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王自如測評特斯拉?

怎麼看待一個只拿到駕照一年的司機能測評改變汽車行業的特斯拉?王自如從電子產品測評(主要是手機、平板、電腦這種帶屏幕的電子產品)到汽車測評究竟是出於愛好,還是專業,還是做宣傳?

視頻地址:當 ZEALER 遇見特斯拉 Model X-ZEALER


1、誰都有資格評車

2、誰都有資格評價評車人評車內容的好壞

所以,

1、王自如沒錯

2、大家罵他評的爛也沒錯

這才是言論自由,多好~~

【說完這幾句我覺得我頭頂頂著美隊的光環~ 嘖嘖


休了個年假,耽誤了很多事,比如沒能早一點發現和回答這個問題。

但願還不算晚。

利益相關:

我是「劉翔」的忠實粉絲,我也是一個汽車媒體工作者。

我的觀點:

王自如評測Model X,如果從對特斯拉產品傳播的角度,和Zealer宣布自己未來會跨界測評汽車的角度,無疑都是很成功的。畢竟已經有這麼多人在進一步討論和關注這件事兒和這輛車了。

而從汽車視頻內容本身來說,和我預想的王自如評測汽車內容相比,還是保守了。或者說,不夠王自如了。或者說,有點傳統汽車測評視頻的意思,不夠酷了。

但我依然超級支持王自如繼續評測汽車,因為對於我這樣的他的粉絲,這樣的內容有價值。

總體評價70分。

下面我來說說這樣評價的原因。

*****************分割線********************

Zealer或者王自如評測汽車這件事兒,我覺得我們好像比Zealer本身或者王自如本人想到得更早。

為什麼這麼說?

本人酷愛各種數碼電子產品,從大學的時候就開始看王自如的評測視頻,沒錯,就是從他自己拍的那個Mac開箱開始。說把王自如當成自己偶像,也不為過。畢竟能把搞機搞成創業的人,的確不是很多。

後來我沒畢業就進入易車實習,成為了一名汽車媒體編輯。

我曾經的領導 @李林果 策划過一系列超級棒的選題,其中之一是極客評車。

我來說說這個選題的初衷:

1、現在的汽車,各種中控系統、各種操作邏輯、各種控制方式、各種顯示界面……

機械旋鈕、機械按鍵、觸控操作、語音控制、手勢控制balabala……

到底哪種是人性化設計?到底哪種能真正帶來便利?到底哪種會成為主流?到底哪種界面看起來更舒服?

我們思考過這些問題,也討論過,但沒有結果。於是,我們決定請別人來評測。

我們的理念是:沒有蛀牙……#說順嘴了!#

我們的理念是: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我們不怕別人說我們不懂,我們最怕不懂裝懂:隨便就把人性化設計、人機工程學這些詞兒掛在嘴邊。

2、我們邀請過的極客,或者是對手機、電腦、平板這類與人交互頻率非常高的領域裡面的設計師、工程師;或者是這些領域的媒體人。因為我們覺得,就交互性、操作性這塊,他們比我們更專業。

而且,他們的朋友圈、微博裡面,都是對這個領域比較感興趣的網友和朋友。所以我們認為,這個細分領域(中控、操作)下的汽車內容,會有更精準的受眾。畢竟不是所有網友都對這個感興趣,而這個內容的確有價值。

在這個選題背景下,我後來提出了一個想法,就是邀請王自如來一起評測Model S(那時候剛出來)。而且這個想法也得到了我的老大 @王洪浩的支持。

於是,我聯繫到了Zealer團隊早期的成員之一:梁Sir。(Zealer粉絲應該都認識,之前做過阿Sir)。

梁Sir人非常Nice,在我說明了想法之後,說這事兒有的聊。

但很不巧,當時的Zealer團隊上上下下都在忙活一件事兒,Zealer 2.0發布會。

於是,我們決定等發布會的時候,我過去參加,然後當面聊一下,然後等發布會之後再具體溝通。

Zealer 2.0發布會那天,我和很多粉絲一樣,冒著雨參加。然後利用媒體的身份混進了會後的專訪室。在一群數碼科技媒體的面前,向王自如提了下面的問題。(大致原意)

1、我們有沒有機會聯合跨界評測汽車?

王自如回答說他了解了我們合作的意願,但細節現在不好說,後續可以進一步溝通。

(後來覺得自己挺2B的,這樣的事兒怎麼能在採訪發布會上問嘛~當時畢竟太嫩了點兒)

2、Zealer未來會不會跨界測評更多非手機、電腦類的東西?

