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願力大於業力,學佛為何不專註於培養願力,而專註於相信因果?

西方流行的吸引力法則是否說的就是願力?

西方很多靈媒的觀點都是業力並不是穩固的,只要原諒和忘記就可以凈化它。

中國傳統流傳下來的佛教是否過於悲觀,過分強調因果報應,而沒有很強調願力是宇宙間最純粹最強大的能量?

凈土念佛法門也經常說「一句佛號就能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

「一句佛號就能破一層地獄」等等……是否就是強調願力的作用?

如果是這樣,為何許多佛教大德如此強調因果報應真實不虛?


1、

有個前同事做微信公號,簡介是:「發願做中國最好的VR平台」。

閱讀量一直只有幾十,後來好像是停更了吧。

這個「願」,當然也可以發。不過,和佛教里的發願不一樣。

佛教里的發願,專指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菩提心,要度化一切有情。

至於當官、發財、公司上市、年終抽個iPad,這種願不是佛教的願,也沒有什麼力量。

2、

業力,是一切身口意的造作帶來的影響,換句話,是行為、語言、想法的作用。

相信業力,就是相信因果。

業力是通於一切行為、語言、想法的。也是通於善、惡、無記的。

乃至腦子裡剛剛有一點想法,就會產生作用,作用效果可大可小,這個叫業力。

3、

實際上,願力也是業力的一種。

菩薩發願要度眾生,這也是造業。只不過,這個業是善業。

菩薩為什麼入不了涅盤呢?就因為菩薩發願要度眾生,造了這個業,要受這個業的果。

入不了涅盤並不是菩薩不懂得怎麼入涅盤,實際上,菩薩太懂得了,但「忍而不證」,所以表面看起來,好像跟眾生一樣,都在六道輪迴里打滾。但眾生是出不去,菩薩是不願出去。(這裡特指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此位之前的菩薩仍是凡夫。)

聖者菩薩因為證得「一切法空」,在他眼裡,世間即涅盤,生即無生,煩惱即菩提,並沒有什麼區別。因此,菩薩的無生法忍,就如同聲聞的涅盤。

因此,菩薩叫大悲一闡提。

菩薩的煩惱是伏而不斷的,留下那一點煩惱,叫「留惑潤生」。

玄奘說,「過失成功德」,煩惱本來是過失,但留下一些微細的煩惱,以便生生世世來到娑婆度化群生,反而成了大功德。

為了區別於眾生因為無明而不斷造業,在六道輪迴中不斷流轉,而把已經破除了無明的菩薩的常住輪迴叫做「乘願再來」。

願力之於業力,就好比重力之於萬有引力。

或問:既然已經破除無明,為什麼還造業呢?

答曰:這是從凡夫的角度上去看。不是從聖者的角度看。是因為凡夫有無明,所以在凡夫看來,菩薩也是造業的。

4、

並不是發了願就可以到任何地方。

天上、人間、凈土、六道輪迴,想到哪裡就到哪裡——那需要到「願自在」成就之後。

發下度眾生的願,就好比進了大學,成就「願自在」,才算畢業,才能自由自在。

願自在,是精進波羅蜜的果,要精進波羅蜜圓滿,才能得到願自在。

因果是遍於一切世間法的——要得願自在,就必須從它的因上去修,修精進波羅蜜。

願自在不是破壞因果的。

5、

上面說,因果是遍於一切世間法的,那出世間法呢?

出世間法,是沒有辦法討論的。包括「過失成功德」,這都是從凡夫的角度去看。

因為諸如「因果」、「輪迴」、「業」、「願」,這一切,都是為凡夫施設的。在聖者位上,是沒有「因果」、「輪迴」、也沒有「涅盤」可說的。這並不是說,聖者不受因果約束,而是說聖者不需要這些概念,就像成年人在算十以內的加減法時不需要再掰手指頭,但不代表他算的結果就和掰手指頭得到的不同。

此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願力,即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發的大願,眾生仰憑彌陀本願力往生凈土,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蟹妖!感恩

如果願力大於業力,學佛為何不專註於培養願力,而專註於相信因果?

