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古代人在夏天是如何製冰的?

聽說古代的皇帝在夏天都可以吃冰塊的,那麼這些冰是在本地制的呢,還是冬天把冰裝隔溫冰箱里保存到夏天的呢?


古人在夏天吃的冰可以通過窖冰和製冰兩種方法獲取:
(一)製冰
我國古人發明了硝石製冰的技術,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採出硝石。它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是礦產,喜歡呆在低溫的牆腳下,顏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稱為「牆霜」。
人們在無意中發現硝石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水溫降低,甚至結冰。於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這種特性,在夏季製作冰飲料,將糖和一點香料溶在水中,然後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大盤,在盤內盛上水,將罐置於盤水內,不斷地在盤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嘗一口,又涼又甜,直冰到肚子里。之後逐漸出現了做買賣的人,他們把糖加到冰里吸引顧客。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商人們還在裡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它溶解於水時會吸熱,溫度降低,所以小盆里的水就會結成冰。在一個大盆里倒一些水,再放入一個小盆,小盆里也倒一盆水,然後在大盆里倒入硝石,小盆里的水就會結成冰。硝石溶入水後可以用降溫結晶法或蒸髮結晶發將硝石再提出來重複使用。
有一種說法表示硝石製冰起源於中國,後來經馬克波羅帶出中國,傳到了歐洲。

(二)窖冰
在掌握製冰技術以前,古人多採用窖冰作為夏天冷食的材料。
窖冰也是一種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我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此俗起源甚早,《詩經》中即有記載,且多行於宮廷、官府。
1 宮廷如何獲取冰塊
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紀原》云:「《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鄴城舊事》有冰井台。《魏志》云: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台以藏冰,為凌室,故號冰井。《宋朝會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務,隸皇城司也。」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一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云:「凡伐冰取諸御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一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凈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三萬六千七百塊,以供各壇廟祭祀及內廷之用。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民國時仍有此俗。
2 官府獲取冰塊的途徑
窖冰除了宮廷使用之外,同時也供給官府。「頒冰」是一種古代官府的夏令習俗。從周以來,北方地區冬令要藏冰,待次年夏令時取出,宮廷頒賜臣下,民間亦市賣。此俗為古代政令重要的一項。《夏小正》「頒冰」《傳》云:「頒冰也者,分冰以大夫也。」當時頒冰還有獻牲(羊羔)祭祀的儀俗。明清以來,都城都是北京,此俗更為盛行。明清頒冰在立夏暑伏時節,清代是按官階發給冰票,憑票領取。《燕京歲時記·頒冰》:「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那麼除了憑票領取這種方式以外,官員還可以通過"賜冰"獲得冰塊。舊時官府署衙的消夏習俗。明清時,北京的各衙署都分發皇帝賜給的冰塊,從入伏一直持續到立秋。所賜冰因品級不同而各有差等。《燕京歲時記》「按《帝京景物略》稱,前明於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又記本朝習俗:「京師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門例有賜冰。屆時由工部頒給冰票,自行領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
3 民眾獲取冰塊的途徑
冰窖由於耗資大,成本高,除了宮廷和官府建設以外,民間也有商用冰窖用於獲利。普通民眾可以通過買賣獲取冰。賣冰是一種傳統商貿習俗。舊時無製冰設備,夏天消暑的冰多在冬天時藏於窖中,待三伏天熱時啟冰,開始販賣。舊時北京一般是在清明時開始賣冰。朱彝尊《日下舊聞·卷三十八》載:「清明日始賣冰,以兩銅盞合而擊之。」《帝京景物略》也寫到了賣冰之俗:「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編氓得賣買,手二銅盞疊之,其聲磕磕,曰冰盞。冰著濕乃消,畏陰雨天,以棉衣蓋護,燠乃不消。」
  刨冰,作為舊時民間夏令消暑食品,當時所用的冰塊均為頭年冬天窖戶窖藏的,伏天時取出,用刨子刨出冰屑,拌以白糖和香料供人食用。今天,已被機製冰塊和機刨冰屑所代替。


原文來自: 冰塊改變地球:人類的製冰史

1834年初夏,一艘名為「馬達加斯加號」的三桅船駛入里約熱內盧港口,船體內裝有令人最不可思議的貨物——凍結的新英格蘭湖。

「馬達加斯加號」及其船員隸屬於一家公司,他們的老闆是頑固的波士頓商人弗雷德里克·圖德。

圖德是一位年輕富有的波士頓人,他的家族長期從自家莊園的洛克伍德湖獲取冰水,不僅因為它的美學價值,也因為它具有降溫能力。

像很多北方富裕家族一樣,在圖德家的冰室里,貯藏著一塊塊凍結的湖水,每塊重200鎊(約合90千克),它們奇蹟般地不會融化,直到炎熱的夏季到來、新的儀式開始。這些冰塊被切成碎片,製成新鮮的冷飲,做成冰淇淋,或者在熱浪來襲時用於沖涼降溫。

在17歲的時候,圖德的父親送他去航海,目的地是加勒比海。全副武裝經過潮濕的熱帶地區時,一名19世紀的紳士向年輕的弗雷德里克·圖德提出了一個非常激進的(有人甚至認為荒謬的)建議:

