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gay不喜歡分攻和受(或1和0)?

不是不能接受gay不分攻受這種觀點,只是想知道那些人是怎麼想的,是不是覺得可以不分攻受的gay大部分都是0.5啊?

自己好像覺得gay可以做到不分攻受的話是一種新高度

但自己內心又是非常排斥的

可能畢竟我是0,還比較純。

感謝大家這麼認真的回答,我也很認真的在看,認真體會,

如果我和很多人觀點不一樣的話就肯定是我有錯誤的地方,我應該好好反思。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又過了一天,又有許多朋友評價,絕大多數知友覺得這樣的想法是在跟自己貼標籤,我也承認。我會認真思考。

也想說,有時候也沒有必要這麼上綱上線。

祝大家萬事如意,碰巧,我的心愿也是世界和平。


攻受是床上的事,沒事就掛嘴邊很無趣。


可以分,我也喜歡分,因為這樣一來,可以節約我們的上床成本,比如我啪啪啪的時候不喜歡動,或者我更喜歡括約肌被沖開的快感,又或者我享受G點被衝撞的刺激,這些都可以,這些都能作為我喜歡在床上當受或者0號的原因。也可以作為你喜歡在床上當攻或者1號的原因。

但是!但是!但是!

我非常!非常!非常!反對把攻受或者10當成一個人的生理或者生活狀態。

就好比,我們常說女人應該怎麼樣,男人應該怎麼樣,孩子應該怎麼樣……等等各種已經足夠困擾你的人群枷鎖的觀念。我們好不容易開疆闢土在網路上得到一塊還算凈土的地方,我不希望大家又用一個又一個的什麼人應該是什麼樣來定義一個群體。

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

這句話說的,就是我可以是這個樣,但請不要說一群人是這個樣,因為我們相同卻也不同,我們都是各自不一樣的煙火,或者炮仗。

以上。


對我們這種隨便的人來說,攻受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啊。

遇到彼此喜歡的人多不容易,哪來那麼多條條框框。


我可以說男女異性戀里必須男強女弱的邏輯也是錯的嗎????


真的是這年頭搞個基都要順著異性戀分工法則是吧 戀愛也真是累啊。


看得出題主問的不是性格傾向。

問一個男同性戀是 1 還是 0,就像是問一個異性戀喜歡傳教士位還是女上位。

我不知道日常交往裡這種隱私有什麼好掛在嘴邊的。


曾經交往過一個烏克蘭的男朋友 他告訴我在國外真的不會像在中國這邊一樣把攻受分的這麼清楚

「兩個人互相喜歡就好了呀」 他這麼對我說。


希望你的另一半不是靠下面找到的,

並且希望你和你另一半在一起的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床上度過。

祝好。


逝去的女性主義──跨性別運動的挑戰 - 性(Sexuality)、性別(Gender)與性向 - 知乎專欄

來源:中山大學性別教育論壇  作者:卡維波

婦女解放≠性別解放

  歷來對於「性別壓迫」的理解就是男壓迫女,而「性別解放」就等於「婦女解放」。但是這個錯誤的理解在今天必須被修正了。

  性別政治在過去主要是個「男尊女卑」的不平等問題,亦即,男人位於「性別階層」的最上層,而女人則處於男人之下。但是「性別階層」的結構只有上下兩層嗎?

  實際上當然可能更複雜,但是即使從概念層次來說,「性別階層」也至少是個「三層」的結構:男人在上層,「跨性別」處於性別階層的最底層,相較之下,女人反而只是性別的中間階層。

婦女是性別中層、跨性人才是性別底層

  作為一個中間階層,婦女既遭受性別壓迫,也和性別有著千絲萬縷、難以割捨的利益和慾望糾葛,故而以婦女為主體的性別解放運動在徹底砸爛性別階層的革命上常有著躑躅不前的游移與局限。女性主義作為婦女解放的意識形態因此也同樣地存在著立足點(standpoint)的限制,導致其愈來愈無法隨著性別解放的步伐前進。在跨性別為主體的性別解放運動出現後,女性主義更明顯的暴露它根本缺乏理論資源來妥善解釋與拓展性別解放運動;而女性主義所謂的「性別」批判,被顯示其實是以「女人」這種性別,代理包辦或篡奪了「跨性人」這個最下層性別的發言位置。