首先定義,業力是由往昔所造的因在緣分具足成熟的時候所呈現的果。願力是修行證得無生法忍之後,三解脫門現前——空、無相、無作之後菩薩所流露的無我利他的智慧。換言之。願力是菩薩的東西。業力是凡夫的東西。所以學佛只能從相信因果開始。如果大閘蟹比嬰兒奶粉高級,為何不給嬰兒吃大閘蟹而要喝奶粉?!就是這個道理

西方流行的吸引力法則是否說的就是願力?

那個是念力,不是願力。念力是有貪嗔痴的,願力是沒有的。吸引力法則只是在講我們念頭本身也具有力量。誠然,念頭也是一種波,一種能量場。必然具有一種能量。能量就可以疊加,波就可以干涉和衍射。這是生物+物理。和佛法證得空性智慧的無我利他沒半毛錢關係。

西方很多靈媒的觀點都是業力並不是穩固的,只要原諒和忘記就可以凈化它。

原諒和忘記難道本身不是一種業力嗎?兩種業力相互作用果報必然會發生變化。這就是靈媒說的凈化?如果是這個邏輯,那沒有錯啊。

中國傳統流傳下來的佛教是否過於悲觀,過分強調因果報應,而沒有很強調願力是宇宙間最純粹最強大的能量?

不修正到七地菩薩,真的不知道啥叫願力。依然只是個念力,只是個意識。

凈土念佛法門也經常說「一句佛號就能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

「一句佛號就能破一層地獄」等等……是否就是強調願力的作用?

其實是壓根不明白因果的人以訛傳訛。是因為滅了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才有因緣能念一句佛號……

如果是這樣,為何許多佛教大德如此強調因果報應真實不虛?

因為念佛本身也是因果啊!


所謂願力大於業力,也要看何種願,何種業,不能一概而論。

願力和因果並不矛盾。比如深信切願亦屬因果,是往生凈土最重要的因緣。

切不可借強調願力而貶低因果。

至於西方的靈媒之類還是不說為好吧。


只有開悟後的聖人的願力才有力量。

開悟的聖人能不寐因果。但是菩薩畏因不為果。

普通初修者是凡夫,不消業障,不可能開悟。

念佛,念經,其實是依靠佛菩薩的願力來消除業障,離苦得樂。

-----------------------------------------------------------------

西方流行的吸引力法則肯定不是佛教說的願力。佛教和其他宗教最大的區別是佛教的修行深入到了靈性的最深的層面,就是佛經上說的空性、佛性。證悟空性的聖者,可以從輪迴里脫離出來,自己掌握自己的未來,走小乘路線的是進入涅槃,進入一種永恆快樂的生命狀態。而開悟後走大乘菩薩道的聖者,為了眾生離苦得樂,他發願利益眾生,可以發出一些具體的大願,比如令眾生諸病悉除,比如令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等等。這些大願的力量來自佛性,佛教說「自性可生萬法」,因為發了大願,佛菩薩可以讓可生萬法的佛性根據大願指引的方向產生相應的利益眾生的力量。

說到靈媒,我們得說說靈媒是怎麼回事。靈媒就是能夠和人類之外的靈性生命溝通的人,低等級的是和鬼溝通,就是我們民間的巫婆神漢,高等級的和佛教說的天人溝通。天人有天眼,但是沒有慧眼和法眼,天人看不見佛菩薩的微妙身,看不到因果業障這個層面的微細力量。所以佛教之外的所有宗教,因為他們背後的力量頂多是天人,他們看不懂因果輪迴的道理,對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佛性更是無法理解。所以靈媒對真理的認識和佛菩薩相比,差的太遠,不在一個數量級。靈媒不可能觀察到來自空性的以利益眾生為目的的力量(大願)。靈媒的天眼或者鬼眼,看不見業障的存在。所以西方靈媒說的東西和佛教說的大願不是一回事,靈媒說的業力恐怕和佛教說的業力也不是一回事。佛教認為,剛做了不如法的事情,儘快懺悔,是可以使業力不成熟。但是有的惡業比較厲害,靠懺悔也是不行的,這種情況下要消除罪業,就需要念誦佛號之類,靠佛菩薩的願力來幫助自己消除罪障了。至於靈媒說忘記業力就能凈化業力?我覺得他們說的非常不靠譜。殺了人後自己忘記了,罪業就能被凈化了嗎?

