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是否有和古中國相提並論的資格?
「因為古代中國有很多文化來自於古印度,而古印度卻幾乎沒有任何東西來自中國。因此古代中國沒有資格與古代印度相提並論。」
這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啊,古印度發明了象棋,天朝發明了圍棋,中國人從印度人那裡學來了象棋,但是印度人沒有學到圍棋,因此天朝在這一方面就比印度劣等了。
按照這個邏輯只要我天朝閉關鎖國,那就沒有國家有資格與我天朝相提並論了。
我們再推論一步呢,就是說假設有一個原始部落,從來未與外界交流過,直到有一天殖民者過來把他們滅了,然後殖民者發現這個原始部落有一種草藥很有用。那麼這個部落就是任何文明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了,因為他只有輸出沒有輸入。
這種邏輯大抵如此吧。
反對 @風無名 的回答,
這位答主的回答乍一看很有道理,細看全是漏洞,古印度是一個比較混亂的地區概念,幾百個地區幾百個族群差異很大,即使是當今的印度中央政府對地方文化的影響都有限
這種混亂帶來的結果就是,古代中國或許對距離比較近的小國有影響,但很難對印度全境造成持久深遠的影響,這是中華文化走進印度的阻礙之一,也是古印度的不幸
而且這位答主有一個很嚴重的理解誤區: 被影響≠落後, 主動 吸收其它文明為己用恰恰是文明包容強大的象徵,否則當今美國這個文化大熔爐就是全世界最落後的國家了遠古時代,二者差不多。學界越來越傾向於認為哈拉帕文明達不到文明的標準,和五帝時代類似。類似印章文字的東西在中國遍地都是,毫不稀奇。
拿建築技術來看算印度勝,但這種技術「顯然」沒有被繼承。上古時代(商朝、西周),印度顯著、全方位落後於中國,沒得說。
印度唯一可以和中國相提並論的時期,是古典時期至中古早期約1000年時間,即:
古典早期的十六雄國(對應戰國)、古典晚期的孔雀帝國-笈多帝國(對應秦漢)、中古早期的戒日帝國(對應唐朝)。一般大眾所了解的印度文明的成果,絕大多數出自此時期,可以說,這一千年透支了印度後1500年的國運。唐朝以降,依然是全方位落後於中國,或者說,甚至都落後於大波斯。
我們看到一些印度影響世界的例子較多,實際上是因為西方三大文明圈地理上沒有天塹,互相影響,而中國離他們真的是太太太遠了。至於說印度的宗教真的傳播的有多廣,稍微看點中亞史就知道,它完全競爭不過中東的宗教。我不明白為什麼很多中國人評價印度時會那麼極端化,不是把印度捧到天上,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就是把印度踩到腳底,把自己說得天下無敵
這種幼兒園小孩比玩具似的簡單思維,真的可取嗎
如果你只是想像下面這位一樣一言不合就開噴,那下面我寫的我勸你還是就別看了,無論你想吹印度還是貶印度,你都不會看到你想看的
-------------------------------------------------------------------------------
多圖預警
我只想羅列幾個文化現象,不想談過於宏觀抽象的事情,諸位從中自我判斷即可。
我先說說自己的觀點吧:
古印度和古中國,都屬於自源文明,屬於Cradle of civilization。又都是極大影響了周邊的次生文明。比如中華文明深刻影響了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越南,蒙古等地的文明。而印度文明也一樣,在印度次大陸之外,泰國,緬甸,寮國,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都能見到深刻的印度文化烙印。而且受兩大文明交叉影響的次文明地區也很多,比如中國西藏與東南亞很多地區。
注意,我這裡所說的古印度文明不包括尚未定位明確的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sation),不要把印度河流域文明與起始於吠陀時期並延續至今的古印度文明相互混淆
硬要比較兩者有沒有與對方相提並論,其實很難,應該說,兩大文明各有所長,難分伯仲。古印度文明重在輸出宗教信仰,古中華文明重在輸出制度建設。但文學,藝術,建築,思想。雙方在歷史上都不斷創造著新的顛峰。
但相對於古中國之於古印度微乎其微的影響,古印度派生出來的佛教文化可是深刻影響了古中國文明,而且一直延續至今。我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東西。
閻王爺大家都太熟悉了吧
其原型是印度教中掌管地獄的神明-閻摩
