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性格來形容不同的音調,它們會是怎樣的?

把每一種(或幾種你覺得熟悉的)音調都用詞語或句子來描述它給你的感受。

例如:

  1. C大調像「白開水」
  2. 降A大調像「小男孩想像著自己是一個凱旋的將軍對著地上一群螞蟻炫耀」
  3. g小調像「男文青正在為人生而憂鬱」……


我想說...這完全是人從心理角度給「調」這個東西所賦予的不同特性,這樣的描述有多少意義呢?

扯遠點,「調」不光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這些個大小調體系,古希臘的一些調式在當時也有被人為賦予一些倫理特性。自大小調這種調式體系建立和完善以來,很多人似乎就很熱衷這樣的「遊戲」,明顯的是大家基本上都認同大調是積極的、快樂的、剛強的,而小調是柔弱的、憂鬱的、傷感的。但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本身的意義不大,所給「調」賦予的性格也是理所當然地有爭議。至少我覺得,這得結合某一時期的作品或者某一作曲家的作品來看,還得結合音樂作品的實際應用,在什麼場合用,怎麼用,或者針對不同的樂器不同的音色,給「調」以多為的「性格」才感覺稍微有點意義。

在這裡舉幾個例子吧,比方說在歌劇的配樂方面,格雷特里對不同的調性在「調的性格」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C大調是天真爛漫的、高貴氣質的,c小調是壯烈的,D大調是輝煌的而d小調是憂鬱的等等。柏遼茲在小提琴演奏不同調性樂曲的時候,給出了自己的一些感覺,他認為C大調是莊重、冷漠並有點遲鈍的,c小調是陰暗的、啞的,D大調是華美、熱鬧的,而d小調是悲傷的。

此題為受邀題,我不是針對這個問題本身而是對於給「調」這麼一個東西去試圖給些「色彩」啊「性格」啊之類的,我是覺得沒啥意義,也沒啥感受。

補充一句,「調性」是音樂的一大要素,這樣的要素脫離音樂作品本身是不能起到任何作用的,或者說,是沒有性格的、沒有色彩的、沒有氣質的、沒有生命力的。


在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中有篇文章談到音樂的調性和情緒的關係。

1. 古希臘觀點

C 和藹

D 熱烈

E 安定

F 淫蕩

G 浮躁

A 發揚

B 哀怨

2. 英國人 E. Power 的觀點

C大調 純粹堅決的精調,純潔,果斷,沉毅,宗敖熱

G大調 真摯的信仰,平靜的愛惰,田園風味,帶有若千諧趣,為少年所最愛聽

G小調 有時憂愁,有時欣喜

A大調 自信,希望,和悅, 最能表現真摯的惰感

A小調 女子的柔情,北歐民族的傷感和虔誠心

B大調 用時甚少。極嘹亮,表觀勇敢、豪爽、驕做

B小調 調甚悲哀,表琨恬靜的期望

升F大調 極嘹亮,柔和,豐富

升F小調 陰沉,神秘,熱情

降A大調 夢境的情感

F大調 和悅,微帶悔悼,宜於表現宗教情感

F小調 悲愁

3. 音階對情緒的影響

調性右各種音階構成,有時候一個音階的上升或者下降會陡然引起情緒的變化,作者認為:

(長短指major和minor)

短二階 悲傷, 痛悼, 退讓, 焦躁, 疑慮

長二階 較短二階稍愉快. 仍帶嚴肅氣

短三階 悲傷, 愁苦, 騷動, 有人以為它表示平靜、 滿意及宗教熱

長三階 欣喜,顏色,勇敢, 果決. 自信, 發揚

四階 滿足, 欣喜, 顏色. 力量, 發揚, 間帶傷感

五階 反應甚多. 通常為平靜、 欣喜,間帶傷感

六階 和悅. 力量, 勇敢, 勝利

短六階 通常是靜穆

長六階 通常表示滿意、 柔情、 希望, 間帶傷感

七階 騷動. 不滿意, 驚訝, 幻覺

短七階 不和諧, 疑慮。

長七階 不和諧. 疑慮,間或表示希望、 信仰

八階 完美,成就, 問或表現招邀、 焦躁或哀悼

4. 音樂和情緒關係的實驗得到的結論:

(一) 每曲樂調都要引起聽者情緒的變遷。

(二) 同一樂調在不同時間紿許多教育環境不同的人們聽,所引起的情堵變遷往往很近似。

(三) 情緒變遷的大小與欣賞力的強弱成比例。

(四) 樂調的生熟往往能影響欣賞程度的深淺。但是欣賞力愈強者愈不易受生熟差別的影響,欣賞力愈弱者愈苦陌生的新音樂不易欣賞。

(五) 聽音樂者可分二類:欣賞力弱者欣賞時甚少,欣常的強度也甚小;欣賞力平庸者欣賞時甚多,欣賞的強度卻甚小;欣賞力強者欣賞時甚少(因為慎於批評),但是欣賞的強度卻很大(因為了解技藝)。

