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夾雜「私貨」的歷史知識?

有道是謊言說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盡信書不如無書。各種組織在歷史資料上帶著各種目的夾雜了很多「私貨」。大家聊一下自己覺得存疑的歷史知識吧。我說幾點:1.史記原文描述秦始皇生父的事迹像小說,存疑。2.一台成熟的商業印刷機,字體材料只是工藝的一部分。其他機械動力方面還有上百個問題要解決。捧到這麼高的高度,存疑。3.某文明的時間軸前端設一定要比另一某文明早1000年。然後再以此整數來找自己的證明材料。4.起義是褒義詞,所有有農民階級大量參與的戰爭行為都叫起義,存疑。


感謝邀請。好像是哪個版本的中學歷史課本上有這麼一張1949年毛主席訪問蘇聯時的照片:

也可能不是課本上的,不過總之是在哪看過。所謂窺一斑而知全豹,答主通過這張照片腦補出的整個場景是這樣的:

答主靈魂作畫,你們看個大概就行 ( ???)

後來答主看到了完整的照片,是這樣的:

真是P得一手好圖……

=============================

根據評論區的提示,答主找到了使用這張插圖的課本:

=============================

回應各位讀者的要求,補充照片的細節:


亡靈法師李如松,天災軍團遼東軍——日本人筆下的碧蹄館之戰。

本來明軍只來了5000多,日本人筆下,明軍卻人均死了一次以上。

以下是各日本史料里,明軍傷亡數:

《日本戰史》(成書於1924)6000

《征韓偉略》(成書於江戶末期)萬餘

《日本外史》(同上)一萬+差點抓住李如松

《近世日本國民史》(成書於1935)38000

最後這本由甲級戰犯德富蘇峰編寫的歷史書,公然稱李如鬆手下有「百萬騎」。

這不是史料摻水,是水裡摻了點史料。

詳細考證見下文:

關於萬曆朝鮮之戰 - 風雷碧蹄館01:對明軍兵力和傷亡的不同論述

https://zhuanlan.zhihu.com/p/26590342


非常多,戰國秦漢時期就是個古史廣泛偽造的時代,我們所了解的很多歷史知識都是學術私貨。因為古人寫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說理而不是敘史。

最典型的,諸子百家對於堯舜傳說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其實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學說需要而已。

古者舜耕歷山,陶河濱,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墨子·尚賢中》

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論語·堯曰》

昔者,堯薦舜於天,而天受之;暴之於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孟子·萬章上》

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莊子·庚桑楚》

世俗之為說者曰:「堯、舜擅讓。」是不然。天子者,勢位至尊,無敵於天下,夫有誰與讓矣! ——《荀子·正論》

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見也。——《史記正義》引《竹書紀年》

看到沒有,就一個堯舜事迹,流傳多少種說法?其實古人看得很透徹: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亂世暗主,高遠其所從來,因而貴之。為學者,蔽於論而尊其所聞,相與危坐而稱之,正領而誦之。此見是非之分不明。 ——《淮南子·修務訓》

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捨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使誰定儒、墨之誠乎?殷、周七百餘歲,虞、夏二千餘歲,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審堯、舜之道於三千歲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故明舉先王,必定堯、舜者,非愚則誣也!——《韓非子·顯學篇》

但韓非子又怎麼敢說他的說法是真的呢?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韓非子·說疑篇》

再舉個很有名的例子,司馬遷我們都知道,是一個很有道德責任感以及很高文化知識的歷史學家,他著作《史記》的標準是「考信於六藝」,即以儒家思想為標準,在這種標準下把很多諸子的偽史予以不信。顧頡剛先生就稱他是「最有辨偽的眼光,且已把戰國時的偽史作一番大淘汰的工作」。對於同時代的人,太史公當然非常優秀,但是用今天的眼光看,他自然也不能免俗: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乃如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報任安書》

這段大家都知道了,太史公在受到宮刑後,表示逆境讓自己磨礪,於是列舉了一些例子。但這些例子大部分是存在問題的。比如《呂氏春秋》是呂不韋在秦國所編,《韓非子》也是韓非子在韓國所撰,這兩點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了;其他大抵也被古今學者證實不可靠,但未必都是司馬遷本人的發明,比如「孔子作《春秋》」是孟子最早說的,但同樣是私貨。

孔子本人的形象,從春秋到秦漢也一直變化。春秋的孔子在《論語》中是君子,戰國的孔子在《孟子》中是聖人,而在其他諸子則存在貶低現象,比如: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荀子·宥坐》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列子·湯問》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子路謀曰:「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焉。」孔子曰:「善。」往見老聃。——《莊子·天道》

