剛開始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總是很害怕,心裡發毛,覺得我真的不是我媽親生的,要不然為什麼她在別人說我不是她親生的時候一聲不吭。會不會有一天我就會被這個父母丟給了別人?後來,我每次再聽到那些壞人說我不是我媽親生的時候,我總是聲嘶力竭的吼,大罵他們,如果他們看我發瘋的哭喊覺得更來勁的時候,還會添油加醋的在那裡不停的說,這時候我能撲到他們身上捶打。那個時候的自己,大概五歲的樣子,總是用仇視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我的脾氣很怪很壞也是從那個時候養成的。後來的很多年,我無比的討厭他們。小鎮那麼大,走到哪裡都能遇到,我總是惡狠狠的用眼神去挖著他們。他們都說,吳家有一個厲害的小丫頭,嘴巴不饒人的很。我媽總罵我,小丫頭嘴巴惡毒不饒人,不知道隨誰,時至今日,我也從來沒有告訴過她,為什麼那時候的我為什麼性格那麼偏激,後來的性格那麼古怪,小時候我為什麼比別的小孩思慮多。其實那時候我真的以為我不是我媽親生的,雖然我很清楚的記得她會用被子裹著我看電視,背著我去殺羊的人家買羊腰子回家煮給我吃,我哥都沒有這麼好的待遇。她會和我爸每天晚上用香油燉雞蛋給我吃。後來的很多年那都是我無比懷念的美味。可是和這些美味相比,我更能記得她對我嚴格的管教,對我大聲的呵斥,對我零花錢的吝嗇,每次開完家長會老師表揚我以後,我回家還是能被她挑出不好,然後罵得狗血噴頭。我也能記得在我被別人說是她撿來的時候,她的無動於衷。
我所有的小心思她都不明白。我躲著她,我怕她,我以為她不是我親媽。直到後來有一天,她和我說,她恨那些從小說我不是她親生的那些壞蛋,讓我從小就不親她,她也恨我爸爸,讓她一個女人家需要為家庭奔波,沒有辦法陪伴孩子。那天,她說她今天就明明確確告訴我,我是她高齡生下的孩子,該信息,計劃生育在90年代初期罰款8500。直到那一天,我才徹底和我的心和解。哦,我是這個家的一部分。我如此的熱愛我的家。我的家人。那些哄嚇小孩子的人都是這個世界最大的壞蛋,他們不知道他們無心的語言在一個孩子的心靈造成多大的傷害。他們肆意的開著低俗的玩笑,在小孩無知的惶恐哭鬧聲中去尋找那點可憐的所謂的快樂。
卻不會知道給一個孩子帶來多大的性格傷害!這樣很不好,對孩子影響特別大,真的不是長大就忘了的事。這樣逗孩子其實是個很變態的愛好,卻在玩笑的外衣下隱藏的很好。
謝大家支持,嗯,改為匿名了
2014.7.31
……應要求寫一次內容?好叻,來了以前收拾的不算,有次晚上我喝了酒沒開自己的車開了朋友的車進小區,小區大門窄只能單進單出,進了一半剛好和丫對上了,丫後開來的還不讓,也沒認出我來,囂張的按喇叭讓我倒車,我一看,嘿,正等著收拾丫沒名頭呢,坐車裡沒動,丫喇叭按了倆分鐘看我沒動靜罵罵咧咧的下車過來要找茬,離近了看清是我麻溜的就滾回去坐車上開倒,後面已經被堵倒不了,這時候門口已經圍了一堆人看熱鬧,我下車去拽他門丫死活不開,錘丫玻璃丫也不吭聲,就一腳踹丫前車燈上,沒碎,又一腳,還是屁事木有……
後來就木有後來了,被院里人拉開,媳婦把車倒出去丫趕緊跑了。後來想想這次遭遇戰我還似乎輸了,丫雖然薄了麵皮但車一點事木有,我還率先讓出了車位操……
2016.1.25
……小時候我被這樣欺負過,那個我爸的傻逼同事每次把我弄崩潰為樂,丫和我爸之前不對付,我屬於從小不會哭的那種,就恨恨的繼續作對,當時我8歲吧,我非常清楚的記得說現在我打不過你,以後你等著瞧,結果就是擰胳膊啊拽耳朵打耳光啊。真使勁的那種。
我就對我爸說他打我,我爸傻乎乎的總說人家逗你玩呢。
