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是否會成為一個國家發展的阻礙?

比如中國,身邊很多同學總是說,如果中國人口少,就會是發達國家,人太多是負擔什麼什麼的,把原因總是歸結到人口上面。但是我之前在知乎看過一篇文章說,中國之所以有現在的成就是因為人口紅利等原因,人口並不一定是阻礙因素,反而有利。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人多,利用好是資源;利用不好,則是動蕩之源。

現在批判計劃生育的學者,其實都是有意無意把一切建立在「充分就業」的基礎上的,但做到這四個字又談何容易。

法國2005年總的失業率是9.6%,在93省年輕人的失業率高達40%,當時發生的蔓延全國的騷亂與此有密切關係。

突尼西亞失業率超過了20%,其中15—29歲的年輕人失業率可能超過了30%,而據英國媒體報道,突尼西亞年輕人的失業率實際上達到了驚人的52%。後果就是引發了茉莉花革命,至今整個社會仍處在動蕩之中。

如果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成功,即使進入老齡化社會,由於處於國際產業分工上游,每個勞動人口的勞動產出效率有較大幅度提高,那麼仍舊可以養活養好那時的老人。

要是中國經濟停滯不前,20年後有再多的年青人,也不過是增加了更多的憤怒中的失業青年而已。


如果我們定義人均收入水平為是否發達的指標的話,人口的增加一方面會增加總產出,增大分子;另一方面也會增大分母,攤平人均收入。

人口對發展影響的關鍵,就在於人口增加能否帶來足夠多的產出增長,以至於使得分子增大的效應能超過分母的增大。如果我們假設人口結構不變,那這個問題就相當於勞動的邊際產出(增加一單位勞動導致的總產出增加量)和人均收入相比,哪個更大。如果前者比後者大,那人口的增加,就非但不會成為增長的阻礙,反倒會成為增長動力來源。

在一個農業社會當中,因為土地有限,人口的增加帶來的總產出增加是十分有限的,而且人口越多,勞動的邊際產出就越低,人就越成為增長的負擔。這是馬爾薩斯的預言。可能也是很多未能完成工業化國家的現狀。

但在完成工業化,有足夠資本積累,人的受教育水平也相當高的國家,勞動的邊際產出是可以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的,此時人口就是發展的財富而非負擔。某些情況下,更多的人口還會帶來規模效應,進一步促進發展。

所以如果對一個尚未完成工業化的窮國來說,人口過多是不好的。有觀點認為工業革命之所以會在西歐爆發,部分原因就是因為此前的黑死病減少了當地人口。但對一個已經相當發達的國家來說,人口就很有可能是財富而非負擔。再考慮到與發展並存的生育率降低,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或多或少困擾於生育率過低也就不難理解了。

為什麼我們以前這麼強調人口過多對增長的負面影響,而現在反過來開始逐漸意識到它的正面作用,我相信跟這麼多年的發展下來,基礎設施、技術進步、受教育水平不斷改善,使得我們的勞動邊際產出日益提高是不無關係的。

當然,就算這樣,環境本身給人口和發展設置的上限依然存在,但一方面,至少目前我們還未觸到這個上限;另一方面,技術在不停進步,這個上限內所能容納的人口和發展程度是在提高的。樂觀點說,或許在觸及上限之前,技術進步就能允許我們移民太空了呢。

順便 @李紹唐博士,少數富商或娛樂圈人士較高的生育率並不改變發展降低生育意願的現實。影響生育意願的不是財富,而是對生育收益與成本的權衡取捨。少數富商或娛樂圈人士有資本承擔生育不可避免的時間成本,但對占人口更大比例的人群來說,這個成本隨著發展會變得越來越難以承擔。


作為國家算平均水平可能會,但是個人要致富你是無法阻擋的。中國千萬資產有超過100萬人,並且已有2億人跨過中等收入標準,進入高收入國家水平。

中等收入國家標準:

按照世界銀行的分類,人均國民收入(GNI,基本等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低於每年1006美元為低收入國家,高於12275美元的為高收入國家,介乎於兩者之間的為中等收入國家。目前世界上有86個國家或地區屬於中等收入範圍。

人均GNI約等於人均GDP,考察中國人均GDP數據。2014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2275美元城市:

這裡大家可以驚喜的看到,中國已有48個城市、超2億人進入「高收入區間」。排除克拉瑪依、大慶這樣的資源型城市,還有深圳、無錫、蘇州、廣州等33個城市,這些城市總人口超過2億。如果把這些城市作為「國家」,這些「國家」的2億人已經過上發達國家生活。


把人視作單純生產要素,就不配成為發達國家。經濟危機牛奶可以倒奶牛可以殺,想必人一過剩也是清理了就是了。簡單追加生產要素,不論資本還是人,都是無益於發展質量提升的增長。

另外一個一窮二白資本極貴勞動力極廉價的國家(比如滿清)某種程度上說發展奴隸制經濟比發展資本主義工業化適宜得多。追求所謂「人口紅利」,無非是靠追加勞動力壓低工資水平維持一種低水平的競爭優勢。鼓吹人口紅利者只想這國人民一半打工一半赤貧,就別想做發達國家了哈。

至於說歐洲日本為什麼密度大還鼓勵生育?因為發達國家普遍資本過剩。資本主義維持增長和利潤需要持續擴張,當消費結構缺乏更新,消費人口增長停滯而消費飽和的時候,資本便會陷入邊際效益遞減,追加投入變得無意義。就好像基建完善的新城需要導入人口一樣,他們就需要鼓勵生育了——畢竟技術進步帶來消費革新不容易。至於中國么,還不配——我看到某些地方農村的破敗基建的糟糕以及大量百姓購買力的低下,就知道老齡化再嚴重距離消費挖潛結束都還早得很。

我做夢都想看到人口紅利這種東西徹底消失的一天。也就是國民終於不被當做單純生產資料的一天。我以這種低水平競爭力為恥,謝謝。國內的老少邊窮地方拿去這種競爭力好了,越南東南亞拿去這種競爭力好了。

ps:附舊文一篇。http://m.weibo.cn/2836426907/3809546957071714?uicode=10000002featurecode=10000085mid=3903433377240163luicode=10000003_status_id=3809546957071714rid=12_0_0_2666479412963347112lfid=100103type%3D401%26q%3D%E4%BA%BA%E5%8F%A3%E7%BA%A2%E5%88%A9%26t%3D0lcardid=weibo_118_1_1_12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人口當然是紅利,但是人口紅利其實是剝削勞動力得到的。

你說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周工作六天,七八個人擠一個宿舍的人口是不是紅利,那是,只要外貿需求繼續強盛。

但是每天工作八個小時,每周工作五天,每人住一個花園小別墅開車上班的人口是不是紅利。

抱歉,對於目前的中國來說,還真不是。


在資源許可的條件下,當然是人越多越好。

人多好乾活,人少好吃饃。當人少的時候,你會發覺你想幹什麼都難干成,一個人不能劈開當兩個人用。

一個國家如果只有100個人,這個國家能出現科學家、工程師、精巧的工匠不?很難。人越多,分工就可以越細,就越能出成果,出人才。

一個小國家,能建成幾個工廠就不錯了,想搞完整的工業體系,幾乎不可能。

蘇聯解體後,工業體系也隨之解體,有的小國只得到幾個工廠,這樣的工廠離開體系幾乎就無法開工。把人的胃拿出來它能單獨幹活不?所以這些小國的經濟,也包括朝鮮的,都一落千丈。但是人家就是願意分。管你老百姓怎麼樣呢,反正我資本家,我當官的日子好過就行。


如果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錢買的全部是鑽石和黃金。但是在這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面。僅僅居住了10個人。這10個人的國家,無論怎樣發展算不算髮達?


