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經濟學家做投資大多數都是失敗的?

歷史上知名經濟學家做投資,大多數都是失敗。比如格林斯潘,楊小凱教授。他們對貨幣學,宏觀經濟學都是見解獨到,信手拈來。可他們做股票投資卻很失敗。做的好的只有李嘉圖和凱恩斯。股市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晴雨表。以他們的學問,在股市中為什麼會賠到「不敢再入市」?

有人懷疑我的提問的「準確性」?我沒辦好去核實「經濟學家」。只是看了相關報道才提問的。我相信這篇文章的作者,還是比較有說服力的。http://mp.weixin.qq.com/s/AxtkoG8Wq-GyD92nVVsL0w還有我之所以舉例:格林斯潘和楊小凱教授是因為,格林斯潘的國際地位。楊小凱教授是唯一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提名的中國人。巴菲特,索羅斯,他們論學術,不如格林斯潘。連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提名都沒過。

有朋友提出一個問題:要我統計下「經濟學家」這個群體。而不是局限於個別幾個案例再來提問。抱歉!這個「任務」我可做不到。我連一般的在大學教經濟的老師都接觸不到幾個。更別提知名經濟學家(至少說的出名字,大家都認識的)。我提到的文章作者是CCBE的經濟學家。人家肯定是貨真價實的經濟學家。至於統計「經濟學家」這個人群。我想還是交給有能力的朋友來做吧。反正我是做不到。也不對文章真實性去做保證!

總有朋友來質疑我的提問。再次我進一步說明。我發的鏈接里提到

這是我提問的原因。

然後我們再來談談什麼叫經濟學家?這裡先問一個問題。大學裡教經濟的能全部都稱為經濟學家嗎?包括「野雞大學」!

好我們在問問什麼是經濟學家。我找到2個答案:一個百度。一個維基百科。大家可以自己判斷。哪個說法準確。

先上百度的。

這是維基百科的。不麻煩大家翻牆。我自己貼。

接下來在問另一個問題。什麼叫投資失敗?有朋友提出一個很讓我「哭笑不得」的答案。非要賺個幾千萬幾個億才是成功嗎?

我想我的問題前面描述的非常清楚,鏈接中文章也說的很清楚(懶的上圖)!格林斯潘虧得水電費都沒了。這不叫失敗叫什麼?失誤嗎?

好了。補充了這麼多問題,別在和我說。去核實下經濟學家是不是都虧錢。能稱為經濟學家的。我一個都接觸不到。更別提知名經濟學家。

問:什麼才是知名經濟學家。

答:章子怡誰不認識?毛寧認識的有幾個?這就是區別。能稱為知名經濟學家的,CCBE裡面有資格。包括李大霄這種貨色這算是經濟學家。我接觸不倒,也無法「核實」他們投資成果。

最後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貼張中外股神的學歷。註:學歷不等於學問。

真替經濟學家們「不平」!希望各位朋友能認真回答。如果提出「反對」觀點,也請拿出相關證據。不喜歡噴子。我看到最讓我「哭笑不得」的回答是:沒有查到格林斯潘的炒股記錄?懷疑我提問的真實性。對此就呵呵!也不知道說這話朋友是怎麼查詢的?我在鳳凰網也看到格林斯潘開投資公司在股市中虧的水電費都交不起(懶得再貼圖)。我相信能夠讓人信服的是「證據」而不是「強辨」。

希望這是我最後一次補充修改的內容。

如果對別人的答案或者提出的「證據」有疑問,也請拿出可以讓人信服的「證據」來反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證明別人錯誤,也請拿出可靠的證據。不要為了體現自己的「正確」用口舌來證明別人的「錯誤」。

有些朋友既然設置回復。 對此我也是無語。

想必大家都知道兩個鐵球的故事。亞里士多德說過,兩個鐵球一大一小,從高處掉下來,大的先落地。群眾都相信。伽利略提出反對觀點,說:同時落地。最後,做實驗來證明鐵球同時落地。同樣,我提問的的立場是群眾,「伽利略」想要證明「亞里士多德」是錯誤的,請用「實驗」證明。這樣才有說服力。簡單的一個話題讓我反覆補充7-8次。就是不想讓噴子把話題變味了。讓觀眾信服的是「鐵球同時落地」,而不是用「許可權讓人閉嘴。」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我就先問一下,股票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你說的投資是哪個?