如果他能千方百計把冰塊從天寒地凍的北部運到西印度群島的話,將捕捉到巨大的商機。

1805年11月,圖德派兄弟威廉去馬提尼克打前哨,買了一條名為「至愛號」的雙桅橫帆船,開始收集冰塊,籌備旅行。

次年2月,圖德從波士頓港口啟航,「至愛號」滿載來自洛克伍德湖的冰塊,駛向西印度群島。

《波士頓公報》報道說:「這可不是開玩笑!」

「一艘滿載80噸冰塊的船從馬提尼克島港口啟程出發。我們希望最終證明,這並非無稽之談。」

事實證明,公報的嘲弄確有道理,雖然不同於人們可能預測到的那種原因。

儘管夏季姍姍來遲、冰塊完好無缺,但還是出了問題,而這個問題是圖德從未想到過的。

馬提尼克島居民對來自異國的冷凍恩惠沒有興趣。他們根本不知道該拿它怎麼辦。

人們對冰魔力莫不關係,讓圖德的兄弟威廉不用排隊等待成為貨物的專屬買家。

更糟的是,威廉沒能找到儲存冰塊的合適地點。

圖德使出渾身解數,終於到達馬提尼克,卻發現人們並不需要在酷熱中急速融化的產品。

此行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

馬提尼克島航行的慘淡場面還將在幾年後重演,並伴隨著更多災難性後果。

圖德的新興業務雖然存在需求和存儲的問題,但也不乏優勢。

船隻往往空無一物地離開波士頓港口,遠赴西印度群島,用貴重貨物來填滿船體,這意味著他可以跟船東協商,利用空船、以更便宜的價格來運送他的冰。

此外,冰本身基本上是免費的。圖德只需付錢讓工人把冰塊從冰凍的湖水中切割開來。

新英格蘭的經濟催生了另外一種同樣毫無價值的產品——木屑,木材廠的主要廢物。

經過多年的試驗,圖德發現木屑可成為冰的極好絕緣體。

上下疊放的冰塊以木屑分隔後,存放的時間幾乎是不受保護的冰的兩倍。

圖德的節儉天賦派上了用場。他利用了三種在市場售價實際為零的物品——冰、木屑和空船,成就了一樁蒸蒸日上的生意。

圖德最初那次悲催的馬提尼克之行已經清楚表明,他還需要在熱帶地區找到現場存儲基地。

他修改了多個冰庫的設計,最後選擇了雙殼結構,利用兩面石頭牆之間的空氣來保持室內涼爽。

圖德不懂分子化學結構,但木屑和雙殼結構都遵循相同原理。

冰的融化需要從周圍環境中吸熱,才能破壞形成冰晶的氫原子四面體結構。

(從周圍大氣中提取熱量,使冰有一種讓我們涼爽下來的神奇能力。)

熱交換唯一可能發生的地方是冰的表面,這就是為什麼大冰塊能夠長時間保存的原因——所有內部氫鍵完全與外部溫度相隔離。

靈光乍現15年後,圖德的冰塊貿易開始盈利了。

到了19世紀20年代,圖德的冰庫已遍布美國南部,裡面堆滿了來自新英格蘭的冷凍水。

到了19世紀30年代,他的商船遠行至里約和孟買。(最終證明,印度是圖德最有利可圖的市場。)

至1864年去世,圖德已積累了一大筆財富,價值超過今天的2億美元。紐約三分之二的家庭每天訂購冰塊。

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冰塊經歷了從罕見珍品到奢侈品、再到必需品的過程。

用冰塊製冷的做法改變了美國的版圖,變化最大的地方非芝加哥莫屬。

優越的地理位置使這座城市成為交通樞紐,富饒平原地區的小麥從這裡轉運到東北部人口中心。

但在運送途中,無法避免肉類腐敗變質。

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物資匱乏的東北部和富產牲畜的中西部之間出現了嚴重的供需失衡。

19世紀40、50年代,外來移民促使紐約和費城的人口暴增,當地的牛肉供應無法滿足不斷上升的需求。

同時,美國對大平原的開墾使得牧場主擁有龐大的牛群,卻沒有相應數量的消費人群。

是冰塊為人們找到了出路,最終打破僵局。

1878年,古斯塔夫斯·富蘭克林·斯威夫特聘用一名工程師來建造一種先進的冷藏車。

人們將冰塊放入箱中,置於肉類上面,到達沿途的停靠站時,工人會在上面換上新的冰塊,下面的肉保持不動。

唐納德·米勒在《19世紀的芝加哥》中寫道,「就是這種基本的物理降溫方式,使得古老的牛肉屠宰業從本土貿易發展為一種國際業務。冷藏車自然而然地發展為冷藏船,將芝加哥的牛肉運送至四大洲。」


冬季鑿冰儲存在冰窖, 供夏季使用. 冰窖類似地窖, 用石材建造在地下.

由於存量小, 成本高, 一般都是御用冰窖. 夏季定期從冰窖中取冰, 再把冰塊放入"冰箱"(非電冰箱). 用於冰鎮食物.

北京目前還留存有北海雪池冰窖.

冰窖口衚衕也是因冰窖得名.


推薦閱讀:

請問冰塊放在冰盒裡隔夜還可以吃嗎?如果放了三四天呢?
哈爾濱每年冰雪節之後的大型冰雕是怎樣拆除的?
世界上最好吃的冰淇淋在哪裡?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