如果把一個國家人口當成一個人的身體來看就好理解多了,人口多的國家就如渾身都是肉的人。發達不發達可以說是肌肉比例大不大。

像中國,就是一個超大胖子,練肌肉非常快,但練到渾身肌肉很久;像大多數的發達國家,可以說都是精瘦精瘦的。從這個角度看,人口多確實是負擔,但好處更多,除了美帝外哪個發達國家能跟中國這胖子硬杠。所以說關鍵重要的是總體戰鬥值,一味瘋狂脫水減肥估計就得送醫院了。(醫院中的發達國家)


這種涉及到歷史規律和國家政策的討論是危險的,希望這個答案可以多活一段時間,各位手下留情,結論在最後黑體字。

不管是農業也好,工業也好。他們都是有生產函數的。也就是說,在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一種要素的提高所帶來的總產出的提高是有上限的。在農業時代,一塊土地上的產出很容易就達到了上限。三個人耕作有這些產出,三十個人耕作幾乎還是這些產出。在這種情況下,多出的二十七個人就成了經濟發展的阻礙。古中國帝國為什麼逃不出先治後亂三百年輪迴,就是因為在達到土地產出的極限之後,人口還在繼續增長,超出了負荷極限。這時候就需要一場戰亂來消耗掉多餘的人口。對現在的中國來說,農業人口遠遠大於農業所需人口,所以人口多負擔重並不是胡說八道,指的其實是這些消耗在土地上卻不能提高土地產出的農業人口。

至於工業也是一樣,也有上限。但是現在的中國的工業人口遠遠沒有達到工業需要人口。在這種情況下每多加入一個人口在投入里都能提高相應地產出,所謂的人口紅利就是指這些工業人口。

所以對於一個現代國家來說,人口當然不是越多越好,否則印度早已世界第一,我國也就不用計劃生育了。對於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傳統農業國家,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把農業人口轉化成工業人口。這並不很容易。

首先,必須打破人身依附和陳舊觀念,使得人口可以相對自由的流動。這一點有些國家是通過廢奴來實現的,有些國家是通過分田實現的,中國是通過消滅地主階級和打破禮教制度實現的。印度沒能實現。

其次需要教育,工業人口需要的平均素質遠高於農業人口。改開以來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之前的工業建設,但更重要的是大量大量經過基礎教育的,可以轉化成工業人口的勞動力。之前的上山下鄉,其實就是工業基礎建設沒跟上人口教育建設,教育出工業人口可是實際用不了這麼多,只好再把他們送回土地里去。這裡需要一提的是日本和德國,不知道諸位記不記得歷史課本在介紹這兩個國家的崛起時都強調過,極端重視教育。這點我國做的差強人意,雖然比不上德日,至少九年義務教育還是普及了,印度再次呵呵。

最後,是壓榨農業。這裡涉及到原始積累,不細說。簡單地來說就是先發國家可以壓榨殖民地,後發國家就只能壓榨自己。只有把農業生產弄得幾乎無利可圖,才能把大批農業人口從土地里趕出來,成為國家發展需要的工業人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河南,怎麼就這麼窮,怎麼就發展不起來。事實是,國家要求他就只能落後,就不能發展起來。這裡涉及不易公開討論的XX內容,略過。

總結一下,當人口被束縛在土地上,無謂消耗而不能增加產出時,這種農業人口是經濟發展的阻礙。當人口可以自由移動,並受過基礎教育,可以投入工業生產以增加產出時,這種工業人口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討論歷史問題一定要有歷史的邏輯,否則很容易陷入「別人怎麼樣,我們如果怎麼樣就一定怎麼樣」和「直接吃第五個饅頭就飽了,前四個豈不是瞎折騰」的陷阱。


會,大部分的發達經濟體人口,比香港還少,比韓國還多的發達國家,是百年前的列強。


這要看是什麼人——受過【合適】訓練的人口,是人力資源。

否則,就是過剩人口,是累贅,甚至是垃圾——還是不好處理的垃圾。

——————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你可以嫌我說話難聽,但自欺欺人當鴕鳥就是你的錯了。


