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修建鄱陽湖水閘?

本報訊 記者石鵬報道:昨日,記者從省水利廳獲悉,為了充分了解社會各界對鄱陽湖水利樞紐的意見和建議,更好地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鄱陽湖水利樞紐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第一次信息公示,公示期限為昨起10個工作日內。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國際重要濕地,具有獨特的豐枯水文節律,在調節長江徑流、維護區域生態平衡、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我國和全球生態格局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鄱陽湖區的枯水期提前,枯水期持續時間延長,導致湖區的水生態和水環境有惡化的趨勢,灌溉、供水發生困難。為統籌解決鄱陽湖枯水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我省提出建設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定位為提高鄱陽湖枯水期水資源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改善供水、灌溉、生態環境、漁業、航運、血吸蟲病防治,保護水資源,恢復和科學調整江湖關係等。

據了解,擬建的鄱陽湖水利樞紐為Ⅰ等大(1)型工程,位於鄱陽湖入江水道,屏峰山與長嶺山之間,為開放式全閘工程。計劃總投資約130億元。

公示期間,公眾可通過電子郵件、電話、信函等方式向建設單位和評價單位聯繫人提出對該項目建設、環境影響、環評工作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和看法。聯繫電話:0791-88184915,公眾意見收集專用電子郵箱:poyanghu_eia@163.com。

擬建的鄱陽湖水利樞紐概況

位置: 位於鄱陽湖入江水道,屏峰山與長嶺山之間

結構: 由泄水建築物、通航建築物、過魚建築物、過江豚建築物和連接擋水建築物組成

長度: 設計軸線總長2993.6m,擬設置64孔泄水閘

調控: 汛期(3月底~8月底)江湖連通,閘門敞開;汛末(9月~次年3月底)對湖區水位進行調控,緩解湖區水位下降過快導致的問題

涉及區域: 廬山市(海會鎮、園藝場、青山墾殖場、白鹿鎮)、湖口縣(舜德鄉)、都昌縣(蘇山鄉、春橋鄉)

投資: 計劃總投資約130億元

-------------

相關問題:

如何看待WWF建議暫緩「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 - 環境保護 - 知乎

鄱陽湖還有救嗎? - 環境保護 - 知乎


2016年12月1日有更新,見下文

我有些不贊同雲舞空城 的觀點,我主要研究鳥類,我就從鳥類的角度談一談我的想法。

首先鄱陽湖是國際候鳥非常重要的一個越冬棲息地,據統計,全球99%的白鶴(IUCN極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3750隻),全球20%-30%的白枕鶴(IUCN易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全球6500隻),全球3%的白頭鶴(IUCN易危,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11500隻),全球80%-90%的東方白鸛(IUCN瀕危,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全球不足3000隻),全球70%-80%的鴻雁(IUCN易危,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全球估計9-14萬隻),還有數量眾多的大天鵝,小天鵝,豆雁等均在鄱陽湖越冬,這些珍稀瀕危的鳥兒主要食物多為枯水期的植被,這些植被對於鳥兒至關重要。

僅僅根據2003-2009年的水位數據,還不能下定論「打亂了鄱陽湖的水文節律」,目前的數據沒有表明鄱陽湖生態系統已出現不能挽救的退化因素,鄱陽湖並未處於不得不用控水工程措施來解決問題的階段,不應該採取不可逆的工程手段對鄱陽湖的生態系統施加壓力。

雲舞空城針對「提到的水位的過快下降會導致植被沒有時間跟隨水位繁衍,會很快乾死。一起乾死的還有來不及遷徙的底棲生物。」回答:「但這個速率如果放慢,結果會很不一樣」。

我針對這一個問題進行答覆,讓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從圖中大家可以看到,水位的自然波動和越冬水鳥的數量是一個非常規律的反比的關係

10月份開始,越冬水鳥開始到達鄱陽湖,絕大多數在11月到達,12-1月為遷徙的高峰,2月下旬,水鳥開始儲存脂肪,為遷飛到繁殖做準備,12-2月是水鳥越冬的重要時期,需要在這個期間,保證候鳥越冬有充足的食物資源。水鳥的數量變化和鄱陽湖提供的覓食棲息地密切相關。根據這個調控方案(紅色線),直接改變了自然水位的分布格局(11月-3月),濕地植物對於水位的變化極其敏感,特別是1-2月,是苔草等洲灘植物萌發的發生時重要時期,也是候鳥重要食物來源,調控方案這個時期水位過高,直接植物的生長,進而影響越冬水鳥的需求,造成其越冬期食物能量補充嚴重不足,影響漫長的遷徙,和下一年度的繁殖,後果是不堪想像的。

三峽之後,直接導致了長江幹流冬季水位嚴重偏低,加上鄱陽湖泄水口地區屢禁不止的大規模采砂,見《采砂及鄱陽湖不斷增長的泄流能力:對湖泊水位降低的重新評估》(Sand mining and increasing Poyang Lake』s discharge ability: A
reassessment of causes for lake decline in China,2014,Journal of Hydrology),造成了鄱陽湖的冬季水位下降。但是鄱陽湖還是保持了「風水一片,枯水一線」的自然景觀。這些鳥兒通過長期的適應,終於適應了水位的變化。

花費130億來建大壩,不如花1個億的來控制采砂的問題。順便提一句,三峽大壩的移民或許受益了,但是有誰真正考慮到三峽大壩造成的生態災難的損失,這個損失無法估計,這方面沒有考慮,僅考慮人的利益,很容易得出三峽大壩利大於弊不合適的結論。

尊重自然規律才是真正的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以下是2016年12月1日更新內容

感謝知友們的多角度討論,對@雲舞空城提出的問題回復如下:

水位和水鳥

之前採用1950-2010數據來源為內部資料,暫時不能公布來源,望見諒。為了能更好地與目前情況對比,我改用了已經發表的2003-2012年的水位數據,水位數據來源

賈亦飛. 水位波動對鄱陽湖越冬白鶴及其他水鳥的影響研究[D]. 北京林業大學, 2013.

從上圖來看,自然水位在12-2月份為8-9 m之間,而修閘之後調控的水位同期一直保持10 m。

讓我們來看一組鄱陽湖水位和水鳥數量的數據。

胡振鵬, 葛剛, 劉成林. 越冬候鳥對鄱陽湖水文過程的響應[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 29(10).

從上圖可以看到,在枯水期時,8-9 m也是保持候鳥總數的最佳水位(圖中可以看到8-9 m之間各種水鳥數量非常豐富),如果按照調控方案,11-1月份,平均水位都在10 m左右,這時候可能會造成候鳥的數量都維持在較低的水平(紅色線),持續的10 m水位可能對於候鳥不利,造成數量下降。

那麼是什麼原因會導致候鳥數量下降呢?

讓我們看另外一組數據:

胡振鵬, 葛剛, 劉成林, 等. 鄱陽湖濕地植物生態系統結構及湖水位對其影響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0, 19(6): 597-605.

從這組數據表明,從7.96米提高到9.89米,沼澤的面積從650.82 km2,直接減少到267.68
km2

,泥灘從516.57 km2降低到了319.58 km2,稀疏草洲從680.98 km2 降低到了407.77 km2

,而且這三個類型的棲息地都和越冬鳥類覓食地密切相關,可能直接影響越冬水鳥數量的變化。

「對於植被來說:水位抬升有利於緩解低枯水位的不利影響,恢復或接近三峽大壩蓄水之前的水文節律,增加低草草洲的淹沒時間。但濕地植被短期內難以適應水位的變化,濕生、偏中生植物生境被淹沒,將導致濕生草甸面積減小。長期影響來說,水位上升將導致洲灘面積減小,苔草草甸分布範圍也將向更高高程的狹窄區域擴展,而沉水植被的分布高程範圍將增加並趨於穩定。」

【夏少霞, 於秀波, 劉宇,等. 鄱陽湖濕地現狀問題與未來趨勢[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6, 25(7):1103-1111.】

「對於鳥類來說:抬升水位,將對一些關鍵物種,如以沉水植被為食的白鶴等具有負面影響。這類水鳥的豐富度對水位波動非常敏感,枯水期提高水位將減小淺水、泥灘等可利用棲息地的面積,水鳥獲得食物的難度增加,而生長期(夏季和秋季) 會顯著降低沉水植被的光照,對其食物資源具有消極影響。」

【夏少霞, 於秀波, 劉宇,等. 鄱陽湖濕地現狀問題與未來趨勢[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6, 25(7):1103-1111.】

水位和植物群落結構

我們舉拉市海為例,這種水位的變化可能會對植被的群落結構造成影響(如下圖所示)。

黃余春, 田昆, 岳海濤, 等. 築壩蓄水過程對高原濕地拉市海湖濱植被的影響[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2, 21(010): 1197-1203.

在蓄水前後(2009和2011年),可以明顯看到植被群落組成發生的變化。草甸植被比例減少。

從另外一篇文獻下面的表格也可以到植被群落結構明顯的變化。

肖德榮, 袁華, 田昆, 等. 築壩擴容下高原濕地拉市海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變化[J]. 生態學報, 2012, 32(3): 815-822.

雖然鄱陽湖建的水閘,和建壩有不同,但是冬季12-2月相對持續的相對較高的水位(持續10 m),比2002-2013年的自然水位高出1-1.5 m,會對植被群落結構產生影響,這種影響對於水鳥的影響有非常多未知的因素。

三峽工程對鄱陽湖水位的影響

雲舞空城
「第一點,三峽工程首先是一個防洪工程。在人類社會,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不受洪水威脅的優先度高於保護自然生態。如果這一點沒有共識,就沒什麼討論的必要了。」

確實三峽工程在防洪方面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們不可否認,三峽工程帶了諸多問題,比如鄱陽湖現在遇到枯水的問題就是和三峽工程密切相關。比如鄱陽湖水位的變化。

賈亦飛. 水位波動對鄱陽湖越冬白鶴及其他水鳥的影響研究[D]. 北京林業大學, 2013.

2003年三峽大壩蓄水運行之後,全年的月均水位均低於運行前,尤其是10,11和12月,三峽大壩為冬季發電蓄水,造成了鄱陽湖的水位顯著低於平均值。

從圖中可以明顯看到三峽工程建立前後對鄱陽湖水位變化的影響。不僅如此,已有研究發現三峽蓄水對於洞庭湖水位和湖面面積產生影響(賴錫軍,2012;袁敏等,2014)。

賴錫軍, 姜加虎, 黃群. 三峽工程蓄水對洞庭湖水情的影響格局及其作用機制[J]. 湖泊科學, 2012, 24(2): 178-184.

袁敏, 李忠武, 謝更新, 等. 三峽工程調節作用對洞庭湖水面面積 (2000-2010 年) 的影響[J]. 湖泊科學, 2014, 26(1): 37-45.

關於三峽的其他問題,以後可以慢慢探討。

對於雲舞空城一些論點的探討

雲舞空城提到「.過長時間、過低水位的枯水期對植被和候鳥的不利影響」。本人認為文章僅僅用2006-2007年連續枯水導致候鳥的離開,支持力度較小。因為近幾年水鳥數量並沒有減少,希望從大的尺度給出這幾年對候鳥不利影響的證據(低水位肯定會對局部水鳥造成影響)。

賈亦飛.
水位波動對鄱陽湖越冬白鶴及其他水鳥的影響研究[D]. 北京林業大學, 2013.