對於沒有證悟空性的凡夫來說,你的願望是沒有力量的,因為凡夫沒有證悟佛性。所以這種願望和證悟佛性的佛菩薩發出的大願是兩回事。所以修佛的凡夫,開始可以通過了解佛菩薩的大願,比如根據阿彌陀佛的大願,念佛阿彌陀佛的名號,憑藉因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的佛菩薩發願為眾生消除疾病,有的發願消除業障,所以也產生了很多不同的修法。比如密宗修金剛薩埵可以消除業障,念藥師佛可以消除病苦。

因果論是佛教的基本理論,是宇宙間的一種客觀規律,這個規律是真實不虛的。佛陀靠智慧發現了業因是如何形成的,發現當因緣具足後業因會變成業果,也發現了如何使業因不變成業果的辦法,這個辦法就是破壞使業因變成業果的外部緣分,使業的種子永遠不能發芽和長成果實,這時儘管業的種子還在那裡,因為不能變成業果了,我們通常也說這個業障被消掉了。佛陀也發現了空性的力量,一旦繼續消除煩惱障,就可以證悟空性,隨後可以不因煩惱而造惡業,舊業已經消除,新的業因無煩惱也不再生成,由此可以斷輪迴,了生死,使生命不再有痛苦,而且從此以後,永恒生命充滿了永恆的無苦之樂。這是佛陀發現宇宙的規律後,總結出的佛教修行方法和目的。


願力大於業力,是專門用來解釋凈土法門的修行義理的。凈土念佛法門不同於其他修行門之處就是,念佛法門是二力法門,眾生髮心念佛求生凈土的願力,以及阿彌陀佛接引眾生往生凈土的不可思議接引願力。此二願力,可以突破一切障礙眾生得解脫的業力,使修行人順利往生佛國,離苦得樂。

修行凈土法門,必須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差一個也不行。不能起信、發願、如實修行,就不會於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就不能達到福慧具足。阿彌陀經說的很清楚:不得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福慧不具足哪裡能行?!

「一句佛號就能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一句佛號就能破一層地獄」等等,說的就是因果道理。重罪、地獄哪來的?是眾生執著貪嗔痴等妄心的果報!妄心是什麼心?虛妄不實的假相,眾生心執著在假相上就會生起妄心。

大家念佛就是念自性覺。阿彌陀佛是我本覺,起心念佛是方是始覺。這個覺心就是如來真如本性,妙覺真心。大家念真心,就離妄心了,當然地獄、重罪之類也就不會在隨妄起現行了,消弭於無形,本來就是隨業妄現,假的嘛!

念佛時就是做佛時。故說,一念彌陀一念覺,念念彌陀念念覺。


正是因為深信因果,所以才要發大願,發大心。並且佛教一直在強調發願的重要性。願是修行的動力,願裡面含攝了信和行。

心能造業。心能轉業。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即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即能縛心。心何以能轉業。心與道合。心與佛合。即能轉業。業何以能縛心。心依常分。任運作受。即為業縛。一切現前境界。一切當來果報。皆唯業所感。唯心所現。唯業所感故。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能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然業乃造於已往。此則無可柰何。所幸而發心與否。其機在我。造業轉業。不由別人。如吾人即今發心念佛。求生極樂。或觀依正。或持名號。念念相續。觀念之極。則心與佛合。合之又合。合之其極。則心能轉業。而前境之娑婆。轉為極樂。胎獄之來報。轉為蓮胞。便是樂邦自在人矣。若正恁么時。其心或偶然失照。或忽生退悔。不與佛合。則業能縛心。而前境仍舊來報。依然還是忍土苦眾生也。然則我輩有志出離。求生凈土者。可弗惕然而警。奮然而發也哉。

