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未來十年中國經濟投資主題在哪?
目前製造業持續惡化,樓市價格已然非常高,你覺得中國未來的投資主題在哪?你具體看好哪個領域的發展?
推薦閱讀:房地產之後,誰將承接投資接力棒? - FT中文網http://m.ftchinese.com/story/001064296
----------------------------------------------------------------------
原因是?
這個題我是回答不了的,一個靠譜的答案可能會讓你進入福布斯榜,我並沒有這種能力,想在我這裡看到投資機會的,請繞行。如果你一項投資(不考慮建水電站什麼的)是瞄準十年以後,那恐怕這筆投資跟賭博並沒什麼大的差異。我主要是來糾正兩位大V在邏輯和方法上的錯誤的。
(除特別說明,所有數據取自Wind)且不提 @圖靈Don 那個慘不忍睹的拼接新聞的完全沒有可說性的答案,先說 @君臨那個可怕的答案。
君臨的邏輯大致是,隨著一國經濟起飛,房價必然起飛。中國經濟轉移到越南,越南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經濟必然起飛,房價必然飆升,所以要去越南買房。這是一個看似有邏輯,但實則漏洞百出的邏輯關係。
越南86年「改革開放」,與中國相近,近三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5.55%,算是比較不錯的數據,但拉出單子來仔細看,就會有一個疑問,越南經濟真的還會「騰飛」么?世界經濟最高峰的07年,越南也只有7%的實際GDP增長率,全球經濟放緩,可能真的是承接了中國的產業轉移和「越南製造」崛起,11年以後越南經濟並未下滑,反而有企穩的跡象。難道你不會問一句,越南是不是也就這樣了?相近國家裡,同樣近三年實際GDP年均增長率數據,馬來西亞5.71%,菲律賓6.70%,印尼5.54%,越南並沒有什麼特別。
(下圖越南實際GDP增長率)
再說經濟增長另外一個關鍵要素,人口。越南近三年總人口平均增長率1.15%,在亞洲範圍算中等偏下程度,看起來不像要騰飛的樣子。相近國家裡,同樣數據馬來西亞1.22%,菲律賓1.97%,印尼1.38%,越南最低。
再說年齡,越南2015年平均年齡32歲,這個數據在亞洲算中等水平,相近國家馬來西亞30歲,菲律賓27歲,印尼30歲,越南最老。(數據來源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下圖越南人口平均增長率)
再說所謂的產業轉移。首先我們忘掉那些老掉牙的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小島清的產業轉移的理論,看看克魯格曼的核心-周邊模型,無論從經濟開放程度、地理、市場容量、基礎設施、政府強弱等哪一個方面,也看不出越南在哪裡優於周邊國家的,君臨如果有相關文獻請分享。
如果中國的產業一股腦都轉移到越南去了,一般低技術含量的輕工業品和手工藝品會最先轉移、也最早替代母國生產吧?那是不是中國有大量相關的產業都轉移到越南了呢?並沒有。越南相關產業的出口數據並沒有比平均高,更談不上高多少,像是承接了大量中國產業轉移的樣子么?
且不提政治風險和進入退出渠道(本來想說匯率風險的,這個非常非常重要,君臨隻字未提,第一稿忘寫了,就不補了),單看經濟增長的因素,越南都與亞洲其他國家差異不大。越南、馬來、菲律賓、印尼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有相似的地方,亞洲國家經濟起步時間相近,越南只是起點更低罷了。如果用這個邏輯去看,亞洲大量國家都有君臨所說的「十年的升值空間」,不知他為何偏好越南。全球配置的PE都有固定的比例投向新興市場,也有固定比例投向房地產行業,越南似乎並不是關注重點,哪怕在新興市場里,是不是全球PE都瞎了眼,唯君臨一枝獨秀呢。
再說 @肥肥貓的高票答案。
首先,電商橫掃零售業必然會造成大量零售實體店消失,這是個危言聳聽的可怕提法,這是第一個臆想。如果貓咪老師有可靠的參考文獻,迫切希望分享。
網購在中國的發展領先全世界,得益於物流建設、人口集中、購物習慣、城市結構等一系列因素,在這個新興市場上,網購確實切切實實的改變著人們的購物習慣。但是不是大家基本有一個共識,就是網購或者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過了最高速的階段,這也是阿里股價連續下跌的邏輯吧。互聯網普及率、移動互聯網普及率、物流建設程度,都已經達到了無法爆髮式增長的階段,或許不能說進入了平穩期,但至少已經過了爆髮式增長階段。在這個階段,網購還會繼續「異常顯著」的改變經濟結構么?
(下圖取自艾瑞諮詢發布的2014年電子商務報告http://report.iresearch.cn/html/20150201/245910.shtml)
另外,貓咪老師提到的,網購會擊垮零售實體店,這是第二個臆想。在現今,我們已經看見了網購首先擊垮了哪些產業,超大型商超、零售小商品市場、電子產品城,這些需要老百姓上門購物的地方,網購省去了交通時間和交通成本,幾乎把所有的這類商業打關門。關門改行以後,他們的房租有下降么?其他行業呢,你身邊的商鋪租金有因為服裝店不租了房租有下降么?要死的已經死了,沒死的還會大批的死么?
第三,網購發展並不必然導致零售實體店消失,也並不必然導致需要親身光臨的商戶繼續增加利潤,因為人的需求是有限的,特別是美髮、spa、健身房、餐館。人不會因為門口的理髮店多了就每個月理5次頭,更不會因為飯店多了就每天吃5次飯。電子商務確實刺激了體驗類生活服務的發展,但恐怕並不是從租金下降方面刺激的。如果按照貓咪老師的邏輯,類似店鋪多了,競爭反而更激烈了,怎麼能說是這些利好呢?如果說房租下降利好了這些商戶,原有商戶就不是利好么,是不是增加了他們維持的機會呢?
最重要的一點,網購會降低租房成本這件事,簡直是天說,數據都不查就敢這麼說。在網購發展最迅猛的這些年裡,網購發展火爆、網購滲透率高的北京,優質零售物業租金穩步提升,增長率甚至比住宅租金還高,上海等大城市也有相似的數據。這哪裡是受到網購打壓的樣子?一鋪養三代這句話,在目前來看還沒有發生改變。最近半年的租金數據有所下降,但也遠沒到租金成本大幅下降的程度,至於為何下降,我想更多是因為經濟下滑吧,跟網購似乎扯不上關係。另外,三線城市的網購滲透率遠遠低於大城市,就是說網購還不發達,網購對三線城市的影響似乎不具有代表性吧,就不列舉了。
(圖為北京優質商業地產統計數據)
-對兩個答案的反駁到此為止,我想說的是,許多大V(不特指二位)的腦洞似乎也太大了點,完全經不起推敲。答案背後反應的是什麼?缺乏基本的經濟學基礎和邏輯,缺乏對問題和答案的投入,缺乏對專業的尊重,也缺乏對關注你們的人的善意。希望大V們都能回到自己擅長和專業的領域裡,少答點這種大而空、巧而虛但可以拉贊引粉的熱門問題,多分享點專業的乾貨。支持國家經濟增長的兩個支柱型產業已經沒落第一是傳統製造業。傳統製造業作為國家支柱型產業不僅滿足國內市場,而且對出口貿易產生巨大推動力。過去出口每年的貢獻占經濟增長3個百分點以上,都是傳統製造業的功勞,但是這個產業現在遇到突出矛盾問題就是產能過剩,而且是嚴重的產能過剩。經過研究測算,傳統製造業產能過盛的狀況在43%左右,這個產業連續5年投資增長速度回落,現在是個負數。這個支柱型產業大幅度回落導致我們當前經濟增長低迷。
第二是房地產產業。房地產作為支柱型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它帶動一個很長的供應產業鏈帶動對國家經濟增長。例如像鋼材、水泥、煤炭都屬於支柱型產業,但是,現在也出了問題。我們對這個產業的提法叫去「庫存化」。當前,房地產投資已經連續4年增長回落。2013年投資增速為18.5%,2014年下降為10.5%,今年9月份為4%,在經濟高峰時期,房地產投資的增長幅度是國家經濟年增度長率平均為30%以上,然而,現在只有15%,因此可以斷定這個支柱型產業也出了問題。
這樣一來,過去支持國家經濟增長的兩個支柱型產業都陸續出現了問題,所以增長低迷是必然的結果。未來,這兩個產業基本上已經很難再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柱型產業了。
中國經濟谷底重生要靠三大支柱型產業
雖然我們很需要這兩個支柱型產業,但是就增長來講,它已經不再是支柱型產業。國家在一定時期內我們還應該有支柱型產業。我們未來的支柱型產業可能是三個:
1、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
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有可能成為我國新興支柱型產業。什麼是戰略新興產業?就是既有戰略性,又是新興。它有兩個特點,一個是需求巨大,市場需求太小不會有戰略性;另外技術短期能夠突破,技術突破不了就不是新興。所以戰略新興產業要滿足以上兩個條件,一個是市場需求最大,一個是技術短期能夠突破。
按這兩個指標,我們對中國產業進行重新搜尋,發現當前到未來十年里,歸納戰略新興產業要聚焦八個新興行業。
戰略產業的第一個要點是新能源。
一是新能源。新能源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所謂新能源就是相對傳統能源定義,傳統能源就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地球表面的植物埋到地底下,凡是挖出來有燃燒功能作為能源的就叫化石燃料,例如煤炭、石油。然而,新能源是非化石燃料,主要包括四個種類,一個是風能,一個是水能,一個是太陽能,一個是核能,把這四個統稱為新能源非化石燃料。
二是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風能,一個是太陽能。按照環保主義者認為水能不能作為可再生能源,因為水資源是有限的,那麼,可再生能源剩下風能和太陽能,而且風能與太陽能對技術的要求過高,發電成本高,消費者無法接受。當前兩個解決辦法,免交土地所得稅與財政補貼暫時都行不通。
三是清潔能源。清潔能源範圍更大一些,包括所有新能源加一部分傳統能源,像液燃氣、天然氣,雖然是傳統能源,但清潔性很好,因此也歸類為清潔能源。
今年8月,我花了一段時間對新能源做了實地調研,發現水能開發空間不大,因為我們開發的差不多,國內水資源版圖,剩下可能就是雅魯藏布江這個流域,這個流域不好開發,一個是高發地震帶,另外它涉及到南亞和東南亞的母親河生態問題,很難有大幅度開發空間,因此,水能的空間很小。那麼風能和太陽能,可再生能源這部分,現在現實投資的機會沒到,所以探索性投資。因為開放風能和太陽能當前遇到瓶頸問題,一個問題是它的發電成本太高。遠遠高於傳統能源的發電成本,成本太高,消費者不會接受,消費者會尋找在經濟上最便宜能源消費。所以要把它的發電成本降下來。解決措施行不通。目前提了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免徵土地使用稅,一個尋求政府補貼,當前,這兩個辦法幾乎都行不通,地方政府不接受這個建議,他認為我辦了一個光伏電廠,我不收費幹什麼。
最近,我到河西走廊調研,光伏項目在戈壁攤上,根本沒有用,但一建起來就要收費。我說這個地方本來就沒有用,為什麼收費?當地人告訴我,你是搞經濟學的,你應該比我們清楚,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有了使用價值就有價值,所以我們要收費。
另外是財政補貼,補貼你來使用它,財政補貼有問題,錢從哪來,補貼多少,根本確定不下來,基本上補貼不到位。所以光伏企業都抱怨,說話不算數,說好的補貼不給,這個錢從哪來,補貼多少是比較科學合理的也說不清楚,補貼這個方法也不行。技術上短期內難形成突破。真正要把風能和太陽能的發電成本降下來只有靠技術,技術降低成本,技術目前的方向幾乎是不大,看不到方向在哪裡。
第二是這種風能和太陽存在間歇性和不可持續性的特點。有風就有電,有太陽就有電,沒太陽就沒電,風大電就多,風小電就少,太陽強電就多,太陽弱電就少,當前市場對能源要求是可持續性,但間歇性與不可持續性的固有矛盾抑制對該能源的開發。後來有人提出來要有一種技術才行,就是儲能技術,這個技術突破的話就可以穩定下來,但是儲能技術現在似乎也看不到一個方向。不少企業給我打電話說魏傑老師我們的儲能技術很快突破。我去看基本都是紙上談兵,我後來才知道全世界都在為儲能技術奮鬥,全世界都想突破這個技術,暫時看不到方向。這是第二個問題。
第三個問題技術路線定位一直在搖擺。比如太陽能,到底搞多晶硅,還是搞薄膜發電,咱沒有明確定論。我去參加會議的時候,搞多晶硅的說薄膜為前提,搞薄膜的告訴我多晶硅為前提。我說你們如果不能回答兩個問題,你們很難說服投資者投資。一個是江蘇無錫尚德為什麼破產?另外一個是漢能集團的股票為什麼在香港5月份攔腰斬斷,無錫尚德是搞多晶硅的,漢能是搞薄膜發電,因此,當前對技術路徑的定位,仍然在搖擺。
核能技術具備實現基本條件。這樣一來,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這三個固有問題似乎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所以我的判斷它有探索性投資的機會,但沒有現實投資的條件。新能源的另外一部分是核能,當前核能出現了突破。去年以清華大學為首的21家聯合機構對世界宣布我過完成了第三代核電裝備生產,第三代就是解決安全性問題了,核電最大的是安全性問題,一怕地震,二怕沒水,第三代合計數已經解決這個問題。
最近,一家民營企業告訴我,他們參加一個投資項目,也就是第四代核技術有希望早日實現。那麼,什麼是第四代核技術?其實就是解決核廢料的問題,解決核廢料的技術從第四代去做。安全和核廢料問題都解決了,核裝備出口到發展中國家了,而且到發達國家,像英國。這次習總書記去訪問英國,和英國簽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協議,中網核已經在英國開始投資建核發電廠,我們技術已經完成突破了。我發現新能源這部分似乎只有核電這部分擁有大規模投資的可能或條件,現實投資條件已經完全具備了。這樣一來大家看到,我們提新能源水能的投資空間很小,風能和太陽能是探索性投資,只有核能大規模投資。在座的企業如果要進入這個要點,一定注意它的現實情況才行。
我8月份整整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研究與探索這個領域。因此,轉變戰略產業的第一個要點是新能源。
