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年一統三國,魏蜀吳哪個都城適合用來做國都?

蜀國成都、魏國洛陽、吳國南京,可以從當時這三個都城的地形氣候、經濟實力、政治地位、文化底蘊、區位關係、交通條件,甚至女子顏值、食物特產、人口素質等角度來分析。任選角度,暢所欲言~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還於舊都

還於舊都

還於舊都


剛好在張佳瑋的專欄一篇新更的文中看到了關於此題的分享,特搬運過來:

作者:張佳瑋

鏈接:三國時,住在哪個都城好一些 - 張佳瑋的文章 - 知乎專欄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一個約稿。

在三國,定都在哪裡好呢?

——這口氣,好像還有得選似的……

我打三國遊戲時,歷代總有幾個大都市,讓我垂涎三尺。洛陽、長安、鄴、許昌、建業、襄陽、成都……比如在小地方起家,兵微將寡,錢糧短缺,有時候連武將都養不起;一待得了大城,立刻發財;上街買寶物,對邊就買倆:一個給武將,一個自己用;徵兵都用好兵種,糧草夠吃幾百年……

當然,也得考慮細一點。比如,《三國志9》,洛陽就很好:兩面關卡,還有港口;成都也不錯,關隘重重,難以抵達;江陵就很麻煩,雖然富庶,但四面受敵;長安呢,很容易被漢中、隴西等幾路來襲;《三國志11》,壽春是個絞肉機,誰占誰倒霉,襄陽的地形倒很安堵,但要打將出去,很麻煩;《三國志13》,得濮陽與濟北者得天下:因為有青州兵與虎豹騎嘛……

當然啦,如果不是貪圖一城搏天下,許多大都市對我的意義,主要是其人才。諸葛亮總在新野或襄陽出沒,許昌尋得到荀彧、郭嘉、鍾繇和陳群;譙的典韋,汝南的許褚,南陽晃蕩的甘寧與李嚴……守株待兔,等名將出世,才是關鍵啊……這麼一想,我的思路還比較像曹操。

按曹操年少時,與袁紹對話。袁紹說他:「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那意思:南邊控著黃河,北邊控住北京,招募異族,往南打爭奪天下——這是想著佔地利。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這是靠人謀。雖然歷史證明,人謀勝過了地利,但袁紹所言,確實也有理。

如果將中國畫為一個井字形,分為九格,四個角分別是右上角河北、左上角關中、左下角巴蜀和右下角江東,四條邊分別是左邊漢中、右邊山東、上邊山西、下邊兩湖,中間則是河南,是天下中央。歷代強大勢力,大多割據四個角,比如秦起於左上角關中,西漢起於左下角巴蜀,東漢起自右上角河北,三國時吳蜀分別佔了左下角巴蜀和右下角江東。唐朝初起是山西起兵後,立奪關中,明朝起自右下角的江淮。四個角比如關中河北、川中江東都是割據地,所以長安北京、四川南京這類古都,都在這裡;四條邊比如漢中山東、山西兩湖,大多是戰略要地,所以少名都,卻多名戰場。河南是天下之中,所以東漢北宋都定都於此。軍事地理學而言,這是有講究的。

扯遠了,且說回三國的名都。

蜀之成都,好地方。古代蜀地偏遠,卻又太富庶,天高皇帝遠,太快樂了。所以秦國要來打下蜀地,以作糧倉;所以這裡才出司馬相如這種天才,所以西漢末公孫述才要割據此地,劉秀命吳漢打了五年,才破成都。三國時,214年,劉備圍成都,劉璋降了,老百姓沒受罪;四十九年後,鄧艾兵臨城下,阿斗降了,結果魏國二士爭功,姜維一計害三賢,把成都人民禍害得不輕。

但成都依然是美好的。而且我個人覺得,在三國時期,成都是中國境內最適合生活的城市。

為什麼呢?如上所述,直到蜀漢滅亡,這裡兩次開城,都沒遭禍害,對老百姓很好。其他原因:

其一,安全。因為諸葛亮的緣故,這裡井井有條。所謂:

「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啊,這治安,妙得很。想必當日,我在成都路上走,被人迎面撞了,也不用大吼「里個龜兒子爪子?」滿可以慢條斯理:「里給老子等到起,老子去找諸葛丞相給里講道理……」

其二,暖和。公元3世紀,人類非正常死亡的大兇手是飢與寒。熱最多讓人不適,寒才能凍死人。成都的冬天不會太凜冽呢。哪怕趕上天冷,成都可是蜀錦產地啊。

其三,基礎設施過硬,日子過起來舒坦。裴松之說了,諸葛亮是個建築狂:喜歡建設「官府、次舍、橋樑、道路」,於是「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走路過橋都舒服,倉庫有餘糧,路上沒醉漢。聽起來,真是宜居城市啊。

其四,很適合追星族……這麼說有點奇怪,但劉備地盤小,名將多。像曹操後期,張遼在合肥,夏侯惇在壽春,夏侯淵在漢中,曹仁在樊城,天南海北,要收集他們的簽名,擱今天坐高鐵都要幾天幾夜。

可是比如劉備剛下成都那會兒,還考慮過,拿城裡的田宅分給諸將,被趙雲勸了。可見諸將當時可能都住得不寬敞。如果我是個成都居民,可能走在路上,就看見劉備、諸葛亮、張飛、馬超、魏延、趙雲、黃忠、法正、簡雍、孫乾、糜竺……除了遠在荊州的關羽,其他一應俱全;如果我拉著女朋友在成都街上走,還可能被簡雍和劉備一指:「快把那個淫賊張佳瑋捉起來!」——這個梗稍微有點三俗,一會兒說。

最後,吃的。成都的香辛料是自古已有的發達,傳聞里張飛在閬中時也給成都人民發明過幾樣菜,傳聞饅頭還是諸葛亮發明的……考慮到成都那會兒還產鹽,飲食之曼妙就不提了。

——多說一句啊,諸葛亮早年一定是很能吃,所以身長八尺;到五十四歲時卻過世了,而且司馬懿所謂「食少事煩,其能久乎?」我很懷疑諸葛亮一個山東人,入川時吃多了,把胃吃傷了……嗯跑題了。

東吳的名都建業,是了不起了。當然,孫吳首都,有段時間在武昌,但嚴格來說,武昌期間的孫權,不是吳國皇帝,而是大魏吳王……所以不說啦。

早先,孫權主要據點在鎮江,即南徐。所以辛棄疾上北固山,要「滿眼風光北固樓」,要「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可是我們江蘇長輩說起鎮江,主要談論金山寺、餚肉和好香醋,別的就不愛說了。孫權後來的定都所在,是南京,建業是也。這地方無可挑剔: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鐘山風雨,虎踞龍盤,還有石頭城呢。

三國時的建業,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太早了點。何以如此說?因為建業的巔峰,是南朝宋齊梁陳之後了。

到南梁時,建業——當時該叫建康了——人口過百萬,市場過百,長江的碼頭上商船號稱過萬,貨物應有盡有:砂糖、香料、象牙、珊瑚、真珠、犀角,有當時世上最大的製紙廠和織錦廠外,其他書籍、衣服、傢具、藥品、大小舟車、金銀寶石和陶器數不勝數,天竺、波斯、百濟、新羅、崑崙奴都見得到。燕子磯、玄武湖已經有名,橫塘的歌姬超過萬人。江南春來,草長鶯飛,秦淮河也開了。

以及,那著名的《玉樹後庭花》。

而三國時的建業呢?這些南朝繁華盛景,都還沒有呢。當然帝王之都,江山宏麗,但論到在這裡過日子,感覺似乎就差了一點。何況,孫權定都建業的時候……已經是他老年了。眾所周知,孫權晚年做過許多沒譜的事。如果我是個建業居民,可能走在街上,就能聽見:

「不好啦,主公要放火燒張昭大人的宅子逼他出來啦!」

「不好啦,主公又派使臣去辱罵陸遜啦!」

「不好啦,主公又降順魏國號稱大魏吳王啦!」

「不好啦,主公又跟魏國鬧翻啦,可能要打仗啦!」

「不好啦,主公又嫌虞翻大人說話不中聽,把他趕到南邊去啦!」

「不好啦,主公的兩個公主又吵起來啦……」

然後,孫權也可能時不時逼我們背:

「周瑜都督是吳國偉大的軍事家與音樂家。在前一任偉大領袖孫策逝世後,他果斷帶兵赴喪,穩定了國內外形勢,確立了吳大帝的英明領導。在赤壁之戰這一大是大非的問題面前,他果斷探明了吳大帝看似動搖,實則已經下定決心的意圖,慷慨陳詞,打壓了張昭為首的投降派,並身體力行,在吳大帝的英明領導下,指揮赤壁之戰,擊退了曹操。雖然後期他也有若干諸如二分天下、功高震主等不實謠言,但周都督及時死掉,保證了吳國的內部統一和團結,再次鞏固了吳大帝對吳國的英明領導。

魯肅都督是吳大帝生涯中前期,吳國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及小有名氣的劍術家,更早早預言了吳大帝的偉大生涯。在西線,他和荊州的邪惡勢力關羽長期進行鬥爭,在保持邊境和平的前提下,也收回了荊南若干郡縣,為國家獲得了利益。但是,在吳大帝開始轉變針對劉備政權的政策時,魯肅表現出了資產階級出身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沒能及時跟進大帝精神。整體而言,魯肅是七分功三分過,我們要結合吳大帝語錄,對他的生涯進行審慎的檢視。

呂蒙都督是吳大帝生涯中後期,吳國偉大的軍事家。雖然出身基層,一度被資產階級的魯肅認為是吳下阿蒙,但呂蒙同志堅持自學,在理論和實踐上都與吳大帝完美合拍。在建安二十年之後若干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呂蒙同志為了吳國利益,果斷襲取荊州,懲罰了倒行逆施的劉備政權。雖然天不假年,但呂蒙這種一切跟著大帝走,大帝說咬誰就咬誰的精神,值得全吳國人民的學習。

陸遜都督是吳大帝生涯後期,吳國有爭議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曾經在吳大帝英明指揮下,在夷陵擊敗了劉備,並間接導致劉備的死亡和諸葛亮的上台;在石亭,他擊潰了曹休。但是,出身貴族的他不注意團結群眾,在對蜀作戰中無視了韓當等老同志的意見,在對魏作戰中沒有好好聽取新晉軍官朱桓等的意見,而且對吳大帝的英明領導、對吳國的未來指手畫腳,因此遭到了吳大帝的申斥。對陸遜,我們應當批判的看待,對其長處要謹慎學習,對其下場則應當引以為戒。

我們要繼續團結在以吳大帝為核心的吳國中央,領會掌握吳大帝不斷前進、積極進取、頻繁變化的意圖,發展自我,積極學習,跟緊吳大帝的腳步,隨時準備為吳國的利益犧牲自己的一切……」

——想起來就頭疼。

最後一件事,在三國時的建業,真不太安全呢。陸遜被孫權折騰死那年:

「八年春二月,丞相陸遜卒。夏,雷霆犯宮門柱,又擊南津大橋楹。」

孫權逝世那年:

「秋八月朔,大風,江海涌溢,平地深八尺,吳高陵松柏斯拔,郡城南門飛落。」

又是打雷,又是大樹滿天飛,想起來都害怕呀……

魏國的首都,是洛陽……微妙的是,曹丕定都洛陽後,要求從冀州遷十萬戶到河南,辛毗力爭,才減為一半。怎麼,他還嫌首都人少?答:洛陽當時,「都畿樹木成林」,這可不是說洛陽綠化好:古代,荒蕪的地方,才樹木遍生呢。

這裡說來話長了。

曹操最初給東漢定的首府,眾所周知是許都。因為東漢末董卓燒了洛陽城,首都殘破,許都地近潁川,是曹操,確切說是荀彧宗族勢力的根本,萬事方便。所以漢獻帝和荀彧在許都定下了。

