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2017年1月日劇《媽媽,我可以不做你的女兒嗎》?
今天完結了各位,2月4日。反正坑都挖下來了,快來填。
順序更新,更新在文章末尾。轉自己的一篇安利向劇評,鏈接:知乎專欄 文章原題目:媽媽,不當你的女兒可以嗎 | 玩偶人生原文如下:
這部新劇的名字叫「媽媽,不當你的女兒可以嗎?」,看了三集之後非常驚喜,終於有討論原生家庭和次生家庭關係的題材了。
其實在現已出的電視劇中,這些橋段你一定不陌生:比如婆婆過多地干涉夫妻生活,婆婆拿出一百萬說請你離開我的兒子,婆婆未經過兒子同意就商定未婚妻……儘管這些橋段都展現了「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和次生家庭關係」,但是都太戲劇性,主要作用是為愛情線服務。編劇要的只是「惡婆婆(丈母娘)拖慢劇情」這個效果,並沒有系統地討論這件事發生的原因,以及它的嚴重性和普遍性。
在知乎里搜索「原生家庭」,我很驚奇地發現很多人覺得自己「被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所害」,並尋求擺脫束縛的方法。具體地說,就是我們的成長環境會給我們帶來很多,不易覺察的深遠影響,兒童時期子女和父母的相處,父母之間的相處,很大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性格,影響我們和伴侶相處的方式,也有可能是我們的一些「莫名其妙的抗拒」的根源。
知乎上已經有非常好的文章,我就直接引用了,感謝作者:簡單心理,鏈接: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能有多大? - 簡單心理的回答 - 知乎,轉發請聯繫原作者。
「媽媽,不當你的女兒可以嗎」這部劇中,母親和女兒(小美)的關係勝似戀人,母親看似很享受有這樣一個優秀的女兒,小美也很驕傲有這樣一個美貌又像姐姐一樣的母親,母女之間沒有任何秘密,小美唯一沒有告訴母親的事情便是「頭頂上一塊硬幣大的斑禿」。
然而小美為了處處和母親達到一致,在做任何決定之前都會下意識看一眼母親的臉色,小到決定房間壁紙,大到是否和男朋友繼續交往,母親也深諳如何通過言色來暗示女兒自己的喜怒。
劇情的推動讓我們發現,母親身上也背負了太多來自外婆的壓力,外婆對母親有著極強的控制欲,在母親沒有當上老師,沒有嫁給理想的丈夫之後,外婆表現出極大的失望。
劇中的母親不斷在暗示自己,「要給女兒她自己想要的生活」,其緣由不過是在於,外婆並沒有讓母親過上母親自己想要的生活,然而不幸的現實卻是,母親在自己女兒身上,復刻了外婆對自己的這種控制欲。
劇中不斷強調幾件事情,其一,父親的鏡頭和台詞非常少,讓我們了解到在這個家庭之中,父親的角色非常模糊,其二,便是母親和女兒如同情侶的關係,在女兒已經成年且經濟獨立之後,母親和女兒保持的親密度卻依然如同戀人一般。
當女兒做出自己不滿意的決定時,母親會卧床裝病,直到女兒妥協;女兒和男朋友約會,母親會跟蹤女兒並不斷介入……值得注意的是,在劇中女兒有一段獨白:「當看到媽媽難過的表情時,我便沒有任何反抗的能力」。
事實上,當子女成年後,開始擁有自己的人生伴侶,這會讓家長感覺自己受到了威脅,下意識與之爭奪來自子女的愛。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親子關係配偶化(Spousification),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現象並不只發生在異性親子關係中。女兒也可能被母親當做伴侶,兒子也可能被父親當成伴侶。
配偶化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愛意的配偶化,一種則是敵意的配偶化。這兩種情況也會在同一對親子關係中出現。當父母一方將孩子作為自己的伴侶對待時,會將自己對於愛人的親密渴望與期待,在婚姻中未能得到滿足的情感都寄託於孩子身上,這便是一種充滿愛意的配偶化(affectionate spousification)。
