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佛真的可以讓人擺脫輪迴之苦嗎?


學佛修行,最怕的是自欺。

正所謂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如果自己學佛的初衷就有問題,那麼結果必然同樣有問題。

從您所述,您所體會的,只是婚姻苦,感情苦

充其量算是求不得苦,大抵可能還算半個怨憎會苦。

完全挨不上輪迴苦的邊兒。

您出離過輪迴么?如果沒有,

焉知出離了輪迴就不苦呢?

再追一問,出離了輪迴又要去哪兒呢?!

對於學佛之人,第一課是觀苦,觀受是苦,觀世間苦

您這不叫觀苦,您這叫訴苦。

觀苦是把別人所收的苦觀成自己的,

很深刻的知道如果自己不修行,別人所承受的一切苦早晚也會臨到自己

受苦是和祥林嫂一樣叨叨自己如何如何不順遂。

我斗膽一問,如果現在一個各方面條件出類拔萃的有情郎出現在您生活里,

並且兩情相悅情投意合,您還覺得苦么?

您只是遇到了生活中一個憑自己力量解決不了Trouble,

然後貼上一個看起來格調很高的「輪迴苦」的標籤而已

這就叫自欺,這樣學佛,不要說解脫,就是丁點兒正知見也不會得到……

學佛修行,就像幹革命,

和自己的習氣幹革命,和自己的業力幹革命,和自己的無明幹革命

既然要革命,

先明確目的,再端正態度。

光憑空想躺在床上想翻身,

真也僅僅就是翻個身……


若真修行,是沒在"擺脫"的,佛教的真修行,都是自己不再落入妄,而讓其漸自然鬆脫的。

為了孩子,是善的,如果真不是為自己,其實就真簡單了,另一半做的任何事,都以小孩為出發點,會如何給小孩一個(好或壞)榜樣,會如何影響到小孩的將來。

您會輪迴於情中,或許有些許為小孩,但還有部分是自己放不下,所以執著,所以痛苦。

不論您是否想要放下,在佛教來說,任何情境的生活,都可能自在,表象上,別人可以不喜歡我,別人可以綑綁我,別人可以毀謗我,但唯一能讓我內心不平衡(不自在)的人,是我自己。

練習覺觀,經過幾年,當自己有覺觀能力之後,就會了解,別人可以不喜歡我,別人可以綑綁我,別人可以毀謗我,但若自己不被這些因緣、境界或自己的五蘊牽著走,自己的內心,就是平衡的、自在的,世上可能發生物質缺乏而讓我們挨餓或受凍,也可能自己不小心割傷或天上掉下來石頭打破頭,而讓自己身體的痛。

但這一切,若導致於自己的憂悲惱苦,都是自己"中性覺觀"能力不足,而自找的。

若真為小孩好,自己練習中性的覺觀能力,待人處事,不被任何因緣、境界或自己的五蘊牽著走,就是最好的身教。

小孩子將來為人處事,都無罣礙,就是將最好的給了他。

不是教您逃避問題,而是請您隨時,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任何形式的生活都會有事,有事時,若被牽著走,就可能生煩惱,這是不智的。

隨時覺觀,不追求完美,追求會讓自己失望,可以有不執著的願望,心(願)越大越好,但不須執著(剛開始是執著越少越好),做再多的事,遇到再多的困境,都不被牽著走,如此而已,彆強求,只去做。

微笑、放鬆、愉悅、輕鬆的過日子,給自己陽光,就在給家庭(及您接觸的人)陽光,也就在給孩子陽光,讓自己變成希望、歡樂的泉源,(無所求的)散發到宇宙各地,這是利己,能利人的,其實間接也還是在利己(別活在您問題描述的陰影中)。

末學在知乎,回答了相當多的問題,都在勸人練習覺觀,這需放鬆、愉悅、輕鬆的練習幾年,但是值得的,若有興趣練習,多看末學的回答,其中也有描述到修行的次第及正見的觀念,這篇及接下去的相當多篇請參考:

佛弟子應如何看待男女之情? - 自在之路的回答

感恩!