現在的人還是不習慣用辯證的思維看待問題呢。你朋友的說由於人口拖累導致中國不能成為發達國家(誰TM想成啊?他有病啊?高層天天在想怎麼拖下去呢)與中國利用人口紅利帶來快速發展並不矛盾。

計程車司機罷工,要求政府不能放開計程車市場,因為車少他個人才有生意啊。但計程車業則會蕭條。人口多,個人弱,集體強。

從收入上講:

人口龐大給中國儲備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由於人口多,這些勞動力很廉價,這樣在國際上就取得了價格優勢,吸引大量投資,同時有取得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的機會。開啟了「made in China」的時代。但同時,你看清了,廉價勞動力啊!說明這些勞力收入很低。而目前發達國家的評判標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均GDP或者人均國民收入。中國有大量人口,而產生廉價勞動力,既是中國快速崛起的優勢,又是中國成為發達國家的阻礙。你看,它們不僅不矛盾,還是必然共存的。

人口多,既容易使國家繁榮起來,但又給「讓每一個人都過得好」造成很大困難。

其實這邏輯很簡單,人越多,競爭越大,人均越差。人越多,力量越多,集體越強。但人又依賴於集體,而集體不只你一個,人太少,集體太弱了,在與其他集體的競爭中敗下陣來,你肯定過的更糟。

從人口結構和社會需求上講: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的人口的的確確給我們造成打龐大的負擔。在經濟不發達的社會裡,就業崗位少,人口多必然造成很大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吃不飽飯,特別是在農業國轉工業國的過程中,工業的崗位需求比農業小得多,機械化生產不需要太多人,那多出來的人只能失業,消耗社會財富而不創造,這不是負擔是什麼。同時人口結構差,很多人沒有文化,能創造的價值很有限,能創造的價值低於他的所需,他就是社會的負擔。所以把「計劃生育」一棒子打死是絕對錯誤的。而現在為什麼開放二胎呢?有人居然覺得開放二胎是對計劃生育的否定,這很愚蠢。脫離社會背景談政策都是耍流氓。老齡化是一個方面,但更多的是因為目前中國經濟發展較快,崗位需求也在增加,同時教育普及也越來越廣,人均能創在的價值就在變多,這時候人口當然多點好。


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

以工業革命為界限

工業革命之前一直處於生產力短缺狀態, 基本上不存在有產品, 沒市場的情況

工業革命之後,由於生產力的幾何級數大發展, 幾乎任何的產品的生產, 只要有足夠的市場來消化, 產量都不再成為瓶頸了.

因此, 世界經濟的核心問題就從生產能力轉變為了消費能力了. 市場在哪裡, 市場有多大變成了發達與否的關鍵了.

而人口, 其本身作為生產者的價值, 已經隨著技術大發展的因素, 價值變的很低了.

而作為消費者的價值則變得無比重要.

但是一個個體的人, 其消費能力的差距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比如一個僅能保持溫飽線的貧民, 和一個小資, 和一個巨富, 消費能力是有天壤之別的.

結論:

人多不是國家發達的阻礙

每個人*每個人的消費能力 是國家發達的決定性因素

這就是為什麼分配, 成為現代經濟中如此重要的一環, 只有產生巨大的中產階級, 才能基本實現產銷平衡, 經濟循環才能健康發展.