通常,他們會以想像中伴侶的互動方式與孩子進行互動,以伴侶的標準要求孩子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如,在課餘時間與孩子形影不離,夜裡也與孩子相伴而眠等。
但另一方面,他們又會混淆子女與伴侶的差異,誤將孩子當做對方的替身、自己婚姻不幸的替罪羊,將自己對於伴侶的憤怒、不滿以及婚姻中的緊張感(tension)發泄在孩子身上,例如,對孩子說,「你說這話的口氣跟你爸一樣自私」。這時,就出現了敵意的配偶化(hostile spousificiation),頗有種殃及池魚的感覺。
在一段配偶化的親子關係中,愛意與敵意通常都是同時存在的,正如同人們與伴侶相處的樣子,既溫馨甜蜜,也會有爭吵抱怨。Kerig(2005)就認為,配偶化中的愛意與敵意,就像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在夫妻關係不和、或單親、離婚的家庭中,孩子很容易成為某一方的陪伴者,傾聽ta對婚姻的抱怨,或會被期望、被塑造去填補「伴侶」的(實體的與情感的)空缺。因而,在這些家庭中,家長與孩子之間也更有可能出現這種配偶化的關係。
在重組家庭中,家長出於愧疚感,希望自己能夠加倍保護這個孩子,並且在與新配偶產生矛盾時,也會認為這個陪自己經歷更長時間的孩子是唯一能理解自己的人,而與其更加親昵,形成一種類似伴侶的關係。
此外,學者們認為,配偶化的親子關係具有代際的傳承性(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由於一個人在原生家庭里,與父母中的一方形成了配偶化的關係,ta沒有一個常規的「角色榜樣」(role model),不知道理應如何與配偶、子女互動,只習得了父/母(如同伴侶般)親密地對待自己的方式。因而,在未來的親密關係與親子關係中,Ta也更容易「複製」這種配偶化的親子互動方式。
配偶化的本質,是家庭邊界的解體(boundary dissolution)
在結構家庭治療流派中,Minuchin(1974)提出了家庭中「邊界」與「子系統」(subsystem)的概念。在整個家庭大系統中,「夫妻」,「父子」,「母女」等就是家庭的子系統。個人邊界指的是個體之間的心理距離和界限,而家庭中的邊界指的是,不同子系統之間的心理界限,例如,夫妻關係與親子關係是否被嚴格區分開來。
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邊界,可以是「混亂的」(diffuse)、「清晰的」或者「僵化的」(rigid)。
在子系統邊界清晰的家庭中,成員們一方面能夠感受到對家的歸屬感和親密,另一方面也各自承擔與角色相符的責任與義務(如,家長承擔照顧與養育的責任),並發展出自身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當子系統之間的邊界解體,便會將家庭陷於混亂之中,即成員之間角色與責任義務混淆,如家長扮演著孩子的角色,孩子扮演著伴侶的角色,或者某一個孩子承擔著照顧家中其他兄弟姐妹的責任等。
配偶化的本質,是「夫妻」子系統與「親子」子系統之間邊界的解體——夫妻不再是伴侶,孩子成為了伴侶——這很像是某一方家長打破了夫妻與親子子系統之間的邊界,侵入了親子子系統,與孩子形成「新」的伴侶子系統。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學者們將配偶化中的家長,稱為「入侵的家長」的原因。
當家庭各個子系統之間的邊界都陷入混亂時,如配偶「成為」子女,子女「成為」配偶,某一個孩子「成為」其他子女的父母,家庭就陷入了一種極端的邊界混亂狀態。這種狀態,就被稱為家庭邊界的「糾纏」——家中的每個人都過度地捲入了彼此的人生,相互糾纏。
