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一道美食?可以有故事。

無論是家常菜,還是餐桌菜,可以是街頭巷尾大快朵頤,亦可以是酒店飯莊正襟危坐,美食沒有高下立判,決定的只是你的味覺。美食的故事,我們一起分享。


小區樓下的烏魚庄很多,但我尤愛外婆給我做的烏魚湯。外婆喜歡給我做烏魚湯,尤其是番茄烏魚湯。

外婆的家在西南山區的一個小鄉村裡,有一條小河從村子裡緩緩流經。河的上游有一個閑置的小水庫。不知是有人飼養還是野生繁殖,水庫附近的流域總是盛產烏魚。每次到外婆家,她總會用鮮美的烏魚款待我。

外婆是急性子,不喜歡釣魚,而喜歡劃著船用網子到河裡撈魚。在我的記憶里,外婆待在河上的時間都快比在岸上多了。河上有座彎彎的小橋,連接兩岸村莊。我就趴在橋沿,看著外婆撈魚。

外婆撈魚的技術很精準。看準河底的烏魚,快速將網伸進水裡一撈,水花四濺,小船輕晃,但外婆還是穩穩地站著,只需幾秒鐘,一條5、6斤的大烏魚就裝在網裡被撈出水面。外婆舉著魚,笑著望著我,眼睛彎成一條縫,和網裡彎曲的烏魚一樣,像極了月亮:「寶兒,今天外婆給你做番茄烏魚湯。」

回家的路上,途徑自己的菜地,外婆去采番茄,我則照看桶里的烏魚。在當地,人們管烏魚叫「烏棒」,烏魚光溜溜的,烏黑的身體上,分布著淺灰色的條文,扁扁的頭,看上去滑稽得可愛。忍不住伸手去摸,然後大自然給我上了一堂有關烏魚的課:烏魚會咬人。

剛開始外婆喜歡將烏魚切成薄片,後來不知上哪兒學的技巧,外婆也開始切烏魚花了。切好的烏魚撒上適量鹽、料酒、紅薯粉、雞蛋清拌勻,腌制十多分鐘。期間,外婆則燒火添柴,我則幫外婆洗洗番茄。

等我稍大些了,切番茄的任務就落在了我身上。將番茄切成小塊,紅紅的番茄汁被我弄得滿灶台都是。假裝自己切到手是我在切番茄時的保留節目。我大叫一聲,朝外婆舉起沾滿紅汁的手。外婆每次都很擔心的詢問我,我總是笑外婆容易上當受騙。

熱鍋內放少許油,將蔥蒜爆香。切好的番茄下鍋翻炒,炒得番茄出水,汁液濃稠。加適量水和鹽熬制半小時左右,再將烏魚花倒入鍋內。紅紅的番茄湯翻滾,淡淡的鮮香味隨著煙氣飄散。

烏魚花形狀精美,還沒等外婆將大鐵鍋里的魚盛出,我就迫不及待的用手從鍋里偷出一塊,全然不顧被烏魚咬傷的傷口。魚肉白白的,口感細膩滑嫩,忙碌了幾個小時,這一口鮮嫩足以驅散所有疲憊。

外婆給我盛一碗烏魚湯,一邊告訴我烏魚是及其護子的動物,離開熟悉的水域自然會十分兇猛,要小心接觸。而眼前的魚湯分散了我的注意力,淡紅的烏魚湯上,浮著番茄末。清爽的魚鮮味,和番茄的酸搭配得恰到好處。端起魚湯,一飲而盡,然後釋然的長舒一口氣。

吃飽喝足,帶著滿口殘餘的鮮香,搬個小板凳和外婆坐在小橋上談天,時而趴在河岸看看水裡的烏魚,時而拉著外婆到田埂上遊走,小鄉村的日子也是分外的愜意。

外婆做的番茄烏魚湯從不出錯,味道永遠鮮美得精準。除了那一次,我被院子里調皮的男生欺負,氣急敗壞的我坐在門檻上嚎啕大哭。在廚房忙碌的外婆聽聞,放下鍋鏟,牽著我的手,衝過小橋,就去找男孩的家人理論。在外婆的據理力爭下,男孩給我賠了不是。