戰略產業的第二個要點是新材料。新材料屬於戰略新興產業,未來好多產業的提升是靠新材料實現的。習總書記訪問英國,專門看了石墨烯實驗室,這裡的項目是對高強度的新材料,納米材料的研究。未來中國的許多產業提升是靠新材料來完成。像類似天津爆炸我估計未來不會產生了,因為這一種化學品,尤其這種燃燒,不能用水來滅它的,就是一種材料打過去一個薄膜一蓋就完了。未來消防隊的滅火材料不能光是水,可能包括一部分新材料,就是用這個去發展的。當前,新材料已進入很大的投資空間和方向。新材料是戰略性產業的第二個要點。
戰略性產業第三個要點是生命生物工程。當前,市場對生命生物工程需求巨大,涉及到農業、醫療、健康等等,技術突破也比較快。生物性工程應該成為未來支柱型產業的第三個要點。
前幾天我去外地,結果碰到我一個學生,2年前我去他們那的時候,他正在搞開學典禮,辦一個體檢中心,他讓我當剪綵嘉賓,這次我過去,他告訴我已經倒閉了。為什麼倒閉?現在體檢不用這種東西了,一個小提包把所有設備都提在裡面了。比如說基因體檢,抽一管血就行了,抽完之後,從你的基因化驗結果得知,你未來可能容易得腫瘤或者容易得腦血管疾病,開始提前制定健康建議,早就不要傳統的體檢了。這個產業發展非常迅速。生命生物工程有巨大的發展前景,這依然成為戰略性產業的一個重要要點。
第四要點是信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這裡指的是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目前在中國投資有三個熱點,一個是晶元。晶元我們搞不出來,我們現在每年進口晶元的錢相當於我們進口石油的錢。我們實際搞不出來,一旦突破將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最近我發現許多私募基金進入這個領域,一旦突破以後,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前景。第二個熱點是無線傳輸技術。未來的信息基本上走向無線傳輸技術,無限傳輸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熱點。這個技術的投資將有巨大意義。第三個是終端使用。互聯網將實現注入技術的終端使用,終端使用我們做的不錯,大量的企業都在終端使用技術上獲得突破,而且未來有市場發展空間。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很多終端使用的市場空間很大。終端使用是個投資熱點。因此,晶元,無線傳輸技術,終端使用這三個熱點投資方向非常有意義。
當前信息技術兩個沒有解決的問題。一個是大數據的問題,一個是信息安全的問題。一旦實現大數據,安全性就將進入到新的信息時代,新一代信息時代投資熱點有兩個,一個是大數據,一個是安全性。目前投資熱點很有意義。最近不少基金進入到信息安全領域,信息安全性要解決的前提是要生產量子電子計算機才行。目前的投資都在向這個方向推進。信息技術以及新的技術時代是五個投資亮點。一個是晶元,一個是無線傳輸,一個是終端使用,一個是大數據,一個是安全性,都將有巨大投資機會。這是第四個要點。
第五個要點是節能環保。節能環保在中國未來市場具有成為戰略新興產業的潛力,我國是最大的資源消費國,同時是最大的污染國,解決資源節約和污染是是個大問題,但是解決這個問題不能光靠法律和政策,最終解決是要靠技術,一旦技術突破了,它就成為一個產業。如果你什麼都不能幹,確實可以保護環境,但是我們還要干,但幹了還不能影響環境,這就要靠技術,既然是技術解決問題,當然是一個產業。所以節能環保屬於戰略新興產業。
第六個要點是新能源汽車。現在我們汽車都是傳統能源汽車,沒法解決污染問題。德國大眾這種企業都造假,檢驗都搞了軟體讓你檢不出來。人類社會對傳統能源汽車的污染問題實際解決不了,最終將轉向新能源汽車研發,像電動汽車。國家已經把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發展重點方向。目前規定凡是建小區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基礎配套設施,就是充電站。現在全國所有城市都在推進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目的就是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北京,有的人買了特斯拉的汽車,我去開了一下,確實很好開,一點聲音都沒有,我才知道它沒有發動機,就7塊電池,我很震驚。不要發動機,以後汽車工業怎麼辦?汽車工業的特點核心就是發動機,它不要發動機了。我才感悟到一件事,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的特點是毀滅別人發展自己。新能源汽車的研製與應用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第七個要點是智能機器人。在生產領域投入使用,實際上就是工業物聯網,現在不僅是生產領域使用物聯網。當前工業4.0時代,它僅可以存在於生產領域,而且到非生產領域。像遙控飛機,未來可能發展到無人駕駛汽車,這些在不久的將來或許都會實現。
無人駕駛這不是遙遠的未來,是法律問題,萬一把人撞死了誰負責任,我坐在上面,我沒駕駛,我不能負責任,是機器人負責任,還是買機器人的人負責任?都是法律問題。
最近智能機器人用到保安系統,我最近考察了一家,有的人把這個技術用過來了,很有意思,你進樓道的時候告訴你請拿出有效證件,連說三次,我沒有有效證件,然後說請你後退五步,我還沒有動,它說你再不動,我將出手了,一拳就打過來,真來了一拳,比人還忠實。這些東西都很快的實現,我估計智能機器人確實屬於戰略新興產業的要點,未來有巨大前景,這是所謂的第7個要點。
第八個要點是高端裝備製造。當前,高端裝備製造對我們而言屬於稀缺資源。像醫療裝備,比如核磁共振。北京應該算髮達的城市,搞核磁共振檢查有熟人關係還要排隊,還要一兩天,問題根基所在就是我們對於高端產品,短期內生產不出來,市場供不應求。
最近我碰到一個企業老總他說他準備生產,因為核磁共振基本是系統,他們擁有系統化,現在缺的是一個擁有生產這個設備技術裝備的人才,因而他說技術專利保護性,要找這個人就得生產。而且告訴我,他們生產後賣的價格比美國便宜40%都有很高的利潤,美國對我們基本是壟斷價格,這個一旦完成要有很大的市場價值。
總體來講,目前我們所討論的戰略新興產業大致是這樣八個要點,這八個要點不斷的發展,逐漸讓戰略新興產業成為我們國家的支柱型產業,上述我們判斷未來,有可能成為支柱型產業的八大戰略新興產業。
2、現代服務業
現代服務業未來可能成為中國支柱型產業。服務業將來要成為國家的支柱型產業。最近我到各地市調研的時候,很好多市長不理解,我們過去老講農業、工業,現在怎麼提出來服務業是支柱型產業,我說很正常,後工業化時代,服務業一定會上升到支柱型產業,中國未來成為支柱型服務業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就業因素。你們知道當前我們國家就業壓力依然很大,過去我們怎麼就業呢?過去我們靠經濟增長速度的提高來解決就業問題,按常規經驗判斷,經濟增長速度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以吸納1000萬左右的就業機會。而現在我們的就業增長就是7%左右,「十三五」要提出6.5左右,不能靠增長速度提高解決就業問題。所以我們過去為什麼非要保8啊,保8是保就業,因為就業的原因,增長速度增加1個百分點,可以提供1000萬人左右的新就業機會,但現在增長速度就是年增長率7%左右。因此,不應該靠增長速度提高解決就業率了,那怎麼解決呢?現在只能靠服務業來解決了,在增長同等貢獻條件下,服務業是能最大限度吸納就業機會的產業,所以它要上升為我們的支柱型產業。
第二個原因是節約資源。中國現在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費國,節約資源是個大問題,怎麼節約呢?要靠發展服務業才能解決資源問題,服務業是同等貢獻下最少消耗資源的一個產業,因此要節約資源,就要不斷的發展服務業才行。
第三個要提高我們經濟結構層次和水平。經濟結構的檔次和水平決定服務業在結構中的比重,一般來講服務業的比重越高,說明這個結構的檔次更高。像美國,現在每年經濟增長的80%來自於現代服務業,服務業佔美國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很高。然而,中國服務業占的比例很低,因此可以斷定,美國是個高檔次的經濟結構,而我們是低檔次的結構,要提高我們經濟結構檔次,就必須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因此,依據當前發展趨勢,服務業大有可能上升成為支撐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
服務業要上升成為我們的支柱型產業。那麼怎麼發展呢?可以把服務業分為四大類。
第一是消費服務。所謂消費服務,為人們消費生活提供的服務就叫消費服務,消費服務包括六個部分:第一是餐飲與商貿,第二是醫療與健康,第三是養老消費服務,第四是兒童消費服務,第五是家政消費服務,第六是信息消費服務,這六個組成部分統稱為消費服務。
中國現在消費服務有巨大發展空間,比如養老消費服務,考察國際上的慣例,要控制兩個團隊,一個是老年病治療團隊,一個是所謂的老年特殊服務團隊,有這兩個團隊就可以投資這種服務業。我們國家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這種服務業的需求非常大。
上次我到日本去考察,發現日本的養老服務業分兩類,一種叫集中型,一種叫分散型,集中型就是托老所,分散型就是服務人員住在你家裡,公司提供定期或不定期的服務。我專門考察托老所,我發現托老所裡面分的很細,其中有一個部門叫老年失憶症患者病,住的都是老年失憶症患者,接待我的是他們的副部長告訴我,這養老消費服務不是你們想的那麼簡單。像這種老年失憶症患者,他經常給你講莫名其妙的事,你必須要順著這些病人說,你要嗆著說他們就會砸東西鬧。比如他突然告訴你中大獎了,2個億,你就告訴他是2個億得主,我已經幫你存在銀行搞好了,放心吧,他就高興的玩去了,你要不這麼說,他就砸東西。所以有時候還是咱們搞的高興,比如說宣布,大家注意安倍首相來看望大家,很高興,一轉身就忘了,高興就行了。所以有時候打針不去,說你得去,因為那醫院是你辦的,你體驗一下才行,高興的就去了。
這種服務業不是想像的那麼容易的,要投資這種服務業,要控制老年人治療團隊和老年人特殊服務團隊,在中國有巨大空間。最近我碰到一位企業家,他父親得了這種病,告訴我說不能家庭養老,因為他不認識親人,怎麼辦,沒辦法,他雇了三個保姆照顧他父親,結果後來發現這三個保姆把父親一捆,扔在樓道里自己玩去了,他不會說,不知道。就問我們國家有沒有這種機構,多少錢都願意,我說很可惜,我們沒有這種機構。實際上我們國家這些投資的空間是很大的。所以消費服務,大家注意有很大的投資空間,這是第一種服務業,消費服務業。
第二是商務服務。商務服務就是為人們的商務活動提供的服務幫助的行業。商務服務是個很寬泛的產業概念。第一類金融綜合服務類。例如商業銀行服務,投資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等隸屬於金融綜合服務。第二類是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第三類是投資諮詢服務。第四是園區管理類服務。園區管理類的這種業務也屬於商務服務。所以商務服務是很個寬泛的產業概念,包括四大類服務業在內。現在商務服務最好的國家,一個美國,一個英國,摩根和高盛都是美國的公司,實際上它業態都屬於商務服務。所以中國的商務服務業還有巨大的投資空間。
第三是生產服務業。生產服務是服務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樣也是一個非常寬泛的產業概念。舉個例子,北京有一家公司為全國的鋼廠服務,幫建包頭這個鋼廠調整一下工藝流程,實現節能環保。包頭的鋼廠在出口處加一種原料,或者在你冶煉的裝備上噴上一層原料,讓你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這些服務業是生產服務業,直接為生產過程提供服務就是生產服務。所以技術服務是生產服務的重要內容。
北京有很多清潔(能源)公司,幾十個技術人員,他的主要業務就是給好多產業提供技術服務,不但幫助提高你的技術檔次,調整整個技術生產流程,這都是技術服務,再比如設計也屬於生產服務,像服裝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建築設計等等都屬於生產服務,設計也是生產服務的一種模式。例如工業產品設,大家最近買空調,在網上諮詢一下網民意見買什麼牌子好,你們注意網民給你推薦的第一個牌子一定是三菱,為什麼是三菱?空調技術都沒有變革,都一樣,為什麼買它?三菱的設計發生了變化,修改設計後,三菱出風口聲音非常小,這是設計所帶來的市場價值,所以設計也是生產服務的內容。
生產服務現在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們在產能過剩條件下,實際上解決這問題最重要的問題是想辦法要提升它的這種效率和功能,一個很重要的是靠生產服務。
第四精神服務業。精神服務就是為人們精神生活提供服務的,人的享受實際上分兩種,一個是物質享受,一個是精神享受。為物質享受服務的就是所謂的消費服務,為精神享受提供服務就是精神服務業。精神服務也是個很寬泛的產業概念,包括影視、旅遊、文化、出版等等都屬於精神服務,同樣具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一部電影賣10幾個億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只要你看準了人們當時的精神需求,並能滿足此類需求的話,一定會獲得巨大的票房價值。
今年有一個重要的電影叫《捉妖記》,我專門去看了一下,我發現這個電影票房價值高的原因在於滿足了不同社會階層的精神需要。比如說,有思想性的人,一看有一個感覺,因為他主要通過人妖的關係,揭露了現實人類社會弊端在哪裡,並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在某種意義上,它獲得一種認同感。那個小孩什麼都不懂,看那胡巴很好玩,《捉妖記》里的那個小妖怪胡巴,好玩,看著高興,滿足了不同階層的需求,所以它有票房價值。《捉妖記》拍了兩次,第一次拍完之後,主演吸毒,這電影就不能演了,投資人又重新投了一次,投資人投了兩次,之所以敢投的原因認為它有巨大的票房價值,它票房價值的根本原因是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現在這種東西不是找一個名導演,找幾個名演員湊合一下,不可能的,它是一個服務業,是一種市場概念,關鍵要摸清楚目前人們思想上的需求是什麼,這才是滿足人們思想需求的關鍵。
