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 iPad 在 WWDC 17 上的一系列更新,如何評價 iPad 作為生產力工具的競爭力?

如分屏、多任務、文件系統、拖動的操作、對 Apple Pencil 的更多支持等,這些對 iPad 作為生產力工具有何提升,如何評價他對 Surface 的競爭力


咋們醫院以前有移動查房電腦,差不多一個筆記本放在一個小推桌上,但醫生還是覺得太大比較麻煩,加上電腦配置低容易卡,專用無線網速慢,基本沒人用,還是用原來的病歷夾,醫囑記在紙上,查完房回辦公室再輸入電腦。

去年開始用ipad mini查房,有專門的軟體,與院內網聯網。從使用頻率上完勝移動電腦,基本天天用,查房病歷夾也不用了,病程、化驗、檢查一目了然,還能看CT,磁共振的圖,信息全,攜帶方便。就是開醫囑、查房記錄還是得寫在紙上,回去電腦上再記錄。

總的來說,優點是縮短了查房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全面,不易遺漏。缺點還是輸入上。醫生平時需要投入很多時間書寫整理病歷資料,如果能在這方面幫助醫生提高效率,就能花更多時間在分析討論病情,多與病人交流了。

另外,讀書的時候買了很多書,看了很多書,又厚又重。有些教材說實話做成電子版用pad看就夠了,省力省錢。當然,要在愛護視力的前提下。


其實這幾年來,全球範圍的企業IT領域的諸多趨勢之一就是移動辦公。但可能是國內企業在這方面相對落後的原因,國內相關的討論是相當少的。最常見的觀點依舊是「只有PC才有生產力」,完全忽視移動設備的作用與潛力。

上面所說的移動辦公與過去的概念是不一樣的。以前,出差在外使用筆記本處理業務是移動辦公的典型形態。但隨著智能手機、平板等設備的流行,越來越多的員工和企業開始嘗試使用此類設備處理工作事務。一開始,用智能手機「辦公」的最主要用途就是收發企業郵件,這和前iPhone時代人們使用手機或PDA所做的事情沒有什麼區別。但隨著智能設備的性能、功能等指標快速提升,人們也開始探索和挖掘它們在企業中的更多用途。

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大潮對企業的IT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IT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範圍基本集中在辦公室和數據機房、生產線工控設備等固定場所;而當無線通信網路信號變得無處不在,接入帶寬與固定寬頻不相上下後,企業開始意識到IT技術的觸角可以延伸到許多過去從未想過的地方。另一方面,客戶也希望移動互聯網能讓企業與自己更好地溝通協作。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智能設備就開始成為企業IT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全新的方式開始助推企業的生產力向前發展。

很顯然,智能手機、平板等設備相比傳統PC有著很明顯的形態、功能和性能的區別。最大的差異是屏幕尺寸與輸入方式,小屏幕、觸摸操作的設備在複雜內容的輸入效率上無法與傳統PC匹敵,卻以此為代價獲得了隨時隨地輕鬆使用的能力。因此,企業應用智能設備從一開始就不是以取代辦公室中的PC為目的,而是在PC難以企及的領域讓IT技術成為生產力的加速器。

具體到實際應用上,大多數應用智能設備辦公的企業部署智能設備的方式與用法都比較接近:設備主要配備給非辦公室人員,包括一線銷售、外派客服、生產線巡查人員、場地工人、運輸管理人員等。過去,這些「在場」人員要麼完全不使用電子設備,要麼只配備功能單一的專用裝置,最多也只是攜帶比較笨重的筆記本電腦。他們的工作內容並不是在外創作或輸入大量內容,而是直接與客戶、企業資產、供應商等接觸,完成內容展示和銷售、設施監控、物品清查、外部信息收集、一線人員管理等任務。為這些人員設計的IT系統,往往只需要滿足特定崗位的幾種特定需求即可,並不需要「大而全」的功能和強勁的性能。例如,一線銷售只需要有出色的產品信息展示功能與簡單的客戶反饋記錄功能;生產線巡查人員只需要快速檢查產線設備的工作狀態、出現問題時迅速切斷流水線生產、檢查出問題的組件型號和庫存等功能即可。要滿足這些需求,硬體上更看重設備的隨時在線、保密通信、方便手持操作等特性;軟體上則更適合使用專門開發的企業應用,而非通用化、大而全的商業成品。

於是,一批較為前衛的企業很快就摸索出了解決方案:使用基於iOS、Android系統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部署企業IT管理系統,並為上述需求開發專門的移動應用。過去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小企業和組織投身於企業移動浪潮中。它們中比較耀眼的名字包括通用電氣、渣打銀行、美國空軍、聯合航空、東京地鐵、訊達電梯等等,遍布常見的幾乎所有行業。

那麼,使用智能設備輔助企業移動業務類型能給企業帶來哪些好處呢?不同企業的答案可能各有不同,但總結來說可以有至少以下內容:

1. 節約紙張。無處不在的智能設備大大減少了各種層級的員工對紙質資料的需求,信息的交互、傳遞、送出和接收等工作都可以完全無紙化,極大減少了在紙張、印表機、掃描設備、碎紙設備等方面的投入;

2. 提高展示效率。一線的銷售與客服人員可以使用更為生動、吸引人、有說服力的多媒體展示和交互方式與客戶溝通,提升工作價值;

3. 提升信息的收集與傳遞效率。過去,遠離企業中心IT系統的一線員工要實時與核心IT系統溝通是比較困難的,通常的做法是收集信息和需求之後回到辦公室再錄入或下載數據。現在,即使員工身處喧鬧的建造場地、繁忙的物流中心或客戶的總部大樓,也可以使用智能設備快速接入企業IT系統,訪問、上傳實時的業務數據。如有需要,甚至可以實時進行快速的審批授權操作,或對不同地域的企業設施進行遠程控制。由於為觸摸優化的智能設備輕便、易於操作,員工不需要找地方展開鍵盤、滑鼠,坐下來慢慢操作,而是可以在站立、移動中快速完成工作。