王自如回答說,會!甚至未來自己評測汽車,也不無可能。但不是現在,因為自己還沒有駕照。。。

我隱約聽到了一個信號:王自如未來肯定會評測汽車,但會不會跟我們一起?不一定!

所以,我決定在發布會後趕緊著手繼續跟進此事,畢竟我個人認為這件事兒如果達成,是很有意義的,至少是很有意思的。

不過,依然很不巧。

就在我和梁Sir繼續聊這件事的時候,王自如和老羅的罵戰開始了……

這件事兒越搞越大,以至於把王自如搞得很受傷。

所以,Zealer已經完全沒有精力再繼續和我聊這件事兒。

於是,我自己提出的這個項目,爛尾了……我很自責,也有很長時間的反思,是自己不夠主動?是自己表達方式不對?總之,自己的想法沒有能夠實現。

*****************分割線********************

交代完背景,回到正題。

看到王自如評測Model X的視頻,我是高興的。

因為,雖然這個項目和我的公司、和我無關,但從個人角度來講,我覺得自己期待已久的、個人認為有價值、至少自己喜歡看的視頻出現了。

而細看了視頻內容後,我的感覺是:王自如保守了。

在我之前策劃的方案是聯合評測:

王自如只發揮對科技、對操作、對酷炫這些方面的評價。這裡利用的是Zealer本身非常獨特的對手機大小、拍照體驗等細節進行量化的方式進行科學評價。畢竟在這方面,Zealer接觸到的設備數量、評價體系要比汽車媒體強太多,不用只說那些模模糊糊的辭彙。

而我們,則對汽車在同級別車型中動力水平、空間水平、舒適型、運動型等進行評價。這裡利用的則是汽車評測編輯通過駕駛過無數輛車型、對被評測車型在同級別車型有全面的了解。畢竟在這方面,汽車媒體的優勢毋庸置疑。很多剛入行的汽車編輯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開過的車太少,很難對它進行客觀評價。如果我只開過駕校普桑,那麼凱迪拉克CT6上面的一切功能和質感,都棒極了!!!

所以,我期待的王自如評測汽車,要把上面我說的第一部分發揮到極致,而盡量避免第二部分的描述和評價。

這樣雖然對於這款車來說,屬性不夠完整,但是,對於我們這些粉絲來講,王自如評測的東西就是酷炫、酷玩、科技……的代名詞。而特斯拉找來王自如來評測,更多也是想宣傳這些方面,進而吸引王自如的粉絲來關注Model X。

我們這些粉絲,需要看王自如測Model X的空間嗎?需要王自如測Model X的底盤如何嗎?No!

但看完視頻我覺得,王自如沒有那麼大膽地脫離傳統汽車評測視頻的影響。

從視頻里我能感覺到,王自如為了做好這個視頻,應該看了很多各網站的汽車評測視頻,也學習了很多汽車方面的術語和知識。

但總感覺,不如他聊科技、聊交互這些時來得那麼順暢和自然。

所以,我覺得不如來得極端一點,王自如評測汽車,就是評測酷不酷,值不值得玩!至於內飾的精緻、行駛質感、儲物空間……拜拜吧!這裡沒有。

當然,如果王自如繼續玩下去,對汽車方面的評價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做一個完整的汽車評測視頻也完全沒問題。

我依然很期待,畢竟劉翔帥,評測啥都會看的!哈哈~

至於視頻中的問題,還是要指出來的,畢竟 @王自如可能會看到,以後改進更好,不也是一件好事嗎?

1、視頻鏡頭語言。

汽車評測視頻的鏡頭語言和手機評測的鏡頭語言還是挺不一樣的。這個視頻里,王自如坐在特斯拉店裡拍攝的部分,明顯要比戶外拍攝汽車的部分好很多。

2、單手方向盤、無手方向盤啊,這些大家都提到的就不說了。

3、來來來,誰告訴我,介紹鷗翼門開啟的時候,車裡躺著的這個人是幹啥的?!


特斯拉的中控比起別的車,就感覺像在摸當年SurfaceRT的鍵盤,總是沒辦法知道到底我按對了沒有,因此得用眼睛去看。好危險。


每次我看那些車評人評價車載人機交互系統以及相關的科技設備(他們只是簡單的按按,試試幾個功能就直接說好用或者不好用)的時候,我都希望是科技類評測機構來評測。carPlay出來的時候,我以為zealer會評測(然而並沒有)。

現在,總算是來了。

王自如的評測,明顯又讓知乎所謂的懂車帝鍵盤俠高潮了。

就不說這群拿著鍵盤就能漂移的大俠,那些所謂的車評人,又有幾個對車身結構、懸掛底盤、動力總成真的了解的?