我預計這種服務業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今年7月份,我調研「一帶一路」,到河西走廊張掖,張掖有一個景點丹霞地貌,但沒想到人山人海,80塊錢一張票,來的遊客大部分是我們經濟發達地區沿海地區的人,長三角、珠三角,為什麼到那看呢?因為這個地方才能感覺到什麼叫蒼涼感,自己的發展沒有蒼涼感,到這才能知道什麼叫蒼涼感,所以都要過把癮來。我了算一下,他們一人來一次,這一輩子就足夠了,你一年1000萬人,10年才1個億,我們13億人,每個人來一次得100多年才能來完,有巨大投資機會。後來碰到一家企業,在格爾木那裡投資,他說一定要投資,因為只有這個地方才能感覺到什麼崑崙文化,什麼叫西部景色,一人來一次就夠了。這種服務業在中國都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因為我們人有很多。尤其是人富裕之後,更多的消費不是物質享受,是對精神享受追求,所以這種服務業有巨大的發展前景。
總體來講,我們現在所講的服務業是這四大類服務業,消費服務、商務服務、生產服務、精神服務,都會把它歸結為現代服務業,實際上現代服務業主要指商務服務業和生產服務業,叫法不同,內容相同,因此,要大力發展服務業,就這是未來中國支柱型產業第二個產業。
3、現代製造業
現代製造業未來可能成為中國支柱型產業。有一種說法,現代製造業未來,將可能上升成為我們國家支柱型產業。為什麼呢?大家知道製造業分兩種,一個叫現代製造業,一個叫傳統製造業。傳統製造業生產是私人產品,當前私人產品嚴重過剩,吃的穿的用的都過剩。而現代恰恰是公共產品短缺,所以在傳統製造業不能服務支柱型產業的條件下,現代製造業就會上升成為支柱型產業。
當前公共產品我們短缺,所以現在要大力發展現代製造業。怎麼發展呢?目前提出五個要點。
第一是航空器與航天器製造。航空器就是飛機,航天器就是衛星。為什麼把飛機製造作為現在重點的原因?我們講大飛機,現在波音每年產量的30%賣給我們,空客是28%賣給我們,我們如果不買他們的飛機,我們自己生產會節省70%的成本,很可惜你生產不出來。同時我們是通用飛機的需求大國。
最近我們討論消費精神在哪裡,消費精神一般從富人開始,最後波及到一般人群。富人消費精神是什麼?大家一致認為是通用飛機,就是我們講的私人飛機,而且富人一旦玩起來之後會進入一般家庭,因為租賃也會把它帶入一般家庭,好多家都買不起,但租得起,一家人或者幾家人租一架飛機在三亞玩一圈,這個成本都能承擔得起,這個飛機都可以租給你。通用飛機坐的上癮,我坐過幾次,我就特想坐它,一到機場,我就想能不能碰見哥們讓我坐一次?第一不安檢,直接登機了,第二準時起飛,第三坐上很舒服,家庭式裝修,哥們喝著啤酒,還沒有琢磨就到了,很幸福。買不起,租得起,所以我們無論是大飛機,還是低空飛機都是大需求發展的必然需求,當然,航天器用衛星這也有很多優勢,也可以做,所以第一個要點是航空器製造和航天器製造。
第二是高鐵裝備製造。高鐵裝備製造我們現在有自己的性價比,國內市場需求巨大,按照目前的設想,2030年,每個縣都要開通高鐵,而且我們高鐵也要開始出口,印尼的合同已經簽了,泰國的合同在年底就簽,俄羅斯的合同已經簽了,有巨大市場需求。而且高鐵裝備製造涉及到30個行業,像鋼鐵、建材等行業都會在供應鏈中獲利。
最近我去內蒙古包頭調研,專門看了包鋼,他們告訴我,早就不生產建築(類鋼材)了,我們現在生產高鐵軌道。京滬高鐵的70%鋼材是包鋼生產的,它對鋼材有特殊需要。這樣,我們鋼鐵企業的產能過剩都能找到出路,所以高鐵裝備製造是有巨大的發展前景,連習總書記都講,它是我們國家現在的一張名片,我覺得改革開放以後我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高鐵裝備製造,引進、消化、吸收、提高,做的最好的一件事。現在再看市場需求巨大。
第三是核電裝備製造。當前我們技術突破了,第三代核電裝備和第四代核電裝備我們都完成,現在不僅在國際上出口,到發展中國家,而且還要進軍發達國家,未來市場需求巨大。
第四是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製造。當前,我們國家已經決定用特高壓輸電技術來改造我們的電網,過去還有爭議,因為這個技術一旦使用的話,將成為全國統一電網,世界上沒有統一電網,美國現在是以州為單位的電網系統。那麼,統一電網會不會有安全性問題?現在逐漸形成共識了,已經決定用它來改造我們電網,所以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製造成為現代製造業的一個重點。我估計,未來可能會拉動投資4萬億左右,對中國未來穩增長有巨大意義。我們剛剛一搞,墨西哥就要求還要進口這種技術,你想想一旦國際市場打開的話,那麼這種需求巨大,所以在現代製造業上要把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製造作為一個重要。
第五是現代船舶製造。大家注到意現代船舶製造不是傳統理論中簡單的船舶製造,現代船舶製造的技術標準是可以生產航母的艦隊,把能生產航母艦隊的製造才叫現代船舶製造。我們要發展航母編隊,今年閱兵的時候,飛過天安門廣場有一個編隊叫艦載機編隊,告訴世界我們將發展自己的航母編隊,要發展航母編隊,在現代製造業必須把現代船舶製造作為重點項目。遼寧號屬於買國外半成品,實際上它沒有戰鬥力,未來專門訓練艦載機駕駛員。現代製造業中的一個重要點是現代船舶製造,我估計,中國未來航母編隊最少有五個,像現在南海,美國老站在那巡航,只要我們有一個航母編隊放在那就沒有問題了,很可惜沒有。所以我估計現代製造業把現代船舶業作為第五個要點是很正確的。
從目前我們的分析來看,現代製造業就是這五個要點。一是航空器製造與航天器製造,二是高鐵裝備製造,三是核電裝備製造,四是特高壓輸變電裝備製造,五是現代船舶製造。因為市場對公共產品的巨大需求,我預計未來現代製造業可能將逐漸上升成為我們未來支撐經濟發展支柱型產業。
經濟低迷源於原來支柱型產業難以為繼
總體來看,目前判斷中國結構調整,原來的支柱型產業逐漸將不再作為支柱型產業存在,新的支柱型產業將要起來,歸納就是三個產業方向。戰略新興產業服務業、現代製造業,未來這三個新的支柱型產業發展起來以後,將代替原有兩大支柱型產業,繼續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而目前處於經濟結構調整階段特殊時期,這些產業還沒有成為支柱型產業,正在發展和上升期,但是原來支柱型產業已經很難維持了,所以導致經濟低迷。
而目前為止,大家看到我們的發展方向就是儘快讓這三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起來,原來支柱型產業「傳統製造業和房地產產業」將逐漸轉向常態型產業,因為國家還需要這兩個產業發展,因為它涉及到我們的民生,吃、穿、住、行,都來自於傳統製造業和房地產業,但是它將不再是支柱型產業,所以逐漸要轉向常態型產業轉型,但是,目前轉型的壓力還是非常大。
我有一次調研跑到傳統製造業房地產產業,都是苦不堪言,有人問我魏老師你有辦法嗎?我說沒有辦法,這種情況相當於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就是產能過剩危機,這種辦法的處理一般都很艱難。當然,國家要出一些政策,比如推動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等於把一部分產能推向國際,來緩解這個產能過剩的壓力,但是最終的辦法還是要靠自己內部經濟結構逐漸轉型才能解決。像房地產行業,最近我跑了一個企業,半年時間沒有賣掉一平方米房子,我說你乾脆別搞了,把這銷售團隊解散吧,運營成本太高,轉向資產管理公司得了,得自己運作才行。有人老等著什麼時候救,這次沒法救,因為沒有市場,有市場可以救,一旦沒有市場就沒法救。
最近我跑這兩個產業,我感覺他們壓力確實非常大,實際上3年前的時候,我有注意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國市場不是永遠存在的,而一定會在供需關係上出現一個新的結點,現在壓力都很大,但是沒辦法,只能靠分步突圍來逐漸轉向一個常態型產業,就看誰熬的起。有的企業賠5年倒不了,有的企業賠2個月就倒了,最後剩下的就是5年倒不了,熬過來了,轉向常態型產業。所以目前傳統製造業房地產不是看誰能賺錢,是看誰能賠得起,最後將成為我們常態型產業的主要企業。
產業結構調整將迎來全球機遇
目前正處在這種結構調整期,日子很艱難,我們這個標題是谷底重生,我覺得重生有好多辦法,有許多事要做,其中一個就是要完成結構調整,結構調整完成之後,當然,中國經濟將進入下一階段的發展。而且一旦結構調整完成,中國經濟在結構上將接近發達國家,我們什麼東西都能生產出來,將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次谷底重生雖然壓力很大,但是未來前途很光明,一旦完成之後,我們的經濟結構將進入發達國家序列。對我們來講,這次谷底重生將不是一般性的重生,而是做更大的調整與顛覆,期待結構性調整對未來經濟帶來更大的提升。
ps:本文根據2015年10月31日第三屆華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論壇中國著名經濟學家魏傑教授演講整理。我要說的是一個可能不賺錢的行業,但希望業內的朋友可以關注下.
在我心裡其實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職業化教育。
以下是群里對話整理,不便閱讀之處請見諒.我想做的,就是職業化教育。
這是一個在我心裡歷經彌久不斷完善的想法,就是講管理課程和技能性課程結合。定向輸入專業人才,改革現在的大專中專,現在的大專中專存在意義太低,但國家勞工缺口很大 未來的技工缺口更大。家長完成思維形態的轉變 意識到讀三本普通大學普通專業,沒有對就業有良性助推作用後,一定會選擇就業率高的教育方式。藍翔模式應該全國推廣。但是校長思維不夠開放,結合管理課程,培養高級技工 才是一個大趨勢。免費上學,合同上崗,藍翔是很厲害的。一般技校一個班十五個人可能就配倆挖掘機輪流上手,藍翔可以做到倆人一台 ,這當中的差距可以想像。(現在的高級技工有個問題,現在的城市居民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做技工)我以前也這麼想,就是去三一那次,改變了我的看法。
其實在承諾就業前景的情況下,現在的家長是七零後 甚至八零後,思維開放的多 因為經歷過大學擴張的痛,六零伍零家長逼著讀大學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自己或看著別人靠大學改變命運,所以野雞大學才會那麼火。問題就在於,如今這個思維被打破了,上三本普通大學,沒法讓你們孩子坐辦公室。這個殘酷事實的消化是迅速的,這才為什麼這幾年這麼多大學生迴流 學技術。
我要做的是管理和技工結合的高級技工,目的不是培養工人,而是培養車間協調管理人員。以後車間會更乾淨更個人生產多樣化,協調反而大於一切。有技術又有管理才能的工人才真有未來。
都求安穩,公務員熱發酵也是因為這個。不過慢慢的,社會生活成本繼續提高,越來越多的追求會傾向於薪水的多寡。醫藥,包括醫藥本身和醫療保險。只要中國的政治經濟局勢基本穩定,經濟增速哪怕低到3-4%,投資醫藥都是穩賺不賠的。
有幾個因素決定了醫藥行業的良好前景:
第一,醫療是剛需,有病就得看,人必須活著才能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再加上中國的人口老齡化。這個不用多說了。
第二,國家政策。中國的醫保資金已經捉襟見肘了,而國家又覺得醫保是個燒錢的無底洞。醫保體系必然會改革。所謂「全民醫保」最後肯定會淪為一紙空文,因為政府的思路擺在這裡。當今世界醫保主要有幾種模式:
英國NHS式,醫生都是准公務員,醫療免費,費用攤在稅收里。中國人口多、發展不平衡,政府不想在醫保上燒錢。這種模式基本可以排除。
日本、德國、法國的俾斯麥模式。醫療保險的運營是由非營利組織承擔的,國家強制所有有工作的人上保險,沒有工作的人的保險政府承擔。
美國式,醫療保險是盈利的,國家保障最貧困的一部分人的醫療,其他人的保險都交給私營的保險公司。
後兩種模式中國都有可能採納,因為國家不用花太多錢。無論哪種模式,民間資本都有巨大的機會進入醫保行業。而我認為,採取美國式的可能性更大,因為大批美國畢業的經濟學博士摻合進了醫改,中國很多著名的經濟學家都在鼓吹美國式醫保。
第三,醫保體系的改變必將帶來大筆資金,因為醫保的運作模式完全是市場化的。
第四,有了錢,整個行業都會發生變革。起碼私立醫院的崛起是可以預期的。
第五,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醫療都將更深入地滲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我認為現在醫學的基本思路,是延緩疾病的發展過程,不求治癒,但求不影響人的生活和工作。比如癌症,過去的思路是切掉腫瘤,現在的思路是延長患者的壽命,能夠延長到與正常人無二,即使腫瘤依舊存在,這個治療也還是成功的。醫療將會從短期的需求變成一種常態化的需求,包括預防、健康管理、慢性病的控制,等等。這個過程,西方稱為「medicalization」。
目前中國的醫藥支出僅佔GDP的5.5%,而發達國家都在10%以上,美國甚至達到了18%。我們就最保守地估計,20年後中國的醫藥衛生支出佔GDP 11%,中國經濟增速不會跌穿3%,那麼到時醫藥行業的規模就將是現在的四倍。這還是最最保守的估計。五到六倍甚至十倍的增長都不算太離譜。而未來二三十年,能夠以這個速度增長的行業,怕是僅此一例。
唯一一個會讓這個判斷不成立的情況,就是中國崩潰。那樣的話也不用投資了,保命要緊。資本啊,這是個可怕的力量,已經統治中國乃至世界多年了。是資本的力量讓我們擁有了這麼豐厚的物質財富。
但是,下一波的資本熱潮,結果悲劇的可能性很大。現實的角度講,在產能、資本過剩的年代,不缺錢、不缺物質。你一砸下去,及時是一片藍海,蜂擁而至的跟風者都把你的還擠成池塘了。有空間嗎?沒有!你這樣做,會死的很慘。
為什麼?
依我的觀點看,現在不缺條件,就缺夢想,獨一無二的夢想。要投資,就投資夢想,將一切資產圍繞著人的夢想來配置。
什麼是夢想?
就是需求。
日本衰落,但它的生產能力還很強大,我不找資料證明了,大家想想自己看過的信息就應該能夠找到。日本衰落,不是生產能力不強,不是物質缺乏,不是資本利率不夠強。這些資產,日本都不缺。
那日本缺什麼?
日本缺夢想!