(作者:KnowYourself 鏈接:知乎專欄)
關於「親子關係配偶化」的內容,推薦這篇文章:知乎專欄,原標題:《「他媽媽好像總把我當做情敵」|研究:當父母把孩子當作了伴侶》。
在寫這篇安利向劇評的時候我很糾結,要不要把我的個人經歷寫出來,我對這部劇的一部分認同感,的確來我的經歷。
我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但是她的主要關注對象是我的弟弟(笑),她會在我們和她意見不合的時候假裝生病(看到和劇中劇情吻合的時候我簡直愣了)有時候我看到一些心理學的論文,以及和心理老師的溝通,會讓我想向我的母親傳遞一些信息,但是就算是母女關係,我也只能提出「你不要太介入我弟弟吧」這種柔軟的建議,我也非常苦惱要如何和我弟弟說明這些事情。
並且我發現我自己,也在復刻一些我十分討厭的我母親的行為,比如我很討厭母親生氣就喜歡掛電話、摔東西的行為,但是我生氣也會這樣;在大學期間,我母親和我的聯繫幾乎只有打錢,每次我提出想要什麼的時候,母親總會馬上回絕我說「給你打錢好嗎,自己買,我很忙」,假期想要和母親一起出去逛街散步,母親也常回復我「給你打錢好嗎,自己去,我很忙」,這讓我一度非常痛苦也多次談心無果,直到有一天男朋友問我,為什麼相對於手工的、需要費心的禮物,我更喜歡送貴的、省事的禮物,甚至有一些貴得讓人有負擔。我回答他說,因為我覺得既然我不願意花那麼多時間和精力,我就買貴一點,用錢來彌補。回答完他的那一瞬間,我才開始猛然意識到,我其實一直在模仿我的母親的一些行為,但是我自己都沒有覺察。我相信這些事都並不是只發生在我身上,但是即使我們已經意識到了問題,也不會向父母提出「請你們改正」,因為我們怕傷害他們。我們只能暗示自己,我將來一定要做和他們不一樣的父母,我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對待我身邊的人,我一定要……這和劇中的媽媽一樣,不是嗎,她每天都在告訴自己,不能像外婆對待自己那樣,對待女兒,然而一切卻事與願違,情緒在控制身體的時候,彷彿有惡魔控制了手腳,落入了這個以人生為代價的玩笑。我在看這不劇的時候帶了一部分的個人情感,大家在看劇過程中肯定會對劇情有不同的理解,希望大家見諒。另,此劇僅有八集,每周六更新,好劇值得分享,以上。
2017年2月9日更新
我寫這篇文章,第一初衷是把這部劇安利給大家,這是一篇安利向的劇評,我自己沒有心理學的研究背景,只是對心理學的知識很感興趣,身邊有一個和我有一些私交的心理老師,我經常會和他聊天,問他一些專業的看法,有時候會把我獲取到的信息分享出來。
電視劇僅僅是電視劇,我們不能期望它能達到怎樣高的功能性,作為一個電視劇來說,能讓觀眾意識到問題,並開始思考,就已經不錯了。電視劇的劇情走向,可能會給生活中碰到相似情形的你,一些啟示,一些靈感,但是完全地信任編劇和演員傳遞給你的,所謂的「解決方法」和「生活態度」,包括隨意地判斷身邊的家人的狀態這件事,都是很危險的。
首先家人之間,有相似的面部表情,行為舉止,都是很正常的,我們會無意識地模仿身邊的人,這也是很多夫妻生活很多年之後,大家會覺得他們「很有夫妻相」的原因。甚至你和大學室友住在一起久了,他常用的語氣、措辭,你都有可能模仿,所以更不用說家人。「生氣」、「憤怒」、「哭泣」只是一些負面情緒,甚至我覺得只能算是情緒,「負面情緒」不等於「不正常的情緒」。
我覺得我的母親在掛我電話的時候,我會感覺到「受傷」,所以我討厭母親的這個行為。而我發現自己也喜歡掛別人電話——站在上帝視角來分析:是因為我知道被掛電話會受傷,所以在電話里起爭執的時候,我想要在心理上懲罰那個和我通話的人(「掛電話可以表達憤怒」這件事像寫在了我的潛意識裡,前提是我並沒有意識到,我是在憤怒的時候,無意識的情況下掛別人電話的,並沒有刻意想要通過掛電話來達到傷害他們的目的)。
這些情景都是很特殊的,並不代表所有的「傷害」「生氣」都是潛意識裡的模仿,我們要就事論事,我們現在只是在談論「相處方式是否讓雙方都舒服」這件事,而不是做「價值判斷」。