本來 @馮晗 這樣連自由派的觀點都沒講全的答案我是不屑於回復的,不過居然在知乎推薦里看到了,那就只好打臉了,當然主要是打知乎的臉咯:

  • 馮晗同學說的很好聽:「少數富商或娛樂圈人士較高的生育率並不改變發展降低生育意願的現實。影響生育意願的不是財富,而是對生育收益與成本的權衡取捨。」原來你生娃是為了有收益啊?生物的本性繁衍都被你生存的成本給壓著了,你這發展還有什麼可得瑟的,明顯如我下文所言,發展的不夠。
  • 馮晗同學以及自由派經濟學家另一個想當然,喜歡拿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過渡期機器生產代替人工創造更多的崗位說事,憧憬著科技發展一定可以容納更大的人口。那麼我很好奇你怎麼不拿王朝末期無法養育百姓發生戰爭來舉例子呢,很明顯後者才是人類歷史的主流。能夠媲美機械工業革命的核聚變遙遙無期,你還是回到現實看看正在發生中的失業或隱性失業潮吧。中國這幾年的發展,明顯是被人口所累不得不追求8%以上的低質量發展,而非高速發展的經濟,勞動力供不應求。根據歷史分析現實可以,刻舟求劍要不得!
  • 馮晗同學以及自由派經濟學家另一個想當然,喜歡講美國人口從2億漲到了3億,然後就中國人口16億也沒問題,呵呵,不看看同樣的土地,同樣的土地,中國14億人,歐洲7.5億人,美國3億人,他們這樣的人口失業率尚且高,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轉移到窮國後這麼多人做什麼有沒有想過?
  • 自由派經濟學家另一項胡扯,喜歡那日本經濟和俄羅斯經濟說事,渲染他們經濟不行是人口不夠。不看看俄羅斯是經歷了經濟休克,日本是經歷了經濟泡沫破裂。當初如日中天的日本電子半導體產業因此衰落,人才流失大量流失。後面三星崛起,蘋果崛起,中國電子產品爆發,同時台灣半導體業繁盛。活被人搶了,日本不停滯才怪。

以下是我的答案——————————————

超過一定程度(比如中國)當然是負擔(當前社會)。

——————

目前到處是自由派經濟學家,嘴裡說的都是人越多越好,甚為可笑。但想想也對,自由派經濟學家是給大資本與跨國資本服務的,人越多,他們就可以獲得越多的勞動力,勞動力過量供給,資方就可以予取予求,勞動力賺了錢之後又會去消費,於是為資方提供了更多的客戶,他們當然不會管人多了單人消費能力可能會降低,只要消費總量緩慢增長就可以。

——————

回過話來,談為什麼目前工業與科技水平下,人口太多是負擔:

  • 第一產業農業的產出是有限的,能夠吸納的就業也是有限的。因為適於耕種的土地是有限的。中國目前養活13.7億人已經是透支種子能力與土壤肥力的結果(特彆強調,轉基因不增產),農業用地還面臨著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壤重金屬污染、工業用地搶奪、退耕還林還草、缺灌溉水源等問題,未來養活16億人口壓力不小,因此才推動土豆主糧。對外購糧的想法在一個批老茅18億畝紅線觀點時已經被大家說爛了,世界範圍內也沒有許多餘糧,不贅述。
  • 第二產業工業中的基礎工業的產出是有限的。即資源開採業,包括能源產業。常見的結構材料鋼、鋁、鎂,導電材料銅、銀、金,功能材料添加劑稀土元素,資源量都是有限的,即便部分儲量較大或可以回收,過量開採及回收的成本都是社會難以承受的(對下游產業產生打擊)。能源資源方面,主流能源石油、煤、天然氣、核裂需要的鈾都是有限的,光伏產業雖然是可再生能源,但需要土地,並且成本仍高。石油、煤產業的下游化工業對上游的依賴自不待言,而衣服、玩具、塗料、膠水等等,都來自化工業的產出。任何工業的發展,都依賴能源與材料這樣的基礎產業,因此產出也是有限的。

(題外話,美國目前仍是非常強大,雖然武力值相對降低,但靠著頁岩油氣產業一手掌握能源、一手掌握糧食,並且通過金融業手握定價權。比如俄國剛通過出兵敘利亞使油價升高些,美國宣布加息預期升高便把油價打了回去)

