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只可意會的美好與微妙,用一個詞就點破?

你的生活中,有沒有一些很難用一個詞概括的美好與微妙?

比如,聽到早晨第一聲鳥叫時的感覺;飯後不離桌,繼續和朋友聊天的時刻;還有聞著某人離去後留下的香味的感覺……


這些我們需要形容很久的美好與微妙,卻在世界的其它角落,有著一個專屬於它們的名字。

比如下面這些:

戀の予感

|日語

「與某人相遇時,那種一定會與這個人相愛的預感。」

tacenda

|拉丁語

「一些不要說破比較好的事,一些最好用沉默來應對的事。」

resfeber

|瑞典語

「出發旅行前,那種交織著緊張、焦急和期待的心情。」

redamancy

|英語

「你愛著某人時,某人也在愛你。」

g?kotta

|瑞典語)

「在黎明時起床去聽鳥的聲音,或者去外面感受大自然。」

sillage

|法語

「某人來了又離開後,留在空氣里的香氣。還可以指一種無形的痕迹,或者船划過水面後留下的痕迹。」

volta

|希臘語

「太陽下山的時候,在大街或沙灘上輕鬆地漫步,與朋友和鄰居相遇、聊天。」

mbuki-mvuki

|班圖語

「情不自禁地脫光衣服,開心地跳舞。」

積ん読

|日語

「買了書卻又不讀,任憑書本堆積在書架上、地上或床頭柜上。」

lalochezia

|英語

「說完髒話後的暢快感。」

kontal-kontil

|馬來語

「長長的耳墜在女人走路時隨之搖擺的樣子。」

kilig

|塔加路語

「經歷浪漫事件後的那種激動以及心都要融化了的感覺。例如和暗戀的人有了第一次眼神交匯,或是目睹了一場求婚。」

sobremesa

|西班牙語

「吃過午餐和晚餐後,仍然坐在桌邊和一同用餐的人聊天,一起慢慢消化掉食物和友情。」

limerence

|英語

「對某人的迷戀,有些昏頭昏腦的迷戀。」

serein

|法語

「日落之時,從乾淨天空中落下的小雨。」

petrichor

|英語

「下雨過後的好聞的泥土味。」

木漏れ日

|日語

「從樹葉縫隙中透下來的陽光。」

smultronst?lle

|瑞典語

「一個特別又秘密的地方,讓人在那裡放鬆並獲得慰藉。這也是一塊很私人的地方,遠離壓力與憂愁。」

solivagant

|拉丁語

「獨自一人漫步。」

gumusservi

|土耳其語

「灑在水面上的明晃晃的月光。」

mamihlapinatapai

|亞格漢語

「兩個人渴望著同一件事、卻沒人願意先提出這件事的糾結。」

懐かしい

|日語

「因為一些小事,突然想起過去那些讓人開心的記憶。這不是對已經過去的事物戀戀不捨,而是懷念美好的時光。」

dérive

|法語

「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將生活拋在腦後,追隨想看的風景而前行。」

numinous

|英語

「因為某種經歷而感到懼怕又陶醉,充滿畏怯卻又深深著迷。這是一種很有力量的感覺,讓人被制服的同時又得到靈感。」

nemophilist

|希臘語

「一個迷戀森林的美與寧靜的人。」

torpe

|塔加路語

「一個陷入愛中的男人。他愛得發狂,卻無法向對方表明心意,也不敢接近對方。」

風物詩

|日語

「充分體現季節感的事物,比如夏天的風物詩是刨冰,而枯葉和雪是冬季的風物詩。」

dormiveglia

|義大利語

「睡與醒之間的境域。」

hiraeth

|威爾士語

「對一個不能回歸的家的思念。也表示對自己失去的地方的懷念、渴望與感傷。」

uitwaaien

|荷蘭語

「字面意思為『走在風中』,實際中表示休息一下,讓頭腦恢復清醒。」

mizpah

|希伯來語

「人們之間深刻的情感連結,尤其是指被距離或死亡分開的人們之間的情感連結。」

hoppípolla

|冰島語

「跳進小水坑中。」

saudade

|葡萄牙語

「一種想要再次接近某人的渴望與懷戀,可那個人已經距離遙遠,或者那是曾經愛過但後來失去的人。」

sturmfrei

|德語

「沒有長輩監護的自由,能夠獨自待在一個地方,隨心所欲。」

murr-ma

|澳大利亞土著語 Wagiman 語

「走在水中用腳尋找東西。」

trouvaille

|英語

「偶然發現的美好事物。」

……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更多人文生活美學內容和原創視頻

請訂閱公號「Lens雜誌」(ID:Lensmagazine)


從資訊理論的角度來說,一個單詞的信息容量是固定的,但是一個符號對應的信息,可能不同的接收端是不一樣的。同樣是「1001」,如果接收端是二進位原碼,那代表9,如果第一位是符號位的有符號二進位編碼,那這是個負數。

一個詞語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聯想的源頭在自身的經歷,在當時的心情。正因為每個人經歷千差萬別,時時刻刻心情不同,所以想死的感受彌足珍貴,也就是古人語「知音難覓」。

