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舊約中的「蘆葦海」是如何被翻譯成「紅海」的?

也就是摩西分紅海的那個紅海,希伯來原文據說是「蘆葦海」,那麼,這一詞是如何被翻譯成「紅海」的?這種譯法最初出現在哪裡(據說是七十士譯本)?又為何會這樣翻譯呢?

另外,新約中的 徒7:36 和 來11:29 兩處經文對應的原文又是什麼,為何呂振中譯本(就假設這譯本真的忠實於原文)中一處是「紅海」而另一處是「蘆葦海」?

呂振中譯本:

【出15:4】他將法老的車輛和軍兵扔于海中;法老特選的軍官都沉於蘆葦海。

【徒7:36】是這個人領族民出來,在埃及、在紅海、在野地、行了奇事神跡四十年。

【來11:29】因著信、以色列人過蘆葦海,像過旱地;埃及人一試,就被吞滅了。

好奇!


實在看不下去 @Daniel Yao 之流的咄咄逼人嘴臉,一個信奉神的人心胸如此狹隘也是醉了,口口聲聲說的是羔羊之言,舌尖吐露的明明是老虎的兇殘之氣。

比如某跑錯地方的匿名的 非基督徒用戶

哦,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知乎什麼時候成了信徒才有資格發言的佈道堂?

既然開放平台,很奇怪為什麼匿名,好慫啊?臉書上,這種情況已經在機制上杜絕了。那慫 為什麼還故意來 主內的聖經問題里 秀門外漢的表面知識呢?

藏在面具背後,肆無忌憚地表達 回答問題,hold不住您對基督信仰的 歧視一偏見,對聖經不敬,傷害信徒的宗教情感;然後隨時伺機等著 繼續藏在面具背後 攻擊那些可能對您提出不同、或反對意見的用戶嗎?

知乎是知乎,臉書是臉書,不喜歡知乎的匿名機制可以回你的臉書去,上個臉書也能上出一種「外國的月亮就是圓」的優越感也算是奇葩了。

匿不匿名是註冊知乎時就賦予我的一項自由權利,無需你來指手畫腳教我怎麼做。我向來不屑以惡意揣測別人,因為我認為一個人的言辭就像一面鏡子,是內心的映照。我很驚詫,也很好奇。一個跟你素未蒙面、無冤無仇的人,何以會隔著網路,會說出如此惡毒的話攻擊人?我只能解釋為,你的內心時刻流淌著一股不自知的傲慢或者說陰暗。

還有陰陽怪氣的一棍子經驗論:

OK,十幾年了,我已然了解大陸這裡的一些網路環境、文化與網民心理。

以及因為不學無術、一知半解拿出來自己打臉的證據!

請參 《丁道爾聖經注釋》,《證主21世紀聖經新釋》,《信望愛注釋》等。上面重點提到的這三部 請重點參閱,可以很好地解決您的疑問喔。非基督徒的 世俗觀點與論據 就不必多看了,不必理會。

我都懷疑你是否翻過《丁道爾聖經注釋》,該書在耶利米書第四十九章是這樣注釋的:

屆時以東人的哀號必遠達紅海。馬索拉經文在此作 yam sup,「蘆葦海」(參:出十三18,等等),該處是一滿布蒲草的沼澤,位於苦湖(Bitter Lakes)和埃及邊境要站紫魯(Zilu)之間的沼澤地帶。這個區域曾被公元前十三世紀的埃及文獻提及,且在蘇彝士運河開鑿時全被變為旱地。

不好意思,丁道爾和我這個「非基督徒的世俗觀點與論據」簡直如出一轍。

知乎,是一個存同求異、兼容並蓄的交流分享平台,來這裡不是聽你打壓異己的一言堂,何況這個問題的標籤里明明寫著「翻譯」、「批判」,為什麼不允許回答的人從文學、考據的角度去交流。《聖經》是人類的大寶藏,衍生出很多學科:神學、歷史學、文學、考古學、政治學、倫理學等等。有的人因學術研究而進入《聖經》,有的人為品評句讀而進入《聖經》,有的人為尋找人生價值而進入《聖經》……大家初衷方法不盡相同,但目的都是一樣的,通過《聖經》讓我們活得更豐滿、更有價值。

「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哥林多後書3:6)

不要因為"自以為得著了主的恩典",就把自己當作高人一等的施捨者,把和你活得不同的人他當作接受者,這叫支配欲。教會中很多熱心的信徒,最喜歡充當他人的靈性、道德、生活方式和人生抉擇上的導師,原因就是他的愛變成了優越感,由此產生了支配欲,也就是保羅講的「愛的「張狂「」。