  早期西方的主流婦運先對同性戀、後對變性與反串表現頗大的敵意,對於變態的、侵略的或「好色」的女性情慾也加以排斥,更大力批判性工作、代理孕母、身體整形、基因工程與新人工生殖技術。這些表面上看來不同的批判議題,在仔細加以分析後,都顯示它們是立足在「女人」此一抽象範疇上的批判,也因而受制於女人此一中間階層性別的局限,無法徹底的分析性別體制的全貌。

  相反的,從性別底層的跨性人立足點出發的性別分析,對上述議題卻得到完全不同的結論,以下我以女同志的「T婆」與「不分」爭議為例來說明這一點。

女性主義:T婆的性別還是女人

  眾所周知,女性主義用「女同性戀連續體──女人認同女人、女人愛女人」的說法來將女同性戀收編到婦女運動內,但是這個說法已經遭到許多挑戰:有人強調「女同志不是女人」,也有人重新提出「同性戀是第三性」的概念,還有人認為連續體的說法完全忽略了同性戀的「性」(因此需要提出酷兒理論)。此外,女性主義的同志政治基本上分化了男同性戀與女同性戀,這也遭致了一些團結男女同性戀運動者的反對。跨性別運動基本上都同意這些挑戰。

  最令人爭議的則是,女性主義認為「T∕婆區分」政治不正確(或至少是可疑的、不值得提倡推廣、需要被多元化的),認為女同志運動應該朝向「不分」T婆的方向,而且還認為「變性反串」是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等等。從跨性別運動的眼界來看,這些批判立場歸根究底就是不肯也不願將男女性別當作構成主體的一種「成份」,而是將性別當作構成主體的「本質」。這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的說,在跨性人所要造就的社會裡,性別已經不以「男人」或「女人」的方式存在,而只是人的一種打扮、一種氣味、一種情慾、一種作料、一種配件、一種成份、一種表演;故而男女性別可以和其它(年齡、種族等)成份同時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姑且不論未來以基因工程、人工生殖技術、生化電子技術之助,如何造就一個多種多樣的第三性(跨性別)或第四性(無法以性別來想像)的社會,即使在目前,透過身體整形、扮裝、荷爾蒙治療、健身、色情產品、性解放論述、代孕、性工作、性愛次文化、藥物等等,一個跨性人的身體也已經可以同時擁有男女成份、各種性慾望、跨年齡與多文化的特色。

跨性運動:性別只是選擇的一種存在形態,而非存在本身

  對於這樣的跨性人而言,「牠」們早就是「不分」了,牠們是所謂的「男女不分」──這是跨性別的最起碼意義。不過,變性反串與同性戀等人的「男女不分」並非所謂的「中性」,而是將男女只當作「成份」或「性表現」,而不是本質;因為,跨性人的慾望(性偏好)、認同和身體,早已經使牠們無法符合本質定義下的男女了。從激進的性別解放立場來看,應當頌揚的正是跨性人的「(男女)不分」,而「男女」兩類人的存在則是政治不正確的,是應當在性別解放中被消滅的。

  然而女性主義卻很奇怪的忽略同性戀本身已經是「不分」的這個事實,反而要在同性戀中貶抑T∕婆之分、頌揚T婆「不分」。這意味著女性主義基本上還是把同性戀與變性反串等看成「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亦即,把跨性人分為男女兩性(例如T就是男、婆就是女,男人變性後就是女人,等等);換句話說,女性主義不認為這些跨性人已經是「(男女)不分」了──女性主義還是把性別二分套在跨性人身上,堅持兩性,無視於跨性的存在。

  從跨性別運動的角度來看,所謂的T∕婆、零號與一號之分,只是把「男女性別」當作一種成份、一種原料、或一種性的吸引力,而不把它當成男女的實體存在。亦即,T婆不是兩種性別,而是兩種性表現;同樣的,變性反串等跨性人所表現出來的「兩性」不是sex(性別)而是sexy(性感)。

