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把"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並不只是中國有這種人,在發達國家也很普遍。

健康的「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有非常強的自我實現的意義在裡面,通常也與其他一系列的社會因素有關,如財富、名望、更多的配偶選擇權、更多的機會、更積極的精神狀態,等等——這個很容易理解,我覺得追求自我實現也並沒什麼不對的。

如果追求「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到了病態的「支配狂」的地步,通常認為和兒時的教養有關。兒童在6歲前基本是極度自我為中心的生物,6歲後開始社會化——如果在6歲前太過溺愛,沒有受過適當挫折,容易養成「支配狂」的性格,如果這種性格不在青春期之前加以引導修正,恐怕會伴隨終身。


因為人總是要死的。而擁有影響力這是另外一種方式的永生。

人唯一死了以後還能「活著」的方式就是依靠自己的影響力,讓自己的影響力像水波一樣回蕩在歷史裡邊。立言立著立黨立國都屬於影響力。後世只要還能提及你,你就是另一種方式地活著。

很多人有這種想法:比如李開復說過的,想像一個世界有你,一個世界沒你,然後再想想這兩個世界的區別。實際上這也是通過自己的影響力影響了世界。

馮唐說過的,假如歷史是一鍋湯,我寧願做一隻蒼蠅,飛進去毀了這鍋湯。等等。


這和中國人的價值觀有關,中國人從小被灌輸的理念就是「出人頭地」,然後長大的過程中不斷被要求「超過別人」、「管理別人」,「讓別人圍著你轉」,所以中國人活的很累,不得不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才能不讓周圍對你有期望的人失望;反觀國外,可能會比較重視「個人興趣」一點,發掘人性的閃光點,沿著自己的愛好去走,沒有人會說你工作崗位不是管理者就認為你低人一等,他們的教育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用對世界最小的消耗來換取自己內心接近真正需要的,就是人的修為和實力。你急需的都是累業,會用很多人力,資源來填補,那些你還不上,卻一直在不停的爭,就轉化成心業。人要獲得修為便能有長遠的福和安定至心中,若要有業伴隨就無時不刻不和妄念,偏執鬥爭。


我比較贊同一種對人的歸類方法:官人、商人、情人

  • 官人比較注重自己的影響力和對別人的「控制」

  • 商業財商比較高

  • 情人則人文情懷比較重

每一個人,都是這三種的綜合體

而那些注重自己影響力的人,無非就是「官人」特質比較重,所以就比較關注自己的影響,在任何場合下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和主導


記得讀過一句詩:Every man dies twice; once, when his body goes, and again when his name is uttered for the last time.每一個人在擴大影響力的時候,可能潛意識裡的是想推遲自己的第二次死亡。

當然,證明自己對社會對世界的價值也可能是另一個原因。我們沒法對這個世界說,我來,我看見,我征服。但是,在自己死去之後,能夠多少對這個世界做些改變,可以說是大多人都有的願望。也是所謂的「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最後,我不同意把「擴大影響力」等同於「出人頭地」,而與「個人興趣」對立。擴大影響力,並不是說一定要去掌大權做大事立大功。我可能只是一個小學老師,但是我通過我的努力,影響了一二百個,甚至只是一兩個小孩子的習慣,觀念或者想法,從而影響了他的未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足以為傲的事情。這,也是我的影響力。


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有什麼不對嗎?