又拿收錢說事,真是病的不輕。媒體測評車輛,幫助車企提高了知名度,收錢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陳震測評被38號吊打,然而他評測一款車還要收50W上下的費用。

話說遠了,現在汽車越來越智能化、電子化,我記得三刀就說過,他剛坐進新七系的時候,面對撲面而來的各種電子設備,直接有點不知所措。的確應該有相關的科技類評測機構來單獨評價汽車裡電子設備那部分了。

---------------------------------------

其實吧,zealer也測評過電飯煲、剃鬚刀、電動牙刷。。。


剛好就此發表了一篇文章,地址是:http://www.xincheping.com/views/97287.html,這裡大概濃縮一下我在文章中提到的觀點。

我的大致觀點是,王自如不適合測評傳統汽車,因為他不懂。比如給台保時捷911他去評,肯定會被車迷口水淹死。但特斯拉這類電動車,倒是很合適。因為電動車主要差別不是在駕駛層面,更多體現在「用戶體驗」這個層面上。電動車在駕駛上都是踩下電門瞬間彈出,只是彈出的力道多寡不同,大家都很順很安靜。可是到了特斯拉這類車,屬性更加像手機產品,就是上面說到的重用戶體驗,比如Model X自動開閉的車門等,評這些這些恰是IT媒體的強項。由於Model X屬性比較像IT產品,所以哪怕一個只拿了半年駕照的王自如,也能做出一期挺有看點的視頻。當然啦,裡面一些東西還是會被傳統汽車媒體挑刺,比如單手拿方向等,但總體瑕不掩瑜。

如果電動車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汽車媒體越來越多領地被IT媒體佔領不是天方夜譚。這次特斯拉首先將Model X給科技媒體,而不是汽車媒體就很值得玩味。其實王自如也不是第一次踩汽車地盤,之前凱迪拉克ATS-L的宣傳片上,他就給裡面的多媒體系統拍過宣傳片。相比於電動車,作為汽車媒體人我其實更怕另一個趨勢,就是自動駕駛。自動駕駛看著離我們很遠,實際已經在向我們快速靠近,現在ACC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預碰撞系統等這些都是自動駕駛的積木。要達到100%自動駕駛可能還需要很多年,但做到80%以上程度的自動駕駛可能是十年內的事情。屆時,汽車就變成純粹從A點到B點的工具,此時已經沒有汽車媒體人什麼事了。畢竟你沒開過有媒體去測評三菱升降機舒服點,還是日立升降機舒服點吧?我也想過傳統汽車會不會像機械手錶那樣,儘管功能已經被石英錶拋開幾條街,但以情懷和藝術品的性質留下來,成為一種奢侈品。從可玩性來說,確實有可能,但從交通管理角度,情況估計悲觀。自動駕駛發展到一定程度,政府可能就會強制所有車都不能全人手駕駛,畢竟路上因人造成的各種不確定因素是自動駕駛發展的最大阻礙。好,扯遠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上面給的文章鏈接。


沒人邀我,我自己來的 ^_^

視頻一出,毫無意外的引發了各種爭論,看到大家的討論,我話嘮病又犯了,跑來湊湊熱鬧。

首先,非常開心此次與特斯拉的合作能夠圓滿完成。這確實是特斯拉歷史上在中國首次獨家深度試駕,對於合作雙方來說意義都很大,為此也都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鳴謝 Peter。特斯拉的視角 Peter 在下文已經講的很清楚了。我僅代表 ZEALER 表達一下我們內部的思考。

  • 試駕汽車?ZEALER 到底想幹嘛?

這個問題是我們在宣傳預熱的時候就不絕於耳,這是對動機的質疑。甚至有很多網友說,看看某某媒體,玩跨界玩成什麼樣了?