祝福!


讀印光法師文鈔之與徐福賢女士書。

如果你能花點時間認真讀一讀這篇文章,對於你今生的解脫,脫離三界輪迴之苦有非常大的幫助。

這位徐福賢女士一輩子獨身,守貞,一心想出家,道心非常堅固,比起你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文鈔里,印祖像對自己的女兒一樣,苦口婆心的開示,勸勉,並為其規划出一條當生解脫的光明大道。

徐福賢女士就是末法時期眾多女人里的一個代表,一個當機眾。女人要在這個末法時代求當生解脫,除了凈土法門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如來明證下四法故。何謂為四。

一曰 一切萬物皆歸無常

二曰 一切諸有悉為苦毒

三曰 一切諸法皆無有我

四曰 一切有形悉至於空無。為泥洹寂。

-------------------------------------------------------------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不知 不明 不斷 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如是受 想 行 識不知 不明 不斷 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諸比丘。於若知 若明 若斷 若離欲。則能斷苦

如是受 想 行 識若知 若明 若斷 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于山林。見大芭蕉樹。[月+庸]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 馬兵 車兵 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若過去 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 若外。若粗 若細。若好 若丑。若遠 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 無牢 無實 無有堅固。如病 如癰 如刺 如殺。無常 苦 空 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想如春時焰 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 日種姓尊說

周匝諦思惟 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 無有我我所

於此苦陰身 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 身為成棄物

壽暖及諸識 離此余身分

永棄丘冢間 如木無識想

此身常如是 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 無有堅固者

比丘勤修習 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 正智繫念住

有為行長息 永得清涼處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學佛可以讓你換個角度看這個世界,境界到了一定地步才可以擺脫輪迴。


學佛是擺脫輪迴的方法之一,很多其他方法都可以達到相同目的地。但很遺憾,不是所有修行的人都能夠成功。

1,假修行的人肯定不能成功,尤其包括那些打著某旗號或者穿上某服飾欺騙善良人的職業騙子。

2,修行之路異常艱苦坎坷曲折,佛祖從29歲出家直到35歲才證得菩提。常人要有足夠耐心才能成功。世人皆能成佛。人要有信心和恆心。普通人失敗,原因在於受到內心的迷惑,他們往往在距離成功僅僅一步之遙放棄。

3,魔鬼就在自己心中。如果你自己不能戰勝自己內心的魔軍,任何人都無法幫你。菩薩只度那些能夠度自己的人。

…………………………

補充一下,擺脫輪迴是佛家的一種表達,通過禪宗的坐禪、密宗的金剛乘秘法、道家的內丹、傳統的中脈瑜伽都可以獲得類似的效果,包括凈土宗的一心念佛。很多大師沒有皈依某一教派同樣能夠成功,有的大師從生命中悟出大智慧創立教派(如佛祖釋迦、龍樹菩薩等)。

萬法歸一。


氣不入中脈者,妄想證菩提,如若手捻沙,欲得酥油者。


說明一下 黑條不是我自己加的 知乎審核啥弄得吧 我也沒辦法 也許涉及了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無字真經啥的了嗎 不造啊不造 ( ′╥ω╥`)

佛陀點化世人講究機緣 禪機已到 點化亦可領悟 機緣未到 再加相勸也是枉然 一念放下頓悟 即刻脫離苦海身處彼岸 執念不去 心在在阿鼻地獄

以佛陀的圓滿通達 尚且用了六年左右才證得菩提 了悟無常 無我 空 的真諦 何況是一般的普通人呢 我認為先不要想擺脫輪迴那麼太遠的事情 做好當下事 珍惜眼前人 如果禪機到了 輪迴自會擺脫 禪機未到 光是想不去做也是徒增煩惱 ( ′╥ω╥`)