4. 提升安全性和授權的靈活性。企業內部的信息數據往往有很強的保密需求,而在企業總部之外的場景處理業務的員工在過去很難隨身攜帶高度敏感的數據、信息,或者需要在出發前進行層層審批。智能設備的生物認證功能、全局加密、高度安全的系統架構和遠程管理能力,及VPN通信等功能使IT和安全部門可以在相當程度上下放授權,使一線員工能夠安全地接入敏感系統,同時數據傳輸保持全程受監控狀態。

5. 減少一線員工需要攜帶的設備類型和投入。過去,一線員工依職責不同,經常需要攜帶多種設備,例如相機、DV、筆記本電腦、條碼掃描器等。現在,多數場景下他們只需要攜帶手機或手機+平板的組合就能完成任務,這大大方便了工作,並減輕了企業的投入負擔。

在一個案例中,市政管線的維護人員到達故障現場後,發現故障設備時直接使用手機拍照,然後在平板上查詢內部的備件資料,發現有備件後立刻點擊申請按鈕,同時向公司發送了自己所在的位置數據;公司運輸人員接到電子單據後就取件並運送到位,整套流程無需電話口頭溝通,大大節省了維護時間。在這一過程中,智能設備的隨時在線、方便操作、安全信息傳送等特性都發揮了作用。相比早為人熟知的銷售、客服等任務場景,智能設備在這種工業生產活動中的表現無疑更拓展了人們的視野。

從企業移動業務的場景性質我們可以看到,移動業務所需要的設備具備硬體上重便攜、續航,輕性能,軟體上重安全、易操作,輕通用性的特點。因此,基於iOS和Android系統的設備更加適合此類需求。雖然基於Windows系統的平板便攜設備數量眾多,但由於Windows平台缺乏手機設備,企業在選擇移動平台時往往只會將這些Windows平板視為傳統筆記本電腦的替代,很少會用作主要的觸摸操作平台。而iOS與Android相比,優勢在於安全性、可維護、可管理特性更出色,缺陷在於定製靈活度不如Android。

雖然移動應用浪潮在企業界方興未艾,但這一市場的總體規模仍然相對較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智能設備興起的歷史較為短暫,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企業部署移動應用業務需要的準備工作較多,要有成熟的IT基礎設施與高水平的IT維護管理部門。並且,如果企業並不能意識到移動業務能創造怎樣的價值,或者沒能力在實踐中獲取這些價值,那麼即便跟風趕上了浪潮,最後也很難取得現實成果。總體來說,企業移動應用市場仍處於發展初期,未來潛力巨大,但當前仍然相對小眾。也正因為此,很多人談到企業IT設備生產力時,完全想不到智能設備也可以是高效率的生產力設備,在企業業務中發揮重要作用。

回到問題本身。單就iPad而言,近年來其在企業市場的進展非常值得稱讚,不僅對企業市場的銷量大漲(Forrester報告),應用範圍也明顯擴張(蘋果企業應用案例報告)。iOS 11的諸多針對iPad的改進的確能夠幫助這款產品得到企業界的更多青睞,但這種提升的影響並不會太顯著。事實上,只要iPad和iOS保持穩定的升級節奏,iPad在企業市場的發展就會順風順水。畢竟這是一片潛力巨大的藍海,廠商很容易就能從中獲得豐厚的收益。

總之,智能設備在企業市場的應用並不是這裡很多人所想像的那樣一無是處。事實上,很多人甚至不了解近年來業界的快速發展和變化,只是以自己的認知武斷地作出偏離事實的判斷。類似這樣的思維甚至可能影響了國內企業界,減緩了他們應用新技術、新方法的步伐。或許在討論iPad、iPhone或Android設備的生產力之前,首先應該討論的是為什麼一種偏見會如此根深蒂固地存在於一個「高端知識社區」,以至於一些顯而易見的事實和道理在這裡完全得不到注意和認可。如果這種偏見得不到糾正,類似的討論終歸是沒有意義的。


可以看得出來,新款 iPad Pro 為了生產力的提升做出了許多更新。具體競爭力在哪裡?現場上手體驗的感受是:這大概是蘋果家最輕便的生產力工具了,甚至在一些情景下可以直接當電腦用。但 iPad Pro 仍然是介於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之間的一種產物,它能不能替代你的筆記本,取決於你的工作性質,爭論它有沒有生產力是沒什麼意義的。

用愛范兒主編的話來說:

如果我有 Mac 可選,我上班自然不會用 iPad Pro,合適的場景是,我出去度假,有時候需要寫點東西,處理一些郵件,iPad Pro 是足夠的。

即便是純文字工作者,iPad Pro 仍然吃緊,原因有很多:來回在觸控和鍵盤之間交互不方便,輸入法不靈光、鍵盤體驗不夠好,更主要的是,很多操作方式不習慣。

所以 iPad Pro 跟 Surface Pro 也是沒法比的,畢竟一個是移動操作系統,一個是桌面級操作系統。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新 iPad 在生產力上的確有所提升這件事本身。

視頻封面10.5 英寸 iPad 有什麼不一樣?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

新 10.5 英寸 iPad Pro,讓 9.7 英寸 iPad Pro 成為歷史

10.5 英寸究竟有多大,可能是不少人最為關心的問題。為了直觀地對比設備的大小,我們特意攜帶了一台 9.7 英寸 iPad Pro。得益於更窄的屏幕邊框,10.5 英寸 iPad Pro 的整機大小跟 9.7 英寸相當接近。

