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了很多書和電影,依舊寫不好書評和影評?


因為寫好書評和影評的能力,不是看書刷電影提高的

我們平常說的積累更多是質的積累而不是量的積累

而藝術的表達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完全獨立的能力

題主無論說你看了一千本書,一千部電影,這個數字本身都無法確實說明你的藝術感受能力高低

也無法通過數字證明你的藝術表達能力的高低

再說了看書看電影,寫評論寫文章到底有啥關係了?


我吃了小半輩子飯也沒學會種地啊╮(╯▽╰)╭


謝邀。

贊同樓上兩位的答案。 @Waynetong偉爺和 @克里斯二凡

寫影評和書評,需要的是有思想,而不是有閱片和閱讀經驗。要有自己的洞察力,寫出的評論才值得一看。


因為看書和看電影並不能直接提升評論性的寫作能力。

我對電影比較熟,就拿電影說。

不管你看多少電影,你不懂影史,不懂理論,僅僅重複故事,發表感受,貼幾張截圖,對不起這不是影評這是觀後感。

甚至包括你拍過很多電影,都不一定能寫好影評,很多創作人能拍好用的是思維,是審美。他們知道應該怎麼做,但是不明白為什麼。影評本身的工作就是發現這些東西是為什麼,總結成規律理論,方便後來者的創作。同時指出部分存在的問題,幫助電影人更好的創作。所以影評人本身要比很多導演更富有學識才能做到這一點。僅僅擁有觀影量是不夠的。

不過,只有肯努力,膽子夠大,截圖好看,轉述能力強,空閑時間多,善於發表感受。成為一個知乎或者公眾號影評家還是可以的!

(? ′?` ?)

(以上均個人觀點)


看過那麼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個人覺得,給優秀作品寫好書評和影評,有思想倒是其次,主要得有很強大的歷史和藝術相關知識儲備量,(或者自身處於編作品內容涉及行業之中),這樣觀影或看書的時候,就容易聯想,進而打開思路,知道可以從哪些角度來剖析。

(比如有些影評標題就是「從XXX角度來分析XXX」、「一個醫生or軍人眼中的XXXX」,還有的影評就是分析畫面中運用了什麼相關意象、當時歷史背景對角色的影響等)


第一,對書本要有深入的閱讀,要理解作者立意、故事的結構、細節的描寫等。第二,要聯想到與該書有類似的其他書本,精心對比分析,簡單明了的說出他們的優劣。第三,也是最主要的,要從個人情感和理論角度,結合起來對該書進行重點的分析。


  關注敬先森的微博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要寫書評呢?一本書看過不就好,幹嘛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來寫一篇書評?

  是這個人物身上的某種特性,引起了我很大的感觸,所以心心念念地想要抒發一下自己對她的感情,這可以說是書評的一種。

  還有時候,書評是為了總結書中的知識脈絡,理清自己的思路。

  再好的書,即使整本書都邏輯清晰,觀點鮮明,那麼厚的一本當中,也夾雜了不少廢話,若是在看書的時候能夠將書中的觀點和精髓提煉總結,方便自己日後不時查看,不失為一件提高自己學習效率的好事。更重要的是,往往在總結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自己有了新的收穫,某些在看書的時候不甚明晰的感悟也會慢慢地變得清晰起來。——這種感覺往往很美妙,幾乎令人忍不住想要大聲歡呼起來。

  甚至有些時候,書中的某個段落,某個場景,某個句子都會引起你很大的感覺,進而有想爬起來寫一篇文章的衝動。

  我能夠寫的,大部分都是自己的感悟,看完這本書的感悟,對書中某句話某個細節的感悟。

  每個人都實在閱讀中尋找自己,很多時候一本書或者一部電影讓我們淚流滿臉痛哭流涕,都是因為那個畫面讓你想起了曾經的自己。

  一本書實在是太喜歡或者太討厭,也是一定要爬上豆瓣狠狠地無節操讚揚或者吐槽一番的。

  喜歡一本書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說我是張愛玲的腦殘粉,哪怕是她寫的一個破句子我都喜歡得不得了;比如說這本書實在是很符合我的某種特殊癖好啊,比如最近某友鄰推的那本《宅腐控心理學》;比如說作者的文筆很好語言風格很有趣很對我胃口啊,那麼哪怕他寫的並不是什麼多引人深思文章我也是很喜歡看的;當然更不要說,有些書真的是好到爆,看完之後整個兒地刷新你的三觀,顛覆你的想像力這種了——既然喜歡,怎麼能不寫個書評來表達一下對作者的無限愛慕之情呢?

  那為什麼不喜歡一本書也要寫書評呢?

