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看俄羅斯文學的人那麼少?

為什麼俄羅斯曾經有那麼多著名的作家,寫了享譽世界的作品但是現當代的俄羅斯作家聽到的或者讀到的卻基本上都沒有


謝邀,我以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俄羅斯文學本身近年來發展緩慢。俄羅斯文學傳統主要有「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前者貫穿19世紀,以普希金、果戈理、萊蒙托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契訶夫等人為代表,後者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更是湧現了一大批文學天才,中國讀者熟悉的高爾基只是其中一員。這兩個時期的俄羅斯文學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兩座巔峰,群星璀璨,無與倫比。「白銀時代」的一批天才活到了蘇聯時期,但大多數遭遇壓制,直到蘇聯解體前後才真正回歸公眾的視野。現今俄羅斯原有的共產主義信仰崩塌,經濟衰退,國內市場又狹小,很難誕生優秀文學作家。

其次,俄羅斯經濟自蘇聯解體後實力大減,無力維持文化輸出,且因經濟衰落,國際地位下降,在國際影響力下降,缺乏以前對蘇聯的仰視態度。在人們普遍贊同全球化和文化多元的當下,反而出現了英語和美英文化的話語霸權,現比之下,俄羅斯文學和其他非英語文學一樣,都變成了「小語種文學」,被程度不等地邊緣化。雖然一個國家的文學水平與國力之間並無什麼直接的聯繫,但其國際聲望的大小無疑還是會影響到其文學和文化的輻射力的

第三,與西方意識形態的衝突,西方文化在改革開放後日益強大,年輕者思想國際化西方化嚴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輝煌的時期,俄羅斯文學已悄悄走下坡路,西方現代派文學此時也大量湧入中國,更加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同學們都在讀現代派作品,覺得俄羅斯的古典作品太長、太沉悶,一聊俄羅斯文學就認為是老古董。卡夫卡、福克納、馬爾克斯等人的名字,取代了普希金、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俄羅斯作家,成為年輕人的心頭所好。

第四,政治鬥爭影響蘇聯文化傳播。中蘇關係惡化後蘇聯文學當做修正主義批判,減少引入。

第五,人名複雜,理解困難,且大多鴻篇巨製,需盡心閱讀,不符合現今快的生活節奏和浮躁的社會環境。現在的年輕人跟世界的關係不像自己當年那樣緊張,即使有點不適感,聽音樂、看電影之類就能治癒。他們喜歡優雅、閑適的東西,可選擇的文化產品太多,不喜歡沉重的俄羅斯文學。

第六,年代久遠,缺乏共鳴,俄羅斯文學兩個興盛時期,沙俄和列寧斯大林時期與現今年代相去太遠,社會文化差異巨大。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文學大環境大不如從前,俄羅斯文學更是迅速衰落,迄今沒有什麼起色。其間,在蘇聯解體後,曾經被禁錮的一批文學作品浮出水面,之後也被引進了中國,掀起一陣「俄羅斯白銀時代」的文學小熱潮。頗受到一批年輕人和知識分子的青睞。像帕斯捷爾納克、阿赫瑪托娃的作品,很受國內知識分子的推崇。白銀時代作品熱過一陣之後,大家不再關注俄羅斯文學。

跟西方文學不一樣,俄羅斯文學從普希金以來就形成了傳統,關注現實和苦難,突出道德擔當、精神探索,肉體歷經磨難而不放棄精神上的砥問。像「白銀時代」的三位大詩人命運極悲慘,茨維塔耶娃被迫自殺,曼德爾施塔姆死於勞改營,阿赫瑪托娃的兩任丈夫被槍斃,自己被長期監視,但三人在黑暗年代寫出了最耀眼的詩章和隨筆,具有金剛石般的質地,實現人格和藝術的合二為一,被認為是人類文學史上的「審判席」。

因而,俄羅斯文學傑作普遍格外沉重,就像是大地、雪原和曠野中的呼喊。它讀起來絕不輕鬆,要求讀者把自己投入到熔爐中,在精神上進行一番冶煉,才能有所收穫。今天卻是一個消費主義社會,輕鬆娛樂的大眾文化盛行,網路段子更易博得眼球,俄羅斯文學自然受到冷落。