對於外界來說這是一個大動作,但是作為創始人,ZEALER 這樣做,我一點都不感到意外。這次的網路輿論讓我想起還沒正式創業的時候,我做過一個飛利浦刮鬍刀的體驗視頻。當時我還在香港打工,花了3000塊買這麼一個剃鬚刀,同事們知道了都嘲笑我傻。同樣是在2011左右,我們率先體驗了 Parrot 四軸無人機,狀況頻出,飛機差點掉在海里,我們成為中國最早關注無人機的視頻媒體。

舉這兩個例子是要說明,在 ZEALER 這家公司的基因里,我們一直關注的是科技所帶來的生活方式,而非某產品類別(如手機),只是在創業之後,面對眾多領域,我們必須選擇單點突破,所以選擇依託智能手機的大潮,先在一個點上深耕打穿,造就了今天 ZEALER 身上濃重的消費電子印記。今天看來,這個決策是對的,這不僅讓 ZEALER 在消費電子領域沉澱了很大的影響力,也摸索出了一整套產品判斷的價值體系,這個體系的價值就超脫了某單一領域,為我們現在的跨界賦能。

而在智能手機手機市場發展放緩,新科技不斷迸發的今天,手機與測評,已經無法承載 ZEALER 這個團隊的興趣與才華。也無法承載作為一家創業公司未來成長的想像空間。我們選擇回歸「科技生活方式」的本質,這是感性認知和商業理性共同呼喚下的一個結果。

#關鍵字:科技生活方式#

2016年起,ZEALER 的使命是關注那些一切能夠改變我們生活質量的科技與產品,讓人們能在 ZEALER 的平台上發現它們,了解它們,並讓用戶通過 ZEALER 觸及它們(have access to)讓 ZEALER 這個品牌成為 「科技生活方式」 在用戶眼中的代名詞。

好,有了vision,該如何通過內容來詮釋它呢?我們自己給出的答案是:「科技跨界」

即:ZEAELR = 科技 + 一切

比如:

科技+時尚

科技+家居

科技+飲食

科技+汽車

科技+藝術

你會發現,當科技與這些鏈接在一起,勾勒出來的不正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么?

把 ZEALER 的品牌定位在 「科技生活方式「 上,終極目標是想把 「極客亞文化」 通過我們的內容和消費化的包裝做成受大眾喜愛、樂於傳播的視頻。讓更多的人了解、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逐漸的讓 「極客亞文化」 進入到主流生活方式當中來,這跟 「二次元亞文化「 對主流文化的影響是類似的。而如果我們把眼界更加放寬,在未來垂直亞文化必然在多個領域對主流文化進行衝擊(比如改裝車亞文化),只是我希望,「極客/科技亞文化」 的潮流能有 ZEALER 的參與(如果不是引領的話)。

實際上,大家對我們做汽車內容的不解背後,很大部分是覺得我們 「越界了」,我們之所以用 「科技+」 的跨界思路來規劃我們未來的內容,就是因為我們看到了科技也傳統領域結合給生活帶來的深徹改變,這個趨勢已經開始,未來只會越發深入。並且我相信,在這樣一個不可逆轉的大潮下,沒有哪一個行業可以獨善其身,按照過去的規則孤立存在。手機已經被深刻改變,家居正在被,汽車即將被(如果不是正在的話)。

如果你願意花 3 秒鐘用這樣的視角去看待汽車,你會發現它僅僅是一個 connected device on wheels 而已。而特斯拉不過是目前被連接的最徹底,最典型的一個。這正式我們切入汽車內容的契機。

在這樣的思路下,切入汽車領域/EV(電動汽車)和 智能家居,幾乎是在 ZEALER 品牌定位下必然的選擇。而開啟這樣的嘗試,還有比特斯拉更好的夥伴么?

  • 關於「不專業」

每個嚴肅的垂直媒體都有自己多年建立起來的護城河(如 ZEALER 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實驗室、資料庫 和 檢測標準),汽車媒體在這方面的沉澱已經很深,但是以 ZEALER 在方法論和資源上的積累,臨摹出一個現在市面上的 「嚴肅車評」 視頻並不是高不可攀。因為,嚴謹測試的方法論是通用的。

比如嚴肅測試至少應該做到

1、測試環境統一

2、測試手段統一

3、測試變數(儘可能)單一

4、測試儀器精度(儘可能)高

5、測試手段體系化

6、測試場景真實化

7、測試結論可復現、可對比。

視頻不需要太多技巧,只要把這些精準表達清楚就夠了。這樣呈現出來的內容一定是 hardcore 用戶眼中專業的,為什麼我如此肯定?因為這正式我們在消費電子領域裡的做法。實際上,當你看到各垂直領域裡所有的 「權威機構」(媒體通常不會在測試上很嚴肅)比如 DXO,DPreview,他們的內容幾乎都是這樣的策略。

實際上,在我看來,做到這些「物質層面」的專業是比較容易的。真正讓我對汽車行業抱有敬畏之心的,是時間!長達100多年的汽車文明,你沒有跟爺爺一起捯飭過 69 年的 Camaro,你對那個時代的熱情和後續一切的理解,都只能停留在書本文字複述的層面。我想在中國這樣一個汽車文化蠻荒的國度里,是很難有人有勇氣在這個層面上談 「專業」 的。