這個地獄的神祗被佛教借用,並在傳播到中國時一併被介紹到了中國,從此,中國的民間信仰體系里有了地獄/陰間之主的概念,而地獄/陰間的形象也逐步清晰起來。而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在古代中國的文化里,地獄或者陰間只是一種很含混的概念,比如馬王堆出土的漢代帛畫里,對於地下世界是這麼描繪的
還有家喻戶曉的陰間使者牛頭馬面,亦源自佛教。牛頭源自佛教中的閻魔天,馬面來自於佛教的馬頭羅剎
除此之外,與佛教相關的神祗基本上都能找到印度教的源頭。現在很多人逢年過節去寺廟祈福,你拜的神佛,除了武聖關公是中國原產之外,其餘的根源都出自印度。從家喻戶曉的彌勒,觀世音,四大天王到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都是如此
而由此而來的中國佛窟造像藝術,也能看到明顯的印度文化烙印。
還有我們日常用語里有不少詞和概念都源自印度,比如:塔,剎那,無間/無間道,醍醐灌頂等。沒錯,塔這個詞以及這種建築形式都是源自印度,梵語里是Stupa
而醍醐灌頂本身是意譯自梵語的Abhiseka,醍醐是酥油的意思,醍醐灌頂則是一種印度王公即位或者宗教活動的儀式,至今在印度仍能見到
當然,諸如孫悟空形象源自猴神哈努曼之類沒有明確佐證的說法,我暫不羅列
這麼一比,古印度好似要強過古中國。但是且慢,歷史上,中國在被古印度文明影響時,古印度也在被其他外來文明所影響。而且古中國對古印度的文明主要是吸收,借鑒並逐步中國化,而且最後中國化得還比較徹底,比如漢傳佛教。而從中古時代伊斯蘭勢力對次大陸屢次的攻伐與滲透,波斯-阿拉伯文明對印度文明的影響也一直持續至今,而且對於波斯文化印度是以一種相對被動的方式接受的,到最後,波斯文明與印度文明水乳交融(尤其是北印度地區),你已經分不清是波斯文明在次大陸完成了印度化,還是印度文明被波斯化了。
比如印度古代建築的代表作泰姬陵(簡直快成整個印度的標籤了),典型的莫卧兒伊斯蘭式建築,從這個建築上,你可以看到一些印度傳統建築的因素,但整體上還是伊斯蘭式的建築
再比如印度著名的紅堡也是如此
而對比比泰姬陵早一百年的紫禁城,卻很少能見到外來因素的影響,其主體建築規劃風格甚至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周時代
而印度真正原生的建築風格,卻被波斯-印度建築大大壓了一頭,不光知名度影響力小(幾乎都是出現在印度教神廟的建築上),而且很少被整理被系統總結過
比如帕塔達卡爾建築群遺址
再比如,說起中國的傳統繪畫,大部分人都能脫口而出:國畫。繪畫能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琴棋書畫的四藝之一,足見其在中國文明中的地位,傳統中國繪畫不光名家輩出而且流派眾多。但提到印度傳統繪畫呢?大部分人,包括印度人恐怕就要思考上一陣了
當然並不是說古印度沒有繪畫藝術,其實古印度的石窟藝術非常燦爛,裡面的壁畫風格也深刻影響了東亞,東南亞等地(包括敦煌石窟)的石窟藝術。比如阿旃陀石窟
再比如,10世紀時出現在東印度地區的貝葉紙經書上的佛教畫作
出土於納蘭陀寺的大般若經里的繪畫
但這些繪畫風格沒有在印度本土得以有效傳承,而且隨著佛教的衰微而逐漸衰落,更惶論形成有名有姓的繪畫流派
而流傳至今並有影響力的印度傳統畫作還是要追溯到德里蘇丹國和莫卧兒王朝時期,這一時期衍生出多個繪畫流派,但都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比如德干小型畫派,崗格拉畫派,莫卧兒畫派,拉其普特畫派等等,這些畫派的畫作幾乎都可以看到波斯繪畫風格(尤其是波斯細密畫)的影響
一幅莫卧兒畫派的畫作,描繪了莫卧兒皇帝奧朗則布登基時的場景,創作於約17世紀末
一幅拉其普特畫派畫作,描繪印度王公的宴飲場景。創造於約18世紀
一幅崗格拉畫派的畫作,描繪了在樹林里休憩的羅摩和悉多
而深刻影響印度繪畫的波斯細密畫,而波斯細密畫從起源上也是深受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源自蒙古西征後帶去的中國畫繪畫技法),這也算是為數不多的,中國文化對印度文化的間接影響的例證之一。
相比之下,中國的繪畫藝術要燦爛得多,而且自古以來名師畫作就經常的被收藏,臨摹,繪畫藝術的傳承在中國比印度要強得多
所以說,強行去比較中國和印度文明孰高孰低,很難得出準確的結論,實際上,兩大自源文明都有自己深厚的底蘊,誰都很難比過誰一頭,正因如此,這樣的話題將會被持久地辯論下去,而且很難得出較為一致的觀點。
-------------------------------------------------------------------------------------------------------
我知道肯定會有人看得不爽不服氣,那我就額外再補充兩個中國明顯強於印度的文化現象
- 古印度文明的傳承性相比古中國明顯要弱一些。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文字。