婚姻不幸也是「苦」,也是您學佛的一個契機。

怎麼做?既然從「苦」開始,依四聖諦學習佛法是個選擇。

知道苦,探求苦之因,實踐滅苦之八正道。

學佛可以脫離輪迴之苦,但需要精進修行。

修習法門的選擇需要看人根性,可以了解一下比較後再做決定。


阿彌陀佛!非常同情您的遭遇,也讚歎您的善根。您相信輪迴,相信輪迴是苦,想要解脫輪迴,這就是善根的表現。唯有佛法才能真正引領眾聲解脫輪迴的方法。只要按照佛陀的開示與教導實修,就一定能夠到達解脫的涅槃彼岸。

那麼佛法為什麼能夠讓人解脫呢?向您介紹聲聞解脫四聖諦的道理,您通過了解這苦的道理,苦聚集的原因,滅苦的道理和滅苦的行門,即苦集滅道的正理以後,如法思維與修證,就能夠有望真正解脫輪迴之苦了。

聲聞菩提,最主要的修學法門,就是「四聖諦」!四聖諦法門就是第一個叫作「苦聖諦」,第二個叫作「苦集聖諦」,第三個叫作「苦集滅聖諦」,第四個叫作「苦集滅道聖諦」,為什麼四聖諦要稱為「聖諦」呢?這個聖諦的意思是說,這個諦,它的意思就是說,它是法界裡面的「諦實」之理,什麼是諦實之理呢?就是說如果把聖諦的內容,跟法界的事實來驗證,可以驗證出,這個是法界裡面確實的道理;不管你在東方、西方世界,你去驗證這個道理,它都完全成立的;乃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驗證,它都一樣成立,所以叫作諦實之理。為什麼它叫作「聖諦」呢?聖諦的意思就是說,這個諦實之理,它可以讓一般的眾生,超凡脫俗;可以讓一個眾生,讓一個凡夫,從凡夫的狀況,因為修學四聖諦的道理之後,他就可以成為解脫的賢聖;因為它可以讓一切的眾生成為賢聖,所以就叫作聖諦!所以修學四聖諦,就是要讓眾生能夠超凡脫俗,可以成為解脫道裡面的賢聖。

我們現在就來看一下,四聖諦裡面的道理:第一個苦聖諦是說,我們在法界裡面,大家在三界六道中輪轉的時候,要來觀察法界裡面─在三界六道之中─它是有苦的;而且這種苦,它是里里外外都是苦;所以在講苦聖諦的時候,就是要從粗糙的來觀察到細微的。所以在苦聖諦裡面有三苦、五苦、八苦,也就是說從比較粗糙的,然後觀察到比較細微的。譬如,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五苦就是諸天苦、人苦、畜生苦、餓鬼苦、地獄苦,另外也有一種五苦,就是生老病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歸結為五盛陰苦!如果這種五苦,把第一個生老病死苦,把它拆開來,拆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分成四種苦,再加上後面的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盛陰,這樣加起來,就是八苦!也就是說從原來的三種苦,然後慢慢地愈來愈觀察細緻,最後觀察到它詳細的內容,所以最後就可以把三界裡面的整個狀況,完全用苦聖諦的道理去驗證。

那我們說,什麼叫作苦苦呢?苦苦的意思就是,它確實是苦,如果我們把苦苦的現象,拿來問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會同意說這個確實是苦。譬如說生病,所以生病的病苦確實是苦,絕對沒有一個人說,他生病是很快樂的,所以這個就叫苦苦!苦苦確實是非常苦,譬如有人生了病,結果找不到好的醫生,或者是現在的科技,不能解決這樣的疾病;這樣生病的人,他就要承受很多身心的痛苦;所以碰到這樣的痛苦時,求生不得,求死也不得,所以那是非常痛苦的,所以這就是苦苦的內容。