你沒有跟爺爺一起捯飭過 69 年的 Camaro,你對那個時代的熱情和後續一切的理解,都只能停留在書本文字複述的層面。

而連 「物質層面」 的專業都拋棄的原因是:

1、汽車行業的創新方向正在發生改變,未來的突破將不再圍繞傳統的 「動力」 「傳動」 「操控」 等傳統領域,而是轉為對新能源、新科技、新交互和連接方式的探索。這個過渡期可能會很久,但是已經在發生。(這是我們敢切汽車內容的機遇)

2、傳統汽車媒體沉澱很深,用戶瀏覽慣性很大,我們做嚴肅內容沒有差異性,拿不到流量,也做不到傳播,重複勞動是浪費資源,而要傳播,就不能過分嚴肅。

3、在 「科技生活方式」 的定位下,嚴肅風格與生活不沾邊,現實中99%的人並不需要知道這些來過日子。

既然不做大而全,如何選擇車型?

1、高品質感 與 高科技感(不僅限於EV)。實際上選擇車廠科技化的方向非常明確,凱迪拉克、奧迪、寶馬高端車型都在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我們要讓 ZEALER 的品牌與車上 「科技」 屬性無限靠近

2、ZEALER 的汽車內容會重使用感受和敘事手法,重科技生活,輕理論講解,與專業汽車媒體嚴肅內容區隔化。

只有這樣我覺得才是對現有汽車內容的有機補充,而不是重複勞動。說我們搶傳統車媒的飯碗,這個真的是太看得起我們了。汽車內容或者說任何內容,並非一個你死我活的「零和遊戲」。行業和用戶需要嚴肅內容決策,也需要大眾內容來消費。而我相信未來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從各個角度切入的「非嚴肅」汽車(或科技類)內容,因為這是傳播文化、倡導生活方式的最佳途徑。我始終相信,盡人事知天命,不刻意強求結果,給自己適當的犯錯空間,並在自身能力上不斷精進,假日時日,市場就會給與我們合理的回饋。

  • 關於視頻本身

最後講幾點大家關心的幾處不嚴謹和我們內部的復盤想法。

1、駕齡短--這點我們先前有考慮,嚴肅內容這是短板,但是體驗內容,這有可能轉化為特殊的優勢,因為沒包袱,沒有框架,感知點與嚴肅內容完全不同,更靈敏,可能視角更新鮮。我時常回想我自己早年玩手機的經歷,其實那個時候新鮮感和好奇心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後來被技術束縛的感覺越來越明顯。

2、單手方向盤--這是我們視頻製作的時候不嚴謹的地方,視頻畢竟具有一定的公眾引導力,應該起到正向作用,這個我們下次一定會注意。

PS:這次是在封閉賽道,而且為了保證鏡頭穩定,車速很慢,所以視頻拍攝過程中並不存在安全隱患。

3、我在反覆看了這個視頻之後,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團隊磨合和對於「科技、生活方式屬性」的理解,如何在視頻中充分的體現這個精髓,我覺得我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相比較之前兩點來說,這個會是我們未來改進的重中之重,這也是我個人作為整個節目的製片,需要反覆拿捏和學習的地方。

如果要我個人來給這次視頻打分,可能我會打60分,因為這次完滿的合作體現了 ZEALER 跨界汽車的一次完整動作,這個對 ZEALER 的意義是很大的。同時我覺得這個嘗試是對IT媒體轉型的一次探索,也是對傳統汽車媒體的致敬與交流。

大家對於 ZEALER 的批評和意見,我們都會看到並加以思考。但說實話,這樣的嘗試能否成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任何條件下,現狀的改變和自我的革新都一定會帶來不適,但這或許是保持活力的唯一方法。擁抱並駕馭這種不適,也是我認為20幾歲的生命該有的擔當。

堅持當中有扭轉乾坤的力量

王自如

Founder CEO

ZEALER Ltd.

