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一本你覺得最贊的修行著作?就一本

為什麼最推薦這本書,這本書對你有什麼幫助?


《故道白雲》一行禪師著

例如其中一篇是寫佛陀教導孩子如何吃橘子,個人認為是修行的真諦。

「你們平時把橘子剝皮來吃,可以把它吃得專註或不專註。怎樣才是吃得專註呢?那就是當你吃橘子的時候,你是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吃橘子。你可徹底地感受到橘子的香和甜。當你剝橘子的皮,你知道自己在剝它的皮;當你把一片橘子剝下來放進囗里,你知道你是在把一片橘子剝了下來放入口裡;當你享用芳香和美味的橘子時,你會察覺著你在體驗那芳香美味。難陀芭娜給我的橘子有九片。當我吃每一片的時候,我都察覺著它是如何的難得和美好。我吃著橘子的時候,一直都沒有忘記它。所以對我來說,橘子是非常真實的。如果橘子是真實,吃它的人便也是真實的了。這就是怎樣去專註地吃橘子。

  「孩子們,怎樣是不專註的吃橘子呢?當你吃橘子時,你並不知道你在吃橘子。你沒有去體驗著橘子的香和甜。當你剝橘子的皮,你並不知道你是在剝它的皮;你把一片撕下來放入口中,但你卻不知道自己把一片橘子正在放入口中;當你嗅到橘子的芳香和嘗到橘子的美味時,你也不知道你在嗅著它的香或嘗著它的味。這樣的吃橘子,你是不會欣賞到它可貴和美好的性質的。當你沒有察覺到自己在吃橘子,那橘子便不是真的了。如果橘子不是真,那吃橘子的人就都不是真實的了。孩子們,這便是不專註的吃橘子。

  「孩子們,留心吃橘子的意思,就是要吃它時真正的與橘子接觸和溝通,你的心沒有思念著昨天或明天,只是全神貫注的投入這一刻。這時那橘子才真正存在。生活得念念留心專註,就是要活在當下,身心都投進此時此處。」

  「一個修習專念的人可以從橘子里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一個留心察覺的人可以看到那棵橘樹,春天時橘樹的花朵,和滋養橘子的陽光和雨水。細看之下,我們可以看到一萬稞導致橘子產生的。看著橘子,一個修習專註的人能看到宇宙間的奧妙和萬事萬物相互關係。孩子們,我們的日常生活就像橘子一樣。就如每個橘里由片片的橘子肉組成,每一天也是由二十四小時組成。一小時就如一片橘子肉。生活了二十四小時就如吃完了全部了橘子肉。我所找到的道路,就是要把每一個小時都活在專註察覺之中,心念永遠只投入目前這一刻。與此相反的做法,就是活得糊塗。如果是這樣的活著,我們其實不知道自己是活著的。我們沒有徹底地去體驗生命,因為我的身和心都沒有投入此時此處。」


《普賢菩薩行願品》,越學佛,越覺得此經重要。行願具足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嘆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

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服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 我輩學佛,不就是為了這句么? 「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 另:個人經驗,多讀此經,對發菩提心很有幫助。


普賢上師言教

這本書裡面有完整的成套佛教修行體系。

我個人把整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三者成遞進關係。只要你努力一步一步的做,前面的基礎夯紮實了,後面的就會一一實現。也就是說出離心是菩提心的基礎,而菩提心又是無二慧的基礎。如果前面的根基不好後面必然會是像空中樓閣一般,終究沒有什麼意義。

整本書都是修行的實戰。你必須按照書中描述的方案和你身邊的老師教導,反覆閱讀,反覆在生活中練習。整本書必須翻來覆去讀很多遍,然後,書中有大量的重複練習,這些練習最終肯定是要把你的煩惱連根拔起的。當然,這種反覆的練習也會讓你的修行獲得一些證量。