兩漢之際,孔子在緯書中則被捧成了教主。

孔子母征在游於大澤之陂,睡,夢黑帝使請己。己往,夢交;語曰:女乳必於空桑之中。覺則若感,生丘於空桑之中,故曰玄聖。——《春秋緯·演孔圖》

孔子論經,有鳥化為書,孔子奉以告天。赤爵書上,化為黃玉,刻曰「孔提命,作應法」。——《春秋緯·演孔圖》

孔子長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龍顙,斗唇,昌顏,均頤,輔喉,駢齒,龍形,龜脊,虎掌,胼脅,修肱,參膺,圩頂,山臍,林背,翼臂,注頭,阜脥,堤眉,地足,谷竅,雷聲,澤腹,修上趨下,末僂後耳,面如蒙倛,手垂過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鳳崎,坐如龍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腰大十圍,胸應矩,舌理七重,鈞文在掌。胸文曰:「製作定,世符運」。——《春秋緯·演孔圖》

嚇人么?就連孔子自己何嘗又不是這樣?顧頡剛先生在《中國辨偽史略》提到:

在《論語》里,可以看出孔子和弟子們說話時稱引的人,只是把人類的性質品行分成數類,每類舉出幾個最有力量的代表。例如做人君的要無為如堯、舜,勤儉如禹、稷,知人如舜、湯;做人臣的,要能幹如周公、管仲,忠直如史魚、柳下惠,識見如伯夷、蘧伯玉。他提起古人,不是傳授歷史知識,乃是教人去效法或警戒。這種觀念原是當時人所通有的。因為日久流行在口頭的緣故,所以好人會盡量好,壞人會盡量壞。

古往今來,很多人的歷史觀念,就是這樣,只有好與不好,沒有真與不真。

相關閱讀:中國歷史記載里的吹牛逼現象有多嚴重?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229959/answer/165023804


歷史沒有私貨,寫歷史的看歷史的倒是會有私貨,所以才要對所掌握資料進行篩選。

比如經常會有人告訴你瞿秋白等共產黨或者親共產黨人搞了一個拉丁化漢字,他們會貼很多資料(基本照搬百度百科),最後痛心疾首中華文化差點滅絕云云,但是他們不會告訴的是漢字改革幾乎成了當時的主流,國府更是在之前以行政命令推出了漢字羅馬化,就是這個:

可見瞿秋白等搞漢字拉丁化在當時不是什麼太奇怪的事,而歷史證明,妄圖替代漢字的這個那個都是失敗的。

再比如這題目下某答主是這樣回答的

其他的沒啥好談的,就說第四點,贛州戰役在前,一二八在後,十八軍增援贛州在前,十九路軍求援軍政部在後,陳誠羅卓英為遠,胡宗南上官雲相為近

根據十九路軍提交的淞滬抗戰作戰紀要動員部隊沒有十八軍,誰要求十八軍去上海?

其實這個回憶也有問題,緊急會議上,87.88師調防南京,後進駐蘇州,形成第二預備隊,原十九路兩個師進駐上海。隨著戰鬥焦灼,調駐防杭州的上官雲相增援,之後甚至有調北上的張發奎的電報。到2月21日,調了衛立煌兩個師增援,這時候才看到有給陳誠的電報:如不得已,強行擊退紅軍再北上,可是29日羅卓英就抵達贛州,可見十八軍就沒有北上淞滬的動作,況且臨近的江西河南部隊到上海時候中日兩方已經局面上停戰了。

再簡單梳理時間線

這就很容易知道什麼是私貨了。


《清史稿》回望清朝十二帝,無一不是文治武功,樣樣精通,個個神文聖武,勵精圖治,勤政愛民,遠邁漢唐。

十三聖甲努爾哈,建清大業黃台吉,入主中原小福臨。

千古一帝康熙爺,愛民改革雍正勤,十全武功四萬首。肅貪平亂嘉慶明,千年變局道光帝,咸豐一怒掃太平。

洋務運動同治興,共和變法推光緒,天命難違亡溥儀。

不愧是旗人自己寫的歷史,有意思


明史,
在我看來,明史的私貨可以說是二十五史里最多的。

清修明史的敘述邏輯,並不像本朝的初高中歷史教材對KMT那般的刻意貶損和臉譜化(雖然KMT本來就是一群扶不上牆的辣雞)。
但《明史》是從一些細節著手,把明朝絕大部分皇帝刻畫成具有神經質和病態心理的充滿戲劇色彩的偏執狂。
這就是個很有趣的點了。
鹿鼎記里有一番話我很喜歡:「韋小寶說謊有個訣竅,一切細節不厭求詳,而且全部真實無誤。只有在重要關頭卻胡說一番,這是他從妓院里學來的法門。
如果完全貶損或偉光正的敘述,必然會造成聽眾的懷疑和敘述的不真實,假的可怕。比如朝鮮官方敘述的「七歲打手槍、十歲開車」的金正恩。
但如果在真實敘述里夾雜著關鍵點的私貨,反而會讓人認為是真的那麼不堪。

