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性看待大乘佛教與上座部佛教的衝突?

背景: 接觸佛法半年,網路是我的一個重要學習途徑,但網路中充斥著教派之間的相互詆毀或變相詆毀。由於自己還沒有足夠的智慧分辨善不善法,網路中這些「衝突」,對自己的修行構成了很大困擾。

問題: 針對大乘與上座部在基層信眾之間存在衝突這一事實,雙方中有一定修行經驗的人是怎麼看待的?


謝邀。

接觸南傳有一年多,印象完全改觀。

像我們這樣自己學習佛法的在家弟子,沒有師導,看大乘經典猶如身在空中樓閣,道理是很認同,好像也有所悟,但一切都是朦朦朧朧的,說不清道不明。

而南傳則系統性地將修習佛法的次第展開來,詳細地解釋了物質和意識,解釋了苦集滅道、十二因緣,怎麼持戒,怎麼修定,怎麼修觀,什麼時候會生起什麼樣的智慧等等,一切都清晰明了。

南傳很重視原始教義,佛弟子們都要學習巴利語,因為那是最接近根本語的語言。很多我們覺得有龐大想像空間的概念,在巴利語里的解釋則十分確定。比如佛教,巴利語叫做 Buddha-sàsana,Buddha是佛陀的意思,sàsana就是教法、教誨,這就能準確地說明佛教佛教是一種教法,而不是宗教。

再比如阿羅漢,什麼意思?巴利語是arahant,raha是秘密的,隱藏的,a是不、沒有的意思,合起來就是沒有任何可以隱藏的,沒有任何秘密的聖者。

這就接近最真實的佛教了,杜絕任何猜疑,幻想,爭論,腳踏實地地修行,自度度人。

可以說,是南傳讓我更理解大乘。我更傾向於認為,大乘是一棟完美無缺的建築,而南傳是施工圖紙。沒有南傳的基礎,不穩;沒有大乘的格局,不美。

兩者的關係應該是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排斥。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法華經》里,佛陀將三界比喻成一個淪為一片火海的巨大莊園,是為「火宅」,將大乘、小乘、密教分別比喻為牛車、羊車和鹿車。三輛車在火宅中飛馳,儘可能地把莊園中的人送出莊園。佛陀的原話是「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三乘的分法有很多,為了方便科普,我這裡選用密宗的分法。)

這三輛車存在的意義,就是讓火海中受苦人們乘坐他們走出火宅。三乘佛教存在的意義,也正是用佛法普度眾生,帶領眾生脫離痛苦。

試想,牛車和羊車都不送人出去了,在火宅里相互角逐玩碰碰車,那他們的存在還有意義么?如果大乘和小乘都不度人了,在網路上互相攻訐,那他們的存在還有意義么?

我反對題主的問法,大乘和小乘並沒有所謂「衝突」,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大家都是在弘揚佛法、普度眾生,只不過方法和路線不同,只能叫「分歧」,不能叫「衝突」。

另外,我想吐槽一下,各位師兄有時間在網路上挑唆佛教內部的宗派矛盾,不如多去弘弘法,多思考思考清真寺和家庭教會在中國遍地開花的今天法門的存續。等哪一天中國像韓國一樣,全民信基督了,或者像中亞國家一樣全盤綠化了,牛車、羊車都沒人坐了,就真的車禍了。殷鑒不遠啊。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龍普有一次說: 「人們,只要是凡夫,都有自己的驕傲和自己的意見。只要他們自驕,就難以同他人的看法一致。當他們的意見相左時,就導致繼續的爭論。至於已證法的聖者,他沒有什麼可以跟誰爭論的。無論別人怎麼看事物,他當作別人的事,把它放開。

正如佛陀說:「比丘們,世間的智者凡是說什麼存在,我也說存在。世間的智者凡是說什麼不存在,我也說不存在。我不與世間爭。世間與我爭。」

1983年2月21日,龍普病重,住在曼谷朱拉隆功醫院。龍普桑-阿近查諾來病房探望。當時龍普正在休息。龍普桑在旁邊坐下,合掌禮敬。龍普也合掌回敬。接著兩人坐在那裡,良久靜止。最後,過了長長的一段時間,龍普桑再次合掌,道: 「我去了。」