既然你口口聲聲說無法確認文章合理性,你就隨意引用了,奉為真理來駁斥,還指望著人家認認真真回答你?

不過我確實衷心祝願,題主能堅定相信經濟學家都是傻逼說的都是屁話,不僅如此,大部分專業人士都是草包智障。

這樣有「思辨」的韭菜才壯碩。

最後,不跟抬杠的人論長短。


謝邀 ~~ 因為經濟學家大多側重宏觀理論與微觀分析,偏向於理性市場,而現實中的投資投機等、參與者大多是非理性的「人」,建模、數學分析等,很難精準預測,就像千古難題:看不懂中國的房價,為什麼學歷不值錢而學區房值錢。經濟學活動、本質是「人」的活動、這麼看來、心理學有時可以和經濟學交叉,譬如2017年的諾貝爾獎「行為經濟學」。

巴菲特說,寧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準的錯誤。而經濟學家總是力求尋找精準的正確,所以他們總是用極為詳盡的數據圖表試圖論證過去推導未來,結果往往陷入精準的錯誤道路之上,構成這點的主要原因:任何社會都是動態往前發展的,過去的所有結論和依據描述的再正確,其實都很難對未來構成實質性的判斷依據。這點很難讓人接受,但是現實就是如此。 所有過去成功的東西跟未來會成功之間並沒有什麼特別本質的關聯。為什麼呢?

因為未來的很多事物都來自於過去細小的邊緣化群體之中,蒼天大樹起步時候都是小小樹苗,都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群體, 這些群體永遠不可能在過去的主流數據里會有所體現,所以說未來的機會往往是隱喻模糊不可測的,你不知道他會來自過去的哪個角落裡的哪個微小的事物,但是以後一定可以肯定就是一定不會來自你過去的主流群體之中。

Facebook、谷歌、阿里、騰訊在十幾年前都被主流機構給忽視,包括他們自己都很難知道會預料到有今天,但是他們都走了出來,幹掉了曾經的主流業態,成為了今天的主流。 歷史就是這麼前進的,大風起於飄萍之上,英雄起於行伍之中。許多未來大放異彩的東西,往往在出來之前,都是邊緣化的很小很小的事情,甚至都被當成是騙局一樣的業態,大家去想想十幾年前阿里巴巴跑到北京推銷電子商務的時候被當成騙子都是一樣的道理。

經濟學家往往關注大眾化的主流業態,對邊緣化的事物都不太在意,因為分析這種邊緣化的事物,對他沒有價值,無法讓他聲名顯赫,同時也很容易被他所在的群體給邊緣化,自然也就不去費力不討好了。當然還有更重要一點就是高高在上的經濟學家壓根無法觀察到這種邊緣化的細微事物,他們離開底層太遙遠了,你們能想像十幾年前,馬化騰和馬雲去找經濟學家聊天,會被接待和理解么?壓根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一個看不到底層新鮮變化事物的群體要對未來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本來就是扯淡的事情。指望這些人能準確預測未來,然後跟著能賺大錢,基本也就成為了意淫的事情了。

所有過去的好和不好,跟未來的好和不好之間的關聯是非常微弱的,不要太把這個當回事,事實上對未來更敏感的群體,壓根不需要通過對過去有太過精準的了解,依然可以很輕鬆擊敗那些對過去了如指掌的人群。水無常形,兵無常法,社會永遠在運動之中,過去再精準,壓根跟未來並無直接和本質關係。

從社會角度看,社會的進步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搞死過去的基礎之上。不然社會是無法進步的。尤其是互聯網出現之後,過去對未來的指導性意義更是在不斷的喪失,在股市上也有很多這種現象,許多人不斷的分析過去股票的K線圖,力圖推導出未來的股票走勢,本質就跟學習算命是沒有區別的,都是一群傻逼邏輯。

但是經濟學家自己顯然很難意識到這點,都沉浸在這種過去精確的統計和分析之上,力圖給現在的經濟現狀得出合理的因果關聯,然後期望用這種關聯推導未來可能的情況,我個人感覺,這條路會越走越窄,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基本上很快就被證偽。

