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輕輕卻有種看破紅塵的滄桑感,這是為什麼?
我今年大二,十八歲。書看的很多,應該不屬於精神空虛人士。不知是否是因為看的太多,現在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總被人說少年老成。我這樣正常嗎?需要去尋求心理諮詢嗎?
看破紅塵不是壞事,立足紅塵之外,你會有更廣闊的視野,更敏捷的機動性,你只會變得更加強大。
可是看破紅塵是什麼?最簡單的解釋,就是對於物質世界的厭惡吧。你開了豪車,你上了模特,你吃了法餐,你飛了葉子,你遊了世界,然後你做了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談了一場滿城風雨的愛情,但一切的一切之後,你厭煩了。權力遊戲里的大麻雀,也是在紙醉金迷的日夜裡醍醐灌醒,悟出了物質世界的無趣和悲哀。
是的,要看破紅塵,你首先得經歷紅塵。或許不需要我描述的那麼誇張,但至少要有一段物質過度富足, 精神不空虛的經歷。旅程有終點,酒精有宿醉。一番浩浩蕩蕩的紅塵之後,你累了,宿醉了。那叫看破紅塵。沒有經歷?只是吃不到葡萄罷了。好像沒有喝過酒的人抱怨宿醉。
可是,這僅僅是看破紅塵的表象,其本質是什麼?
米蘭昆德拉在『不朽』中描述了這樣一個父親。
女兒問他,上帝存在么?他說,只有造物主的計算機。女兒困惑,追問道,那你會向上帝祈禱么?他說,你會在電燈泡壞了的時候向愛迪生祈禱么?還有一次,一家人在山路上散步,路上跑出來兩個十幾歲的小流氓要收過路費。父親想也沒想,就掉頭離開。母親責怪他沒有骨氣,連小男孩都躲著。
在母親死後,父親病危,他賣掉了莊園,拒絕了親戚的義務護理,租了一間公寓,如同回到了二十來歲的單生生活,就這樣走完了晚年。女兒時常會幻想一個畫面。父親在一艘即將沉沒的郵輪上,所有人都拼了命的擠向兩條過載的救生艇。父親一開始也順著人群移動,直到他擋住了一個女人的路,她決定給他一拳。然後,父親楞一下,就退開一步,看著瘋狂的人群慢慢離去,看著海平線一點點上升。
那是什麼?是懦弱么?不是,懦弱的人貪生怕死,會為了苟活不惜一切。是無私么?或許吧,如果父親是為了救一個孩子。女兒想不通。因為他看破紅塵。
父親憎恨身邊的人么?不,因為仇恨將你和對手捆在一起。如同戰爭,鮮血,兩個士兵零距離的交鋒,甲板上的混戰,或者是兩個汗流浹背的相撲選手的肉搏。父親所厭惡的,不是人,而是缺少距離,是親密(intimacy)。所以父親很難去愛或恨一個人,母親死後,父親沒有悲痛不覺。受人侮辱,父親也從不掛在心上。因為父親站在紅塵之外。父親渴望的是空間,孤獨,以及逃離。
這是昆德拉給的解釋,他說看破紅塵就是渴望孤獨,我贊同一半。
我像書里的父親那樣孤傲,渴望空間與逃離,以至於我將我一年的人生留在了美國的一個三萬人不到的白人小鎮上,過著與世隔離的生活。可是即使是我,時間久了,也能感受到那種孤獨一點一點將你侵蝕的疼痛。
人畢竟是社會的動物,這是寫在基因里的,人對社交的需求並亞於對性的需求。後來我移居到紐約,像是溺水的人浮出水面,吸進的第一口新鮮空氣。可是,我明白,時間久了,又會幹旱成災,我又需要跳進那個湖裡。古人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也是對人之於『距離』和『親密』複雜感情的完美詮釋么。之所以說我贊同一半,是因為我認為,看破紅塵的父親,內心依然偷偷渴望親密。
我們渴望親密,但我們只渴望與相似的人親密。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會真正的愛或者恨一個小學生,哪怕那孩子的言論是多麼的諂媚或激進。想像,你身邊所有的人,都是小學生。那樣,就是書里父親最大的悲哀。