「好,」龍普答。

整整兩個小時,我聽見他們只說了這些 。龍普桑離開後,我忍不住問龍普: 「龍普桑來坐了好久。為什麼您跟他什麼也沒說?」

龍普答:「所做已辦。沒有必要再說什麼了。」

龍普言語清凈,因為他說話有的放矢。從來不因為言辭給自己和別人造成麻煩。即使有人試圖引誘他批評別人,他也不上當。

許多次,人們來對他說: 「龍普,為什麼我們有一些全國知名的導師喜歡攻擊他人、詆毀社會、非議其他長老比丘呢? 即使付錢給我,我也不會去尊敬那樣的比丘。」

龍普會這樣回答:

他們的知識與理解層次是那樣的。他們所講的,自然是符合他們的知識層次。沒有人在付錢要你去尊敬他們。不想尊敬他們,就不尊敬。他們也許不介意。」

學法與修法者有兩類。第一類人,學法與修法,真正是為了從苦中解脫。第二類人,學法與修法,是為了吹噓自己的本事,成天爭論,以為能背誦多少經文、廣引諸家導師言教,就說明自己如何了不起。許多時候,這第二類人來看龍普時,不但不向他請教如何修法,反而對他大肆宣揚自己的知識和見解。儘管如此,他一如既往地坐聽他們的宏論。甚至等他們講完後,他還會加一句:

「執著經文與導師的人,是不能從苦中解脫的。不過希望從苦中解脫的人,的確需要依靠經典與導師。」

如上所示,諸位對比一下一位南傳森林系行者和您在網路上遇到的自稱是學南傳北傳的噴子有哪些方面的不同,然後再審視一下「北傳和南傳之間的衝突」這個問題。


不用想著怎麼看待。

這是結論,也是我的經驗,而且,我得告訴你,學佛,得聽得起批評。

其實沒有壞處,反而能讓你於佛法上有所增益。

我是一開始接觸的就是大乘佛法,到現在,各種對大乘佛法的批評經歷下來,不但信心沒有減退,反而是增長了。

我有個習慣,喜歡到各種批評佛法或者大乘佛法的地方逛,看看人家怎麼批評,看看人批評的有沒有道理,然後反思、學習。

我逛的地方還不是什麼南傳佛法的論壇,而是更激烈的地方,我必須得說,激烈的批評乃至批判的處所反而有可能蘊藏著珍貴的知識。大疑大悟不是白說的,學佛並不是靠傻信就可以的。不斷地面對疑問,解決疑問才是勇猛精進的道理。我對於無我觀、輪迴觀的學習都離不開這些批評菩薩的幫助,沒有他們我真的沒這麼容易學懂。

佛法無處不在,當然也存在於批評和批判中。

至於說南傳佛法,我一直覺得很不錯,雖然國人南傳學者經常會開口批北傳,但哪有什麼關係?無非是幾種情況:

一是你覺得批評的有道理,恭喜,應了你的機緣,菩薩通過南傳師兄的嘴指點了你;

二是你覺得批評的沒道理,恭喜,應了你的機緣,菩薩通過南傳師兄讓你複習來著;

三是你也不知批的對不對,恭喜,應了你的機緣,菩薩通過南傳師兄提醒你該學了。

無論那種情況,只要你已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對你自己總是有幫助的。

我經常看著南傳大師的講法深深得益,對於學習大乘佛法也是更加的有幫助。

講的比較籠統,有可能以後再細細更新,但其實核心就是一句,直面批評,勇敢學佛。


聖嚴法師: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

  本來,在佛的時代,並沒有分什麼大乘和小乘,佛法是一味的,只是由於說法的對象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也有不同罷了。

  佛對根器淺薄的聽眾,說做人的根本道理,持五戒,修十善,稱為人天乘;對於厭世觀念很濃的人,便說解脫生死的方法,稱為聲聞的小乘;對於根器深厚而有悲願化世的聽眾,便是菩薩的大乘。

  事實上,佛法共分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修上品五戒十善的生天,中品五戒十善的生人,綜合五戒十善,稱為人天道;聲聞是由於聽法修行而解脫生死的,獨覺是不由聽法無師自覺而得解脫生死的,綜合聲聞獨覺,稱為解脫道;菩薩道是既求取解脫道而又不舍人天行的一種法門,所以大乘的菩薩道是解脫道與人天道的綜合。

  僅在人天道中修持五戒十善的人,尚是凡夫。證了解脫道,不再受生死的人才是聖人,因他們只顧自己乘著佛法而得解脫,不願回過頭來救度其它的眾生,所以稱為小乘。

  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而同離生死苦海,所以稱為大乘。

  從佛教的分布上說,通常說北傳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國為中心而至日本、韓國、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錫蘭為中心而至泰、緬等國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實,這是出於北傳佛教徒的區分法,南傳佛教徒根本否認這種區分法的正確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五及《雜阿含經》卷二八第七六九經,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雜阿含經》卷二六第六六九經,以行四攝法為大士;《增一阿含經》卷一九,明白載有大乘的六度。