雲舞空城提到枯水期水質日漸惡化,水安全面臨威脅,本人認為水質的惡化問題和枯水期有無因果關係尚需驗證。

雲舞空城論據中缺乏對下游的負面影響,比如流沙的變化,本人感覺可能需要加以考慮。

水鳥和禽流感

研究發現,鄱陽湖越冬水鳥與禽流感病毒集散和交流密切相關,鄱陽湖飼養大量的家禽,也發現野生鳥類和家禽之間存在交叉感染的情況(Duan,2011,孫思揚等,2016)。修閘之後,持續的水位(12-2月)將會改變了水鳥的分布格局,對禽流感病毒流行模式和病變可能造成影響,這方可能需要更多的調研和評估。

Duan L, Zhu H, Wang J, et al. Influenza virus surveillance in migratory ducks and sentinel ducks at Poyang Lake, China[J]. Influenza and other respiratory viruses, 2011.

孫思揚, 楊春華, 石磊, 等. 鄱陽湖區家禽及野生候鳥禽流感感染情況的調查[J]. 江西畜牧獸醫雜誌, 2016 (4): 17-19.


在樓上 @雲舞空城的回答下面和這位答主交流了一下不同看法,他也建議我單獨寫一個答案出來,所以就把評論的內容整理了一下加上一些引用資料寫一個答案吧。之前@王蛐蛐的答案講到了鳥類,那我就來講講如果真的建閘了會對水生動物產生的影響吧。

第一,首先是對江豚的影響,可以說鄱陽湖建閘對鄱陽湖江豚種群的打擊是致命的。在九十年代的研究中,已經證實了鄱陽湖的江豚種群有因為人為原因和長江中的種群產生割裂隔離的危險,鄱陽湖一旦建閘,可以說是徹底阻斷了兩個種群之間的交流。江豚在長江里本來就面臨棲息地被分割的危險,這對物種內部的基因交流非常的不利。

如果說船隻活動和大橋是讓江豚的遷徙交流危在旦夕的話,建閘可以說是徹底扼殺了這個東西。

至於大閘上留給江豚的遷徙通道,我個人認為想出這個辦法的人肯定動機是好的,可惜犯了和那些覺得修了魚道就能解決葛洲壩阻斷中華鱘洄遊的人一樣的想當然的錯誤。

水質污染將直接或間接影響豚類健康。工程所在地水域,施工船舶和機械操作、停泊的船隻、運輸有毒有害物質車輛泄漏傾覆等,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水質污染,甚至導致重大水污染事故,影響魚類和豚類。

橋墩物理障礙影響豚類遷移。工程建成後,橋墩等水下工程將永久影響豚類的正常遷移,最嚴重的情況是形成豚類分布阻隔帶,影響豚類的分布和棲息。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對鄱陽湖湖口公路大橋和鐵路橋之間的江豚遷移行為,進行了長年的觀測,發現兩座大橋對江豚的遷移具有明顯的阻隔作用,因此鄱陽湖特大橋對老爺廟水域江豚的上下遷移所帶來的影響是必然的,影響的程度決定於橋型設計,特別是橋墩設計以及後期營運期間車流量和車型速度。從江豚遷移的角度考慮,建議採用橋墩較少的橋型設計,但是同時兼顧到抗風力和景觀效果,推薦採用三塔自錨式懸索橋型設計。

  大橋上下游水流流態及沙洲消長影響豚類棲息地環境。大橋建成後,橋墩對水流流態的影響,將會以橋墩附近沙洲的消長而顯現,沙洲變化直接影響了豚類棲息地的數量和質量。

《鄱陽湖特大橋工程對長江江豚的影響評價》

在對單個橋孔不小於75m的鄱陽湖特大橋的相關研究中已經指出了,即使是這樣大的通道仍然會阻隔江豚的活動,在另一份80年代的研究報告里(抱歉電腦太亂找不著了),研究人員也指出了江豚和白鱀豚在武漢長江大橋橋墩前有明顯的徘徊猶豫現象。同時,水利樞紐帶來的對於水文和泥沙分布的改變,也會深刻地影響江豚的生活。雖說江豚不如白鱀豚對水文環境那麼敏感,但已有的研究已經證實了即使是長江大橋這種對河床水流形態改變較小的工程仍然會改變江豚的分布。

凈空高的大橋都如此,更不用說那幾個在幾千米的閘上開的60米的所謂的「生態通道了」了。

建成之後情況穩定了如此,更不用說修建過程中的噪音,廢渣和污染了,而且在官方給出的信息之中我並沒有發現任何提到採用新的修建方式的地方,這就說明很有可能鄱陽湖水利樞紐還是要像其他攔水建築物一樣,截流排干水面施工,這對江豚的生活的影響,我不敢多想。

而且,在建閘之後對魚類資源產生的巨大負面影響(後面會詳細說),會造成江豚的食物減少,而飢餓本來就是江豚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這將直接威脅到鄱陽湖江豚種群。另外,鄱陽湖水利樞紐的項目規劃里也有介紹冬季升高水位之後將有助於發展沿岸航運,閘上也有規划船閘,周邊的城市也有配合這個工程的航運建設規劃。增多的航運帶來的噪音和螺旋槳誤傷將會進一步威脅江豚的安全。

其他答案裡面有答主講到不建閘帶來的冬季枯水情況是對江豚更大的威脅,這點我可不敢苟同。誠然,擱淺是歷來江豚非正常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江豚的擱淺無非兩種原因:在淺水區域覓食意外擱淺和身體虛弱無力回到深水區被水流推上岸擱淺。江豚在食物充裕的時候並不會冒險到淺水區覓食,只有在食物匱乏的時候他們才會這麼做,建閘帶來的魚類資源銳減只會導致越來越多的江豚被迫冒險到淺水區覓食,你把水位升到多高都沒用,很難說因此而意外身亡的江豚數量會減少。

說到另外一個原因,建閘之後食物的減少和航運的增多,都會導致更多的江豚因飢餓和雜訊騷擾而虛弱不堪,為了躲避船隻它們甚至還有可能慌不擇路逃到淺灘被困住,所以又怎麼能說建閘對江豚是好事呢?

還有人說不建閘水都沒了江豚也肯定沒了啊,這個說法實在是………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586409/answer/37649072這個答案裡面也說了,鄱陽湖現在的問題並不是徹底乾涸,而是正常的吐納規律被打亂,而且這幾年就算是最極端的情況下,鄱陽湖的水域面積也有一千多平方公里,乾枯的部分都是在湖的南面的河口三角洲附近的淺水區域,本來也不是江豚的主要棲息地,不存在什麼湖會幹讓江豚失去棲息地的問題。

鄱陽湖是長江江豚最集中的棲息地,一千多頭長江江豚有450多頭棲息在鄱陽湖。而且,在上個世紀末,老爺廟附近仍有白鱀豚的出沒記錄,湖口的八里江也是白鱀豚歷史上的密集分布區,現在仍有人推測鄱陽湖在老爺廟等人類活動較少的水域可能殘存著白鱀豚。

這麼重要的一個淡水豚類豚棲息地,絕不可以在未經謹慎討論研究之後就興建一個負面影響有可能極大的水利工程。

至於魚類方面,鄱陽湖和上游的贛江、信江、撫河都是長江下游的重要魚類產卵場和越冬地。

由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為了防洪和防治血吸蟲建設的大量水利設施把包括梁子湖武昌湖長湖和洪湖在內的眾多通江湖泊與長江阻斷,使得大量分布在這些湖泊的魚類產卵場和越冬地全部喪失。到目前為止,鄱陽湖是長江流域三個僅存的還能為魚類提供產卵場和越冬地的通江湖泊之一。(雖然WWF一直都在做通江湖泊的重新建立工作,但目前為止只是在湖北的少數幾個湖泊做了試點,而且基本上都是採用灌江納苗的方式,目的是為了改善這些湖泊的內部生態環境而不是重建產卵場)

鄱陽湖可以說是長江之中為數不多的還能提供魚類庇護所的地方,而且本來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魚類產卵地,首先是鯉魚和鯽魚這兩種重要的經濟魚類:

鄱陽湖區現有鯉、鯽魚產卵場 33 處, 主要分布在湖區東、南、西部, 總面積 833. 34km 2。鯉、鯽魚產卵有效面積受水文特徵影響較大, 1997 年產卵場有效面積大約 600km 2 , 鯉、鯽魚產卵量 20 億粒; 1998 年產卵場有效面積大約 700km 2 , 鯉、鯽魚產卵量 90 億粒; 1999 年產卵場有效面積大約 550km 2 , 鯉、鯽魚產卵量 60. 56 億粒。

《鄱陽湖漁業資源現狀及其環境監測》

不但如此,鄱陽湖既是四大家魚在長江中下游一個非常重要的產卵場,也是很多珍稀魚類例如鰣魚洄遊產卵的必經之地。但是,這些魚類對於產卵場的要求都非常苛刻,只有一定的水溫和水流刺激才能讓他們產卵,對水底的環境也有特殊的要求。

一旦建閘,由於蓄水和截流,水利樞紐勢必會對鄱陽湖,江西五河甚至是長江幹流在湖口以下的一段的水流水溫產生深刻的影響,具體表現在枯水季節鄱陽湖和江西五河尾閭的水流速度減緩,湖口區域的回水區和暗流消失,這將很可能導致一大批在這些區域的包括四大家魚在內的眾多魚類的產卵場消失,這對本來就因濫捕和水利建設還有污染處於崩潰邊緣的長江魚類資源更是雪上加霜。

而且水利樞紐一旦建成,雖然規劃里有過魚裝置,但是魚道的作用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很低效的,這道閘對魚類洄遊的阻斷是不可避免的事。

而在鄱陽湖建閘以後那些從鄱陽湖內還沒有因為水文環境改變和毀掉的產卵場里誕生的的魚類唯一可去的幾條河流上,已經規劃和在建了一大批水電站,以贛江為例,2011年的規劃中敲定的梯級電站方案里就包括這麼多(數字代表海拔高程):老虎頭(160,

近期)——禾坑口(148,近期)——澄江(128.5,近期)——躍洲(117.8,

近期)——峽山(109.8,近期)——茅店(104,近期)——泰和(井岡

山,67.5,近期)——石虎塘(56.5,近期)——峽江(46,近期)——

永太(32,近期)——龍頭山(24,近期)這裡面除了正在籌備的泰和樞紐,其他的都已經要麼在運行要麼在建設了。前期論證裡面所擔心的五河的生境受損的問題,現在已經是確鑿發生的了,這時再在鄱陽湖上建閘,無疑是將所有的魚類逼上絕路。還有其他的魚類則比四大家魚更無奈,他們的生活習性使得他們連重新尋找棲息地的機會都沒有。

但是四大家魚,胭脂魚還有鱤和鳤最起碼還有幹流的一系列零零散散的產卵場能保住最基本的種群繁衍,相比之下只有贛江和鄱陽湖這一個僅存的主要產卵場的鰣魚可就要慘得多了。

長江野生鰣魚本來就已經接近絕跡,建閘等於是給奄奄一息的種群的最後的致命一擊。如果真的建成了,很有可能我們的後代就只能見到從養殖場出來的鰣魚了。

這還只是直接影響,更不用提魚類的數量和分布的改變對於食物網中的其他生物例如候鳥,底棲動物和長江豚類的影響了。生態系統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東西,任何的改變都需要深思熟慮,更不用說對鄱陽湖這個長江的生態大寶庫了。在沒有論證研究清楚這個工程帶來的負面影響,研究出一個切實有效的生態補償方案之前,我是堅決反對它上馬的。

以前在建設一系列水利工程的時候,因為我們對相關的影響研究不深,和國際上的學術交流也少,更多的是根本就沒有考慮對生態的影響,造成了諸如長江通江湖泊水網系統崩潰之類的慘痛代價,我們付的學費已經足夠了,現在我們對這些的研究已經很多,和國際也漸漸接上了軌,環保也成為了大家都關注的話題,那就更加要謹慎謹慎再謹慎,決不能讓我們之前的代價白付出,重蹈覆轍。

留了個巨坑……還打算再多寫點的,熬夜是在熬不住了,有空繼續補。當然啦我也並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有不同意見大家也可以多多交流,歡迎批評指正啊。


