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腸球菌和糞腸球菌屬不同菌種,為何譯名如此相似?
譯名是怎麼來的?用意如何?不會引起混淆嗎?
卸腰。簡單講一下。
1. 譯名是怎麼來的?用意如何?直譯。
Enterococcus faecium(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 (糞腸球菌)的拉丁名其實就是同義詞。faec-這個詞根在英語也用,比如faeces(常拼做feces),就是糞便的意思。-ium,-alis是兩種科學術語常用的名詞後綴,本身是沒有什麼實際含義。也就是說faecium和faecalis實際上是一個意思,都是指糞便,也就是同義詞。那在翻譯的時候也只好找一對同義詞,都指糞便的,「屎」和「糞」就很合適。2. 會不會產生混淆?
當然會。但是這個問題是拉丁名導致的。Enterococcus faecium的Wikipedia上寫著「Not to be confused with Enterococcus faecalis.」,Enterococcus faecalis那頁也寫了同樣的話。3. 為什麼會出現這麼混論的拉丁命名呢?
既有客觀原因,也有歷史原因。兩種菌都是常見的偏利共生的腸道微生物。到1990年,在臨床分離中,faecalis佔比90-95%,而faecium為5-10%,歷史上faecalis遠遠多於faecium,這是客觀原因【注1】。對人的腸道微生物的研究不可避免的會先發現佔比大的優勢種,然後才越來越精細發現比例小的其他物種。所以由於物種發現的先後順序,其實經常會出現命名不合適的尷尬情況。歷史上faecalis也的確是先發現的。
1899年的時候Thiercelin and Jouhaud發現在有一大類微生物和Bacterium coli (今天被廣泛用作模式生物的E.coli,腸道微生物裡面的一個優勢種,也是最早被發現的腸道微生物之一)一起在胃腸道內廣泛生長,並提出了今天使用的Enterococcus腸球菌的屬名(原文使用Enterocoque)。同一時間MacCallum and Hastings從一例心內膜炎的病理中分離了致病菌,命名為Micrococcus zymogenes,也就是後來的E. faecalis。1906年Andrewes and Horder首次使用了Streptococcus faecalis這個名字,並確認是糞便來源的,得到了和MH相似的觀察,從而確認是同一種菌,使用faecalis這個名字,是為了強調細菌本身是一種腸道微生物(儘管最開始的發現是在心內膜炎)。當時鏈球菌屬,就這麼一款糞便來源的微生物,用faecalis命名非常合適。
而早期的形態學觀察並沒有分離出faecium,實際上,從菌落形態上區分這兩種菌是挺困難的【注2】。直到1919年Orla-Jensen發表的發酵研究才第一次描述了Streptococcus faecium,辨別的方式是發酵類型的細微差別。比如faecium不能發酵甘露醇上,而faecalis可以。因為faecium也是糞便來源的微生物,也沒有什麼天賦異稟的特徵可以用來命名,所以暫時命名成faecium不奇怪。如果命名成「糞便來源不能發酵甘露醇」,一個詞顯然放不下……如果為了遷就faecium,改faecalis的名——人家先命名的都用了十多年了憑啥跟著你改。
但這種命名的確還是有點不負責任的,太容易混淆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Sherman是一個研究鏈球菌的科學家,也是他最開始建立了enterococcal group的框架(1937年),也發展成後來的腸球菌屬。Sherman的分類中,認為faecium和faecalis實際上是一個物種,所以這事就這樣解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直到1960年前後,faecium才被確認,的確是另一個物種啊喂。
然而這時候,除了發酵類型還是沒有很好的方式區分兩個物種,而這兩個名字都已經用了半個世紀了,真正研究這個領域的人完全沒有ium,alis傻傻分不清楚的困擾。既然沒有更好的命名方式的提出來,於是又理所應當地繼續沿用下去了。貿然改名,只會造成新的混亂。最後的最後,在1984年,人們通過遺傳學手段發現,enterococcal group這一群和其他的鏈球菌親緣關係太遠了,所以乾脆,就升一檔,成立腸球菌屬,也就是沿用至今的Enterococcus faecium(屎腸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糞腸球菌)的兩個拉丁名。這裡改名一方面是因為的確有理有據,另一方面,腸球菌的概念也用了很久了半個世紀了,新命名不太會引起混亂。
以上。
參考:Enterococcus Diversity, Origins in Nature, and Gut Colonization
--感謝@Jennifer Zeng 的提醒和補充。【1】雖然歷史上faecalis遠遠多於faecium,但是現在的臨床分離中,faecium的比例越來越高。主要原因是耐藥性的廣泛傳播,使得在抗生素篩選之下faecium有更強的適應度。(Arias Murray, 2012; Gilmore, Lebreton, van Schaik, 2013; Huycke M. M., et al., 2002)
【2】兩種菌在血平板上的菌落形態還是可以明顯區分的。的確這也是目前常用的除了甘露醇高鹽平板之外的鑒別手段之一。不過我個人覺得這個方法還是需要進行一定的訓練,畢竟沒有很明顯的顏色和結構,不能太瞎,不然還是分不出來。我以前數菌落的時候,這種沒有顏色和一些強特徵的,眼瞎如我全得靠蒙。另外,還要釐清的一點是,Sherman的那個年代可能是沒有這種經驗可以參考的。現在使用的瓊脂培養基(Agar plate)雖然可以追溯到1881 Wlather Hesse,但是各種配方的特殊培養基誕生的時間是各有先後的。血平板技術,目前能查到的最早的記錄,是Bulloch』s 1938 The History of Bacteriology——「Agar poured out in a thin layer in a Petri dish may be smeared with blood in the same way and used for culture. 」文章里描述了血平板配置的各種方式,但也只是建議來用來研究病原菌,當時可能還不是一種成熟的通用技術。ASMscience | Blood Agar Plates and Hemolysis Protocols暈,微寄扔了好多年了
Enterococcus Faecium
Enterococcus Faecalis 對吧,不知道拼的對不,書不在身邊,好像當年講過培養基不同。別的真忘了,請請教專業人士。都屬於腸球菌屬啊,菌落形態和生化特性相似叫類似的名字有什麼問題嗎。
看完問題聽完回答,百思不得其解,屎跟糞不是同一個東西嗎??還特地去百度了一下屎腸球跟糞腸球。。
推薦閱讀:
※為什麼動植物活著時不會被被細菌分解,一旦死了馬上就會腐爛?
※純銀是怎麼殺滅細菌病毒的?在牛奶裡面放一枚純銀幣就可以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了?
※有沒有微生物可以影響人的思維和行為?
※益生菌的攝入量和耐受性?
※如何讓自己的細胞變成單細胞生物像細菌一樣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