  除了理論境界上的發揮,北傳佛教,超過了南傳佛教,在佛教生活的實踐上,北傳地區未必全是大乘的,南傳地區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傳的中國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沒有什麼可比南傳佛教更出色,尤其中國大乘佛學的成就,因為中國老莊思想所形成的玄學清談,在魏晉時代特別風行,所以上流社會的士君子們,也把佛學當作消遣及清談的玄理,中國的天台宗及華嚴宗的理路,確也受有這一風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批評中國的佛教是屬於學問的佛教,而非實踐的佛教,實亦不無理由。

  事實上,天台、華嚴的思想架構,也多出於中國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並沒有足夠的依據。因此,中國真正的大乘精神,從未普及到民間,更說不上成為中國民間生活信仰的依歸了。所以也有人說:中國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

(上文出處:聖嚴法師著「正信的佛教」)


阿含是大乘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直接進入大乘,確實有走偏的可能。

建議題主不要過多的關注網路上南北傳的爭端。

好好的多學習一些經典,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而在網上看雙方打嘴炮,只是徒然增加煩惱。

先看庄春江居士的南北傳阿含對讀,讀完之後,再讀般若和唯識的經典,你會發現,大小乘是沒有衝突的。

——————分割線——————

一時興起,在看其他回答的時候沒忍住回復了一下,以下內容在原回復上,做了一些添改。

南傳一般喜歡說大乘是婆羅門教,是本體論。

這是非常典型的誤讀,把大部分人普遍都有的常見(靈魂不滅本體論)安在大乘的頭上。

認為有一個不變的靈魂在輪迴是很普遍的觀點,闡陀尊者在證悟初果以前也抱有這種觀點。

在《阿含經》里有這麼一個故事。

闡陀長老是佛陀出家前的侍衛,很早就跟隨佛陀出家。他認為佛是他家的佛,佛法是他家的佛法,一直很傲慢。直到佛陀入滅,他慌神了,到處跟阿羅漢請法,阿羅漢說到無我寂滅,他很害怕,接受不了,因為他認為輪迴有個所依,也就是不變的靈魂。

最後闡陀長老去請教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從另一角度開示遠離斷常二邊的中道,他才成就初果。(是某次佛陀對迦旃延尊者的開示,阿難尊者照搬說給闡陀長老)

說這個故事只是想表達:這種我見,自性見是俱生而來的,大部分人,只要不是斷滅見,就是這種常見,即使他沒有任何宗教知識。東方如此,西方同樣如此。只不過婆羅門教剛好能夠代表這種常見。

這種邪見是普遍的,在佛法的正見之光照破之前,人們幾乎都有。那些南傳批判的所謂大乘人,沒有通過佛法破除這種邪見,卻依著根深蒂固的我見錯誤的理解佛法,加深他們的邪見,這是人之過,非法之過。

很好笑,說中觀是吠檀多,唯識是本體論。這種張口即來的理性求真精神,真是不忍直視。有些人還自稱系統學習過大乘,上了大乘的當所以才blablabla,拜託,沒學好怪教材?或許是你們不合適,不合適就要把對方踩死?

大乘的一個常識就是二無我,不但五蘊無我,還有法無我。

唯識的基礎論典《百法明門論》開篇就說:「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為法。)」

《解深密經》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怎麼就被某些南傳學人解讀成「大乘是有我本體論」了,荒謬之極。

這個鍋,大乘不背。


修行年限高於三年,只要沒有得初果,照樣是沒法從一個相對高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的。

從來源上看,大乘和上座部無非就是兩種理論,如同物理和化學一樣。但從歷史傳承上看,上座部的巴利三藏來源有據可查。而大乘經典除原始的阿含經以外,最早只能追溯到佛陀般涅槃五百年後,甚至有些經典來路不明。你可以質疑巴利三藏的來源,但是以同樣的標準判斷大乘經典,會發現大乘經典的來源只能更不靠譜。

從經典的內容上看,首先大乘經典扭曲史實,諸如一些大乘經典認為阿難陀在佛陀在世時就是阿羅漢,但阿難陀在歷史上是在佛陀般涅槃後才成就阿羅漢的。其次大乘經典對諸如菩薩、辟支佛等等基本概念的認知完全存在問題,聽聞佛陀講法後當場成就辟支佛,這是違背辟支佛定義的。