看懂就明白了。


問:如果願力大於業力,學佛為何不專註於培養願力,而專註於相信因果?西方流行的吸引力法則是否說的就是願力?

答:願力就是業力,也是通過因果法則發生作用的。也不是什麼專註相信因果,你不專註,也會受因果法則約束。

所謂吸引力法則,不是憑空就能吸引的,少數成功的,都是用自己的福德為代價的。簡單的說,這件事類似於你口袋有錢,想什麼買什麼,自然就有什麼。口袋沒錢,有福德,鬼神就用你的福德幫你買到你想要的。沒錢沒福德的,怎麼想也沒用。

問:西方很多靈媒的觀點都是業力並不是穩固的,只要原諒和忘記就可以凈化它。

答:你殺了人,你原諒和忘記就不用坐牢了?

問:中國傳統流傳下來的佛教是否過於悲觀,過分強調因果報應,而沒有很強調願力是宇宙間最純粹最強大的能量?

答:種下一粒,收穫千萬粒。布施一元,收穫萬元。這麼說,你應該覺得不悲觀了吧。。。所謂願力是強大的力量,關鍵要看你發什麼願。

問:凈土念佛法門也經常說「一句佛號就能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

「一句佛號就能破一層地獄」等等……是否就是強調願力的作用?

如果是這樣,為何許多佛教大德如此強調因果報應真實不虛?

答:這裡邊消重罪的意思不是你想像的那種意思。

而是相當於你欠人幾千萬,然後念佛後,佛就給你幾千萬,讓你還清這個債務。債務還是債務,逃不掉的。


因果培養正見。多數人並不是搞不好願力,而是早已被邪見包圍。

願力是遠遠的牽引,業力是隨時都在身邊。

個人見解,不成熟,請不要太認真


打一個比喻,業力就好像萬有引力,無時無刻都存在。願力就好像火箭的推動力,你要擺脫萬有引力,你必須要有足夠的推動力(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才能脫離萬有引力,脫離地球大氣層,飛上太空。

願力大於業力的意思是告訴我們,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可以擺脫自己原來的命運,也就是擺脫萬有引力。而不是說,願力可以取代業力。願力,業力同時存在;就好像火箭和萬有引力同時存在一樣。但是業力是基礎,而願力,只要你願意改變才有,不願意或者沒有意識到改變就沒有。


爾時世尊。復更重告五比丘言。

汝等比丘。若知諸色是無我者。是色則不作惱壞相。當不受苦。應如是見。應如是知。如是有色。以色無我。是故一切色。能生惱。色能生苦。雖生苦惱。亦不可得色之定性。色既不定。亦不可願色如是有。亦不可道願如是無。其色既然。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汝等比丘。當知於識亦無有我。識若有我。此識應當不作於惱。不作於苦。以識體無不可得故。云何乃得作如是有。亦不可道願如是無。以識無我。是故識能作惱作苦。以識本無。即不可願識如是有如是不有

復告比丘。於汝意云何。識為當常為當無常。

時諸比丘即白佛言。

世尊。此識無常。

佛復問言。

識既無常為苦為樂。

諸比丘言。

世尊。此識是苦。

佛復告言。

識既是苦無常破壞。非是正法。非是常住。若能如是見於識者。乃可能作如是思惟。彼是於我。或我是彼。或我見我是於我耶。

諸比丘言。

不也世尊

佛告諸比丘。

汝等當知。所有諸色。或過去色。現在未來。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上若下。若近若遠。一切不可作如是念。彼是於我。我是於彼。如是如是。如實正智。應須如是。所有一切受想行識。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上下。遠近諸識。不作是念。我是於彼。彼是於我。或我是我。如是如是。如實正見。當如是知。