明史里有著在危亡之際,不忘猥褻幼女的弘光帝;
明史里的萬曆皇帝保持著二十多年超高怠工記錄,但萬曆一朝反而是明朝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時期,也是明朝人口的頂峰。
比如上陣懟贏小王子的大齡兒童明武宗,在明史里成了逗逼,而同樣貪玩的乾隆卻成了「十全老人」。
有勾結滿清嫌疑的袁崇煥,在明史里是崇禎信了弱智的反間計而被斬……
朱元璋、朱棣一方面武德彪炳,一方面又匪夷所思的熱愛弄死自己人;
崇禎一方面很高智商的除掉了魏人妖,一方面又在內外平亂中犯下那麼多智障一般的錯。

除了明孝宗和隆武帝少數幾個外,明史里敘述的大部分明朝皇帝都有著各自奇葩的人設細節,玩御姐、信人妖、搏獅斗虎軍裝cosplay、煉仙丹、當死宅、做木匠、控蘿莉等等,一方面身在帝王家,一方面普遍又有人格分裂的精分特點, 如果明史里的內容是真的,我就感覺朱家肯定有家族精神遺傳病……

明史從第一次開館至最後定稿刊刻,前後經過九十多年,是二十五史里歷時最長的一部。
我很好奇這麼長時間在改什麼,因為二十五史里最快的成書時間是兩百來天。

順便一提。清初有一套書叫《明史輯略》,是雙目皆盲的湖州人庄廷龍寫的,
這套民間出的歷史書導致了兩千多人因涉案而被搜捕羈押,七十多人被處死,十八人被凌遲,數百人被充軍邊方,庄氏等的家產被籍沒,原本死掉的庄廷龍甚至被開棺戳屍。
原書也被清政府用各種手段銷毀。
不管《明史輯略》寫的怎麼樣,這套書已經佚失了。
這也是我懷疑清修《明史》隱瞞真相的原因。
總感覺在隱瞞些什麼……

此外,大陸地區的初中、高中的標準歷史教材也是夾雜私貨的。
夾雜著一條暗線:依照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來解讀的中國古代史和近近代史。

初中階段的古代史敘述邏輯是;
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農民起義是有階級進步性,封建剝削階級具有原罪需要被搞死的……
有選擇的忽略了農民起義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流氓無產者色彩和造成的社會生產破壞。

高中和大學階段的近代史的敘述邏輯是:
滿清帝國failed,說明封建改良主義不能救中國;
太平天國、義和團failed,說明農民階級不能救中國;
辛亥革命和KMT failed,說明民族資產階級和買辦資產階級不能救中國;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無產階級政黨天命所歸……

------------------------------------

------------------------------------

把評論關了,見諒。

來知乎快三個月,覺得最累的事情就是,在一些歷史回答里有時候會遇到一些毫無理由的質疑,必須自己組織長篇材料和引用書籍來回復,有時候比組織答案還累。


蘇軾喜歡官服下面穿僧袍,是佛門一位大德轉世。

王陽明前世也是佛門一位大德

宋徽宗是你們這些小女生整天哭著喊著要嫁給的東華帝君也就是東王公轉世

李白是天上的

文天祥死了以後在天上做神官

岳飛關羽張飛這些人死了都去真武大帝那裡做神將了

張良諸葛亮都有個好老師

張良手裡拿的黃石天書是四大天書之一,齊名的有生死簿和無字天書,封神榜

自古能當開國皇帝的基本都是定好的

劉邦是赤帝之子,當年殺了白帝之子,結果最終劉備還是死在白帝城了

朱棣是真武大帝幫他颳了兩場風逆襲的,

崇禎是天上一位大佬的弟子哭著喊著要來人間當皇帝給特意安排的,

宋江這些天罡地煞是牛逼,但是遇到當時東王公轉世的宋徽宗,只能乖乖被招安。官大一級壓死人啥時候都管用

林靈素是仙官轉世,做過蘇軾書童,後來進京拜見宋徽宗,建立神霄派,雷法一絕。

宋徽宗被抓走的時候,道門打算救回來。但是宋徽宗,阿不東王公不讓。國家興衰乃天數。神通也不敵業力。靖康之恥是民族之恥,怎麼能怪到一個人身上。如果當時宋朝真的萬眾一心,怎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有些好人死的早,沒準是被天上看重帶走了,並不是什麼好人不償命。因果真實不虛

