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將耶穌換成玉帝,聖母換成女媧或三清,人物和地名全換成中國的,同樣的故事、儀式和宣講,效果會怎樣?
我接著 @Johann Faust 的答案往下說。敦煌遺精中有一些景教內容的寫本,以《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贊》為最。
所謂贊曰:無上諸天深敬嘆,大地重念普安和。人元真性蒙依止,三才慈父阿羅訶。視諸聖人名號,皆為法王哉。例如:阿門 我接著 @螺旋真理往下說。比起三威蒙度贊和景教碑,我覺得還是《志玄安樂經》更符合題主的要求。這部景教經書同樣出自敦煌,內容是彌施訶(彌賽亞)為岑穩僧伽(西門彼得)說法(講道)……
聞是至言,時無上□□□河,凈虛堂內,與諸□□□眾。左右環繞,恭敬侍立□□□伽,從眾而起,交臂□□□。我等人眾,迷惑固□□□何方便,救護有情□□□。
彌施訶答言:「善哉□□□生,求預勝法。汝當復坐,斂神□□。一切品類,皆有安樂。性隨□□,如水中月,以水濁故,不生影像;如草中火,以草濕故,不見光明。含生沈埋,亦復如是。
「岑穩僧伽!凡修勝道,先除動欲。無動欲,則不求不為;無求無為,則能清能凈;能清能凈,則能晤能證;能晤能證,則遍照遍境;遍照遍境,是安樂緣。
「岑穩僧伽!譬如我身,奇相異志,所有十文,名為四達。我於四達,未嘗自知;我於十文,未嘗自見。為化人故,所以假名。本於真宗,實無知見。何以故?若有知見,則為有身;以有身故,則懷生想;懷生想故,則有求為;有所求為,是名動欲;有動欲者,於諸苦惱,猶未能免,況於安樂,而得成就。是故我言:無欲無為,離諸染境,入諸凈源。離染能凈,故等於虛空,發惠光明,能照一切。照一切故,名安樂道。
「複次,岑穩僧伽,我在諸天,我在諸地,或於神道,或於人間,同類異類,有識無識。諸善緣者,我皆護持;諸惡報者,我皆救拔。然於救護,實無所聞。同於虛空,離功德相。何以故?若有功德,則有名聞;若有名聞,則為自異;若有自異,則同凡心;同凡心者,於諸矜誇,猶未度脫,況於安樂,而獲圓通?是故我言:無德無聞者,任運悲心,於諸有情,悉令度脫。資神通故,因晤正真;晤正真故,是安樂道。
「次復,岑穩僧伽,我於眼法,見無礙色;我於耳法,聞無礙聲;我於鼻法,知無礙香;我於舌法,辨無礙味;我於身法,入無礙形;我於心法,通無礙知。如是六法,具足莊嚴,成就一切。眾真景教,皆自無始,暨因緣初,累積無邊,羅嵇勉福。其福重極萬億,圖齊帝山。譬所莫及,然可所致。方始善眾,會合正真,因茲惠明,而得遍照。玄通升進,至安樂鄉。超彼凝圓,無轉生命。
「岑穩僧伽!如是無量羅嵇勉福,廣濟利益,不可思議。我今自念,實無所證。何以故?若言有證,則我不得稱無礙也。是故我言,無欲無為,無德無證,如是四法,不銜已能,離諸言說。柔下無忍,潛運大悲,人民無無邊,欲令度盡。於諸法中,而獲最勝。得最勝故,名安樂道。」
爾時岑穩僧伽,重起作禮,贊言:「大哉,無上一尊!大哉,無上一尊!乃能演說微妙勝法,如是深奧不可思議。我於其義,猶未了晤,願更誨諭。向者尊言:無欲、無為、無德、無證,如是四法,名安樂道。不審無中,云何有樂?」