人活一場不就是想擁有一次自己的人生嗎?既然是自己的人生,那為何不能自己選擇人生的軌跡,大到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小到今天中午吃什麼。當我們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以後,我們當然也會去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其中有令人滿意的也有令人不滿意的。令人滿意的我們要去贊同支持,令人不滿意的我們要表達我們的意見,這樣我們不僅僅活在一室兩廳的房子里,而是成為這個社會中的不可忽略的一份子。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力,是在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的意見的行為中;我們對社會的影響力,就體現在我們所有人的聲音在社會這個「網路」中傳播開來形成一個輿論。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受過自己的一個意見改變了別人行為的時候。不僅僅他人獲益,自己內心頓時充滿成就感。古人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我們有這個能力時,有這個富餘時,我們為何不能發揮出自己的一些熱量來影響這個社會,小的說周邊的人和事,大的說社會風氣。現在身邊有那麼多不切如意的事情,比如環境污染、資源管理,我們不是局外人,我們自己也得呼吸新鮮空氣,自己的子女也得面臨各種安全問題。用我們自己的一些熱量來督促社會的進步,難道不也是影響力的最大回報嗎?

如果人生僅僅是用工作價值來衡量,那麼現在我們就可以估算出日後幾十年我所創造的物質價值,大抵也就是一兩棟房子的價值。面對這樣的人生遠景,而同時做一個社會的局外人,豈不是非常讓人失望?然而,一個人的影響力是超越物質財富之外的價值,而這個價值可以遠遠超過幾棟房子。更何況,在實現自己影響力的時候,我們都要接觸新的事物、新的人,這難道不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嗎?


權利愈大,影響力愈大,可以煽動的無意識力量更大。

當你身處在較低的位置,你就會明白......

與權貴作對,你只能是非主流,根本無法與主流對抗,就算你掌握真相,也會被質疑、排斥......

即使有一群人同情你,也不可能推翻主流。

不管事實是如何,主流掌握的就是不可逆的真相......

如此一來

誰不以成為權貴為目標?誰願意自己被主流世界排斥?

世界就是這麼現實,叢林始終是叢林


因為金錢、權力、名望、成就、人際關係、營銷效果好像都是來自於影響力。

影響力實際上是一個必然的途徑。

你的影響力越大,就意味著你創造的價值越多,得到的回報越高。

如果你沒有影響力,那麼即便你有金錢、權力、名望,也會慢慢丟掉。

個人認為,"最大化影響力"是一種深入思考後總結出的一種心得。

因此我認為影響力是一種值得追求的東西,甚至是一種必需品,如果你不能影響別人,又怎麼能得到任何想要的東西?你得到的任何東西都是一種反作用力,而影響力是作用力。當然不應該追求那種壞的影響力。中文的影響別人是帶有貶義的,所以很多人可能會把影響力當作負面的東西。實際上,如果是好的影響,並沒有什麼不好。


原始社會男性可以通過不斷xx擴大自己的影響力,現在情況不同了,所以得換個方式。說到底還是征服的慾望。


因為人的存在是需要證明的


小時候要麼被忽視要麼被溺寵。

功利主義為主流的普世價值觀的催化膨脹。

人天生的競爭性。社會本有的競爭性。

任何問題應該都可以從社會怎麼形成和人的發展兩個方面找到答案。


有影響力才有話語權,如果你說的話有很多人傾聽並按照你說的那樣去實施,那麼你會產生極大的滿足感~


這有什麼不對嗎


為什麼最大化自己的影響力?因為想要影響力..影響力有什麼用?決定事情的走向?事情的走向有什麼用..滿足自己的利益[包括金錢知名度等等等等]....還沒完...這目標馬上就能實現嗎?不能!...但是總能向這個目標靠近...所以先開始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人都有控制欲。


我記得這是李開復的理想之一。這是把自己的意志不斷向外沿擴展的必然追求中之一種。

實際上和追求金錢、權力等沒有太多本質區別。


推薦閱讀:

當你感覺諸事不順,心情特別低落的時候怎麼辦,幹什麼都覺得沒有意義?
什麼都不想干,無比的焦躁是怎麼了?
一個人應該以怎樣的處世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人與事,才能更好的活出自己?
為什麼人世間有些事情有益而另一些事情無益?如何評價做事的意義?
該繼續做程序嗎?

TAG:人生 | 人生規劃 | 人生價值 | 人生意義 | 人生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