附視頻連接:

「ZEALER出品」當ZEALER遇見特斯拉Model X http://v.qq.com/page/t/0/g/t0197omu1yg.html


特斯拉的Digital Marketing說這不是一個車評,是體驗報告,也承認王自如駕照拿沒多久,不是一個專業的車評人。這樣解釋下來,好像測評不專業什麼的都不是事。唯一的缺點在於沒有在視頻里打上廠商贊助推廣的logo。

我有看過topgear當年對特斯拉 Roadster的測評,在今天看來仍覺得有很好的參考意義,很多車評過於關注特斯拉比肩超跑的加速成績,卻似乎忽略了特斯拉過彎的表現到底如何,充電方式是否真的符合現代人用車習慣等等。當然,特斯拉打算把電動車變成無人駕駛的車,傳統汽車的駕駛體驗在特斯拉看來可能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一個沒有試駕過超過10輛汽車,沒有長時間駕駛經驗,對傳統汽車知識幾乎一無所知的的的言論讓我怎麼信服?

看專業測評看的是你這個不專業的,關注不到的內容,提出獨特的觀點,而不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內容,看這個還不如我自己感覺呢


曾經有人說過特斯拉是所有車中最象iPhone的。當然這句話要看你怎麼理解吧。我的理解是在軟硬體一體化方面,特斯拉最像iPhone。

我覺得,把特斯拉當做一個帶有行駛功能的移動互聯網設備,王自如來評測完全沒有問題,每個人都可以評。

特斯拉這種產品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你忽略它作為汽車的行駛駕駛屬性,而讓你關注其作為移動互聯網設備的移動電子產品屬性。從這方面來看,知乎大量討論完全正常。

特斯拉是個移動互聯網設備,特斯拉是個移動互聯網設備,特斯拉是個移動互聯網設備。想明白這個,就知道王自如評測特斯拉跟評測iPhone本質上是一回事。


既然費德勒這樣帥哥網球明星可以代言賓士,既然跑的很快的博爾特可以代言Nissan GTR,為什麼在手機評測領域很出名的王自如不能來發一篇汽車測評?

王自如的影響力,決定了他發的視頻,對於Tesla品牌是有傳播意義的。

汽車測評只屬於專業的汽車媒體,或者開車20年閱車無數的老司機?

小圈子的孤芳自賞和自以為是,時間長了,總是見不得外人插手。

汽車編輯最愛寫這樣的話「這台車的發動機聲浪讓我沉醉,尤其是轉數來到3000轉的時候,這台機器的激情才真正釋放出來,但它的動力不夠線性,雖然是一台自然吸氣,居然有一些渦輪機的感覺,但是這種衝動,我喜歡」。

這種文字,圈內自High是OK的,傳播到更廣泛的大眾當中去?就是雞同鴨講。

汽車是一個有趣的很容易附加情感屬性的大消費品。

但歸根到底,這是一個超低頻、非剛需的產品,實際上,99%的人,在不考慮買車的時候,也並不會關注汽車的資訊。絕大部分真要買車的時候,也就是了解一下牌子,看一下外觀和價格,問周圍人打聽一下口碑。當然了,這些人要冒著被懂車帝鄙視的風險苟活在這個世界上。

實際上,99.5%的人口,並不需要了解什麼是扭矩、轉數、獨立懸掛、雙渦輪增壓、空氣懸掛、自適應巡航。And,在不了解以上的情況下,並不妨礙他生活幸福,工作充實,開車開的順利自如。

我可以預感、並且實際也看到,來自小圈子內的朋友,對王自如評測的不屑一顧。

說他沒開過300台車,駕照的時間也不長,視頻里開的也很不專業,測的很不全面。

So What?

說實話,身為業內人士,和汽車媒體的重度讀者,外加知乎汽車板塊的活躍分子之一,我都不記得上一次看完完整15分鐘視頻車輛評測,是什麼時候。

不分中外車媒,每當我看到一個汽車編輯,對著一台車,開始洋洋得意、滔滔不絕的時候,我總是心情急切的想去找到一張床。

但我在朋友的提醒下,看了王自如的Tesla Model X測試視頻。(恰好和朋友討論傳播方式的變化,朋友舉了這個例子)