妙在曹操後來平了河北後,開始在鄴培植自己的勢力。又是造銅雀台,又是收集文人群,加上求賢令,荀彧死後,許都周遭沒那麼盛了,曹操在鄴,等於有了第二中央。漢獻帝因荀彧的死,也沒了個尚書令了,鄴,可說成了曹魏的實際首都。

曹操一死,曹丕繼位,接受了漢朝禪讓,自然就得去洛陽了:洛陽是漢都嘛。雖則如此,曹丕還是有點心思,對許都,他是放不下的:《元和志》曰:「魏遷都洛陽, 宮室、武庫猶在許昌。」對鄴,則是恨不得搬空那裡的名流富戶,都搬到洛陽來,好管理。

一個微妙的細節是:曹丕其實也有點迷信,「七年春正月,將幸許昌。許昌城南門無故自崩,帝心惡之,遂不入。」對許昌這個帶點陰影的都城,曹家的感情挺矛盾呢。

生活在三國時的洛陽好不好呢?好,也不好。好的方面是,魏明帝們也是建築狂魔:他老人家在洛陽大造宮殿,耗費人力,把個洛陽南北宮重建得華美璀璨。不好的方面是,如果我是個平民,則這些建築關我鳥事,說不定還要被拉壯丁。

如果趕上正始之變,司馬懿要求關城門、戒嚴、準備弄死曹爽了,我還得嚇得屁滾尿流一番。雖然魏晉之時,洛陽街上可能看得見何晏、嵇康、阮籍這類才子服完五石散到處晃,還能聽他們朗誦詩歌,但還是太不安全了——還是住到遠離是非的地方好啊。

所以啦:如果可以選擇,我大概還是住在成都為妙。戰亂少(只有公元264新年那一次),氣候好,秩序佳,建築妙,治安出色,宰相靠譜,吃的穿的都夠。如果趕上早年,還能輕易收集到五虎將除了關羽之外的簽名,多棒啊。

說簡雍那個梗。為什麼我和我女朋友走在街上,容易被簡雍喊「快把那個淫賊張佳瑋捉起來」呢?

時天旱禁酒,釀者有刑。吏於人家索得釀具,論者欲令與作酒者同罰。雍與先主游觀,見一男女行道,謂先主曰:「彼人慾行淫,何以不縛?」先主曰:「卿何以知之?」雍對曰:「彼有其具,與欲釀者同。」先主大笑,而原欲釀者。

我喜歡這個故事,是因為:在成都,酒是可以私釀的;劉備和諸葛亮是講道理又有幽默感的領導;主公和簡雍是可以在街上遇到的;男女一起走路是挺常見的——想想,都覺得這場面溫煦美好呢。

《烽火王師》國戰策略手游,6月1日IOS首發,滿足你的霸主情結


謝邀。看了這個問題我實在有些吃鯨。

樓上幾位從各個方面都說了原因,我覺得都很有道理。

我就從當時的歷史評價和地理方面簡單說說吧。

,首先是成都。

成都本身地理條件不錯,但成都所位於四川盆地決定了其對外交流、運輸極不方便

資別傳曰:諸葛亮出在南鄭,時議者以為可因發大兵,就討之,帝意亦然,以問資。資曰:昔武皇帝征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後濟。又自往拔出夏侯淵軍,數言『南鄭直為天獄,中斜穀道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橈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

李白的蜀道難也說的很明確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漢書王莽傳:通子午道,從杜陵直絕南山,徑漢中。

元和郡縣誌:子午關,在縣南百里。王莽通子午道,因置此關。魏遣鍾會統十萬餘眾,分從斜谷、駱谷、子午谷趨漢中。晉桓溫伐秦,命司馬勛出子午穀道。

讀史方輿紀要:子午谷府西南百里。南達漢中,或謂之蝕中。漢王之國,從杜南入蝕中。元始五年,王莽始通子午道,從杜陵南直絕南山,經漢中,置子午關於谷內。魏延謂諸葛武侯當子午而北,即此。

成都的優點是歷史悠久,曾經是古蜀國的都城,而且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缺點是對外交通不便,運輸困難。