佛告諸比丘。汝等當知。若有多聞聲聞之人。能作如是思惟見者。當厭離色受想行識。既厭離已。一切不樂。既心不樂。而得解脫。既得解脫。當生是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我如是知。


瀉藥。。。

題主啊,關於你的問題,我會毫不留情的拒絕回答。

請看《思益梵天所問經》,裡面有教佛陀的弟子該問什麼、該怎麼問。

這裡不是說佛教不讓問問題,而是勸你收住這些與證得正法藏無益的思緒。

以下為節選:

  爾時,網明菩薩問思益梵天言:「佛說汝於正問菩薩中為最第一,何謂菩薩所問為正問耶?」

  梵天言:「網明,若菩薩以彼我問,名為邪問,分別法問名為邪問;若無彼我問名為正問,不分別法問名為正問。又網明,以生故問名為邪問,以滅故問名為邪問,以住故問名為邪問;若不以生故問,不以滅故問,不以住故問,名為正問。

  「又網明,若菩薩為垢故問,名為邪問,為凈故問名為邪問,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為出生死故問名為邪問,為涅槃故問名為邪問;若不為垢凈故問,不為生死、出生死故問,不為涅槃故問,名為正問。所以者何?法位中無垢無凈、無生無死、無涅槃。

  「又網明,若菩薩為見故問,為斷故問,為證故問,為修故問,為得故問,為果故問,名為邪問。若無見、無斷、無證、無修、無得、無果故問,名為正問。

  「又網明,是善、是不善,名為邪問;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罪法、是無罪法,是有漏法、是無漏法,是有為法、是無為法,如是等二法,隨所依而問者名為邪問。若不見二、不見不二問,名為正問。

  「又網明,若菩薩分別佛問,名為邪問;分別法、分別僧、分別眾生、分別佛國、分別諸乘問,名為邪問。若於法不作一異問者,名為正問。

  「又網明,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網明言:「梵天,何謂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梵天言:「於諸法性無心故,一切法名為正。若於無心法中,以心分別觀者,一切法名為邪。一切法離相名為正。若不信解達是離相,是即分別諸法;若分別諸法則入增上慢,隨所分別皆名為邪。」

  網明言:「何謂為諸法正性?」

  梵天言:「諸法離自性、離欲際,是名正性。」

  網明言:「少有能解如是正性?」

  梵天言:「是正性不一不多。」

  「網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如是知諸法正性,若已知、若今知、若當知,是人無有法已得,無有法今得,無有法當得。所以者何?佛說無得無分別,名為所作已辦相。若人聞是諸法正性,勤行精進,是名如說修行,不從一地至一地。若不從一地至一地,是人不在生死,不在涅槃。所以者何?諸佛不得生死,不得涅槃。」

  網明言:「佛不為度生死故說法耶?」

  梵天言:「佛所示法有度生死耶?」

  網明言:「無也。」

  梵天言:「以是因緣,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爾時,世尊贊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說諸法正性,應如汝所說。」


起心動念無不是業


謝邀請。稍微說一點我知道的,不知道的不敢瞎說。

我很反感說佛教的時候扯上其他的什麼「傳統文化」「靈媒」「氣功」這些都跟佛法不沾邊好嗎?佛法就是佛法不是哪個國家的什麼文化。文化能讓你解決生死問題嗎?能讓你照破無明嗎?這不是扯淡嗎。

再來說因果。說實話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因果是世界運轉的規律,乃至佛陀修行當初也是「因地」而後有「果地」。不信因果的人希望自我安慰,或許看過一些經典講不要執著。看別人說因果就是一句「別執著」,「著相了」,「別分別」。