由於出門太匆忙,鍋里的湯已經燒乾了,有些烏魚肉已經燒糊了。我和外婆看看這鍋泛黑的干鍋烏魚,再看看彼此,都笑了。我嘗了一塊,燒焦的魚肉肉質很老,而且帶著苦味,但我沒覺得難吃,反倒覺得格外的香甜。

寫到這裡,突然好想外婆,好想外婆給我做的番茄烏魚湯。


燉蛋。

中學每天都要上晚自習,每天晚上到家,我爸已經給我燉好了一碗蛋,嫩嫩的,滑滑的,撒一點點醬油和麻油,劃一個十字,看著醬油慢慢滲入燉蛋中。

然後我坐在沙發前邊吃燉蛋邊看《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我爸坐在一邊默默陪著我不說話,有時候我抬頭看看我爸,我爸看著我眼睛在笑。

就這麼吃了6年的燉蛋。


謝邀

我的其實沒什麼特別的,是油餅和鹹菜絲拌黃瓜

故事就是,我從小跟我奶奶長大,40天,我出生40天我爸媽就都去上班了,只有奶奶照顧我,小學時候,爸媽住在鎮上上班,我和爺爺奶奶住在村裡上學,最短也是一周見他們一次,長了可能就是一個月還多,小時候很胖,奶奶就還騎自行車帶著我去鎮上看我爸媽,總之就是奶奶一直照顧我到現在,對我特別好

大概8,9歲一次去外地玩,吃了一次酒店裡的早餐油餅和鹹菜絲黃瓜,覺得好吃,就回家跟奶奶說了,奶奶就每次吃油餅都會拌一碟給我,對,一直到現在還是,可能家裡沒有鹹菜絲了還會提前特意買給我,說實話現在味道已經不是原來那個了,但是我從來沒說過,我每次還是多吃幾口,奶奶看我吃的開心她也就開心了,奶奶快70歲了,近幾年身體記憶力都不好了,但是還是記得我愛吃什麼做給我,我現在每次放假回家還是給我做我原來愛吃的所有吃的,可能在他眼裡我還是那個跟她膩歪小胖子,自從我來外地上學,我每次回家都像小時候一樣抱著她親親她,她每次都推開我但是還是笑的特別開心

我可能都習慣了油餅就要配鹹菜絲,就像習慣了每次晚上回家都能看到奶奶在廚房忙碌,為我準備好吃的一樣

就這樣


我是一個成都人,上大學也在成都。成都的冬天是很陰冷的,冷到骨頭裡那種。作為一個計算機系的學渣,冬天最喜歡待的就是機房了——至少幾十台電腦還是台式機散熱起來,也是很溫暖的。然而,並不是每堂課都在機房裡寫完代碼就打遊戲的,總是還有諸如統計學、概率學什麼的學科,需要在碩大的階梯教室進行——而這裡,沒有空調更不可能像北方的學校會有暖氣,這裡就是冰窖。

冬天臨近考試的前一個月,好冷好冷,但有些課不得不去上了,因為再晚了就算你每天抱著書,也不會理解當中內容,也就抱不了佛腳了。

我記得那天穿著很厚了,還帶了一個玻璃瓶子當暖壺——對,我就是那種不曉得世界上有個東西叫暖寶寶的女生。然後么坐在教室里,一邊瑟瑟發抖聽課,一邊想著中午吃什麼呢……然後下課,外面,竟然下起了小雨!我沒有帶傘——沒錯我就是不曉得帶傘的那種女生。從教室走到食堂起碼一刻鐘,腳都凍僵了,走進食堂,走向我熟悉的餐台,跟熟悉的炒鍋師父打聲招呼:

「師傅,麻婆豆腐,一碗米飯。」

「好咧,豬肉末還是牛肉末啊?」

我想了想,「今天吃牛肉末的!」

師傅猛火快鍋,很快出來一盤熱氣騰騰的麻婆豆腐,然後講究地撒上一撮蔥花、一撮蒜苗,再來一撮花椒末,叫我來取餐。

」麻婆豆腐,好啦!今天的牛肉我自己剁的肉糜,想得很哦!「

」啊哈哈,好的好的,看起來就很好吃嘛!「

我獨自一個人坐在食堂的角落,書包放一邊,虔誠的盛了一碗米飯,呼嚕呼嚕的吃完了一盤麻婆豆腐和一碗米飯,連最後的湯汁都倒進碗里,混合著最後的一口米飯,全部下肚。

渾身都暖和了,輕快的走進宿舍,鑽進被窩,美美地睡了一個飽飽的暖暖的午覺……

麻婆豆腐,在八年前的成都大學食堂。它不是最美味的,也不是最地道的,但是它是那位師傅用心製作的,在冬天讓我一想到就覺得渾身溫暖的食物。


謝邀~

本來想@一下,但是同名太多找不到……

說出來怕嚇到大家 -------&> 排骨燉綠豆

沒錯,是綠豆。

每當說起來這道菜,大家紛紛表示吃過排骨燉蘿蔔燉蓮藕燉土豆,真沒吃過綠豆。懷疑這是一道黑暗料理……

真的很好吃!信我!小夥伴們快嘗試一下!!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故事。

大概青春期的年紀,對,就是吃多少都嫌餓的年紀,我母上還挺慣著我的,一般想吃什麼都想辦法滿足我。(雖然爆了很多痘痘,但是還好沒長成大胖子

有一天特別想吃燉排骨,燉啥都行。大東北的天寒地凍,還下大雪,出去買土豆什麼的太殘忍了。翻了一下儲藏櫃,只發現了一袋子綠豆。然後大廚母上問我敢不敢吃。

我說:敢!

於是大廚母上用大砂鍋慢慢燉了一下午,我口水流了一下午。

嗯後來我吃了大半鍋。

這段記憶一直印象深刻。

可能是太溫暖了,外面下著大雪,我就窩在卧室里,愉快的打電腦,翹首等著媽媽倒騰一鍋香氣四溢的排骨,每隔一會兒跑去廚房看看火問問香味,問一次好了沒,再翻一下冰箱安慰一下流出來的口水。

排骨先洗了兩次,再焯兩次,綠豆提前洗好泡好。這樣湯才會清。八角茴香麻椒之類的,都用開水燙過的紗布抱起來,這樣既會有味道又不會散到湯里。大火燒開,下排骨,燜5分鐘轉小火,等排骨燉爛了的時候下綠豆。綠豆裂開的時候就可以關火了~

說複雜也不複雜,很基本的燉湯流程,為了保持清淡,排骨甚至不需要提前炒一下什麼的。

終於可以吃了!光著腳跑來跑去拿碗拿筷子。激動的飛起!

先給還沒下班的父皇留一大碗。然後和媽媽妹妹一起吃。一邊吃一邊誇。

如果一頓沒吃完,留到下一頓的時候,綠豆簡直都爛成泥啦,再加點兒青菜。

特別好吃,又軟又香。

後來就愛上了這道菜。後來我就上大學啦。每次回家之前母上問我想吃什麼,我都會說綠豆燉排骨。然後下了火車顛顛跑回家,進屋就能聞到熟悉的味道。

久違的味道,記憶力最溫暖的家的味道。

(工作了的我企圖自己搞一下…… 嗯我就不說了,簡直對不起我大廚爸媽……


雞蛋泡飯——小時候只要沒胃口或者生病了不想吃飯,老媽總會給我做這個。米飯放到水裡煮一會兒放調味料等水開了到下雞蛋就成了。


我一向是喜歡重口味的,這也就決定了很多清淡的食物根本無法進入我的大嘴。可能是因為出生在湖北的緣故,這裡不是八大菜系的誕生地,但是卻匯聚了各種口味,也形成了楚地獨特的風味。利用當地出產的食材,製作美好的食物,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地方飲食文化成長階段。這裡有我喜歡的蓮藕排骨湯,清蒸武昌魚,蒸肉,熱乾麵,豆皮。。。所以我深深地為湖北美食折服,我在鄂州長大,長江從這裡穿過,這裡最有名的莫過於團頭魴,又稱武昌魚。我飲的是長江水,吃的是武昌魚。