一尊彌施訶曰:「妙哉斯問,妙哉斯問!汝當審聽,與汝重宣。但於無中,能生有體;若於有中,終無安樂。何以故?譬如空山,所有林木,數條散葉,布影垂陰。然此山林,不求鳥獸,一切鳥獸,自求棲集。又如大海,所有水泉,廣大無涯,深浚不測。然此海水,不求鱗介,一切鱗介,自住其中。含生有緣,求安樂者,亦復如是。但當安心靜住,常習我宗,不求安樂,安樂自至。是故無中,能生有法。」
彌施訶又告岑穩僧伽及諸大眾曰:「此經所說,神妙難思。一切聖賢,流傳法教,莫不以此,深妙真宗,而為其本。譬如有目之類,將欲遊行,必因日光,方可遠見。岑穩僧伽!此經如是,能令見在及以未來有善心者,見安樂道,則為凡聖諸法本根。若使復有人於此經文,聞說歡喜,親近供養,讀誦受持,當知其人及祖乃父,非一代二代,與善結緣,必於過去,積代善根。於我教門,能生恭教,因茲獲佑,故懷願樂。譬如春雨,霑灑一切,有根之物,悉生苗牙。若無根者,終不滋長。岑穩僧伽!汝等如是,能於我所,求問勝法,是汝等數代父祖親姻戚善尤多,轉及於汝。」
岑穩僧伽,恭敬悲賀,重起作禮,上白尊言:「大慈大悲,無上一尊,乃能如是,仁愛於我。不以愚蒙,曲成贊誘。是則為我及一切眾百千萬代其身父母,非唯今日,得安樂緣。但我等積久,沈淪昏濁,雖願進修,卒未能到。不審以何方便,作漸進緣?」
一尊彌施訶曰:「如是如是,誠如汝言。譬如寶山,玉林珠果,鮮明照耀,甘美芳香,能療饑渴,復痊眾病。時有病人,聞說斯事,晝夜想念,不離果林。然路遠山高,身尪力弱,徒積染願,非遂本懷。賴有近親,具足智功,為施梯橙,引接輔持,果克所求,乃蠲固疾。岑穩僧伽!當來眾心,久纏惑惱,聞無欲果,在安樂山,雖念進修,情信中殆。賴善知識,作彼近親,巧說訓喻,使成梯橙,皆能晤道,銷除積迷,當有十種觀法,為漸修路。云何名為十種觀法?
「一者,觀諸人間,肉身性命,積漸衰老,無不滅亡。譬如客店,暫時假宿,施床廗具,足珍羞,皆非我有,豈關人事,會當棄去,誰得久留。
「二者,觀諸人間,親愛眷屬,終當離圻,難保會同。譬如眾葉,共生壹樹,風霜既至,枝檊即雕,分散零落,略無在者。
「三者,觀諸人間,高大尊貴,榮華興盛,終不常居。譬如夜月,圓光四照,雲霧遞起,晦朔遷移,雖有其明,安可久恃。
「四者,觀諸人間,強梁人我,雖欲自益,及為自傷。譬如蟲蛾,逢見夜火,旋飛投擲,將以為好,不知其命,滅在火中。
「五者,觀諸人間,財寶積聚,勞神苦形,竟無所用。譬如小瓶,才容升升,酌江海水,將注瓶中,盈滿之外,更無所受。
「六者,觀諸人間,色慾耽滯,從身性起,作身性冤。譬如蠍蟲,化生木內,能傷木性,唯食木心,究竟枯朽,漸當摧折。
「七者,觀諸人間,飲酒淫樂,昏迷醉亂,不辨是非。譬如清泉,鑒照壹切,有形之物,皆悉洞明,若添淤泥,影像頓失,但多穢濁,諸無可觀。
「八者,觀諸人間,猶玩戲劇,坐消時日,勞役精神。譬如狂人,眼花妄見,手足攀撓,盡夜不休,筋力盡疲,竟無所獲。
「九者,觀諸人間,施行雜教,唯事有為,妨失直正。譬如巧工,克作牛畜,莊嚴彩畫,形貌類真,將為田農,終不收穫。
「十者,觀諸人間,假修善法,唯求眾譽,不念自欺。譬如蚌蛤,含其明珠,漁者破之,采而死,但能美人,不知己苦。
「觀此十種,調御身心,言行相應,即無過失,方可進前四種勝法。云何四種?