跨性運動:T婆的性別不是兩性而是跨性

  換句話說,跨性別運動以一個新的角度來詮釋同性戀和變性反串中的性別表現:同志不是男人女人,而是跨性人;變性反串也不是本質上非男即女,而只是以男女「面貌/裝扮」現身的跨性人。當然,跨性人未必只以男女面貌來裝扮自己,其性別裝扮可以是半途的、片面的、中性的、酷異的、混雜的、難以辨識性別的。(不過,在這裡我們不是說:同性戀與變性反串、陰陽人等必然就是跨性人──這樣的說法會犯了本質主義的錯誤──我們只是說:採取跨性別的詮釋角度來建構上述主體,對性別解放最為有利)。

  徹底追求性別解放的女性主義不應再度把這些跨性人趕回性別二分的牢籠里,不應將女同志限定在女性的範疇內(而因此也把男同志歸類為「男人」),而是去發展男女同志的跨性別面向,讓同雙性戀和變性反串陰陽人等跨性別主體帶領女人進到性別解放的迦南地,使女人終將也能夠「女不女」。

跨性運動期待可以摧毀人倫家庭的新生物科技

  在女性主義的發展歷程中,曾有不少女性主義者認同跨性別的願景,認為「消滅(目前存在形態的)女人男人、消滅(作為主體的)性別」是婦女解放的目標,而且科技可以被運用來加速實現這個過程。但是這種女性主義觀點已不多見。相反的,近年來當跨性別主體開始以偏差變態面貌、自在自得的浮出地表時,很多女性主義卻害怕這些主體會成為流行,蔚為風尚。女性主義更反對一些勢必改變社會倫理的科技發展,其理由是這些科技被男性或醫療所掌控,會損害女人利益或自主。可是女性主義本身卻從來不正面積極宣傳「科技改變社會倫理」的必要性,從不讚揚那些可以幫忙摧毀目前的人倫、家庭、母職與兩性身體的科技,從不指出可以促進性別解放的遠景方向的科技,像跨性人所期待的半人半機器的生化電子人(cyborg)或機器戰警式的性機器(sex machine)、基因工程終能複製大批性際人(intersexuals俗稱陰陽人)、或者陰莖配著聳乳的新身體美學、能代孕的動物等等。

  以上所述並不是性別科技的進一步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而是性別解放者已經根除了人文主義的思鄉懷舊,正歡欣鼓舞地迎接一個沒有男人女人的世界。而繼續希望女人永遠存在的女性主義正是那不忍割捨性別體制的具體表現。

兩性時代的結束,四性世紀的到來

  以女人(第二性)為主體的性別解放,其實只是爭取「兩性」平等的婦女解放;只有當「第三性」的跨性人得到解放時,才能有真正的性別解放。不過,跨性人運動的發展當然也會使「跨性別」這個概念逐漸失效。(當性別被跨越時,跨性別又焉能存在?)一個無法以性別來歸類或想像的人種也自然在萌芽中,目前我們姑且冠以「第四性」這個保守的名稱;然而重點是,我們此刻正處於「兩性時代的結束,四性世紀的到來」的歷史時刻(何春蕤,《花花公子》1999年5月)。

  在這個歷史時刻,女性主義還能扮演什麼角色呢?女性主義是否已經是一個逝去的性別解放思潮呢?我基本上認為女性主義在許多社會裡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角色,這不是說女性已經和男性平等,而是說女性主義的理論資源與立足點已經無力進一步推動性別解放,許多爭取男女平等的作為已經開始產生反效果、或者反而打壓了許多女人和其它社會主體。這個現象解釋了西方後女性主義思潮崛起的背景。除非女性主義能站在跨性人的立場來決定婦運的方向策略,女性主義的逝去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參考書目:近期有關跨性別的文章