另外還有所謂的壞苦,壞苦的意思是,即使人生活在快樂的境界裡面,他最後也會產生苦。譬如在人間裡面,我們說夏天吃霜淇淋好了,因為天氣很熱,所以我們吃霜淇淋的時候,覺得非常的清涼,而且很甜美,可以消暑。當我們吃第一個的時候,非常的快樂,可是我們吃第二個就沒有像第一個那麼快樂了,那我們吃了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之後,可能吃到最後全身發冷,那個時候,如果還要吃第六個、第七個,可能就會覺得痛苦了。所謂的壞苦就是,它的境界一直在變化,而且它的快樂程度一直在減低,乃至最後它會成為苦,這個就是所謂的壞苦。人間有壞苦,事實上比人間好的諸天,也有它的壞苦!譬如在天界裡面,天人共相娛樂;可是雖然共相娛樂,那個宴會再怎麼美好,最後也要結束,那為什麼要結束呢?因為它也是有壞苦在裡面!為什麼?因為這些天人,相處在一起之後,久了太熟了、膩了,他就要怎麼樣呢?把宴會結束,他要找其他的天人,再繼續共相娛樂,所以這個也是壞苦!

另外一個就是所謂的行苦,雖然這個行苦是放在第三,可是在前面的苦苦、壞苦,事實上也有行苦在裡面,只是因為苦的境界太強烈了,所以在苦苦裡面,只說苦苦,不說行苦。在壞苦裡面,也是因為壞苦強烈,所以就不說行苦了。我們說什麼是行苦呢?行苦就是在一切的境界裡面,假設有人修禪定,他在打坐的時候,他發起了輕安境界;在這輕安的境界裡面,他可以發覺輕安一直持續,沒有變化,而且可以一直延續下去,那個境界一直都很美好,他就不覺得有苦,所以沒有苦苦、也沒有壞苦;可是事實上在這個境界裡面,它是有行苦的,只是因為它在變壞的時候,太微細了,所以不能發現。可是我們可以知道,它還是有行苦,怎麼說呢?譬如一個人如果他打坐,可是再怎麼好的輕安境界,他終究還要下座去睡覺。為什麼他需要去睡覺呢?因為在他的輕安境界裡面,是有行苦的,表示當他在打坐的時候,當他的意識境界在繼續領受這個輕安快樂的時候,事實上他的意識,是繼續在生滅變異、生滅變異,因為生滅變異,所以意識祂會疲勞,疲勞之後他還是最後要下座,然後去休息、睡覺。所以表示在輕安的喜樂狀況之下,還是有行苦的。我們知道在法界裡面,就是有這三個主要的苦苦、壞苦、行苦。我們來觀察在五苦裡面,六道裡面也都一樣,所以剛剛已經舉了諸天裡面,事實上他也有苦;譬如最後要死亡,那就是死苦,他也有壞苦,我們剛剛已經舉例了。所以在天裡面都有這些苦了,何況其他業道呢!

我們還要繼續看一下,在五苦、八苦裡面,有所謂的愛別離,愛別離苦也是我們常常看到的。一般的愛別離是說,我們跟我們的好朋友、親人雖然非常的恩愛,可是最後總是要分別、別離,然後別離之後就產生了苦,這個是粗糙的苦。在聲聞菩提裡面所說的愛別離苦,是對於我們的五陰產生了貪愛,最後這個貪愛因為不能達到,所以因為分離的關係,也是會產生苦。譬如我們貪什麼呢?我們貪愛我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我們貪愛我們的五根,但我們的五根終究還是要跟我們愛別離。譬如我們的眼睛,雖然每個人都很愛護它,因為那是我們的靈魂之窗,可是當我們年紀慢慢長大了,即使沒有病,慢慢年紀變大之後,開始變老之後,視力也會減退;有的人年輕的時候就有近視,老的時候又有遠視,然後最後終有一天,視力就會變差。當我們的視力變差的時候,那個美好的視力,就跟我們愛別離了。