雖然印度河流域文明被公認是最早出現在印度次大陸的古文明,但人們對該文明所知甚少,對其後的印度本土文明有無影響都還在爭論,而出土文物中出現的符號到底是成體系的文字還只是圖畫符號至今都還未有定論,更別提傳承了。因此印度次大陸出現的最早的有明確歷史的文字是婆羅米文。大約從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5世紀被廣泛使用。而且這種文字使用的字母是否受到外來的阿拉米字母的影響也有待研究
阿育王石柱上的婆羅米文,目前普通印度人根本無法辨識這些古文字(這種無法辨識是連基本字母也不認識,根本無法拼讀),只有專門研習婆羅米文的專家學者才能識讀
而同一時期的戰國末期里耶秦簡是這樣的,完成高中教育的普通中國人,基本能辨識部分篆體文字,而經過簡單的訓練幾乎可以通讀兩千多年前的文書
而後,在4世紀到8世紀,從婆羅米文發展出了笈多文。而同婆羅米文一樣,現代印度人,無論是通曉印地語還是泰米爾語的人士,對於笈多文基本沒有辨識能力
於此同時,笈多文又出現了幾種變體,最重要的是悉曇文,主要用於書些梵語佛教典籍,當年玄奘從印度背回來的佛教典籍應該就是悉曇文所書
公元7世紀初,藏於日本法隆寺內的悉曇文佛教典籍,已經很像現代的天城文,但對一般受過教育的印度天城文使用者,還是難以辨識(包括字母辨識)
而笈多文與悉曇文盛行的時代,正好是中國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此時中國的書法藝術已經相當成熟,王羲之,褚遂良,顏真卿這些書法大家的名作,大眾別說可以完全辨識,就是今日也有很多人在臨摹
這是最接近原作的蘭亭集序神龍本,為唐代馮承素所做,就算是摹本也是處在印度笈多文盛行的年代,現代中國人,只要完成高中教育,基本可以通讀全文
再後來,在8世紀後,從笈多文發展出來的城文開始出現,這一文字孕育了現代印度人廣泛使用的天城文,而城文普通印度受教育者在藉助一定的訓練後可以識讀
公元12世紀,刻有城文的銅牌
之後,在城文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現在通行的天城文,以及藏文和孟加拉文
2. 武器,尤其是刀劍文化,這一點,中國可以完爆印度
從知名的越王勾踐劍,楚式劍,到明清單手寶劍,中國的刀劍無論文化還是技藝都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且文物最早基本都能上推至3000年以上。這裡我就不詳細展開了。
2500年前的越王勾踐劍,至今仍然鋒利,這可是實物,這種文物在印度是不可想像的
還有漢劍,不光出土文物多,而且被仿的也多
現在刀劍行當里這玩意都快多得爛大街了,而且還出口到國外受到部分洋人的青睞
而對比印度,你想找出印度2000年前的寶劍,基本就只能在夢裡了。你跟印度人說印度劍長啥樣,都能未必有明確的回答
而印度雖然武運不昌吧,但好歹也有大批尚武的武士階層存在。按說也應該有自己一套刀劍文化吧
遺憾的是,現在知名的所謂印度劍基本都是德里蘇丹到莫卧兒王朝時期的舶來品。
比如經常出現在刀劍市場或者印度影視作品裡的Talwar彎刀,是源自12世紀出現在波斯的Shamshir彎刀,而這種刀本身就是隨著16世紀莫卧兒王朝的征服而被帶到印度的,而此時正處在中國明朝中後期
包括經常能見到的印度傳統劍術比武,用的也是這種加了護拳的彎刀
當然印度電影人自己對此缺乏了解,在印度電影里,這種15-16世紀才出現在次大陸的劍直接穿越到了孔雀王朝時期。類似的,如現在一部中國歷史劇把明清刀劍直接穿越到春秋戰國,我估計導演得被罵死
還有源自西歐的Firangi直劍,這玩意嚴格來講並不算印度本土貨
唯一有明確歷史傳承,且為印度本土原創的刀劍,就是Khanda劍
但這玩意目前沒有真正的實物出土,最早的都是近代的遺存。為何依然能認定此物為古印度所有?因為宗教神像,包括不少流傳到中國的菩薩像或者護法神像都有這種印度式的劍
大黑天揮舞的就是一把Khanda劍,這至少說明此劍在印度還是有相當長久的歷史。當然了,印度人自己說此種劍能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大家就當個樂子聽吧,那個時候次大陸有這刀劍製造水平?
還有印度人自己的說法,有一種特殊的軟劍Urumi,可以追溯到孔雀王朝時期,當然也是沒有出土文物作證,大概是這個樣子,有點像鞭子
熟知印度電影的朋友是不是對此有點眼熟?沒錯,電影阿育王里沙魯克汗飾演的阿育王就用過這種軟劍
當然,你非要說這玩意出現在公元前3世紀,我也只能呵呵呵了,還有,這玩意也算劍??
除了上面這些刀劍之外,按照印度人的說法,還有一種叫Asi的古老刀劍,在古老的梨俱吠陀里就出現了,還有說是當年阿育王的佩劍。不過這玩意不光沒有出土文物,連真正長啥樣都沒人知道。不過後來印度人在拍電影時,創造性的做成了這樣
嗯,笑笑就好,別當真。