把社會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前喻、中喻、後喻階段,分別指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互聯網社會,經驗有用的年代僅指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因為社會發展緩慢,經驗具備指導意義, 但是互聯網社會,迭代很快,很多經驗還沒有被推廣開來,這個經驗所適用的時代就過去了,學再多的經驗,最後也沒什麼用,因為基礎環境不存在了,這時去學習太多前人的所謂經驗,毫無意義。不如投放到具體的微觀實踐中去,會更容易成長。全新的社會裡,過去都會變得毫無意義。

其實中國的很多經濟學家成長在上一個世紀,普遍缺乏對新鮮事物的理解認知能力,也不願意接受這種改變,使得理論體系很難跟上社會現實,內心抗拒怎麼可能會有更好的理論突破呢?相反,一旦掌握話語權享受到話語權的魔力之後,反倒拚命打壓年輕人,妄圖把持話語權體系。

很多經濟學家年輕時候都是青年才俊,寫過不少很好很好的東西,敢於抨擊很多成名的固有看法,然後一戰成名,但是成名之後,就成為了自己一直在反抗的人,變成自己討厭的那種人了,經濟學是迭代和前進的學科,他一定不是一門經驗積累的學科。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的社會,一定要警惕無法接受社會進步的老年經濟學家、把持經濟話語權,那是很可怕的事情。 老年人總覺得自己比年輕人看得遠,要為年輕人把握方向,最後的結果可能就是固步自封,反倒阻礙社會進步。

作為投資人和創業者就更必須關注未來的還沒被當下普遍接受的邊緣化的機會,必須有穿越歷史經驗主義的能力,展望未來機會的獨立思考的格局,如果沒有這種格局,你就跟經濟學家沒什麼區別,是很難賺到錢的。所以,每次見到一堆人用一系列的圖表來試圖告訴我過去發生了什麼事情,為什麼會發生的時候,其實都不太有興趣。

數據和圖表是服從於結論的,直接告訴我結論和原因就可以了,不用試圖告訴我你是怎麼牛逼,怎麼用數據得出這個結論的。不需要,對於過去壓根不用了解那麼多,發生了的事情,註定無法改變,我們更關心,基於過去發生的事情,那麼未來會如何呢?有什麼賺錢的可能么?不賺錢也行,有什麼能不虧錢的可能么,如果研究過去不是為了未來能更好的賺錢,那我們聽經濟學家講話的目的是什麼呢?只是為了變得更聰明么?

經濟學理論上應該是工具,用來指導生活實踐,但我發現很多人變成了為研究而研究,日益脫離了實踐的意義,當然這個跟經濟學本身的假設屬性是有關係的,因為經濟學本身的建立基礎就是有問題的,他的三大假設,其實都是不存在的。

第一個假設是人是理性人,事實上,人怎麼可能是理性人?整體社會的前進都是非理性構成的,非理性就意味著壓根不按照規矩出牌,人類前進的過程都是一個打破固有規則的過程,使得到現在基本上所有特定的經濟學理論都被證偽了,這種情況下,理論壓根無法指導實踐。

還有第二假設是市場信息充分有效到每個主體,這種假設典型是失真的。市場信息從來不公平傳導給每個主體,市場也不可能實現這樣的情況,為了研究方便而簡單假設前置條件,本身就是有悖於實踐的,最後結果就是導致經濟學家討論問題跟絕大部分社會人脫節,也跟社會實踐脫節。

事實上,我後來發現,所謂經濟學之所以界定人是理性人,並非是因為人是真理性人,而是因為人是理性人的時候,做研究最簡單,這個跟後面完全競爭市場章節也是一致的,經濟學很多時候為了論證一個理論,往往會把很多前提給假設了,因為這樣理論運行起來最簡單,但是恰恰也是這個原因使得整個學科冰冷而常犯錯誤。

引發次貸危機的一個很重要的公式,是中國人發明的,很多人說他引發了次貸危機,搞死了華爾街,根本性原因其實還是因為華爾街的人都認為風險可以量化,然後批量採用了他的公式,但是結果發現風險是不會量化的。

人心是無法穿透的,但意識到這點,以後金融界也並沒有停下腳步,為什麼?為了賺錢啊,繼續不斷的擴大這種風險變數,他們壓根無所謂是否風險真可以量化,明知道會有風險大面積爆發,但是對他們來說無所謂,賺到錢就行了。