從便攜的角度上說,厚度和重量維持不變,僅多出 1.6cm 的高度和 0.46 cm 的寬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彈性比較好的內膽包撐撐應該還能再戰三年。

隨著屏幕尺寸的擴大,新 iPad Pro 屏顯的可視面積增加了 20%,相對於 12.9 英寸和 9.7 英寸,10.5 英寸在握持手感和視覺效果之間取得了一個不錯的平衡。

整機變大的另一個好處(壞處)是,10.5 英寸 iPad Pro 搭配的 Smart Keyboard 變成了全尺寸大小,打字不會再有局促感。當然,壞處是,這是個新配件。

(9.7 英寸 iPad Pro 和 10.5 英寸 iPad Pro 攝像頭對比)

此外,True Tone 顯示、廣色域屏幕、低反光率等特性依然在新設備上延續並改進。

為了維持 iPad 傳統的 264 ppi,10.5 英寸 iPad 的解析度提升至 2224 x 1668。

配置上,iPad Pro 10.5 英寸版升級到了 A10X Fusion,這直接讓 iPad Pro 成為現階段性能最強的 iOS 設備。

因為一系列的提升,9.7 英寸的 iPad Pro 的地位就非常尷尬了,尺寸小一圈卻體現不出產品線的差異性,也無法區隔不同的用戶需求,所以蘋果選擇讓這款產品成為歷史——官網下架。

對比價格的話,雖然 10.5 英寸款起售價漲到 5188 塊,但考慮到存儲從 32GB 提升到 64GB,性價比其實是更高的。同為 Wi-Fi 版 256GB,10.5 英寸款價格比 9.7 英寸的上市價低了 400 塊。

新 iPad Pro 把觸控的順暢度,提升到一個新境界

老實說,新 iPad Pro 一上手最吸引我的並非大屏,而是那個叫 ProMotion 的新特性——蘋果直接將屏幕的刷新率從 60Hz 提高至最高 120Hz。

電競愛好者應該對這個概念不會陌生,一般提到的刷新率代表屏幕圖像每秒鐘重繪的次數。屏幕的刷新速度越快,每秒可以處理的幀數就越多。 一個刷新率達到 60Hz 的屏幕能夠處理多達 60 幀每秒的幀數,而 120Hz 則可以處理高達 120 幀每秒。

在 iOS 已經走過了 10 個年頭之後,交互的流暢性已經鮮有人提及了,但更高的屏幕刷新率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感受就是:原來交互還能更順滑一點?!

這種順滑主要體現在滑動屏幕時的視覺動畫。這就好比你看慣了 24 幀的電影,突然來了一場 120 幀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當然也有人比喻說, 之前吃慣的是此刻盡絲滑的德芙,然而現在 iPad 的屏幕讓你猶如吃到了 GODIVA。

這個功能有多驚艷,你親自試一試才知道。

不過需要提示一下,10.5 英寸 iPad Pro 屏幕是動態刷新的,也就是整個顯示屏不是按照固定頻率刷新的,而是有需要才刷新。這樣不僅可以有更好的動畫效果以及輸入處理,同時也能繼續保持 9-10 小時的使用時間。

iPad Pro 終於不是個大號 iPhone 了

從 iPad Pro 開始,iPad 這款老少咸宜的家庭沙發娛樂設備開始越發強調生產力,生產力就意味著從媒介的消費轉向,蘋果一度把 iPad Pro 稱為 「你的下一代筆記本電腦」。

天不遂人願,iPad 越進化越像一台更完美的娛樂平板,卻沒人能夠在 iPad Pro 上完成全部的工作。掣肘既不在屏幕尺寸,也不取決於性能,而在於軟體的交互邏輯,iPad Pro 搭載的 iOS,跟 iPhone 上的幾乎沒有區別,而 iPad 上的 app 也大多功能與 iPhone 版無異。

今天 WWDC 上發布的 iOS 11,讓我看到了 iPad 進化的方向:iPad Pro 不再是放大版的 iPhone,它更像是一個支持觸屏的 Mac。

首先,蘋果把 macOS 的 Dock 概念搬到了 iPad Pro 上,這個 Dock 不像之前限制 4、5 個,無論在什麼 app 的界面,都能上劃喚出 Dock 欄,Dock 右側部分還會自動顯示最近打開或者常用的 app。長按 Dock 里的 app,就能使用相應快捷操作。

拖動任務欄上的應用,你能直接使用,再略微拖動,就跟已有的 app 進入分屏模式了。

分屏依然只能分成兩個,但分屏之後的操作快捷了不少,你可以直接從一個分屏中拖拽網頁鏈接、圖片到另一個分屏中。

而上滑,就能直接進入多任務界面,無論調出手勢還是界面這都很像 macOS,四個打開的應用分布顯示,Dock 依然在屏幕下方,屏幕右側是控制中心的按鈕。

iOS 11 在 iPad 上區別 iPhone 的另一個功能是文件管理器 Files,除了 iCloud 文件,還集成了郵件、聊天附件等瑣碎的文件,此外,你還可以添加 Dropbox、OneDrive、百度和騰訊的網盤等各種主流網盤服務。

至於 iPad Pro 獨佔的生產力體驗,則落在那支 Apple Pencil 上。屏幕刷新率的提升,讓已然體驗出色的 Apple Pencil 延遲率更低。通過備忘錄快速記錄、截圖之後直接批註然後發郵件,用相機拍攝紙質文件並批註,這些操作顯然比在桌面平台上更有優勢。

更極致和驚艷的屏幕、更順暢的觸控交互、趨同於 macOS 的多任務邏輯,iOS 11 加持下的 iPad Pro 正在逐漸與 iPhone 形成差異,如果未來 app 的功能上更進一步,iPad Pro 或許就是人們一直心心念念的觸屏 Mac。