這個問題下的答案充分暴露出了某些逆向民族主義者的無知與淺薄。
按照他們的邏輯,伊斯蘭教無疑是目前地球上最發達的文明,因為現在只有伊斯蘭教對外傳教的,沒有其它宗教能打入他們內部。古代印度教佛教對外傳播,一定是印度地區比被傳播地區都牛逼;現在伊斯蘭教在歐美國家比例不斷上升,那一定是美國和歐洲太落後的原因,不然中東怎麼不接受歐美的基督教呢?還有藝術,你看17、18世紀,歐洲瘋狂追捧中國藝術,中國有誰聽歌劇交響曲看油畫了嗎?可見清朝時期歐洲藝術全方位落後中國,不然肯定一下就風靡大江南北了。印度佛像能傳入中國也是這個道理。希臘羅馬能把猶太人吊打一萬八千遍了,後來希臘羅馬人都信了基督教,所以希臘羅馬比不過猶太教?水楊酸作為一種有效的退燒藥是從美洲發現的,而美洲土著根本不用亞歐非大陸的醫療體系,所以美洲土著的醫學水平吊打全世界?文化之間的交流有必然也有很多偶然,但不變的一點永遠是,最發達的文化體一定是開放的充滿活力的,比如羅馬把所有異族神靈放入自己的萬神殿所以一統地中海,中世紀的阿拉伯兼容並包領土從新疆延續到西班牙,唐朝樂於交流被尊稱天可汗,美國不吝嗇於從任何國家學任何東西引入任何人才所以號稱燈塔。吐槽完畢進去正題。一般來說的古代分四段,遠古上古中古近古。四大文明古國是一個遠古的概念,那時候全人類就沒有幾個地方有城市國家這種存在,有的都算上就這四家,找不出來更多的所以並稱四大,嚴格來說埃及與兩河流域的更早一些,但其實也沒啥好比的,畢竟文明初期也都那點玩意,輪子房子路,軍隊城牆國王;無非就是樣式不同。簡單說就是從人類會說話到三皇五帝,四大並列是沒有問題的。上古一般來說是從國家建立到羅馬-漢朝的滅亡,這個時間段有個主要發力點叫古典時期也叫軸心時代。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猶太教的主要先知,印度教主要經典的定稿與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百家爭鳴,基本都是這兩三百年的事。這個階段埃及已經逐漸落伍了,以希臘為代表的愛琴文明加進來了,中東亞述波斯新巴比倫等等太亂了但一直沒拉下;中國和印度也算半斤八兩,你有秦漢我有孔雀貴霜,你有百家爭鳴我有佛教對印度教的變革。但任何一個人拍胸脯都得承認,正如埃及在上古時期衰落了一樣,印度人也在中古時代不行了。也不怪他們,實在是太慘了,希臘人來完游牧民來,游牧民來完穆斯林來,穆斯林來完蒙古人來,蒙古人來完英國人來。可以說中古時期一開始就算是是不存在印度這個國家了,只有印度這個地域。這樣的印度和唐宋是沒法相提並論的,這一時期的印度除了吃佛教影響力的老本,已經掉出了一流文明的競爭里了,也幾乎沒有產生什麼具備國際影響力的新事物。其實坦白來說,把佛教全算在印度也不恰當,比如說天主教東正教新教伊斯蘭教都能算出自猶太教,把這幾家做的事都算在猶太人頭上也不合適吧?佛教雖出自印度,但各個具體流派還是當地人發展完善的。你比如說日本的佛教就是中國化之後傳過去的,和印度本土基本沒啥關係。近古也就是明清就不要說了,我們最慘的時候都比印度最好的時候要好。舉個形象的比方,我們最慘是和日本打了十四年,印度是這種狀態持續了一千四百年,你看到這一千四百年里印度發生了什麼,注意,這其實相當於日本治下的偽滿洲國發生了什麼,反正印度人的祖先估計是不會承認的。@亂賊 開口就說中世紀前中國人不喜歡抽象思辨也是厲害。
請問閣下:
周易的「推類」是什麼?
荀子的「正名」思想是什麼?
韓非的「矛盾之說」和「刑名」是什麼?
鄧析的「名」、「辯」思想和「兩可」之說是什麼?
惠施的「歷物十事」和「譬」式推論是什麼?
尹文的「形名」思想是什麼?
公孫龍的「正名」理論是什麼?
墨家的「名」、「辭」、「說」是什麼?
《淮南子》的名實觀與推理論是什麼?
王充的論證邏輯是什麼?
王符、徐幹的名辯思想是什麼?
《人物誌》的名辯思想和《劉子新論》的正名邏輯是什麼?
嵇康的論辯思想和王弼、歐陽建的言意之辯是什麼?
。。。
咦,為什麼我覺得中世紀之前是中國古代邏輯學的高峰,而中世紀(宋朝)張載,朱熹的新儒學和陳亮、葉適的浙東事功之學的邏輯學相對漢唐反而是低谷?
。。。
而且一些人說的怎麼好像被印度影響的那部分就不是古代中國文明了?古印度不照樣深受中亞和波斯影響?古希臘就更絕了,直接就是傳承自中東文明,你把古印度、古希臘從中亞中東汲取的東西去掉比看看還能剩啥?褲子都給扒光了,哼!
。。。
而且為啥將哲學、宗教等放到重中之重?(哦,羅馬人都信猶太人的基督教,所以羅馬人一定被猶太人完爆,嗯)……政治、經濟、軍事、工藝、工程、詩詞等都不算數?中國古代那些多發明創造,四大發明等沒有話語權?(對了,7世紀造紙術傳到印度之前印度人用樹葉寫字,不曉得算不算中國對古代印度的影響哈)
。。。
還有為啥但凡受一點印度影響的東西就都是印度強,比如某位答主因為漢字在宋朝被用梵文注音就認為漢字不如梵文了?一切骨肉核心是中國的東西但凡沾了一點點印度的毛就咬定比不了印度嘍?