人間對於天庭來說是選拔人才的地方不是用來壓迫的,人間表現優秀才有資格被選入天界。

地球這樣的娑婆世界有無數個,但是沒有幾個像地球這樣有一堆神仙特意下凡的

這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史書上記載的成敗,有更深層的博弈

和氏璧不一定是被人拿走了,還有可能是某些不要臉面的老傢伙

未解之謎太多了,那屬於秘密

神仙會尊重每個生命的個人意向,不會強行加給你什麼

如果你覺得自己命運坎坷,別怨天尤人,都是曾經出來混,最終要還的。

這個文明是不斷輪迴的,呈現螺旋上升但是重複性發展

科技不一定就會讓你們走出太陽系,火星人還在火星內部生活,連地球地底文明都沒探索多少。

以上都是我瞎編的


宋朝GDP是什麼鬼……農業國家小農為本也能統計GDP……


我先聲明,我不是做中國古代史學史的,也沒有通讀過《明史》,只是看不慣某些大放厥詞還關評論的蝗蟲。倘若有研修明史的同仁做專業回答,我就刪答案。

《明史》成書,出力最大的是萬斯同,萬斯同背後的支持者又是黃宗羲。萬斯同生於明季,受業於黃宗羲,是十成的明代遺民,記述南明史事的《南疆逸史》就是在他口述下寫成的。《明史》夾帶私貨?當然,《明史》夾帶了所有官修史書里都有的私貨,但《明史》更夾雜了亡明遺民保存一朝史事的私貨。天下亡了,遺民自己可以堅持一代人,靠氣節風骨或許還能影響一代人,然後呢?遺民這種身份還能遺傳下去嗎?黃宗羲萬斯同參與編纂《明史》,難道求的是什麼榮華富貴嗎?他們是要保存國故,是怕「國滅而史亦隨滅」,所以萬斯同才北上以一介布衣之身主修《明史》,」一代賢奸托布衣「豈戲言哉!蝗蟲們噴《明史》,良心能安嗎?

蝗蟲們愛噴《明史》修了九十多年,這個噴點找的實在是很奇妙。且不論這個九十年的演算法本身就大有問題,省略中間大段的空隙間隔(按這個演算法,《清史》豈不是從民國修到現在修了一百年還沒修完?這可比《明史》還長了)。眾所周知,二十四史里元末速成的《宋史》、《遼史》和明初速成的《元史》都是著名的垃圾,是可以與「穢史」《魏書》一起丟到末等去的。現在按照某些新奇的評價標準,倒是編修時間越短越好了?!順便一提,《明史》是個什麼地位呢?在趙翼、梁啟超看來是直追前四史的級別,就是章炳麟先生也說:「其實《隋書》、《明史》亦尚可觀。如能與方駕,已為上乘。 」

至於《明史》這麼些年裡到底改了什麼,天一閣藏的萬斯同私撰《明史稿》、康熙年間的四百一十六卷本《明史》與乾隆年間的武英殿版《明史》、四庫版《明史》分明俱在。蝗蟲既然疑心,何不自己去考較核對呢?!

四一六卷本《明史》對明代諸位皇帝的記述和評價,我沒空去一一比對,僅抄錄庄烈皇帝本紀卷末的論,句讀要是點錯了請輕拍

論曰:治亂興亡之故,雖曰人事,豈非天命哉!明代至光熹而後,威柄下移,法紀漸減。嗚呼!此國運告終之候也!帝不幸適身當其厄十有七載,汲汲皇皇,何嘗不時廑宵旰。而天命既去,民心日離,物怪人妖,甾害並至。雖有善者,亦莫如之何也已。帝又卞急,性生重以猜愎,乖張鍥刻,動見紛挐。嗚呼!是揚湯而止沸,抱薪以救火也,曾何益之有哉!矧其時,生靈塗炭,鋒鏑滿於天下,士大夫猶閧堂鬭室,獄訟弗休,不知有宗社,何有於封疆耶?帝固曰諸臣盡敗亡之徒耳。反而求之,不知將自居於何等也?天實絕我,不亡悉待?嗚呼,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講道理,我們對比一下乾隆版《明史》的贊,乾隆很給崇禎面子的好不好。