從理論的邏輯體系上,大乘與上座部的理論基礎一致,即無常無我苦。基於這個基礎,上座部進一步要實證苦集滅道,破除貪愛滅除痛苦般涅槃。而大乘試圖基於此構建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從一開始的緣起性空到如來藏,在到最新的唯識八識。因為大乘缺乏進一步的證明存在即苦,所以並不認為輪迴需要出離。

從義理的角度上,由於大乘構建世界觀是基於時空邏輯的,所以必然存在我見。這種我見發育到最後,必然是成為梵我、超我之類的概念。而大乘基於這種世界觀搞出來的三身體系,也是與十二因緣絕對不兼容的。而上座部在這方面就清晰多了,並不需要猜想外部的世界究竟什麼樣,只要是無常無我苦,就能滿足十二因緣,就能依據其原理滅除貪愛,就能滅苦。

從實踐的角度看,大乘並沒有成就者,自然沒有能夠驗證其修行方法的例證。事實上大乘各個門派對成佛說法不一,但提到上座部的阿羅漢確是統一口徑的諷刺挖苦鄙視。而上座部的八聖道分是唯一的通往涅槃的道路,是經過每一個阿羅漢證實的。

從聲勢上看,在中國大乘以絕對性的優勢碾壓上座部,去任何一個電商網站搜索佛教書籍,基本上很少看到與上座部沾邊的。事實上你想找一套翻譯得不錯的巴利三藏都費勁,這有一半功勞應該算在大乘頭上。


謝謝題主的邀請,不知道邀請我是不是因為本人屬於參與這種衝突的積極分子,如果有這種印象實在是很慚愧……很巧今天剛剛被某位大乘朋友狠狠地教育了一番。正好符合題意就摘抄如下了:

某友: 看你一身戾氣 就知道你修行怎麼樣 佛鼓勵你到處辯論了?

被擊中要害了吧

准你評判什麼是佛說 不准我評判該不該吃肉?你嘴裡吐出來的是佛法?別人說的是屎?

一身戾氣 好意思說自己學佛 還原始佛教

你把大乘佛教當作發泄嗔心的假想敵 誤把罵戰當作護法

別人想普度眾生 你就怒不可遏 心得有多惡毒?

說實話這些話有的很難聽不過的確是不無道理,自我反省一下這些指責大部分並不是空穴來風。

本人對此的理解和回應是現在除了和佛陀有關的內容其他事情其實也比較難引發嗔心,對於這種讓自己在乎的、容易引起爭執的事情最好的方式就是身遠離,這方面我做得很不夠,還把上網跟人閑聊當一個休閑娛樂的事情。沒有看見的這些文字的很多時候我其實特別能夠理解大乘的朋友有同理心隨喜他們的善行,但一看到難免不會起心動念說幾句,這可能也是煩惱習氣的使然。

自己常常發表這些言論的發心,是出於對佛陀的無比禮敬,包含的「我慢」成分雖然有但是真的很少,而且每當發現的時候都會非常慚愧。換位思考,某些大乘朋友看到我的這些言論認為是在誹謗大乘心態是怎麼樣的,我的心態就是怎樣的……在我看來無限抬高佛陀神化佛陀反而是對這位正覺者的污辱,所以看到的時候就會不免非常著急而失去正念……不管怎樣在法義的辯論之後還是要有慈心的祝願彼此各自精進,尋找自己心目中的佛陀的教法。

可是說到底,之所以有這些言論畢竟都是由於自己懈怠放逸,給自己網上打口水仗找個借口,和因為政治、女權、愛狗吵架會有任何的本質不同嗎,並沒有。

在發生這件事情之後,下午還跟同修有過一次交流:

本人:下午因為上網無聊打發時間有和北傳人的爭論,升起非常強烈的嗔心,但是大概數分鐘后里面就覺知過來,那種心理痛苦的不適感一下子立馬就退散了,並沒有進行任何的思維去自我安慰,只是覺知以後心就不再去造作苦,感覺現在對於嗔的把握已經非常熟練了,只是對於貪還非常需要加強,尤其是對於無所事事中的焦慮想要找樂子的貪愛,自己分析了一下主要是因為當有嗔的時候心立馬遭受苦逼迫覺知後就自然卸力,而對於貪執的危害覺知尚且不足,要到真正產生不良後果了才知道過來