各代 iPad 對比圖:

對 iPad 還有更多細節上的疑問?參加愛范兒的知乎 Live,愛范兒主編為你現場答疑:戳這裡直達知乎 Live


用的是Pro10.5。

最讓我驚喜的是Dock、懸浮窗、Files、和拖拽功能的化學反應。

這一系列設計後,跨軟體調用文件、導出文件效率暴漲,已經非常逼近PC的文件管理,在小部分情境下甚至更好用。(一些跨類型應用的調用)

沒想到這次蘋果痛改前非決心做生產力後,做得如此一步到位。想像了下這四個新功能少了任何一個都做不到現在的效果。

這下iCloud可以心安理得地當做文件管理中心用了。以前如非必要真的不想點開。


iPad最大的生產力提升是...

安裝duet作筆記本的第二屏

Duet 現在還不支持兩個iOS設備作第2、3屏。圖中所示在原先的傳統雙屏工作環境再加一屏iPad。Bill Gates 自稱工作環境老早就是三屏,不知道他會不會偷偷用iPad。 Randy Pausch 也是三屏用家。他的畢生倒數第二場講座《時間管理》中講到第2或3屏的用法:顯示當下的Tasks,呈現控制流而非信息流。

(實證研究確證:加推薦鏈接會降低原答案的點贊數)Randy Pausch - Time Management 時間管理_騰訊視頻

==更新:12.9 iPad Pro 的支持效果不太好,現有的所有解析度選項均有模糊感。中小尺寸的 iPad 沒有這個問題。


ipad pro用過嗎?

apple pencil 體驗過嗎?

知乎什麼時候靠 嘴炮 抖機靈和鍵盤俠了?
作為ipad pro 9.7的真實用戶
smart keyboard 和apple pencil也一直在用

昨晚發布會後我把ios11裝上體驗了半天
我現在可以非常明確地告訴大家

事實證明

什麼dock drag file

根本帶不來什麼本質提升

先說這個dock和drag

默認下dock是隱藏的,比方說你要在文檔中插入一張照片,操作基本是這樣的:

1. 從底部向上輕微滑動調出dock

2.找到照片應用(假設已經放到了dock上),拖拽應用到上面成為浮動窗口

3.找到需要的照片拖拽到文檔中

而我們在PC下,要完成同樣的結果,我們只要:

1.按Alt+TAB把文件管理器調到當前窗口頂部

2.拖拽圖片到文檔中

看起來,PC只比ipad少了一步,但事實上,操作效率確是雲泥之別。

1. 拖拽應用成懸浮窗口這個過程耗時2秒,而按alt+tab幾乎是瞬時的。

2. 手指的精度跟滑鼠沒有辦法相提並論

這就導致了,原本在PC下1~2秒完成的事情,ipad上要花幾倍的時間來完成

我體驗下來,覺得問題的關鍵在於,PC下,除非我們點了最大化窗口,各個程序之間本來就默認了懸浮的狀態,窗口懸浮的先後也可以非常簡單的切換。

而ipad上窗口默認是最大化的,要從最大化變成懸浮窗口,對不起,不行

要想點擊dock上的圖標直接成懸浮窗口,對不起,不行

要想靈活切換窗口的前後順序,對不起,不行

好,可能應用之間的drag難度大,你解決不了,

但應用之內的drag用得比應用之間更多更頻繁

你倒是給解決方案啊?

這樣的情況下,還想跟surface比辦公,比效率?

最後這個file我都不想說它

本來以為這是個ios版的資源管理器,結果一看就是一個icloud drive網盤。

app間共享文件?醒醒吧

我以前以為辦公的中心是APP

現在覺得完全不對

辦公的中心應該是資源管理器:

打開文件夾-滑鼠雙擊打開所需文件-開始辦公

我們所有的項目文件都是安放在一個文件夾統一管理的

因為這種方式才是基於實際任務和項目的

我們什麼時候是這麼工作的?

先打開N個APP-從各個APP中分別需要的N個文件-開始辦公

這不是真實辦公的場景,但卻是ios下的現狀

那有了file這種現狀有沒有什麼改進?

並沒有

所以綜合看來,目前的版本下,

唯一讓我稍微覺得升級沒有白花時間的功能是:

鎖屏下apple pencil點擊屏幕直接進入記事本

所以ios 11到底能不能讓ipad成為真正的生產力工具?

就目前的情況,在辦公這個場景下,

ios 11隻不過是微不足道的升級

但話說回來,如果iOS APP各種切換拖拽靈活無比,文件管理器給你備齊,順便還給了高精度的滑鼠...

那不就是Macbook么?

所以iPad為什麼非要扯什麼生產力?

安安靜靜地做一個互動教具,

做一個文檔閱讀器,

做一個電子速記本,

做一個視頻遊戲機···

難道不好嗎?

好好好,

你說不搞點生產力的噱頭iPad實在不太好賣

那讓我們開一個小小的腦洞。。。

Macbook不是死活不加觸摸屏么?

不是說筆記本形態操作觸摸屏的樣子很傻不方便嗎?

可不可能在操作上打通Mac和iPad

允許一個需要觸摸屏操作的文件

直接跨屏幕拖到iPad上處理

處理完成了再跨屏幕拖回去?

或者允許一個iPad上完成的速記繪畫

直接跨屏幕拖到Mac上的Photoshop里去?

好像這樣的話

只要一台Mac和一台iPad

就能實現Surface Pro的全部功能了呦

iPad的生產力也就很自然地說得通了呢

呵呵

-------萬萬沒想到,黑到最後居然確實說得通-------

視頻封面你真的會用iPad嗎?Duet Display功能演示_騰訊視頻v.qq.com視頻


iPad 尷尬的地方在於...