贊曰:帝承神、熹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複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謚建陵,典禮優厚。是則聖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說實話,黃宗羲萬斯同這些遺民帶頭黑明朝皇帝,是一點也不奇怪的。華夏大好河山人傑地靈,要是皇帝腦子稍微正常點,都不至於神州陸沉啊。至於明粉愛吹的什麼思想自由經濟發展,在時人看來恰恰明朝就是亡在這些東西上,萬斯同自己就是其中之一。萬斯同在北京講經時說:」從古無征銀者,至明而征銀。從古民間無用銀者,至明而用銀。從古加賦無如此之重者,至明而極重。生民之苦極矣,國欲不亡得乎?「

從康熙十八年到康熙四十一年間,萬季野先生棄妻子兄弟不顧,寓居史館埋頭修纂《明史》,以致最後雙目失明積勞而卒,真乃天下士也!亭林先生謂: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蝗蟲們為了爭肉食者一家一姓的名聲而往《明史》上亂潑髒水,就不怕亡明遺老們晚上去找你嗎!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腦子裡突然閃現出商紂王的影子。因為最近正在看央視紀錄片【中國通史】看到過商紂王。顛覆了我對他的認知,所以就想答一答有關商紂王的事兒。(原諒我沒怎麼讀懂題主意思,自己隨便寫寫啦!)

商朝在中國一直是神秘的存在,乃至於世界史上曾經一度不認為有商朝的存在,直到甲骨文的發現和殷墟的發掘,商朝才被歷史所正視。

由於商朝在中國歷史上的神秘性,從古至今誕生了很多有關商朝的神話故事,其中以封神榜

最廣為流傳。

在封神榜中,商紂王被刻畫為一個無惡不做的大反派。他殺比干、寵妲己、施酷刑,酒池肉林也正是描述的這個大壞蛋的奢靡生活。然而事實正是這樣的嗎???

我先來介紹一下商紂王的生平(源自百度百科)。

帝辛(?--約公元前1066),本名受德,帝號辛王,後世稱商紂王,是商朝最後的一個君主,都於沫,改沫邑為朝歌(今淇縣)。

帝乙死,應立長子啟,因啟毒賤不能立,而立少子辛為帝。帝辛自幼聰敏過人。 《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從百度百科前面部分的介紹可以看出商紂王從小就是一個聰慧帥氣還強健的人,換在今天來說,就是妥妥的一個霸道總裁高富帥。

我們再來看商紂王的功績。

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由此可見商紂王可以說是勵精圖治,宏振商邦,保證了中原太平,他率兵東征西戰,使商朝的疆域不斷擴大,為中華版圖根基發下基礎。河南北部的淇縣(即商都朝歌)至今還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帝辛的江山,鐵桶一般。」

郭沫若曾經說:「商紂王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他的英雄末路「有點像後來的楚霸王」。

既然商紂王並不是那麼昏庸,那為什麼牧野之戰會導致商朝大敗,而讓武王以少勝多從而留下千古英明???

在【中國通史】中介紹到,周武王所在部落和商朝其實實力懸殊,商朝曾經一度差點滅掉這個部落。

再回到牧野之戰。很多史料將牧野之戰商朝的失敗,歸根於商紂王的昏庸無道,荒誕無度,從而使無人肯為商朝作戰。然而事實是,武王伐紂,伐的根本不是商朝主力。牧業之戰前夕,商朝精銳大軍10幾萬軍隊,正在討伐東夷,正因如此,從而使朝歌兵力空虛,讓武王集結各路諸侯,趁虛而入。再加上商紂王錯誤的把奴隸趕上戰場,從而徹底崩盤。

然而兵敗後的紂王,並沒有逃離去匯合自己的主力精銳,而是選擇在鹿台自焚而死,這就有點像郭沫若所說的,和西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末路極為相似

那麼為何紂王會留下千古罵名???