12月初就這個問題採訪了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周建軍,文章發表在《三聯生活周刊》2016年第51期上。

簡要概括:

1.鄱陽湖冬季缺水不是變嚴重了, 是枯水期提前了,提前是因為三峽蓄水。

2.鄱陽湖想修水閘,其實洞庭湖也想修,各省都打自己小算盤,沒人從整個長江角度考慮。

3.按理說長江水調配是應有專業規劃的,但管理者自己也在經營各種水利工程建設,而且管不住上下游各個省份。統籌管理的行政設置形同虛設。

4.解決枯水的方式有很多,調控上游水庫、打地下水,修民用水利工程……並非建閘一條路。

全文: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滕王閣序》中的「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等句描寫的就是鄱陽湖上漁歌互答,湖面浩渺的意象。整個鄱陽湖都在江西省境內,75.4%的水源來自上游的修水、贛江、撫河、信江和饒河五條入湖河流,鄱陽湖湖口在正北面,經由40公里長的八里江水道與長江幹流相連。鄱陽湖水量占長江流域的15%,每年流入長江的水量超過黃河、淮河、海河水量的總和,是長江的重要水源。

長江、五河、鄱陽湖之間,形成了一種聯動的江、河、湖關係,這讓鄱陽湖成為了一個是一個過水型、吞吐型、季節性的湖泊。

每年4-6月,上游五河河水注入,讓鄱陽湖水位從4月開始抬升。到7-9月,長江洪水出現,鄱陽湖作為「長江之腎」,長江洪水頂托或倒灌,大量江水湧入鄱陽湖,湖區水位大幅上漲。因為鄱陽湖整個湖面較淺,水位變化會導致湖面範圍劇烈的變化,冬季的淺水灘、泥灘、草洲會隨著夏季漲水迅速變成湖面。從10月份開始,湖中水位逐漸下降,直至次年3月為枯水期。地勢高的湖面此時會變成一片草原,地勢低的地區會在枯水期脫離主湖區,形成相對獨立大小深淺不一的子湖。

這樣枯水期/汛期交替的節律,如今因為三峽大壩等一系列上游水庫的影響,開始發生了明顯的人工干預後的變化。

按照江西省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辦公室的說法,近十年來,鄱陽湖連續出現枯水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水位超低等情況,「鄱陽湖枯水常態化和趨勢化的新變化,造成枯水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力嚴重不足,對湖區民生、生態、經濟等多方面造成嚴重影響,難於滿足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周邊城市群迅速崛起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

一種解決方法是,在湖口建造一座2993.6米長,有64個泄水孔的水閘。這個水閘在汛期閘門全開,江湖連通,不干預長江向鄱陽湖泄洪。在汛末開始逐步控制水位,攔住要傾瀉回長江的洪水,從9月至次年3月,用動態管理的方式,控制鄱陽湖枯水期水位,以保持鄱陽湖湖區面積。初步估算,這座樞紐工程需要總投資128.85億元,每年運行費用約1.21億元。

這一次,江西省為水閘提出的新理念是:建閘不建壩;調枯不控洪;攔水不發電;建管不調度;江湖兩利、動態調控。

生態爭議

11月23日公示一發出,立刻引起了環保界的大規模反應。實際上,近幾年來關於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正反意見一致有激烈衝突,除了水利問題,最核心的爭議是圍繞候鳥、江豚等生態保護問題。

根據水文記錄,鄱陽湖在洪水位21.69米時,湖泊面積達2933平方公里;在多年平均最低水位10.20米時,湖泊面積僅為146平方公里。湖泊水位大幅度的季節變化為鄱陽湖洲灘濕地生態系統的發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使得鄱陽湖成為國際上重要的鳥類越冬場所,平均每年有34萬多隻候鳥在此越冬,最多的年份達到 73 萬隻。世界上95%以上的白鶴和75%以上的東方白鸛在此越冬。

水閘支持者認為,控制枯水期水位,能減緩湖區濕地的提前出露,避免過早形成一片荒灘。水位下降意味著食物減少。與此同時,水位下降也給受珍禽價格飆升的誘惑的盜獵者打開了方便之門。

按照南昌大學胡振鵬等人《越冬候鳥對鄱陽湖水文過程的響應》的研究結論,無論豐水期還是枯水期,高水位反而會導致候鳥取食困難,有可能使候鳥數量減少。當枯水期水位較低時,「如果科學管理碟形湖的水位,對候鳥越冬不會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但主湖區水位太低,對候鳥越冬不利。」

對於魚類、江豚等水生生物保護,工程公示中提到,水利樞紐工程在枯水期保持湖泊一定的水位,水域面積擴大,水深增加,將增加湖區魚類的生活空間,可降低被捕撈的概率,並有利於魚類越冬;

中科院南京地湖所研究員姜加虎反對這種說法:「湖泊經過建閘控制後,原江湖間的水力直接聯繫被隔斷,湖泊喪失了自然吞吐江河的能力,魚類資源得不到來自江河的適時補充,重要產卵場地隨之消失。湖泊建閘控制後,水位起漲與水穩回升不同步,嚴重影響漁業資源的自然繁殖。」

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水閘對江豚的影響。鄱陽湖被視為江豚的最後避難所,現在長江江豚總數不足2000頭,鄱陽湖江豚種群數量大約在450頭左右。如果枯水期水位抬高,湖區水面擴大,按照水閘推動者的說法,湖區內漁業資源增加,江豚的食物更加充足,而且降低了船舶航行和「斬秋湖」「電捕魚」對將江豚的傷害。也減少江豚因為水位急降擱淺的危險。

但江豚是否會因水位急降而擱淺,這還是一種令人存疑的說法。江豚經常在鄱陽湖與八里江河段洄遊,鄱建辦承認修水閘會讓江豚的遷移受阻,解決辦法是在水閘上留出了4孔60米寬的大閘,讓江豚過閘。

鄱建辦認為,科學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表明,60米寬的大閘是足夠能讓江豚自由過閘的。一是江豚依靠自身聲納導航,能順暢遊弋實驗室2米寬的水道;二是歷史上江豚能自由通過20米寬的橋孔。

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周建軍認為,這4個橋孔能否真正使用還是個問題:「60米的孔讓江豚巡遊,是沒太大問題,問題是60米水閘全打開,過水能力很強,就不可能控制上游的水位了。」

「今後真正運行起來,很可能閘門是部分關上的,實際只是下面給江豚留一個60米長的縫。這條縫的水流流速會達到每秒6米以上,江豚是不可能順利鑽過去的。」周建軍說。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也持反對意見,WWF認為,擬建的魚類洄遊通道、豚類遷移通道建設方案在國內並無十分成功的先例,無法確保消除巨大的生態風險。

爭議三十年

人力控湖,在江西省是一個老話題。最早1980年提出時,還是為了防洪,當時上游省市採取新的防洪方案,導致下游鄱陽湖水位抬高。江西省提出修一座高25米、蓄洪量達到100多億立方米的水壩來削減洪峰。

此時反對的還是長江上游相鄰省份,這些省份擔心如果遇到洪水,鄱陽湖不分洪,上游平原地區就有水患的危險。

到了90年代,防洪的思路變成了防枯水,江西省就提出了《鄱陽湖控制工程規劃設想》,即計劃建造一個可供發電的、蓄水高程為16米以上的大壩將湖水徹底阻截。

最近十幾年的新思路,是把大壩換成水閘,去掉了發電功能,增加江西省內可利用的水資源。江西省前水利廳廳長孫曉山接受採訪時曾介紹,建閘的目的是讓分洪進來的水不白白流掉:江西該走多少水,照走多少水。只是把夏天的洪水,留到秋天、冬天慢慢利用。按照這個方案,受影響最大的又變成了長江下游的相鄰省份。

三十多年來的種種人工控湖方案,都因為阻斷了鄱陽湖與長江的江湖關係,一直沒有得到國家的批准。

反對者認為,江河湖泊是由一系列存在相互作用和聯繫的子系統所構成的巨系統,具有十分複雜的系統結構特徵和相互關聯機制,彼此之間存在著諸如水力、生物空間洄遊等密切的生態聯繫。任何一個子系統受到干擾或破壞,都將危及整個系統的良性循環。

即便在水閘的公示中,也提到:「長江,已不再是天然的長江。」據《長江流域綜合規劃》,長江上游已建和擬建水庫群總調節庫容790億立米,防洪庫容達530億立米,相當於3個三峽工程。

專訪:

三聯生活周刊:鄱陽湖枯水嚴重這件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現在是越來越嚴重嗎?

周建軍:現在都在說鄱陽湖水位低了,實際上嚴格說起來,枯水期的最低水位並沒有變低,而是由於上游三峽蓄水,現在枯水期提前了——這兩個表述是有本質區別的。

由於三峽大壩從9月10號開始蓄水,導致下游水量減少,鄱陽湖正常的枯水期提前了三十多天,長江水位一低,鄱陽湖的湖面立刻就跟著縮小了。

整個鄱陽湖都很淺,像一個盤子一樣,水位從10米升到15米時,整個湖面就會從150平方公里左右延展到2500多平方公里,所以有「旱澇急轉」這個說法,常常一到枯水期,很多區域就變成草原了,長江口的水位對鄱陽湖的面積起到了很大作用。

枯水期變長的原因因此也很簡單,就是上游蓄水的時間提前,長江水位降低造成的。

三聯生活周刊:是三峽工程的蓄水改變了下游的水文規律?

周建軍:鄱陽湖肯定是受影響的。

由於長江上游這些年的人為開發利用,現在整個長江的徑流季節都提前了,枯水期開始時間比過去都要早。

但同時真正到了鄱陽湖春灌的時候,三峽正在泄水,需要騰出庫存來防洪,鄱陽湖漲水的時間反而也提前了。按現有資料看,現在鄱陽湖春天的水位是要比歷史同期高的。所以鄱陽湖區的用水條件並不比過去要差。

我覺得比枯水期提前影響更大的是,上游水庫改變了流量的波動:三峽設計時原本理念非常好,只保近江的防洪安全,不改變下游的水文節律。也就是說只管大洪水,中小洪水由下面的堤防、分蓄洪區來解決。但現在三峽把每年的中小洪水也攔截掉了,這樣就就把下游的流量波動都給調平了。

不管是鄱陽湖還是洞庭湖,受這一點影響都很大。鄱陽湖很多濕地位置較高,中小洪水一來就被淹沒掉,就能在裡面打漁作業。但現在不發水了,沒有了正常的水位波動,很多濕地的生產力就慢慢退化掉了,失去了原來的經濟價值。

對於這些地域,最主要的生態利用還是在夏季,冬季水位是否維持其實並不重要:進入秋冬季,氣溫一低,很多藻類、魚類就進入冬眠了,本身打漁也不方便。現在都在說鄱陽湖魚類減少,很大程度是因為夏季的生產力降低了,而要修的水閘主要是控制冬季水位。

三聯生活周刊:枯水期提前、水文節律變化,對整個鄱陽湖生態產生了什麼影響?

周建軍:到底對湖區產生了多大的影響,需要全面的研究才能下結論,現在就是因為說不清楚才吵得很厲害。

現在要建水閘來改變枯水期的問題,把一切都歸結於枯水期水位太低。按照我的觀點,現在鄱陽湖的生態的變動,不一定是枯水期變化的原因。從整體來看,這些年整個長江的生態情況都在變化:比如洞庭湖,魚類減少的比例要比鄱陽湖大得多。長江幹流的魚類、江豚總量也下降很快,像現在四大家魚就減少了百分之九十,相比之下鄱陽湖的情況可能還算好的。

現在想靠修水閘來提高水位,認為再不提高水位,以後生態環境會更惡化。但我生態環境到底發生了哪些變化,原因是什麼,目前都還沒調查清楚。我覺得下任何結論都為時尚早。

三聯生活周刊:修水閘會改善鄱陽湖水質嗎?