然而人類是社會動物,群體的話,有群體的情緒和記憶。題主自問自答搞了一堆中國人不認識的字碼,那還是很難引起大家的共鳴的。儘管有些文藝青年是會覺得這些辭彙高大上,但是那不過是一種遠處的朦朧美——作為一個經常看日漫的死宅,natsukashii甚至可以在有些動漫的每一集都能見到好幾次——看到後簡直和「床前明月光」一種感受了。

「床前明月光」是什麼感受?是什麼感受都沒有。

微妙的感覺,只存在於微妙的心態瞬間,而不是文字里。

點破美好的詞,其實很多時候並沒有那麼稀有。

前些日子發生了一些事,頗多曲折,擔心自己兒子的母親頭一次任性的直接請假買了十五個小時的硬卧來我這邊。我內心抗拒過良久,因為我認為她來了也無濟於事,何況我的狀態也在一位諮詢師的幫助下逐漸好轉。她執意要來,我便只好「你來就來吧,我不阻止」。

我自己一直也抱著「最好不要給父母添麻煩」的心態,不願意接受父母,主要是母親那邊的關懷。顯然天下母親都一樣,擔心子女總怕不夠。這反而給我帶來了很多額外的負擔,我那時很需要一個人靜養,表現就是,不理她。於是母親擔心越來越嚴重,而我的拒絕也越來越明顯——最終她選擇立刻請假,連夜坐火車過來。

很多時候事情就是這樣,你越是不接納,對方越焦慮,越要更多的給予——最後崩了,不顧一切。

後來來了自然看到我其實沒什麼問題,只是需要靜養,就回去了,大概是沒有那麼擔心了。

她來的時候,到了我這邊,還發微信說,「猜猜我們在哪」?我當時就笑了一下,這故弄玄虛,像極了小學生時代同桌裝作手裡攥著一個「東西」——「猜猜是什麼?」

當然是,附近的什麼地方;當然是,什麼都沒有。

我最近的回答一直在各種強調「接納」——自己卻沒意識到,其實自己沒有很好的去接納母親的關心。這樣說還是有點照顧自己的自尊了,實際上,一直都是在拒絕的。

為什麼拒絕?

因為「接受會覺得惶恐」。

什麼時候,連「接納來自母親的關心」都會「讓自己惶恐」了?

哦,原來是「我認為我長大了,我都在我第二個本命年了」。

長大了就要拒絕?

某種程度上,拒絕是獨立的開始,有人說我叛逆期很晚,大概確實如此——拒絕是成長的第一步,然而也只是第一步。

後來應該順勢而為即可,不必強求距離。

這樣真的開心嗎?

不開心,委屈都要裝作沒有才能「拒絕」,不然怎麼「拒絕」。

所以此刻,這些「倔強」和「要強」,都被一個字輕輕的戳破,那就是——「媽」。


謝邀

我的ID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 春水煎茶


Soulmate


好久沒回家了

想念可以一覺睡到自然醒感受到鑽進屋裡的陽光

想念老媽準備好的早飯飄出的熱蒸汽

想念飯菜剛端上餐桌就準時到家的老爸

想念六點幼兒園班裡跑出來抓都抓不住的弟弟

想念總被老媽說懶然後不情願的去做家務的時候

想念老爸早餐中餐午餐嘮叨我的時候

想念弟弟總纏著我要我給他講故事買糖買玩具的時候

想念在廚房做飯瞎折騰油煙四起的愉悅

更想念一家人中午邊吃飯變討論電視節目的快樂

家就是一切能回憶起的美好的微妙

好像很少想家 只想出遠門 只想逃離

真正離開了又發現家裡什麼都有 什麼都好

在這裡 什麼都沒有6

沒有從小聽到大的熟悉的火車的轟鳴

沒有風聲雨聲

沒有沙沙作響的樹葉

沒有潮濕的泥土的氣息

沒有夜半院子里的犬吠

只有凌晨室友床上手機的微光

夜裡一片寂靜

在寂靜中沉沉的睡去


hiraeth 與故鄉的羈絆

petrichor 下雨時泥土的味道

luminescence 冷光

華燈初上 火樹銀花


回到舊地,回憶出現在腦海里的時候。


Hygge 舒適愜意,表達的是一種友好、溫馨的生活方式。私認為「小確幸」就是中文版的Hygge ~


韶華

秦觀《江城子》:「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

相思

鮑照《代春日行》:「兩相思,兩不知。」

白居易《偶作寄朗之》:「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晏幾道《長相思》:「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

溫庭筠《望江南》:「腸斷白蘋洲。」

寇凖《江南春》:「江南春盡離腸斷,蘋滿汀洲人未歸。」


曾經玩的特別。特別好的朋友,因為多年不在一起,基本不聯繫,聊天好像也沒有話題,可是偶然一次見面,只單單我看著她,叫了一句她的小名,瞬間,感覺回到從前無話不談的日子


曖昧!


今夜月光很美


希望


愛過。


對面打出:GG


朦朧

曖昧

璀璨

目成心許


少年


口齒噙香


推薦閱讀:

2016年出現了哪些新詞語、新表達?有哪些變成了或即將變成正式用語?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韓語很難聽而日語很好聽?
英文26個字母,其前身最初的含義各是什麼?
「爸爸」 「媽媽」是不是舶來詞?
如何同時學好日語和英語,達到中英日三語轉換?

TAG:生活 | 語言文化 | 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