你們也是棒棒噠。
最近比較關注馬來語世界的文化和歷史。馬來語里的「王」一詞是raja,源於梵語(和法語roi,英語royal同源)。除此之外,bahasa(語言),utara(北),nama(名字),surya(太陽),kepala(頭),warna(顏色),bumi(土),guru(老師),bangsa(民族)等許多辭彙也都來自梵語。
泰國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比馬來諸國更甚,因為馬來語世界的宗教多種多樣,而泰國以佛教為主要宗教。泰國的文字也是從印度文字發展而來的。
發達的文化總是有對外輸出的特點,例如中國的文字語言就大量輸出到了日本、韓國、越南。就對外輸出文化成果這一點上,印度還是可以與中國相較甚至更甚的。
藝術,宗教,哲學等文化上的東西,我覺得是可和中國相提並論的,在文化影響力,明顯超越了中國。但是在政治,軍事,生產力上,我認為不如中國。
先說語言文字吧。印度流傳著一個說法,就是梵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雖然印度的泰米爾人不太承認)。但我們看看梵語/梵文的歷史吧。
按照維基百科的說法,早期梵語,也就是吠陀梵語,是古印度-雅利安語的一種標準方言,出現於公元前兩千年到前一千年之間。吠陀梵語是印歐語非常古老的一種語言,但可能還算不上最古老。舉一個例子。
印歐語有一個分類方法,叫做 centum/satem 分類。這裡的 centum/satem 是印歐語裡面表示 「一百」 的詞。一般情況下,西部的印歐語多是 centum 類型。比如拉丁語 centum /"?kentum/,德語 hundert /?h?nd?t/,威爾士蓋爾語 cant /kant/(日耳曼語裡面出現了 /k/ 到 /h/ 的音變,但發音部位變化不大)。東部的印歐語則多是 satem 類型。阿維斯坦語 satem,波斯語 sad,梵語 ?atam 以及俄語的 сто /sto/。但這個分類被吐火羅語給攪亂了。吐火羅語的位置在中國的塔里木盆地,是印歐語里分布最東邊的一個分支。然而吐火羅語的一百卻是 k?nt(A 方言)和 kante(B 方言)。其起首輔音是 /k/。如何解釋吐火羅語的例外呢?
語言學家構擬的原始印歐語 「一百」 是 *?m?tóm。而 centum/satem 的分歧出現於西部印歐人和東部印歐人分裂之時。也就是說,一部分印歐人去到了歐洲,而另一部分印歐人佔據了古代伊朗地區,並南下侵入了印度。不過,也許在東西兩部分印歐人分裂之前,就有一支印歐人來到了中國的塔里木盆地。於是這些人保留了比較原始的發音,也就是 「一百」 這個詞的起首輔音仍然是 /k/。這樣來看,梵語也沒那麼古老了。
以上提到的還不是很糟糕的。很糟糕的是,梵語很早就是一種死語言了,像拉丁文一樣,不再應用於口頭交流,而只在宗教、文學、哲學等方面得到利用。而且用來書寫梵語的文字也不是唯一的。比如我們說的天城體梵文(Devanagari),蘭扎體梵文(Ranjana)和悉曇體梵文(Siddham)都是用來寫梵語的,甚至泰米爾字母(Grantha)也可以用來寫梵語。
但以上所述還不是太糟糕。更糟糕的是,早期梵語,也就是吠陀梵語,的經典著作都是口耳相傳才得以保留下來的。梵語最早的文字是出現於公元二世紀中期的石刻,用的還是記錄 Prakrit 語(所謂 「俗語」)的婆羅米字母。之所以如此,據說是當時掌握梵語經典的印度人非常不願意把這些口耳相傳的經典用文字記錄下來。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口耳相傳延續了上千年的經典,在語音上會不會發生一點變化?
所以從語言文字上來看,古印度未必能和古中國相提並論。
只有古印度,沒有古中國。
這就跟前總統一樣,
只有下台的才是前總統。只有滅亡的才是古印度。中華民族,是一脈相承的,詩書禮儀五千年,24史無間斷。
要是挖出來點史料,無論是秦漢,還是商周,都能解讀,漢字傳下來了。
至於印度,就算找到兩千年前的佛經他們都看不懂,還得跑中國來找譯本。古印度早就滅亡在歷史長河中了。
四個種姓中,最下等的才是古印度遺民,還好意思說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我看是世界最大的殖民地。發個中印相互讚美的史書段落:
《梁書 列傳 諸夷》
漢和帝時,天竺數遣使貢獻,後西域反叛,遂絕。至桓帝延熹二年、四年,頻從日南徼外來獻。魏、晉世,絕不復通。唯吳時扶南王范旃遣親人蘇物使其國,從扶南發投拘利口,循海大灣中正西北入歷灣邊數國,可一年余到天竺江口,逆水行七千里乃至焉。天竺王驚曰:「海濱極遠,猶有此人。」即呼令觀視國內,仍差陳、宋等二人以月支馬四匹報旃,遣物等還,積四年方至。其時吳遣中郎康泰使扶南,及見陳、宋等,具問天竺土俗,云:「佛道所興國也。人民敦厖,土地饒沃。其王號茂論。所都城郭,水泉分流,繞於渠緌,下注大江。其宮殿皆雕文鏤刻,街曲市裡,屋舍樓觀,鐘鼓音樂,服飾香華;水陸通流,百賈交會,奇玩珍瑋,恣心所欲。左右嘉維、舍衛、葉波等十六大國,去天竺或二三千里,共尊奉之,以為在天地之中也。」
天監初,其王屈多遣長史竺羅達奉表曰:「伏聞彼國據江傍海,山川周固,眾妙悉備,莊嚴國土,猶如化城。宮殿庄飾,街巷平坦,人民充滿,歡娛安樂。大王出遊,四兵隨從,聖明仁愛,不害眾生。國中臣民,循行正法,大王仁聖,化之以道,慈悲群生,無所遺棄。常修凈戒,式導不及,無上法船,沉溺以濟。百官氓庶,受樂無恐。諸天護持,萬神侍從,天魔降服,莫不歸仰。王身端嚴,如日初出,仁澤普潤,猶如大雲,於彼震旦,最為殊勝。臣之所住國土,首羅天守護,令國安樂。王王相承,未曾斷絕。國中皆七寶形像,眾妙莊嚴,臣自修檢,如化王法。臣名屈多,奕世王種。惟願大王,聖體和平。今以此國群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歸屬,五體投地,歸誠大王。使人竺達多由來忠信,是故今遣。大王若有所須珍奇異物,悉當奉送。此之境土,便是大王之國;王之法令善道,悉當承用。願二國信使往來不絕。此信返還,願賜一使,具宣聖命,備敕所宜。款至之誠,望不空返,所白如允,願加採納。今奉獻琉璃唾壺、雜香、吉貝等物。」
掛人
知乎用戶:古印度和古代中國有相提並論的資格么?