好吧,說了幾次不管用,那就不說了,等著吧。長大後,內容不說了,就是報復,比較反動,這貨見我就躲,最後因為別的事搬家離開我們院了。
我爸仍舊不知情。這是我的事。
嗯,不算完,這話題多少年後還得更新,報復還沒結束呢,還會慢慢修理他。
沒錯,我的確是天蠍。
2013.7.21日子是多麼地無聊啊,直到看到你帶來這麼個大玩具,還是活的。
極壞的影響!或許他們沒有這個意思,但是已經對孩子造成了傷害。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怎麼和孩子交流,怎麼獲得孩子的好感,只好用這種拙劣的手段緩解一下氣氛。下面是在人人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純搬運;
親友逗孩子是家長們常常遇到的事情,親友們往往是出於喜愛孩子才逗孩子,但逗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有負面影響,有的家長意識到這一點,有的家長可能暫時未意識到。那麼,逗孩子會對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在遭遇這樣的尷尬事的時候家長如何應對呢?
經常看到大人逗孩子,那種「逗」實際是一種戲弄。他們把孩子逗得出錯,或者驚慌、害怕甚至哭泣,大人們便笑了。逗孩子的那些成人並沒有惡意,甚至還是出於對孩子的喜愛,但對孩子來說這真是一種殘忍的行為,因為孩子不懂大人們的玩笑,他們會當真,成人的「逗」往往會讓他們感到憤怒、驚恐、不安、被欺騙、不被尊重,讓他們的心靈受到傷害。
一次在餐館吃飯,我看到一群大人逗孩子,那一幕看得我難受極了。
首先是孩子的爸爸指著他的朋友(大約30多歲)笑著對孩子說:兒子,叫哥哥!
爸爸的朋友則笑著對孩子說:不能叫哥哥,叫伯伯!
孩子爸爸繼續逗孩子:叫哥哥!
在這一聲聲「叫哥哥」、「叫伯伯」中,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爸爸的朋友掏出一個紅包在孩子眼前晃了晃說:叫聲伯伯,這個紅包便給你。
孩子不知道到底該叫眼前這個男人「伯伯」還是「哥哥」,猶疑著不吭聲,也不伸手接紅包。
爸爸的朋友作勢要把紅包收起來:不叫伯伯啊,那這個紅包不給你了。
孩子不吭聲。
旁邊一位阿姨笑著說:這孩子膽子可真小,一直不說話,哈哈。
我在旁邊看著,為這個孩子感到難過。由於大人們之間的玩笑,他不確定到底該叫那位男士「伯伯」還是「哥哥」,由於怕叫錯,索性他不開口叫人,卻被貼上了「膽小」的標籤!孩子此刻一定覺得自己不夠好,膽子不夠大,這是多麼糟糕的事!
男士們喝酒去了。過了一會,一位女士接過了接力棒。
她走到男孩身邊,蹲下來問道:xx,你是男孩還是女孩?我猜你是女孩。
本來情緒緩和了一點的孩子不高興了,沉默。孩子明明是男孩,這位女士卻故意說他是女孩,孩子感受到了女士提問的虛假,所以他不回答。
女士繼續逗,你不說啊,那你就是女孩啦!
孩子有點著急,趴到媽媽腿上,仍然不說話。顯然他心裡既著急又憤怒,憤怒的是明明自己不是女孩,那個阿姨卻亂說自己是女孩;著急的是,他不知道如何辯解。對於孩子而言,每一位大人都是一個巨人,孩子要反抗陌生的「巨人」需要一定的勇氣,尤其對於那些內心力量弱小的孩子而言,他們往往沒有勇氣去反抗、拒絕和辯解,他們只能默默忍受「巨人」對他們的捉弄,內心卻感到無比害怕和憤怒。
這時,孩子的爸爸笑著說,再這樣下去他一會兒會哭的。孩子的媽媽只是笑著,並不阻止那位女士逗孩子的行為。
女士並沒放過孩子,對孩子說,來,阿姨抱抱你,行不行?
