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藝術創作真的需要「循序漸進」嗎?

例如音樂的創作,技法里的和聲教材會告訴你,首先必須學會1 2 3 4 5 6 7這些基本的音,才能去學用帶升降的音,接著才可以去學轉調。可是,如果我從小耳濡目染那些升降很多,連續轉調的曲子,那麼我在琴上隨便一彈都可以即興出完美的全新原創的連續轉調的音樂來,這只是跟我的聽覺經驗積累有關,與我是否學習過相關的理論知識無關。如何看待這個現象呢?在音樂以外的藝術門類(十大藝術門類),例如文學、繪畫、戲劇、影視、舞蹈、遊戲、體驗、雕塑、建築…… ,又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雖然大多數藝術教育者都會認為「需要」,但其實並不需要,至少並非絕對必要。

  首先,在藝術領域中幾乎不存在與科學領域類似的層級關係和背景許可權。自然科學和藝術外人文科學的工作者,他們的層級關係和背景許可權是由於知識階段一環扣一環的「串聯結構」而自然形成的,例如不懂加減乘除則不可能學會微積分,一個連微積分都不識的人又不可能進入天體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人文科學領域,一個連近代史都不懂的人不可能進入歷史學系當教授……等等不可盡數,簡言之,若不能完全滿足「下級」條件,則無法獲得向「上級」進發的許可權。藝術則不然,藝術是一個「並聯」的結構,其實際沒有「上下」之分,情況就大有不同了,以音樂為例,例如印象主義音樂,雖然印象主義音樂語言在學院教學進度中是比排得較後的(因為按時代或複雜度排列),屬於「高級內容」,一般會在專業作曲科和聲科的後半才會去講,但是,一個人只要小聽印象主義音樂並有意識去模仿,則不用從頭學和聲基礎——甚至不需要任何基本樂理基礎,也能輕輕鬆鬆在鋼琴上即興演奏創作出非常純正的,全新的印象主義風格作品來。這對於他來講不僅不是「高級」,而且簡直是最「初級的」,自然而然的「本能」。(當然這並不是說印象音樂語言用理性表述出來就不複雜,就不「高級」了,這樣說的目的只是為了闡述一個大多數人都忽略的藝術創作事實。)某種意義上,這個人是踏了一層空,沒有任何樂理和傳統音樂基礎卻能勝任高度複雜的印象主義音樂的創作——這在科學領域和科學工作者的圈子裡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就如讓一個連加減乘除都不會算的人去參加導彈彈道計算……然而在藝術領域中,這種「荒唐」的事情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因為藝術上,這些人的「本能」的「運算能力」,本身就已勝過那些「技法理性」的「超級計算機」,運算的是「模糊數學」,是「超高速量子計算」,效率是那些只會運用理性理論技法而「沒有親切感」(如琴輝所說)的人的千千萬萬倍。(但莫名其妙的是,在許多人眼中,藝術知識的層級之分仍然存在。例如大多數人認為二十世紀和聲比傳統和聲難學,其實不然。)如此推而廣之,只要一個人在相應的風格上(如,動漫ACG;地下音樂,如次文化的電子舞曲等;爵士樂;各特色民族樂等。可以推廣到美術和新媒體領域的那些奇異新穎的想法等)接觸足夠深刻(指達到一般人所認為的「深刻」以上,以至於深刻無比的程度,如京劇創作者從小耳濡目染三十年、同人音樂創作者參加社團上千次、舞廳招牌DJ打碟無數等),那麼,即便他理論一竅不通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也很可能會讓許多富有理論教學和研究資歷的專業學院教授都目瞪口呆、自嘆不如。甚至乎,這些教授轉而作為理論歸納者拜他為師,把他給「請」來,做研究的對象。(反觀自然科學領域,例如物理,會有哪個物理一竅不通的小學生做出過讓大教授都目瞪口呆、自嘆不如的成果,足以讓教授轉而拜小學生為師的事情么?明顯幾乎不可能有。)

   在音樂學院,每年都常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光臨,他們當中許多都是只會表演即興演奏演唱,而對樂理和作曲技法理論一字不識,但校方給他們比教授更高的榮譽和禮遇,教授反而殷勤地在旁記錄請教,這也是這種觀點的證明,不是教授「不恥下問」,更不是「屈尊紆貴」,而是,教授掌握的那些連續性的只能最終轉化成產能,為研究這些非連續性的東西而服務了,最終歸宿還是落在了非連續性的,本能的,不需要通過「讀書」獲取的那些東西,真是笑cry。