所以要談到八苦的時候,除了粗糙的苦要觀察之外,還要觀察到比較細緻的,對於跟我們的身心有關的,這種愛別離苦也要觀察。所以當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裡面,有一位阿那律尊者,他因為佛陀呵責他懈怠,所以他努力用功不休不眠,結果眼睛就弄壞了;當這個眼睛、眼根弄壞之後,就跟這個可愛的眼根愛別離,這個也就是苦。我們從三苦、五苦、八苦,就可以觀察到,在三界六道裡面都有這些苦。如果碰到不好的境界,譬如怨憎會就在談:如果這個(身)根不好,結果碰到了,那就是怨憎會,類似這樣。我們這樣觀察之後,最後就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在三界六道裡面都不離這三苦、五苦、八苦,所以最後結論就是一切皆苦。所以聲聞人就要觀察,在法界裡面,在這三界裡面,沒有一處可樂的,一定都是有苦。

那觀察了苦聖諦之後就要進入說:為什麼會有這些苦呢?苦的來源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苦呢?這就是苦集聖諦所要探討的內容!為什麼會有集呢?事實上是跟如來藏有關係,如來藏就因為眾生的貪著,你喜歡這些五根,祂就幫你幫我們出生了五根。所以聲聞人,也根本上了解這個道理,所以他就會觀察,他會聽從佛的所說,說為什麼我們會有五陰呢?為什麼會有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呢?就是因為我們眾生都喜歡這個五陰。譬如我們喜歡「色陰」,喜歡覺得身體是有力氣的,所以喜歡將來再獲得一個有力氣的身體。天人他也貪著他的色陰,譬如他的色陰,因為是天身的關係,所以他可以飛行,所以天人他喜歡這個天身,人類喜歡身體能夠追趕跑跳碰。因為這樣的貪著,所以我們人類想要獲得一個色身,天人想要獲得一個天身;所以如來藏,就依於眾生的這種貪著,就幫眾生出生了色陰,人間就出生人間的色陰,在天就出生天身。

我們對於「受陰」也貪著,譬如每個人都知道生氣,說很討厭生氣,可是既然生氣是一個很令人厭惡的事情,那為什麼還要去繼續生氣呢?就是因為,我們對於生氣的這個受,不快樂的受也有貪著,這個就是「受受陰」!譬如如果生氣是那麼可厭惡的,而且還傷身體,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應該一生氣的時候,馬上知道、馬上就停止,為什麼呢?因為它是很厭惡的境界。可是為什麼我們人在生氣的時候,要一直生氣下去呢?那就是因為我們人,都很貪著不快樂的境界,很貪著這個不快樂的受陰。所以「受陰」是說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可是有時候我們人,就是貪愛這種受陰,所以這是貪著。

那「想陰」呢?想陰我們也很貪著,我們貪著什麼?就是想要吃飯、睡覺、運動、休息、去修學、遊行等等,所以說這些都是我們所貪愛的想陰。因為有這些想陰,有這些願望,所以如來藏就幫我們出生了五陰,繼續產生想陰,繼續在六道裡面生存,這就是所謂的想陰。

那什麼是「行陰」呢?就是我們可以行來去止,從一個地方走到另外一個地方,然後從一件事情做到另外一件事情,那也是我們在貪著,這些事情的內容跟它的意義,所以聲聞人就觀察這個地方,他要把所有的行陰完全滅除,把身行、口行、意行滅除。所以聲聞人他在修學的時候,不只是要把人間所有的「行」 滅除,乃至要把三界裡面所有的「行」都滅除,乃至要把意識裡面的「行」都滅除,所以最後修證,超越四禪八定的「滅盡定」,因為在「滅盡定」裡面,聲聞人跟死人唯一的差別,就是說聲聞人他還活著,可是死人是死掉了。所以在「滅盡定」裡面,就把身口意行都滅除,可是意根的部分,他還沒有完全的滅除。

那「識陰」呢?識陰也是我們人貪著的,所以說那個就是我們有情最貪著的。譬如說視力,就是因為我們很貪著,所以我們才要繼續獲得眼根;耳朵、鼻子、舌頭、身體都是,因為它有種種的了別性;因為這種了別性,是我們所貪愛的,這叫作「識受陰」。所以苦集聖諦,就是觀察苦的根源是從貪愛而來,所以要滅苦時,不是把苦直接滅掉,而是要把貪著滅掉之後,如來藏因為眾生不再貪著於五陰,所以死後如來藏就不再幫眾生出生五陰;因為不幫眾生出生五陰,所以五陰就於未來世不再出生,最後於未來世成為不生法,就成為如來藏獨存的境界,那就是叫作「入無餘涅槃」。