第七,與現今發展經濟的社會思潮不符,俄羅斯文學大舉進入中國主要是在五四以後和建國初期

因為它呼應了當時中國和社會和政治需求。「五四」前後的中國社會風雨飄搖,中國人都在尋求救世的良方,而一貫以變革社會、介入生活為己任的俄羅斯文學,自然更讓國人感到親近。同時,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新文學的興起,還有抗戰時期與蘇聯文學產生的共鳴。

魯迅說,俄國文學讓我們感到親近,「因為從那裡面,看見了被壓迫者的善良的靈魂,的酸辛,的掙扎,還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燒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我們的讀者大眾,是一向不用自私和『勢力眼』來看俄國文學的。我們的讀者大眾,在朦朧中,早知道這偉大肥沃的『黑土』里,要生長出什麼東西來,而這『黑土』卻也確實生長了東西,給我們親見了:忍受、呻吟、掙扎、反抗、戰鬥、變革、戰鬥、建設、戰鬥、成功」。這也就是說,俄羅斯文學在五四之後進入中國,其純文學的、審美的作用或許是次要的,而它的直面現實的勇氣和強大的人道精神則是感動中國讀者的首要因素。

另外,在中蘇蜜月時期的20世紀50年代。在「走俄國人的路」、「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的社會大背景下,「老大哥」蘇聯的一切都成了我們的模仿對象,蘇聯文學也成了最主要的閱讀客體。而如今,這種機遇和背景都不存在了。自然衰落的很快。

而如今,俄蘇文學更強調的集體主義傳統,現代人更喜歡個人主義的東西,我們如今在大城市裡生活,更關心私人化風格的作品。

第八,應該算是次生原因了吧,就是俄語作品優秀翻譯者的減少。俄羅斯文學翻譯家大致可按代來劃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曹靖華等人是第一代,草嬰算是第二代,然後是五六十年代留蘇回來的那一批大學生,改革開放以後上大學的可算第四代,但有的人可能跨越好幾代。真正的職業俄語文學翻譯家只有兩個人,那就是草嬰和汝龍,前者以翻譯托爾斯泰作品最為聞名,後者以翻譯契訶夫的小說著稱。

目前國內能讓人放心的俄語文學譯者,可能也就二三十人,年輕的譯者更少,出現了代際斷層。今年白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去年被磨鐵圖書公司獨家引進。編輯陳亮坦率地說,當初找合適的翻譯家很困難,老一輩翻譯家大多不願接活,年輕人也沒發現拔尖的。最後幾經輾轉,他才聯繫上老翻譯家高莽和鳳凰衛視資訊台執行總編呂寧思等人。「俄羅斯文學翻譯缺少民間譯介力量,參與的年輕人比較少,跟日美文學翻譯沒法比。」


厚顏無恥出來吐槽,人名太難記。

俄羅斯人名是迄今為止我遇到的最難記最難搞清楚的,當年看俄羅斯小說感覺人名太複雜了,半本書看過去還沒搞懂人物。

人名超長,俄語發音關係,一個名字全稱,翻譯過來十幾個漢字就出去了。

人名重複,一本書裡面四五個冬妮婭怎麼搞...

而且,很多年很多年以後,我才明白俄羅斯人「父姓」這個東西。

想像一下,阿列克謝.阿列克謝維奇.blabla諾夫,於是他父親也叫阿列克謝,然後還可以被叫成阿廖沙,廖沙...

看的時候真的很懵啊!!

--------------------------

書里的人名都懶得吐槽了,補充一下前段時間看俄劇的感受,裡面有果沙,巴沙,阿廖沙,阿廖沙有時候好像又被叫成廖沙,我還沒分清楚到底有幾個沙,他們就開始開party走感情戲了……

好在看到一條彈幕說,我們可以叫,高沙,矮沙,眼睛沙。然後勉強分清了。


看俄蘇文學的少嗎?