(六) 情緒的種類與欣賞的強度無直接關係,惟由和悅而嚴肅時比由嚴肅而和悅時所生的快感較小。

(七) 對於樂調價值的評判與欣賞的強度成比例。

(八) 音樂只能引起抽象的普遍的情調,如平息、欣喜、凄惻、 虔敬、 希翼、 眷念等等;不能引起具體的特殊的情緒如憤怒、畏懼、妒忌等等。

5.《樂記》中寫道: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於物而後動。

6. 最後作者給出了自己的觀點:

一切藝術都是抒情的表現,都是實質和形式婚媾後所產的寧馨兒. 有實質而無形式則粗疏,有形式而無實質則空洞, 音樂自然也不能跳開這個公例, 離開情感,單靠形式而存在。專在形式上下功夫而不能表現任何情感的音樂,究非上品。大音樂家如貝多芬、瓦格納、 巴赫諸人的作品都有很深厚的情思在後面, 這是多數人所公認的。絕對否認音樂為表現的藝術,這實在是形式派的誤解。不過表現派以為音樂所表現的是固定的具體的情思, 說貝多芬的 ?第九交響曲》用意在證明神的存在,說他的 《田園交響曲? 是描寫某處的田園的風味,這也是沒有明白音樂的真使命。 德拉庫瓦教授說得好: 「音樂把情感加以音樂化。」 音樂確實是表現情感的,但是像其他藝術一樣,它所表現的並非生糙的情感。生糙的情感通過音樂之後, 好比泥水通過滲瀝器,渣滓脫盡,僅佘精萃。音樂僅攝取諸個別情感的共相,它所表現的只是情感的原型, 好比名理範圍里的由普遍化及抽象化得來的概念。 概念隱括諸個別事物的意義, 卻不帶諸個別事物的殊相。音樂所表現的也是如此. 譬如一曲音節響亮、 節奏飛舞的音樂所表現的只是一種欣喜煥發的情調, 有人聽見發生行婚禮時的情感,有人聽見發生奏凱旋時的情感,有人聽見覺得它是表現春天的景象,有人聽見覺得它是描寫少年英雄的豪情勝概。這些都是特殊的固定的具體的情思,卻同具欣喜煥發的情調。音樂只能表現這種普遍的抽象的情調, 卻不能表現特殊的具體的情思。由普遍的抽象的情調而引起的特殊的具體的情思, 這是由全體到部分的聯想。 一股人因為聽某種樂調起某種特殊的情感或意象、 便以為該種樂調就是表現該種特殊的情感或意象,這是陷於以偏概全的誤謬, 猶如看到一幅青色的圖案畫聯想到某一棵松樹, 便說該圖案表現那一棵松樹, 同是一樣無稽。梵斯華茲和貝蒙叫一班學音樂的學生在聽音樂時隨時將所生的意象畫下,結果各畫所表現是不同而情調則一致。賓漢和休恩諸人發現音樂只能表現平息、 凄惻、 欣喜、 虔誠、 眷念一類的普遍的情調,而不能表現憤怒、 畏懼、 妒忌一類的特殊的情緒。 這些實驗都足證明我們的見解。

7. 最後,我自己膚淺的觀點:

這些變化都是 major/minor 和 resonance/dissonance 這兩對因素構成,major 表進取,而 minor 有晦息之義,resonance 是和諧是共鳴是順從是平靜是結束,而 dissonance 是衝突是矛盾是戲劇是開始,若以二元論/老子的觀點來看,這些對立因素的共存和轉換,構成了各種音樂情感變化的基礎。基礎到就像 0/1 是計算機的最基本構成一樣。調性是在其之上直接抽象和總結,其實離情感的表達還有很遼闊寬廣的空間,就像二進位和一款應用軟體的距離一樣遙遠。這也正是音樂魅力無窮的原因。