這就要探討到「集」如何滅呢?就是談到「苦集滅聖諦」,「苦集滅聖諦」就是要再觀察五陰,觀察五受陰的時候,能夠觀察到五陰本身,它的禍患。因為只要有色身存在,有色存在,就一定有它的禍患。因為有色存在之後,他最後一定要病、老、死。心的部分也是一樣,只要有受、想、行、識,有心存在之後,祂最後總是要壞滅,總是要有苦的產生。所以在「苦集滅聖諦」裡面,就要來探討五陰的過失、憂患,然後最後要把五陰的貪愛完全滅掉。滅掉貪愛之後,這個苦這個五陰,就不再因為五陰的出現,而再有苦了,那就叫作解脫於三界六道。我們要注意一點就是:雖然聲聞人,他把五陰的貪愛滅除,最後讓五陰不再出生了;可是五陰滅除不再出生之後,並不是變成空無,而是一定還要有一個如來藏的存在,使得一切的因果能夠存在,否則解脫就成為斷滅空。譬如初果人能夠證得初果時,最後能夠解脫於生死,要經過七次人天往返才解脫生死,所以還是要有一個如來藏,作為背後的支撐。

那我們還要說,不是只有「苦集滅聖諦」而已,還要有「苦集滅道聖諦」,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聲聞人,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他可能還沒有辦法成為俱解脫,也不能成為三明六通阿羅漢,這個時候他還要繼續修學,他還要繼續過他的生活,才能夠往上修學;這個時候他就依於「八正道」的道理繼續生活,所謂八正道就是「正見、正思、正言、正行、正治、正命、正志、正定」。也就是說聲聞人,他雖然實證初果以上,可是他還要繼續在人間生活,來讓他後面的道業往前邁進,所以聲聞人他還要依於這個八正道的道理,他要繼續在人間生活,然後隨緣度眾。

那八正道裡面的第一個就是正見,就是要依於前面四聖諦的道理,繼續觀察法界裡面的種種的苦,然後觀察種種的集,然後把這些集完全滅除掉;他就要繼續在生活之中,過他的生活,然後在隨緣度眾之中,把種種苦的貪著完全滅除,滅除掉之後他才能夠完全實證聲聞菩提所有的果證。所以說在苦集滅道聖諦裡面,就是要依著八正道的道理,來過所謂「中道」的生活;中道的生活就是不苦不樂的生活,不會去追求快樂而產生貪著,可是對於苦,他也不拒絕,所以聲聞人也不會憂患,為什麼?因為會他觀察:即使我有障道因緣,這些障道因緣也是不堅固的,它一定是因緣和合,因為因緣和合的關係,這些障道因緣最後也是會壞滅。所以聲聞他在生活之中,他不憂愁,也不會貪著,他最後就可以順於解脫,而能夠解脫生死流轉。


輪迴於何界?

輪迴於苦、樂。

輪迴於喜、悲。

輪迴於愛、恨。

輪迴於生、滅。


學佛真的可以讓人擺脫輪迴之苦嗎?

有情眾生證得無上菩提,入菩薩道,就可以擺脫輪迴之苦。

有情眾生證得無上菩提,需歷經千百劫難,是十分困苦的歷程,比玄奘取經還難!你有信心否!


推薦閱讀:

禪語:「二不成雙一不單」是什麼意思?
如果願力大於業力,學佛為何不專註於培養願力,而專註於相信因果?
既然學佛可以救治不治之症,那還要中醫西醫何用?
佛性即人性嗎?
佛陀成道後不久為何要梵天勸請,才願意教化眾生?佛陀成道後已成就正遍知,不是已知還有善根深厚的眾生?

TAG: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