很多人講佛法是可以像科學一樣去實證的,按照這本書的教導方法實際上就是在做這樣的實證。


我看到已經有人答《楞嚴經》,很好

我要說的是《妙法蓮華經》,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

法華難解難信,從古至今講法華的非常少,因為看不懂,不是表面那麼淺顯,真正能講出真實義,人家又不相信,過去的智者大師、蕅益大師看懂了法華,可惜弘揚不開。

越是真理越簡單,整個宇宙的運行規則非常簡單才可以無始無終地運轉下去。可惜凡夫不相信,凡夫相信千辛萬苦,不然為什麼那麼多人迷戀有眾多關卡的遊戲,不然為什麼那麼多人把虐戀當唯美,虐心才能炸開他們的少女心。南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度,執念不息,錚錚可惜……

受持《法華經》者即為見佛,讓我們一起聆聽佛陀的教誨!「若說此經,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及諸化佛。」《見寶塔品第十一》

不入法華,不知佛恩之浩瀚。

我佛世尊出世本懷,無非一大事因緣——欲令眾生開佛知見,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既曰開,當是眾生本有;既是本有,當是一開即示;既為示,當是一示即悟;既言悟,當是一悟即入。此開示悟入,次第圓融,即開即示即悟即入。所謂不從修證,而直入菩提薩婆若海。

佛陀示現一場,講盡了宇宙人生真相。大海星辰木火金,上天入地天狼星……全部都是你。凈虛空,遍法界,心外無法,法外無心。

回顧佛陀當年四十九年講經說法,虛以三藏十二部經無量法門,廣為方便,逗機引導;實以《楞嚴》正脈,《法華》如理,《心經》總持,《陀經》秘髓而圓成一代時教。雖各別開生面不一,而其立論落腳無二。

楞嚴經最後一章《楞嚴經·卷十》: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窮盡十方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銷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

《楞嚴經》又名《大乘妙法蓮華王》,和《妙法蓮華經》其實是一部經。佛陀有說無量諸經鳴鑼開道,敲打邊鼓;《首楞嚴經》剖析萬法,徹法源底;《妙法華經》一華道破,石破天驚。


<內觀--葛印卡的解脫之道>


地藏占察經。

這是很適合現代在家人的修行指導。主要是指導行人在沒有明師的情況下怎樣獲得三業清凈,達到學佛的基本要求。現在很多人基本功都沒有就去研究華嚴法華,都是事倍功半,甚至一無所成。

此經教理行果每個次第都很分明。實證性很強。基本沒有戲論的成份。修此經只要肯用功,最多三年就小有所成。之後轉學禪學教得心應手。


《西遊記》。不經九九八十一難,何以取得真經。


《徹悟禪師語錄》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師二十二歲時,因大病而感悟幻質非堅,世事無常,由此而立出世志。待病痊癒,遂即往投房山縣三聖庵榮池老和尚披剃出家。翌年往詣岫雲寺恆實律師處受具足戒。次年,隆一法師於香界寺宣講《圓覺經》時,師親往參學,晝夜研詰,精求奧義,遂悟圓覺大旨。復又依止增壽寺慧岸法師,研習法相之學,深得要義,其後,師就心華寺遍空法師座下,聽講《法華經》、《金剛經》、《楞嚴經》等大乘經典,由是深入經藏,圓解頓開。從而博通性相二宗,尤其精於天台、三觀、十乘之妙義。此期的修學幫助他奠定了堅實的佛學基礎,為往後的修學與弘教鋪平了道路。

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冬季,師二十八歲。參訪京都廣通寺粹如純大德,因師乃上根利智者,而被視為禪門法器,得以印心傳法,成為禪門臨濟正宗三十六世,磬山七世。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因粹如純大德往萬壽寺,大師於是接任其職,領眾熏修,專精參禪。直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前後二十四年如一日地用功辦道,為眾樹立典範,策勉後學,樂此不疲,聲名遠揚四方,禪門宗風由是大振。然而大師在修禪習定之餘,每每憶念永明延壽禪師(凈宗六祖)與雲棲蓮池大師(凈宗八祖)悉乃禪門宗匠,尚且皆能捨去禪學歸心凈土,求生極樂。何況今時世道,眾生根鈍,尤宜遵承倡揚念佛之法。於是,決定效法古德,轉禪為凈,誓以求生凈土為歸宿。這是徹悟大師在佛法修學上的一大轉折,因此凈宗史上又出現了一位大成就者。