美國持續繁榮,基礎建立在美國夢的基礎上,美國人的美國夢,創造了多少物質財富,精神財富。iPhone,好萊塢這些東西我都不想提了,自己想想吧。但這一切,都是因為美國人有夢想,有需要才創造出來的。
中國現在提出中國夢,還是很有意義的。因為,中國人有夢才有未來。
說點跟大家生活相關的,以前條件差,想著條件好了再享福,再做自己喜歡的。但現在不一樣了,你餓不死了,那不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把他做好做精,餓不死,說不定還能搞大發了。
為什麼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謀生,那是因為自己沒有需求,忘記了一個形容詞叫「沒有追求」了嗎,沒有追求=沒有出息。
當然,夢想也有價值高低之分。而資本永遠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是檢驗夢想的東西,他能幫助真正的夢想升值,讓虛假的夢想枯萎。總想著投資財富,不如投資自己的夢想,夢想才是財富的種子。
記住,真正值得投資的夢想,得用心。就像某些商業理論講的那樣:先找一塊未開發的需求,然後構建壁壘,排除競爭者;里的先打動一個人,獲得一個骨灰級粉絲,他的帶動下,才有你的未來(一本社群時代的書籍里提到的)。
這些話沒錯,但最難被人佔據的需求就是你自己的需求,一直等待著開發的也是你自己的需求;最先應打動的,也是你自己;最好的骨灰級粉絲也是你自己。如果你自己立場都不堅定,如何征服別人。
當然,投資夢想有一個原則,就是必須用你的夢想,造福大眾。說白了,就是將夢想商業化,造福大家。不要孤芳自賞,拉出來大家一起享受!
但願我們能夠在經濟的寒冬里鳳凰涅槃,你我共勉。說一個很小的點。
隨著電商橫掃零售行業,大量的零售實體店存在的意義消失了。比如上海的淮海路,現在日益凋零敗落,這是時代的變遷,零售商無法對抗大氣候,該滅絕的就是會滅絕。
可以預見,5到10年內,原本佔據各個城市主要街道的大量生意冷清的零售門店最終會結業消失。除了個別品牌時裝店、社區超市和高附加值產品外,絕大部分「無差別商品」的零售行為都會轉移到網上。
這些實體店逐漸關張之後,原本的店面將會大量轉租,退租。由於商鋪需求銳減,外加過去幾年裡的超量建設造成的供給過剩(尤其小地方),商鋪的租金不可避免得會呈下降趨勢。
這個趨勢為那些需要親身光臨的商戶提供了增加利潤的機會。比如美髮、spa、健身房、餐館、咖啡廳。這類服務由於無法被電商取代,受到的衝擊很小。沒有了原本的零售店和他們競爭門店位置和空間,他們原本命懸一線的生存壓力大大緩解了。
餐飲業通常被認為毛利率尚可但實際回報率不高,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房租成本居高不下。而隨著租金成本的下降,未來開餐館會變得有利可圖,室內座位空間也會越來越不再擠迫。而這都拜電商滅絕實體零售所賜。
以前文藝小清新談創業,言必花店咖啡館小酒吧,因為其想法單純經常遭到恥笑。但隨著未來沿街租金這塊成本不可避免的下降趨,這些小店的可行性和成活率只會越來越高。
-------------------------------------
下面回應Sgt 同學的質疑:1、不放圖表不代表沒有依據。
光是今年上半年,萬達百貨86家門店關了40家,幾乎50%。其門店一半虧損、一半盈利,合併報表後整體虧損。去年凈利潤增加虧損7%,靠著萬達其他業務在支撐。
百盛、MarkSpencers、沃爾瑪等,都開始關閉在中國的連鎖店。徐家匯的百思買關了2年了到現在接盤的人都找不到。這些都是大家出去走一圈就能直觀感受到的。
2、需求是靜態的嗎?
人確實不能從一天吃三頓飯變成一天吃五頓。
但是本來不捨得出去吃的會變的喜歡出去吃;偶爾出去吃的人可以變成經常出去吃。隨著商鋪物業大批量的轉變成餐飲,儘管競爭者增加了,但是需求也在不斷增長。
如果什麼都從靜態的來看,那大眾汽車就沒必要在80年代末開拓中國市場了,反正找個諮詢公司一調研,中國該開上車的都有車了,沒開的看那個窮樣也永遠開不上。
3、「北京優質商業地產」沒減租,有代表性嗎?
我認為沒有。
其實很好理解,你覺得是路邊的「電腦配件城」容易被電商衝擊,還是「優質商業地產」里開的Chanel容易被電商衝擊? 優質商業地產原本就是租金的堡壘,過氣的上海的淮海路尚且如此衰敗,345678線城市那些過剩的鋪子呢?
4、經管類問題只有經管人有資格回答?
不是經管人就要「回到自己的領域」里去然後閉嘴? 我覺得沒有道理。知乎的意義本來就是多元共鳴,各抒己見。就算是個乞丐、是個小姐,他們想在這道題目下發表自己對中國經濟的看法我認為依然應該鼓勵。都是盲人摸象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什麼貴賤之分。
以上。雖然我一直講,要把自己綁上共和國的戰車。
但是題主啊,你這不是想上車,你是想當駕駛員啊……
更神奇的是,竟然還真有那麼多回答跟你分析這個車會往哪裡開……
這號稱自己是駕駛員的,未免也太多了一點……
這讓我想到以前開店的時候有一桌人來玩狼人,
12個人,人人都說自己是預言家。
但那時候我是上帝啊,我很清楚地呀:
12個人裡面,預言家只有一個,還有4條狼。
文化傳媒教育保健品。
Pepper說的對,一個靠譜的答案是可以讓人進福布斯排行榜的,一味的追求高回報也得思考一下憑什麼我能做到?
很可惜,就我目前的水平,我是做不到。但我有一投資大師都說爛了的方案,那就是,定投指數基金,最好在全球範圍內,最好是ETF或者LOF,不過注意,是定投,是定投!定投!定投!定投!邏輯如下:
1.長遠來看,人類還要發展,經濟還要增長,科技還要進步,基因還要進化。沒有必要擔心這一點,因為擔心這一點也沒什麼卵用。人類不會因為擔心小行星撞地球而放棄生產活動。2.我無法預測各類資產的價格,它們時而高的瘋狂,時而低的離譜,但大多數情況下,終會回到合理的區間。所以,長期定投可以讓你的平均成本在合理的區間內,尤其把時間跨度拉長,這種合理的程度越高。3.我需要在我擅長的方面努力工作,為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來積累財富,而不是靠投資(擅長投資的童鞋可以靠這個),投資只是讓我積累的財富戰勝通脹,並享受貨幣的時間價值,分享人類的經濟增長。好了,來點乾貨,全球化投資,怎麼投,只靠A股的品種能做到么?
答案是,不能做到百分百,但也能七成了。
首先,美國,全球老大,良好的市場經濟制度,科技大佬,是不是可以定投一點?納指ETF,標普500ETF,目前還沒有道指ETF,DIY一個?其次,中國,中國人,必須大力支持自己的資本市場啊~上證50ETF,滬深300ETF,中證500ETF?不夠么?那再加個中小板ETF?那我們是不是也得支持一下大中華呢,我們的勤勞智慧可是全球聞名的對吧?H股ETF,恒生ETF。對了,我們還有一些在美國上市的好企業,統統加進去,海外中國,中國互聯。台灣地區指數也不錯的,不過想買不容易。日本,新加坡等同理。接下來,看看歐洲吧,恩,比方說,德國30ETF。
在看看新興市場,俄羅斯,印度啥的,沒有ETF,那來點場外基金吧~~分級A啥的是不是也可以考慮考慮,各行各業的都來贊助一點~~等等,幾個了?可以召喚神龍了吧。
「神龍!我想定投這些基金,能實現我的願望嘛~~人家就缺現金流了~~」土地流轉制,農業規模化,工業科技化
我正在寫一個系列文章,十三五中的投資機會,已經寫了4篇,先放出第一篇
二胎放開與中國經濟的未來剛剛過去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國家頒布了十三五規劃,宣布全面放開二胎政策。一時間資本市場和段子手們都熱鬧了起來。至於放開二胎後會不會帶來人口大規模增長,這裡暫且打一個問號,畢竟當年你硬的時候,政策比你硬,現在政策軟了吧,你比政策還軟。但無論如何,多少對人口的增長都會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假如人口能夠增長,那麼其中會蘊含怎樣的機會呢?資本市場的「二胎概念」又來已久,從2013年放開單獨家庭二胎開始,一些概念股就收到追捧。其想像力讓人咋舌,從奶粉到奶牛,從學前教育到藝術特長教育,從母嬰產品到房地產,全部都能夠跟二胎沾上邊。其實只要人口增長,對整個經濟的增長都是有利的。根據古典經濟增長模型,人口和資本是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兩個動力。
人口大規模增長帶來的經濟紅利,最著名的莫過於美國的「嬰兒潮」了。從戰後1946到18年後的一代人,美國人口增加了8000萬。從1950年後,美國經濟經歷了一場高速的增長,雖然比起中國前幾十年兩位數的增長差了點,但速度之快也是超乎想像的。這一增長大概持續到19世紀80年代,然後美國經濟增長的速度開始逐漸下滑。這其中美國經歷了70年代的滯脹,主要是因為石油價格大漲引起的,不過好在總統里根在聽從了供給學派的建議之後,逐漸擺脫了滯脹的困境。
下邊的圖是美國1950-1980的GDP情況,前三列分別是年度、名義GDP、同比增長率:
下邊的圖分別是美國消費債務佔GDP的情況和製造業的就業情況,紅線大概就是80年代,這以前嬰兒潮平均年齡達到約三十歲,也就是所謂的人口紅利時期。
人口增長會帶動GDP增長無可置疑。現在日本經濟連年緊縮,儘管日本採取了非常有利的貨幣寬鬆政策,但由於人口負增長,經濟增長仍然十分乏力。
當然只說經濟整體狀況肯定是不過癮的,還要說說具體的行業。
嬰兒食品自然是首當其衝。美國的嬰兒潮也帶來了兒童食品行業的大繁榮。不過鑒於奶粉行業實際上高度飽和,甚至於產能過剩。即便未來嬰兒數量增加,也更多是在消化過多的產能而已,所以在股票的二級市場上,短期可能是一個追逐的熱點,但仍然會隨著整個食品行業呈現出周期性的撥動。其他的一些消費品大多可以歸類如此。
房地產行業也在這波二胎概念中受到了一些炒作,理由竟然是這些孩子成年以後有住房需求。這麼看的話,那麼所有的行業都是二胎概念了。現在中國的房地產也是產能過剩,即便這些娃又買房需求,那也得是十幾年之後的事情了吧。未來中國的房地產總體收益水平大約會略微超過通脹,其價格的波動基本上是隨著貨幣政策和GDP的。貨幣政策放水,GDP增長,房價也大概率上漲,反之則會下跌。
教育行業也還不錯。雖然這幾年人口的增長不令人滿意,很多鄉村小學都已經招生困難了,但好在國家對教育的投入是逐年增高的,加上家長們對教育的重視,教育行業自然會有利好。但也不用老盯著鋼琴不放吧,也不是人人都想當李雲迪的。
我個人比較看好的是動漫行業。即便沒有嬰兒數量的大幅度增加,我國的動漫行業的前景也是不錯的。迪斯尼的黃金時期就是在1950-1960年代,這個時候正好是嬰兒們能夠看電視的時期。我們的動漫行業比起成熟的國家畢竟欠賬很多,以前除了《喜羊羊和灰太狼》幾乎就沒啥了,不過這兩年動漫行業異軍突起,呈現了一大批較好又叫座的作品,比如前段時間的《大聖歸來》和我個人非常喜歡的《秦時明月》。
經濟活動歸根揭底是人的活動,只有大規模的人口才會演化出更多的協作和更多的商業模式,不出意外的話,未來幾年生育政策就會全面放開,計劃生育將會推出人類歷史的舞台。不光是中國,全世界未來十年乃至百年的投資大趨勢就是那些可以減輕人們的孤獨感的行業,在計算機時代網路時代,人們可以不依賴真實的社交,只靠機器就能滿足生活的基本需求,生活因此變得方便,但也不可避免的變得更孤獨!孤獨的狂歡之後則是更加的孤獨!