這個問題太文藝了,我無法回答。我只能說 Glenn Gould 認為 F 小調最能代表他自己。


不同的調性真的有不同的情感?設其為真,則必須有一個前提:聽眾都有固定音高。

事實上呢?就算是音樂家都不一定有固定音高,更不用說一般聽眾,100個能有一個有就不錯了。

當然具體到每件樂器上,會根據樂器的結構有一定的影響,比如鋼琴上黑鍵多的調和白鍵多的調聽起來不太一樣,提琴的空弦音和按弦音不同,管樂的影響就更大了。

但是說某個調有固定的性格,純粹扯淡。


先貢獻一個待編輯答案

天空是什麼調的? 答案是D調 你聽到的水聲啊 感覺到的陽光聲什麼的 一般是D調

人是什麼調的 ? 答案是Em 或者E調 E,e為主音的調跟人的自我的狀態特別契合

悲傷是什麼調的 ? 答案是Gm Gm 寫出來的音樂是慘絕人寰的

風是什麼調的 ? 答案是F# F#m 用這兩種調性寫風聲是最逼真的

這些東西都是我偶然發現的

大家可以去試試

理論上是15個調 聽到的是12個調 每個條必然有不同 否則就只有一個調

Gm 是什麼性格的 這個很難說 這個需要古典音樂家來說

他們是按調式來玩音樂 現代音樂則不一樣 主要是靠節奏


贊同@米叔 的回答。

調性不是音樂所表達情感的全部,旋律、強弱、速度、節奏都是重要的因素。事實上作曲家在定調的時候往往會先考慮主要表現樂器的演奏能力,以及自己對這種樂器的熟悉程度。比如很多小提琴作品會定在D大調或A大調上。

作曲家作曲時要先定調實際上是普通民眾的一個誤區。實際上往往是作曲家靈機一動,腦海中閃現出一段優美旋律,寫下來以後觀察一下,決定哪個音是主音,哪些是主和弦,哪些要升降,再根據寫譜的方便定出一個調號。接下來以此弦率為主題加入各種變奏、發展、賦格、對位、配器等等構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作品誕生時作曲家可能根本沒有任何情感因素,只是認為非常的新穎和優美。作品的情感往往都是聽眾或著樂評人意淫的。

貝多芬自己給他的Op.13 寫上 「Grande Sonate Pathétique」,意為「悲愴的大奏鳴曲」。可是現在人們都拿其第二樂章當情歌,拿第三樂章當搖滾,讓人家貝多芬何以瞑目?

Op.53,人家明明是獻給華爾斯坦伯爵,怎麼就聽出黎明來了?居然還有人聽出「曙光熹微、萬物蘇生的晨景」,這不是典型的停葯後癥狀么。。。

還有人認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Op.61 是「熱情、奮進的」,可我怎麼聽著就覺得那麼悲呀?

再說了,各個調性在不同作曲家心中的情感色彩是不同的,參見 @wsivoky 的答案。比如柏遼茲認為d小調是悲傷的,貝多芬卻用來寫了第九交響曲《合唱》那亢奮、激進的第二樂章。舒伯特的「鱒魚」 D.667 A大調,五個樂章情感大相徑庭,這又怎說?

作曲家也不是神,都有自己喜歡或著熟悉的調性。像巴赫、莫扎特、貝多芬這種什麼調都能寫出個傳世名曲的人鳳毛麟角。進入浪漫主義時期以後,調性的約束逐漸衰弱,作曲家常常隨心所欲的用發展變化的合弦來表達情感,而不是嚴格遵循某一種調性的框架。到了現代主義時期,調性體系完全崩
塌,結構極其複雜的無調性音樂慢慢被人們所接受。

到了今天,快餐式的流行音樂風靡,商業利益的驅動使得音樂的作曲越來越簡單。更多的是使用電子技術來創造各種「音效」,不再以優美的旋律來迎合聽眾的耳朵了。作曲家們更樂意於在一個固定的調性內創作,盡量避免使用不協和的合弦,因為這樣簡單,成本低且好賣。於是很多商業作曲家就開始研究怎麼整才能更準確的表達情感,別的搞不來就只能搞調性了,於是乎。。。。

上面有些話說的有些過激了,請輕拍。


現代樂器調音師傅都是以十二平均律作為調音標準的,這個調音方法讓音階像等邊三角形一樣處處相等,正如Nigel Taylor所說的"colorless uniformity".如果能聽到什麼色彩啊,調性都只是腦補出來的罷了。


Wo讀三聲,Cao讀四聲,表示憤怒。Wo讀四聲,Cao讀四聲,表示驚嘆。Wo讀一聲,Cao讀一聲,表示輕蔑。Wo讀三聲,Cao讀二聲,表示疑問。Wo讀四聲,Cao讀輕聲,表示受驚。Wo讀輕聲,Cao 讀四聲,表示讚賞。 非原創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吧,以巴赫的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選集為例,不同的演奏者其大提琴調校的標準音是不同的,馬友友的版本比其他人的版本的標準音要低半個音。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可以認為是做了移調。認為調有其(脫離音樂作品)自身性格的,不妨去聽聽看,看能不能聽出馬友友版本的性格特徵。

參見:巴赫「大無」不同版本的另類分析


推薦閱讀:

有哪些聽起來簡單卻很難彈奏的鋼琴曲?
怎麼區分不同的音色?
識譜,但是如何快速反應?
如何快速學簡譜、五線譜?
哪些網站能下到專業一些的合唱曲目的五線譜?(鋼伴+正譜)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樂理 | 音律 | 音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