「一者無欲。所謂內心,有所動欲,求代上事,作眾惡緣,必須制伏,莫令輒取。何以故?譬如草根,藏在地下,內有傷損,外無見知,見是諸苗稼,必當雕萃,人亦如是。內心有欲,外不見知,然四支七竅,皆無善氣,增長眾惡,斷安樂因,是故內心,行無欲法。
「二者無為。所謂外形,有所為造,非性命法,逐虛妄緣,必當捨棄,勿令親近。何以故?譬如乘船,入大海水,逐風搖蕩,隨浪遷移,既憂沉沒,無安寧者,人亦如是。外形有為,營造俗法,唯在進取,不念劬勞,於諸善緣,悉皆忘廢,是故外形,履無為道。
「三者無德。於諸功德,不樂名聞,常行大慈,廣度眾類,終不辭說,將為所能。何以故?譬如大地,生養眾物,各隨其性,皆合所宜,凡有利益,非言可盡,人亦如是。持勝上法,行景教因,兼度含生,便同安樂,於彼妙用,竟無所稱,是名無德。
「四者無證。於諸實證,無所覺知,妄棄是非,泯齊德失,雖曰自在,貌然虛空。何以故?譬如明鏡,鑒照壹切,青黃雜色,長短眾形,盡能洞徹,莫知所以,人亦如是。晤真道性,得安樂心,遍見眾緣,悉通達,於彼覺了,忘盡無遺,是名無證。」
彌施訶又曰:「若復有人,將入軍陣,必資甲仗,防衛其身,甲仗既堅,不懼冤賊。唯此景教勝上法文,能為含生,御煩惱賊,如彼甲仗,防護身形。若復有人,將渡大海,必資船舶,方濟風波,船舶既全,前岸可到。惟此景教勝上法文,能與含生,度生死海,至彼道岸,安樂寶香。若復有人,時逢疫癘,病者既眾,死者復多,若聞反魂寶香妙氣,則死者反活,疾苦消悆。惟此景教勝上法文,能令含生,反真智命,凡有罪苦,咸皆滅除。若有男女,依我所言,勤修上法,晝夜思惟,離諸染污,清凈真性,湛然圓明,即知其人,終當解脫。是知此經,所生利益,眾天說之,不窮真際。若人信愛,少分修行,能於明道,不憂諸難;能於暗道,不犯諸災;能於他方異處,常得安樂,何況專修。汝等弟子及諸聽眾,散於天下,行吾此經,能為君王,安護境界。譬如高山有大火,壹切國人,無不睹者。君王尊貴,如彼高山,吾經利益,同於大火,若能行用,則如光明,自然照耀。」
岑穩僧伽,重起請益。彌師訶曰:「汝當止止,勿復更言,譬如良井,水則無窮;病苦新悆,不可多飲。恐水不消,便成勞復。汝等如是。善性初興,多聞致疑,不可更說。」
時諸大眾,聞是語已,頂受歡喜,禮退奉行。
看看《大秦景教碑》。以實在不多的知識盡下綿薄之力。
首先,樓主所說的問題,是一個能用翻譯史學說解答的問題。
樓上那麼多人,推薦了景教歷史作為答案,是因為這是個外來宗教被同化的經典案例。而LZ所提問題,剛好是這個案例的重點。
之前講過的我就不講了,說說別的有趣的部分。
關於景教,百度百科有這樣的描述 :「唐代儒釋道三教鼎立,景教傳入中國後為了適應和生存,便極力順應,進行本色化的努力。……來華的景教士不但附會道家之言,更藉助於當時極為興盛的佛教的術語……為了順應中國國情,景教甚至開了祖先崇拜的先河,其碑文稱:「七時禮讚,大庇存亡」。」
景教最後被淹沒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不是沒有道理的。從諸子百家爭鳴到現在網路文化盛行,都需要一個鮮明的邏輯才能被獨立,被思考。舉個例子:豆腐漿的兩支大隊被鮮明的分為甜和咸,至於說甜咸皆可的派別,意見不重要。
題外話,我支持咸豆腐腦。
好了說了反面案例,現在來說說經典的成功案例,佛教。
前幾天,緣分,從圖書館借到了「翻譯史研究 = Studies in Translation History ﹒ 第一輯(2011)
iPac2.0」,這是本論文合輯,其中《釋道安翻譯思想辨析》剛好從另一面解答了LZ的疑問。
書已經還掉了,只能憑藉記憶跟LZ說下我的結論。
佛教在傳教過程中遇到的阻礙應該不比景教低,將一個陌生的思想傳入一個文明的、思想和信仰純熟的國度,是一個幾乎不可能的任務。比起景教試圖將經文翻譯的本土化,佛教的翻譯人員力圖忠實原文。拼音文字相對於中文,音節繁複,欄位冗長。梵文,作為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拼音語言,語法和辭彙比其他拼音文字更複雜,比如說它的名詞足有8個格。由於當時翻譯學不像現在純熟,譯場(翻譯場所)的工作人員又各持己見,其中分化為好幾派。有不少熱情的信徒甚至想要【完全照章翻譯】,完整用中文再現梵語經文(例「WHO ARE YOU?」該句在此情況下會被翻譯為「誰是你?」)。在實際運用的情況中,《釋道安翻譯思想辨析》中提到當時的和尚傳教,用譯場翻譯的經文說了半天人們都一頭霧水,之後再用常用在儒道教上的辭彙一說,眾人秒懂。毫無疑問,這意味著可能會出現一個被漢化的佛教派別。
譯場不願意照章翻譯是可以理解的, 梵語的很多重要名詞在中文中已有完整或相對完整的對應辭彙,成品看上去就完全是一本儒道經文,這樣下去最後怕是會淪落到和景教一樣的地步。而使用【完全照章翻譯】,則普通人非要經過數年乃至數十年的訓練才能剛剛看的懂,更別提領悟其精髓所需的時間了,難以在百姓中間傳教。
釋道安作為譯場的第一把手,在這些派別的爭議中儘可能的尋找平衡。恩,佛教就出現了LZ所目前感受到的狀況,各種大智大慧如來法王。這些東西在當時的人們,都不熟哈,全靠著這些釋道安們一點一點的找尋平衡點,把信仰傳播出去。他們把一些能完美表達意思的辭彙,即使當時為別的宗教所用,現在基本上還用著。一些不能表達的,或是存在爭議的,就通過音譯等各種手段表達。順便說下,釋道安所嘗試過的注釋方法,已經是我們現在常用在各種文獻當中的手段。
所以,LZ的問題:如將耶穌換成玉帝,聖母換成女媧或三清,人物和地名全換成中國的,同樣的故事、儀式和宣講,效果會怎樣?