周建軍:鄱陽湖區自己污染情況很嚴重,原來鄱陽湖水質很好,都是一二類水,但這些年基本上三類水很普遍。鄱陽湖水是一直是向長江流的,除非汛期會有些倒灌。那現在水閘是攔著湖水不向外流,也稀釋不了污染。

三聯生活周刊:采砂和鄱陽湖枯水期水位變化有沒有直接聯繫?很多人提到采砂改變了河床的形狀,導致湖水更容易流失。

周建軍:采砂,特別是沒規劃的亂采亂挖,確實對當地的生態造成了很大影響,挖沙破壞了濕地,對水質、對水下微生物、底泥的生物,都有極大破壞。

但就這個工程而言,不能把采砂的影響說得太大,是否因為采砂導致水位降低過快,以至於要修水閘?這兩者還無法建立起直接的因果聯繫。

但是反過來一旦修了水閘,人為改變自然規律,把枯水期水位提高,湖區水面變大了,通航、挖沙就都容易了,因為在水面下挖沙比在乾的河床上容易多了。

三聯生活周刊:除了鄱陽湖之外,洞庭湖和其他湖泊是否也有建閘的聲音?上游湖泊建閘,會對下游產生什麼影響?

周建軍:實際上洞庭湖也在說建閘的事。李克強總理以前就提過,「要把鄱陽湖生態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放在整個長江水系大格局當中,上升到國家層面來考慮。」但現在地方和長江委都沒有做到,各個省都在從自身的利益出發。

如果鄱陽湖這次要建水閘,也應該把上游洞庭湖的情況納入考慮,一條長江把兩個湖連起來,不能下游建完了上游再跟著建,頻繁改變水文條件。最後來回協調,就變成了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一樣的和面邏輯了嘛。

而且現在兩個湖區向外補水,還起到彌補三峽蓄水影響的作用,一旦兩個湖都建了水閘,都盡量不讓水出來,可能長江下游的水位降落會更大。今後長江的流量繼續變小,到入海口會不會海水倒灌就不好說了。

我一直覺得應該把長江下游做一個整體來考慮鄱陽湖的水閘,如果非要建,也應該等整體布局做好了再建,把它當做整個長江文利調配中的一環。

三聯生活周刊:現在每年長江水的調配是由誰在管理,管理效果如何?

周建軍:從行政上看是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來管,長江委就是要對長江的水資源做統一管理、節約、配置和保護。

但現在長江委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他們一方面管水資源調配,另一個方面自己也在參與一些開發的項目。像長江委有一個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就會為工程局做事情,所以他們的可信度是受到質疑的。

而且按照已有的經驗,這種管理實施起來並不順暢。像長江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就應該管理三峽水庫的蓄水調度,但實際上現在三峽也不是按照原來長江防總確定的規劃在運行。

如果現在國內有一個有能力全盤統籌,而且有真正話語權的部門來管理長江水資源調度,我倒是覺得鄱陽湖建一個閘也沒太大問題。現在擔心的就是,這個工程建完之後,如果不按規划走,改變運行目標,是沒人管得住的。

三聯生活周刊:鄱陽湖上游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大江河,這五大江河上都已經有水庫了,能不能通過控制上游的水庫來解決枯水問題?

周建軍:這五條江河的水庫跟改變水位這件事聯繫不大,通過五條河來改變鄱陽湖湖面水位不太可能,鄱陽湖的主要供水還是來自長江這邊。但上游這些水庫如果調度好,其實也可以用下來的一些水做一些引水調節,幫助鄱陽湖地區解決農業用水問題。

三聯生活周刊:如果不建水閘,現在鄱陽湖居民用水的問題應該怎麼解決?以前的媒體報道稱,因為缺水,沿岸很多城市都不能引進大量用水的工廠,已經影響了當地經濟發展了。

周建軍:高耗水的工廠本來就不能在鄱陽湖邊辦。2007年溫家寶總理到鄱陽湖時差的時候就說,要「保護好鄱陽湖這一湖清水」,「一湖清水」是江西發展規劃,做了生態發展的定位。高耗水的工廠耗水量大、排出來的污水也多,本來就不能在鄱陽湖範圍內建設。

要解決的是老百姓生活和灌溉用水,解決民生問題。

我覺得目前不像江西省自己說的,研究了很多方法都解決不了這些民生問題。第一,鄱陽湖地區整體來看是不缺水的;第二,當地居民人數和農耕範圍都不算很大。在這兩個條件下解決老百姓用水問題,方法很多。

過去當地就是從湖區里抽水來解決周邊居民的用水問題,現在看也沒什麼問題。像那些大範圍的農田,我認為應該改變漫灌的灌溉方式,建設保存率高的灌溉設施。這種情況下也可以控制上游五河的水庫來解決這部分用水需求。還可以在當地多打機井,因為湖區周邊的地下水位是很高的。

現在當地重點應該解決老百姓的這些用水設施,而且2020年建設全面小康,就應該把老百姓的用水設施按高標準建設好。至於水位抬高或降低,跟老百姓切身用水的情況關係不大,因為本身用水量也不大。


回答有更新,長文預警,文末有總結。

----------------

目前的反對聲和當年WWF的反對原因幾乎如出一轍,以可能使水位不正常升高對濕地和沼澤造成淹沒破壞,從而影響東北亞地區越冬候鳥生存為理由。然而沒在我看來這樣的反對並不能成立。

傳送門:WWF建議暫緩「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 | WWF 2014年7月(世界自然基金會)

首先來了解下目前正在進行環評的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到底是什麼——就在昨天,這個問題的標題還是「鄱陽湖大壩」,是我給改成了「鄱陽湖水閘」——提問者看來並不知道即將展開論證的是一個怎樣的項目,還是抱著幾年前的舊聞來提問。而現有的不分回答者,似乎也沒有去了解目前的規劃方案。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目前高票反對回答感性的強調高水位會影響候鳥越冬,卻對到底怎麼個高法隻字不提,並對極低水位會更嚴重影響候鳥越冬這一點卻輕描淡寫一筆帶過。私以為這樣不好。

以下資料出自江西省水利廳,是目前最權威的官方介紹,發佈於今年8月下旬。

江西省水利廳-為了「一湖清水」--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介紹

1.對鄱陽湖水位的調度方式,我直接引用原文,重點加粗——

鄱陽湖水利樞紐具有綜合效益,不同的水位調度方案對各工程任務的作用和影響不同。在對主要時間節點及控制水位範圍、枯水期調控時間及水位範圍和樞紐開閘時間等初步分析的基礎上,本著既有利於改善民生,又有利於保護濕地生態及越冬鳥類的原則,按照中國科學院等濕地權威專家的研究結論,擬定調度方案如下:

(1)3月上中旬~8月31日,泄水閘門全部敞開,江湖連通

(2)9月1日~9月15日,當閘上水位高於14.50m時,泄水閘門全部敞開;當閘上水位降到14.50m時,減少閘門開啟孔數,按五河和區間來水下泄,水位維持14.50m,若閘上水位低於14.50m,在泄放滿足航運、水生態與水環境用水流量的前提下,最高蓄水至14.50m;

(3)9月16日至9月30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4.00m;至10月10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3.50m;至10月20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3.00m;至10月31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2.00m左右;在消落過程中若外江水位達到閘上水位,則閘門全開;

(4)至11月10日,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1.00m;至11月底,閘上水位逐步均勻消落至10.00m;12月閘上水位基本維持在10.00m左右;至2月底,根據最小通航流量、水生態與水環境用水等需求控制樞紐下泄流量,使閘上水位逐步消落至9.50m左右。

(5)3月1日~3月上中旬,閘前水位逐漸下降至與外江水位持平,閘門打開,江湖連通。

從這部分初步擬定的水位調度方案來看,汛期江湖連同,這部分沒什麼好評價的。9月上旬維持14.5m的水位,之後是長達半年的有計劃緩慢放水,使鄱陽湖緩慢的由洪轉枯。

為什麼要強調半年的有計劃緩慢放水?

這是因為該工程的首要目的是解決當前突出的枯水期水位過低、過低水位的枯水期開始時間過早、持續時間過長而這些問題恰恰是當前嚴重影響鄱陽湖區水生植物、底棲動物生存,導致濕地嚴重萎縮、威脅越冬候鳥生存的首要問題

--------------------

2.當前鄱陽湖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什麼?引用原文+其他

一句話概括:連續出現秋季低枯水位現象,打亂了鄱陽湖的水文節律低枯水位的鄱陽湖湖泊水面、水體縮小,濕地萎縮,生物量下降,水資源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枯水期水質日漸惡化,水安全面臨威脅。

一、近年來鄱陽湖連續出現秋季低枯水位現象,打亂了鄱陽湖的水文節律。

「夏季高水,冬季低水」是鄱陽湖典型特徵,也是鄱陽湖的水文節律。近十年來,鄱陽湖9、10月份(秋季)連續出現枯水期低水位時間提前、水位降低、持續時間延長,打亂了鄱陽湖的水文節律。

枯水時間提前。星子站低水位(水位在10m以下)出現初始時間平均提前了33天;枯水位(水位在8m以下)出現初始時間平均提前了40天。2006年星子站8.0m以下水位出現時間較正常年份提前75天。

枯水期延長。星子站低於10m水位天數平均延長了61天;星子站低於8m水位天數平均延長了51天。2006年8月22日~2007年5月2日,連續254天星子水位低於10.0m。

枯水位降低。星子站歷年最低水位在2000年後呈下降趨勢,2000年為6.67m,2009年為5.6m,下降幅度為1.07m。2004年,星子站出現歷史最低水位5.22m。2013年12月,都昌站水位跌至5.77m, 創1952年有實測水文資料以來歷史最低。2006年,星子站有65天實測水位低於歷史同期最低水位。

二.過長時間、過低水位的枯水期對植被和候鳥的不利影響

1)水位下降提前,洲灘平均提前1-2個月出露,出露面積大為增加,土壤含水量低,不能滿足濕地植物的生態需水蘆葦、南荻等挺水性植物面積擴大、向低高程區域擴展、植株稀疏,15米以上洲灘的濕地植被逐步退化為狗牙根為主的中性草甸;

2)低水位的出現,使原本在枯水季節能維持50-100cm的區域出露成為泥灘地,大量的沉水植物由於長時間的出露而死亡,馬來眼子菜等沉水植被面積由上個世紀佔全湖植被面積的20%,降到現在的不到5%。(註:原有正常濕地水位區間生長的植被,在極低水位暴露出來的深湖湖底並不生長,於是造成濕地植被的絕對減少、衰退

3)由於水位下降,湖水面積縮小,人為干擾活動增加,導致鳥類棲息、隱蔽條件降低,對濕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造成影響,鄱陽湖生態系統的質量受到威脅。隨著濕地生態系統的退化,其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降解污染、提供候鳥棲息地等生態服務功能正逐漸衰退。

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9座蝶形湖泊由於在枯水期可人工控制能保持一定的水位,成為了珍稀候鳥理想的棲息地,每年11月以後鄱陽湖的大多數冬候鳥都集中在此覓食。江西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2006年底至2007年初,由於多數湖泊乾涸,候鳥沒有足夠的食物保障,不得不飛離鄱陽湖另尋棲息地。

三.對魚類及底棲動物的不利影響

主要體現在魚類冬春產卵季節水域面積過小、底棲軟體動物棲息地暴露嚴重造成大面積死亡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當前鄱陽湖的枯水期是極不正常的。當洪枯規律正常時,當然沒有必要修築這樣一個工程,可是如果連枯水期水位遠低於多年均值、濕地已經出現大範圍因枯水嚴重造成的萎縮、生物總量減少已成既定事實還無動於衷認為是正常,這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保護生態環境,不干預並不總是好的。合理的干預可以讓生態環境的波動保持在適當範圍中。鄱陽湖現在面臨的就是這樣的問題——再不干預,冬天的鄱陽湖就真沒水了,濕地也會遭受毀滅性破壞,那時恐怕才是候鳥真正的滅頂之災!