同修:後果出現了多正思維反思依賴樂受 沉溺樂受的過患 正思維多了以後 稍微出現一點樂受 心就會首先想到這樂的無常 依賴它的過患 就像被人騙多了 誘餌一出現就想到過患 後果 誘餌就索然無味了 平時在樂受多的時候多主動提起覺察 哪怕用些力維持 多主動調整 調查 引導 而且以上這些主要還是針對放下粗的貪愛 瞋煩惱以後獲得的樂受的貪 也就是色愛來說 如果是饑渴感 空虛感等等那些心要找吃的那種粗的貪愛 也就是欲愛的範疇 應該是要相比色愛更容易看到覺察到更容易放下並且看到它們的苦的 要多主動提起覺察在這些時候

這種衝突是事實存在的,如果要問怎麼看的話,承認其差異及衝突的存在,不要因為這種矛盾而影響自己的心就好了,如果有影響,那調御到最低限度,佛法是為了滅苦,不是為了增加煩惱嗔恨的……和聽只是聽,看只是看一樣,如實的看待這種衝突,這只是佛教發展到今天有各個傳承和派別之間的差異就會必然導致的事情,也是無常、苦和無我的。確信自己是佛弟子的話,那麼就始終以生活中煩惱是否減少作為修行的參照物即可,來選擇跟自己相應的法門。

作為衝突的經歷者對於自己過失和反省及對治如上,雖然我無法保證自己今後能做到身遠離,畢竟我只是一個五陰熾然的凡夫而已,希望這些不堪的東西里能給題主一些值得借鑒的東西。最後還是祝願您能永遠正念和慈心充滿,不要像我那樣浪費許多時間在無意義的事上,珍惜精進解脫之道。

禮敬那位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


大乘非佛說,主要是有3個源頭「

1.歷史唯物考據派,因為大乘經典沒有被窟內結集所記載,以及部分經典帶有所謂」神話色彩」,由此就說大乘是非佛說,問題在於,一者,南傳也有很多「神話色彩」,比如根本論典阿毗達摩是天界所說:二者,「來源不明」和「經典非佛說」可不是劃等號的啊,除非窟內結集等於全部佛說,否則從其他源頭流出佛說完全符合邏輯,當然可能不「唯物」了,比如龍宮,比如大梵天王。本來就不信佛不相信三界六道輪迴的人無所謂,學南傳也搞這一套,那可得小心反傷自身。

2.因為大乘經典未見於窟內結集所說。這個問題前面說了,除非能證明窟內結集等於全部佛說,否則不成憑據。

3.以為大乘是向外道梵我靠攏,所以非佛說。這個就比較有意思了,作為一個南北傳都很歡喜都喜歡學習的人,學了這麼多年大乘,咱可恁是沒學到梵我,對於無常無我苦空深以為然。對於把大乘經典看出梵我意味的,除了如來藏系經典可以有所諒解外,我真的想吐槽一下你們到底是怎麼看書的,尤其是把中觀和吠檀多糾纏到一起的,更是古怪了,完全暴露了對中觀一無所知。


南傳的經典、理論與修行方法是北傳不能否認的,但北傳的許多經典、概念、修行方法是南傳根本沒有的。從道理上講,時間先者否認後者是合理的,時間後者確有杜撰之可能。北傳說南傳是小乘則不合理,如果南傳是只顧自己解脫不管他人的小乘,那是如何流傳至今的?

所以,我建議你拋開這些無意義的問題,修行南北都認同的 戒、止、觀。


客觀來說,大乘和上座部的衝突明顯大乘有宗派鬥爭的跡象,而上座部相對比較實事求是。

首先從教證上看,大乘佛經里有明顯的貶低阿羅漢不究竟的經文,並把聲聞乘貶稱為小乘,貶阿羅漢是自了漢,貶聲聞乘根性不足等,而這些說法在小乘的原始佛經中根本不存在,所以形成了宗派之間的鬥爭。

第二,從歷史上看,大乘佛經的這些說法嚴重違背歷史事實,因為佛經都是幾百阿羅漢核對寫出來的,歷史上集結了3,4次,沒有阿羅漢,原始佛經根本沒辦法流傳,佛法早就會絕跡,因此說阿羅漢小乘,自了漢等說法完全違背了歷史事實,相反自稱普度眾生的大乘佛教徒從來沒有集結佛經的史實,而大乘佛經又全部來路不明,但大乘卻反過來說小乘阿羅漢不弘法度眾生,不度眾生那佛經都是誰集結的?