  • 第三產業服務業主要是為第一產業第二產業配合的,其次是為三個產業的勞動者服務。第三產業無法獨立產出,他們的產出其實屬於第一第二產業的一部分,雖然服務業的產值看著很高。比如隨便一種礦物開採企業,它需要銀行的貸款,需要保險服務才能拿貸款,還需要法律服務,諮詢服務。整個盤剝之後企業手上的利潤當然比不過服務業的總和,但一旦沒有了開採業,一切就都沒有了,第三產業發展的規模,仍是因前兩個產業的規模受限而受限的,不可能無限發展。
  • 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中國在這方面體驗很深了吧,空氣的嚴重污染、水污染以及地下水位的連年下降、城市垃圾無處堆放(老百姓還怕燒了污染)、土壤重金屬污染等等,都是工業大發展與人類生活水平提高帶來的後果。

——————

再談談所謂的中國依靠人口紅利大發展

本來中國過多的人口是負擔,但正逢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全球化給這些人口找到了一條出路:為全世界供應勞動密集型產品:紡織,玩具之類的小商品,技術含量較低的工業品等。靠著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吹高房地產價格透支老百姓消費能力,中國達到了目前的GDP水平。那麼這種情形是有前提條件的:

  • 勞動力具備了基本的素質:識字,淳樸
  • 勞動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為了賺錢不會家,也沒有因為信仰必須停工這一說。修高樓、開煤礦、建高鐵乃至12小時從事枯燥的工作,都需要這樣的人(阿三能做到嗎)
  • 勞動力保障費用低,不論農民工、還是下崗職工,需要為它們支付的養老保險以及工傷費用都非常非常低
  • 在此期間沒有糧食供應問題
  • 在此期間沒有政治穩定,沒有動蕩、戰亂
  • 在此期間各國對中國開放市場

那麼目前來看:

  • 過去的路已經走不通了。工商用地價格飆升,人民幣升值,新的勞動力已不再不怕苦不怕死為血汗工廠服務等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必然向那些為了錢不要尊嚴不要命的國家轉移,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也非常之快(以光伏業為例,太陽能電池片目前都是自動焊接;玻璃鍍膜企業使用機械臂翻轉玻璃;中間產品都是機械流轉不用人力;北京人民電器的匯流箱生產80%由機械臂完成。全行業用人量應降一半以上)。可以看到,蓋高樓這樣的體力活,目前仍是中老年農民工在干,年輕人寧願少賺點,也不願拿生命去冒險了。

另外,這種中國從事中低端產業,歐美從事高端產業,窮國弱國只能提供原材料的分工也是不合理的。窮國也該有自己的工業,有所進步。

  • 新的路用不了這麼多人。告別勞動密集型走向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是不需要這麼多人的,工廠工業規模再大,研發設計人員都不會太多。平時所謂的服務業吸納人口,那也就是快遞、電話網路客服這樣的低端服務業,律師、會計、諮詢師這樣的職業,一個人就可以為大量的企業服務。08年危機的時候,大量的應屆生就業是靠國企的過量招人來完成的,不過現在國企又要提高效率,又要私有化,未來這條路是走不通了。
  • 人多,是不可能通往高人均收入的,除了上面說的高端產業用不了這麼多人,資源與環境也承載不了這麼多人的高端生活,美國人歐洲人也都明說了,中國人是不能都過上他們這樣的生活的,否則人均也排這麼多碳,地球就要完蛋。中國需要明白,人均收入無法有效提升情況下的GDP總量第一,只是一個虛名,胖和壯是兩碼事。

———————

最後,按照我如上的描述,只要糧食夠,機器人生產和服務,適度延長退休,養活退休的老年人其實還不算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何解決將來年輕人的失業問題。如我之前所述全面放開二孩會出現哪些社會現象? - 李紹唐的回答,中國需要根據資源與工業的承載能力,去尋找合適的人口範圍,計劃生育,還需要升級為高的層次。另外吐槽一下認為經濟越發展人的生育意願越會降低的觀點,你們看看富商們有條件哪個不是生多個孩子,文藝圈同樣,生育意願低的都是發達城市裡被束縛在工作上的打工仔,他們的收入無法匹配城市裡體面的生活,所反映的仍是經濟發展程度不夠或者發展的暫時不合理。