----------------------

3.鄱陽湖為什麼會呈現現今這種冬季嚴重缺水的局面?

我總結為四點原因——

第一,長江中上游整體進行了大量水利工程建設,冬春季蓄水量增加,客觀降低鄱陽湖入江口的江面絕對水位,導致鄱陽湖水流出。

第二,三峽工程直接改變了長江河床的泥沙分布模式,每年重演一次的清水下泄整體上降低了三峽以降的河床高程,鄱陽湖入江口的河床也不能倖免。

第三,最近有學者認為無節制的采砂造成鄱陽湖湖床下降,使相對湖面下降。我對此表示謹慎懷疑——主要是挖沙量的問題。

第四,鄱陽湖水系隨著社會發展,工業和生活用水越來越多,整體降低入湖的江河水。

但我認為其中的主要因素則是長江中上游越建越多的水利設施。水庫群蓄水和清水下泄對長江中下游的影響國內早已進行了大量研究。在這種背景下,鄱陽湖作為通江湖泊,納入長江水利綜合調控工程群,達到宏觀控水的目的是很有必要的。而且,鄱陽湖入湖河流沿岸的社會發展只會進步不會後退,對入湖水量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大。以上種種因素,都造成純天然的鄱陽湖在未來會呈現出枯水期水體進一步萎縮、水量進一步減少、生物總量進一步下降、濕地進一步退化的悲觀前景。

請問,這種時候難道還能教條化的保持不管不顧、任其發展嗎?

我的回答是,不能。

這樣一個「調枯不控洪」、枯水期緩緩放水的不帶發電功能的水閘,對鄱陽湖生態的影響是利大於弊,它可以保持枯水期水文穩定緩慢下降,並且不至於降至過低造成濕地萎縮和相關動植物死亡,從而更好的保護東北亞地區候鳥越冬。

因為不要忘記以下這些數據:

鄱陽湖南北長173km,東西平均寬16.9km,最寬處約74km,湖岸線總長約1200km。湖面以松門山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寬廣,為主湖區,北部狹長,為入江水道區。湖盆自東向西,由南向北傾斜,主湖區灘地高程多在10~15m之間

鄱陽湖湖區地貌由水道、洲灘、島嶼、內湖、汊港組成。水道分為東水道、西水道和入江水道。洲灘有沙灘、泥灘、草灘等三種類型,面積約3130 km2,其中草灘多分布在12~15m高程。全湖共有島嶼41個,面積約103 km2,島嶼率為3.5%;湖區主要汊港約有20處。

-------------

4.為什麼湖水水位的絕對降低會造成濕地和沼澤的絕對萎縮?

我來擴展一下我的一則評論內容

任何一個湖盆平緩的湖泊周圍都存在距離較為穩定的淺湖—陸上過渡帶,我們可以管它叫濕地沼澤帶。它的絕對寬度並不隨著水位改變而改變,只取決於坡度和是否有足夠的植被(植被多才可叫濕地,沒有植被則稱不上濕地)。而我們也知道,湖泊整體呈現碗形,過低的枯水水位,加上整體穩定的坡度,結果是造成濕地—沼澤帶在平面上出現面積絕對減少;與之相反的則是較高水位在坡度基本一致的背景下,會使濕地—沼澤帶的絕對面積增加。過少的枯水期水位一定會減少濕地—沼澤面積,這也是目前鄱陽湖濕地萎縮的主要原因。在一定合理範圍內增加枯水期水位,可以使濕地沼澤面積相對穩定,甚至有所增加。

(濕地,wetland)

對於一個近似圓環的區域,內徑(水體範圍)越大,面積越大,這應該是一個很容易理解的內容。有限維持枯水期水位有利濕地就源於此因。

水閘有利於濕地的第二點在於枯水期的緩慢放水

水位的過快下降會導致植被沒有時間跟隨水位繁衍,會很快乾死。一起乾死的還有來不及遷徙的底棲生物。但這個速率如果放慢,結果會很不一樣。

----------------

11月27日更新:

5.鄱陽湖水位的變化曲線和變化特徵

5.1 鄱陽湖水位的歷史變化特徵

知友@葉元興 在回答中提供了一份鄱陽湖50年來水位變化曲線,如下圖:

圖上曲線顯示,50年年鄱陽湖的平均水位介於7m至14m+之間,其中最低水位出現於每年1月,約為7m。但是,我也搜索過鄱陽湖50年代至今的水位變化,我了解到的水位與你提供的曲線截然不同,如下兩圖顯示

還希望提供一下圖片的原始出處、採集年份和水位採集點?因為不同水文站的湖底高程各不相同,其測得的水位數據截然不同,在鄱陽湖通常以星子站的數據作為衡量主體水深的標準。而且近年來鄱陽湖枯水期水位異常偏低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假如這個曲線只是某個異常年份的曲線,它的說服力就很堪憂了。

【劉戀, 曾繁翔, 付志強,等. 鄱陽湖星子站水位62年變化規律分析[J]. 人民長江, 2016(3):30-32.】

鄱陽湖水位特徵常見使用「湖口、星子、都昌、棠
蔭、康山、吳城」等水文站水位表示
,但從水文站在鄱
陽湖的位置及年內水位變化來分析,能較好代表鄱陽
湖水位變化特徵的是星子水文站
。因在 12 月至次年
3 月期間,鄱陽湖進入枯水階段,且湖口水文站受長江
來水頂托影響,故星子水文站能較好代表鄱陽湖水位
變化特徵。

顯然,這個曲線與知友葉元興提供的數據出入很大。還望提供一下數據來源。

【歐陽千林, 劉衛林. 近50年鄱陽湖水位變化特徵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4, 23(11):1545-1550.】選用數據來自棠蔭水文站位,上圖沒有顯示吳城站。

由圖可知,棠蔭站的多年平均水位數據也與他提供的曲線截然不同。

我懷疑他的數據可能只是某個嚴重枯水年份的數據。

---------------------

5.2 星子水文站與規劃工程地址的地理關係

江西省水利廳官網】,可見鄱陽湖區主要顯示星子站和湖口站的水位。(我記得湖口站一般在長江水情里經常出現)

根據目前公開的信息,可知擬定的水閘修建地址位於廬山市星子東北約12km以外,鄱陽湖最狹窄(2.8km)處,大約是圖中我標註長度的位置。以今日江西水利廳公開的水情數據顯示,從星子到戶口約有27cm的水位差。考慮到地形坡度的過渡較平緩,推測水閘前水位應比星子低大概8-10cm

利用1935年至2008年的星子站多年水位均值和目前公示的調控水位方案繪製曲線,得到的圖形如下

(將閘前水位曲線腦補加上10cm,即約為同期的星子站水位)

可以發現如下現象——

(1)調控後,每年的9月至12月,閘前水位與星子站歷史水位均值幾乎相等,該時期也正是候鳥大量遷至鄱陽湖越冬的數量增長期。

(2)調控後,每年12月至1月中旬,閘前水位高於星子站歷史水位均值,高出半米左右。該時期是候鳥開始逐漸遷出鄱陽湖的時間。

(3)2月之後,實際上調控已經基本失去功能,3月徹底放開。

5.3 鄱陽湖水位與三峽工程的關係。

知友葉元興在回答中表示:

僅僅根據2003-2009年的水位數據,還不能下定論「打亂了鄱陽湖的水文節律」,目前的數據沒有表明鄱陽湖生態系統已出現不能挽救的退化因素,鄱陽湖並未處於不得不用控水工程措施來解決問題的階段,不應該採取不可逆的工程【註:水閘工程實際上是可逆的】手段對鄱陽湖的生態系統施加壓力。

這一觀點的原創者並不是我,江西水利廳作為省級最高水文部門,它提出的觀點必定會基於多方研究部門的結論,是經得起驗證的。事實上類似觀點的文獻在知網俯仰皆是。我建議誰主張誰舉證。

隨手貼一張圖吧——

【劉戀, 曾繁翔, 付志強,等. 鄱陽湖星子站水位62年變化規律分析[J]. 人民長江, 2016(3):30-32.】

眾所周知,2003年是三峽工程開始蓄水的年份。從上圖擬合的水位變化曲線可以看出,在2000年前後,鄱陽湖的水位就已經開始扭頭向下了。2003年以後這個勢頭存在繼續加重的趨勢。當然不否認圍墾造田、非法采砂造成一定的影響,不過本著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還煩請葉元興知友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

-------------------------------

6.鄱陽湖枯水期水位與濕地面積的相互關係

我和其他一些朋友一直在討論水位與濕地的關係,卻沒有人真的明確指出水位與濕地面積的關係。利用晚上查閱文獻的機會,順便也了解了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齊述華, 張起明, 江豐,等. 水位對鄱陽湖濕地越冬候鳥生境景觀格局的影響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 2014(8):1345-1355.】

這張圖很有趣。它統計了近年來星子站不同水位時,鄱陽湖濕地面積的變化及適宜候鳥生存環境面積的變化。一方面印證了 @王蛐蛐 在回答中指出的,水位上升會嚴重降低適宜候鳥生存的濕地面積(淺水、軟泥、草灘的全面減少),如圖中11.1m右邊所示;另一方面也表明,在11m以下時,隨著水位的下降,適宜候鳥生存的濕地面積減小幅度卻並不大

11m以下時,隨著水位的下降,淺水面積會顯著減少,草灘面積稍有增加,軟泥面積會在8.8m左右達到達到接近飽和。並且,軟泥地面積實際上大概就三個值,9m以下500-600多,9m以上230左右,14m以上90左右。

這樣看來,似乎水位的下降對於濕地會比較有利咯?會暴露出更多的軟泥地、生長更大面積的草灘?但實際上也並非如此。這裡需要考慮乾旱的影響,尤其是長時間乾旱的影響,就是所謂的「枯水期提前到來、時間過長」。

可以預見,隨著鄱陽湖枯水期水位提前到來和枯水水
位的持續偏低,中低高程的洲灘提前出露,中、高湖底
高程的洲灘乾涸時間延長且乾涸程度加重,可為適宜
濕生環境的濕生或挺水植物提供大面積的出露裸地

使得濕生植物如苔草、蔞蒿、蓼子草、虉草、水蓼等大
面積向低高程的沉水植物分布區擴張; 而在持續乾燥
的較高高程的湖區中,適宜中生環境的千金子、狗牙
根、牛鞭草等類群大面積生長,湖區植被中生化和旱
生化現象將進一步加劇
,這將給鄱陽湖區生態系統帶
來深層次的影響,相關長期觀測研究將進一步開展.