隨意地根據在網路(知乎)上看到的一兩篇文章,一兩句讓你感同身受的話,就判斷身邊的人,或者判斷自己,「有精神病」「有抑鬱症」「有戀母情結」等等,都是不可以的!如果你實在是太疑惑了,就去請教心理醫生。
不管這部劇的劇情發展走到怎樣的地步,我都希望觀眾不要落入劇情的圈套。
很多時候,做電視的,包括電視劇、綜藝、訪談,他們找觀眾喜歡的話題,編排觀眾喜歡的劇情,說觀眾想聽的話……然而有的人,真的可能因為哪位名人說了一句話,就「信以為真」,就「備受鼓舞」,就按照聽來的話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還是要自己好好過。
就我而言,我開始意識我會無意間模仿我媽做的一些事情,之後查了很多資料,學習了 " 哦~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 "。
意識到問題總比沒意識到要好,採取行動就有可能更好一些。
在應對這些貌似是人生中的「不可抗力」的時候,有一個幾乎萬能的方法——閑著沒事的時候,努力思考兩個問題:
1、「現在的我,和自己相處得是否舒服?」
2、「現在的我和我身邊的人,是否在用我希望的方式相處?」
思考這兩個問題很痛苦,很費勁,會覺得思考它什麼用都沒有,但是如果想清楚了這兩個問題,我們也許就過上了嚮往的生活,這個方法至少於我而言是有用的,分享給你們。
其次對待我弟弟的事情上,我時常鼓勵我的母親,讓她嘗試從一些小事開始放手,讓我弟弟去獨立地面對問題,溝通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這部劇里兩代母女之間都缺乏的。
這個時候又會被問到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和TA談過了,但是沒有用」,這件事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裡面有講,知乎專欄,截取一段出來:
比如之前有朋友跟我吐槽「跟爸媽有個什麼矛盾,找他們認真談了一次談崩了,怎麼辦?」
我立即反問「你才談了一次就問我該怎麼辦?繼續談啊,這一次談不攏,吵架了,那就暫時不談了唄,下一次找機會再聊,再談不攏,再找機會再聊」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任何一個人接受與其預期不同的東西都尚且需要時間,更不用說要接受與其完全反對的東西,不能因為它「需要時間」就判斷這件事不可行。
舉一個例子,我在看美劇摩登家庭的時候,有一集里講,老爸回憶說,他的兒子當年向家人公開出櫃,他一時不能接受,愣了一段時間,他的兒子就說他「頑固不化 漠視人性」。然而你想一想,就算是你把房間漆成了他不喜歡的顏色,他都尚要一段時間才能接受,現在兒子跟他出櫃了,卻要他馬上接受,瞬間接受,這是什麼道理?
同理,比如我們在和家人溝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一開始不接受,或者需要一段時間接受,或者感覺沒有未來,都是正常的,還是要看我們怎麼努力。
暫時只想到補充這麼多,最近劇荒,也希望小夥伴們能有好的安利給我。
2017年3月10日
我馬上要去參加複試了……好緊張啊
「婚姻從來都不是逃離糟糕原生家庭的手段,經濟獨立才是。」
我的男朋友之前給我分析,為什麼我爸媽對我的生活介入地如此之多,可能是因為我本身也太過依賴他們。
我回家的高鐵票從來都是我爸幫我訂的……四年了,我的內衣從小就是我媽給我買的,我到去年才知道自己胸罩的罩杯具體是多少。本身太過依賴他們,卻在某一些特定的事情上,想要自由和獨立,大概有點雙標。
看這部劇的時候,我還很喜歡刷一下評論,看到大家都在評論說,這不就是我媽呀,我就笑了,原來在親子關係中受傷,甚至已經惡化成對抗都不在少數,我就安心了,我還一直擔心我的忤逆是不是有點白眼狼呢。
我略懂皮毛的講我看到的幾個點吧。
1.