下面這段話送給你:

4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5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6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林前13:4-8)

原答案

——————

希伯來原文是???-????,讀作Yam
Suph,原意就是「蘆葦海
」。

你說的沒錯,第一個將Yam Suph譯為Red Sea(紅海)的是《七十士譯本》(LXX,希臘語譯本,公元前250年-公元後150年),
作為希伯來文《聖經》最早的希臘文譯本,這種譯法一直被沿用至今,包括中文的思高本、和合本的《舊約》也是以LXX版本為重要參考。原因不可考,我推測是智者們商量光憑一片小泥潭不足以顯現神跡,所以借用不遠處的紅海背景渲染一下吧。

這個問題是聖經英譯中不可迴避的一個話題,我看過的資料里,游斌在2007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希伯來聖經的文本、歷史與思想世界》就提到過「蘆葦海」一詞:

第一個發現這一流俗譯法的是十一世紀的法國神職人員拉西,但第一個改回來的是六百多年後的馬丁路德,他重譯的德文譯本(1521-1531)將Yam Suph改譯為希伯來文原意的「蘆葦海 」,只有十九世紀美國猶太教用的NJPS版舊約聖經才採用了「蘆葦海」的譯法(Sea of Reeds)。馬丁路德的初衷,不是「合理化」釋經,更不是去神話化,而是遵循希伯來原文字義。

Red Sea也好,Sea of Reeds也好,準確的位置如今已經無法考證。據《啟導本聖經》推測,其位置大概是靠近地中海南岸入海口的沼澤地帶(畫圈位置,注意並非右下角畫框的紅海):

文中解釋道:

常翻作紅海(Red Sea)的地點,名稱的字面意義其實是蘆葦海(Sea of Reeds)。無疑,它是南部苦湖(Bitte Lake)及敏撒拉湖(Menzaleh Lake)之間那些滿布葦草的沼澤,即現在蘇伊士運河的河區。雖然埃及和聖經經文都提到這個沼澤地區,但出埃及記十三聯18,十五4、22 等章節所講的地點,不能靠現有知識來確定。

北大本科《聖經概述和導讀》課程教材《希伯來語《聖經》導論》也持這一觀點:

為此,還有網友調侃過:

Robert M. Price on parting the Red Sea:

「Another interesting wrinkle in this is that the Exodus story is obviously—if
you look at it closely—a patchwork, and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had it not be that much of a miracle, because what they cross
is not the Red Sea but the 『Yam Suph,』 the 『Sea of Reeds.』 In the Greek
Septuagint, for some reason, the translators introduced the idea that it was
the Red Sea. Well, the Yam Suph—the Sea of Reeds—is obviously a marsh, and it
says that the Israelites were heavily armed, though in the rest of the story
you hear no more about it, and that when the Egyptian chariots tried to follow
them, the wheels were clogged in the mud, and it implies that gave the armed
Hebrews the advantage, and they won an upset victory. So you still find pretty
pronounced traces of that, and then it got magnified more and more. That
doesn』t mean that anything actually happened, but there is evidence of an
earlier, simpler, non-miraculous version. And that could have happened, but
then you』ve got no movie.」

-----------------------

12.01更新:

至於呂振中譯本不同章節採用「紅海」和「蘆葦海」兩種譯法,我是這麼理解的。

這個版本一直標榜自己「最寶貴的價值,就在於它忠實地從希伯來原文聖經直譯。」據了解,呂振中譯本《新約》是以蘇德爾(Alexander Souter)的希臘文本為初稿的翻譯原本,幾年後也是以聶斯黎(Eberhard Nestle)希臘文本第十七版為修訂依據。

但是注意,只有《舊約》是有希伯來語版本的,而《新約》聖經中除了《馬太福音》,沒有一本是以希伯來語被保存,都是希臘語的版本。

因此,只在《舊約》才有因為希伯來語Yam Suph而出現「蘆葦海」的翻譯問題,《新約》中的希臘文「紅海」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名稱了。

故而:

【出15:4】屬於《舊約》,參照希伯來語原意,譯為「蘆葦海」。

【徒7:36】、【來11:29】屬於《新約》,參照希臘語原意,譯為「紅海」。

-----------------------

12.02更新:

這要視呂振中參照翻譯的文字和他本人的理解而定,我沒看過蘇德爾和聶斯黎兩個版本,無法幫上忙。姑且歸於一時勘誤,因為以一人之力擔譯,呂振中譯本並不完美。1963年4月,海外聖經公會在香港召開了一次研討會,對他的譯本早已有一句定論:

由於語言風格和句法規範,此譯本不宜由聖經工會出版。

其中,他的人稱、地名譯法最受爭議,也缺乏相應的注釋。

舉個例子:

《雅歌》2:17

欽定本:Until the day break, and the shadows flee away, turn, my beloved, and be
thou like a roe or a young hart upon the mountains of Bether.