次貸危機暴露的,恰恰是人性最陰暗的一面。銀行家們為了自己謀利,製造了危機,無論那個結果,這些都不是經濟學從簡單的理論上可以推演的,你測算不到人心的複雜和多變。

所以,如果無法認識到人性的複雜的所有學科,本質上都是偽科學, 我個人傾向認為經濟學是偽科學,後面我們也會提到政治學,很大程度上也是一樣的。最近特朗普當選,引發很大的爭議,我在15年底跟一個據說研究了十幾年美國政治學的教授爭吵過,他說他家裡堆滿了美國的政治書籍,對美國大選非常了解,他堅定的認為民主黨會完勝共和黨。最後的結果出來了,我給他發了個簡訊說,你研究那麼多,說自己多麼懂美國,有毛用,還不是特朗普當選了?你懂政治經濟理論,和你是否能賺到錢、是否能有效判斷未來,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政治學和經濟學都是非常容易被證偽的學科,而一個很容易被證偽的學科,必然說明無法有有效的邏輯可被推演,從而你很難從這些學科里抓到賺錢的機會。未來不可測,甚至隨機的。

所以,任何人認為自己懂經濟,懂政治,本質都是把自己看的太牛逼了,確切說,其實對未來我們誰也不懂。很多人只是自己覺得懂了而已。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我演講的時候碰到教授、博導、經濟學家,從來不害怕的原因,因為誰都不懂,都是在扯淡,說到扯淡水平,我從來很自信,有時候想想也挺有意思,作為一門跟人性極為相關的學科,你一個連美國都沒怎麼去過,連美國底層民眾都沒有怎麼來往過的人,說自己能預測美國大選,那跟那些從來不曾去過富士康工廠卻認為中國製造業很牛逼的經濟學家是一樣的,本質都是閉著眼睛說胡話。

前幾天看了一個經濟學家 也在論證經濟學是不是科學這個命題,他用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定義,來反駁經濟學不是科學的論調。他說,從自然學科來看,火山地震這種東西,不是也不能被準確預測么,憑什麼他們不能被預測,就還是科學,經濟危機不能被預測就不是科學了?我聽了以後有點明白為什麼經濟學不能是科學了,更多是嘴炮學,因為經濟學家常常邏輯會出各種問題。

火山地震何時能被預測,有一個前提就是某些區域能發生地震火山爆發這個大前提是確定的,專家對於火山地震的基本原理是清晰而明確的,是沒有爭議的,只是因為技術水平尚未到可以準確預知具體時間的地步。但是經濟學裡很多大前提都是確定不了的,會否發生經濟危機?採取某項政策是對是錯?都是爭議和模糊的。也就是說是沒有共識的,於是出現的結果就是說房價跌的也是經濟學家,房價漲的也是經濟學家,那麼出現的邏輯結果就是如果經濟學是科學,那麼一定有一個是偽科學家,那麼會是誰呢?

如果無法界定對錯的東西,必然很難是科學,這個應該是基本道理。經濟學沒有共識,很容易被證偽,所以是科學的可能性很低,其實,社會學也好,經濟學也好,政治學也好,我個人感覺跟人牽扯上關係的學科,一般都很難定義為科學,因為人性,太紛繁複雜,變數極大,絕對不是一個人可以窮盡一生研究透徹的事情。

每個人都是個變數,都會跟著另外一個變數波動,從而使得你無法固化變數,也推測不出另外一個變數對應會做出什麼樣的變化。從而很難被推演。 歸根到底就是人性多變,從而建立在人性基礎上的學科都不可琢磨,所以總出現理論跟現實產生了極大的差異,這個角度來看,人性構成了經濟學政治學的最基礎部分。

所以,與其費力研究學科,不如了解人性或許更有價值和意義,另外,事實上,哪怕經濟學真的有用,我相信絕大多數人也這輩子是沒有機會成為經濟學家的,與其學成半桶水一樣的經濟學家,還真可能不如潛心了解人性更有機會賺錢。

此外,我們到底該聽誰的話,從人性角度考慮,什麼樣的人跟你說的話,提的建議值得你去聽? 事實上,我自己認為從賺錢角度來看,你要去聽那些比我們賺錢多的人的話,他們用實踐證明了他們的能力和對未來認知的能力。很多人聽羅輯思維,聽吳曉波,我感覺你要變得更能忽悠、倒是可以聽他們的話的,他們證明了這點。但你如果指望從他們身上學到賺錢的辦法,那就是扯淡了,一個人真如果賺到了大錢,還需要去教別人怎麼賺錢去賺錢么,那不是扯淡么?誰信啊。