請腦補一下使用場景...

1.你裝著鍵盤的時候應該是放在桌面上吧?那你的點按的生產力操作不會很蛋疼嘛?力度還需要保證屏幕不晃。

2.你不裝著鍵盤的時候,就是左手拿著pad,右手生產力操作的時,哇,好棒棒哦。

但工作的時候,請告訴我,你需要經常碼字還是操作?

所以,iPad加上iOS11的生產力還是僅限於輕度的工作及少數場景。優勢是輕便。

可是,這種操作為什麼我不能在手機(如鎚子one step)上完成呢?不是更輕便嗎?

現在人們熟悉的是通過雙手去使用工具(滑鼠、鍵盤)配合軟體來實現生產力。而還沒有到達直接用雙手去實現生產力的地步,一是還沒習慣,二是更舒服的軟體沒跟上。

在這一點微軟Surface走得就比較穩,既然是生產力工具,那首先就要符合大家目前「生產」時的場景才能有生產力。鍵盤、滑鼠都能用,筆也有了。這就是目前雙手通過使用工具配合軟體來實現生產力的方式。


新的File只能說為多app協同工作提供了可能,便捷程度和操作性跟win/mac os/linux比還是差的太多。一句話,截至iOS11,生產力有提升,但離代替桌面系統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還有不懂為什麼那麼多人要吹iPad的生產力。個人感覺pro目前的定位就是輕量化辦公和影音娛樂,針對特定人群還有繪畫和筆記的buff。對我而言我選pro 12.9就是用來上課記一下筆記課後翻翻ppt看看paper。真到用來碼代碼和認真的做ppt準備演示的時候,我肯定會帶上rmbp而不是ipp。


什麼時候上大學可以只帶一個iPad,不帶PC/Mac了,iPad的生產力才能和Surface Pro拿來比較。

否則,只能和Surface RT比較。


1. iPad 變成生產力工具了。

2.微軟UWP(Windows Phone)軟體崛起了。

3. Google重新入華了。

以上三項堪稱知乎三大科技幻覺。說實話,你們是不是對這3家美國IT巨頭有什麼誤解?

意淫一兩次就夠了,每年定期的意淫就是病了,需要治療。


出於職業習慣,也成了一個業餘的數字產品進化觀察者。也總結了一些數字產品的進化規律。

我常常說:一個產品一旦成型,然後根據需求自我進化,並沒有刻意要幹什麼,有些事情,只是順便發生的。

手機根據需求進化,沒幾年,你就不買新的mp3了,這叫手機順便滅了mp3播放器,又過了兩年,攝像頭性能逐步進化,你換了幾款手機後,突然發現好像不用卡片相機了,就把你的卡片機送給了你的爸媽。雖然手機攝像頭性能也許不如你的卡片機,但是手機拍攝的使用更加便利啊,……

總結規律,都是你有新的需求,正常替換更新你的手機,然後當你該正常替換你的mp3你的卡片機的時候,你發現你的習慣已經改為用手機干這些事情了,然後mp3和卡片機就邊緣化了。

手機屏幕不斷變大,這進化趨勢,浩浩湯湯,喬老爺在世也擋不住。

iPhone 6出來之後,多少人的iPad都改為在家吃灰了,你如果定位是大號iPhone,對不起,我們已經有了大號iPhone了。

偶爾用用的iPad,幾年後該升級了,然後消費者發現不是很有升級的必要。——慘!

所以iPad也必須自我進化,左看右看,提升生產力吧,這一塊還有不小的市場。

所以,iPad Pro出現了。

對於iPad Pro 10.5寸的面世,第一感覺是:iPad進化到這裡,軟硬體都成熟了,後面就看市場的選擇了!

我不知道最後的市場結局,就我來說:一個台式機重度使用者,一個只是偶爾外出用用筆記本電腦的人,一個把輕薄型筆記本電腦作為台式機補充的PC用戶, 也是一個現在把iPad放在家裡吃灰的用戶,如果iOS 11上的Office 能把我筆記本電腦上的Office 替代了。以後外出,我會改為帶iPad。 然後迅速去買一款新的,10.5寸的iPad Pro。 畢竟只比原來的iPad長了10mm,寬了5mm的樣子,完全可以放在隨身小包裡面出門,175mm寬還沒有一本正度16開的圖書大,也沒有16開的技術圖書重吧。 男人的隨身包,能放下一本16開的圖書,但放不下12寸的iPad Pro。

產品進化的第二個規律是從邊緣到領先

當年的PC,其實從主機角度,也真的是一個邊緣化的產品,但沒想到過幾年聯網後的PC,組成區域網把VAX給滅了,DEC都倒下了。

x86晶元在伺服器市場成為主流,更是一個從邊緣化到領先的典型案例。當年和x86競爭的產品,好像就剩下POWER了。

那麼,面對大屏幕手機的衝擊,iPad會在一個邊緣市場上先站穩腳跟不?

在京東上看了下平板電腦的銷量,這世上哪有什麼平板電腦市場,只有iPad市場。這是蘋果獨佔的市場了,但是不是也說明,其實沒有這個市場呢??

好吧,既然iPad在市場上的銷量是獨佔,我們假設有這個市場。這個市場是一個比較專業的應用市場,iPad Pro還正在向輕辦公進軍。

那麼,什麼是輕辦公市場呢?就是我說的用超便攜筆記本電腦的市場嗎?那麼好了,假設我們買了iPad Pro,按我們說的第一個規律。第一,你買了iPad Pro後,你的超便攜筆記本電腦會去吃灰嗎?第二,當你的超便攜筆記本電腦用了幾年後面臨淘汰,你會突然發現不用升級更新了,因為iPad Pro已經替代了它的絕大多數功能,剩下的需求,你用台式機就能解決了。

一切都看iPad上應用軟體的豐富程度了,對我來說,那就是Office 的功能完善程度了,對你來說呢?