感情古代中國要變得比伊斯蘭世界更保守排外,拒絕印度一切文化輸入,反過來把中式建築造到印度去,才算「武德充沛」,比印度高級了?
今天世界上最愛搞文化多元的是歐美,最排外的是朝鮮和伊斯蘭世界,朝核威震亞太,清真寺造遍世界,說明今天朝鮮和伊斯蘭世界比歐美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總有人把包容當懦弱,以為印度佛教能在中國興盛是因為中國文化弱勢的表現
印度缺乏史書記載,在某些人看來反而成了優勢了
《魏略西戎傳》:
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
《舊唐書 列傳 西戎》:
五天竺所屬之國數十,風俗物產略同。有伽沒路國,其俗開東門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發使貢以奇珍異物及地圖,因請老子像及《道德經》。
《明史》
其國,地大物阜。城池街市,聚貨通商,繁華類中國。四時氣候常如夏。土沃,一歲二稔,不待耔耘。俗淳龐,有文字,男女勤於耕織。容體皆黑,間有白者。王及官民皆回回人,喪祭冠婚,悉用其禮。男子皆剃髮,裹以白布。衣從頸貫下,用布圍之。歷不置閏。刑有笞杖徒流數等。官司上下,亦有行移。醫卜、陰陽、百工、技藝悉如中國,蓋皆前世所流入也。
其王敬天朝。聞使者至,遣官具儀物,以千騎來迎。
哈拉帕?那鬼玩意現在能知道的也就一些婆羅門教原型前身之類的吧?具體什麼樣都沒人知道的
在給出圖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新加坡的國歌(馬來語):
Mari kita rakyat Singapura
Sama-sama menuju bahagia
Cita-cita kita yang mulia
Berjaya Singapura
黑體字都是梵語借詞。如果把它們看作漢字,其他詞看作假名,簡直就像是借了漢字的日文。
解釋一下:本圖來自維基百科英文
菲律賓在圈內是因為:
- 在菲律賓找到了許多印度古文獻
- 菲律賓神話體系中的Bathala神、Diwata還有Karma(即「業」)概念都來自印度佛教
- 菲律賓的他加祿語有很多梵語借詞
- 最重要的,菲律賓島內曾經有過印度城邦,武端拉賈國 (Rajahnate of Butuan)
綠色:印度文化圈
紅色:漢字文化圈
藍色:不屬於以上兩者
綠色那一片都被認為是印度文化圈。換句話說,鄭和下西洋前半段路程都沒走出印度文化圈。
再看一下宗教,印度教是前幾大宗教中最早發展的,比猶太教早一千年,比佛教早一千六百年,比基督教早了整整三千年,比伊斯蘭教早了整整近四千年
(釋迦摩尼出生時的印度教)
(公元零年的猶太教)
當然應該相提並論,並且沒有比較高下的必要,因為兩組文化之間交流是多於隔絕的,很多概念是共通的,其中一個就能代表另一個。
神話上中原很多上古神話直接改編自吠陀內容,佛教和印度教中一些概念直接以梵文借詞引入漢文。而中原一些概念也反傳到南亞,一些中原人也來到南亞學習哲學、宗教並在南亞發表自己的哲學、宗教理論被當地人尊為大哲。
希臘化國家征服以後,南亞和中亞興起了雕像和繪畫的高潮,但是後來己經戰亂破壞,一度斷絕,其技術傳至中原,在中原保留並本土化以後反傳至中亞、南亞。
希臘化的廊柱構架也從南亞傳入中原,但是沒有對中原干欄式結構產生明顯的影響。在地理上相對隔絕的環境下,雖然很多技術上不如歐亞大陸其她連續的地區,但是中原建立了一套獨立的木建築體系,並保持到了近代。尼瓦爾的干欄式結構與中原沒有直接關係,而是在漢藏緬語族各部族分化之前就已經形成的共通干欄式結構的基礎上獨立發展出來,很多正北部的印度教寺廟,同時受到了希臘化與干欄式的影響。南亞學者首先發明了零、小數、運算符號,竺算在三國魏晉傳入中原,中原和東晉南遷長江以南的學者發明了勾股定理的新證明方法以及圓周率的演算法等許多新演算法反傳南亞。
木雕版由南亞、中亞傳至中原,最早用於雕刻梵文佛經。
北宋畢晟最早發明了泥活字,但是由於中原的材料學沒有進展,加上漢字體系的問題,只被《夢溪筆談》記錄下來,沒能被廣泛應用,但是一些南亞和中亞商人可能還是受到了啟發,將其傳至西歐,1439年中歐人古滕貝格發明了鉛活字技術,並很快由改進出幾類金屬活字,此後活字技術獲得了廣泛應用。古埃及就以植物纖維造的紙進行書寫,這種紙的技術經過一系列改良,傳入中亞和南亞,進一步傳入中原,在印度有廣泛使用,例如西元前的紙上繪畫作品,抄貝葉經是隱士僧侶為了裝畢。