【張萌, 倪樂意, 徐軍,等. 鄱陽湖草灘濕地植物群落響應水位變化的周年動態特徵分析[J]. 環境科學研究, 2013, 26(10):1057-1063.】

但上、上圖裡,草灘的面積雖然隨著水位下降而增大,但由於數據的來源是遙感圖讀出的面積,因此草灘中生長的植被品種是否適於候鳥生存,可能還需要細化。換句話說,擴大的草灘面積與植被旱生化之間有哪些聯繫,旱生植被對候鳥越冬的貢獻有多大,濕地的這種演化方向對候鳥越冬的影響是什麼,這些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及調研。

(1)三峽工程蓄水運行之前, 1989 ~ 2001 年間鄱陽湖典型濕地植被分布呈穩定擴展
態勢 , 局部濕地有蘆葦群落入侵苔草群落的狀況 , 正向演替趨勢明顯。

(2)三峽工程蓄水之後 , 鄱陽湖典型濕地植被分布擴展速率明顯下降, 其中北部典
型濕地由三峽蓄水前的0.54 km
2
/ a 下降為 -0.07km
2
/ a , 而南部典型濕地則由0.63km
2
/ a
下降為 0.334km
2
/ a , 濕地植被擴展態勢受水文過程影響更為明顯 。

(3)三峽工程的蓄水運行會進一步降低枯水年典型濕地洲灘水位 , 不利於特枯水年
的典型濕地植被生長發育 ;對鄱陽湖北部濕地植被長勢與分布影響尤為明顯。

(4)相比較而言, 鄱陽湖北部湖區濕地受三峽蓄水運行影響更顯著, 三峽蓄水後濕
地植被演替狀態變化極為明顯 ;而南部湖區濕地受流

【余莉, 何隆華, 張奇,等. 三峽工程蓄水運行對鄱陽湖典型濕地植被的影響[J]. 地理研究, 2011, 30(1):134-144.】

低枯水位導致越冬水鳥棲息地面積萎縮,
食物選擇改變。鄱陽湖濕地的越冬候鳥生境主要
以枯水條件下的碟形湖為中心。低枯水位下,碟
形湖水位消退過快,甚至乾涸,水陸過渡帶淺水
區消失過快,窪地水面和淺水水面面積減少,使
得適宜水鳥利用的棲息地萎縮[12]。退水提前,水
位降低速度更快,中低高程灘地出露時間提前,
導致濕生植被提前萌發[10],淹水時長的變化也使
得苔草等莎草類的生長受到影響[13]。食草雁類喜
歡覓食嫩草,草灘提前出露,前期生長過快,導
致高草草灘分布範圍擴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食
草雁類的覓食環境[14]。極端枯水位也造成食塊莖
類水鳥食物資源的缺乏,迫使水鳥改變原有棲息地。
2011年的鄱陽湖冬季的極枯水位,使得習慣以沉
水植被苦草冬芽為食的白鶴的食物資源缺乏,轉
而在草灘覓食下江委陵菜等濕生植物[15]。

【夏少霞, 於秀波, 劉宇,等. 鄱陽湖濕地現狀問題與未來趨勢[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6, 25(7):1103-1111.】

總之,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鄱陽湖長期保持高水位,對於濕地顯然是不利的,這也是 @王蛐蛐回答中提到的內容。但是,過低的枯水水位同樣也會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在枯水期提前並延長的背景下,乾旱區域擴大對於濕地的影響較大

一個更穩定的水位會帶來更穩定的濕地面積,減少過低水位對濕地的不利影響。根據半世紀以來的鄱陽湖平均水位和目前公布的調控方案,可以發現:

(1)當前調控方案實際上已在最大程度上靠近歷史平均水位,並保持相對穩定。

(2)僅在12月至1月中旬期間高於歷史均值,但10m-9.5m的相對水位對於濕地面積的減少也並不突出。

(3)在12月至1月中旬的相對歷史均值較高的蓄水時期(
10m-9.5m)內,淺水(水深0.5m內)範圍基本不變,草灘範圍基本不變,軟泥面積會減少。如果按照線性趨勢計算,可能分布在(270-380)左右,取個估計,300-400之間

(4)如果配合適當的退耕,濕地範圍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增加。

(5)而如果考慮到冬季相對蓄水時期,鄱陽湖三角洲的泥砂淤積速率增加,三角洲陸上部分的推進速率也會有所增長,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下三角洲平原的面積,即為水退後暴露的軟泥區。

金振奎, 李燕, 高白水,等. 現代緩坡三角洲沉積模式——以鄱陽湖贛江三角洲為例[J]. 沉積學報, 2014, 32(4):710-723.

-------------------------------

7.現有調控方案下的鄱陽湖濕地前景與不施加人為調控情況下前景的對比。

直接引用文獻好了。

【夏少霞, 於秀波, 劉宇,等. 鄱陽湖濕地現狀問題與未來趨勢[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6, 25(7):1103-1111.】

這個表中的「調控水位」是指汛末
(9月上旬至中旬)攔蓄洪水,調控水位14~15 m,秋
季退水期(9月下旬~11月),參照自然水文節律,使
水位逐漸降低,枯水期(12月~2月),使
最低控制水
位不低於10 m,
與目前公布的方案有所區別。

-------------------------

總結(V2.0)

1.從保護濕地、保護越冬鳥類、保護鄱陽湖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角度,修建這樣一座水閘是利大於弊。

2.當前調控方案實際上已在最大程度上靠近歷史平均水位,並保持相對穩定。

3.在12月至1月中旬,鄱陽湖的調控水位比歷史均值略高,為(10m-9.5m)。此時,淺水(水深0.5m內)範圍基本不變,草灘範圍基本不變,軟泥面積會減少。

4.如果按照線性趨勢計算,軟泥面積可能分布在(270-380)左右,取個估計,300-400之間,是最高值660的50%~60%,但也彌補了軟泥面積最大時減少的淺水區域面積(增加了60-70左右)。減少的幅度不具有決定性。

5.是否可以考慮使用人工手段,挖出一些高程合適的人造湖,人為增加軟泥區域面積?

6.但在水體富營養化、對江豚影響、對洄遊魚類影響的角度,還存在一些疑慮,有待進一步論證。

(相關文獻已附在圖片下方,有意者可以自行查閱)


曾經參加過鄱陽湖樞紐的可研報告審查。

鄱陽湖樞紐的建設背景主要就是因為鄱陽湖冬季水位持續降低。至於降低的原因主要是長江三峽建設後的清水下泄,河床沖刷,湖口斷面同流量時的水位明顯降低,因此湖水也就向外流,導致冬季湖泊水位下降,容積萎縮。

對於三峽建設後的清水下泄,長科院和北科院都各自用模型做了一個預測,現在看來好像對沖刷的深度預測成果都有所偏低。畢竟當年三峽建設的時候,對於入庫泥沙用的是很保守的成果,後來上游新建了很多水庫,實際的入庫泥沙少了很多。

鄱陽湖樞紐的形式也經過了從大壩-水閘的轉變,這一轉變是適應生態保護和調度需要的。水閘的調度運行方式別的答案已經寫得很明確了,這一運行方式也得到了各有關部門的認可。

上面的各位答主都主要提到了水閘在生態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冬季增加濕地面積、改善魚類鳥類棲息地方面的效果,其實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沿湖的灌溉和供水的取水問題。由於沿湖灌區、水廠的取水頭部的高程都是按照以前的水位實測資料進行設計,這就導致在湖區水位下降以後,9-10月的灌溉取水和整個冬季的水廠取水也會受到影響。現狀許多地方引水只能在原有進水口前挖導水溝或者是抽水灌溉,所產生的費用和耗費的資源也是不少的。當然為了更清楚地論證這一點,設計單位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灌溉供水的專題進行彙報。

還有一個作用是水利血防。可研報告裡面寫了,可以選擇一個適當年份進行血防調度,整個冬季維持一個較高水位以殺滅釘螺。這個作用是非常顯著且難以替代的。

補充一個有意思的事情。鄱陽湖水閘之前設計的時候設計了兩線的船閘,由於前期工作的時間很長,到2015年的時候發現,當年湖泊進出的航運量已經超過了之前預測的某個近期水平年的成果,於是後來把船閘的規模改成了三線...


身為鄱陽湖地區一個縣的土著發表一下感想,LSS幾位不知能不能感受到我們身靠鄱陽湖確沒水喝的窘境??這幾年一到比較嚴重的枯水期,基本上就不怎麼出水了,出來了也是那種黃色的看了就不想喝的水,其實這個工程上馬很大一部分還是湖區老百姓的強烈意願。說著什麼保護候鳥,連口乾凈的水都沒有,誰管那些動物死活???


首先聲明,環評階段被卡下來的概率是〇。

我覺得,參考一下麗江拉市海蓄水的後果比較有可行性。

最早的拉市海就是一片濕地,豐水季有一定的湖面,在枯水季因為落水洞的存在就只有一點點淺灘。

自從蓄水,濕地植被的生物多樣性是這樣的:有水李氏禾,無水狗牙根,這兩種的優勢度60~90%,然後莎草科有一兩種總優勢度40~10%,整個湖濱濕地,草甸植被,物種數不到20種。

當然了,環評報告裡面會說:旅遊和放牧對植被的影響是很大的;被破壞的植被是會恢復的;利大於弊巴拉巴拉。。。而且說的都是實話。

我就默默的呵呵一下,畢竟人家有非蓄水不可的理由。

環境,能當權還是能當錢?

幾十億幾百億的項目,幾十萬的環評,科科,而且還是若干項分攤。

環評,立了牌坊,就不是賣的了?

以上

利益相關:做過n個水利項目的環評及複測


白鶴滅絕又近了一步。

白鶴,CR級別物種,這個級別的下一步就是野外滅絕。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種群越冬在中國南方,全球90%以上白鶴在鄱陽湖越冬,對鄱陽湖及其依賴(順便說下,西部種群在伊朗越冬,數量1隻,沒錯,就是只有一隻)。白鶴冬季主要在鄱陽湖灘涂和淺水區覓食植物根莖和小型軟體動物等。長時間的高水位會影響植物的生長,並嚴重壓縮白鶴的覓食區域,減少白鶴食物的數量。導致整個種群數量大幅下降。

除了白鶴,在鄱陽湖越冬的其他雁鴨類同樣會受到影響,包括大天鵝小天鵝白額雁小白額雁豆雁等等幾十種。

其他水生生物不了解,但是聽說建壩也會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另外,也希望大家通過郵件,電話,表達對修建大壩的反對意見。

其實很多討論,大家都聚焦在築閘是否有利於保護還是不修閘有利於保護,我覺得這個見仁見智,都可以拿來討論,不過今兒看到條評論,覺得還是得掛出來晒晒,照你這麼說,林業部,瀕管辦,森林公安是不是跨國資本主義的打手和幫凶呢?


相對於魚類和江豚來說,這個水閘對鳥類的影響更大。

反對前面某個回答提到的什麼建三峽前鄱陽湖冬天是蓄水的這種荒誕的說法。

無數歷史數據表明,即使在三峽修建前,鄱陽湖冬季水位也會出現大幅下降,湖面面積則大幅減少,這也是鄱陽湖冬季形成大量適合候鳥生存的草灘和淺水區域的原因。

至於水位降低不利於江豚生存更是扯淡!實際上水面縮小後江豚捕食難度會因為魚群變密而降低。

江西省為了推動這個水閘,歷任領導近十年來不知道明裡暗裡出了多少力。。。你見過中國有哪個領導為了生態這麼積極過?現在沒有,十年前更不可能有!

最後聲明一下我的觀點:鄱陽湖最大的意義就在於它的季節性水位變化,這其中的生態環境意義和價值其實我們至今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如果就這麼被這個閘給毀了,我們這代人是要成為歷史的罪人的!但是我不會去給這個環評報告提任何意見,因為並沒有什麼用。

——————————————————————————————————————————

以上是原答案,恢復時做了一些修改,分割線下是這幾天來自己新的想法

聲明:本文純粹是個人觀點,與任何單位和他人無關。

前前後後關注鄱陽湖的閘已經快7年了,如今,鄱陽湖建閘的事終於被擺到了公眾的面前。對任何阻斷鄱陽湖江湖聯通的工程,從我個人的角度,一直都是反對的,但是在歷史的車輪面前,無論是前進還是倒車,個人都無異於是螳臂當車。

即使如此,在這裡我還是想對這個工程說幾句。也不枉我關注這個工程這麼多年。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鄱陽湖是江西省的核心利益,這不僅僅是江西省領導們的核心利益,也是江西省大多數老百姓的核心利益。江西省國土面積16萬多平方公里,鄱陽湖在江西省內的流域面積有15萬多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幾乎整個江西省都和鄱陽湖脫不了關係。

那鄱陽湖對於江西省來說最大的問題在哪裡?恰恰就是在鄱陽湖季節性的漲落節律上。豐水一片枯水一線的鄱陽湖給江西省帶來的麻煩可能比它目前能夠帶來的利益要多。豐水期的水患問題自不必說,而枯水期退下來的大片灘地對鄱陽湖周邊居民來說更不是一個利好,從供水、農業、漁業、血防、航運等等角度來說,冬季水面的急劇減少對江西省來說都是一個個大麻煩,這些麻煩會嚴重影響鄱陽湖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會對江西省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江西本來就不是一個發達的省份,放著一個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在這裡,反而還帶來一堆麻煩,你說江西省會怎麼想?現在的鄱陽湖,是江豚的家,是候鳥的家,是魚類的家,但更是人類的家……候鳥、江豚和珍稀魚類在現行的體制下能給江西省和沿湖周圍居民帶來多大的好處,是否能抵消枯水期帶來的不利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說,鄱陽湖的閘該不該建?