但是你說的這些。完全也只是因為你看不慣一些東西來自我安慰罷了,自己騙自己沒什麼意思的。我也是業力纏身,但是我也懺悔,一臉「你們都是執著我只是順其自然」這種態度來學佛我覺得收穫不會很多吧。

所謂不執著到底不執著什麼?搞懂了這個就應該明白,重視因果太重要了。

地藏菩薩說「又復愚痴堅執眾生,聞如是等說亦生怯弱,以取如來法身本來滿足,非修非作相故,起無所得想而生怯弱,或計自然,墮邪倒見。我即為說修行一切善法,增長滿足,生如來色身,得無量功德清凈果報。」

這裡說的是修一切善法才可以。

這裡的善法是什麼「十善業」一定是善法。「持戒」一定是善法。這難道不是因果嗎?

戒定慧是無漏的道路。持戒是一定要的,持戒都還沒執著的人,真不是不執著,是執著「五欲」太厲害了也說不定。

再來說願力。

難道願力不是因果嗎。我很奇怪這點,為何會剝離開來說。


願力,很簡單,就是「想要」嘛!還能有什麼呢,不要把這個想的複雜。

學佛的就是要專註培養願力啊!就是我想要成佛啊。

無願不成佛嘛。

你看經書中介紹幾乎佛菩薩都是靠願力成佛的。比如地藏菩薩,比如普賢菩薩,比如阿彌陀佛。

為啥要介紹諸佛菩薩在因地發的願?就是告訴「學」佛的我們,也要向已經成道的先行者一樣「發願」!

祖師大德們重視因果但也沒有不重視發願。發願成佛是因,願滿成佛是果。


這樣的問題很複雜

首先願力業力的理解就有問題 假若惟心所現 惟識所變 那西方所指的原諒忘記 是無法抵消業力的 願力本質上是不垢不凈 但普通人無有能力藉助願力改變因果的 佛教高明處 是對心性 因果 業力這些的深入及精細程度

如維摩詰講 心垢故眾生垢 心凈故眾生凈 ……以心相得解脫時 寧有垢不 我言不也 維摩詰言 一切眾生 心相無垢 亦復如是

心亦不在內 不在外 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 罪垢亦然 諸法亦然 不出於如

我們的願力雖然不離妄心 但性覺真空 性空真覺 願力的作用卻是被我們低估的 所以多數人認識不到此 就懷疑阿彌陀四十八大願 懷疑凈土法門 如果勤修戒定慧 就能認清諸多顛倒錯亂的地方 撥亂反正 但即是這樣願力也是不能抵消因果的 但人在正定正念中 因果作用又是什麼呢 如風吹光 如鏡寫影 兩者和諧一體

因果是什麼呢 佛教說因果不空 也說五陰本因 同是妄想 這就是學佛高妙的地方

佛告阿難 精真妙明 本覺圓凈 非留生死及諸塵垢 乃至虛空 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斯元本覺 妙明精真 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妄元無因 於妄想中立因緣性 迷因緣者稱為自然彼虛空性猶實幻生 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

阿難 知妄所起 說妄因緣 若妄元無 說妄因緣 元無所有 何況不知 推自然者 是故如來 與汝發明 五陰本因 同是妄想

多了不用細說 如果非要刨根問底 一定得深入各類經典 您這樣的研究態度值得讚賞


貪、嗔、痴等執著是惡業的起始,而願力是自性的根本。

常人大都未學會用意願修正執著,所以命運隨業輪轉、隨波逐流…而願力在此,是命運的主宰。

從降生到這個世界開始,「業」就開始包裹自己,直到死去。

有部分修行人的發願是妄想,不能稱之為願力。

也有部分人的發願,妄想與願力摻雜,並不純凈。所以業隨業,願由願。

有許多普通人意志堅韌,可以見到意願顯露,但並不究竟。

推薦修習:《慈經》《瑜伽經》《小部經》《金剛經》


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華嚴經》

「一句佛號就能破一層地獄」等等都是佛教徒拿來騙人的,那些佛教大德自己很清楚這事,不過他們也是有私心,不會拆佛教徒傳教台,

像什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那些佛教大德只會遮遮掩掩的回答什麼是正信,或者跟你探討如何放下屠刀,有點公德心的或許跟你談談你這人的佛性、根性怎麼怎麼樣,立地成佛什麼的,你還是洗洗睡吧,這就和老師告訴小明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就能考滿分一樣,聰慧之人永遠只是少數,考滿分的在佛教永遠只有釋迦牟尼一人。