還有一類人的話,值得你去聽,那就是那些成本比你高的人的建議,一個決策好了,能讓他受益,如果不好,會讓他受損,這個時候,他的決策會相對嚴謹和靠譜,但是如果無論什麼決策對於他本身的結果沒有好壞之說的話,你是很難指望他們做出靠譜的決策來的。我從來不認為人性經得起考驗,反正都沒有什麼明確的利益掛鉤,好跟我沒關係,不好也跟我沒關係,那麼我會做什麼選擇?一般都會選擇當前收益最明顯的選擇。

在利益面前,許多建議和決策都會有所偏頗,人性就是這樣經不起考驗的啊,只有有得失之心的時候,才能反映你內心最重要的東西啊。沒有利益得失說的話都跟放屁沒有什麼關係啊,站著說話不腰疼啊。很早前謝國忠喊了十幾年房價跌,我跟人說,別聽人家說什麼,要看看人家做什麼。做才反映的是內心深處的想法,話誰都會說,聖母婊說的話比誰都漂亮,問題是她怎麼做啊。

我以前做投資時,很多人說,他們的項目怎麼好,別人怎麼認可的,他說他問過身邊的人,反饋都很不錯的。我說那是腦殘的想法,你去問別人什麼事情,絕大部分人都會說挺好的,人家閑著沒事,幹什麼要跟你來唱反調,讓你不高興呢?越是關係一般的人,越懶得跟你廢話,說個不好,還要跟你解釋一堆,多煩的事情,他的目的一定是最快時間解決,那就說一個好字就行了。所以這些人說你好,壓根沒意義,因為他們沒有成本。怎麼才有意義呢?你就問他投錢不投錢,這個時候他說的話一般就會比較慎重了, 大抵只有跟錢掛鉤的時候,人才會說些真心話。這個是真理。

不談錢的時候都是好的好的,談到錢了一般就比較嚴肅了。我一直跟其他女生說,沒有成本的愛大抵都不是真的愛你,而只是想睡你不花錢而已。一個男人說愛你死去活來,結果連個包都捨不得給你買,那是愛么?嫖娼還給錢呢。不付出成本的是耍流氓。錢本身從來不代表什麼,但是他代表基本的態度。成本是一個人說話是否真心的很重要的衡量標準。

這個結論可以推論出很多各種邏輯,為什麼我從來不信FA,不信股評,不信經濟學家,很大程度未必是他們說的東西不對,而是因為他們沒有讓我相信他的理由,他們說話做事情沒有成本,導致一旦出現問題,損失的是我,而不是他們。無法進行利益捆綁。我這幾年有不少朋友跟我一起投資,我只做一件事,虧了一起虧,賺了一起賺,只有如此,大家才能互相信任,因為相互捆綁,同時分享未來。碰到別人給我推薦項目也是一樣的,我只問你投了么,如果你也投了,我就跟點,如果你自己都沒投,就別跟我扯淡了。對於創業者的項目也是如此,你來創業結果工資拿的很高,這樣的項目我壓根看都不想看,因為我看不到他的成本在哪裡。我出的錢投資,成功了,他發大財,不成功,你還拿著高工資,那麼他損失了什麼?我從不相信沒有付出成本的人會用心去做好一件事情。可能性太低了,而恰恰經濟學家是成本最低的一群人。也是為什麼最不值得聽的人。


股市不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晴雨表。人是一個情緒化的動物。人類所建立的所有東西都是不靠譜的。人類所建立的所有東西在未來的某一天都會被推翻重新建立。

這個世界千姿百態,但是這個世界也是千變萬化的,每分每秒都在變化,日積月累的變化會導致所有的規律都會在未來不再規律。

雞蛋一直在跌價,是因為農村家家都可以養雞,家家都可以把自家產出來的雞蛋拿出去賣。雞蛋開始慢慢漲價,是因為環保讓農村每家每戶不能再養雞。

【但是在雞蛋漲價之前誰能想到環保會去殺雞?】

如果環保突然又讓養雞了呢?雞蛋的走勢肯定是跌。

以上的情況,你如果朝里有人,確實你可以掐準時機百分百大賺一筆,下面我再舉一個,哪怕你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你也沒有辦法百分百賺錢。

大家都知道,雜糧這些東西,只要今年暴漲,明年必然暴跌,這是一種鐵的規律。但是今年暴漲,明年也可能繼續暴漲。這就是天災,比如連月的暴雨,比如乾旱等等等一系列天災。你說某某政策你可以靠關係知道,這天災你怎麼準確知道會發生?