別說現在江西省已經做出巨大讓步的季節性調控水閘,哪怕是之前16米的高壩,都該建。

目前反對鄱陽湖水利工程的意見基本都是在關注生態保護問題上。但在鄱陽湖水利工程目前公開提出的水位調控方案(江西省水利廳8月份的報道,但不應作為實際調控方案)下,候鳥保護已經很難成為一個阻止修閘的理由。對於水生生物來說,閘的方案也已經比之前壩的方案緩和的多。再用2014年以前的那些理由來認為這個閘不該建,那不僅僅是對江西省做出的讓步視而不見,更已經失去很多理論立足點。

說了這麼多,難道我已經支持修閘了?怎麼可能!我前面已經說了,我是堅決的反對鄱陽湖修建任何阻斷江湖連通的水利工程的。但在此時此刻,我們再來討論鄱陽湖這個閘該不該建,已經不那麼重要的,我在這裡更想說的是,鄱陽湖這個閘到底需不需要建。

如前所述,從江西省的核心利益出發,鄱陽湖的水閘自然是需要建的,它對水位的規律性調控對江西省有著極大的好處,這不是什麼表面上追不追求盈不盈利性所能計算的。

但如果不修水閘,鄱陽湖是不是就不能進一步提現它的價值了呢?

從常規的經濟利益角度考慮,鄱陽湖是江西人民的核心利益,但是從更大尺度的生態價值考慮,鄱陽湖那就真的應該算是全長江流域、全國人民甚至全人類的核心利益了!

鄱陽湖的季節性水位漲落涉及到整個長江下游的流域調控和河流生態系統;鄱陽湖的江豚保護區關係到長江江豚這個亞種的興亡;鄱陽湖的鳥類保護區甚至決定了許多全球瀕危鳥類的命運……

現行的水閘調控策略可能已經考慮到了保留鄱陽湖的季節性變化,但這樣的調控的年際變化將會變的很小,這種「時間多樣性」的退化帶來的問題遠不如「空間多樣性」所帶來的問題容易評估,這將是水閘方案不可忽略的一個潛在生態風險。

即使「時間多樣性」降低帶來的影響可以不考慮,一個逐漸穩定的鄱陽湖也會慢慢改變周邊居民的生活模式,人類活動向湖區的蔓延將更加的容易(因為一切都是相對可控的了),而這種人類活動變化對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已經不僅僅是水位變化所能夠衡量的了。

而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江湖連通性上。鄱陽湖是目前長江流域僅存的為數不多的幾個完全通江湖泊之一,江湖連通曾經是長江中下游生態系統最大的特徵,而在過去的歷史中,江湖連通的阻隔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影響已經顯而易見了,這些影響還不僅僅是在生態上。要知道,很多阻隔正是通過修閘的方式實現的。鄱陽湖的水閘將讓我們失去長江中下游地區為數不多的幾個自然生態範本之一,甚至這還是最大的一個範本。這可能帶來的生態價值的損失,我們真的能夠估量么?

上面提到的這些,並不一定是會真實發生的損害,但是都是會對鄱陽湖生態價值造成影響的潛在風險,而且隨著水閘的建立,這種風險發生的概率可能並不低。到時候誰來為這個全人類的生態風險買單?江西省么?事實上,連見識淺薄的我都能看到如此多的風險,那更多隱藏的風險可能更加可怕。

這時候有意思的問題就來了,在鄱陽湖建閘的問題上,實際是江西省的經濟社會利益和全人類(說小了至少應該是整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生態效益之間的衝突。

既然有利益衝突,就可以有利益交換和補償!

我們當然可以高呼江西省不能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損害鄱陽湖難以估量的巨大生態效益……但在生態價值只是紙上談兵的情況下,我們所站的也只能是高冷的道德制高點而已。

如果我們真的估量了鄱陽湖的生態效益,並對江西省因為保護鄱陽湖的生態效益而造成的經濟效益損失進行了補償呢?在這種情況下,江西省是否還會那麼迫切的需求這樣一個閘呢?我們是不是可以來重新討論鄱陽湖這個閘是不是需要建這個問題了呢?

實際上,生態價值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新問題了,生態補償這個東西也早就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對於長江流域這個大的系統來說,以NGO和社區形式推動的小打小鬧式的生態補償已經無法滿足省市量級的經濟需求。流域尺度的統一規劃管理,跨省市的生態補償策略的提出在這種時候顯得尤為必要了。而我們長江,恰恰缺少了這些東西!

如果鄱陽湖這個契機能夠變為我們國家大尺度生態價值評估和生態補償政策的一個探索,那這個水閘又還有什麼修的必要呢?

可惜,上面這些應該只會是我一個美好的幻想……但我希望,等到鄱陽湖乃至長江中下游成百上千個其它湖泊拆閘的那一天,我們已經有機會坐下來好好討論討論全流域生態補償這件事了。


本人目前正參與一份關於鄱陽湖流域管理的報告的撰寫,準備遞交江西省政府,建議在江西省開展鄱陽湖流域綜合管理工作。12月八號在南昌召開的第六屆中國湖泊論壇的主旨也是流域綜合管理與生態文明,會上關於鄱陽湖建閘工程沒有過多談及,只有一位專家提到建閘只調不蓄。報告本應也涉及到鄱陽湖建閘工程的問題,但是實際上這是很敏感的一個話題,所以基本採取迴避的方式。除了前面有答主提到的鄱陽湖枯水期水位降低與三峽工程之間是否存在明顯的相互關係不能僅靠這十幾年來的水文資料下結論的情況,還有專家指出,鄱陽湖建閘工程涉及到整個長江流域管理的問題。建閘後長江下游的冬季水位肯定會進一步降低,下游供水和生態需水進而會受到影響。長江流域的管理不是一省能夠解決的。所以有專家指出是暫緩實施,等水文形勢穩定後再討論。

關於鄱陽湖建閘的問題目前主要聚焦在兩點進行辯論,其一是鄱陽湖枯水期水位降低到底是不是由三峽蓄水運行導致的,其二是鄱陽湖建閘後會不會對水鳥棲息地造成不利的影響。關於第一點,前面已經說過,很多人拿來反對建閘的理由就是沒有明確證據證明。鄱陽湖水位與三峽蓄水之間即使存在明確的相關性也可以被時間太短無法證明來否定,而歸咎於氣候的自然變化或短期波動。在報告中,三峽大壩的問題都需要迴避,以免惹為三峽大壩站台的人不高興。

這裡我不作定論,大概的將鄱陽湖水文形勢變化的情況貼出來。

1)高水位持續時間減少,退去時間提前

據1990年到2009年的數據分析,星子站年內日平均水位高於多年平均水位11.33米持續的天數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1998曾達到260天,2006年僅為100天。高水位退去的時間卻在提前,由11月份提前到10月或9月份過渡,2006年甚至在8月中旬高水位就已退去,表明年內高水位持續時間逐漸縮短、低水位持續時間逐漸增長。

2)鄱陽湖枯水期提前並延長,枯季水資源更加缺乏

自2003年以來,鄱陽湖區枯水位顯著降低、枯水出現時間明顯提前、枯水持續時間顯著延長,湖區各水位站普遍出現歷史最低水位。

鄱陽湖代表性水文站-星子站枯水(水位10 m以下)和嚴重枯水(水位8 m以下、6 m以下)出現時間提前、持續時間加長的特徵明顯,2003~2012年水位10 m以下、水位8 m以下、6 m以下枯水位持續平均天數與1956~2002年持續平均天數相比,分別延長48 d、34 d、9 d,枯水期前者比後者分別提前10 d、16 d、3 d。鄱陽湖秋季退水提前,枯水期延長,極端枯水位加重。

(註:2003年三峽蓄水運行)

鄱陽湖水位降低與三峽是否有關暫且擱置,跟鄱陽湖湖床變化是存在一定關聯的。2003~2012年鄱陽湖多年平均入湖泥沙為710×104t,相比1956~2002(多年平均入湖泥沙為1714×104t),多年平均入湖泥沙量減少1004×104t,減幅58.45%,入湖泥沙呈現逐年減少的態勢。從出湖泥沙來看,情況正好相反,2003~2012年湖口站多年平均出湖輸沙量1238×104t,相比1956~2002(多年平均出湖泥沙為938×104t),多年平均出湖泥沙量增加300×104t,幅31.98%,出湖泥沙呈現逐年增加趨勢,出湖泥沙多年平均量大於入湖泥沙多年平均量,通江水道沖刷明顯。

水中泥沙減少原因有這麼幾個,一是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減少了水土流失。另一個是水庫大壩的攔截,導致下泄河水含沙量減少。三峽大壩的下游目前也存在著河床沖刷的問題。鄱陽湖還存在的一個問題是采砂導致內源性泥沙輸出增加,湖床下降。

關於越冬候鳥的問題,確如前面答主提到有研究指出,越冬候鳥數量與水位存在負相關關係。鄱陽湖越冬候鳥的數量波動很大。據環鄱陽湖水鳥同步調查,2005年12月數量最高達到70多萬隻,其次2014年1月,數量為64萬多隻;1999年1月數量最低,只有13萬多隻,其次是2010年2月,數量為17萬多隻。在數量多的年份一般是枯水位較低的時候,數量較少的年份則是枯水位較高的時候。冬候鳥的入遷和棲息與鄱陽湖退水過程密切相關,退水過程的水文狀況是候鳥數量波動的主要原因。退水過程太晚或者太早、太快都會影響冬候鳥的入遷、棲息和覓食,導致冬候鳥數量大幅降低。

但是反對建閘工程的人一般沒有提到的一個方面是,鄱陽湖水位與濕地植被之間的關係。

鄱陽湖濕地植物分布與結構產生了較大變化,群落物種多樣性水平明顯降低鄱陽湖濕地植物群落正趨於簡單化,生物多樣性顯著降低,水環境敏感性植物生長空間被不斷壓縮,菰等促淤促污植物大面積擴張,濕地降解污染能力下降,同時引起食物鏈變化,破壞生態系統穩定性,使湖泊健康水平下降。濕生、挺水植被出現頻度均有所增加,其中苔草群落分布面積增加明顯,從428 km2

增加到723 km2。挺水植物菰的群落面積急劇擴張,凈面積已達116.2 km2,產生的危害極大。浮葉、沉水植被分布面積明顯下降,如菱的分布由過去的29 km2下降到3.6 km2;馬來眼子菜過去幾乎全湖遍布,減少到現在僅部分碟形湖和淺水區域小面積分布。新增中生性草甸198 km2。第一次鄱陽湖科學考察記錄的水生植物群落的物種組成中,群落的物種豐富度為8~9種,而現在植物群落物種組成很少超過5種,大多在3~4種,群落物種多樣性水平明顯下降

生物多樣性的降低一方面是水質惡化導致的結果,另一方面則是水文形勢變化原因,枯水位降低的原因,特別是湖區枯水位降低、枯水期提前和延長,導致湖泊水面縮小,洲灘提前顯露,植物分布高程下移,導致濕地與洲灘涵養水源、調蓄洪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提供候鳥棲息地和水生動植物產品等生態服務功能不斷衰退。

以上是鄱陽湖枯水位降低對自然生態產生的影響,實際上想建閘攔水的一個真正關鍵的原因是,枯水位過低導致鄱陽湖沿線城鎮生產生活用水的取水困難和缺水的問題。

長江下游的其他省份自然有強烈反對建閘的理由,長江上游的三峽也有撇清自身與鄱陽湖水位關係的說辭。確如有答主所言,長江流域那麼多湖泊,鄱陽湖建了閘了,洞庭湖建不建?太湖建不建?管理本就是多方利益博弈的過程,江西想爭取自己的利益自然也要承擔該有的罵名。罵三峽的多了去了。

要問我個人的觀點,鄱陽湖建閘跟三峽大壩對生態的影響相比要小的多,有多少生態受到損害的地區得到補償了?