我們都知道,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武王在伐紂之前,為了動員各路諸侯,將紂王說成一個無惡不作的暴君,將自己的不臣之舉樹立在道德位上的制高點。在勝利之後,又為了向他人表明自己是順應天道,更是將紂王貶得一無是處,將所有的罪名全部加在紂王身上,從而讓人認為商朝早已經氣數已盡,周朝的滅商是奉上天旨意的。以至於在後來的史料中,商紂王從來都不是一個好角色。

【【【就連被後人尊崇為「史聖」的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沒有記載商紂王的豐功偉績,但像「好酒淫樂,嬖於婦人」「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而盈鉅橋之粟」「慢於鬼神」「以酒為池,以肉為林」「重刑辟,有炮格」的劣跡卻比比皆是。如果說周武王是造成商紂王身敗名裂的「罪魁禍首」,那麼司馬遷就是他的一個「忠實幫凶」。 不過,真正把商紂王推向罪惡深淵、萬劫不復境地的,卻是流行於明、清年間的那部虛構人物情節、誣衊醜化帝王、內容荒誕糟粕、附和封建迷信、愚弄勞動人民的《封神演義》。】】】???(這段話摘自網路)

然而做為當時世界超級大國的國君,商紂王同歷代帝王一樣,固然有淫逸奢侈、驕狂拒諫、橫徵暴斂的昏暴一面,但這些所謂的「毛病」並不能掩蓋其雄才大略、英明神武的主流方面。

不僅如此,

在2000多年前,孔子學生子貢就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說,紂王的惡名,不是傳說中的那樣厲害。但是君子(指的是那些所謂的君子)不喜歡居於人下,或者說不喜歡不被人重視,(一旦不被重視,或者地位不如人),天下的罵名(不管真實不真實)都被君子強加於紂王了。

1958年11月,毛澤東在閱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後的談話中認為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又認為,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商朝距今已經3000多年,其中有多少歷史丟失了,我們不得為知,商紂王是雄傑?還是昏君?我們也不得為知。但他為中華民族在擴展版圖、傳播文明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貢獻和不朽功績,是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隨意改寫和抹殺的。

所以我想這就是考古存在的意義吧!若他真為英雄,我為以前的無知所做的詆毀而道歉。

聲明:我不是研究歷史的,我只是看了【中國通史】後,去百度了一下紂王生平,然後結合自己的理解,來闡述了一下。如果,有說得不對的地方,請多指教!

????修改????

之前關於子貢說的那句話,我是直接複製的百度翻譯的結果(我自己語文不好,所以也沒有深思,在此道歉)

接下來是一個知友 @李文清 的評論翻譯,我覺得還不錯。

【不敢說有好的翻譯,但我說說我的愚見供您參考。子貢就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您理解意思是說,紂王的惡名,不是傳說中的那樣厲害,這一點是對的。後面「但是」以後我覺得就不對了,甚至邏輯都全反了。這段話我覺得應該是說,紂王的不善,其實並沒有那麼厲害,(但紂王名聲還是壞了)。所以君子們都惡居下流,(因為一旦居了下流),那就天下的惡名皆歸焉了(正如紂王那樣)。是用紂王的教訓來啟發君子們要惡居下流,而不是「因為君子們惡居下流所以把天下惡名都歸了紂」。】


歐洲歷史中的法統論。

法統論倒也不是一無是處,在某些地方的歷史影響還是挺明顯的,比如西班牙各地區的獨立傾向就可以追溯到半島上王國林立的法統(名義上的洗法理是從1837年才開始的,之前一直是共主聯邦)。

但是一不小心就會被濫用。像我這樣的歷史門外漢很容易被這種似是而非的東西帶進溝里:

帝國、王朝和王國有什麼區別? - 知乎

講個笑話:神羅的法統源自西羅,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法統來自神羅。

作為一個符號,神羅的法統來自於羅馬城教宗的欽定,而教宗的決定權又來自外交總管偽造的「君士坦丁堡遺贈」。在程序上,羅馬的皇帝加冕程序是先由民眾和軍隊三呼萬歲再由大教長加冕,表示皇帝的權力來自於人民與軍隊;利奧三世則搶先一步把皇冠戴到查理曼頭上,以宣示羅馬的法統由上帝賜予。從這個角度上說,這個蠻子的羅馬帝國確實稱得上神聖二字。

東羅的皇帝怎麼看待蠻子皇帝呢?812年,拜占庭為了報答查理恢復疆土,不得不捏著鼻子承認查理的皇帝與國王頭銜,認可雙方的平等身份,但還是不承認他的羅馬皇帝頭銜。此後兩邊皇帝就這麼互相鄙視著,直到15世紀焦頭爛額的皇帝們終於懶得去羅馬城了,也就屈服於現實,承認自己連本民族內部的事都搞不定,開始稱自己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時候所謂的羅馬帝國的法統只剩下精神的繼承了。

