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知乎快一年了,在這裡留下了十幾二十萬字,應該怎麼處理這些文字呢?


知乎做一個「我的足跡」吧。

統計一下每個人最受歡迎、最長、最無人問津……的問題、答案、評論神馬的,界面精美些,可下載的,挺有意思的。


這問題有點意思。我呢,答題640個,寫了40多萬字了。開始也沒在意,有一天猛然想到,要是知乎哪一天系統出了點問題,找不到了怎麼辦,總得有點痕迹吧,於是就下載另存,積累多了,真的還很費時間。到今年1月中旬,一統計,有42萬字。

我呢,在新浪、騰訊等網站上開過微博、博客,但一次也沒用過,不知是何道理,沒說的慾望。也許和知乎的這種問題設計方式有關吧,在知乎上忍不住就寫了,不過,自己也沒在其它網站上再用過。不料,剛才在百度上搜了一下,有五分之二,卻被人弄到其他網上去了。

我偶爾也想過,是不是還可以再處理一下,但懶得動,也沒多大興趣。既然有人轉發我寫的,有些在知乎上贊成票還不少,說明有人是樂意一看的。如果我本人有興趣,除了一些已時過境遷的外,按我的答題習慣寫法和方面,大體可以這樣處理一下:

一、一部分基本上就是文章,可以稍作修改,取個標題,再分出類型,找個什麼刊物,開個專欄什麼的。

二、一部分雖不成文,但記錄下了我的看法與觀點,可以用來再寫成文章。

只是我現在還不想這樣,今後會不會,我也說不準。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不上知乎,所有上述文字都不會有,部分內容在與他人聊天時說起,也就說說而已。

對我而言,收穫確實是有的。我在知乎上已經幾次說過,這就是,在他人問題的啟發下,整理了自己。

說實話,為答題,我不得不去翻書、在網上查資料,以及自己思考一番的時候還是不少的。一些不知道的,知道了,一些不大清楚的,清楚了。

如果有人和我的看法是一樣的,那麼,在知乎上,還是留下自己的思考和看法為好。可以從他人的反映中,了解一下自己的思考和看法,究竟如何。首先是自己受益,他人看了,也可能受益。

知乎上有見地的答題多的是,即使不從見地上說,有趣味的答題、評論也多的是。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請知乎團隊想一想,可以用這些已經形成的資源做點什麼。別開生面,有點創意,弄點花樣出來,不定也是有吸引力的。見我之前已經有一些知友談到了,真的是可以想一想的。


我自己編輯了一本電子「書」。


希望知乎儘快推出一鍵數據下載功能(類似 Gmail 的 Data Liberation),讓用戶能以純文本格式將自己回答過的所有問題一鍵保存到本地。


《小背心的「知」言碎語》

腰封就是「萬千知友強力推薦,聽知乎第一知心姐姐溫言細語道來人生的真知灼見」


經曉農老爺子一提醒,我突然有點害怕。

因為我最討厭的就是重複,如果我寫的東西沒有存檔,我會重寫,但是和之前的相似度不會超過30%,而這麼大文字量的數據,如果都找不回來了,最大的可能就是我痛心疾首,從此不上知乎了……

知乎的數據安全可一定要做好啊。

另外,早就給繼新提過的付費功能中,就可以包含對自己發言的數據挖掘和整理功能嘛,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有需要的就花點小錢自己整理一下嘛。


看,想,改,刪,藏。


分門別類出個冊子! 比如最無厘頭回答,最想點沒有幫助回答,最欠扁回答,等等~

多想想創意是無止境的,當然過程也是很快樂的!


人生,有太多事,我們都無法輕輕捏住,其實又何必捏住呢。

無論是沉舟側畔的追思,還是花前月下的情愫,都是我們在特定場景,特定時刻,特定對象下結的緣,既是緣,則緣來緣去自然定法。

很多話,很多想法,離開我的指尖,落在此處,便已是一個獨立的存在,也許它去往別處的網站,也許它去往別人的思想,那是它的緣。

此思不求成追憶,只緣落筆已欣然。


除了一鍵下載所有個人數據,把自己的答案同步到Evernot等第三方筆記倒是個辦法,讓用戶自己來定義保存哪些。覺得有必要保存的,一鍵發送到Evernot之類的第三方筆記。

主要是這樣的功能很輕。

至於數據挖掘,以豐富的形態展現。聽起來很誘人,但不知道知乎團隊是否會投入這麼多精力來做咯~而且這樣處理只能保留自己的。

收藏都有了,再多了個備份嘛。而且這個備份甚至範圍可以不限於自己寫的嘛,收藏的也可以啊。

知乎是個學習社區,有問有答,還得方便記錄和整理筆記,知識才好沉澱~


1 知乎可以做自己的雲,允許用戶將自己的ugc傳到雲上 2 知乎可以做一個關係網的功能,看看你的回答與提問分別幫助了誰,發現一些有意思的人脈關係 3 知乎可以做勳章系統,達人系統,定期給一些回答積極的人在某些領域頒布達人勳章


我很希望有個把個人答案同步備份到 Simplenote 的功能,或者純文本保存到 Dropbox?