佛陀告誡世人並多次示現,因果不虛。

關於消業障,你且看一偈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南無護法韋陀尊天菩薩。


請教一下題主:「一句佛號就能消八十億劫的生死重罪」

「一句佛號就能破一層地獄」

這些話出自什麼佛經,或者大德的經論。請予回答。


這個問題有點片面了,而且對佛教的理解不夠深刻。

這麼多問題,一個一個回答。

1. 佛教為什麼不專註培養願力,而專註相信因果。

答:佛教是專註相信因果,但佛教也沒有不培養願力。相信因果和培養願力並不矛盾。只不過凡事都有次第,就好像讀書要從小學開始讀一樣。一般人誰都可以去相信因果,但一上來不能和別人講願力怎麼修。什麼時候開始注重願力?發了菩提心再說吧。沒有菩提心,最好別亂用願力。就好像你給小孩子一把AK47一樣。(菩提心就不展開說了)

讀過佛經的人都應該知道願力的力量,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稍微讀過點佛經的人都應該知道願力的偉大吧?

2. 西方的吸引力法則是否說的就是願力?

吸引力法則鄙人看過幾本書,不能說研究的很深入。只能大概一說,如果覺得不對也可以糾正。

其實是殊途同歸,不過鄙人覺得吸引力法則更像意念力,還沒有上升到願力。當然了,意念力和願力都是從「心」中發出來的,只不過是能量級別的差異。歸根結底,都是「心」的力量。

3. 中國傳統流傳下來的佛教是否過於悲觀,過分強調因果報應,而沒有很強調願力是宇宙間最純粹最強大的能量?

佛教中很重要的一個修行方法就是懺悔,懺悔可以剷除業障。凈土法門中念佛、讀經和拜懺都是功課之一吧?怎麼能說佛教悲觀呢?

應該說佛教說因果報應,也說願力不可思議。並不存在過分強調A, 而沒有強調B這麼一說。我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鄙人雖然只對佛教有很淺顯的了解,但鄙人既知道因果報應如影隨形,真實不虛,也知道願力的強大。具體可以參見我在其他問題里的回答。

4. 凈土法門說的(省略原畫)是不是強調願力的作用?

鄙人不修凈土,一句佛號消多少重罪,破多少地獄是怎麼回事真不敢亂說。不清楚就敢亂說亂揣測的那都是勇敢之士啊!的確讓人十分佩服。

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大家應該是知道的,修凈土的人大都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鄙人也是知道的。這兩點至少可以說明凈土是很強調願力的。

綜上所述,佛教並沒悲觀,也沒有不強調願力。願力和因果也沒有任何的衝突。

(希望不要在「中國傳統流傳下來的佛教「上面較勁,實在沒有力氣去寫一篇《我所知道的中國傳統佛教門派》……)


推薦閱讀:

既然學佛可以救治不治之症,那還要中醫西醫何用?
佛性即人性嗎?
佛陀成道後不久為何要梵天勸請,才願意教化眾生?佛陀成道後已成就正遍知,不是已知還有善根深厚的眾生?
請問年輕人適婚女性應如何處理學佛和婚姻的關係呢?
擺脫輪迴了斷生死的人(羅漢、菩薩、佛),他們在證得果位前的因果和業力作用是否就隨之入滅後而消失了呢?

TAG:佛教 | 宗教 | 佛學 |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