波瑠即使與男票相處也是很生疏,一點也不親密的。她自己說她是利用了男票,只是利用他離開自己的家裡。而我覺得不然,我自己理解的,是失去了愛的能力而已。因為媽媽從小給予的不是無條件的愛,而只是以愛為名的控制,跟自己一致的就是真正的女兒,與自己不一致的就是假的。女兒並沒有發育出平等愛人的能力,從親密關係中習得的僅僅是畏懼與服從。她不懂得愛,也不懂得了通過肢體接觸去表達愛,也就會表現出這種抽離的唯唯諾諾的待人方式了。2.
媽媽為什麼對於女兒談戀愛,離開家裡表現得如此歇斯底里?媽媽並不愛她丈夫,只把他當成飯票,提供自己舒適的生活,媽媽從不在乎丈夫的感受,不關心丈夫的工作,也不聽丈夫的勸說。丈夫是外人,而女兒是自己的骨肉,一輩子沒法捨棄的關係,於是她把自己所有心血都灌注於女兒身上。這個觀點我真的經常在女性身上能看到,不管是媽媽輩的,或是還沒當媽媽的同齡女性。進化心理學有個觀點,在遠古時代,由於女性可能與多個男性交配過而懷孕,所以男性是沒法保證自己與兒女存在血緣關係的,而女性是可以保證十月懷胎一定是自己的血緣的,這樣進化的結果,就是爸爸與兒女疏遠一點,而媽媽與兒女完全交融。3.
為什麼媽媽從沒反思過自己的教育方式?從小男孩與女孩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就是不一樣的。傳統意義上,男孩玩的是對抗的遊戲,更在意征服世界,更關注時事政治,會注重公平。女孩玩的是照顧的遊戲,更在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關注八卦新聞,不會注重公平,只會注重自己的利益。事實上,遠古至今,女性獨自存活都會比男性困難,這就必然使女性進化出更自私的充分利用他人以滿足自己存活的心理。所以爸爸更容易從客觀的社會的角度教育兒女,而媽媽更容易自私的以滿足自我利益為核心來教育兒女。這部劇反映了太多現實家庭的實際矛盾。也給了觀眾一個客觀審視自己的家庭的機會。何謂愛。又何謂越界了,控制了。誰也說不清。因為兩個人的關係就會此消彼長的,雙方利益各種拉鋸。極其不穩。所以我慢慢覺得,一個家庭,三角形的,甚至多邊形的,才是更加穩定的。各方合縱連橫,反而更能穩定。最初看到這部的標題時想歪了(扇自己一巴掌.gif)誤以為是貴亂倫理系列
看了之後發現完全不是 這題材太棒了雖然劇里媽媽和女兒的情況算比較極端的案例 但不得不說現實生活中像這種界限不明確的親子關係一點不罕見 尤其現在二三十歲左右的子女輩和四五十歲的父母輩之間 感覺母女之間往往更明顯 當然 沒劇里那麼誇張就我個人而言 對みっちゃん的媽媽掛在嘴邊的那幾句話就很有感觸
女兒喜歡什麼我當然一清二楚啦
你那點心思我還不懂嗎?哎呀她還是個小孩呢 離了我還不知道過成什麼樣子……可能很多朋友也聽過類似的話 只是程度不一罷了
這部劇里的情況自然是到了讓人倒吸一口氣的地步 不過也有一層重要原因 母親一輩子沒能得到外婆的一句認可 年輕時的那些抱負也都沒能實現 自身的性格、家庭的教育方式導致她沒有任何安全感、成就感 所以才想操控女兒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吧 然而當女兒過於優秀過於幸福時又有些妒忌 當女兒不再順從時又害怕被丟下 企圖通過撒嬌實現自己的佔有慾和控制欲女兒不是機器人 長大了當然會有自己的思想
這時候必然發生矛盾衝突呀
目前的發展很有趣 期待後續(???)
PS.請問這樣的男票到哪裡能找到哦??誰再敢說影帝難看我上來就是一頓揍!明明那麼可愛!金正男:弟弟,不做你的哥哥可以嗎?