至於19世紀的新式民族國家,「皇帝」或者「國王」頭銜的合法性來自於民族主義、民族統一與民族獨立的勝利,是一個民族(而不僅僅是一大群人)共同的極端強權意識自我創立的產物(中國在很早的時候就形成了此類民族意識的雛形,這是中國能稱為「帝國」的重要之處),與羅馬法統或者其他幾萬里以外的什麼帝國沒有半毛錢關係,不管是德二、沙俄(反正伊凡三世不這麼認為)、英國、奧匈還是保加利亞。

推薦回答:英國是怎樣從王國上升為帝國的? - 知乎

最後,不要隨便貶低知乎歷史學下轄三級學科CK2歷史學的愛好者,至少人家都知道法統源自法理領土以及領土上的人民,領土與人民沒了頭銜的合法性就沒了,分分鐘被人篡奪。

這一點比死抱著帝國與皇帝頭銜的法統論愛好者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海瑞是回族,呵呵

漢族姓海的是少,可老子姓落,是不是也要改個民族啊?


通鑒里關於商鞅,晁錯,魏孝文帝,司馬光都做了一定批判,甚至前秦的王猛也被其抓住機會評判了一番。

對王猛的批判是來自於投降的前燕大將慕容垂。苻堅對莫容垂可以說比較信任沒有防備,還給予一定兵權。但王猛覺得慕容垂和他的兒子們都有才能且有復興燕國的大志,所以應該提早防備甚至殺之不過。司馬光就嚴重批評了王猛的這種想法。

司馬光:「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吳國得伍員而克強楚,漢得陳平而誅項籍,魏得許攸而破袁紹;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王猛知慕容垂之心久而難信,獨不念燕尚未滅,垂以材高功盛,無罪見疑,窮困歸秦,未有異心,遽以猜忌殺之,是助燕為無道而塞來者之門也,如何其可哉!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燕心,未為過矣。猛何汲汲於殺垂,至乃為市井鬻賣之行,有如嫉其寵而讒之者,豈雅德君子所宜為哉!」(《資治通鑒卷一百二·晉紀二十四》)

這段主要是說王猛對慕容垂未對前秦未有異心就想以猜忌而殺之。另外,司馬光還覺得王猛這樣做是出於嫉妒苻堅寵愛慕容垂而出讒言,認為這不是有雅量的的君子所為。

但是,後來,實際情況是怎樣的呢?正如王猛所預見的那樣。淝水之戰中前秦失利。慕容垂第二年就擁兵自重,稱帝建後燕。成為了後燕的開國皇帝。

認真看一下,其實這些人有個共同的愛好:改革。知道這點也就不難明白司馬光批判他們的原因了吧。有些人的改革並不那麼成功。比如晁錯,最後還落了個悲慘的下場,但有些還是效果顯著的,比如商鞅,孝文帝。司馬光之所以不論成敗與否一律持批評態度難道真就和他反對王安石變法沒有關係嗎?

說真,無論改革的成敗,某種程度上正是這些人的改革讓他們的國家看到了希望,革除了利弊,甚至有的一躍而成為超級強國。司馬先生這點是不是有夾私之嫌呢?看官們心中自有評判。


有人貶損明朝的士大夫他們「平日束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屬於活廢物,這還真不算是冤枉。

以大儒王夫之為例,他的著作《讀通鑒論》中對於死守睢陽的張巡是這麼評價的:

  嗚呼!非徒天子然也。郡縣之天下,守令為天子牧民,民其所司也,士非其世守也。祿山之亂,守州郡者,如郭納、達奚珣、令狐潮之流,望風納款,乃至忠貞如顏果卿、袁履謙、張巡者,亦初受脅迫而始改圖,困守孤城而不知變計,幾陷於逆,莫能湔滌。力不能如顏魯公之即可有為也,則何如潔身以避之,徐圖自效可也。身居危困之外,自有餘地以致身盡瘁;而濡忍不決,勢迫神昏,自非與日月爭光之義烈、「艮其限,厲熏心」,亦危矣哉!不保其終無玷也。故守令無三軍之寄,而以失城坐大辟,非法也。去亦死,守亦死,中人之情,畏死其恆也,迫之以必死,則唯降而已矣,是敺郡邑以從逆也。故曰非法也。

大意就是張巡算個毛的名將,死守也不值得吹忠義節氣,只不過他是個無能之輩不能直接乾死叛賊被包圍了,投降的話是死守下去也是死,最後憋死了。「困守孤城而不知變計,幾陷於逆,莫能湔滌」說的呵呵,彷彿天下只有他這種大學問家才是大師,全然不顧如果張巡讓開了睢陽等於給叛軍打開直通中原的大道,打個比方就是二戰斯大林格勒看見德國人來了不抵抗直接讓給了德國人,這樣的話幾乎就可以改寫歷史了。