孩子縮到媽媽懷裡,不說話。前面的捉弄讓孩子對女士毫無好感,怎麼可能讓她抱呢?
女士笑著說,你不說話啊,那我就強行抱你啦!邊說邊伸手假裝要抱孩子。
孩子終於「哇」的一聲,嚇哭了,一桌子大人全笑了……
以這個案例為例,我用圖表的形式來分析「逗」孩子的實質、孩子的感受及可能造成的後果:
我難受的不是別人怎樣逗孩子,周周從小到大遇到過多次這樣的經歷,我難受的是孩子的父母全然未能意識到孩子的內心變化,未能給孩子提供保護和支持。這個過程中大人們是得到了快樂,但這種快樂建立在孩子的痛苦的基礎上。
孩子得到了什麼呢?他被大人們欺騙、引誘、愚弄和嚇唬,他小小的心感到疑惑、受挫、不被尊重和害怕,這讓他感到不安,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傷害,不敢相信別人,對他今後的人際交往可能造成障礙。
逗孩子的實質是成人居高臨下以孩子的天真幼稚來取樂,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不同方式的「逗」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不一樣,嚇唬孩子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欺騙孩子讓孩子不敢信任別人,逗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譬如吐口水、踢人會讓孩子是非不分。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逗」對孩子的影響都是長遠甚至終身的。
因為親戚不當的「逗」,我的小侄女曉曉曾經產生了心理陰影。
一次曉曉來我們家做客,晚上一起吃飯的時候,她突然問道:姑姑,你說我媽媽還愛不愛我?
我說:你媽媽當然愛你啊。
曉曉滿臉擔憂的說:可是姨媽說媽媽以後不愛我了,只愛弟弟。
我問曉曉,姨媽是什麼時候說這話的。曉曉說,是家裡來了「100個人」的那一天。
我馬上打電話找曉曉的媽媽和奶奶了解清楚情況,原來是在她弟弟的滿月酒上,一位姨媽對她說,曉曉,你媽媽有了你弟弟,今後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恐懼的事情莫過於失去媽媽的愛了。一句「你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對於孩子來說無異於是晴天霹靂。此時事情已經過去了幾個月,這個疑問讓曉曉糾結了幾個月,這幾個月里她該是多麼的恐懼和不安啊。難怪這幾個月里,曉曉經常打弟弟,她是恨這個小小的嬰兒奪走了媽媽的愛呢。成人以為逗一下孩子取取樂無關緊要,卻不知道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痛苦。
看著曉曉充滿擔憂的樣子,我心痛極了,我捧著她的小臉,看著她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說:曉曉,姑姑鄭重的告訴你,姨媽是逗你的,這種逗是一種欺騙,是不對的。我敢保證:你媽媽和以前一樣愛你。
曉曉半信半疑的說:姑姑,你說的是真的嗎?我媽媽真的和以前一樣愛我嗎?
我說:你可以打電話問媽媽,讓媽媽親口告訴你。
後來,我們做了一些努力,曉曉才重新相信媽媽還是愛她的。
經常有家長諮詢我,當別人逗得孩子哭、害怕或者打人的時候不知該怎麼辦,他們明知愚弄孩子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但常常礙於面子,不好意思得罪熟人或者朋友,不阻止、不拒絕,甚至會幫對方解釋或者勸說自己的孩子。
下面這位媽媽就為這個問題而困惑:
我家寶寶現在2歲10個月,最近兩個月,特別喜歡打人。我觀察了一下,大概是這樣:
去親戚家,他把自己帶來的玩具打開放在椅子上玩。親戚們圍過來看,還有帶小孩的。別人扶住他放玩具的椅子,他不願意,讓別人別扶他的椅子。然後,親戚們逗他,讓他拿玩具和站在旁邊的弟弟一起玩,他不肯,說:不行!我說,弟弟喜歡你,所以想和你一起玩。他說,我不喜歡和弟弟一起玩。我說你看弟弟站在一旁,沒有拿你的玩具,要你同意弟弟才會拿。他就說:同意我也不拿給他玩!