大師的語錄中,處處可睹其修持凈土法門所得的經驗之談,並且大多都有和修禪相互比較,從中可以見得他在修持念佛法門上,確實下過一番功夫,明悟念佛要旨,深得念佛三昧。實可為念佛者之繩墨。

法語云:「觀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為直截痛快!何也?以見性成佛難而作佛易故。何為見性?離心意識,靈光迸露,始為見性,故難。何為作佛?持佛名號,觀佛依正,即為作佛,故易」。

經云:「汝等心想作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豈非以想念於佛,即為作佛耶?夫成佛、是佛,理無二致,而見性、作佛,難易相懸若是,豈非念佛較之參禪,尤為直截痛快也哉!一是祖語,一是佛言,何重何輕,何取何舍,學者但當盡合舊習,虛其心,平其氣,試一玩味而檢點之,當必首肯是說為不謬矣。」

又云:「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凈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複次,凈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心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凈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信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縱觀大師之法語,其中以「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十六個字,最值得凈業學者玩味。大師基於此十六字演繹而成的凈宗修持八大要領,實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修凈業之軌則,有心求生凈土者應奉為圭臬。其內容為:「一、真為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通途;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 為凈土正宗;三、以攝心專註而念,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現行煩惱,為修心要務;五、以堅持四重戒法,為入道根本;六、以種種苦行,為修道助緣;七、以一 心不亂,為凈心歸宿;八、以種種靈瑞,為往生證驗。」大師在開示中特彆強調「此八種事,各宜痛講,修凈業者,不可不知。」


參禪:

禪:悟前與悟後(第2版)

入不二門

念佛:

念佛三昧修學次第

無相念佛

斷三縛結:

觀行斷三縛結

為什麼最推薦這三本書?

作者是真正有修有證,智慧深不可測的再來聖僧。書寫得深入淺出條理分明次第井然循序漸進可操作性極強。

這三本書對你有什麼幫助?

令我對佛教第一次有了如此清晰明朗的而且是全新的認識;

令我對佛教第一次有了如此堅定不移的信念;

令我對此生破參乃至更宏偉的目標有了足夠的信心;

令我的三大阿僧祇劫真正進入倒計時。

南無無上本師

南無再來聖僧

南無放光般若

南無清凈海眾


《真實如來藏》


真真正正0基礎、覺得一切都是迷信、一切都要唯物要科學的,推薦張澄基居士的演講整理而成的《什麼是佛法》

聞思入門推薦慈城羅珠堪布的《慧燈之光》、益西彭措堪布宣講的《諸行無常》(第一次學這本書,我才發現原來自己的IQ好感人~~後來一位哈佛MBA告訴我他學了3遍剛覺得看懂了一些,這話瞬間又讓我有了希望和勇氣,哈哈哈)。

至少對「四諦」「四法印」「三殊勝」等有個明確的認識。

修行推薦《大圓滿前行》《前行備忘錄》,跟著具德的師父好好修,自己多少都能體會到進步和喜悅~


印光法師文鈔

欲知山間事,須問過來人。

頂禮印光大師!願眾生同登極樂。


《正見:佛陀的證悟》

幽默、風趣、通俗、顛覆

令人震撼和感動。

你看序言就知道了。


廣超法師-《定慧之路》

廣超法師其人,南傳、北傳、藏傳都有相當的造詣。

佛法的書,即使初始目的是指導修行,也往往會大篇幅的添加一些與修行無關的東西進去。

而這本書通俗易懂,全書每一句話都是指導修行的乾貨,非常適合反覆的讀,邊修邊讀。


《關於這顆心》阿姜查著

理由:至人之心若鏡,物來相映,物去不留。


台灣jt叔叔的莊子課 對於正見的修行;對於我執的來源,套路及應對;對於修鍊前去除代償反應的剖析,對於修道病的分析與對治等等等。實在是修行道路上的一本絕佳教材。之所以讀進去 還得感謝宗薩仁波切強調的「中國人應該多讀讀莊子」