說個內部小道真實消息。

說白了,院士之間的PK。

涉及此工程,水利部院士約6名,中科院動物學(忘了是水生所還是動物所)相關院士1名。

論戰,6比1,動物學被完敗。

其實吧民間再嘰嘰歪歪作用微乎其微,除非引起滔天巨浪,比如說微博熱搜第一全國人民共同譴責。

哎,還是皿煮大法好。


以後把長江攔截成九九八十一段吧,這樣就能直接通往西天了


修改一下:

鄱陽湖建水壩到底是好是壞,理論圖紙的論證也只能停留在紙面階段。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個人認為還是國情問題。

誇上天或者黑上天都沒有用。

當初P叉項目也是一群人從學術保證不會爆炸。

最後還是炸了。

學術論證固然是好的。

但是也要考慮到現實的環境和人。

謝謝。


家在鄱陽湖腹地,近年來,鄱陽湖贛江嚴重缺水,每到秋冬季節,湖底就成了茫茫大草原,河床也成了戈壁灘。這在以前是很少有的情況,這對鄱陽湖的生態系統破壞是非常嚴重的,也嚴重影響候鳥越冬的食物來源。修大壩就是要恢復鄱陽湖秋冬季節本來的正常水位。


關於工程本身,各位大牛的討論已經把方方面面都說到了。我一向懶,肯定是不會認真寫東西的,所以就隨便吐槽幾句吧:

河流在天然流態下,是根本沒有「下遊河道」這個概念的。

從山谷中出來之後,到了平原河段,隨著地勢的變緩,河流自然流速也會變緩,水中攜帶的泥沙慢慢沉積。泥沙沉積到一定程度河流就會改道,再繼續沉積,周而復始。河流根本沒有下遊河道,都是想往哪流就往哪流,日積月累形成了大江大河下游的沖積平原。

而沖積平原就是農耕時代最肥沃的土地,人類自然要利用其來耕種,當然就要想辦法約束河道,不能讓河流隨便改道。

所以,自從人類在原始社會發展出農耕和種植技術之後,從山上下來到肥沃的平原上討生活開始,人水爭地就是常態,所以無論哪個文明,貫穿始終的都是治水的歷史。

鄱陽湖的問題是來源於修建三峽後清水下泄帶來的河道沖刷。三峽的主要任務是防洪,當年因為三門峽的問題對於水庫的泥沙淤積過於擔心,結果沒想到來沙量遠遠小於預期,所以下泄的清水帶來的問題確實在預料之外。但是,「防洪」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啊,河流本來就是想往哪流就往哪流的,是你們人類強行規定它在一條河道里流,才有「防洪」這個概念的。

所以,人的存在,就是破壞河流的天然狀態。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辦法是所有的人類一起自殺,別無他法。

其實人類無論怎麼折騰,對於地球來說都是個P。你提什麼「環境保護,愛護地球」都是扯淡的,地球用的著你人類保護?你們這些愚蠢而渺小的人類,偏偏又如此傲慢而自大。

愚蠢而渺小的人類無論怎麼作死,破壞環境也好,甚至把所有的核彈都一起爆了也好,最多就是把你們自己全部玩完。對於地球來說,就當是看了個放煙花聽個響,啥影響沒有。

所以,環境保護,最終還是為了保護人類自己。為了保護環境,你不能吃不能喝,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你人類都不能碰,那樣保護出來的「環境」對人類還有什麼意義?

要是真有人自己能做到也就罷了,問題就是,喊喊這些的小清新,都是整天躲在空調房裡上網的小清新,一天時間讓它屋裡冬天沒暖氣夏天沒空調,沒有網路沒有電,直接就精神崩潰了。

最後,總結就是一句:生而為人,實在是對不起了!


這個事情,當時主要反對方是體制內的科學家,不是WWF。領頭對環境問題報以擔心的一些院士,是人大常委,也就是說,他們是黨信任的科學家,通天的,同時他們也知道這個工程決策過程中,地方政府的小算盤。這個事情,比現在答案提到的回答都複雜。院士團阻了這個項目幾年,也不是吃飽飯撐的,人家是老誠謀國。一些網友真心幼稚。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利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間有著複雜的博弈。

某些網友上來就噴,沒有一個開放的心態!

主要有兩點:

1,江西省修壩,是保住鄱陽湖的水,表面上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各種生態效果,即雲舞空城答案中說的內容。但是,核心是發不發電。儘管現在說修的是不發電的水壩,只調水,不發電。但是,環評一過,壩就有了。在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驅動下,地方政府先斬後奏,強行發電,不是不可能的。如果要發電,就得維持高水位,而且水位越高越有經濟效益,這樣整個鄱陽湖水深發生變化,水位高了,很多環境就變了。

而且,修壩是一個財政支出性的工程,地方政府必然要尋求把它變成財政營收性的工程。在地方債危機下,如果地方政府強行綁定水壩發電為地方債解決方案,就沒法攔了。所以,不說好這個壩怎麼修,由誰管理。比如,如果中央直轄,行不行,地方政府願意不願意?

所以,當時在中央政府和江西省政府再發電問題上沒有明確達成約束性規定之前,院士們認為修壩還是要慎重。

2,三峽改變江湖吞吐規律後,鄱陽湖是第一個動議要修的壩。鄱陽湖修了壩,長江水系會處處是壩。在沒有流域水量分配製度之前,放任一個區域先行修壩,會激化流域內部的修壩競賽,導致水資源分配越來越亂,浪費國民財富。所以,在整個江湖吞吐規律和水資源分配方案拿下之前,院士們建議地方政府最好不要單邊先修壩。


人不如鳥。人不如蟲。

由於上世紀防治血吸蟲的不當需求,可憐的魚類被阻斷失去生存空間,我理解下來,是這個意思。我知道,應該尋找更加謹慎而持續有效的方法,恢復生態環境。

但是,要討論到什麼時候,審慎的試點,五十年後可以給出結論嗎?

又看了這麼多專業討論後,我明白了,原來那些生存在湖區的類人形動物,在精英學者眼裡,根本就不是人,這麼多文字的字裡行間,至少前排文章,暫時找不到。

現在,經過持續數日的大規模書齋想當然考察,知乎動物學/生物學學術委員會經過審慎討論後,在3W協會的幫助下,業已得出初步結論。鄱陽湖區周邊常見的類人形生物,並非人類,應為鄱陽湖區一種較常見的鄱陽古猿種。古猿數量較多,尚無滅絕可能,渴死幾隻就渴死吧,我們愛著的,只是鳥。

搞學術的同學你們到底有沒有去過基層?知不知道湖區飲用水源的現狀?

我的第一次公開指責,謹獻給樓上所有持鳥和蟲比古猿重要無數倍之觀點的―『精英專家學者們『』。

剛被家住湖區的老同學罵得狗血淋頭,我不了解情況,傻乎乎的去問他。被這隻古猿羞辱得如此凄慘,總得讓我出出氣吧。他罵我「你個傻逼,腦子壞塌了,讀書讀成二貨了,沒腦子,弱智,智商70以下,豬一樣的東西,欠傻逼的錢我怎麼可能還?……」,諸如此類,更多粗俗俚語,我不好意思寫出來。

受了這麼大委屈,蒙受著巨額經濟損失的背景下,我依然堅守精英底線,大部分原話自己吞了,不準備轉達給你們。如此的英勇和高尚,這次可以同意我加入精英俱樂部,做一名門童嗎?我就愛你們那衣冠禽獸的范兒!我也要成為沐猴而冠的精英。

我這個人,來自基層,讀書特別少,完全沒文化,修辭必不達意,更不曉得褒貶是個什麼東西。罵我的同學讀書也不多,據說高考只進了該省理科前三,具體不知道,他說謙虛是美德,這個我不信,現在都以裝為榮以瞎逼逼為無上榮耀,誰特么還謙虛啊,古猿就是笨。總之,讀書比你們少,就是不行啊,我是相信你們的。至於他們說我邏輯不清,搞不懂做人的道理。我聽完笑一笑,也搞不太懂他們什麼意思,讀書讀成傻逼了,我才懶得搭理。

爭論禽類死活,顯然比人類死活重要。我想,這是對的。吧?


修吧,反正產能過剩,環境也不會比枯水更差。


其實官方已經說的很謹慎很明白:建閘不建壩,調枯不控洪;攔水不發電,建管不調度;江湖兩利,動態調控。為了維護當前的江湖防洪體系,有利於水生動植物洄遊繁殖,汛期4~8月閘門全開,江湖連通;枯水期9月至次年3月按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要求,採取動態管理、階梯式水位、適應性調度的調控方式,控制相對穩定的鄱陽湖枯水位。

.....................................................................................................................

.......................................................................................................................................

從國家層面來看,目前優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所有參與人員只能在建設的大背景下,優化方案(魚道、過江豚建築物、合理調度),協調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的關係,做到最大程度的保護自然。

以人為本,那些反對建閘的是因為他們家不在鄱陽湖,建不建對他們生活沒有受到影響,所以他們站在生態環境制高點上,動動嘴反對一切水利工程。

從水利工作者角度來看,我們承認水利工程確實影響生態環境,我們只能最大限度的去開發、利用、保護。

從普通民眾來看,這是一個發展觀念的問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出來反對,說明大家的理念在進步,這是好事,但不能盲目否定一切,政府的公信力確實透支了,導致很多人一提到大工程上馬,第一反應是這是領導為了政績拍腦袋決定的。

但實際情況是這個項目方案經過多年修改,多部門協商,層層審批才走到環評,離最終敲定還有很多審批程序,目前只是環評開始前的公示期。

................................................................................................................................................

上面的回答過去幾個月了,再回過頭來看待這個問題,從科學角度,遠比想像複雜的多,從政治角度,不過是一句話而已。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始終需要從一個方面去論證工程必要性。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背景下,沒人知道保護與開發的界限在哪兒。工程論證做不到面面俱到,誰又敢說恢復到三峽前的情況就一定好呢,本身三峽前也有很多環境問題。如何不掉進「以工程來解決工程帶來的影響」的循環里,誰也把握不好這個度。我們只能說建這個工程對環境造成的這些影響是否值得,從而又回歸到了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的問題。啰里啰嗦寫下這些,只是想告訴那些支持和反對者,從目前的科研水平和掌握的資料來看,利弊很難下定。理念都會提,大話都敢說,但讓你從科學的角度論證這些大話,去搭建這些理論,就難了。


不修的話以後就沒有鄱陽湖了,還環保什麼


推薦閱讀:

胡佛大壩為什麼要建在斷層上?
水利發電:請問水利發電原理是什麼?是否可以污水發電?
我國現在水利行業前景如何?
請知友們看看這篇關於三峽大壩的文章是否有道理?
以色列在用水方面有哪些先進的技術和經驗?

TAG:地理 | 環境保護 | 水利 | 生態環境 | 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