第三,原始佛經的教義和大乘佛教的教義明顯衝突,比如原始佛教講12緣起三世因果,認為無明是輪迴之因,人如果斷無明後,剩下的11支在來世全部無法緣起,也就是無有輪迴之果,入無餘涅槃,可是大乘佛教認為即便無明斷滅,來世依然可以輪迴,提出來古佛慈悲再來的說法,也就是說即便斷無明後,剩下的11支在來世依然可以緣起,這就違背了因果規律,既然無明是輪迴之因,斷滅無明必然沒有輪迴之果,因此古佛是無法再來六道輪迴的,所以從教義上看,大乘佛教有明顯的漏洞,是篡改出來的佛法,並藉此說小乘不慈悲,因為羅漢會入無餘涅槃,不度眾生,實際上大乘的這種慈悲是建立在破壞12緣起思想以及三世因果的基礎上而建立的


我曾經受大乘非佛說的影響很深,很推崇南傳。也許我還有微小善根,在最懷疑大乘的時候也沒有說出毀謗的話,還遇到了幾個見地和修持都非常棒的大乘修行人,如同久旱逢甘霖,他們讓我重新拾起了對大乘佛法的信心。

所以建議題主多親近善知識。


佛法就是教人「如何理性看待人心觀點各異這回事」,各自人心的觀點叫「四相」,此乃生死之源。

執持「四相」之下,必引致閣下在人生任何領域都一定存在衝突的機會,不會理性。

A君在北京某地方一樓看見某景觀。
B君在香港某地方一樓看見某景觀。

兩者之間存在矛盾、衝突嗎?值得深思。抱歉,以上末學沒有用人心觀點去表達回應。

【佛法所指的「著相」究竟是什麼?】
Handsome:法國名牌「hermes愛瑪仕」,一個手袋可以為賣200,000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6845773/answer/103199162?f3fb8ead20=45a04ebbf5a195c35ee2f0b58754591b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

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

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

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若我遇眾生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眾生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痴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堅受不可舍

我慢自矜高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如是人難度

是故舍利弗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

過去無數劫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舍利弗當知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嶮道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如氂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以苦欲舍苦

為是眾生故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場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著樂痴所盲

如斯之等類云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

並余諸天眾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若但贊佛乘

眾生沒在苦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但為教菩薩


經藏中有為數不少的場景是描述佛陀駁斥具有錯誤見解的比丘和外道的。

如果把不是佛陀所說的說成是佛陀說的,那麼作為佛陀的弟子,在有能力的時候是要進行駁斥的。

增支部2集24經/經(莊春江譯)

  「比丘們!有這二者誹謗如來,哪二者呢?將非如來所說所講解說為如來所說所講;將如來所說所講解說為非如來所說所講,比丘們!這二者誹謗如來。

  比丘們!有這二者不誹謗如來,哪二者呢?將如來所說所講解說為如來所說所講;將非如來所說所講解說為非如來所說所講,比丘們!這二者不誹謗如來。」

佛告給孤獨長者:

  「善哉!善哉!宜應時時摧伏愚痴外道,建立正論。」--《雜阿含》

在我的比丘弟子……

在我的比丘尼弟子……

在我的優婆塞弟子……

在我的優婆夷弟子聰慧、成熟、自信、得安穩、多聞、持法、法隨法行、正向、依法而行時;在我的優婆塞弟子學了老師的教法後,未能向人講解、宣說、教導、建立、揭示、分析、清楚解釋時;在我的優婆塞弟子未能以正法來駁斥錯誤的見解,駁斥之後宣說非凡的法義時;我不會入滅。--相應部51相應10經/塔廟經


真正的理性,是不看這些衝突,不陷於攻訐與割裂,而能從外部的衝突中,內觀反省出自己以往所學所修,是不是給自己的身心帶來了更多無貪、無嗔、無嗔的素質,是不是能夠面對現實生活時,能夠更少了一些貪愛有我,是不是越來越趨向於遠離、無欲、舍與滅,是不是越來越自在、歡喜與清凈。


修改自己之前的答案

小乘佛教批判大乘非佛說,此批判是否能立得住? - 低疤的回答 - 知乎

雜阿含684經[正聞本881經/佛光本696經]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比丘於色生厭丶離欲丶滅盡丶不起丶解脫,是名阿羅訶丶三藐三佛陀;受丶想丶行丶識亦如是說。

  若復,比丘於色生厭丶離欲丶[滅盡丶]不起丶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丶想丶行丶識亦如是說。

  諸比丘!如來丶應丶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

  諸比丘白佛:

  「世尊是法根丶法眼丶法依,唯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如來丶應丶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法自知,得三菩提,於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丶四正斷丶四如意足丶五根丶五力丶七覺分丶八聖道分,是名如來丶應丶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後聲聞成就隨法丶隨道,樂奉大師教誡丶教授,善於正法,是名如來丶應丶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