所以別說你經濟學家,就是你全人類,你也要懂得敬畏宇宙,這個地球從來不是你人類說了算,是宇宙說了算。

任何投資投機,切記把雞蛋分開來放。不是你買了幾隻股票就叫分散投資了,而是你買的股票必須有的是底部買的,有的是高位買的,有的是中位買的。這叫分散投資。這些經濟學家恐怕有不少是在牛市全部買了高位股結果這輩子出不來了。


職業投資經理也有很多賠到脫褲子了。

這個行業你與其說是預測未來,不如說七分預測三分賭博。


說到底,經濟學不是一門真正科學,理論相互嵌套最終運用到實際,千差萬別。

為什麼?因為人性的複雜,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行為金融學就是很好的例子。

可以賺錢的人和理論知識牛的人是兩類人,就好比研究員和交易員。交易員很微觀,對價格敏感,研究員理論多,但缺乏實踐。

但是,金融市場賺錢不是靠文憑的,賺錢能力才是唯一的標準


因為經濟學家炒股虧了是新聞,賺了是應該


樣本選擇偏差而已。

況且就「經濟學家」而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範圍,別的不說,你覺得西蒙斯是不是經濟學家?

一句不客氣的話,很多人知道「經濟學家」都只是靠地攤文學和電視節目而已,有幾個真的去了解學界的?


會者不說,說者不會!


投資或者投機最關鍵的是在投資標的的表現與自己的預期不一致時勇於承認錯誤,比如索羅斯,在香港狙擊港股失敗時,立即壯士斷腕,止損出局。雖然這一次損失不小,但索羅斯並沒有傷筋動骨,很快就抓住機會在後來的行情中獲利。

而經濟學家往往自以為高人一等,當市場表現與自己的預期不一致時,不是承認失敗,而是抱著渺茫的希望,繼續堅持自己錯誤的理念。結果全軍覆沒。

近年來自由派經濟學家可以說對經濟的預測屢屢失敗,然而他們從來不檢討自己的失敗,仍然閉著眼睛抱著什麼哈耶克奉為聖經,就是不願意睜眼看看眼前的經濟現實。

如此行為,失敗是必然的。


贊成悶聲發大財的觀點

我們的經濟學老師,主攻計量,每個月做現貨期貨至少有三四千進帳,是至少,多的時候三四萬,雖然看起來還有點少,不過老師是量化加上本金不算多的原因,量化的年化一般比較低你也是知道的。

我接觸了股票市場也有兩年了,發現在短周期內宏微觀對股市的影響很少有顯著的,有時候還會反常地背離。其實在金融市場作為一名個人投資者,我覺得想獲得收益,學好心理學行為學的重要性不低於學好投資學,你看華爾街的大佬們哪個不是哲學傍身的。

並且,大多數人到了你所說的那些經濟學家的地位,基本對風險偏好不高的是很難虧錢的,很多信息獲取和我們是不一樣的,可能是我們給他們設立的「投資成功」定位太高了吧,非要幾千萬幾億才算成功,這樣經濟學界的功利性太強了。


這個問題有點大,先佔個坑。

簡單點說兩句,經濟不等於股市,股市交易不只有經濟。

所謂的分析師與交易者的差距有多大呢?就是知與行的問題。一個是理論家(甚至說空想家),一個是實踐家。這是很大差距的。

譬如學駕駛,練習場跟實況路是很不同的。你試試考完駕照直接上高速?