愉快的看完了,骨頭沒軟,眼皮沒發沉,感覺挺輕鬆的。

當汽車媒體努力表現出自己試車的專業時,王自如則像一個小白一樣展現小白用車的體驗和直觀感受。

王自如的視頻,可看性並不糟糕。

王自如這個視頻,對於B端有價值,讓企業的產品得到傳播;對於C端有價值,讓普通的讀者有了新的認知體會。

一個看起來業餘,但卻對B端和C端都有價值的東西,難怪會引起專業車媒和懂車人士的抨擊了。

因為小圈子的圍牆,快要拆掉了。

### 最後插播一則廣告:

在幫朋友招賢:1 社區運營 2 與汽車及其周邊相關的內容創作 # 有興趣的朋友敬請私信,誠盼


人人都能評車啦,不管是他評還是劉翔評,想看的人會看,不想看的人也不會看,我給我一台車 一些數據 我就能給你評車,關鍵有人看沒人看而已


整件事情弔詭的地方在於,很多質疑王自如試駕的人可能根本就不是特斯拉的潛在用戶,而特斯拉真正的客戶是不會去糾結它的專業數據的。通常當你想要購買一輛汽車的時候,幾輛價格外觀相似的做比較,你需要用專業參數去衡量哪一台性價比更高。顯然特斯拉在汽車領域並不是這樣一種存在,它是現代的前沿的時尚的科技的特別的,它有它的死忠粉,它的用戶從來不是用一套專業數據來定義對這個品牌的喜好。當然特斯拉後續一定會找專業汽車媒體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這也是汽車品牌推廣的規定動作。我想說的是,特斯拉這次之所以選擇王自如首試駕,除了王自如本人自帶的強科技IP與這款汽車的品牌契合度。特斯拉和王自如最大的共同點還在於,厭惡與喜好在這兩者身上始終有著強大的不可轉換力量。喜歡他們的人,忠貞不渝;不喜歡他們的人,推介再多也是徒勞。時代在變,語境在變,傳播方式也在變,新嘗試的出現總會伴隨著各種「重要意見」,好在,即便是質疑的聲音,也說明大家已經在關注了。被關注難道不就是最大的勝利么?


利益相關:在特斯拉中國作Digital Marketing,負責此合作。

「80%以上的爭論都是定義之爭。」這話沒錯。如果把這十幾分鐘的視頻看成一次「汽車測評」,必然問題多多。

但問題是,如果我們本來就沒把它看成是一次「汽車測評」呢?

國內車圈的「評測」,嚴謹性、專業度以及立場的公正程度,無論是自媒體、雜誌還是垂直網站,大家心裡都有數,大部分上知乎的用戶也能夠分辨什麼是充值的什麼是客觀一些的。上車之後膝蓋和腦袋還能余幾拳幾指,尾燈設計是否具有動感、豪華感和高級感,V6發動機的聲音是否澎湃有力……這些東西不是沒意義,但我覺得,讓ZEALER來做這些,確實沒什麼太大的意義。

對於很多人來說,車,可能是一天中相處時間除了手機和電腦之外,第三長的設備。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車,也可以理解成一個移動終端,總之它能讓你從A點移動到B點,並且在移動的過程中、這段時間內給予一些交互的體驗。既然搭載的技術多了、使用的時間長了,那麼其內涵自然也就更加豐富,我們也就可以從更多的角度去理解它。

Model X是這樣,Model S是這樣,現在很多新車型,都是這樣。以前傳統的、專業的「評測」依然有其價值,但是產品更多的維度,需要更豐富的傳遞與解讀。尤其對於Model S/X這種與燃油車迥異的車型,把01加速、續航里程、車身與中控大屏尺寸反覆講個100家媒體通發,我干起活來是輕鬆不少,可是對於粉絲和潛客了解這車,有任何更好更進一步的幫助嗎?

你就當王自如是個剛脫離菜逼期的司機,有錢,把一輛Model X開了好幾個小時,然後花兩天拍個視頻,告訴你他對這輛車的理解和感受。

別當這個是車評。


做任何事都需要專業相關知識和多年積累的經驗,如果在加上一點點天賦更好

再看看王自如專業知識他有嗎?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每個人一天都有24個小時,王自如的電子產品的測評都在發展的初期,每天都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電子產品和團隊的管理都還忙不過來呢?你卻定他有專業知識?

在說說經驗方面,我門常聽到汽車測評人說;這車渦輪延遲,那車換擋頓挫,這車方向盤手感建立不好,那車有點轉向過度,我們就是開車買個菜,上個班,你能感受到?就跟談了一個新女友才感覺到前任的好一樣、沒有經歷過很多,你是找不到折中感覺的、

所以自如同學也就裝個…看看就好


首先,我認為每個人都能去測評,老手有老手的方式,新手有新手的方式。

可是,這個視頻我堅持看了兩分鐘還是因為覺得難受而右上角了。難受的原因是看到一個司機便開車邊將兩手脫離方向盤看著鏡頭說話,在行駛過程中將遮陽擋拉來拉去的做解說,我不知道那些操控自如的老司機怎麼想,但作為一個開車只有一年多的新手來說,看著這些動作,我覺得很難受!

另外,作為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網站,在做測評時這樣駕車,真的不是一種錯誤導向嗎?