以下引用自《西藏佛教史》克珠群佩:

《解脫道莊嚴論》概述

《解脫道莊嚴論》是塔波拉傑(岡波巴)的重要論著,全名為《正法如意末尼解脫大寶莊嚴大乘道次第》,或譯《道次第解脫莊嚴論》《解脫莊嚴寶論》。《土觀宗派源流》等典籍說:塔波拉傑接受米拉日巴的灌頂、教授後,便「心生殊勝證悟,遂將噶當派的《道次第》和米拉日巴的《大手印教授》融合一起,著成《道次第解脫莊嚴論》。從此,噶當和大手印(噶舉)二大教海遂匯在一起,以《大手印俱生和合》的引導次第來教誨後學」。阿芒·貢卻堅贊評價說:「後期大手印派教科書中大部分是講唯會到非造作之心本面。塔波拉傑開始是噶當派,後來成為米拉日巴尊者之徒弟,講噶當和噶舉兩派見地融合起來修持,並寫了論修習次第的書《道次第解脫莊嚴論》。此論著中的觀點不但與噶當之教授甚為相同,而且將般若波羅蜜多中之《般若經》、《六聚論》、《釋量論》、《菩提道炬論》等經論綜合起來,抉擇見地,並與會到心之本面相結合,這與現時之指點心性之特點有很大的不同。」班班多傑也認為:「這部書中主要講了如何修持心性的問題,而且他提出的修習心性的方法和途徑與其他宗派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解脫道莊嚴論》不是噶當、噶舉兩派理論見地和修習方法的簡單融合,而是塔波拉傑通過學習和修持噶當派的《道次第》和噶舉派的《大手印》法後,在對兩派的思想理論和實踐方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撰寫的。這是一部高度概括和總結兩派思想的學術論著。它不僅提出了宗教實踐的方法和途徑,是指導後人修持心性的教科書,而且也是噶舉派的思想理論基礎,在噶舉派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此,噶舉派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以噶當派教義與米拉日巴的密法相融合,又以大手印為主,重實修的別具一格的佛教哲學體系,從而確立了噶舉派新的發展軌跡」。

二、《解脫道莊嚴論》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開示因如來藏

提出了人人皆有佛性,眾生皆具有成佛之因的命題。從眾生本具如來藏,佛與眾生的空性無別,眾生之五種姓住於佛之五種姓等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第二章 開示所依人身

眾生皆具有成佛之因,人與地獄、餓鬼等同在六道中輪迴,為何人能成佛,而餓鬼等不能呢?因為,人具備人身這個成佛之寶。但是,要成就佛果,光有人身還是不行,必須具備八暇和十滿以及凈信、誠信、欲信等三種信仰,使人身成為成就無上菩提的所依。塔波拉傑還依阿底峽的三士道學說,認為由於人的能力根器不通,可分為上、中、下三種,即所謂「三士道」。他認為人身寶難以尋得,容易壞失,要格外珍惜。要用人身之船,度過苦海,到達彼岸極樂境界。

第三章 開示如何依止善知識的方法

人具備了成佛之內因如來藏,又有成佛之主體身寶,但欲成就佛道,還須要外因善知識。塔波拉傑從經教、論理、譬喻三個方面論述了依止善知識的必要性。他說:「如此,當度輪迴苦海時,若無如舵手之善知識,雖乘坐佛法之船,也難免墮入輪迴深淵,漂流於輪迴中。」塔波拉傑把善知識分為凡夫、菩薩、變化身佛、受用身佛四類。「當在初地時沒有能力依止佛和菩薩,因此要依止凡夫;當你凈除業障時有能力依止菩薩;當你住於資糧道以上時有能力依止變化身佛;當你住於大地時能依止受用身佛」。接著詳細闡述了如何依止凡夫善知識以及依止善知識的種種益處。他叫人視善知識如佛,要想辦法讓善知識歡喜高興。他強調指出,佛法是葯,善知識是醫生,自己是病人。要如法侍奉和承事善知識,要信仰恭敬善知識,要認真修持《上師供》。這樣,才可能不墮入惡趣,有希望成辦佛道。