不一定會賠錢,但分析師與操盤手還是有區別的,如同理論與實踐的區別,軍校講課的教授上戰場就一定能勝過戰場上身經百戰的將軍嗎?交易本身也是一種技術,比如如何入場,何時止損,倉位管理,風險控制,如何調整不良心理適應交易,出現意外情況怎麼辦?識別市場潛規則黑幕,諸多交易技巧或技術,這些只有長期訓練才能體會並懂得運用,有極高的靈活性,同時心理素質也很關鍵,勇氣忍耐堅韌,屢敗屢戰很重要,炒股不是一帆風順,必然多磨難,沒有堅定的信念都難以堅持,正如戰場上的將軍,沒有不將生死置之度外的頑強成不了名將,總之資本市場的風險性決定了炒股對於一般人尤其困難,用冒險形容一點不過分。而這並不是單純的分析行情就能行的,經濟學家炒股如無天賦悟性缺乏對投機的執著與熱愛一樣不行,當初牛頓炒股不是一樣虧得一塌糊塗嗎?


首先要聲明:不是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是賠錢的。有很多都是悶聲發大財。

只是現在的媒體,更喜歡戲劇性的炒作,把部分人的反差放大,構成了一種經濟學家都不會賺錢的假象。

看待事物至少要有兩個以上的維度,才能理解世界乃至個人價值觀的多元化。

其次,大部分經濟學家都是宏觀概念,判斷整體趨勢。

放在股市裡也就是大盤的走勢。

這種經濟行為並不適用股市操作。無論是放在技術投資還是價值投資都僅僅屬於判斷的最基本前提。

這種對趨勢的把握人人都有,經濟學家僅作參考,而不能作為買入賣出以及何時操作的根本前提。

我之前有場活動請的經濟學家,國內較為知名。

據攀談,人家的大部分收入並不是風險不確定的東西。而是邀請講座可觀的可以及時變現的出場費

另外,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

最早,比特幣出來時,郎咸平曾在節目中非常否定這個區塊鏈的概念。

現在來看,比特幣這些年漲了無數倍,誰贏了?

就郎咸平這件事多說幾句:

有很多經濟學家並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到更不如說是知道市場上有了熱點,於是找團隊迅速採集數據,然後形成一輪嘩眾取寵的演講。

究其事物的本源,他自身可能並不了解。

在中國,真正搞學術研究的人,大部分還是默默無聞在學校,或者做企業顧問悶聲發大財。

但凡出來又是講座又是談觀點的人,必然少不了政治和利益的影響。

自然無法潛心研究。

以上個人觀點。僅作參考。


看看郎咸平,公司治理財務專家,但一旦脫離自己領域跑到宏觀經濟方面著書立說,包裝在貌似嚴密理論內的結論觀點就漏洞百出,比如提了N次的中國崩潰論。專家的問題在於即使在其研究領域也不能說全能全知,跑到其他領域,肯定是用自己熟悉的那套研究思路展開研究(特別對於人文社科類沒絕對客觀標準的領域),從而很容易先入為主地下判斷,而非就事論事;如果他虛心從頭學起,那他的專家頭銜能帶給他多少助力存疑;如果那麼容易跨學科一通百通,經濟學就不會有如此多的細分領域。


誰告訴你經濟學家炒股都是賠錢的?只不過他們賠錢被媒體宣傳放大成了刻板印象而已。你以為經濟學家們是一群傻子?他們一般工作比較忙,所以會把錢投資給那些能夠讓他們的資產穩定增值的投資管理機構。


題主要是英語水平還可以,去讀一讀Taleb大師的《Dynamic Hedging》就會懂了。

比看知乎去了解強太多。


經濟學很多設定太美好,現實的人又太妖孽。

專業點:經濟學裡面人是線性的,現實中人是非線性且時變的

個人微信公眾號 比特說

官網 http://www.qukuaidake.com


謝邀。思考了幾天,有一點體會,不一定對。

經濟學家一般好像都不是企業家,也不一定是成功的(經濟)戰略家。李嘉圖和凱恩斯應該是其中能開劈一個新時代的翹楚,自然另當別論。還有如指路宗師馬克思,志不在此。


倖存者偏差


經濟學家考慮的是天下大勢,而如果你只想賺錢的話,你只要懂得人心就可以了。而經濟學家過於理性了,我目前操作期貨,就沒看過新聞。作為波段交易者,即使出現黑天鵝,又和我有什麼關係。


推薦閱讀:

2015 年全球金融領域有哪些大事件?
為什麼韓國沒有假幣?
金融資產交易所是如何實現非標資產標準化的?
為什麼虧損的交易方法即使反著做也照樣會虧呢?
公司不上市,期權是否就是個坑?

TAG:投資 | 證券 | 金融 | 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