【有,而且這個阻礙是死穴】

總有人扯什麼核能,新能源開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如果真這麼好,美國為什麼要立「中國威脅論」?我以為,美國搞「中國威脅論」的很大一個核心理論就是:

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即中國崛起到美國那樣或接近的時候,應該也不長,最多半個世紀),中國將會逐漸成為堪比美國那樣的超高能耗,資源消耗的大國,而世界上無法養活兩個如此的超級大國,戰爭是爭奪資源的終極手段,所以戰爭必然爆發。

還有一個數據(不知道真假):

美國現在消耗的資源佔全世界的百分之50。

如果這是真的,而美國不會輕易被中國打輸的話,那麼中國以其13億(最保守了,未來達到20億也有可能吧)人口,怎麼可能會變成發達國家呢?

要麼美國垮掉,要麼美國不垮,那其他小國都得死。

但這是不可能的,成為(美國那樣的)發達國家所需要的代價只有要麼銳減本國人口,要麼銳減他國人口。

當然,可能還有最後一個終極方式:

給他國人口灌輸xxx人的思想…

======分界線=======

Ps:

中國人口多確實帶來人口紅利,中國經濟奇蹟,人口確實功不可沒。

但是瓶頸是很快的,

照這樣下去,就算經濟增長不放緩不停滯,也會來一場三戰。

中國要是贏了,征服了世界,擴張了疆土,中國就可以順利成為發達國家。(這時候人口好像不再是問題,想想日部落帝國)

可是現在這個軍事模式,經濟形式下,誰願意打仗呢?


就目前來看,除了資源型發達國家之外。

要想成為能夠穩定發展不會輕易被國際局勢左右的發達國家,人口多是必要條件。

如果中國人減少到一兩億人,絕對不會變成發達國家。反而是變成一個戰亂四起的國家。

估計連中東部平原地區都保不住。

發財不是每天想著把自己兄弟都殺了自己就一個人繼承家業了。

要想到,要不是兄弟多,自己連這些家業也保不住。遲早被村裡惡霸把家業搶了然後給人當長工。


人口在國家層面上,是承載資源的市場,也是生產資源的來源。所以,一個國家是否發達,人口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如何組織利用人口才是關鍵。否則以人口計算,印度的經濟發展應該不比我們差多少。

另外,題目中所說的人口紅利,指的是適齡勞動力,而非總人口。這是人口結構方面的問題,而非簡單的數目字。



發達國家指的是高人均GDP的國家,從這點來看,人多的確會阻礙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為發達國家的速度。(人口紅利指的是GDP總量的紅利,對人均GDP的發展沒有推動作用)

假設一個人口小國是GDP為人均1萬美元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只有10萬人,那麼假如美國轉移生產線,在這個國家建立一個年產值10億美元的工廠,那麼第二年這個國家的人均GDP就會變成2萬美元,跨入發達國家。假如同樣的年產值10億美元的工廠,建到10億人的印度。。。恭喜你印度人的人均GDP值增加1美元,基本沒有影響。

此項對比說明,人口小國因外來援助而發展的難度非常低,日本,新加坡,台灣等都是這麼發達起來的,跟他們自己的自立更生關係不大。


人口紅利就是,有超額的勞動力可以維持上層超額的利潤。

在發達國家,下層勞動力也不是不夠,而是對上層而言溢出量不夠。所以移民國家裡,反對移民的多是下層。


推薦閱讀:

現代國家政府整體之間的水平差距有多大?
應該如何理性看待中國漁船被阿根廷擊沉?
如何簡單理解毛澤東鄧小平理論及馬克思主義?
傳播謠言獲罪和言論自由是否衝突?
韓國的「利敵罪」,算不算侵犯言論自由權利?

TAG:生活 | 政治 | 中國經濟 | 人數 | 發達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