「哦?隔壁三叔最近每個星期五都擱觀裡面拜玉帝?那個觀的玉帝靈嗎?」「誒我跟你說那裡的道士煉的丹藥,一副下去,包治百病!」
議親期間懷孕,直接被家族neng死。耶穌,卒於胎中。根據聖史路加,瑪利亞是依撒伯爾的表妹,依撒伯爾是祭司匝加利亞的妻子。由於依撒伯爾的祖先是亞倫,並且屬於利未支派,有些學者認為這關係是母系遺傳的(亞倫的妻子厄裡舍巴是屬於猶大支派的,所以亞倫的子孫即屬於猶大支派又屬於利未支派),也就是說,若瑟與瑪利亞都屬於猶大支派,大衛王室的後裔。
瑪利亞在加利利的小鎮納匝勒與她的父母一起定居下來,並且正當她與若瑟訂婚的時期——這是猶太婚姻的第一步——此時天使加百列向她預報受聖神感孕,成為預定的默西亞之母的事。瑪利亞以純全的美德與謙卑順從了天主的意思,「看!天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與我吧!」幾個月之後,當若瑟在夢中被天主的天使告知瑪利亞懷孕的事時,他很驚訝;但天使隨即告訴他不要怕把瑪利亞娶過來,若瑟如此做了之後便完成了整個猶太婚姻的儀式。自從天使加百列告訴瑪利亞她的親戚依撒伯爾雖原是無法生育的,但也懷了孩子之後,瑪利亞便急速動身去「猶大的一座城」拜訪依撒伯爾。瑪利亞到達並問候了依撒伯爾之後,依撒伯爾尊稱她為「吾主的母親」,其後瑪利亞以尊主頌讚美天主。三個月之後,瑪利亞返回自己家中。
根據《路加福音》,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出了一道上諭,要求帝國境內所有人都要去登記戶籍,所以若瑟帶著瑪利亞返回故鄉白冷(伯利恆)去登記。在伯利恆時,瑪利亞生下了耶穌,但由於旅店中沒有地方,便將耶穌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裡。
這讓我想到了哈利路亞和愛我中華的關係
你這是在侮辱我玉帝。我玉帝一巴掌下去你可能會死。上帝接聖經所啟示的真理不容被改變。
啟示錄22章
18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甚麼,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
19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甚麼,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
若如題目,那樣的話,就是一個道觀。基督徒不會去的,他們會在其他地方聚集敬拜上帝。
玉帝是如何用五張餅和一條魚餵飽5000人的? 送分題。
音樂可以用這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E5v-bTuAk8/?spm=a2h0k.8191390.bodydiv.5!2~5!8~A
古佛天真考證龍華寶經中,九十六億皇胎兒女降東土好像有亞當夏娃的感覺,無生老母和弓長有些像聖母和聖子的關係。我只是了解一些民間宗教的常識,可能說的不對題主您好,很感謝您能有機會進教堂,關注基督教。事實上,如果只是一場兩場勵志培訓,或話劇表演,也許會讓一些人暫時喜歡,不需要仔細求證,思考,分辨。但基督教不同,它是宗教,是一種需要付出時間和光陰,且需要實踐,需要用一生去躬行踐履的信仰。而且,它會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它不是說說而已,不是一個聲明而已——因此,它必是有其內涵和經得住推敲甚至攻擊的。
歷史上,曾有無數帝王將相英雄豪傑試圖推翻、消滅、征服基督教,但結果,幾乎無一例外的,要麼成了信徒,要麼以失敗而告終。
所以,我們還是需要深入的去了解它的內涵,或許,會對我們的人生有所啟發,不亦樂乎?
最後,用一節我很喜歡的經文作為總結:「不要為明日自誇,因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 (聖經·箴言 27:1)
差不多就是太平天國那樣。會變成包著上帝外衣的本土宗教。
推薦閱讀:
※聖經也像古蘭經一樣詛咒異教徒嗎?
※如何消滅直男癌不知道哪裡來的傲慢自負?
※如何看待聖經中"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