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疊系的煤相對較少?


謝邀請,好問題。先佔坑,有時間時候來回答。

先說點題外話:研究方向非沉積、古生物,如有回答不對的地方希望諒解,敬請批評指正,非常感謝。另外進一步解釋下題主的問題,題主為何單獨提出為何三疊系煤比較少,而不去說泥盆系、志留系、奧陶系等等?主要是因為,在石炭二疊系之前(泥盆志留奧陶系寒武系),陸生植物還沒有得到產生和發展,而煤形成的物質基礎則是這些植物。三疊紀是屬於成煤植物發展起來之後的成煤空白期,基本上也算是唯一一個長時間、以紀為單位的成煤空白期,其中必有蹊蹺。

題主所述的三疊系,在中國以及世界上形成的煤著實極少。個人覺得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是氣候,主要在於當時以炎熱乾旱氣候為主。第二個是當時的大陸特點,三疊系地球為統一的岡瓦納大陸。

先說氣候:

氣候對於成煤植物而言,基本近於水對魚。較長時間溫暖濕潤的氣候就會帶來成煤植物的繁茂生長,在合適地理位置上,就會有煤炭的形成。村裡俗話說,有水的地方就有有魚,氣候對煤也是這樣(個人觀點):在石炭二疊紀之後(成煤植物演化出來後),只要氣候合適並持續一定時間就將有煤炭形成。三疊系煤層極少的一個原因在於整個地球三疊系氣候以炎熱乾旱為主,這也使得全球形成的地層岩性主要以紅色為主,炎熱乾旱的氣候不利於成煤植物的生長,進而使得僅有極少數煤炭生成。

為何三疊系持續這麼長時間的乾旱環境?是否和二疊系生物大滅絕有某種關聯?

眾所周知,二疊紀末期發生了史上最嚴重的生物大滅絕,百分之98%的海洋生物與96%陸生生物迅速消失,這次滅絕事件不可避免的對三疊紀生物有著很大影響,有研究認為,直至3000萬年後,三疊系晚期,陸地生態系統才得以恢復原貌。這次生物大滅絕的原因是相關領域研究熱點,真正結果尚未有定論。

之前學術界主流觀點之一是認為小行星撞擊地球所導致的。近年來,根據南古所沈樹忠院士的研究成果認為這次滅絕是由於火山與氣候的共同作用,當時火山進入一個活躍期,岩漿的噴發導致地表生物大面積燃燒。岩漿及生物的作用使得空氣甲烷及二氧化碳含量急劇升高,氣候愈來愈炎熱乾燥。(攀個高枝,沈樹忠院士是我師伯,老闆是他師弟,他在礦大讀的博士)。

雖然二疊系大滅絕原因尚未有一定論,不可否認的是當時氣候的突變是滅絕的直接原因,而從三疊系地層、生物化石來看,這種氣候持續了很長時間,這應該也是導致三疊系煤層稀少的重要原因。有學者認為,二疊系末期生物的生物大滅絕使得絕大多數生物消失,生物重新演化的空白時期使得三疊系煤層及化石稀少。個人認為不太認同這個觀點,其本質還是在於氣候,生物的調整是很迅速的,不會形成這麼長時間的空白期,如氣候合適,幾十萬年或者幾百萬年就已經足夠生物自身的恢復。在地質歷史尺度上的幾千萬年,氣候的調整(本質在於地球內部——岩漿、構造運動,或地球外部環境),才是真正的原因。當然生物和氣候也是相互影響,但我覺得這種相互影響的漸進過程的時間尺度應該不至於達到地史尺度上以紀為單位。

進一步進行思考:為何惡劣(炎熱乾旱)的氣候持續了這麼長時間?是造成二疊紀生物大滅絕背後的主謀一直在持續作惡(比如岩漿火山一直在活躍期)?還是二疊紀末期那次生物滅絕事件後的連鎖反應?這些問題我都回答不了,等大神來解答。。。。。。。

補充:上午剛聽完大牛Tim A Moore 的講座,他主要講了下東南亞地區的煤炭沉積特徵,受了點啟發。東南亞越南緬甸那邊的煤倒是以三疊紀的煤為主,不過主要是三疊紀末期,斷陷盆地形成的煤。規模比較小,儲量也比較小。

接著來講,以下亦是以推測為主:

大陸與構造條件:

三疊紀時期,全球大陸受板塊運動的影響統一為盤古大陸,統一的大陸可能影響了「氣候的多樣性」,對比來說,現今南北半球,各個緯度均有大陸,因此各個氣候區均有大陸,或濱海環境,本著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原則,總有構造、地理、氣候三者統一的地方。而統一的大陸,僅在某半球內,某些緯度中,失去了氣候的多樣性特徵,若統一的大陸不在有利的氣候區內,則這個時期整個大陸幾乎沒有煤炭形成。

再舉個例子,Moore 今天講的,他說對比了新加坡與曼谷(大概)的氣候,新加坡是四季雨水豐沛,而曼谷的降水則是季節性的,冬季降水很少,氣候的不同導致泥炭形成條件的不同,新加坡有利於泥炭的生成,而曼谷則不利於,同理可推測到地質歷史時期中。


我的研究方向是火山岩以及和火山岩相關的礦床,由於對火山岩的研究對這個問題有些許理解,這裡給個思路,不細說,當作拋磚引玉。

煤炭產出的古地理相為濱海沼澤湖泊相,首先必須滿足這些古地理環境。而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早期,都是大規模造陸運動時期,板塊碰撞拼合,使陸地抬升,整體不是接受沉積,而是地層剝失。

我不知道世界範圍內三疊紀出露地層如何,我所研究的地區,由於古特提斯洋的俯衝消減,岡瓦納大陸和歐亞大陸碰撞,三疊紀地層基本已經被剝蝕完。

總結一下就是:

1,三疊紀處于海退階段,海濱沼澤相環境不發育,沒有成煤的基礎條件。

2三疊紀陸殼發生大規模抬升,板塊拼合,整體陸殼接受剝蝕,不具有保存後期形成煤炭沉積的客觀條件。

先天不足,後天破壞造成了三疊紀的成煤少。

一點見解,手機回答,望專業內同行輕拍。

完。


這肯定跟氣候有關啊,有利於植物生長的時代成煤多嘛。


全球範圍內,晚石炭世-二疊紀、侏羅紀、晚白堊世-第三紀是最主要的聚煤期。我們都知道,煤是植物經過成煤作用形成的,簡單的認為的話,植物的繁茂程度決定了聚煤作用的強弱。三疊紀的聚煤間斷,其原因現在存在多種看法,有認為是二疊紀末、三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有認為是大氣圈中的CO2含量的變化(CO2含量少,植物無法光合作用)等,其確切原因個人無法回答。


因為二氧化碳含量不夠了。


看到有這麼多 地質同行,我就很滿意了


推薦閱讀:

TAG:地質學 | | 礦產資源 | 煤炭能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