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見老鄉的時候,為什麼一定要說幾句家鄉話?

是啊為什麼呢?


即使不是老鄉,也要說幾句對方的家鄉話以示尊重,比如對著香港人就可以飈粵語。


因為掏身份證麻煩又彆扭。


凱常老師,靠提問是不能吸粉的,你趁早死心吧。


I think I speak very poor English, but anyway I"m dare to say, this is very important.


識得唔識得噶?


甲:「膜?」

乙:「膜!」


真正的粉絲,就算他不說家鄉話,也能認出來。


因為方言的原因,我很多老鄉小夥伴是分不清前後鼻音的,聽著是真的彆扭,所以還是用方言交流不齣戲不尷尬(′???`)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唄。想找老鄉就上老鄉聯盟。關注微信號


社會心理學來說 這是對接頭暗號 來使雙方獲得一種共謀感 使兩人之間建立與周圍其他人都不同的更高的紐帶


即使不是老鄉 有兩句詩也能迅速讓我們迅速識別是否是同道中人 我先來 苟利…


有幾種因素吧。

以示親切什麼的是必然的了。

還有就是表示一種尊重。

還有就是希望被認同。

同時也是種包裹太久的自然流露吧。反正我是在外人聽不出我老家口音。和家人說話就滿腔了。

這年頭。。裝都已經深入骨髓了。。唉


不是一定要講家鄉話啊,但是話說為什麼要講家鄉話呢,是因為在外地見老鄉說話講方言會有種家鄉情結,像見了親人的情緒,直接拉進了距離感。


全部閃開!我來講揚州話。我覺得我走個幾百米到一位江姓的人家的祖宅那裡講是最吼的。


我從小到大都是個寡言內向的人。猶記得當年大一剛入學時,一個專業的老鄉們第一次聚會,我一反常態地用家鄉話和幾個老鄉熱情搭話,誰知大家竟商量好似的用一口或標準或彆扭的普通話客客氣氣回應著交流著,就像剛進校的陌生同學之間隔了些東西。在離家鄉一千多公里外的學校里的老鄉聚會上,我沒感到絲毫溫暖,飯桌上是隨處可見的客套與應酬,也許是我太過理想化,總之這聚會與自己想像中的老鄉會大不相同。我只好撓撓頭,像我平日里對付普通飯局那樣,倒了杯啤酒,縮在角落裡靜靜吃著菜,大家舉杯時我默默抬手,大家停箸時我放下碗筷,心裡剩下的是第一次離家遠行後舉目無親又毫無歸屬的漂泊感。希望大家漂泊在外遇到老鄉時說上兩句家鄉話吧,這不正是方言存在的意義嗎——讓遊子們在家鄉以外的地方找到溫暖的歸屬。


我個人覺得一個是因為確實跟家鄉人說家鄉話比說普通話更讓人人感到舒適,我們這裡叫順溜,另外就是可能是在異鄉找到一種歸屬感吧


答主贛南的,同一個縣都有的互相聽不懂…

所以在東北同一個大學,我和隔壁鎮的同學遇見了一般也用普通話交流。(雖然其實我們可以互相聽懂,但一些詞發音習慣不一樣,感覺有點彆扭)


強答一番

剛上大學時,真是舉目無親,寂寞空虛冷

一日,與舍友在籃球場瞎溜達

突然聽見有一堆人在鄉音交流,我一個健步上去搭訕,你們是xx人啊?眾人皆說是,紛紛介紹我是A市的,他是B市的,問我來自哪裡,我說我是C市XX區的,於是大家很開心的用鄉音繼續交流,我呢

全部普通話,過了十分鐘左右,有個人突然問我,你真是XX省的?怎麼不會說當地話,我說我生長環境都是普通話,我不會說,只會很簡單的詞語

但是,接下來的討論我好尷尬啊,沒人理我了,大家都在用鄉音交流,我成了異類

我忘了那天我怎麼從那個交流中退出的,但是不會用鄉音與老鄉聊天的下場我是銘記在心


切黑話,認同志,拉關係,好辦事


類似天王蓋地虎,寶塔鎮河妖之類。


我只有在家裡說家鄉話,出了門說的都是普通話,有時候碰到老鄉跟我說家鄉話,我都是半普通話半家鄉話的和他聊,以此表示對老鄉的尊重和對自己習慣的遵從。

那畫面,不要太監介。( ??? ? ??? )


揚州話是墜吼滴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的女孩子說話那麼難聽?
沒有任何一門可以熟練使用的語言是怎樣的體驗?
能讓知識面上交集少、層次差距大的兩個人發自內心地愉快相處嗎?
你在知乎上有把人說服過的經歷么?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代溝是怎樣形成的,雙方各有哪些責任?

TAG:生活 | 方言 | 交流 | 說話技巧 | 套近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