第四章 開示有為法無常

即使你具有佛性、人身和善知識,但如果貪戀現世世間,貪戀世間樂,貪戀寂滅樂,又不識成佛之方法,也難成辦佛道。那麼,如何除此四障,趣入佛道呢?只有作聞思修。修習無常教授能對治貪戀現世世間之過;修習世間罪惡業果能對治貪戀世間樂之過;修習慈與悲能對治貪戀寂滅樂;修習發菩提心能對治不識成佛方法之過。本章講修習無常來對治和消除貪戀此世間之過的道理。

所謂無常,「積累終是耗盡,豎立終是倒塌,相遇終是分離,出生終是死亡」。無常又分為外器世間無常和內情世間無常。外器世間無常包括粗無常和細無常。四季更替,日月升落都是無常之表現。內情世間無常又分他無常和自無常。他無常即《方廣大莊嚴經》所說:「三界無常如雲。」自無常就是「自己也無權常住世間,有朝必定要離開」。因此,行人要思維死亡,思維死亡的名相,思維壽盡,思維別離。或者思維我定死亡,死期無定,死時無助伴。我定死的三個原因,即「過去無有不死者故,身為有為法故,壽盡剎那盡故。」死期無定有三個理由即「壽無定,身無意,死緣多,故死期無定。」死時無助伴也有三條原因,即「財物不能帶走,親友不能帶走,身子不能帶走。」思維修習無常的功德是悉知一切有為無常,對此生無貪戀。塔波拉傑把這些都歸為下士道,強調「修善止惡」,求生天人乘。

第五章 開示輪迴之苦

死亡雖無常,但有死還望生於天人善趣,還可以享受榮華富貴。這些想法導致眾生對世間樂的貪戀,因此必須通過思維輪迴苦來對治貪戀世間樂之過。輪迴苦有行苦、壞苦、苦苦。苦苦又分善趣苦和惡趣苦。惡趣苦,地獄、餓鬼、畜生各有無盡的苦;善趣苦,天非天皆有苦。人苦又分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得難守苦。本章詳細闡述了六道輪迴之種種苦。

第六章 開示業果

眾生被各種苦所困擾,那麼苦從何而來?塔波拉傑回答說,哭從有漏業而來。他從六個方面闡釋了業之方方面面。按體性分,業有非福業、福業、不動業三種。有業必定有果。塔波拉傑認為自己造的業自己承受果:善業報善果,惡業報惡果;小惡成熟大惡果,小善成熟大善果;業永遠不壞失,到時定得報。他最後說,如此畏懼輪迴苦,相信業果,可生中士心,並引用了《菩提道炬論》所說「背棄三有樂,遮止諸惡業,但求自寂天,彼名為中士」來解釋中士道。

第七章 開示慈和悲

貪求寂滅樂是小乘所為,亦是中士夫所求,修習慈和悲可對治貪戀寂滅樂的過患,使小乘趣向大乘,使中士步入上士道。塔波拉傑從種類、所緣境、行相、修法、熟練程度、功德等六個方面分別闡釋了慈和悲。他認為,大乘剎那不離慈悲,慈是眾生得樂所願心,悲是眾生離苦之願心。最後,他用阿底峽所說的「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欲求永盡者,彼是上士夫」進行總結,指出:「若能生慈悲,愛人勝愛己,可生上士心。」

第八章 皈依受戒

發菩提心能對治不識成佛方法的過患,而凡是發菩提心者首先必須是大乘種姓,其次要皈依三寶,第三要具備七別解脫戒律儀之任何一類。塔波拉傑在這一章詳細論述了三寶和七別解脫律儀對於修行者的重要性。為何皈依三寶?世間天地神衹和親朋好友都不是皈依處,因為他們自己尚未獲得解脫,不能救護眾生。得到究竟解脫者唯有佛,成佛之道唯有法,修法伴侶唯有僧,因此,必須皈依三寶。那麼,如何皈依三寶呢?塔波拉傑從分類、對象、時間、儀軌、功德等九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於具備別解脫律儀之任何一類,塔波拉傑從喻、經、理三方面詳細闡述了發菩提心為何要接受別解脫律儀的原因。他認為小乘之別解脫律儀是斷除害他之心,而大乘之菩提戒是成辦利他之事,若不斷除害他之心,難作利他之事。因此,兩者不僅不矛盾,而且發菩提心必須接受和持守七別解脫律儀之任何一類。