這時,旁邊有人逗他假裝拿他的玩具。他生氣的打人家。
我說:你不喜歡別人拿你的玩具?
你就說:請不要拿我的玩具。
他說:我說了的,人家還是要拿。拿了我就要打。
這時有親戚說,你這麼小氣,我們不和你玩了!
他說:我自己玩!
其實如果過幾分鐘他還是願意跟別人玩,我覺得他可能是排斥一群人圍著他逗呢。
換成是我,我也很煩。但是打人還是不對的。我告訴他不要打人,有話好好說,他說,我說了他們還是要拿。
他還跟我說:「我又不是奶娃子,我都是哥哥了,他們還要逗我,討厭的很!
這個孩子為什麼會打人,原因媽媽已經說到了,孩子也說出來了——不喜歡別人逗他。孩子感受到別人逗他的時候是不真誠、不尊重他的,這讓他反感。
譬如故意拿走他的玩具給弟弟或者妹妹玩,這是成人在試探這個孩子,孩子感受得到這是成人在試探他。孩子直接的抗議就是「打」。可能是礙於面子,媽媽接下來的處理在孩子看來是替別人解釋,他覺得媽媽不理解他,於是更加憤怒,和媽媽杠上了。很多時候,我們也和這位媽媽一樣,可能照顧了親友的情緒、照顧了站在孩子旁邊的弟弟的情緒,唯獨沒有照顧自己孩子的情緒。媽媽的態度比親友的「逗」更讓孩子感到憤怒和傷心。
那麼,家長在孩子被「逗」的時候該怎麼做呢?當孩子被愚弄的時候,家長要第一時間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被愚弄。不要因為礙於面子保持沉默或者陪笑,更不要勸自己的孩子,或者去替那些逗孩子的人解釋,那樣會讓孩子感覺到孤立,連父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他。
以這個案例為例,家長可以先平和的把孩子的感受說出來:
xx,你是不喜歡大家這樣逗你是嗎?
孩子聽到這句話,便知道爸爸(媽媽)理解他,憤怒、不安的情緒可以得到安撫。接著,家長可以平靜的對孩子說:
大家其實是喜歡你,不過這種方式讓你不舒服了是不是?
如果他們換一種方式表達對你的喜歡,你能接受的對嗎?
這句話一方面說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大家對他並沒有惡意;一方面也說給親友聽,讓親友明白孩子不喜歡大家用這種方式對他,換一種尊重孩子的方式孩子能夠接受。說這話的時候不能帶情緒,不能有指責的口氣,開明的親友聽到家長和孩子這樣的對話一般能理解孩子為何會憤怒,至少能意識到家長不喜歡別人這麼逗他的孩子,大多數人會識趣的打住。
如果親友們還是不知趣,繼續逗孩子,那麼家長要果斷地對親友們說「不」:
各位,我知道大家是喜歡我的孩子才逗他,不過這種方式孩子不能接受,請大家換種方式和孩子交流,謝謝。
必要的時候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一會,先照顧孩子的情緒,事後再跟親友溝通。只要家長得體的處理,可以做到既保護了孩子又不會得罪親友,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寧可得罪親友,也不能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
對於大一點可以表達的孩子,可以教會孩子怎麼面對別人的「逗」。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周周從小到大經歷過不少親友們的「逗」,小的時候我替她說出她被逗時的不舒服、不安等感受,會表達後我便鼓勵她自己說出感受,鼓勵她勇敢地拒絕別人逗她。為了讓她敢於大膽拒絕別人的逗,我還和她進行演練。
我扮演逗她的大人,她扮演被逗的小孩,我記得一些有趣的對話是這樣的:
我:叫我阿姨,我給你吃糖。
周周:我不吃你的糖。
我:真的不吃嗎?你不吃我就給曉曉吃了哦!