1. 何春蕤,《兩性時代的結束,四性世紀的到來》﹐《花花公子雜誌》24-25頁, 1999年5月號
2. 何春蕤, 《性別壞份子》,《勁報》, 1999.9/9-9/11
3. Judith Halberstam(原著)金宜蓁、塗懿美合譯,《「男性」騙局:仿冒的陽剛特質與Brandon Teena(男孩別哭)的案例》﹐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宛若TC」﹐1999.11/27。
4. 三蕊花子﹐《打倒污名﹐好膽T大聲叫出來!》﹐《熱愛雜誌》22期﹐頁138-140﹐1999.12月號。
5. 台灣性別人權協會﹐《性別小本四季報》之試刊號﹐2000.3。
6. 何春蕤, 《叫我跨性人──跨性別主體與性別解放運動》, 《破周報》,復刊100期 2000.3/17—3/26。
7. 阿文, 《從男孩別哭看跨性別的銀幕展演》, 《破周報》,復刊101期 2000.3/24—4/2。
8. 何春蕤﹐《美國跨性別運動簡介》,《破周報》,復刊101期 2000.3/24—4/2。
9. 陳俞容﹐《晚近台灣同志圈的跨性別討論》,《破周報》,復刊101期2000.3/24—4/2。
10. 卡維波, 《逝去的女性主義──跨性別運動的挑戰》,《破周報》,復刊101期2000.3/24—4/2。
11. 卡維波, 《跨性人不是病態錯亂,是人生選擇》,《聯合報》民意論壇版, 2000, 3/28
12. 何春蕤, 《跨性別之歌》,《藍調石牆T》序文﹐勁報出版社﹐2000.4 跨性別的歷史時刻

  那些說自己反對分攻受TP的人,你們在幹什麼?在撕毀性別刻板印象的二元標籤嗎?

  乍聽起來是的,但實際上不是,你是在鞏固這個體系。這是在告訴人們,男人或女人是同質的,所以男人就是男人,女人就是女人。那些「像女人一樣的男人」和「像男人一樣的女人」以及「不想肏人的男人」和「不想被肏的女人」被流放了。

  這些自詡為進步的指引者,與古老的反動者,是一場兄弟鬩牆,實際上是他們聯起手來,共同地焊鑄了性彆氣質這堅不可破的牢籠。

  而在我看來,那些敢於、樂於、成於攻受TP的人,才是最進步的人,因為他們恰恰是最敢於突破的——相較那些躲進性彆氣質偽裝面具背後的人。當他們拉起新二元性別指涉辭彙的時候,他們實際上是在挖大二元體系的牆角。

  性彆氣質是一種表演,是每個生下來的個體通過模仿和重複,去接近那個永遠不可能達到的極點。如果說,同性戀內部分攻受TP是異性戀男女性別的舶來之物,或者說,同性戀本身是相對於異性戀產生的一個話語產物,那麼——

  當同性戀者們也開始有樣學樣地表演異性戀之男女性彆氣質的時候,所產生的結果並不是在表明異性戀性彆氣質的建構,而是——

  顛覆了社會性別和生物學性別的強制性匹配,揭露了——

  性彆氣質不是自然生物學性別的表達,而是模仿和表演,是對一個沒有原件缺失的模仿,並通過重複操演將自己建構為話語之外的自然存在。


生理上可以不分,但心理上得分主動與被動

比如,雙方都等著對方定約會地點,那麼究竟誰來定

再比如,約會時,都等著對方買單,那麼究竟誰買,難道aa


1和0是419時候用的。

談戀愛的時候我只想以一個男人的身份去上你,

或者被你上。


所謂攻受還不是仿照著傳統的異性戀去定位兩個人,同性戀就是喜歡男人的男人,為什麼不能像一個男人喜歡男人那樣去喜歡,非要區分攻受,這樣看來無非是生理需求是喜歡男人,其實骨子裡還是表達著傳統觀念里對女人的定位與喜歡


10隻在床上說說就好了,估計大多時候還是在交(約)友(炮)的時候,然而在平時生活中,真的是完全沒有必要好嗎!難道給自己貼個0的標籤你就非1不要了?

況且對10是如何一種定義?如果僅限於做不可描述的事的時候,那你這和YP有啥兩樣?若說是生活中的強勢,拜託,沒有誰是絕對的強勢,兩個人在一起那就是要相互扶持,戀愛是互補不是扶弱,同性戀是,異性戀也是,所以好好的,分10是個什麼鬼?