  不同意作者的某個觀點,可以在書評中反駁他,進而闡述你自己的觀點;覺得作者的文筆太差,情節太腦殘可以在書評中盡情地吐槽他;我很羨慕的某類學霸,經常在書評中詳細列出有那些錯誤之處,從注釋到引用,甚至某個翻譯不得當,實在是不明覺厲,不過這個技能我表示我GET不了——當然,除非是某本書觸到我的某個難以忍受的點了,一般情況下還是懶得費神的

  加入豆瓣的幾年前,即使玩得不夠勤快,也慢慢攢了三十餘篇書評,我不敢保證每一篇書評都好,但至少,我知道,自己寫得每本書都認真看過,所寫的也都是我最真實的感受。覺得哪本書不夠好,也會在文中盡量客觀地提出。

  之前和友鄰風悠然說起寫文,她說,不管是日記還是書評,我希望自己寫的文字能夠對得起每一個看到她的讀者。

  這一句話,我深以為然,我也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路上。因為我深信,一個人文字中的誠意,讀者是能夠一眼辨別得出的。無法隱瞞,無法投機取巧,無法掩人耳目。

  以下是反思:

  前幾天友鄰土豆發了一篇日記,說的是有關讀書的事兒《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感觸頗深。

  鼴鼠的土豆是我一直很喜歡的一位豆瓣紅人,但是認識她還是去年一月份的事兒,源於混跡另一個群的時候,無意間得知了土豆創建的約書評的群,便趕緊興頭頭地加入了。

  所謂約書評,就是當編輯發布求約書評的信息的時候,跟編輯洽談,若編輯認可你寫書評的能力,便將新書寄給你,儘快看完,將書評上傳豆瓣就好。不要求一定給好評,基本上是個既可以免費蹭書看,又可以寫書評總結自己讀書心得,還可以同一群小夥伴愉快地交流的群。

  我一貫嗜好閱讀,對於別人可以免費送我書看這種事更是喜聞樂見,便如同發現了一個新大陸一般,開始孜孜不倦地在群內約評。而且我興趣頗為廣泛,偏愛的種類還挺多,在開始的一個月里,幾乎是見到每本感興趣的書都興沖沖地跟編輯求約。大概是因為我一直在豆瓣零零散散的有寫書評,而且寫得還算入眼的緣故,每次跟編輯約書都能夠約到。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讓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從1月9日進群開始,到現在2月19日,我一共寫了17篇書評,並且手頭還有兩本書待讀,一本看完了書評還沒有寫完,還有好幾本書在寄給我的路上。

  雖然我看書一向速度快,而且平心而論算不上囫圇吞棗,但是不得不說,這樣子的閱讀速度,還是讓我感覺壓力大,最重要的事,它影響了我正常的生活。

  本來說好的要學習寫短篇小說的,本來打算給某編輯投稿的,甚至有閨蜜約我看電影出來聊天……都因為我要看書寫書評而沒有時間。甚至,我自己買的很多很想看的書都放在書架上沒有翻。

  我沉浸在得到新書的快感中,而不是為了讀書的總結而寫書評。

  雖然我自認自己對待每本約到的書都很認真,看書的時候也會做好筆記,有些書也確實不錯,值得品味,但是——我還是發現,自己犯了很嚴重的本末倒置的錯誤。

  因為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寫書評。尤其是,面對一種無法帶給你共鳴的書,卻硬著頭皮諏出一篇書評出來,那並不是一件能夠讓人感到快樂的事情。

  對有句不知道從哪裡看來的話印象頗深:不加克制的求知慾,跟不分對象的性慾一樣叫人生厭。

  在進行了一個月的閱讀和寫書評的疲勞轟炸後,我終於從約書的興奮中解脫了出來,開始選擇那些我真正想要看的,能夠讓我獲得閱讀快感的書。也大大減少了數量,因為好書那麼多,根本就看不完,為什麼,要那麼著急呢?

  於我而言,約書寫書評是治療自己無可救藥的拖延症最好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我認識了很多和我一樣喜歡看書的友鄰們,大家一起閱讀,交流,聊八卦,吐槽人生都是很歡樂的事,群里很多友鄰們都學識淵博,說出的經驗真的讓人受益匪淺。

  我始終以為,閱讀是一件很私人很愉悅的事情,不需要太多功利性的目的,我們閱讀並不一定要從中獲得什麼,一本書,在閱讀它的過程中能夠讓我感到快樂,寫書評的時候也能夠讓我感到快樂,就已經足夠。

  無論是閱讀還是書評,都應該隨心所欲,心之所向,才是永恆。


我認認真真加個答案吧。

影評和書評是要區別於觀後感和讀後感的。看電影,看書主要調動的是我們的情感,畫面也好,文字也好,審美是一種情感,是很主觀性的東西。每個人從藝術作品中得到的感受和共鳴是不一樣的。

書和電影看得多,意味著建立起來的情感連結多,審美趣味豐富和包容,這是右腦範疇。

說白了,這是觀後感和讀後感範疇。

而影評和書評,是用理論把一部作品肢解,打碎,拆分,像法醫解剖屍體一樣,需要的是大量的專業知識,這是左腦範疇。

我記得我剛開始寫影評的時候老師特彆強調要分析視聽語言。所以你看,如果你不特意去學什麼叫視聽語言的話,看再多的電影你也不知道這是啥呀對不對。

(個人觀點如有雷同算你抄我的。


看得懂聽得懂不一定會做! 老師敲著黑板說道。


書評影評和書電影沒關係吧,倒是和寫的人自身的訴求有關係,要麼有感而發要麼槍文,現在更多的是拿捏住各類人G點的裝作有感而發的槍文


推薦閱讀:

如果只能向別人推薦一本書,你會推薦哪本?
平時喜歡看書,在我已經有 iPad 的前提下,建議買 Kindle 嗎?
讀書該如何做筆記?
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書?
你們都是怎樣發現好書的?你們都是怎樣對待好書的?

TAG:寫作 | 豆瓣讀書 | 影視評論 | 書籍評價 | 寫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