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歷觸底反彈的過程嗎?
01-07
2015年經歷了太多,失去了太多,有一句話很有感觸:成長過程中,不一定能得到什麼東西,但是一定會失去一些東西。年輕總是做很多不計後果的事情,有些事情犯了錯,還會不知悔改的繼續的犯錯,我想是自己有太多的理由去掩蓋自己的過錯,也許真的要失去所有,獨自面對最真實的自己,才能觸底反彈吧。
我覺得,觸底反彈不一定是必須要經歷的,頓悟才是必須要經歷的。觸底反彈更多的是重新認識自己,定位自己,把以往的自負和不切實際都打碎。而頓悟會改變你對生活和周圍的人的態度和看問題看世界的角度。我覺得後者是成長中的重要部分。
謝邀。結論:【不要過於相信影視劇/小說等中的觸底反彈,也不要輕易去嘗試】說一個身邊的真人真事:
我一個本科同班同學(帝都非清北985高校),來自於所有高考生心目中的神校:衡水中學。大一成績排名中上游,只是在大二上時候掛了一科。自此,他就非常努力認真的開始學習了.......................................易經八卦、推背圖、古文經典、各種成功學!!!
然後大二下開始,每學期掛科三四科以上,還不積極重修,老師輔導員談話沒有任何作用,和班級同學關係也漸漸變得不好,到最後甚至不和同學說話。然後就那樣畢業了(當然是沒有拿到雙證)。。。在所有人以為他家庭或者個人遇到了什麼遭遇的時候,他告訴了我們真實原因。你們猜是什麼?。。。。。你們絕對想不到,竟然是:。
。。。「我的大學絕不允許出現掛科,既然已經掛了,那我就自甘墮落到極致,然後觸底反彈,想要一個自己不後悔的大學,結果到最後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想反彈的時候卻沒有力量!」(大意)如果你要這樣想的話,我只能說沒有最低谷,只有更低谷……
而且觸底也未必能反彈。人生不是股票市場。
所有一切,關鍵都在於你如何學會吸取教訓,不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另外,不要說觸底反彈,任何時候都不要讓自己失去控制,只要失去控制,就不是觸底反彈,而是一蹶不振。插播一則毒雞湯:
觸底反彈這種事情是不存在的,所謂「水逆」也不會到了哪一天就突然過去的。
—— According to Tobler"s First Law of Geography.
(從不毒的角度換句話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以上。那些年高考教做人系列,
有一種碰撞叫——成長沒有反彈,就好像行進的旅途一路到頭都是直行道,難免多些枯燥乏味。經歷過的事,遇見過的人,都是沿途最美的風景。回首往事,那些走走停停,磕磕絆絆,才讓你有資格有魄力繼續朝著下一個目的地出發。
觸底反彈
只不過是針對那些正在下墜的人的
一個利用人性弱點而構造的
謊言罷了……
推薦閱讀:
※請問,你如何評價蜂蜜與四葉草這部作品?
※如果你是耿耿,你會不會等余淮,為什麼?
※《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這種電影真的能在現實中完全體現么?
※《最好的我們》中拋開主角光環憑什麼余淮會喜歡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