到底是哪些具體的行業呢?請看評論區。我不認為這個問題很難,難點是你知道答案了仍然束手無策,因為投什麼僅僅是第一步,怎麼投就非常具體,任何火爆的行業本身都會有各種風險和陷阱,只需要投就睡大覺的好事不多
中國經濟局面其實比發達國家明朗,因為我國是第二梯隊,想想日本歐美這些國家房地產滯漲後經濟增長點都在哪?你買了大洋房、大床、大浴缸,家裡琳琅滿目的之後還會要啥?安逸的宅在家吃吃喝喝?很顯然你們反而都不住家了,都出去旅遊了,到處玩,遊山玩水膩了就看戲逛展覽,各種找樂子,所以,我國會跟著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未來幾十年增長最快的必然是:
娛樂消費
王健林在美國講座已經說的清晰明白:體育、娛樂等各種文化生活,萬達的行為也與王氏父子言行合一
問題是文化消費是很大一個面,目前我們看到國內最明顯的當然是遊戲,這個增長率是最快的,遠超其它傳統娛樂文化項目,十年後將會非常非常主流,而且還沒走下坡路另外金融業尤其新型金融業也會迎來巨大增長,但這個門檻略高略奇怪——不是專業是奇怪,懂的人自然懂——所以就當路過吧
超長期投資的方向本身不難選擇,問題是超長期本身所經歷的曲折和震蕩讓很多人吃不消,想想房地產也幾經泡沫沉浮,死了多少投資人吧謝黃席盛邀。
這個題太大,能力有限,我答不了這個。
說點別的。我捋了遍現有答案,也想學習一下。這是道老題,最早的答案在11年11月份(我沒看錯吧,是11年,也有13年的)。前面大神君臨的回答中提到,如果退到十年前會選什麼項目。其實看看11年的答案就行了,雖然只是四年前吧。
11年11月,淘寶商城還沒有改名……現在看看,挺厲害的。尤其匿名用戶提到的文化產業,13年開始,文化傳媒板塊的造富效應杠杠的。其實到現在,這些板塊還是主流,輪流坐莊。故事編好就可以炒,如果想賺快錢,就跟上節奏。
如果說整個中國經濟的投資主題,我想不會只是幾個方向,也說不全。就像上面朋友們的答案內容,五花八門,各個領域都會有相應的扶植政策。而且,放心一點,現在是管理層比老百姓急,政策的出台與改進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如果說投資額度最多的類別,估計還是製造、地產、基建、能化這塊,也就是FT評論中提到的,這是有道理的。
現在講中國創造,這個容易造成誤導。創造的基礎源於製造,不是說創造,就把製造仍了。白話說,新的想法不是沒有,是有了新點子,但造不出來。加強製造業轉型升級,除了業務轉型創新,技術升級也是重中之重的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地產。住、商地產的供需,還是要分地界的,不是一跌全跌。房子該建還得建,只是現在市場主動權在需求方手裡。
國內基建、配套建設程度分布不均,眼下已經逐步做出調整。冗餘產能,一方面強制縮減,一方面轉移到需求強的地區,國內外均可。
能化,包括各類礦產資源的配套建設,雖然投資額稍小,但戰略意義日趨明顯,無論如何也要加快進度的。
但還有個不大不小的問題。大宗商品熊途漫漫,即便未來有個大幅反彈。這預示著基礎資源類的需求仍然疲弱難改。所以,在製造、地產、基建佔比較大的發展中經濟體,如果想讓經濟出現反轉似的發展,不是不行,是需要的時間會很長。無論做哪方面投資,都要有打持久戰的準備。現在人力密集型產業衰落,造成了中國現在的經濟困境。未來引領中國走出困境的,按規律將只能是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產業,也就是高端製造,半導體、高鐵、航天、大飛機,生物醫藥、精密機械等等。
中國缺資本嗎?中國有對外堅挺,對內通脹的人民幣,資本充足得很。中國缺技術嗎?中國有現在看起來過剩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資源,受過教育人口的規模世界第一龐大。很多高技術領域和科學研究領域,中國現在也可以達到世界前三的水平。現在的諾獎,頒發給的,多是一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成果或者理論。中國近二十年的科研積累,將在未來一二十年給中國帶來多項諾獎。這樣也會與中國排名世界前三的綜合科技實力相稱。
以中國十億級人口的體量,只要達到美日歐這樣億級人口體量國家的八成功力,就可以保持綜合實力世界領先。中國將像大行星吸收小行星那樣,吸收全球高端製造的絕大部分產能,造成製造環節的壟斷。國際分工中的議價能力也會越來越強。雖然以前中國也號稱世界工廠,但怎麼只能夠賺個加工費呢?那因為像服裝輕工玩具之類的人力密集型並且低技術的產業,永遠談不上壟斷,轉移起來太容易了,人力便宜就是優勢,其他第三世界國家抄起來就干。但高端製造業不一樣,世界上誰也沒有數以億計的受過教育的工業人口(包括現在從事農業的受過教育的准工業人口)和充足資本。日本德國這樣的老牌先發工業國,只能將產品越做越精細,但中國將越做越大。未來幾十年,將形成美國主要出創意,中國主要負責實現創意,日歐打下手,俄巴澳給中國提供原材料的格局。中國其實已經在條道路上出發了,半導體、高鐵、航天、大飛機,生物醫藥、精密機械等等這些產業,中國有的已經做到了世界領先,有的已經小有成就。不說別的,現在美國矽谷搞人工智慧和虛擬現實的創業公司,關於硬體,只要初步設計出來,馬上就得買一張去深圳的機票。迅速製造樣品,以最低的成本批量生產,只有中國做得到。不要小看當初的山寨電子廠,也許以後將從中產生世界級的製造巨頭。
這條道路,也是解決中國目前社會問題的必由之路。順利的話,城市化進程,資本市場的發展,樓市的軟著陸等等這些問題,都將由此解決。前言:首先,題主引文所反映的房地產衰落的現象,這篇文章可以說明其背後的根源,不僅驗證了過往,而且可以繼續用以驗證未來:萬寶之爭只是序幕,一場超級風暴即將到來 (注意寫於2015年12月底,預測的是「中級別周期」,即未來十年。)
以下內容的原文是將近兩年前,白雲先生髮布在「至道書院」公號上的,隨後被很多網路平台多批次轉載和抄襲,現已申請原創保護並重發,原文地址:《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大趨勢》 。本答案對內容做了重新梳理。因此有些知友可能會有點眼熟或者少了新鮮感,那就想想從兩年前發布到現在,文章所述部分趨勢是否正在得到驗證,再想想未來。
當初「至道書院」因那篇被瘋傳的文章導致公號被封→_→《細思極恐的萬科寶能之爭:門口的野蠻人,背後的……》(題目自己猜,轉載鏈接也請自行百度,原因你懂的。今天再看簡直是神預言,尤其是細節),後來重開公眾號,也就是今天的【至道學宮】和【同道學宮】。
下面開始正題:
探討投資話題,一定無法迴避的,也是最基礎的問題,就是宏觀環境的風險。未來十年中國將面臨怎樣的外部環境,是否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中國經濟會從內部崩潰嗎?國家何以確立高遠的新戰略?只有從根源上分析確定這三點前提,排除風險,才有資格、有條件談後面的經濟轉型、新經濟戰略和投資話題。
而未來十年投資的成敗,既取決於對投資領域、主題和時機的選擇,也將更加取決於個人的自我投資,和組織內部的迭代效率。以下前三點分析宏觀環境風險,後面七點分析投資領域和原因。
一、中國未來十年的外部環境
所謂的世界大事,其實古往今來的幾千年,國與國之間只有三件事:戰爭,和平與發展。戰爭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經濟發展的失衡又會帶來新的戰爭。
戰爭發生,是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需要進行再平衡,以使國與國之間形成新的力量均衡。新的均衡完成之後,就會產生和平。一個和平的國際秩序,進而帶來經濟發展。有的國家發展得好些,有的國家發展得差一些,新崛起的國家,就要向舊的霸權發起挑戰,來重新劃分世界利益格局。
地緣政治,和獅王爭霸、猴王爭霸,本質都是一樣的。把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國興衰,替換成新老獅王之間的爭雄角逐,會發現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它們都遵循一個古老而恆常的法則:叢林法則。畢竟人類也是動物,脫離不了動物界的那套普世法則。
直到核威懾這個恐怖平衡的新法則,取代了一貫的叢林法則。人類的戰爭形態,發生了根本改變。核大國之間,再難以像往常那樣,擱個幾十年上百年,就要來一套猴王爭霸。因為核威懾的恐怖平衡的法則是,沒人會贏,也沒人會輸,只會兩個一起死。所以,作為再平衡手段的戰爭,對於核大國之間而言,沒有輸贏,費那麼大代價除了同歸於盡也撈不到什麼好處,作為手段的戰爭失去了意義。軍事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自古以為都是如此。
中國是一個核大國。核大國之間,在恐怖平衡新法則下,輕易不會發生戰爭。而非核國家,想要以武力挑戰中國,無異於痴人說夢以卵擊石。所以,中美之間,不會爆發全面戰爭,俄美之間也不會爆發全面戰爭,中俄之間也更不會爆發全面戰爭。如果世界上前三名的軍事大國,相互之間都不會發起全面戰爭,那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根本就打不起來。
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到來,但是不意味著一切都風平浪靜。在全面戰爭不可行的情況下,敵對國之間,技術性禍害就是新的遏制與再平衡常規手段。比如代理人戰爭,比如輸出恐怖主義,比如各種互相噁心。禍害與反禍害,遏制與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中的長期主題。這就是未來10年里,中國將面臨的外部環境。至於台海問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本質上,都是中美關係的延伸。
二、海權的沒落與陸權的崛起
在美洲大陸上,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對手。兩邊都是大洋,縱使有強敵,也很難進犯到美國本土。而美國卻可以通過超級海軍,控制兩個大洋,一手北約,一手亞太,來控制全世界。過去的幾十年,也就是所謂的二戰秩序,便是以美國所主導的海權時代。
海權的象徵,便是航空母艦戰鬥群。航母的作戰範圍可以達到方圓1000海里,像一個移動的黑洞一樣巡弋在大洋上,常規的武器,很難靠近它,更不要說攻擊並摧毀它了。航母真正的天敵只有兩個,一個是用航母打航母,另一個是陸地。因為航空母艦無法在陸地上航行,艦載機對敵對大國的岸基空軍作戰,也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所以,美國的地緣優勢,也是它的地緣劣勢。一個整合連接起來的歐亞非大陸,面積、縱深、人口、資源、經濟總量、市場規模,都對美洲大陸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就會把美洲大陸變成島嶼。整合起來的歐亞非大陸,則象徵著陸權力量的崛起。而陸權的崛起,則會把曾經興盛的海權,擠壓到歷史的故紙堆里去。陸權興,則海權廢,這是必然的。
隨著兩場反恐戰爭、08年金融海嘯、伊斯蘭文明和俄羅斯對美國的反擠壓,美國的全球統治能力,越來越力不從心。到了利比亞、敘利亞戰爭期間,作為地球實際統治者的美國,甚至連個面都不露了。石油、美元、航母,這是美國實行全球統治的三大法寶。
中東局勢越來越複雜,對於美國而言,已經快要不能掌控。不能掌控中東,則就無法掌控石油。而美元呢,則因為之前的量化寬鬆,極大地透支了美國的主權信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其份額漸漸地從歷史峰值的70%以上,向50%的方向下滑。如果石油和美元失控,那麼單純靠航母,根本無法實行全球統治。航母威懾小國有用,對大國並沒有什麼決定大局的價值。霸權在衰落,作為霸權之劍的海權,也隨之衰落,這就是正在形成的趨勢。
另一邊,則是一番正在上升的新趨勢,新的秩序也正在悄然到來。所謂此消彼長,地球這個大舞台,從來就不容許存在權力和秩序的真空。一方退一步,另一方必然的要進一步。隨著美國海權力量的沒落,那麼一支新興的陸權力量,正在尋求將歐亞非三塊大陸整合併連接在一起。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但是它卻更符合歐亞非三塊大陸人民的利益。人心背向,不可阻擋。
三、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可控嗎
現階段的中國經濟,客觀存在的風險和問題在於,上一個周期遺留下來的問題需要解決,新的增長點還沒有找到和發揮引擎支柱作用。解決上一個經濟周期的問題,就要排洪排澇,自然導致流動性枯竭,於是增長失速。經濟轉型關鍵期,結構要調整就要疏浚阻礙新經濟的舊的生產關係,那就要深化改革。從上一個周期,如何平穩的過渡切換到下一個景氣周期,是V型過渡,還是U型過渡,還是L型過渡,這都是擺在當前的問題。是問題,也更是風險。
如果是V型過渡,那麼就是大破大立,一些激進的政策出台,把之前的舊模式都打得稀巴爛,劇烈的陣痛過後,然後再重生。短期內,即可過渡切換到新模式。相信,這不符合穩健的基本思路和方針。因為這個選項,是風險失控的選項。既然要穩健,那麼風險控制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未來中國的經濟,不會出現V型過渡。睡一覺,第二天天一亮就好了,這樣的事,可能性不大。
如果是U型呢,那麼就會是一個中等周期的調整。7%左右的低速增長,會持續好幾年的時間。風險會控制得更穩健。新常態,並非是指新模式和新經濟,而是指兩個景氣周期之間的調整期過渡期。解決遺留問題,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如何實現呢,唯有通過改革。
如果是L型,則說明,不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國內的環境,都遇到了更複雜的難題。當前我們的敵人,不僅來自外部,而且來自內部。那麼這個調整周期就會加長。在改革的政策舉措上,也會更加的深耕細作。深度上,也會更深。但無論是U型過渡,還是L型過渡,中國經濟出現崩潰的風險,可能性都很小,因為激進高風險的V型過渡選項,已經被排除。現實也如此,當前最大的洪澇,已經安全過境。後面不會再有更大的洪澇出現了,中國經濟的崩潰風險,可以認為已經被排除。
中國經濟,每一年都在被一些人詛咒著會崩潰。被口頭詛咒了幾十年,不僅沒有崩潰,還發展得越來越好了。一直都覺得奇怪,這些人是出於什麼心態,老詛咒著渴盼著自己的國家經濟崩潰。好像國家經濟崩潰了,他們就能過上好日子一樣。
好比一個坐船的人,老念叨著快沉船啊沉船,好像船沉了,只淹死別人,不會淹死他。牆倒了,只砸死別人,不會砸死他。友邦的船,可並沒有多餘的船票賣給自作多情的精神外國人。友邦都是精明的生意人,他們的船上不拉只會抱怨詛咒卻沒錢買船票的人。
中國經濟,每一個階段,都會有新的問題和風險出現。歷史上,世界上,都沒有先例,也沒有什麼模板和歷史經驗可供參考借鑒。很多現象,用既有的主流的經濟學模型,甚至連解釋都無法解釋。這導致一些照本宣科的學者們認為,不是模型錯了,而是中國經濟錯了;不是理論錯了,而是現實錯了。如同拿著張圖去找馬,發現現實中的馬和圖裡的馬不一樣,就宣布現實中的馬不是馬。按圖索驥,也是經濟分析的大忌。如果模型解釋不了現實,那顯然是模型錯了,理論錯了。在經濟分析領域,教條主義是沒有前途的。
——————————————————
以上排除了三戰的外部風險,和經濟從內部崩潰的風險,並且國家已經確立了高遠的新的戰略決心和使命,下面就可以來探討,中國未來十年的新的增長點在哪裡?哪些產業會成為未來的發展引擎呢?個人和組織應該如何自我投資?以下從具體的細分領域進行分析。
一、三農問題與農業現代化
建國以來,中國前後經歷過三次土改。第一次是把土地從地主手裡分給了農民。第二次,又從家庭裡面把土地拿走,集中到了集體裡面成立農村人民公社。第三次,解散了人民公社,又把土地以家庭為單位分給了農民。這就是現行的小崗村模式,家庭聯產承包制。
小崗模式,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卻無法解決農業現代化的問題,因為這個模式,是小農經濟,是原始農業的生產組織方式。三農問題,從其本質來看,就是中國經濟基本完成了現代化,但是農業卻仍處於前現代化的水平。正是因為農業的塌陷,才導致了三農問題。而不是三農問題,導致了農業現代化的滯後。
現在,農村土地已經開始出現了經營權流轉和規模農業。這是生產力自下而上的倒逼出來的農業現代化嘗試。現在的土地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生產力發展,更無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歷史使命。第四次土地改革,呼之欲出。
土地制度,是一個國家制度架構里最底層的制度,它並非僅僅是三農問題和農業現代化的問題,而是一個可以左右和影響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基本制度。從目前看,中國現階段的制度改革,已經不是給上一代系統打補丁那麼簡單了,而是要徹底的更換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統。不然也不會頻繁提到頂層設計這個概念。
如果要自上而下的重新設計中國經濟的操作系統,那麼這個新系統的架構設計里,土地制度,則是最最底層的一層。它是其他各層的基礎。比如,所有的人都知道房子值錢,其實房子之所以值錢,房地產之所以紅火,究其根本,它不過就是當前土地制度所衍生的經濟現象。有什麼樣的土地制度,才會演生出來什麼樣的房地產業態。
第四次土改,牽涉到的歷史和政策包袱比較大。所以一直遲遲不見實質性的動靜。都知道這麼拖著不是辦法,但是也一直沒有更好的解答。因為,如果響應生產力的需求,那麼就要再次把土地從農民手裡拿出來,集中起來規模經營,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延續條塊分割效率低下的原始農業,就永遠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