單從內容上來講,那個視頻應該不能嚴謹的稱之為「汽車評測」,倒像是一個產品的開箱視頻,對,就是他們測數碼產品的開箱的測評感覺!

當然了,王自如測特斯拉這個事情完全可以,沒人規定測汽車必須是什麼專業的五環七次郎,而且又是特斯拉這個互聯網氣息如此濃厚的公司,所以對他的跨界我還是持支持觀點的,但是真心王自如團隊要惡補汽車專業知識,畢竟是要靠內容吃飯的


光憑:資深玩車評車的蘿蔔報告沒整明白自動開閉車門,而王自如正常演示了該功能,就可以得出結論了。

這種變革化的產品,原來那些資深不一定繼續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為什麼其他人不能代替你呢!


反對Max Wu說的,什麼後面的專業團隊弄好稿子讓王OK出鏡念就好了。

首先

1 所謂專業團隊的稿子並不專業,車重和對減速帶時候的貼合度有毛關係?

2 即便寫出來的東西很專業,然後讓王OK這個新手出鏡念稿也是不專業的,你能想像TG請賈斯汀比伯做主持人嗎?觀眾顯然會對評測的信任度打折扣。

其次

說說王OK的一些錯誤示範,作為汽車評測,這些都是基本錯誤

1 邊開邊解說的時候,居然還有雙手脫離方向盤的時候,王OK你這時候倒是一點都沒「敬畏之心」啊。

2 握方向盤的時候很隨性,正確姿勢應該是三點鐘九點鐘位置握方向盤。打方向的時候,居然是採取「搓輪」的方法,看似老司機,其實都是惡習。你可以說我平時就這麼開車的你管不著,但是作為一個評測節目,這些錯誤示範我覺得和沒綁安全帶一樣。

再說說王OK 的評測。

1 王OK說Model X很重,導致過減速帶的時候很貼合路面。這個邏輯實在無語,過減速帶彈跳主要還是和懸掛設定和當時的速度有關,和車重有毛關係?

2 說因為前面沒有發動機,所以追尾的時候不怕發動機潰縮入侵駕駛室,很安全。其實最關鍵的點沒說到,沒有發動機是對的,但是這個特點帶來的好處不只是不入侵駕駛室這麼簡單,而是因為沒有傳統的內燃機占空間,特斯拉可以在原本引擎室的位置設計更多的潰縮結構,能在撞擊時緩衝吸收更多的撞擊力,保證安全。

時間有限,不再吐槽更多了,總體來說,王OK的汽車評測絲毫沒有說透,完全不是他們所標榜的「深度體驗」,只是一次公關合作罷了。


一個geeker測評一輛最富geek精神的車,我認為沒有任何不妥。視頻我看了,從頭至尾只有很小的篇幅表達了王自如自己對這輛車的駕駛感受,更多的是在描述model x的科技配置,創新點以及他個人對這些裝備體驗的感受,有些時候我甚至感覺他是在做一部手機的測評。我們看了太多專業媒體對一輛新款車型的測評,無非是從車內空間、加速、剎車、繞樁、高速表現、山路表現、油耗(當然這個對特斯拉來說無從談起)這些角度來介紹,對model x這樣一輛「特別」的車,再談這些未免太平庸了。要說一點的是,zealer的視頻剪輯水平還是有待提高的,也有可能是劉翔稿子背得太差,讓後期的剪輯師抓狂後的產物吧,哈哈哈


想要嘗試在最前沿的最熱門的領域搞個大新聞,但沒有做足功課,起碼從答捲來看是這樣,沒多少乾貨。沒幹貨也沒事,靠畫面感抓眼球,顯然這期的視頻後期也不盡如人意……

也有可能是因為以前看手機測評,畢竟測評手機zealer算是行業標杆,所以難免讓人對model x這期的期望值比較高。

第一次嘛,雙方體驗都不好則是正常的,觀眾不滿意已經很明顯了,我猜王自如自己對這期測評也不一定滿意。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李老鼠最近的「超級汽車破壞王」拆車節目?
預算20萬內,請問以下四款車(A3、邁騰、雅閣、凱美瑞)該如何選? 有點長,辛苦被我邀請的各位高手了?
q5中配(36.8),nx200t(39.8),發現神行(37),求分析建議?
如何評價李老鼠10月20號 「ASK吱吱吱」特別版?
怎麼看汽車之家2000萬簽約知名車評人閆闖 破行業新紀錄?

TAG:互聯網媒體 | 汽車 | 特斯拉汽車TeslaMotors | 王自如 | 汽車評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