這樣一群只會在道德文章上吹毛求疵的這些大學問家把控著大明文脈,崇禎死的不冤枉。

順便說一下,王夫之雖然一貫以反清復明的志士形象出現,但是最後晚節不保接受了和滿清媾和。所以明朝士大夫的節操呀。


然後就有了萊特灣決戰,此戰日本聯合艦隊幾乎全軍覆沒。


《三國演義》里有個叫何曼的人物,我覺得羅貫中設計這個人物是在向《水滸傳》致敬

陣圓處,一將步行出戰,銷金黃抹額,綠錦細納襖,身長九尺五寸,手提鐵棒一條,名號「截天夜叉」何曼,陣前搦戰。操令李典出戰。曹洪曰:「某願替將軍擒此賊!」隨即下馬,亦提刀步出。兩下向陣前殺至兩個時辰,勝負不分。曹洪詐敗而走,何曼趕來。洪用拖刀背砍計,轉身一踅,砍中何曼;再一刀中腿,遂死沙場。


實名反對上面說《明史》的,《明史》算得上官修史書里非常優良的了,比很多人推崇的前四史里的《三國志》那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一個朝代對於前代修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來為自己政權合法性進行背書。很多人推崇《明實錄》,然而………《明實錄》這本書還行吧,其他的就不多說了。上面說明史的答主,請問經濟本身的發展跟一個皇帝本身資質怎麼樣真的有很大關係嗎?就如同文景之治當中,文帝和景帝在這其中的作用有多大呢?經濟的發展從來不是以一個人的資質如何而改變的,當然政局的穩定性跟領導人本身的能力關係是很大的,然而萬曆時期的政局之晦暗,朝廷空轉這些恐怕並非是胡說八道吧。萬曆皇帝怠政這一點不用洗,真的。而且《明史》大量引用了許多民間筆記的說法,比如孝宗皇帝的出身和成長,簡直玄幻,這些是史料來源的問題,你要怪明史本身我覺得就無理取鬧了。私人修史的好惡會極度影響史料的裁剪,官方修史往往會依據大量史料和前朝檔案進行裁剪,相對而言更加靠譜。你看《資治通鑒》裡面一大堆司馬光腦補的,那才叫私貨。我們很難接觸到很多當時他們接觸的原始史料,你怎麼就知道是私貨呢?當然了《明史》本身的問題也是不少,但你如果非說他抹黑了誰誰誰,那鍋很多都是原本的史料問題………

~~~~~~~~~~~~~分割線~~~~~~~~~~~

媽呀,我剛剛看到有人說《清史稿》的,《清史稿》是遺老遺少自己編的,算官方史書嗎?難講,現在官修《清史》還沒有完成,而且清朝皇帝的勤政不是因為本身品質多高呀,而是體制原因。每日如雪花片一般的奏摺飛入宮中,是個皇帝如果想維持統治都得努力工作吧………


很多只是因為你讀書不夠多。

1。史記對於趙氏孤兒案,兩處地方,兩套記錄,為什麼?保留原始材料,不做評述。你是歷史研究者,你去細細研究分析,否則你看史記不過是當看小說的,秦始皇老爹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關你什麼事,但是研究者卻能從這個原始材料里發現很多有趣的習俗。

2。大和號在航母時代就是個廢物,日本現在一樣在捧,而中國的活字印刷術確實是世界最早的。

3。別信謠言

4。並非所有都是。對於農民組織的暴動,現在都稱農民起義,但是對於地主組織的暴動並不全是。即使對於這些農民起義,很多是一直都在批判其中的一部分人物的一部分經歷的,比如晚年的黃巢和洪秀全,這就和批判晚年的漢武帝和朱元璋一樣,是對歷史人物客觀的分析。但是批判有毛用?美國總統競選依然一堆快七十歲的老頭老太參加。


和目前排第一的答案類似

又是一個試圖掌握過去來掌握未來的

神XX「身邊飄揚的軍旗」

這是中國國旗

下圖才是中華民國國軍(二戰期間稱國民革命軍)陸軍軍旗


看了回答,基本上都是私貨里夾帶了答案,而不是回答歷史裡夾帶了什麼私貨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李佳佳的文章《罪與罰》?
在不久的將來,「漢奸」這個詞語的褒貶度是否會發生變化?
搶鹽事件是如何快速傳播的?
我國當代公知是否應該肩負一種歷史責任?怎麼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公知?
剛在知乎上火了一個帖子,怎樣順勢成為網紅?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社會 | 世界歷史 | 史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