但問題是,一旦給農村土地確權,可以自由流動和買賣,那麼必然的會導致大規模的土地兼并。這會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而如果不給農村土地確權,很多農村人口已經在城市定居和生活,土地也處於流轉承包狀態,甚至是失耕。農村成立股份制公司,把土地集中到公司名下,這實質上是現代版本的人民公社。並且,股份能不能轉讓,又如何繼承,也是個問題,如果像私產那樣,可以自由買賣和流動,又會出現大規模的土地兼并問題。
可見,當前的土改問題,不是不想改,而是對制度設計者,要求太高。看上去有點像個無解的題。但是一旦這個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答,那麼所釋放出來的制度紅利,將對未來幾十年的中國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三農問題,也不再是個問題,農業現代化也將補上拖欠的一課。全面實現現代化,不提農業現代化,那是說不過去的。這個問題可以往後拖,但是早晚總得要面對它。一個新版的操作系統,也無法直接跳過最底層的設計。
二、中國版的工業4.0
工業1.0是蒸汽化,工業2.0是電氣化,工業3.0是自動化。中國當前處在工業3.0的中後期。表現為,完全的自動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工業4.0,就是完全的自動化加完全的信息化,生產系統,和業務系統,集成為一個整體的信息系統。徹底解決工廠內系統斷層問題,把所有的部門和環節,流程都連接起來,消滅信息孤島。
把一切都連接起來,給工廠設計並安裝一個操作系統,這件事,德國叫工業4.0,美國叫工業互聯網,我們工信部稱之為兩化融合,物聯網的粉絲們把它叫做萬物互聯。或者通俗地講,這樣的工廠,是一種智能工廠,它的生產方式叫智能生產。
連接靠什麼呢,靠通訊。通訊又靠什麼呢,靠協議。所以,這在未來將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整個建設周期,會以十年為計。
工業互聯網,和現行的互聯網相比,對速度,精度,安全,魯棒性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遠遠高於互聯網。所以它需要有新的標準。未來關於工業4.0,競爭的焦點,就是標準之爭。中國所提出的標準是什麼呢,它有一個名字叫做「中國製造2025」。中國的競爭對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德國。
從工業3.0開始,產能的過剩,就已經成為了常態。因為生產效率,極大的提高了。到了工業4.0時代,生產效率還會進一步得到極大提高。到了工業5.0時代,可能人作為工業生產的勞動者,應該要退出歷史舞台了。很可能會出現一個新型的社會圖景:機器為人類勞動,產品平均分配。這句話,是英國思想家羅素的一個烏托邦之夢。
經常會看到產業或財經新聞說,哪個哪個廠破產倒閉了。然後推斷,國民經濟運行出了問題,社會即將崩潰。如果從事工業行業,在工業4.0的衝擊下,沒有趕上潮流,及時的對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和升級,那麼未來的生存處境,會比較艱難一些。舊的生態,被新的生態取代,這是一種必然。不能因為看到舊事物的消亡,就推測天下也要亡了。但凡有舊事物消亡的時候,也一定有新事物在野蠻生長。
三、服務業將迎來暴漲期
農業現代化,解放了農業工作者。工業4.0,解放了工業勞動者。但是轉念一想,他們豈不是都要失業了呢。這樣大規模的失業潮,可如何是好。可能會有人頓時覺得寢食難安,這個社會一下子要灰暗起來了。
農業被解放出來的勞動者,會遷徙到工業。工業中被解放出來的勞動者,會被遷徙到服務業。就好比說,馬車這個行業消亡了,馬車夫們會在新興的行業里,重新找到工作。他們並不會因為馬車行業的消亡,而終生失業把自己餓死。
任何行業,都不是永恆興旺的,所以任何就業都不是終生就業,那麼任何失業,也都不是終生失業。這就是行業遷徙與就業遷徙。未來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滿足全國人民的農業品需求和工業品需求。而剩下來的勞動者,都會遷徙到服務業。
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農業現代化可能會趕著和工業4.0差不多時期完成。那麼一下子遷徙出來的人口和勞動者,會將第三產業擠爆。服務業將會迎來大面積的爆發。
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的大爆發,將催生出來為第三產業服務的第四產業,甚至是第五產業。第四產業,可以稱之為數字產業,知識產業或信息產業。而到了第五產業,則是一個象徵性消費的產業,它將徹底的把消費者的人格也數字化,並把他們的人格也接入媒介和信息的汪洋之網。
四、比黑科技還要黑的新科技
未來的5G網路,將會把帶寬變得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而且免費。速度,也將達到足夠的充裕。也就是說,以後上網,隨便怎麼用,都不要錢,隨便怎麼用,都不會卡。
5G網路是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的技術前提。未來的汽車行業,將會出現超級革命。司機這個職業,會消亡。汽車擺脫交通工具的屬性,升級成為超級移動終端。也就是說,以後開車,很可能不需要考駕照了。無人駕駛汽車,隨喊隨到,而且它可以自己給自己加油,跑壞了,還可以自己開到維修店給自己修理。最重要的是,未來可能實現車禍零傷亡。車禍,作為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詞,將成為古董詞。
5G網路的成熟和新的通訊技術的進步,萬物互聯,在下一個十年,也將基本完成。一切都被連接了起來。這將孕育出一個超級生態,在這個生態里,也將創生出來無盡的機遇。在一個一切都連接起來的世界裡,想像力卓越的人,將獲得最終統治權。不會開腦洞的人,將成為新形態社會裡的搬磚工。
因為未來的社會,將成為一個整體。就如同一個操作系統一樣。它的迭代,不再是單個商品的黑科技升級進步和創新,它的升級和迭代,將是整個系統的升級和迭代。而且它迭代的速度會非常快,快到只有想像力發達的人,才能跟得上它的步伐。單純的靠理解力,已經慢了。因為等你剛理解它,它已經又有了新變化。
黑科技為什麼黑,因為它是產品的顛覆式迭代和創新。或者是小生態系統的局部顛覆式迭代和創新。而萬物互聯時代,它是以整個世界這個大系統為單位,進行全系統迭代和顛覆式創新。所以說,它所產生出來的爆炸式整體顛覆,將比黑科技還要黑。信息和創新的傳導,獲得了比以往任何社會都更加快和低成本的傳播。一個革命式的創新,幾乎會在短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系統。並驅動整個系統進行全系統顛覆。
五、碼農們的黃金時代還將持續
把世界翻譯成數字和信息的信息化建設浪潮,還遠沒有結束。全面信息化改造,目前還只是鋪設了一些基建工程。建設好基建,還要蓋房子,蓋完房子,還要裝修等等。所以,碼農們的黃金時代,還將持續。可能這個黃金時代,才剛剛過去了三分之一。
在農業社會,社會建設的主體生產者,是農民,俗稱勞力。在工業時代,社會建設的主體生產者,是工人。在後現代化的信息化時代,它的主體生產者,就是碼農,俗稱程序員。
碼農們的黃金時代,也就是信息化的建設時代。這個時代,可以大約分為三段,基建階段,城建階段,裝修階段。基建是信息時代的公路鐵路和機場等,它將新媒介搭建了起來,將生態系統也搭建了起來。華為和BAT們就是第一階段的基建包工頭。包工頭們,還有一塊更大的基建生意等著它們,萬物互聯。
萬物互聯完成,標誌著基建階段的結束。基建階段結束後,信息化社會,將迎來城建階段。要建紙上城市,紙上帝國。要建很多很多的烏托邦。BAT們更多的是基建者,城建方面只是副業。在未來真正的城建階段,很可能會出現新的超過BAT的更大的城建巨頭。
在裝修階段,也就是說,基建結束了,城建也結束了。信息化社會,硬的方面的塑造,已經完成,這兩個階段,追求的就是標準、生態和共性。剩下來的,就是軟的方面的精細化塑造。裝修階段,體現的就是個性、特殊性、非標性,強調的是表達,細節塑造和表現。裝修階段,將是創業產業的黃金時代。
六、文化工程師們的超白金時代到來
信息化建設完成,寬闊的馬路,現代化的城市,漂亮的大房子,躺在舒適的大床上,接下來自然的就是要做夢了。碼農們退場,造夢工程師,開始進場。
科技的終極目標是什麼,等科技做到極致,會發現,人文才是它最終極的目的地。碼農再能幹,可惜他們不會編製夢,它們只會造公路,造房子,搞裝修。幫人做夢這種事,當然要交給文化工程師們來做了。
在一個完全信息化的社會,一切都連接了起來。每個人都盯著電視,盯著手機,盯著各種顯示屏。媒介把每個人都延伸了,延伸得很長很長,並且讓他們互相交織。在這種社會裡,媒介賦予人新的人格。如果他掉線了,成為信息孤島,那就意味著,新人格的死亡。所以,象徵性人格,就催生了象徵性消費的新浪潮。
象徵性消費,簡單的說,就是做夢。有人不善於做夢的,那麼就會有人幫著他們做夢。這個幫人做夢的人,他們就會憑空的製造出來一個個的夢,這就是傳說中的最近火得不能再火的新興熱詞:IP。
IP,說白了,就是象徵性消費。就是做夢。而能幫別人做夢的人,則會迎來他們的超白金時代。
七、金融業的新舞台和新使命
在新的十年里,資本賬戶的管制將會被解除。人民幣國際化,將迎來它最關鍵的時期。金融業的舞台,也隨之從國內的區域網舞台,切換到全球性的互聯網舞台。通道全球化,資產配置和流動全球化。這是一個十分大的機遇和挑戰,也是一個放大了很多倍的市場。
從A股準備啟動註冊制,不難看出,金融業的改革,是向著自由流動,去摩擦成本,以便讓企業可以更便捷地獲得融資這個思路去的。這背後更深層的意圖,是為了給全民創業,全面創新,提供一個良性的金融生態環境。
中國經濟,未來要啟用新版的操作系統,金融在這個新的操作系統里,將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任何生意做到最後,都是金融:融資,風險,流動性。
萬物互聯,當然也包括一切資產的互聯。所以,之前的互聯網金融,只是小試牛刀。當一切資產都被連接了起來,那會是一個金融版本的互聯網。就像工業4.0也叫工業互聯網一樣,金融業,也將會出現一個金融互聯網。也可以稱之為,金融2.0。
金融2.0的基本特徵,就在於全面信息化。一切藩籬和壁壘都將被拆除。資產將獲得空前的自由和流動性。這是金融業的新浪潮。
這個新浪潮,也是它的使命所在。連接全球市場,向全世界輸出中國資本。通過輸出中國資本這個手段,來實現輸出中國意志,和收穫中國利益。這不僅是個生意場,更是一個戰場。
暢想未來,階層焦慮的抒困與善政
再回到羅素的那句話:機器為人類勞動,產品平均分配。他認為,這就是他所能想像出來的最完美的社會類型。他的這句話,既暗含了科技樂觀主義,也暗含了終極的社會關懷。他雖然是個英國人,他說的後半句,和中國人常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道理差不多。
真正撕裂一個社會的,不是生產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分配。中國目前的階層焦慮,幾乎快要到了沸點。為什麼,因為這日新月異欣欣向榮的社會,有些人只能看著。群體性的焦慮,抱怨,宣洩,這也導致讓公知們火了一把。因為公知們可以幫助他們宣洩。至於宣洩完了怎麼辦,沒有答案。
因為能提供這個答案的人,只有天才的設計師,設計出來一套更完美的操作系統,替換過去的那箇舊系統,這才是真正的答案。在新的操縱系統中,分配製度,應該會有很大程度的改變。
在未來,商品不再短缺,甚至是過剩的。生產效率也會進一步得到極大的提高。如果不把這些產品及時的分配出去,那麼反而會導致庫存和滯銷。如果把這些產能導向國外市場,則必然的會摧毀它們的本土產業,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失衡。
羅素是個共產主義者嗎,他顯然不是。雖然他同情過共產主義運動,但是他本人並非共產主義者。他只是碰巧預想到了一個可能的未來主義式的的社會新圖景:在一個生產力超級發達的社會裡,分配比生產更重要。這和我們的立場,價值觀,政治取向並無關係,因為它是一個規律:在一個商品過度豐裕的社會裡,人反而成了稀缺資源,那麼就會導致,商品追逐人。
再進一步開腦洞。既然空氣可以免費,帶寬可以免費,為什麼商品就不能免費呢?在商品稀缺社會,是人追逐商品,在商品極大豐裕的社會,是商品追逐人。這一切,都是因為,生產效率的不斷升級和極大提高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真正的終極的階層抒困,是在一個商品極大豐裕的社會裡,商品到處追逐著人,社會不再以掌握商品的多寡來劃分階層。就好比,沒人會以呼吸多幾口還是少幾口空氣來劃分社會階層那樣。社會階層現象消失了,並不是通過暴力革命人頭翻滾消滅的,而是,被科技進步所消滅。科技最終導向了人文關懷並與之交匯,這也是最終極的善政。
關於從匱乏文明走向充裕文明,以及未來的計算機社會主義時代,具體可以看下這篇文章:《當史無前例的危機到來時》。
————————————————
開腦洞一定要開得越大越好
倒退到十年前,現在的很多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你能想像得到嗎?可能很多人都是想不到的。站在現在看十年後的未來,很多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也是很難以想像和預料得出來的。
所以,這篇文章,腦洞開得有點大。不過既然開腦洞,不如開得越大越好。因為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快了。社會的發展被它帶著向前狂奔,也越來越快。快得用理解力追不上,只能插上想像力的翅膀。任何時候都是如此: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未來十年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圖景,將會切換到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而設計和開發這個全新操作系統所用的語言,一個是科技,一個是萬物互聯,一個是文化。深刻理解和掌握運用這些語言的人和組織,將在未來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引領潮流。新的起點,新的時代,新的征程,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大有所為。
關於越南發展的問題,看了胡椒中士先生和君臨先生的辯論,感覺大家都還忽視了一個關鍵因素:民族和文化。民族是有優劣的,文化也是有優劣的。這樣說政治上非常錯誤,但卻是事實。同樣是和平環境,同樣搞市場經濟,同樣有窪地效應,你讓非洲某個國家發展一下,再與中國過去三十多年比一比,就明白了。在東南亞諸國中,我也看好越南。原因比君臨先生還多一樣:一個能咬著牙跟世界兩大強國拚命,打掉了牙和血吞,打死都不服輸的民族,一旦給他機會,他會翻天的。
投資有個大邏輯,去投資那些提升生產勞動效率,並且過程不被逆轉的產業,從超長周期來看,總歸是賺的。如工業化代替純手工。單就中國來說,和美國目前的差距有20年之巨。美國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未來。當然具體的東西會有差異,但當今世界目前最好的制度經濟團隊依然在美國。緊盯美國把握投資機會,中國幾個大佬這樣做過,當然也成功了。馬雲緊盯EBAY,馬化騰盯住了OICQ,李彥宏盯住了谷歌,張朝陽盯住了FACEBOOK。目前我認為最好的投資機會在制度上。當前的制度大大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經濟不好倒逼上層改革的時候,有無數的機會。再低一層,就是各類行業。所有的一切,都圍繞著「節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這個大原則來,因為行業太多太雜,這裡就不一一敘述。比上一層更低的,就是圍繞馬斯洛需求來確定的行業。吃穿(90年代長虹,紡織行業)住(2000年後地產)用(2005後消費)行(2008後汽車市場爆炸),社交(互聯網)娛樂(文化娛樂行業),自我價值體現(學習,健康管理,醫療)等。制度革新後,最先適應並利用制度的這一批人,是有爆發性機會的。越往下走,爆發的力度越小,競爭壓力越大,越難以出成績,也呈現一個倒金字塔的模式。但是越往下,市場規模越大,也容易出現頂級的巨大公司(比如沃爾瑪在零售業,可口可樂在快消品行業,肯德基在快餐行業)。就看自己能力和優缺點,能夠適應哪一種玩法。
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一下
因為很多人都是在看小的如何變大,行業如何從無到有的爆髮式增長就像君臨說的 這個風險是很大的 因為你很難押寶到一家公司那些成熟行業的巨頭就真的全無機會嗎?未必
最近看到interband的全球品牌價值100強
Rankings - 2015中國目前僅有兩家,華為88位 聯想100位,與GDP老二的身份很不相稱吧如果說前30年我們出口的血汗,
那麼未來10年、20年,我認為是有一些在國內經歷風雨的品牌走向世界,佔據一定地位的時代了所以我們是不是可以對標下現在的100強 看看我們自己類似領域的企業 有沒有出頭機會呢簡單用EXCEL整理了一下,分類是我定義的,不一定特別準確吃:麥當勞、肯德基、kellogg(麥片等)達能、雀巢(各種吃喝)
飲食習慣考慮的話,吃這方面我覺得很難走出國門之外,但是 「肉」 有可能喝:真心多。飲料有可口百事雪碧,咖啡有雀巢、星巴克,啤酒有百威喜力科羅娜,還有威士忌、伏特加,就是沒有「水」
挺有意思 ,對標國內的話 白酒可能受制於文化,但是茶飲料覺得會有空間,或者輕時尚型的酒類如rio,還有最近慢慢火熱起來的鹽汽水、蘇打水等等還有一個類型是,牛奶。但這兩類都有,食品安全這事,不過說回來,黑天鵝事件會不會是買入一些巨頭的良機呢?