感覺iPad Pro 10.5晚出來了1-2年,人們已經升級了一波SSD的筆記本電腦了。

iPad Pro能熬到我們淘汰這新買的一波筆記本電腦嗎?

當然,這只是感覺,沒有數據說話。但也能看出iPad的尷尬:人們升級更新手機的需求很強烈,順便就滅了很多對iPad的需求;人們升級更新PC的需求已經很緩慢,iPad Pro還想從PC應用市場中找到一個邊緣市場立足?

也許,關鍵不是iPad Pro去搶某個市場,而是利用自身的軟硬體優勢(輕、觸摸操作)去獨佔某個新興市場,然後順便……

但以我的能力,何況也沒有iPad應用分布數據的情況下,看不出來有什麼新領域……

祝iPad Pro好運。


我已經體驗了iPadPro一周了,下面說說我個人不客觀的看法。

說不客觀,是因為我確實是果粉。所以不喜請輕噴

————————————

以下是我模擬的生活、創意、辦公、差旅、娛樂等場景,想看看這款新產品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把科技融入到用戶的工作和生活當中。

場景1:

生活,隨時記錄靈感

對於記者這樣的文字工作者或同樣的創意工作者來說,瞬間的靈感是寶貴的。靈感可能意味著一個方案、一單生意或者一幅作品。但靈感又是轉瞬即逝的。於是我們經常會在睡眼惺忪的半夜或者在說一句「稍等我打開電腦」之後進行記錄。

這幾天我試圖利用新iPad Pro以及iOS 11的測試版記錄這些靈感。

只需要在鎖屏界面感應識別Apple Pencil的筆觸,並立即打開備忘錄。每次記者體驗,都能感覺到,整個過程非常快。這樣一來,備忘錄不僅僅是一個功能,而是你的隨身記錄助理。

這一點聽上去好似是微小的創新,但卻是一個非常經典的「從用戶出發並讓科技服務生活」的場景。這篇文章的整個場景構架幾乎都是利用新iPadPro這個功能記錄下來的。

場景2:

創意,讓照片動起來

如果以上只是一個小小的場景。那提升創意力應該是新iPad的重要功能之一。

自從之前的iPadPro以及Apple pencil發布後,在很多人概念中,iPad可以更好的畫畫。但是對於大部分國人來說,畫畫是冷門技術。那如何讓更多的畫畫小白也能激發再創作慾望呢?

昨天我用新iPadPro一直在測試一個叫做Plotagraph+的軟體。這個軟體可以讓靜態圖片中的部分元素動起來。

下邊是我的一個測試。比如我最愛的此次WWDC海報中,是有無數的卡通人物構成的。但是在參加WWDC的直觀感受是,在矽谷每個人都是忙碌的。我拍一張照片根本無法記錄我印象中的WWDC,於是我通過Plotagraph+把這個照片做成了只有兩秒鐘的視頻。我發現了,這才是我印象中的WWDC。

同樣我還進行了一些創意,比如把藍天上的白雲變得飄動;讓靜態的汽車變得開動等等。在操作熟練後,整個過程我幾乎沒花費太多時間。這樣一個小軟體對於我來說,似乎讓我對拍照又燃起了慾望,而且在拍照之前會想到後期的創意思路,不止加個濾鏡是那麼簡單。

場景3:

辦公,一心可以二用

除此之外,同樣是貫穿「科技服務生活」的理念,現在iPad Pro搭載iOS 11測試系統,我可以就在使用一個app的時候,如果想再打開一個App進行多任務,可以從Dock直接拖拽想要多任務的App到右邊就可以進入Split View 了,而不必像以前那樣需要滾動選擇App。

這個看似很細微的改進使得iPad Pro更符合人們使用電腦的習慣,因為我們已經在電腦養成了打開一個軟體,再打開另一個軟體這樣的多任務處理習慣。

同樣的邏輯,過去我們在電腦上習慣於在一處本地存儲文檔,如macOS的Finder。但iOS沒有這種系統的文件管理App。現在,可以了。

雖然iOS 11中的文件app不是iPad Pro專用,但放在iPad Pro身上就更有用處了。以後攜帶iPad Pro出差,所需文檔都存在一處,方便查找,還支持第三方App的目錄。同事發過來的文檔可以直接存了,甚至其他 iOS 設備的文檔也能保存進來,省得發來轉去的麻煩。

同樣的功能非常多。比如掃描功能。iOS 11以前,iPad Pro也可以掃描文檔,然後在上面簽字。然而,這需要依靠一個帶掃描功能的軟體。iOS 11直接在備忘錄App添加了這個功能,實在是辦公神器。

場景4:

差旅,搭配配件一體化

基於上述功能的優化和改進,iPad也更適合移動辦公和差旅用途。

經常有朋友會問我推薦電腦。很多人把輕便放在第一位。其實我在過去的幾天,已經完全習慣了利用iPad進行移動辦公。尤其是搭配Apple Pencil以及smart board。這一點對於時尚的辦公室和差旅族來說,美和輕便就是剛需。

有多輕便,不妨可以看圖就可以了。

場景5:

娛樂,不止是軟硬體

我們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心態,把一些上代過失的科技產品給到父母親。總覺得他們不會完全使用好硬體的全部功能。

但這就會有個誤解。

其實對於父母親來說他們的聽力和視力都在不斷的下降,其實更高色域的顯示屏以及更好的音質,其實對於他們來說才是剛需。從這個角度,iPadPro可能不再是淘汰後的禮物,而是新品發布後第一時間給父母或孩子最好的禮物。