第九章 總攝菩提心

發菩提心實質是為了成就清凈圓滿的菩提之心愿。發菩提心根據喻、地道分齊和性相分成多類。按喻分為土、金、月、火等二是二類,總攝於初地到佛地之間;按地道分齊分為勝解行發心、清凈意樂發心、異熟發心和斷惑發心四種,其中勝解行攝於行地,清凈意樂發心相當於初地至七地,異熟發心相當於八地至十地,斷惑發心是佛地;按性相可分為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願菩提心和入菩提心。

發菩提心的所緣分為菩提所緣和眾生所緣。菩提心之取境分為有阿闍黎和無阿闍黎兩個傳承。而取得菩提心的儀軌有從文殊至龍樹傳下來的寂天傳規和從彌勒至無著傳下來的金洲傳規兩種,第一種傳規的內容包括加行儀軌、正行儀軌和後行儀軌三種,其中加行儀軌包括供養、懺悔、善進隨喜、勸請轉法輪、祈請住世、迴向善根等;第二種傳規強調發願菩提心,持入菩提戒。捨棄菩提心的罪過有三:因過墮惡趣,因過衰他業,因過長久不得地。

第十章 開示發菩提心學處

發菩提心學處有二:即生願菩提心學處和生入菩提心學處。前者又包括不舍眾生、憶菩提心功德、積二資糧、反覆修菩提心、黑白八法取捨等五方面。

第十一章 開示六度之安立

入菩提心學處包括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增上戒學包括布施、戒律、忍辱三度,增上定學為禪定度,增上慧學為智慧度、精進度為三學之總助伴。總之,六度是入菩提心學處。

第十二章 布施度

第十三章 戒律度

第十四章 忍辱度

第十五章 精進度

第十六章 禪定度

分別從功過、實質、分類、性相、增添、清靜、結果等七個方面闡釋了五度的內容。

第十七章 智慧度

從功過、實質、分類、性相、認知、諳練、結果等七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塔波拉傑認為,凡不具備布施者,要經受慳吝之苦,多數轉生為餓鬼,即使是轉生為人,也將貧窮困苦,因此,必須具有財布施、無畏布施和法布施等布施波羅蜜;但不具有戒律度,就不能獲得人天清凈圓滿身,所以必須具備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等戒律波羅蜜;進一步說,但若不具備忍辱度,就會起瞋怒心,起瞋怒心就會導致一切布施、戒律度所聚善業一時盡失,所以須要具備安受苦忍、耐怨害忍和諦察法忍等忍辱波羅蜜;但若不具備精進度,就會懶惰,難辦成善業,難作為他業,難獲得菩提,所以須要具備為斷煩惱而精進,為辦善業而精進,為利眾生而精進等精進波羅蜜;但若不具備禪定度,心就會散亂,被煩惱所噬,而且沒有禪定就不生神通,沒有神通就難為利他事,又不具禪定就不生智慧,沒有智慧就難得菩提,所以須要具備禪定波羅蜜,要修不凈相來對治貪,修慈悲來對治瞋,修緣起來對治痴,修自他平等來對治嫉,修自他相換來對治我慢,修風息來對治分別。但若不具備智慧度,就不能獲得一切知的果位,因前五度皆為方便,所以須要具備智慧波羅蜜,方能成辦佛果。塔波拉傑引用阿底峽《菩提道炬論》中的話說:「離方便之智慧,或離智慧之方便,二者皆縛系,故智慧與方便,二者皆不應舍。」他強調智慧和方便應該緊密結合而修,不應分離。