穿:泛化的來講就是時尚類,也真不少,運動有耐克阿迪,輕時尚有HM ZARA (優衣庫估計也快了),還有那些奢侈品、珠寶等等,加上護理類的,足足有16家,看來美的確是滿足吃喝之後的第一需求,不管是真的美還是買買買的美
不過時尚屆話語權基本都把握在西方世界,這方面國內行業還是挺難的行:基本聚焦在汽車上,雖然現在汽車產業被詬病產能過剩,但是長遠來看,還沒有一種小型交通工具能夠來代替他,而且目前有升級為新能源汽車的潛在動力,還有外在壓力(大眾事件),自主品牌目前難以撼動這些幾十年的外國老牌子,不過小型電車就說不好了,大家也別小瞧馬路上禍害交通的小電電和老年代步車,管理問題和素質問題是下狠心可以解決的。
個人仍然堅定的認為,就像蘋果手機的劃時代一樣,汽車也會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標誌物也許是特斯拉、也許是後來者,但總會有的,也許我們不知道那個品牌能勝出,但是配件可以潛伏。錢:投行、銀行、保險,中資銀行海外開店、保險四處收購,這只是個開始
物流電商支付:沒想到的是傳統物流業還有3家,電商虛擬經濟還是離不開實體社會
其實細細看下來,這些品牌幾乎就是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什麼是痛點啊,離不開的需求才是痛點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大趨勢
文/白雲先生
圖丨將亞歐非三個大陸整合起來的一路一帶戰略規劃圖
一、中國未來十年的外部環境
所謂的世界大事,其實古往今來的幾千年,國與國之間只有三件事:戰爭,和平與發展。戰爭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經濟發展的失衡又會帶來新的戰爭。
戰爭發生,是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需要進行再平衡,以使國與國之間的形成新的力量均衡。新的均衡完成之後,就會產生和平。一個和平的國際秩序,進而帶來經濟發展。有的國家發展的好些,有的國家發展的差一些,新崛起的國家,就要向舊的霸權發起挑戰,來重新劃分世界利益格局。
地緣政治,和獅王爭霸,侯王爭霸,本質都是一樣的。把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國興衰,替換成新老獅王之間的爭雄角逐,會發現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它們都遵循一個古老而恆常的法則:叢林法則。畢竟人類也是動物,脫離不了動物界的那套普世法則。
直到核威懾這個恐怖平衡的新法則,取代了一貫的叢林法則。人類的戰爭形態,發生了根本改變。核大國之間,再難以像往常那樣,擱個幾十年上百年,就要來一套侯王爭霸。因為核威懾的恐怖平衡的法則是,沒人會贏,也沒人會輸,只會兩個一起死。所以,作為再平衡手段的戰爭,對於核大國之間而言,沒有輸贏,費那麼大代價除了同歸於盡也撈不到什麼好處,作為手段的戰爭失去了意義。軍事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自古以為都是如此。
中國是一個核大國。核大國之間,在恐怖平衡新法則下,輕易不會發生戰爭。而非核國家,想要以武力挑戰中國,無異於痴人說夢以卵擊石。所以,中美之間,不會爆發全面戰爭,俄美之間也不會爆發全面戰爭,中俄之間也更不會爆發全面戰爭。
核大戰意義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到來,因為這無異於同歸於盡,但是不意味著一切都風平浪靜。在全面戰爭不可行的情況下,敵對國之間,技術性禍害就是新的遏制與再平衡常規手段。比如代理人戰爭,比如輸出恐怖主義,比如各種互相噁心。禍害與反禍害,遏制與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中的長期主題。這就是未來10年里,中國將面臨的外部環境。至於台海問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本質上,都是中美關係的延伸。
二、海權的沒落與陸權的崛起
在美洲大陸上,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對手。兩邊都是大洋,縱使有強敵,也很難進犯到美國本土。而美國卻可以通過超級海軍,控制兩個大洋,一手北約,一手亞太,來控制全世界。過去的幾十年,也就是所謂的二戰秩序,便是以美國所主導的海權時代。
海權的象徵,便是航空母艦戰鬥群。航母的作戰範圍可以達到方圓1000海里,像一個移動的黑洞一樣巡弋在大洋上,常規的武器,很難靠近它,更不要說攻擊並摧毀它了。航母真正的天敵只有兩個,一個是用航母打航母,另一個是陸地。因為航空母艦無法在陸地上航行,艦載機對敵對大國的岸基空軍作戰,也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所以,美國的地緣優勢,也是它的地緣劣勢。一個整合連接起來的歐亞非大陸,面積,縱深,人口,資源,經濟總量,市場規模,都對美洲大陸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就會把美洲大陸變成島嶼。整合起來的歐亞非大陸,則象徵著陸權力量的崛起。而陸權的崛起,則會把曾經興盛的海權,擠壓到歷史的故紙堆里去。陸權興,則海權廢,這是必然的。
隨著兩場反恐戰爭,08年金融海嘯,伊斯蘭文明和俄羅斯對美國的反擠壓,美國的全球統治能力,越來越力不從心。到了利比亞、敘利亞戰爭期間,作為地球實際統治者的美國,甚至連個面都不露了。石油,美元,航母,這是美國實行全球統治的三大法寶。
中東局勢越來越複雜,對於美國而言,已經快要不能掌控。不能掌控中東,則就無法掌控石油。而美元呢,則因為之前的量化寬鬆,極大的透支了美國的主權信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其份額漸漸的從歷史峰值的70%以上,向50%的方向下滑。如果石油和美元失控,那麼單純靠航母,根本無法實行全球統治。航母威懾小國有用,對大國並沒有什麼決定大局的價值。霸權在衰落,作為霸權之劍的海權,也隨之衰落,這就是正在形成的趨勢。另一邊,則是一番正在上升的新趨勢,新的秩序也正在悄然到來。所謂此消彼長,地球這個大舞台,從來就不容許存在權力和秩序的真空。一方退一步,另一方必然的要進一步。隨著美國海權力量的沒落,那麼一支新興的陸權力量,正在尋求將歐亞非三塊大陸整合併連接在一起。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但是它卻更符合歐亞非三塊大陸人民的利益。人心背向,不可阻擋。
三、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可控
中國經濟,每一年都在被一些人詛咒著會崩潰。被口頭詛咒了幾十年,不僅沒有崩潰,還發展的越來越好了。一直都覺得奇怪,這些人是出於什麼心態,老詛咒著渴盼著自己的國家經濟崩潰。好像國家經濟崩潰了,他們就能過上好日子一樣。
好比一個坐船的人,老念叨著快沉船啊沉船,好像船沉了,只淹死別人,不會淹死他。牆倒了,只砸死別人,不會砸死他。友邦的船,可並沒有多餘的船票賣給自作多情的精神外國人。友邦都是精明的生意人,他們的船上不拉只會抱怨詛咒卻沒錢買船票的人。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價值觀,那是人各有志的事。上面兩段,並不是要爭價值觀上的政治正確或者不正確。而是想說,經濟分析的一個根本前提是,不可以有心理主義傾向,而是要客觀,要超脫。唯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洞察力,找出經濟現象的問題癥結和本質。而抱怨,憤懣,情緒,詛咒,對經濟分析的價值是零。甚至可能是負價值,因為基於心理主義出發得出的判斷和結論很可能全是錯誤的,那麼根據錯誤的判斷出發,又會導致錯誤的決策。錯誤的決策,必然的會招致損失。
中國經濟,每一個階段,都會有新的問題和風險出現。歷史上,世界上,都沒有先例,也沒有什麼模板和歷史經驗可供參考借鑒。很多現象,用既有的主流的經濟學模型,甚至連解釋都無法解釋。這導致一些照本宣科的學者們認為,不是模型錯了,而是中國經濟錯了;不是理論錯了,而是現實錯了。如同拿著張圖去找馬,發現現實中的馬和圖裡的馬不一樣,就宣布現實中的馬不是馬。按圖索驥,也是經濟分析的大忌。如果模型解釋不了現實,那顯然是模型錯了,理論錯了。在經濟分析領域,教條主義也是沒有前途的。
現階段的中國經濟,客觀存在的風險和問題在於,上一個周期遺留下來的問題需要解決,新的增長點還沒有找到和發揮引擎支柱作用。解決上一個經濟周期的問題,就要排洪排澇,自然導致流動性枯竭,於是增長失速。經濟轉型關鍵期,結構要調整就要疏浚阻礙新經濟的舊的生產關係,那就要深化改革。從上一個周期,如何平穩的過渡切換到下一個景氣周期,是V型過渡,還是U型過渡,還是L型過渡,這都是擺在當前的問題。是問題,也更是風險。如果是V型過渡,那麼就是大破大立,一些激進的政策出台,把之前的舊模式都打的稀巴爛,劇烈的陣痛過後,然後再重生。短期內,即可過渡切換到新模式。相信,這不符合穩健的基本思路和方針。因為這個選項,是風險失控的選項。既然要穩健,那麼風險控制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未來中國的經濟,不會出現V型過渡。睡一覺,第二天天一亮就好了,這樣的事,可能性不大。
如果是U型呢,那麼就會是一個中等周期的調整。7%左右的低速增長,會持續好幾年的時間。風險會控制的更穩健。新常態,並非是指新模式和新經濟,而是指兩個景氣周期之間的調整期過渡期。解決遺留問題,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如何實現呢,唯有通過改革。
如果是L型,則說明,不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國內的環境,都遇到了更複雜的難題。那麼這個調整周期就會加長。在改革的政策舉措上,也會更加的深耕細作。深度上,也會更深。無論是U型過渡,還是L型過渡,中國經濟出現崩潰的風險,可能性都很小。因為激進高風險的V型過渡選項,已經被排除。當前我們的敵人,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內部。
最大的洪澇,已經安全過境。所以,後面,不會再有更大的洪澇出現,中國經濟的崩潰風險,可以認為,已經被排除。排除了三戰的外部風險,排除了經濟從內部崩潰的風險,並已經確立了高遠的新的戰略決心和使命,滿足了這三點前提,那麼才有資格有條件談後面的經濟轉型和新的經濟戰略。
中國未來10年的新的增長點在哪裡呢?哪些產業會成為未來的發展引擎呢?下面從具體的細分領域進行分析。
四、三農問題與農業現代化
建國以來,中國前後經歷過三次土改。第一次是把土地從地主手裡分給了農民。第二次,又從家庭裡面把土地拿走,集中到了集體裡面成立農村人民公社。第三次,解散了人民公社,又把土地以家庭為單位分給了農民。這就是現行的小崗村模式,家庭聯產承包制。
小崗模式,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卻無法解決農業現代化的問題,因為這個模式,是小農經濟,是原始農業的生產組織方式。三農問題,從其本質來看,就是中國經濟基本完成了現代化,但是農業卻仍處於前現代化的水平。正是因為農業的塌陷,才導致了三農問題。而不是三農問題,導致了農業現代化的滯後。現在,農村土地已經開始出現了經營權流轉和規模農業。這是生產力自下而上的倒逼出來的農業現代化嘗試。現在的土地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生產力發展,更無法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歷史使命。第四次土地改革,呼之欲出。
土地制度,是一個國家制度架構里最底層的制度,它遠僅僅是非三農問題和農業現代化的問題,而是一個可以左右和影響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基本制度。從目前看,中國現階段的制度改革,已經不是給上一代系統打補丁那麼簡單了,而是要徹底的更換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統。不然也不會頻繁提到頂層設計這個概念。
如果要自上而下的重新設計中國經濟的操作系統,那麼這個新系統的架構設計里,土地制度,則是最最底層的一層。它是其他各層的基礎。比如,所有的人都知道房子值錢,其實房子之所以值錢,房地產之所以紅火,究其根本,它不過就是當前土地制度所衍生的經濟現象。有什麼樣的土地制度,才會演生出來什麼樣的房地產業態。
第四次土改,牽涉到的歷史和政策包袱比較大。所以一直遲遲不見實質性的動靜。都知道這麼拖著不是辦法,但是也一直沒有更好的解答。因為,如果響應生產力的需求,那麼就要再次把土地從農民手裡拿出來,集中起來規模經營,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延續條塊分割效率低下的原始農業,就永遠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
但問題是,一旦給農村土地確權,可以自由流動和買賣,那麼必然的會導致大規模的土地兼并。這會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而如果不給農村土地確權,很多農村人口已經在城市定居和生活,土地也處於流轉承包狀態,甚至是失耕。農村成立股份制公司,把土地集中到公司名下,這實質上是現代版本的人民公社。並且,股份能不能轉讓,又如何繼承,如果像私產那樣,可以自由買賣和流動,又會出現大規模的土地兼并問題。