  反之亦然,例如一個音樂學院教授,特別是作曲技法分析等學科的教授,他可能可以講出很多精闢的藝術道理來,但如果在他腦海中消化的只有文字和樂譜,而甚少思及音響與模仿創作;他在作為連續結構的理論部分的修為可謂登峰造極,然而實踐濡染的非連續修為卻比較薄弱,那麼這位教授實際創作的作品質量,可能還不如一個涉理論未深但已建立音樂想法的中學生。

   討論至此,現在我們再回看最初提到的那個結論,在藝術領域中不存在與科學領域類似的層級關係和背景許可權。中國兩大原創鋼琴音樂交流平台網站(P站和G站:流行鋼琴網、蟲蟲鋼琴網)上的「住人」們,他們的創作和他們最終的去向(音樂學院,著名音樂工作室和公司等),就是鮮明的佐證。不僅是音樂,在其它的藝術門類也是如此。文學、繪畫、戲劇、影視、舞蹈、遊戲、體驗、雕塑、建築……藝術的十大門類中,現今創作出色作品引起轟動的大創作者們,特別是在應用和大眾領域的創作者們,當中來自專業背景的人往往只佔不到一半。什麼把「業餘中的業餘」轉化為「專業中的專業」?又是什麼讓「專業中的專業」都要對「業餘中的業餘」敬避三分?利用現在的科學條件「牽線搭橋」,這種成員相互交流升級的社團結構實現了,同時留下許多難解的謎題。 不僅是音樂。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只不過,那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同等重要地,藝術是無意識的產物,或無意識與意識相結合的產物,而技法理論,包括音樂的曲式理論等,則徹徹底底是意識的產物。關於無意識與意識,參閱下面一段摘自百科的資料(知道者可以跳過):

以下內容摘自 無意識_百度百科 。

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1856-1939)提出關於無意識精神狀態的假設,亦即所謂所謂「冰山理論」:人的意識組成就像一座冰山, 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識(僅佔1/7),但隱藏在水下的絕大部分(6/7)卻對其餘部分產生影響(無意識)。「那些沒有意識到的無意識,也許會轉化成我們的命運。」 弗洛伊德將意識劃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冰山理論」中的水面,或者嚴格地稱分界線)和無意識。這一理論被繼承到之後的新精神分析學派,並持續影響至今。

主要的無意識情況有:①確實沒有意識到,如視而不見,聽而未聞;②曾有所意識但沒有與別的意識片段聯繫起來,因而一過去就喪失了;③對個別情況的意識被組織在一較大片段的意識活動中而沒有特別顯示出其存在。④出於無意識層面的原始衝動和本能以及之後的種種慾望,由於社會標準不容許,得不到滿足而被壓抑到暫時的「忘記」之中,但它們並沒有消滅,而在無意識中積極活動。藝術創作中的「無意識」指後兩種,因為前兩種無法進入藝術創作因為它們並沒有在大腦中形成記憶。無意識是人們經驗的大儲存庫,由許多遺忘了的慾望組成。正是無意識在不知不覺間影響我們生活之中的每一件事情。弗洛伊德認為無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它主動地對人的性格和行為施加壓力和影響。微不足道的事情,如做夢、口誤和筆誤,都是由大腦中潛在原因決定的,只不過是以為一種偽裝的形式表現出來。

  此外,目前的人工智慧研究 - 補充問答中說明,至少對於現在人類科技發展水平來說,用人類意識的產物去研究人類無意識的產物,就猶如以卵擊石,一個形象的例子,當今最快的電腦的運算速度,也不及人類大腦量子運算力的滄海一粟。是否所有被創作出來的作品,作曲者都必定有意在當中構造理性的曲式,使用這種慢速而線性的運算方式,而不是啟動大腦的靈感噴涌,以非線性的、超高速的方式創作出來?可以輕易舉出反例,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原名《依心曲》,阿炳在即興演奏中創作這首樂曲的時候,腦中就從未有意識想過如何去「結構」它。因此在感性面前,傳統的理性只有被瓦解的命運,而只有在量子計算機的面前,人類的感性才能被足夠透徹地被理性量化和解釋——甚至永遠不能(因為我們人類存在於在宇宙系統之中,自身受到測不準原理的干擾,只有在宇宙系統之外的智慧才能摸清楚我們的本質),遑論「循序漸進」地認識事物了。

  因此雖然大多數藝術教育者都會認為「需要」,但其實並不需要,至少,並非絕對必要。


推薦閱讀:

為什麼平時寫的練習與考試的差那麼遠?
有哪些已公開分享的雲筆記內容值得推薦?
玩命學習是種怎樣的體驗?
你的晨間日記包含了哪些方面?為什麼?
一心不能二用的理論和同聲傳譯的存在是否矛盾?

TAG:藝術 | 學習 | 藝術創作 | 學習方法 | 腦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