第十八章 開示道之安立

塔波拉傑詳細地闡釋了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等五道,說:「此五道,按《菩提道炬論》,最初修習下士和中士道,打下基礎,然後發願行二菩提心,最後勤修二資糧,這就是資糧道;『漸得暖等已』等語示加行道;『當得極喜等』等語示見道、修道和究竟道。」

資糧道包括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加行道包括暖、頂、忍和世第一法;見道包括八忍八智和七菩提覺支;修道分為時間修道和出世間修道,主要內容為八正道;究竟道又稱為無修道,其禪定無斷、堅固、穩定、一味、遍一切。

第十九章 開示地之安立

五道有哪些地呢?共有十三地。初業地,為資糧道分位;勝解行地,為加行道分位;菩薩之一地極喜地為見道分位;從二地離垢地、三地發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極難勝地、六地現前地、七地遠行地、八地不動地、九地善慧地、到十地法雲地等為修道分位;佛地為究竟道分位。

第二十章 開示圓滿佛果

從自性、聲義、分類、三身安立、三身數決定、三身性相、區別等七方面開示了圓滿佛果。

第二十一章 開示佛之事業

用身、語、意無分別來饒益眾生是佛之事業。

塔波拉傑寫作《解脫道莊嚴論》時所引用的主要經論有:《華嚴經》、《正法念處經》、《大寶積經大乘十法會第九》、《方廣大莊嚴經》、《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大般若經》、《般若八千頌》、《菩薩地》、《因緣品》、《施吉祥請問經》、《大悲白蓮經》、《阿難入胎經》、《教授大王乘經》、《父子合集經》、《百業經》、《小正法念處經》、《大寶積經善順菩薩會第二十七》、《月燈經》、《觀世音解悟經》、《佛說法集經》、《大莊嚴法門經》、《解脫經》、《廣釋密意經》、《普賢行願品》、《金剛經》、《金光明經》、《金剛亥母本生》、《准提菩薩陀羅尼》、《律儀二十頌》、《迦葉經》、《妙臂菩薩請問經》、《律典》、《寶雲經》、《遍入天請問經》、《正法白蓮花經》、《慧海請問經》、《慧無盡經》、《施郁伽長者請問經》、《無垢稱經》、《海龍王請問經》、《迦葉古日經》、《智度七百頌》、《零星經》、《八楞伽經》、《大涅槃經》、《小涅槃經》、《梵志請問經》、《羅怙羅般若經》、《中觀小諦》、《示真實性經》、《三昧耶王經》、《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寶性論》、《經莊嚴論》、《寶鬘論》、《菩提道炬論》、《入菩薩行論》、《勸戒親友書》、《俱舍論》、《俱舍論釋》、《中論》、《經莊嚴論釋》、《集學論》、《中觀緣起論》、《釋量論》等。

藏文版下載:http://zigardrawa.org/wp-content/uploads/2014/03/Tharjeen-Book.epub


從修行的角度,《道德經》的內容足夠滿足性命雙修。但如果不參考其他修心修身修德修智的經典(如易經、黃帝內經、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內經圖等),單純從《道德經》領悟內丹的訣竅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

無論如何,《道德經》是完整的經典,從修行的角度,信息量超過《易經》。


觀呼吸,一個孟加拉和尚寫的,


心態:入菩薩行論。 台灣譯本。佛典網站可能有。直接提高宗教情操。可惜就我而言難以實踐。

——————————

好吧,以下是我的私貨。興趣的時候,只講情感,我願意再讀的書:

初學:蓮舟集 卡拉瑪人經

信心:法華經

法義疑難解答:鳩摩羅什法師大義 七十空性論今詮(必須的)

次第:大智度論 道次第

實修: 越塵集 麻叔的老三篇

發心:普賢行願品

死卻偷心:紫薇斗數 了凡四訓 心經抉隱

西方凈土部分: 西方確指 谷響集 念佛圓通章 tw法藏法師

另:我知道前面的個別人事有爭議,但是沒有人能代替讀者自己去作出判斷。


推薦閱讀:

你有過超越自身的「開悟」感嗎?當時是什麼情景?

TAG:身心靈 | 靈修 | 修行 | | 開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