不過在我出生的地方—湖北咸寧的崇陽縣,那裡有一個每每回想便難以忘卻,口水直流的早餐食材,它的身影幾乎在全國的早餐攤位都會出現。牛肉麵,常見但不普通的食材,很多地方都流傳著各式各樣做法的神奇食物。

有人說,牛肉麵就牛肉麵嘛,幹嘛要加上一個崇陽牛肉麵,難道崇陽的名號能夠蓋得了蘭州。確實蘭州牛肉麵,全國各地常見的牛肉麵館,以家庭為單位呈地推式由蘭州向全國各地輻射,麵館的師傅通常都是帶著白色的小帽子,拉麵手法精湛,亮亮的麵糰在師傅的手中來回拉扯,直到成為無數縷細絲,一扯,一甩,一撈,動作暢快淋漓,面也勁道十足,再加上淡淡的牛肉湯,舀幾勺辣椒油,撒上一抹蔥段,也有人喜歡加上香菜(芫荽),香氣宜人。

事實上,所有麵食我最不喜歡的就是蘭州拉麵,就算是正宗的,我對它也並不感情去。我是重口味,不喜歡清清的牛肉湯底,儘管有辣椒油作為輔助,但總覺得兩者本身不是渾然一體,辣椒油更像是在填補某些嗜辣人在吃蘭州拉麵時的遺憾。

崇陽牛肉麵就不是這樣。1994年,我離開崇陽,到我剛剛成長記事,此後崇陽牛肉麵就開始深入我的記憶,直至骨髓。因為家中長輩在崇陽的緣故,每年過年,父母都會帶著我一起回去,在那裡度過時間不長的春節。春節前的幾天一向是在外面過早的,因為彼時家中正在忙著春節時期食材的準備,每天忙著進出菜場,包子饅頭花捲油炸糕還只是一捧捧麵粉還未成型,豆漿還只是豆子沒人注意閑得要長出芽兒,此刻臘肉臘魚正悶在高高的容器被木屑靜靜熏烤悄然沉睡,冬季都適合睡懶覺。

這一切的方便,也讓我和牛肉麵的結緣有了機會。扁面,寬約1cm,是機器壓出來的,類型和寬面有點相仿,牛肉是新鮮出爐的牛肉,有點像鹵的但沒有那麼干硬十分清爽,也不像嫩牛肉因為我能感受到牛筋的彈脆。奶奶對我說,這家人每天只殺一頭牛,只做一頭牛。

湯底略稱重色,是用牛腩肉,牛腿骨,干辣椒以及我不知道的佐料食材熬煮出來的,如果你要辣,師傅就大勺一舀澆到將要盛面的空碗中;如果你要微辣就在大勺底下加一個漏網,過濾掉辣椒等異物;如果不要啦,那師傅也會給你加上一些這個湯,再佐之以清湯。每一碗面,都擺在牛肉湯鍋旁,每人自行認領自家的面碗,大蒜末,蔥和香菜自行配比,牛肉可以多加,面亦可。

一碗端上來,熱氣中還瀰漫這大蒜末的芳香,吃下這樣一碗辣辣的牛肉麵,定會是滿頭大汗,汗珠不斷在額頭凝結滴落在桌面,後背也要被汗水浸濕,熱氣在厚厚的棉衣中聚集,還不停止,還是要不住地一口口地往嘴裡送面,爽!在去年的元旦時候,我一直想帶著寢室室友們去崇陽玩耍,希望能夠帶著他們一起享受這樣的一碗牛肉麵,順便泡泡溫泉,可惜我當時去了北京實習,便沒有成行,至今仍有遺憾。