複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丶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丶應丶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梵輪,於大眾中師子吼而吼。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這段經文告訴你,佛不等於其他阿羅漢,只有 佛有完整丶圓滿丶究竟的如來十力。

雜阿含498經[正聞本1554經/佛光本49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那羅揵陀賣衣者庵羅園。

  爾時,舍利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深信世尊,過去丶當來丶今現在,諸沙門丶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佛告舍利弗: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哉所說第一之說,能於眾中作師子吼,自言深信世尊,言:『過去丶當來丶今現在,沙門丶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佛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佛問舍利弗:

  「汝能審知過去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復問舍利弗:

  「知如是法丶如是慧丶如是明丶如是解脫丶如是住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

  「汝復知未來三藐三佛陀所有增上戒,如是法丶如是慧丶如是明丶如是解脫丶如是住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

  「汝復能知今現在佛所有增上戒,如是法丶如是慧丶如是明丶如是解脫丶如是住不?」

  舍利弗白佛言:「不知,世尊!」

  佛告舍利弗:

  「汝若不知過去丶未來丶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中所有諸法,云何如是讚歎,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說言我深信世尊,過去丶當來諸沙門丶婆羅門所有智慧,無有與世尊菩提等者,況復過上?」

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我不能知過去丶當來丶今現在諸佛世尊心之分齊,然我能知諸佛世尊法之分齊,我聞世尊說法,轉轉深,轉轉勝,轉轉上,轉轉妙,我聞世尊說法,知一法即斷一法,知一法即證一法,知一法即修習一法,究竟於法,於大師所得凈信丶心得凈:『世尊是等正覺。』

  世尊!譬如:國王有邊城,城周匝方直,牢固堅密,唯有一門,無第二門,立守門者,人民入出,皆從此門,若入丶若出,其守門者雖復不知人數多少,要知人民唯從此門,更無他處。

  如是,我知過去諸佛丶如來丶應丶等正覺,悉斷五蓋:惱心丶令慧力羸丶墮障礙品丶不向涅盤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彼當來世諸佛世尊,亦斷五蓋:惱心丶令慧力羸丶墮障礙品丶不向涅盤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今現在諸佛世尊,如來丶應丶等正覺,亦斷五蓋:惱心丶令慧力羸丶墮障礙品丶不向涅盤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

  「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丶未來丶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丶[令]慧力羸丶墮障礙品丶不向涅盤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陀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雖然能能聽懂各種佛陀傳授的佛法,也知道佛陀透過四念處丶七覺分證道。但舍利弗尊者尊者終究不知能知道未來一切佛的境界。因為阿羅漢不是佛。

中部012 獅子吼大經

舍利弗!如來有此等如來之十力,具足其力之如來得無上中王之地位,於眾中作獅子吼丶轉梵輪。其十者何耶?舍利弗!於此處,如來如實知道理為道理,非理為非理。舍利弗!如來如實知道理為道理丶非理為非理丶是如來之如來力也,依其 力如來得無上牛王之地位 ....

相應部47相應12經/那難陀經

...

「大德!我對世尊有這樣的凈信:過去不存在,將來不存在,現在也不存在其他的沙門或婆羅門比世尊更高證智的,即:正覺。」

...

「又,舍利弗!你以心熟知心後,知道我現在阿羅漢丶遍正覺者:『世尊有這樣的戒。』或『世尊有這樣的法。』或『世尊有這樣的慧。』或『世尊有這樣的住處。』或『世尊有這樣的解脫。』嗎?

不,大德!」

...

所以在南傳經文裡面。

1. 如來因為有如來十力,所以如來超越一切人,得到無上中王,無上牛王的地位。經典未說聲聞阿羅漢有如來十力,或聲聞阿羅漢可以和如來並列無上中王,無上牛王。

2. 南傳經典中的舍利弗尊者,一樣不知道『世尊有這樣的慧。』或『世尊有這樣的住處。』或『世尊有這樣的解脫。』

所以南北傳的經文是一致的,即使考慮南傳聖典,阿羅漢一樣不是佛

--------

根據南傳丶北傳丶漢文丶巴利文都記載的經典內容,阿羅漢還沒有到達 佛陀的高度。

阿羅漢和 佛都證無餘涅盤,但阿羅漢沒有如來十力,阿羅漢沒有一切智,阿羅漢可以聽懂佛傳授的深妙佛法,但是仍然無法知道『世尊有這樣的慧。』丶『世尊有這樣的住處。』丶『世尊有這樣的解脫。』

回到所謂大乘和聲聞乘的爭論。

假設經典說:「聲聞法就是全部的佛法,修聲聞法成為阿羅漢,證量就和如來完全相等,只有悟道早晚不同」那要說大乘非佛說還有立論空間。

但聲聞經典說的是「阿羅漢不如佛」,連傳授聲聞法,傳授阿羅漢道的經典都說阿羅漢不究竟,不如 佛。那有個比聲聞法更究竟的妙法 -- 大乘來教你怎麽成佛,是合理的。


上座部靠譜,想想就知道了。菩薩是何其稀有的物種?怎麼可能像大乘宣傳的那樣人人可學?