周周:給她吧,我不稀罕。
我:踢你爸爸一腳,我帶你去遊樂場玩。
周周:踢人是不好的行為,我不會踢的。
我:可是你不想去遊樂場玩嗎?
周周: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曉曉那個案例,我也用演練的方式幫她消除陰影。起初,曉曉對姨媽說的「媽媽只愛弟弟,不愛你了」深信不疑,我和家人演示了一遍當時的場景,我扮演曉曉,家人扮演姨媽:
家人:曉曉,你媽媽有了弟弟,今後只愛你弟弟,不愛你了!
我:你騙人,我媽媽一直都很愛我。
家人:是真的,你媽媽有了弟弟後就只去照顧你弟弟,沒時間照顧你了。這不是說明她不愛你了嗎?(大多數老大就是因為這一點而擔心媽媽不愛她了,在此我設計了這句話,打消孩子的疑慮)
我:那是因為弟弟太小,不會照顧自己。
家人:你媽媽親口跟我說,她不愛你了。
我(大聲):請不要逗我,我不喜歡你這樣逗我。
我們演示的時候,曉曉看得非常認真,眼裡有淚光閃爍。接下來,我邀請曉曉一起演練,我扮演姨媽,她扮演她自己。在演練過程中,她居然咯咯的笑了,反覆要玩「這個遊戲」,我知道她已經相信姨媽是騙她的,並覺得這種「逗」很可笑,她對這個事釋懷了。
孩子始終不是活在真空中,總是要面對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所以遇到別人逗孩子並非完全是壞事,家長處理得當,壞事也能變成好事。
這個過程中,家長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地拒絕別人「逗」他,孩子的內心力量便會慢慢增強,這就是好事。如果家長能夠理性而得體的處理「逗」孩子的問題,孩子會潛移默化的效仿家長,學習如何應對自己不喜歡的場景,學習如何為人處世,這不是生動的一課嗎?
來源:
徐仁俊?丶JuN,千萬不要讓人如此逗孩子譴責譴責譴責,我是深度受害者啊。
小時候去伯伯家,總有一屋子人起勁的折騰我玩,說我不是我爸媽的孩子,等過段時間就要把我要回去養,巴拉巴拉。。或者說其實我還有個姐姐或者妹妹養在別人家,等著她來霸佔我爸媽的愛吧,我爸媽就不愛我了!看到我目瞪口呆憋著臉要哭大人們很爽啊,再來一句就這就嚇哭了啊?
坑爹啊你妹啊最常見的是小時候帶我去姨媽家玩,我媽只要上廁所,姨媽表姐們就開始各種來勁騙我說我媽不要我了我媽自己回家了,就差說把我賣了。屢試不爽,然後我大哭她們就開始大笑,開始哄我,圖什麼啊啊啊啊!!!還有就是長輩不停的問我長大後會不會孝敬他們,我總是認真的說當然會啦!他們無視我認真純潔的心啊,說我長大後賺了錢一定不會孝敬他們,我都賺錢了哪兒還能想起他們?!配合他們的斜眼神,我不知道他們這是逗我啊,我當真啊,各種辯解表白,他們還是繼續說我長大賺錢了不會孝敬他們,我再認真解釋,他們再駁回,再解釋,再駁回。。然後撫腿大笑。我很受傷好不好,你們這麼逗一個幾歲的孩子有嘛意思?不無聊么?非要看到我哭你們才有成就感嗎?!這樣的大人們請多看看書去吧,不要辭彙量這麼低好不好?好像跑題了?囧推薦閱讀:
※小時候你父母有沒有做過什麼事是讓你覺得以後絕對 絕對不會這樣對自己孩子做的事?
※不打罵兒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學、先進?
※你覺得父母對你的培養方式或理念中,你最感激和讚賞的是哪一點?
※買玩具和租玩具哪個更好?
※我姑姑的孩子打了我兒子,我幫兒子打回了他,這樣做對嗎?
TAG: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