=================================================================
預定中……
明明是小清新的畫面,我感受到的確是無盡的恐懼,這恐懼來源於劇中那位母親,也來源於現實中我的母親!這時,我會慶幸我好歹還有個弟弟,她那種瘋狂勁是分散在兩個人身上的,要不然,我恐怕會變成劇中那位女兒!
我把這劇的影評分享到了朋友圈。並說了演員很好。我媽叫我刪掉。
我還以為是母女百合,竟然是講母女關係
參見電影《鋼琴教師》
昨天剛刷完,感覺結尾反而不同於前面的來的有衝擊力。但是我覺得這依然是一個很能讓我思考的一部劇。
我想起了去年看的一本書,名字《少有人走的路》,第二部和第三部一起看的,印象中是第三部,講了這麼一個案例,作者說是她的同事的。
具體事情好像是病人從高中階段就開始在心理醫生這治療,是個女生,在漸漸與心理醫生建立良好信任關係的時候女生的媽媽不同意再給她支付治療費用了,但是女生自己賺錢堅持了下來,治療一直持續到女生工作,時間特別長
最終治療獲得進展是有一次女生說出了 她的母親真像一隻蜘蛛,女生很討厭蜘蛛,它覺得蜘蛛用網束縛獵物。
她的母親就是一直束縛她讓她難以獨立,但她對她母親的依賴又讓她完全無法自拔,認識不到這一點。而且,她自己也是一隻蜘蛛,一旦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她就會變的極度粘人,讓關係難以持續。這個案例和這個劇真的很像,在這個家庭裡面也是父親的存在感很弱,在女生搬出去住以後,父親總是時不時給她送一些小的傢具用品,後來女生有感覺到父親的用心。
這個案例裡面的女生儘管有積極的心態在治療,但是比起心理醫生的推動,她的母親的阻撓是無時無刻不在的,所以進展尤其緩慢,書中作者也對長達數年的治療,並且最終能取得進步感到驚訝。
劇中女主因為和男主的關係的建立,和母親的關係產生了變化,自我意識開始覺醒,而現實中可能像女主這樣類似的人根本不會碰到男主這樣的人,根本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擺脫母親的束縛吧……
不知道我為什麼會對這個題材感興趣,成長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對心理,兒童教育題材特別感興趣。不過我媽媽對我完全是放養類型呢高調承包我瑠盛世美顏(新手機沒圖,盜一個吧友圖片)
看完了第五集,越來越有意思了,我本來想著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裡面的母女關係比較極端和戲劇化,但是我昨天看到一篇知乎「心理學問答」說48歲媽媽和15歲兒子夜夜發生不可描述的情節,我就知道是我太小看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了......生活中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人做不到,鏈接在此,大家看看吧,就不會有人說這個劇的母女關係現實中不可能了
https://zhuanlan.zhihu.com/p/25174063看得我背後涼涼的……
我跟我媽看了第一集就覺得這媽媽特別恐怖 她完全把女兒當作自己的分身 讓女兒做她喜歡的事情
直到美月遇見了男主。看到第三集 我覺得男主人還挺好的 他一眼看出這對母女的關係及美月下意識看媽媽的臉色去做選擇。同時男主也慢慢在改變美月的想法
再說說這位爸爸。這位爸爸在家裡沒有選擇權(即沒有什麼地位)在新家裝修中,美月看到媽媽不喜歡深色地板而選擇了棕色的地板,但明明更喜歡深色地板的爸爸卻遷就母女倆,在劇中他也不止一次提到:這是她們倆的房子
我稍微看了一下百度百科的劇透。。
好像…之後這媽媽會去勾引男主…??反正 這是一部很有看頭的家庭倫理劇啦最後:真的喜歡這種不拖拉情節跌宕起伏的劇!!!少一些談情說愛!!!多一些思考!!!而且只有8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坐等完結
推薦閱讀:
※霸王別姬里的程蝶衣吸大煙時有金魚的鏡頭,有何寓意?
※如何評價寶萊塢電影《帝國雙壁》?
※電影《海上鋼琴師》是否被過譽?這部電影存在哪些瑕疵?
※問如何寫出一篇高質量的書評或者影評?
※為什麼會有這麼爛的電影?導演是看不出來還是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