和合本:我的良人哪,求你等到天起涼風 ,日影飛去的時候,你要轉回,好像羚羊,或像小鹿在比特山上。

呂振中版本:我的良人哪,求你來回跳躍,好比澄羚羊或小鹿仔在有裂罐的山嶺上,直到天吹涼風 ,日影飛去時候。


有充分理由表明,譯作「紅海」的聖經原文可能指整個紅海,或可能指紅海北部的其中一個海灣。(出10:19;13:18;民33:10,11;士11:16;徒7:36)耶和華施行神跡,使紅海的水分開,讓以色列人從乾地上走過去,卻把窮追不捨的法老和他的軍隊淹沒在海中。(出14:21-15:22;申11:4;書2:10;4:23;24:6;尼9:9;詩106:7,9,22;136:13,15)聖經的記載使用了希伯來語yam(揚,意思是「海」)和yam-suph?(揚-蘇弗,意思是「長滿蘆葦或燈芯草的海」)。根據「揚-蘇弗」的字面意思,有些學者認為,以色列人過的只是一片沼澤地,如比特湖區一類的地方,而不是紅海(主要指西面的蘇伊士灣;另一些學者認為以色列人很可能是從蘇伊士灣走過去的)。可是,值得留意的是,以色列人所過的那片水域,足以把法老的軍隊淹沒。(出14:28,29)這樣的事不可能在一片沼澤中發生。另外,使徒行傳7:36和希伯來書11:29記述以色列人過紅海一事,使用了希臘語片語e·ry·thra? tha?las·sa(埃里特拉·塔拉薩),意思是「紅海」,由此表明以色列人過的不可能僅是沼澤地而已。(見出埃及)歷史家希羅多德(公元前5世紀)也曾使用同一個希臘語片語,但所指的不是一片沼澤或一片小水域,而是指「印度洋」,也就是紅海所在的海洋。(《希臘語英語詞典》,H.G.利德爾和R.斯科特合編,H.瓊斯修訂,牛津,1968,693頁;見比哈希錄)


請參 《丁道爾聖經注釋》,《證主21世紀聖經新釋》,《信望愛注釋》等。(略)

這些是原文聖經研究比較嚴謹紮實的 聖經學者與解經家 的 比較權威經典的 研經查經注釋資料。

我已經專門查閱 出埃及記13章 18節的 幾十部常用查經注釋資料,上面重點提到的這三部 請重點參閱,可以很好地解決您的疑問喔。

非基督徒的 世俗觀點與論據 就不必多看了,不必理會。比如某跑錯地方的匿名的 非基督徒用戶。

那些世俗的價值觀、研究方法論、論點、論證、論據、價值導向 等絕大部分都已經偏了。

不合公允,偏離聖經真道,也未有敬畏上帝的心、真正信仰純正、嚴謹、忠於聖經原文本意、合神心意、合乎中道、榮神益人 的果子。

既然開放平台,很奇怪為什麼匿名,好慫啊?臉書上,這種情況已經在機制上杜絕了。那慫 為什麼還故意來 主內的聖經問題里 秀門外漢的表面知識呢?

藏在面具背後,肆無忌憚地表達 回答問題,hold不住您對基督信仰的 歧視一偏見,對聖經不敬,傷害信徒的宗教情感;然後隨時伺機等著 繼續藏在面具背後 攻擊那些可能對您提出不同、或反對意見的用戶嗎?

其實,如果既然您自知自身hold不住自己的自義、對基本HR 與其他宗教信仰的不尊重,不如先安靜一下 不發言,—先耐心看看 主內 聖經學者,講員,同工,神學生,長老,牧師等 對於此聖經問題的 解讀、見解或觀感 更好。

謙卑的人有福了。—四福音·八福。

OK,十幾年了,我已然了解大陸這裡的一些網路環境、文化與網民心理。

先去吃飯,回頭再來細細補充。


哪怕像之前有自由派說的那樣什麼退潮水深不過膝蓋等等,那這個神跡更大,這樣深的水就覆沒了法老全軍……在過之前摩西和百姓的反應同樣可以推斷是人本來過不去的,原文也是如此就像一些朋友回答的那樣


推薦閱讀:

《聖經·舊約》中該隱的妻子是從哪來的?

TAG:聖經 | 基督教 | 翻譯 | 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