如今,我回崇陽的次數不多,每每能在春節回去,必要趕在店面歇業前連吃幾天,我是覺得不夠的,一來胃也不是深淵,15元牛肉麵即可吃飽;而來若想再吃,得明天請早,中午和晚上是沒有賣的(良心老闆,適可而止)。記得最早的時候面是5元,過了十年也僅僅只是漲到了10元;老闆的店面也從一條大路搬到了隔壁的大街,位置相聚不過一百米,卻承載了我十幾年回鄉的記憶。

如果可以,我是想多回去看看,那裡有我熟悉的人,也有熟悉的味道,更有我千絲萬縷的情感。奶奶說的好,「航航原先是過完年回去的時候不停地哭,不想走;現在是長大了,都不哭了」。我其實想說,原先是不懂,家鄉其實是在心裡,儘管沒有實際的看見,但是我從未離開。聽起來有點玄乎,我經常會在腦海在描繪一幅家鄉圖景,每每有機會回去也都是東南西北到處轉拚命記住它的模樣。家鄉越來越新,變化越來越大,不變的是牛肉麵的味道,變得的歲月,慢點喲!


已刪除


坐標他鄉 家鄉江西

家鄉人嗜辣,經典菜肴以辣椒炒肉為代表。每家餐館的門頭上必標有」辣椒炒肉「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宛如一道下在味蕾上的符咒,在整座小城的居民的舌尖上代代相傳。入口四竄的辣汁,肉在油鍋中熗炒後的酥香口感,老闆娘傳菜上桌時的一路飄香,可謂勾人心魂,為之所動。在家鄉的街頭巷尾漫步,每到午飯時刻,各家各戶飄出新鮮飯香,配之以辣椒炒肉的嗆鼻濃煙,辣味在整座城市上空瀰漫,催促未歸家的調皮孩童速速回家,家中已備上好菜。

如今,昔日的孩童已在他鄉,舌尖少了那一抹刺激酥爽的辣味,心頭卻多了一份思念。思念家鄉習以為常的辣,思念不在身邊的人。

媽媽是外鄉人,來自不吃辣的廣東。打小起,便記得,媽媽口味清淡,受不得辣味。與別家不同,家裡的飯菜鮮少見得到辣椒,為此,從小鬧過不少脾氣:」別的同學都有辣椒吃,就我沒有,我要吃辣要吃辣!「還因此找過不少理由留在學校,不願回家。爸媽從不勉強,只說,在外面,一定要吃健康衛生的食物,就好。

再後來,上了大學,到了真的離家的時候。第一次真正意義的遠行,十八歲未滿的孩子興奮不已。爸爸媽媽卻和填報志願時的期許滿懷截然相反,爸媽看我的眼神多了不舍,嘴上卻是沉默的。

收拾東西時,媽媽突然從廚房拿出兩罐辣椒醬。」這是我做的,你嘗嘗,喜歡吃就都帶去。「媽媽雙手在圍裙上摩擦著,眼神居然有些羞怯。

」媽... 你... 不是不吃辣嗎。「

」快先嘗嘗,放了牛肉的。「

我夾了一筷子我不吃辣的媽媽為我做的辣椒醬,辣椒夾裹著牛肉,Q彈嚼勁足的牛肉隨著每一次的咀嚼迸出家鄉的辣味,舌尖一片火辣。

「帶著吧,不夠了我再給你做。」媽媽說著用塑料袋包起了辣椒醬罐頭,塞進了行李箱。

第一次離家,我帶著受不得辣味的媽媽為我做的辣椒醬,被室友封為方圓五百里最辣的辣椒醬。

在火車上,媽媽隔著玻璃給我打電話:「不知道怎麼了,我有點想哭誒。」

沒出息的我,原本無比興奮的我,在火車上,當著下鋪的幾個上海阿姨的面,哭了。

圖為媽媽和小姑

一直覺得媽媽很美 很有氣質的那種美


與其說是美食,不如說是當時的情景在我的記憶力留下的無法磨滅的印象。隨著味道一起的,不僅僅是唇齒間感受的滋味,還有周圍的人流,嘈雜的喧鬧,或者是身邊的人。

高中畢業後,出門旅行,遇上了眼睛大大的姑娘,我叫她didi。那時候我們去了許多地方,同樣我記住了兩樣菜:

第一道,是腸旺面。跟著lonely planet在貴陽找到了當地有名的館子。那是我第一次吃腸旺面也是最後一次,我記得排了許久的隊,然後坐在靠著大門口的桌子上大快朵頤。身後排隊的,結賬的,取菜的人川流不息。我和didi兩個人吃得滿頭大汗。當吃肥腸吃得稍微有些膩的時候來一口隨贈的腌白菜,酥脆酸爽真是名副其實。還有,貴陽的每一個十字路口都有密閉的天橋,裡面有商鋪。路邊全是柵欄,到現在我都疑惑貴陽的人怎麼打車?

第二道,是椒鹽排骨。在叫一個荔波的地方,我只記得那裡的水很綠,然後有一些一般般的瀑布。我和didi在景區門口的一家農家樂住宿,也就是老闆娘做的這道椒鹽排骨,至今也再沒吃過那麼好吃的了。可能景點也不熱門,民風也淳樸,收費良心得不行。

後來和didi在一起了,一起去了西藏,在上海甜愛路的電話亭里打電話向她告白。隔著電話亭的玻璃可以看到她的一臉吃驚。再後來就分別了。

第三道菜,是肉沫面。倒不是面有多好吃,而是一起吃的人太過於刻骨銘心。和她在三亞的海邊相逢,我那時候在青旅做義工,每天都下水游泳。我說我教你游泳吧,然後她在水裡瞎撲騰,竭盡全力撲騰到我身邊時一把摟住我的脖子。我不知道是她是抓住了我這個救命稻草還是耍了小心機,但是我那時候在她的眼睛裡看見了整片海洋。從此高山流水,荒漠戈壁,再美的地方也及不上那片海。

之後我們去過許多地方,肉沫面是在爬峨眉的時候,第一天只走到半山腰,在一家村民開的小旅店裡住宿。第二天起床,我們點了一份肉沫面做早餐,我先吃,我給她留了許多肉,叫她來吃,她吃完說吃不了了,我再去看,裡面還是許多肉。

我坐在山腰邊繼續吃那一晚肉沫面,峨眉山在霧裡時隱時現。我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是多麼愛一個人,又是多麼真實地感到被另一個人愛著,又對那份愛有著太多的惶恐與不安。

在那之後,我們時常一起旅行。再後來,有太多的無可奈何...

第四道,是家常菜。留學的時候,女朋友每天都做菜給我吃。我想,除了自己的老媽,也沒太可能有人給你做飯了。她那一做,就是好多天。後來畢業了,我送她去機場。之前我一直嫌棄她礙手礙腳,麻煩以及蠢。在她進安檢的時候,我看著她漸漸遠去,越來越小隻,自己的視線不知不覺地就模糊了。

這些菜,我都只吃過一次,或是一陣子。但是就像人一樣,也許這次分別了,這輩子就再也見不到了。直到我越過懵懂,開始經歷了一些事情後。我發覺,當自己探索了一些世界,見識了一些人生後,生命里的失去就漸漸地多過於獲得。可是我不會向人生妥協,我會向著新的東西出發,也會把那些刻骨銘心的記得更深。


崇陽人,在武漢讀初二,最喜歡鴨頭鴨腸和鴨脖,周黑鴨的鴨脖,崇陽的鴨頭和鴨腸


我媽炒得土豆絲,堪稱一絕,從小吃到大,從沒吃膩過。

我家口味偏淡,炒菜放鹽少,吃土豆絲我都不用就饅頭。


曾經一位長輩送我一袋巧克力,我當場拒絕,讓她很生氣。

我向她解釋,一直都在接受她的幫助卻沒有回報,我已經不好意思再接受她的好意了。

她很我談了很多,最後跟我說她特別喜歡吃鹹菜,要我送她一袋。

以她如今的身家和地位,什麼東西吃不到。她一邊維護我少得可憐的自尊一邊不讓我破費,這份良苦用心才是送給我的珍貴禮物。

願我有一天也能像她一樣幫助別人。

祝福大家!