可見,當前的土改問題,不是不想改,而是對制度設計者,要求太高。看上去有點像個無解的題。但是一旦這個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答,那麼所釋放出來的制度紅利,將對未來幾十年的中國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三農問題,也不再是個問題,農業現代化也將補上拖欠的一課。全面實現現代化,不提農業現代化,那是說不過去的。這個問題可以往後拖,但是早晚總得要面對它。一個新版的操作系統,也無法直接跳過最底層的設計。
五、中國版的工業4.0
工業1.0是蒸汽化,工業2.0是電氣化,工業3.0是自動化。中國當前處在工業3.0的中後期。表現為,完全的自動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工業4.0,就是完全的自動化加完全的信息化,生產系統,和業務系統,集成為一個整體的信息系統。徹底解決工廠內系統斷層問題,把所有的部門和環節,流程都連接起來,消滅信息孤島。把一切都連接起來,給工廠設計並安裝一個操作系統,這件事,德國叫工業4.0,美國叫工業互聯網,我們工信部稱之為兩化融合,物聯網的粉絲們把它叫做萬物互聯。或者通俗的講,這樣的工廠,是一種智能工廠,它的生產方式叫智能生產。
連接靠什麼呢,靠通訊。通訊又靠什麼呢,靠協議。所以,這在未來將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整個建設周期,會以十年為計。
工業互聯網,和現行的互聯網相比,對速度,精度,安全,魯棒性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遠遠高於互聯網。所以它需要有新的標準。未來關於工業4.0,競爭的焦點,就是標準之爭。中國所提出的標準是什麼呢,它有一個名字叫做「中國製造2025」。中國的競爭對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德國。從工業3.0開始,產能的過剩,就已經成為了常態。因為生產效率,極大的提高了。到了工業4.0時代,生產效率還會進一步的得到極大的提高。到了工業5.0時代,可能人作為工業生產的勞動者,應該要退出歷史舞台了。很可能會出現一個新型的社會圖景:機器為人類勞動,產品平均分配。這句話,是英國思想家羅素的一個烏托邦之夢。
經常會看到產業或財經新聞說,哪個哪個廠破產倒閉了。然後推斷,國民經濟運行出了問題,社會即將崩潰。如果從事工業行業,在工業4.0的衝擊下,沒有趕上潮流,及時的對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和升級,那麼未來的生存處境,會比較艱難一些。舊的生態,被新的生態取代,這是一種必然。不能因為看到舊事物的消亡,就推測天下也要亡了。但凡有舊事物消亡的時候,也一定有新事物在野蠻生長。
六、服務業將迎來暴漲期
農業現代化,解放了農業工作者。工業4.0,解放了工業勞動者。但是轉念一想,他們豈不是都要失業了呢。這樣大規模的失業潮,可如何是好。可能會有人頓時覺得寢食難安,這個社會一下子要灰暗了起來。
農業被解放出來的勞動者,會遷徙到工業。工業中被解放出來的勞動者,會被遷徙到服務業。就好比說,馬車這個行業消亡了,馬車夫們會在新興的行業里,重新找到工作。他們並不會因為馬車行業的消亡,而終生失業把自己餓死。
任何行業,都不是永恆興旺的,所以任何就業都不是終生就業,那麼任何失業,也都不是終生失業。這就是行業遷徙與就業遷徙。未來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滿足全國人民需要的農業需求,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滿足全國人民的工業品需求。而剩下來的勞動者呢,都會遷徙到服務業。
由於中國的特殊國情,農業現代化可能會趕著和工業4.0差不多時期完成。那麼一下子遷徙出來的人口和勞動者,會將第三產業擠爆。服務業將會迎來大面積的爆發。
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的大爆發,將催生出來為第三產業服務的第四產業,甚至是第五產業。第四產業,可以稱之為數字產業,知識產業或信息產業。而到了第五產業,則是一個象徵性消費的產業,它將徹底的把消費者的人格也數字化,並把他們的人格也接入媒介和信息的汪洋之網。
七、比黑科技還要黑的新科技
未來的5G網路,將會把帶寬變的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而且免費。速度,也將達到足夠的充裕。也就是說,以後上網,隨便怎麼用,都不要錢,隨便怎麼用,都不會卡。
5G網路是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的技術前提。未來的汽車行業,將會出現超級革命。司機這個職業,會消亡。汽車擺脫交通工具的屬性,升級成為超級移動終端。也就是說,以後開車,很可能不需要考駕照了。無人駕駛汽車,隨喊隨到,而且它可以自己給自己加油,跑壞了,還可以自己開到維修店給自己修理。最重要的是,未來可是實現車禍零傷亡。車禍,作為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詞,將為成為古董詞。可能2015年後出生的人,應該難以理解車禍是什麼。
隨著5G網路的成熟和新的通訊技術的進步,萬物互聯,在下一個十年,也將基本完成。一切都被連接了起來。這將孕育出一個超級生態,在這個生態里,也將創生出來無盡的機遇。在一個一切都連接起來的世界裡,想像力卓越的人,將獲得最終統治權。不會開腦洞的人,將成為新形態社會裡的搬磚工。
因為未來的社會,將成為一個整體。就如同一個操作系統一樣。它的迭代,不再是單個商品的黑科技升級進步和創新,它的升級和迭代,將是整個系統的升級和迭代。而且它迭代的速度會非常快,快到只有想像力發達的人,才能跟得上它的步伐。單純的靠理解力,已經慢了。因為等你剛理解它,它已經又有了新變化。
黑科技為什麼黑,因為它是產品的顛覆式迭代和創新。或者是小生態系統的局部顛覆式迭代和創新。而萬物互聯時代,它是以整個世界這個大系統為單位,進行全系統迭代和顛覆式創新。所以說,它所產生出來的爆炸式整體顛覆,將比黑科技還要黑。信息和創新的傳導,獲得了比以往任何社會都更加快和低成本的傳播。一個革命式的創新,幾乎會在短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系統。並驅動整個系統進行全系統顛覆。
八、碼農們的黃金時代還將持續
把世界翻譯成數字和信息的信息化建設浪潮,還遠沒有結束。全面信息化改造,目前還只是鋪設了一些基建工程。建設好基建,還要蓋房子,蓋完房子,還要裝修。等等等。所以,碼農們的黃金時代,還將持續。可能這個黃金時代,才剛剛過去了三分之一。
在農業社會,社會建設的主體生產者,是農民,俗稱勞力。在工業時代,社會建設的主體生產者,是工人。在後現代化的信息化時代,它的主體生產者,就是碼農,俗稱程序員。
碼農們的黃金時代,也就是信息化的建設時代。這個時代,可以大約分為三段,基建階段,城建階段,裝修階段。基建是信息時代的公路鐵路和機場等,它將新媒介搭建了起來,將生態系統也搭建了起來。華為和BAT們就是第一階段的基建三大包工頭。包工頭們,還有一塊更大的基建生意等著它們,萬物互聯。
萬物互聯完成,標誌著基建階段的結束。基建階段結束後,信息化社會,將迎來城建階段。要建紙上城市,紙上帝國。要建很多很多的烏托邦。BAT們更多的是基建者,城建方面只是副業。在未來真正的城建階段,很可能會出現新的超過BAT的更大的城建巨頭。
在裝修階段,也就是說,基建結束了,城建也結束了。信息化社會,硬的方面的塑造,已經完成,這兩個階段,追求的就是標準,生態和共性。剩下來的,就是軟的方面的精細化塑造。裝修階段,體現的就是個性,特殊性,非標性,強調的是表達,細節塑造和表現。裝修階段,將是創業產業的黃金時代。
九、文化工程師們的超白金時代到來
信息化建設完成,寬闊的馬路,現代化的城市,漂亮的大房子,躺在舒適的大床上,接下來自然的就是要做夢了。碼農們退場,造夢工程師,開始進場。
科技的終極目標是什麼,等科技做到極致,會發現,人文才是它最終極的目的地。碼農再能幹,可惜他們不會編製夢,它們只會造公路,造房子,搞裝修。幫人做夢這種事,當然要交給文化工程師們來做了。
在一個完全信息化的社會,一切都連接了起來。每個人都盯著電視,盯著手機,盯著各種顯示屏。媒介把每個人都延伸了,延伸的很長很長,並且讓他們互相交織。在這種社會裡,媒介賦予人新的人格。如果他掉線了,成為信息孤島,那就意味著,新人格的死亡。所以,象徵性人格,就催生了象徵性消費的新浪潮。
象徵性消費,簡單的說,就是做夢。有人不善於做夢的,那麼就會有人幫著他們做夢。這個幫人做夢的人,他們就會憑空的製造出來一個個的夢,這就是傳說中的最近火的不能再火的新興熱詞:IP。
IP,說白了,就是象徵性消費。就是做夢。而能幫別人做夢的人,則會迎來他們的超白金時代。
十、金融業的新舞台和新使命
在新的十年里,資本賬戶的管制將會被解除。人民幣國際化,將迎來它最關鍵的時期。金融業的舞台,也隨之從國內的區域網舞台,切換到全球性的互聯網舞台。通道全球化,資產配置和流動全球化。這是一個十分大的機遇和挑戰,也是一個放大了很多倍的市場。
從A股啟動註冊制,不難看出,金融業的改革,是向著自由流動,去摩擦成本,以便讓企業可以更便捷的獲得融資這個思路去的。這背後更深層的意圖,是為了給全民創業,全面創新,提供一個良性的金融生態環境。
中國經濟,未來要啟用新版的操作系統,金融在這個新的操作系統里,將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任何生意做到最後,都是金融:融資,風險,流動性。
萬物互聯,當然也包括一切資產的互聯。所以,之前的互聯網金融,只是小試牛刀。當一切資產都被連接了起來,那會是一個金融版本的互聯網。就像工業4.0也叫工業互聯網一樣,金融業,也將會出現一個金融互聯網。也可以稱之為,金融2.0。
金融2.0的基本特徵,就在於全面信息化。一切藩籬和壁壘都將被拆除。資產將獲得空前的自由和流動性。這是金融業的新浪潮。
這個新浪潮,也是它的使命所在。連接全球市場,向全世界輸出中國資本。通過輸出中國資本這個手段,來實現輸出中國意志,和收穫中國利益。這不僅是個生意場,更是一個戰場。
十一、階層焦慮的抒困與善政
再回到羅素的那句話:機器為人類勞動,產品平均分配。他認為,這就是他所能想像出來的最完美的社會類型。他的這句話,既暗含了科技樂觀主義,也暗含了終極的社會關懷。他雖然是個英國人,他說的後半句,和中國人常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這句話道理差不多。
真正撕裂一個社會的,不是生產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分配。中國目前的階層焦慮,幾乎快要到了沸點。為什麼,因為這日新月異欣欣向榮的社會,有些人只能看著。群體性的焦慮,抱怨,宣洩,這也導致,讓公知們火了一把。因為公知們可以幫助他們宣洩。至於宣洩完了怎麼辦,沒有答案。
因為能提供這個答案的人,只有是一個天才的設計師。設計出來一套更完美的操作系統,替換過去的那箇舊系統。這才是真正的答案。在新的操縱系統中,分配製度,應該會有很大程度的改變。
在未來,商品不再短缺,甚至是過剩的。生產效率也會進一步的得到極大的提高。如果不把這些產品及時的分配出去,那麼反而會導致庫存和滯銷。如果把這些產能導向國外市場,則必然的會摧毀它們的本土產業,進一步加劇全球經濟的失衡。
羅素是個共產主義者嗎,他顯然不是。雖然他同情過共產主義運動,但是他本人並非共產主義者。他只是碰巧預想到了一個可能的未來主義式的的社會新圖景:在一個生產力超級發達的社會裡,分配比生產更重要。這和我們的立場,價值觀,政治取向並無關係,因為它是一個規律:在一個商品過度豐裕的社會裡,人反而成了稀缺資源,那麼就會導致,商品追逐人。
再進一步開腦洞。既然空氣可以免費,帶寬可以免費,為什麼商品就不能免費呢?在商品稀缺社會,是人追逐商品,在商品極大豐裕的社會,是商品追逐人。這一切,都是因為,生產效率的不斷升級和極大提高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真正的終極的階層抒困,是在一個商品極大豐裕的社會裡,商品到處追逐著人,社會不再以掌握商品的多寡來劃分階層。就好比,沒人會以呼吸多幾口還是少幾口空氣來劃分社會階層那樣。社會階層現象消失了,並不是通過暴力革命人頭翻滾消滅的,而是,被科技進步所消滅。科技最終導向了人文關懷並與之交匯,這也是最終極的善政。
十二、開腦洞一定要開的越大越好
倒退到十年前,現在的很多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你能想像得到嗎?可能很多人都是想不到的。站在現在看十年後的未來,很多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也是很難以想像和預料的出來的。
所以,這篇文章,腦洞開的有點大。不過,既然開腦洞,不如開的越大越好。因為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快了。社會的發展被它帶著向前狂奔,也越來越快。快的用理解力追不上,只能插上想像力的翅膀。任何時候都是如此: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未來十年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圖景,將會切換到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而設計和開發這個全新操作系統所用的語言,一個是科技,一個是萬物互聯,一個是文化。
轉載自白雲先生 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的大趨勢
推薦閱讀:
※懶投資上的土豪們,你是為什麼相信懶投資比別的P2P平台靠譜,安全?
※投資理財市場,大家喜歡什麼樣的服務?
※債券 GC001、GC007、FR001 和 FR007 的形成機制是什麼,有什麼區別?
※「房地產融資信託」與「房價高居不下」之間的因果關係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