這麼說,好像以前看的人就多似的。

其實,任何時代,嚴肅文學的讀者就不可能多到哪裡去。覺得多,那一定是你的錯覺。


我一個三年知乎小透明,居然有人邀請我來回答這個問題,真是又驚又怕!謝謝你! @meggiyan

排行第一的回答分析得很全面具體,我就僅以上個月才看完的,到目前為止閱讀完的唯一一本俄國文學著作《安娜·卡列尼娜》談一下自己的淺見。

第一 我覺得這本書太!長!了!我不知道俄國其他作家的作品會不會也普遍是這麼長的篇幅。我只讀過這一本,感覺托爾斯泰的心理描寫很多,還有許多我覺得沒有多少意義的場面卻花大篇幅描寫,其中我最記憶深刻的就是列文第二次去打獵的場景。這就容易讓我形成刻板印象,下意識覺得其他作品可能都是這樣的,心理產生抵觸情緒。

第二 對這本書的創作背景不熟悉。我對俄國歷史的了解十分有限,同時也並不是很感興趣。這本書中列文、謝爾蓋·伊萬諾維奇、奧布朗斯基等人談論時事政治時,我不太理解他們在說什麼,因此在涉及社會問題等部分,我都選擇快速跳過了。

第三 人物名字太長拗口不好記,我是邊看邊念,念熟後才能避免混淆人物關係。

綜上所述,我認為我對俄國文學沒多少興趣,原因有以下幾點:

1、篇幅太長,無謂的場景描寫太多。

2、對俄國社會歷史缺乏大體概念,因此影響閱讀體驗。

3、對西方文學的總體印象比俄國文學更好。

4、俄國文學帶著厚重的歷史感,在這個堅持閱讀都顯得難能可貴的知識快餐化時代,俄國文學更加不容易受到青睞。

最後,我還是想強調一下,我只看過一本俄國的文學作品,據此來回答這個問題很有可能以偏概全,希望有機會看到這個問題的其他人請不要受我個人的影響。


流行的一定好?越少人看的越好,因為曲高和寡,從來都這樣


俄羅斯經濟衰落,文化輸出衰退;國內老翻譯家凋零,新人無以後繼,這些都造成了俄羅斯文學影響力的減弱。


文化也是強制性的輸入和輸出,沒有一個強大的帝國的就沒有文化。一切都是政治的附屬物,美國電影難道就真的很好么,壟斷才是一切。


跑題了。

說正題,主要還是學俄語的人不多。其實也不是不多,我周圍就有一幫俄羅斯留學和工作的人。他們肯定看,只是不像過去那麼流行。而且,看書的人少了,看報,看網路新聞的多了。

……………………………………………

我一個學理科的,不懂文學。但是多年的生活經歷和閱歷告訴我,這裡沒有人說對了。

俄羅斯的文學巨著,那是時代的產物。它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或者說它之所以能被稱為巨著,就是因為它描寫出了時代的變遷,或者是人們(不僅是窮人)被壓抑的心理狀態,群引起的共鳴。那都是時代的產物。

歌功頌德做不出太好的作品,至少做不出能被稱為巨著的作品。這樣的作品可以美,也可以很美,或者是非常、非常美。但永遠不會成為巨著。

一個巨著要能夠描繪出一個社會裡大多核心的,沒有被大多數人了解的,至少沒有被大多數人認識的,或者還沒有被理清楚的那些道理,或者是心理現象。這樣的作品出現的前提是社會大的變革,而且一定是足夠大的變革。

俄羅斯在從蘇聯轉變過來後,確實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革。但是有多少人了解這其中的意義?不能確定沒有,據說普京就是一個。其實還可能會有,如果有,他們可能現在正在自己的家裡寫著他們未來的巨著。只是還沒有發表,所以我們看不到。

至於俄羅斯人的名字,那對中國人有點困難。但也沒有妨礙中國人接受那些巨著。

能寫出這樣的巨著,前提是要深刻的思維,而這又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因此在中國現在絕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下,是寫不出這樣的巨著的。但是在俄羅斯有可能,因為俄羅斯人並不像中國人這樣整天都想著如何馬上掙到一大筆錢。俄羅斯真的會有人即使沒有多少錢,沒有多好的生活條件,也願意把頭埋在自己的書桌上,整天想著身邊的人為什麼會一天到晚忙的要死,幹些很無聊的事情。想多了,想明白了,即使沒有完全想明白,也可以把正確的問題提出來,找出現實中的那些人,描寫出來。