老乾媽。


謝邀

長安的宴球,還有必香基。


紅燈籠椒灌肉。 我媽媽每年深秋初冬在紅燈籠椒上市的時候,就會做這道菜, 大概選厚肉的紅燈籠椒,把肉香菇玉米蔥花豆腐做成餡,灌進去,然後上油鍋煎。 只能說!!!太好吃了!!


清末年間,百姓生活多為貧寒。在山東濟南府的歷城縣,有一戶王姓人家,家中孩子眾多,常常缺衣少食。每次逢年過節繼母燜點肉菜時,家中長子王乘棟總是謙讓弟妹,自己只吃點剩下的菜湯,雖只是湯菜也風味獨特。寒門出孝子,苦難鍍人才。王乘棟發奮讀書,終以進士及第光宗耀祖,讓家人過上了好日子。日子雖然越發好過,但每憶兒時所食燜菜,總是難以忘懷。王乘棟只好請得家中老母將燒菜技法教予家中夥計,母親的烹飪技法讓王乘棟恍然大悟,味美醬香,恰是兒時味道。王老遂將此作為傳家私房菜,並且一代代傳承下來。王老一生行善,希望讓更多的人吃到此等美味,藉此將孝心、善心傳於更多的人。

王老的後人王彬先生(尚品公司研發總監,山東省烹飪協會常務理事),專心鑽研中國傳統菜系二十多年。在一次去韓國旅遊的時候偶然發現一種色彩艷麗、能做廚具亦能做餐具的新型小壓力鍋,其形如糖果,小巧實用。他突發奇想且身體力行,經過2年多的研發、調查和上千次的烹飪實驗,最終將祖傳燜菜醬料手藝融入到「壓力鍋」中並創新了新品的烹飪工藝,最終成功研製出享譽齊魯的「壓力山大壓鍋菜」,一經推出,立刻引爆美食界。

尚品公司又和國內最大的食品調味工廠欣和集團合作,研發出專門用於壓鍋菜的壓鍋醬,開創了國內調味品新的藍海市場,是國內第一款正式上市的壓鍋醬。壓鍋醬的成功研發,為「王氏壓鍋菜」成功推向全國市場打下了基礎,讓壓鍋菜從一個傳統的技藝成功過度到可複製可標準化的菜系,從而一舉實現了祖上願望,將孝心和善心傳給更多的人。

「壓力山大壓鍋菜」精選食材,將祖傳烹飪配方配以現代烹飪技法,「燜、壓」一氣呵成,揭蓋香味撲鼻,從舌尖到心裡讓你「鍋」把癮。食之香氣馥郁,口感細嫩。食後口味連連,口齒留香。雖來自於傳統,卻不拘泥於傳統,爾是與時俱進、繼往開來,釀製新配方、應用新格局、創造新吃法。

古老的美味穿越過百年歷史塵埃,賦予了濃郁的善孝文化,讓人們一起體驗返璞歸真的傾心感受!


推薦閱讀:

有什麼好看的美食類電影或劇集,比如《料理鼠王》《芭比特的宴席》《舌尖上的中國》《食戟之靈》之類的?
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的官方海報?
如何評價《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中國的蔬菜哪些是原產的,哪些是引進的,和大航海時代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很多人會認為《舌尖上的中國》記錄的重點是「美食」而不在於「中國」?

TAG:美食 | 故事 | 廚房 | 特色菜 |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