世尊在世那麼多年只教出了一個菩薩——那就是彌勒菩薩,你覺得現在這些人有超過佛陀的嗎?能把你教成菩薩?

想清楚這個,就知道大乘完全就是道德綁架,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那一套了。

大乘說他崇高,實際上是假崇高。因為他要求幾個剛剛進入職場的新人不要談加薪的事,甚至還要把原來的積蓄充公,不然就是吝嗇,就是不回報社會。


最初的分歧,是對戒律的態度。

簡單來說,大乘認為可以蓄產,上座部認為必須要飯。

現在的分歧,是大乘認為上座部「只顧自己解脫」。

注意,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認知:阿羅漢的涅槃與佛的涅槃,沒有任何區別,都是在此生結束後,永遠止息輪迴,不再有我,不再有來生,不再出現在世間(世間就是五蘊十八界十二緣起,俗眾所說的出世和入世都是世間)。

唯一不同的是,阿羅漢的最後一世,在善巧方便方面,不如佛陀最後一世那麼會啟發人、教導人。

事實上,沒有什麼佛法是只顧自己解脫的,都要往下傳承——只不過上座部對你的先後天條件有要求罷了,比如最好是男的、身體一定要健全、生在有正法的國度地區、人性未泯、口碑尚可等等,否則你不可能順利地專心持戒和修定,而且如果你此生修不出個所以然,那你就等著不知道多少世以後才能再當人的時候去修吧,到那時候有沒有佛法還不一定——而佛陀則可以藉助自己的社會聲望(王族)去接納更多的人(賤民),教導個別已經自甘墮落的人(妓女),甚至根據傳說,他能穿越時空去教導身處沒有佛法的世界的人(死去的母親)。

所以大乘認為,要修到像佛那樣懂得各種善巧方便,度化各種不容易獲得人身的眾生以後,再入涅槃。

而在此之前,只保留包括法執法痴在內的菩提心,也就是只保留度化他人這個執念、只對研究各種善巧方便的解脫方法感興趣——以此為唯一的輪迴動力,並且!有能力在去世和投胎時,住於自己希望去的世界所對應的禪定境界——這種人,叫做菩薩。

直到有一天,菩薩自知與佛的智慧無異了,覺得:可以了,到此為止吧,這一世就作為最後一世吧。——他就被稱為佛。

也就是說,要先達到阿羅漢的持戒、禪定和認知水平,才有資格去談想不想成為菩薩。

沒有果位的人糾結於菩薩好還是阿羅漢好,知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就像你小時候糾結於上清華還是上北大,完全就是在胡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你將會經歷什麼,你真是想太多了好嗎。

並且這些胡扯的俗眾,只不過是拿「菩薩不舍世間」的現象,作為自己「追求常樂我凈」的借口罷了。修凈土宗的有多少是抱著闔家升仙永享榮華想法去瞎胡鬧的自己心裡沒點兒B數嗎。

我佛慈悲。


你看一下網路中這些「衝突」的人都是什麼人,就知道為什麼了。都是修行基礎不紮實,貢高我慢,沒有得到系統正規的修行的人,對佛法都是半懂不懂,只知道沉溺於語句之上,不懂如來究竟義。

大乘法門向來不與小乘法門衝突,小乘的修行門,大乘學人也要學。四聖諦,十二因緣等都不能落下。祖師云:隔小於大,不可見道。

佛說《法華經》,就是為了解開眾生對三乘的偏見,講會三歸一。沒有三乘,唯一乘,無二亦無三。所以修行人要對大乘、小乘有正確的認識思想,不能搞分別妄見。


推薦閱讀:

喬達摩.悉達多其實是心理學大師?
佛教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生而不平等的?
我奶奶家信佛,姥姥信耶穌,我都有點信怎麼辦?
釋迦摩尼為什麼不再去創建一個自己的美好世界讓我們過去呢?
出售佛像是否有罪?原因是?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 大乘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