因此成都適合被作為逃難,或者割據政權的首都。放在一統王朝下,實在不合適

PS:子午谷內有子午關,認為魏延子午谷奇謀可以用的都屬於搞笑

二,南京分析起來比較簡單

三國張紘傳:志紘建計宜出都秣陵,權從之。

江表傳曰:紘謂權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為金陵。地勢岡阜連石頭,訪問故老,雲昔秦始皇東巡會稽經此縣,望氣者雲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故掘斷連岡,改名秣陵。今處所具存,地有其氣,天之所命,宜為都邑。權善其議,未能從也。後劉備之東,宿於秣陵,周觀地形,亦勸權都之。權曰:智者意同。遂都焉。

獻帝春秋云:劉備至京,謂孫權曰:吳去此數百里,即有警急,赴救為難,將軍無意屯京乎?權曰:秣陵有小江百餘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軍,當移據之。備曰:蕪湖近濡須,亦佳也。權曰:吾欲圖徐州,宜近下也。

南宋景定建康志:三十七年,始皇東遊自江乘渡江,望氣者言:五百年後金陵有天子氣,因鑿鍾阜,斷金陵長隴,以通流,後呼為秦淮。

結合這些史料可以知道,南京的優勢是水利交通便利,人口也多。缺點也很明顯,從未被當做首都,孫權是第一個,而且王氣被秦始皇斷絕,自古南京政權都不長久,哪怕明朝也被朱棣遷往北京了。

也就是說,一統後,南京的水利交通便利優勢也失去意義,而且漢末三國的人口重心皆在北方,所以南京也不合適

三,洛陽

三國志杜恕傳:以武皇帝之節儉,府藏充實,猶不能十州擁兵;郡且二十也。今荊、揚、青、徐、幽、並、雍、涼緣邊諸州皆有兵矣,其所恃內充府庫外製四夷者,惟兗、豫、司、冀而已

其實洛陽已經不需要我多說了,歷史悠久,交通便利,人口眾多,又符合古代人口經濟重心皆在北方的傳統。

最重要的是洛陽地處中心,周邊供養(吸血)方便

毫無疑問,最適合的是洛陽。

PS:其實題主應該把鄴城也算進去,而不僅僅是這三座城市

其實三國一統哪裡做首都,對於後世的我們來說無所謂,看你喜歡哪裡,在哪裡舒服了。


南京有梅花糕鹽水鴨蟹殼黃少兵桂花夾心小元宵物色糕團,洛陽有偃師銀條鍋貼洛陽炒扁剁羊肉湯燙麵角欒川山珍牡丹花茶,但我選成都,因為成都妹子漂亮,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直接,哪個地方的妹子最漂亮我就選哪兒當國都,畢竟養眼。


為什麼叫如果一統,本來就一統了好嗎……


人家諸葛亮自己都說「還於舊都」了,所以成都最不可能......


當然是洛陽啊。三國時期可是農耕文明,洛陽地處大中原地區,是當時的中心啊。成都南京都是邊遠省份的省會罷了。

不能拿現在工業社會的區位優勢來衡量三國城市,珠三角長三角現在發達了,可是在三國時期跟洛陽比都可以算是不毛之地,那時候社稷才是王道。


定都這種事,對一個國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定都在哪裡,都是當時利益鬥爭的結果,尤其是士族橫行,皇權不是很振的情況下。不管誰統一定都都是洛陽或者長安,我估計是洛陽。

首先,晉朝統一,定都洛陽。

當時南方經濟人口,是不如北方的。當時打仗靠騎兵,南方的馬不行。

即使大皇帝領悟蛤蟆功,一續再續,終於統一天下。他只要能擺平三吳勢力也會定都洛陽的。

蜀漢肯定的,蜀中勢力一直受排擠的。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洛陽開封都行 都是有名的古都,又地處中原!