真的不喜歡分攻受,可能我是因為怕疼所以一直選擇做攻,但遇見的受都是各種傲嬌,希望無條件被寵愛,被包容。

都是學生,卻又希望攻能在經濟上也承擔更多,表示談戀愛真的很累。

我們只是在戀愛,又不是在做愛,為什麼要分的那麼清楚?我也不是很懂


自從我開始了解百合後,我也不喜歡用T和 P來分人。【同樣的道理】


那你喜歡在上面還是在下面。我每天問你一次可好?


我就喜歡區分1和0,原因如下:

先辯解一下吧!為什麼同性戀就不能按照男女的屬性進行劃分呀?成為同性戀,並不意味著擺脫了異性戀的那一套標準,而是讓性別這一屬性更加多元化而已。因為社會的存在,性別這一角色的扮演必不可少。

性別多元化,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性交更多元,承認同性戀就意味著不會抵制男男性交;二是性別的區分度增加,之前只有男女之分,現在在男生之間也有強勢的一方,可以稱為1,性別區分更多元。

你想消滅性別的想法我認同,但我覺得天真,因為性別與生俱來,只有弱化性別的可能,沒有消滅性別的可能。

1和0,是一個標籤,但應該是自己給自己的標籤,是自主添加的,而不是別人加諸於你身上的標籤。例如,我比較娘,我想被男生保護,這樣讓我成為0,而某人因為身體強壯,在性生活上也屬於進入者,給自己的定位是1。

貼標籤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社交手段,它可以減少一定的話語成本,方便交際。愛情不是止於柏拉圖,大多少同性戀還是會走向床上生活,這時會有1,也會出現0,也會出現0.5。

那麼,為什麼我不能在最開始標明我的身份呢,為什麼不能告訴別人我是0或者1呢?最開始的坦誠,是不是能夠減少後來的不必要的麻煩呢,上床的時候都是兩個1那多尷尬?我想給自己一個標籤,因此我借用了男女性別那套運行標準,還添加了叫做0.5的角色,改變之前男女二元對立的存在,這是不是進步?

綜上,區不區分1和0,是個人的意願。我不在乎你是否區分1和0,但請記住你不區分1和0,並不代表高尚或進步;也請保留我區分自己是0或者1的權利,因為這不可恥。


不是只有1/0/0.5

0.1/0.2/0.3→依次類推╮( ̄⊿ ̄)╭


為什麼要用角色來定義感情。愛情是走心的,又不是1和0決定的。

一些同性影視文學作品還有同性公益團體組織,太注重形式,沒有把重點放在科學性上,更多的是用情理。

比如,一部網劇,裡面的人物,必須有一個工屬性特彆強,另外一個一看就是受。這樣的角色定義,給目前自我認同有問題,或者缺乏科學性的國內同性信息造成了很大的誤導。所以會有很多人去把自己和作品中得人去對比,慢慢形成那樣的意識。所以,傳媒的力量很重要。一定要客觀,科學。

我參加過一次同志懇談會,說實話,太注重情,少了理。雖然在那樣的氛圍下,感動了很多人,但並沒有讓他們明白怎麼回事,父母只覺得他是我的孩子,我要愛他們。但是,沒有理的支持,所有的情都是不堅定,不明確的。

最後,如果非要分1或者0,那得有多少所謂的0要孤獨終身啊。


為1而0,為0而1,為0.5而0.5,反正我倆加起來是1就行了,一生一世的一,一雙人的一,一心一意的一,一萬年的一,一對的一,關你屁事,給自己貼那麼多標籤的基,代入男女角色有意思嗎?gay不就是那麼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吸引著我們嗎?

我就是千變萬化,就是隨性,要你管!


推薦閱讀:

如果你變個性別,會不會愛上現在的自己,為什麼?
如何確定自己的性取向?如何排除非該性取向?
性取向,怎樣判斷自己是異性戀還是雙性戀。?
南唐後主李煜的性取向有人做過研究考證嗎?

TAG:心理學 | 性取向 | 自我認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