場景6:

面子,輕便視野更大

當然,可以看到的是,新iPadPro兩邊的黑邊變窄了。

對於感性的使用者來說,可能不會糾結於尺寸大小問題,但記者試用的時候,明顯能夠感覺到,視野確實是變大了。可能因為還不太習慣這個視野變大的感覺,但每次打開iPad,總有一種「眼睛更大了」的錯覺。

同時讓視野變大的,不止是外在。還有內在的新Dock。

在iOS 11以前,Dock的作用是保留幾個我們常用的App的,但是Dock僅在主屏幕顯示。iOS 11從根本上改變Dock的存在,可以從任意屏幕顯示Dock。除了視野外,Dock這個全新的改變其實也是為提升工作效率而準備。

當然因為時間問題,在遊戲等方面我沒有對iPad進行一一測評,但是對於以上幾大場景來說,新的iPadPro出現的可以說,不早不晚,恰逢其時。尤其搭配iOS11來說,這種硬體搭配新的系統,或能激發出iPad的第二春。

寫在後邊:

問題:

蘋果自從發布了iPad後,也為行業創造了一個新的品類。尤其是對於只對科技產品感興趣的普通用戶外,更大程度上,也讓不同年齡、不同層級的人開始使用。

比如在一個家庭場景里,不僅可以看到中年人可以用來工作創意娛樂,更能夠看到孩子抱著iPad沉浸其中,同時因為入門門檻低,也可以很輕鬆的讓老年人閱讀新聞、進行影音娛樂。

不過這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對於大部分的「非科技發燒友」來說,對iPad的更新頻率可能並沒有那麼快。這無論是對於一直貫穿「科技融入生活」的蘋果公司來說,還是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可能都是需要正視的問題。

不過,iPad不像Mac一樣有著習慣性使用優勢,也不像Apple Watch那樣可以在某個細分領域深耕。正因為人們對它沒有設限,iPad也成了蘋果最有創造力的產品之一。

最後,不禁要問iPad的用戶剛需究竟是什麼?

設想對於創意和辦公的人群來說,需要極大程度上幫他們節省辦公時間、高效助力工作,外觀也要更輕便易帶;同時。此外對於老人小孩等人群來說,更需要通過一些場景感,方便他們更輕鬆的生活,降低跨界、創意的門檻。

基於這樣的需求,新iPad Pro帶著iOS 11來了。記者經過幾天的試用,發現這次變化其實不止是硬體的完善,也不止是軟體的升級,帶來的更是軟硬體相結合後,帶來的更智能化的場景感和更生活化的新體驗。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san_3qur 關注商業 | 營銷 | 內容


曾經有部分蘋果用戶諷刺Surface地鐵辦公、出差辦公生產力,天天吹生產力,就是打工的命,可能現在還有人會這麼說。

現在連果爹都在說iPad生產力,太諷刺了!

下面是個人看法:

相對來說。我們說的生產力其實就是工作的有效性,能不能快速徹底完成工作上的需求。現在來說,iPad Pro的生產力有很大的局限性。而iOS11的出現只是讓iPad的一些操作實現了原本PC或Mac上的熟悉感,但本質上還沒有突破。

比如Dock欄、文件拖拽、簡單分屏看起來很酷炫,但如果只靠觸摸,卻不支持鍵盤和滑鼠、觸摸板之類的精確操作,個人不敢想像工作的效率,適合場景比較單一。更不用說一些專業的應用程序和文件格式處理之類的。

而Surface Pro還有其他二合一平板產品,主打優勢就是多場景匹配。

在個人看來,iPad Pro的優勢在於最大化的輸出展示,另外針對繪畫、筆記標註等Apple Pencil的提升,可能是最完善的亮點。

結論: iPad Pro變強了,特別是搭配iOS11後,但只是比以前好一些,天花板仍突破不了。iPad還是更適合展示輸出內容。


如各位答主所說,iPad Pro 有 Apple Pencil 和 Smart Keyboard 加持,很適合大學生使用。(不過 Apple 沒有著重宣傳這一點,官網上的用例還是以創意和商務應用為主,而「Apple 與教育」頁面似乎是指 K-12 階段。)然而作為學生黨,攢了一年的錢卻發現新款又漲了一千多,老款直接下架了,是不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沒有合理的價格做基礎,再美好的願景都是空談。這價格雖然有跳水的空間,不過就去年 iPad Pro 9.7" 的情況來看,Apple 對價格的控制力應該還是有的,初期迅猛跳水之後就穩定在 4000 左右了,5000 多的定價能跳到哪裡去?我更想看看搭載驍龍處理器的 Windows 平板的表現了。

這次還是沒有上黑色,依舊是深空灰。個人感覺是強行製造差異化。

Apple 下次擠牙膏的時候能不能把 Pencil 支持給低端 iPad 加上,畢竟記個筆記不需要這麼強大的處理器……

(其實我在慶幸去年已經買了,然而 Pencil 一直在吃灰……)


什麼是生產力?