支持發布為漂亮的「問答博客」,可自己選擇顯示哪些回答,支持匿名瀏覽。

攜諶斌打滾跪求。

我覺得斌斌仔這個靠譜。


自己花了心血和時間寫的東西,如果輕易流失,任誰都會覺得可惜。

怎麼處理,是不是可以分「給自己」和「給大家」兩個方面來考慮,相當於獨抒性靈和文以載道兩條路子。

給自己

  • 知乎的個人首頁,每天顯示一年前的當天(或最近日期)自己的提問和回答。給每個人一個不經意間回顧自己想法的機會,然後可以對當時的問題或回答進行注釋。當時自以為聰敏的言簡意賅,一年以後可以重新審視;當時長篇大論回答的,當然更值得回顧。
  • 可以想見,經過一年的時間,自己也許會隊相同的事物有更多感悟,對當時的文字可以澄清、深化、修改,甚至驚呼天才、笑罵純才,應該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 問題/回答的原文保持不變。注釋可以保密,更可以公開,聽憑自願。

給別人

  •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給每一個問題/回答加上「私人標籤」就好了,標籤可以是用來歸類的種屬名稱、可以是描述自己感受的形容詞等等都行,「私人」是指頁面上不需要顯示出來。

  • 時間長了,知乎就可以根據這些標籤,向用戶推薦問題和回答了,用戶也可以用更加自由、感性的方式搜索自己喜歡的內容了,而不是現在僅有的針對問題的類別標籤。

  • 也許最適合標籤的,是情感類問題、個人發展等私人問題,理性、統一的「話題」,無法滿足感性的需求。


這個問題問得真好!

知友們在這些問題上傾注的時間、思考和感情真的是無價的,對自己是一筆財富,對他人也有可能有啟發意義。

一方面希望知乎能夠儘快地完善個人頁面設置,希望更有效率地回顧;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能有時間整理一下這些問題。


認真答一下吧,我覺得知乎可以推出知乎博客,或者以介面的方式實現WORDPRESS的對接,甚至與創新工廠內有相關博客項目的對接,可以署名來自於知乎的問答。也可以作為級別獎勵,譬如回答數超過30萬字,平均回答超過300字的「特權」(當然可以不表述為特權),不同級別用戶,可以給與開通博客等。看李淼(胖的那個)都把知乎的個人頁面放到微博的個人介紹欄了


做成電子媒體(網站或者app都行~),infographics 式的頭版,可以按時間,字數,投票數等等分類,點進去可以看問答內容。從電子媒體衍伸出去可以印個性化的紀念冊。形式請參考 Nicholas Felton 的東東 http://feltron.com/ 交互等可以做得很帥!

把這種服務打包出售,知乎就可以營利了。

(如果你要說這本來就是用戶的內容,怎麼能賣回去給用戶,那就另外提供 csv 免費下載,但是美化也是需要功夫的。Facebook 就有個收費應用做類似的事情。)


前段時間瞥見一位仁兄收到了某大型微博網站寄過來的微博冊子,一本小冊子的形狀,大概就是該大型網站把這位好友的微博整理在上面,按照微博原版的樣式,即保留轉發和評論數量等信息,集結起來就是一個個人微博專輯,一本屬於自己言論的小書~這樣的東西應該很有紀念意義吧,不過知乎上面的內容不似微博那麼簡短,可以變換考慮了~


出本書吧,親


所謂處理可以分解成兩個概念, 歸檔和再利用.

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 是否有必要在本地保存一個備份?

對於自己留下那些回復 能否仿照blog的形式 編輯成一本ebook


正對這類回答熱心的,知乎可以專門開闢一個專欄了,周報、半月談、月刊、季刊、年鑒。。。。


我曾經在某個技術論壇也留下幾十萬文字,回復了2000多個帖子。

也一直在擔心那些資料會丟失,時代原因,目前看那論壇隨時可能會關閉。

大家可以考慮,建立獨立博客,把自己回答的問題都拷貝一下。

資料庫不定期下載到本地備份即可,需要空間我可以長期免費贊助。

感覺備案麻煩的話,有香港50M大帶寬主機,速度根本不是問題。

Z-blog和WordPress幾分鐘就可以搭建一個獨立博客,推薦這兩個程序。


這裡的東西還是留在這裡好。


推薦閱讀:

如何使用 Evernote 管理大量筆記?
為什麼很多人願意在知乎上分享乾貨?
為知筆記、印象筆記、OneNote 各有什麼優勢?各自適用於何種情形?
怎麼克服在工作一段時間(4年以上)後就沒有動力去學習新東西了?

TAG:知乎建議反饋 | 知識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