我到了紐約,最大的奢侈就是遇到了許多能夠促膝長談的智者,鳳毛菱角的人中龍鳳,比我更加懂我的人。只有這樣,你才不會在紅塵之外的稀薄空氣里窒息。所以,看破紅塵並不是大不了的事。要生存下去,你尋找和你一樣飄落在紅塵之外的孤兒。
有一天你開始鳥瞰天下,要記住,天空很大,但裡面並不只有一隻鳥。
------------------------------------------------------更新 3/9/17----------------------------------------------------------
這個回答是半年前寫的,如今一些想法得到了固化,另一些想法發生了改變。當時縱看人生,的確有巔峰之感。但回頭來看當時的自己,實在有些大言不慚。
固化的想法是人對親密的渴望。
弗洛姆將痛苦解釋為對孤獨的恐懼,以及對親密(unity)的渴望,頗有幾分道理。在它看來,人類的一切掙扎,都在於擺脫這種孤獨感:原始人群交,是通過肉體的合一來逃離孤獨;部落人崇拜動物圖騰,是為了更靠近自然來逃離孤獨;人開始使用迷幻劑(psychedelic),也是通過這種天人合一的錯覺來擺脫孤獨。
這就是為什麼,你覺得學生年代是最快樂的。因為學生年代大家都一樣淳樸,沒有隔閡,大家一塊上課,一塊寫作業,一塊午休,一塊上廁所...無形中,這一切都滿足了人對親密的渴望。
故人好似中庭樹,一日秋風一日疏。隨著年齡增長,事物變遷,人與人,在物理層面和精神層面,都會越走越遠。然而,多數人成長的步伐是緩慢的,他們離原點並沒有那麼遠。因此,他們還是可以用相似的渴望(比如買車,買房,結婚,炒股)來保持親密。而對於少數人,他們脫離的速度太快,早早的來到了無人的真空,便感受到了這種所謂「看破紅塵」的痛苦。
改變的想法是對「看破紅塵」本身。
最近在讀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書里有一段描寫人的認知系統,說道,世界的信息量是無限大的,然而人的認知量卻是有限的。我們看到一個裸體女子,便想到,這是一個裸體女子!而忽略了她腳下的濕地,地上的一百二十七顆小碎石;忽略了她頭頂的蒼穹,和划過天際的十六隻大雁;忽略了她身邊的四顆青松樹,和樹上的四千七百二十五片葉子。
然後你感慨,可是我並沒有什麼性慾呀!便陷入了無意義的痛苦中。
所謂看破紅塵,其實也是一樣。你看到了酒池肉林夜夜笙歌,你看到了功名利祿阿諛奉承,你看破這些,便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活著的意義是另一個話題,這裡不展開了)。而事實卻是,世界之大,遠遠超出於你所看到的和「看破」的。佛家講「我執」,就是說你把虛幻的你當做真實的你,而虛幻的你看這世界是帶著一層濾鏡的: 富是好的,窮是壞的;生是好的,死是壞的;性愛是好的,獨身是壞的;榮耀是好的,恥辱是壞的...因為這層濾鏡,多數人看世界是及其片面的。摘下這層濾鏡,你的確能看到更本真的世界。然而,眼睛本身就是有局限性的,想要真正看清,恐怕還要閉上雙眼。
用大白話說,只要還有痛苦,就說明尚未看破:困惑,孤獨,縹緲,都是紅塵之中。看紅塵也好,「看破」紅塵也好,都是糾結於紅塵。除了紅塵,世界上還有很多其他的東西。讀書太少想太多,自以為讀的多,殊不知,讀的多的人越發明白自己知道的少,更不敢說自己讀了很多,而那些想買排的半吊子才以為自己讀的多,知道了很多
你好。心理諮詢可能解決不了。你書讀多了,就以為可以俯瞰人生,其實缺乏操作能力。做幾件成功的事就會明白,知易行難。
推薦閱讀:
※為什麼習慣性把乾的嘴唇皮揭下來吃下去?
※為什麼我這麼懶,愛幻想,浮躁?
※到底什麼是心理諮詢呢?心理醫生如何給病人做治療,幫助病人獲得心理健康?病人應當要如何配合醫生接受治療?
※怎樣才叫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