蔡倫發明的改良造紙術以後,進一步發展的細工紙對中原、日本、朝鮮、安南北部產生了影響,並衍生髮展出複雜的裝裱技藝,但是沒能對中亞、南亞產生影響。這些地區使用的造紙技術還是承接自埃及傳統,質地粗糙。歐洲後來在粗質草紙製造傳統的基礎上發明硬質紙張,這是現在我們最常用的各種紙張的基礎。中原古籍里的「指南車」、「司南」,這個屬於近代以後望文生義牽強附會,古籍明確寫了是機械裝置,與磁體沒什麼關係。中原也不產磁鐵。
但是漂浮式羅盤磁鐵指南針是由南宋商人發明的。在南宋與南亞的貿易中,由南宋的商船在從中亞引進的懸吊指南針的基礎上改進出來的,南亞最南端一些地區也保留了「宋」商船發明了一系列航海設備的傳說,後來漂浮式指南針傳到西歐,影響了歐洲大航海。火藥的早期配方在中原被發明,據說是由於煉丹,後來在中原進行過一系列改進,並最早被用于軍事。南亞、中亞、希臘也有一系列類似於火藥的配方,但是只能在特殊條件下用於引火的功能(例如在水面上),不能製造爆炸,難以製造實用火器。後來蒙古西征把火藥配方和火器,帶到了中亞、歐洲,南亞引入火器則是被中亞伊斯蘭教征服者帶入。
總體來看,兩組文化是高度共通的,在臨近近代以前,始終保持著大量的交流,並且雙方這些交流通常是和平的,而非通過武力。
把現代的矛盾帶到古代,非要比出個高下,這種問題實在是又無聊又蠢又壞。——————有人非要借題吹一下中華傳統醫學。吹一下漢字是使用到現在的唯一獨立於「聖書體—迦南字母系統」的文字體系,吹一下中華在歐亞大陸上唯一保持獨立的建築體系這些好不好。吹別的還好說,拿傳統醫學來比雖然有一些各有千秋的地方,但基本上就是被爆、自取其辱。可偏偏有人還要自欺欺人 。中原那套所謂的疾病歸「因」那種玄學與阿闥婆吠陀里的歸「因」其實沒什麼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中原醫學的暗示治療的效果還不如吠陀。現代醫學發現的一些出自阿育吠陀的藥物是同時治療多種疾病、低副作用的「神葯」,且可食用,幾乎無毒性,例如Cucurmin、Colchicine,而中醫幾乎沒有方劑和單葯被驗證可以同時治療多種疾病,(當然全世界的傳統醫學都類似,有幾組方劑能被驗證治療某種疾病就已經算不錯的了,更別提同時治療多種疾病的『神葯』了」。其中一些阿育吠陀草藥也被引入到中醫過,例如Cucurmin、Colchicine,其原用法是很符合現代研究的,而按照引入中醫以後那個用法是被弱化或者直接導致中毒的。當然中醫首先開始用的一些草藥引入印度的確實少,而中醫引入的確實多一些,說印度沒用錯過中草藥而中醫用錯也不公平。 很多按摩和針灸手法也最早出現種印度經典里 後來被引入中原。另外南亞有很多解剖學和外科手術操作的典籍(當然很多是從美索不達米亞和希臘輸入的),中原醫學由於一些文化原因導致在這方面較為缺乏。如果只比古印度文明活著的那個時代,古印度是不錯的,生的早,文明程度高。
可問題在於它死的也早啊!哈拉吧文明公元前就死了,孔雀王朝也早早滅了。中國古代文明一直延續到1840年。
死的早的文明,無論多優秀也沒用啊,就好像一個學霸,小學成績全校第一,可是在上初中之前就死了……另一個孩子可能小學初中都成績不好,高中發奮圖強,考上了985.
唔,不過題目問的是印度古代文化,如果是指雅利安人入侵後,印度教文化的話,我覺得在宗教哲學藝術文化方面,印度還是不錯的。但是在政治文化方面,中國完勝,中國政治制度之精美嚴密彪悍,可以吊打資產階級革命以前的歐洲,中國的君主國家,跟印度的君主國家根本不是一個層級。跟中國士大夫那群搞政治的人精相比,印度人民真是太淳樸,太天真,太虔誠了。歷史上,中國人民一般過的很苦,因為大家成天都在與天斗與人斗其樂無窮,印度人就活的很開心很高尚,因為他們只要好好修行,下輩子投胎就能投的很好。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古代文明一脈相承,維持到1840年,現代化以後還能繼續維持,印度嘛……感謝維多利亞女王。
我認為比不上古印度。
古中國從古印度文明圈輸入了宗教、邏輯學、天文和醫學等諸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術成果,這才促成了道教的自我建設,催生了宋代的新儒學。
更別提雕塑藝術、建築樣式的影響,象棋也是源自印度。凡此種種,班在史籍人心。而古中國反哺南亞次大陸的文明成果,以我之淺陋,作為非相關領域研究者的普通人,感覺列不出一條重量級的來。中世以前的中國人,是不喜歡玄學和抽象思辨而注重現實政治架構的民族,他們是質樸的農人和勇敢的士兵,是忠實勤勉的歷史編纂者。和古印度文明相比,打個不確切的比方,有如羅馬人對希臘人,火星人大戰水星人,汪汪對喵喵……我國先哲,我族先民,多對產生了諸多智慧的古印度報以美好的欽敬之情,這是一個自信偉大的民族對任何優秀事物該有的公正之心。沒有!絕對沒有!