西晉的都城不就符合么…


魏、蜀漢:洛陽,毫無疑問

吳:建業和洛陽都有可能,但定都洛陽是大概率事件。


瞻前顧後來看,洛陽為佳


如果當年一統三國的話,到底是選成都 還是洛陽 還是南京來當都城,不是應該由誰統一來決定的么,如果劉備那肯定選成都咯,如果孫權肯定是南京了,曹操的話肯定就是洛陽了,這樣一分析的,出於我那麼喜歡孫權的程度上來說,那就選南京吧。


成都水資源,土地資源,氣候資源,生物資源,礦場資源都非常的豐富,洛陽的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也很豐富,南京地處北亞熱帶,屬於中國現代植物資源最豐富、植物種類最繁多的地區。又以山丘、河湖兼備,氣候溫和,而野生動物資源豐富繁多,其動物種類,足以代表長江下游地區。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棲息、繁衍的國家級保護動物有中華鱘、白鰭豚、揚子鱷、河鹿、江豚、鴛鴦、長耳鶚、短耳鶚等。物產這麼豐富可以提供豐富的戰略物資的儲備,並不怕打仗,也有礦產資源提供生產,保護動物這麼多,說明當地的生態環境是很好的,保護動物都能生活下來,人生活著就更好了,所以選成都沒錯的。


成都東西好吃美女多,洛陽歷史悠久有內涵,成都氣候條件濕潤對皮膚好,洛陽四季分明適合生活,地勢條件成都多為平原丘陵,洛陽地形複雜多樣,怎麼選呢,好糾結呀,但是我選擇南京,因為周瑜大都督真的好帥呀~~好帥呀~~~


作為一個去成都 洛陽 南京都旅遊過的老司機來說,首先美女最多的話肯定是成都無疑了,南京也不錯,洛陽也可以,吃的來說話 如果能吃辣的話 成都簡直就是吃貨的天堂,南京那邊的話東西就偏甜一點了,女孩子肯定是很喜歡的,天氣條件的話成都的夏天太悶熱了,南京和洛陽還好,綜合考慮的話,我覺得真要是在這三個城市中選一個當國都的話 還是南京吧。


俗話就說得好 天府之國是美女的搖籃,雖然南京和洛陽也不乏很多美女的存在,但是我相信美女最多的地方還是大成都,而且成都的美女又溫柔體貼,顏值就更別說了,所以我覺得選國都幹嘛不選在一個美女最多的地方呢,就成都吧!


做國都還是要考慮氣候條件的好嗎,一個地方氣候好了,就意味著風調雨順,就意味著莊稼豐收,就意味著有錢有糧食,人民就安定了,國都就會很太平,這幾個城市裡面成都夏天太熱了,洛陽冬天又很冷,綜合考慮一下還是選擇四季分明的南京沒錯的。


選都城,那個地方的風景是否美麗也是很重要的啊,三個地方的風景都很優美啊,成都附近有青城山 九寨溝,而洛陽有白馬寺 白雲山,南京就有朝天宮等美麗風景的地方了,但是真要選做都城的話,還是成都好一點,隨意放一些圖,大家感受一些成都的美麗風景

是不是美哭了,選擇成都這個地方當都城准沒錯的。


從地勢上來說成都地質悠久,地層出露較全,全市地勢差異顯著,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屬於四川盆地邊緣地區,以深丘和山地為主,成都城區多平原地區在古代有易守難攻的優勢,而且古代成都多作為重要關卡的要塞,而且巴蜀地區周圍地勢險要,我覺得更適合做國都吧。


必須成都啊

不喜歡吃的,成都多好啊,妹子長得也水靈~(?_?)


講道理,我覺得肯定是成都當國都咯,畢竟成都吃的那麼多,而且川菜,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成都著名小吃:雙流老媽兔頭、夫妻肺片、擔擔麵、龍抄手、鍾水餃、韓包子、三大炮、賴湯圓、軍屯鍋盔、九尺板鴨、簡陽羊肉湯等。

看到這些成都的美食 你們不心動嗎?看到這樣的美食,你們不想生活在這樣的都城么?東西好吃人就好,人好久人強力壯,就憑這些,我投成都一票沒得辯。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東方朔?
隋朝的財富從哪裡來,為什麼後代的唐朝沒有超過?
北宋滅亡後為何金國不直接統治而要建立偽楚和偽齊?
關於清朝覆滅,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有哪些講歷史上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的書?

TAG:歷史 | 三國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