歐美有很多好的作品。例如《羅馬假日》,《美好人生》,等等。但是那隻能是美,而不能算是巨著。


謝邀。我覺得俄劇更好看呀~

~~~~~~~~~~~~~~~~~~~~~~~~~~~~~~

有必要更新回答。

俄羅斯文學,包括很多小語種文學,我們由於不了解,所以有太多偏見,覺得是他們經濟發展不行了,政治意識形態等等因素影響俄羅斯文學的發展。我作為一名俄語學習者,也曾經有這樣的偏見,至今連托爾斯泰的幾部大作都沒有看過,更何況是俄羅斯現代那些陌生的作家名字。

直到前段時間聽了張建華教授的講座,很多觀念得到了更新。俄羅斯21世紀的後現代主義文學不比任何國家遜色,包括我國,蘇聯解體使得這些作家的思想有了新的變化,他們對於社會,對於人類發展的未來有著深入思考。有些東西是國內作家沒有想過的。這種血脈一直在傳承,沒有切斷。

文化的不理解會產生偏見


謝邀。

文學終究是時代的產物 像陀神托爾斯泰他們那樣處於時代的大變革,下筆寫出來的文章氣魄自然非凡。就像在中國封建王朝的末日餘暉才能出現《紅樓夢》這樣的作品。

從沙俄到蘇聯再到現在的俄羅斯,雖說時局變更之動蕩並不遜於過去,但是所做的作品評價卻不足以陀神他們的同日而語,這其中深層的社會意識心理原因我就不做贅敘了,各路大神們分析的絕對比我好。

不過俄國文學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大,大部頭,大氣勢,尤其是像托爾斯泰那樣洋洋洒洒,並且涉及到複雜的社會深層背景,這在從流傳方面來說就不是很討喜,可以說是接觸俄國文學一個很明顯的一個門檻,能靜下心來好好看一部文學作品的本就寥幾,去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去了解一個《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大部頭就更是難上加難了。

至於題主所說的現當代的俄羅斯作家作品不出名嘛。。。仔細想想難道不是其他地區的文學巨星太耀眼了嗎,二十世界文學可以說光南美都可以說出盡了風頭。

馬爾克斯福克納博爾赫斯這些文學神級變態(褒義)不提,就連文學圈民工漫村上春樹都稱得上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

和國內的老前輩相比都難以望其項背,更別提放眼全世界文學界這個更大的圈子了,這也可以說就是題主所提到的當代俄羅斯作家存在感稀薄的原因,雖然對現代俄羅斯文學知之甚少,但如果題主平心而論去看的話質量還是不差的,重點是要看比的對象是誰了(笑)。

總的來說嘛,還是前人的大山太大無法逾越,同時代的同行光芒又太過耀眼,即使有質量不錯的作品得到的評價也不會太高。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就好比唐詩宋詞之後的詩詞,離開的唐宋那個特定的時代,後人再怎麼苦心經營,也達不到那樣的高度,有個別優秀的詞人也只是一枝獨秀。

現在的俄羅斯作家面臨情況比唐宋後的詞人面臨情況還要複雜,畢竟唐宋過後面對的還只是前人,而俄羅斯作家面對的還有全世界已故或

新歿甚至還在世的巨擘。

淺薄小子深夜寫的一點謬論,歡迎各位大佬斧正。


先問為什麼要多


現在看文學的人本來就少,

中國人國外文學大多讀日本,歐美。


推薦閱讀:

克里米亞事件對世界各主要國家地區有什麼影響?
俄烏衝突一年多之後的克里米亞目前情況如何?
盧布暴跌,現在購買盧布,待俄羅斯國力恢復時再賣出,是不是可以賺錢呢?
俄羅斯有什麼好吃的特產?

TAG:俄羅斯 | 俄羅斯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