得看你的工作有什麼需求

拋開需求談生產力,純粹就是扯淡。

知乎上黑iPad的人,總是認為只有能快速做Office,能插U盤,有完整的文件系統,才叫「生產力」。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職業,所有的工作內容,都需要這些。在一些要求 便攜 快速 穩定的場合,iPad往往比傳統筆電更有優勢。比如在樓上有一位護士講了查房的例子。

下面我來說說我的感受。

我工作是教師,用iPad Pro 9.7+Apple Pencil+SmartKeyboard輔助工作已經快一年了。

就我的工作需求而言,iPad Pro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我上課用iPad Pro,通過Lightning to VGA連接到教室的大屏幕上。上課的時候直接用iPad放ppt,對於重點內容還可以用Apple Pencil直接在PPT頁面上劃重點。

現在也基本不用粉筆寫板書了了,講習題的時候用Apple Pencil直接在iPad上寫計算過程,投影在大屏幕上。學生看著方便,我寫著也方便,還可以用各種顏色的筆標註關鍵過程,畫圖的時候還有自動糾正,上課的時候可以直接把題直接照下來投到投影上,不用擦黑板,學生下課了想要解題過程,我直接截圖給他發過去。效率提高太多。

紙質記分冊我現在也不用了,iPad里開個Excel,直接用Apple Pencil寫寫畫畫,過去的考試成績全在iPad里,家長想看我隨時能找到發過去。再也不用在紙堆里翻記分冊了。。

平時記點事兒,直接打開iPad用SmartKeyboard在備忘錄上記。iCloud會自動同步這些東西到我的iPhone和Mac上,方便。

或許有人會說,Surface也能做到這些,誠然,能做到是能做到,但是你讓我每天帶著這麼大一個東西在各個教室跑?我不幹。我的需求就是帶著個便攜設備寫板書,放ppt,記事。有更輕便的選擇我幹嘛要選沉的?

當然,我做ppt,備課的時候,還是會用iMac和辦公室的PC,PC上安裝了iCloud Drive,做完ppt扔進去了事。iPad Pro在便攜場合異常好用,但是對於做課件這種活,還是傳統方式效率高。然而這並不能否認iPad Pro在需要便攜的工作場合能夠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作為一個Surface Pro 4用戶,鍵盤加主機拿下來是8K3(今年4月份),是有點貴,但相比他帶給我的體驗,確實是值個價錢的。再買Surface Pro 4之前,我一直在糾結是要買iPad Pro 9.7還是他,12.9的iPad pro沒有考慮過,一個是太大了,另一個是價格太高了。我去蘋果專賣店體驗過ipad,尤其是其筆,說實話體驗並不怎麼好,我拿著12.9的平板,想想就彆扭。再加上smart keyboard的手感,碼字像手指直接敲在桌子上,讓我直接放棄了iPad pro。另外加上4月份有項目出差,我12年的ThinkPad E530風扇已經出了問題,過熱就會強行關機,直接就買了Surface Pro 4。

這次iPad更新,一直有關注,分屏、dock、files以及120Hz的動態刷新,確實,對於ios系統來說,是一次大的升級,讓iPad更接近於MAC。但是,除了120Hz的動態刷新,試問分屏、dock以及files哪個在Win10系統上找不到對應的功能呢?他對Surface的競爭力在這些方面是體現不出來的。有人說續航時間完勝Surface Pro 4,是的,這是需要承認的,但是,the new Surface Pro 也已經打到了12-13個小時,即使Surface Pro 4,在桌面級系統上,有9-10續航,打開大型程序會有6-7小時續航。一個是桌面級系統,一個是移動系統,這裡面的區別,大家都明白。

在我看來,iPad甚至於iPad pro更傾向於簡單辦公場景,比如常見的Apple Store的工作人員,飯店點餐,學生課堂筆記記錄與PDF閱讀,語言類教育輔導機構的授課以及宣講,企業客服等場景。而Surface Pro 適用範圍則更加廣泛,桌面級操作系統允許他做更為複雜的活動。

誠然,我同時也是iPhone的用戶。選擇一款設備,有的人依據信仰選擇,有的人則會依據理智選擇。

一點淺顯的個人見解,如有不當之處,歡迎批評指正,也歡迎積極討論。


iPad Pro的應用場景顯然不是用來寫代碼的。現在的iPad一般辦公娛樂已經足夠了,尤其對學生黨來說比較適合。


其實就是從大屏幕手機的生產力水平提升到了「能用」水平,不過已經不錯了,畢竟娛樂能力已經飽和,生產力性能有一點進步都是實打實的。

能看得出來,macOS在不斷的和iOS更像之後這回有了內在的沉澱,iPad方面則開始逐漸更像macOS了,iPad和iPhone的系統差異也越來越大,系統地融合,設備的差異,這都能看得出來是今後幾年的蘋果產品和系統的趨勢吧。


公司各部門、各合作單位、各子公司:

因我購買並正在使用搭載ios11系統生產力工具的ipad pro,請你們儘快普及雲盤、airdrop、郵件、無線列印、無線投影、微信支付寶轉賬等的使用,儘快更換相應的不支持的老舊硬體,切勿在以後的工作中提及或使用u盤、網銀U盾、視頻轉接線、傳統掃描儀、印表機線纜等上世紀物品,以免影響工作和合作。

綜合辦公部 劉夢莎

——————————————————————

以下原回答

看了好幾個回答,都提到了ipad pro在這次更新後得到了「很大一步的生產力提升」。

又看了好幾個回答,終於明白了ios11這「很大一步的生產力提升」後,ipad終於可以

勉強的應付一些輕度辦公了。


之前似乎是 @孟德爾 說過:PC 和遊戲機的顯著區別就是 PC 可以給自己開發程序,遊戲機顯然不能。

那麼,哪一天 iPad 可以給自己寫 app,那它就是一個真正的通用生產力工具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蘋果於iOS11中有意取消3D Touch切換後台做法?
如何看待 iOS 11 疑似取消 3D Touch 多任務手勢?
如何評價iOS 11取消3D Touch喚出多任務後台的功能?
如何評價蘋果9月20日凌晨推送的iOS 11 正式版?
heic格式怎麼才能用電腦打開??

TAG:iPad | 蘋果公司AppleInc | MicrosoftSurface | WWDC17 | iOS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