首先,我問下,古中國?怎麼個古法?公元前還是公元後?或者5000年前還是1萬年前?又或者,盤古開天前還是劈地後?並不是我們狂妄自大,很多人提及文化,宗教,語言,數字等等,但是一種文明與另一種文明的對比,難道不應該包括接納與吸收,創造與延續等等嗎?
再有,古中國,我華夏兒女不承認啊,我們只有中國古代這說法吧!
佛教!公元後的事情了吧……那啥,儒家已經大興,然後我們容之改之!好吧,我們寺廟裡面有菩薩,有羅漢,也有星君,聖人啊!
反正我進了就拜,碎碎念叨平安健康等等,出門,我是無產階級接班人,我是無神論者!數字!太謝謝了,真的,這東西讓我們現在差點成了世界人民的BUG啊!
語言!好吧,2000年前的文言文我勉勉強強看得懂,歷史車輪里添加的,我們用了,會了,然後呢?
你可知道漢語真的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種!真的難度比市面上看到的其他難!沒有之一!因為,它能吸收之後轉化強之!我們可愛的方塊字啊!還有拿霓裳羽衣曲出來說的,唐朝玄宗的宮廷曲!那麼你可知道別的,高山流水?廣陵散?關山月?胡笳十八拍?我就舉三國前的,我就只說名曲,胡笳十八拍可是跟匈奴有關哦……
可聽過漢代樂府曲?今年在徐州一人逛漢文化公元,在兵馬俑博物館一個人聽了一曲3人合奏漢曲,絕對讓我震撼,原來中國古曲樂那麼悠美!。。。可惜,現在都喜歡裝腔做作的賞析西方古典音樂!可真的能聽入耳的幾個?中國古樂曲聆聽之下的美感,真的能跟我們藏於骨子裡的天性相容啊!!!有些跑偏了……最後,我就不信了!別人不懂這些,我們自己難道還不明白這些?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我們到底在幹什麼啊!如果真要類比,埃及尼羅河上的興旺,兩河流域的盛況等等,怎麼樣!!!
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但是,誰給你權利說古中國的?政治的成熟,軍事的強大,印度應該不如。但是文化上明顯強於中國,佛教流行整個中國,而儒家文化對印度沒啥影響。總體而言就是差不多。
古中醫是個bug,基本上是獨一無二的,這點印度神油還是差距略大。
陰陽可以推出因果報應,反之推不出來,何況陰陽還推出了易。
道家給的承諾偏重於現世,佛家有些承諾是來生,我認為道教更高。
佛家把人世間的變化解釋稱無常,道家解釋稱易,後者提供了更多的干預技巧,比如各種風水符咒命理。
相同點在於都講究個人修為,道家講返璞歸真,佛家講看破紅塵,都是高等宗教,而初等宗教則是各種死規定。
比較下來,古印度的高度略遜色於古中國,而推廣程度略勝。輪迴的世界觀和陰陽的世界觀各有千秋,不過陰陽的世界觀側重現世,相比之下算得上藝高人膽大。
兩者都討論形而上的東西,佛教比較激進,道教相比之下對形而下的東西沒那麼鄙視。兩者都被形而下然而可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學打趴下過,科學的逆天在於結論可以作為別人的前提,而道家佛家都做不到,每人都只能從天給的起點開始走。
說佛家比道家高明的,可能是因為道家不主動傳播的緣故。道家承接的是古華夏的核心,主要是伏羲八卦,黃帝內經和神農百草。推演用數術,身體用內經,丹藥用百草,基本上是集華夏之大成。
佛家也高明,不過比起道家,實際上有很多方面沒法比。道教背後是華夏從部落時代一直到道德經成書的數千年文化積累,佛家背後的積澱就少很多了。
道家是中國文化的底色,即使近代的李選,都有明顯的道家思想的影子。各種以退為進,論持久戰,當然你可以扯一下這到底是馬克思還是華夏還是道家,可是李將軍那時候打仗靠的是三國演義二十四史。
而非暴力不合作顯然就是比較接近佛教的精神,儘管最後也達到目的了。不過相比1840年以來的中華民族的抗爭,那還是顯得無趣。
到底是自強不息,還是色即是空更高明?與其說孰高孰低,倒不如說是一個選擇的問題。華夏到中華,一直以來的選擇是自強不息,印度大概一直是色即是空吧。(備註:色的意思不是男女之事)
至於相提並論的資格,自然是有。我個人的觀點:
印度從來就是一個地理上的稱謂,一大片分裂的小邦,怎麼能夠與中央帝國比肩呢?
至於有人說:「因為古代中國有很多文化來自於古印度,而古印度卻幾乎沒有任何東西來自中國。因此古代中國沒有資格與古代印度相提並論。」這更是無稽之談。
比如:A的母語是法語,B的母語是德語,兩人相處,A學會了B的德語,而B啥也沒學會,於是會雙語的A就不能和B相提並論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