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什麼樣的學生會去私立大學?

我指的是較有名的,比如東吳東海什麼的。原諒我知道的私立大學不多。


成績好的當然是去台成清交等一系列序列靠前的國立大學,成績不好的就去私立。私立是什麼概念呢? 學費比台成清交相對昂貴,可是台成清交因為是公立的,佔有政府資源多,不管是師資、還是硬體設備,都比私立好太多了。

這導致了成績不好的的人,去念不被認可的糞校,完成階級流動的機會更少了。而念私校的是什麼人呢?是成績相對考不上國立序列靠前學校的人,這部分人裡面很多都是資源匱乏的。從小的資源匱乏,作為其中一個變因,影響了他們成績跟不上,到了大考,考出來的成績自然也只能去念糞校。

結果是很矛盾的,越窮越貧困家庭出身的孩子,花越多的錢(就學貸款)去念幫助有限學費比較昂貴的糞校,而成績越好家庭資源越富足的,也不用貸款,念的是學費比較省,又比較有幫助的國立學校。

高中上大學這階段有花錢去補習,找一個比較有技巧教怎麼讀書,或者猜題比較準的補習班的孩子,跟那種也許還要打工去貼補家用的貧困生比起來,那真是簡簡單單,輕輕鬆鬆就能考進排名靠前的學校。

這邊說的私立跟國立,一般只在大學階段如此。初中學的時候,不少私立學校,反而是有錢人在念的。

所以在台灣什麼樣的台灣學生會去私立大學? 大考成績分數序列靠後的會去私立,私立一般爭取成績好的學生還會給出較高額的獎學金,什麼人缺獎學金?家境不好的學生比較需要獎學金,當然,私校裡面也不見得都是家境不好的。連勝文就是一個好例子,但以統計來看,家境不好,大考成績不好,人生也不太能見好的學生去私立大學。

台北市有個大安區,裡面出來的孩子,入取台大的機率高的要死。

三十多年前,台灣還沒甚私校的時候,我姑姑成為老家那間高中第一位考上國立大學的學生,

那時候我家在經濟起飛,我爹叫她高三整年都不要去學校,那時我父母都已經在工作了,出錢讓他去補習班待一年。我爹跟我說,那時候學校寄一堆曠課單到家裡來,說在曠下去就要退學了。爺爺奶奶擔心的要死,我爸跟他們說,去他媽的學校,我們老家那間高中就沒有人能考上大學過。置之死地而後生,只要考上了,那間高中就不會把姑姑退學,反倒成為他們教學卓越的業績,事實證明,果然如此,呵呵呵。

後面幾年私校大開,偶爾經過那間高中,即使現在少子化,國立大學已經很容易考了,還是能看到他們的上榜單大部分都是私校。

台灣私立大學裡面的學生,以相對比例來看大部分都是經濟狀況不佔優,成績比較不夠的。

不是私校生的素質或努力的問題,是條件的問題,學生家庭的經濟基礎是一個要素,做為一個唯物主義者,我是這樣去理解的。

我大學的時候有交個女朋友,剛好是題主說的東海大學,念法律的,他祖父是跟國民黨過來的老兵,父母是工地粗工,有個哥為了那份薪水,當了幾年職業軍人,家裡狀況也不怎麼好。父母主要收入在工地,公共工程需要的勞動力是主要收入來源。他們的薪水時常受到拖欠,承包工程的都是一些地方上的垃圾議員,在他們那個縣,主要是民進黨的敗類。

他們不是什麼退官退將的後代,在夾縫中求生存,就只是跟國民黨敗退來的小兵而已。

台灣有些國民黨退官退將的後代,這些叫做高級外省人,陳水扁,蔡英文之流,那叫做高級本省人。

他們把持了台灣的政局,按現在台灣階級流動的趨勢,以後他們也會繼續把持政局。這些人大部分都不會進入本島的私立大學。

阿扁絕對不是什麼三級貧戶..他大伯就是大地主,我爹小時候住的破房子還是跟他大伯家買他們不住的呢...我家才是三級貧戶 呵呵


我大學是念私立淡江大學

之所以考上私立,就是因為高中愛不念書,以學力測驗(不是聯考)成績申請,經面試後錄取。

台灣考大學分為兩個考試,第一個是學力測驗,難度較簡單,成績為分級制,最好75級分,考後憑成績經由學校推薦或是個人申請到各大學面試,順利的話就可以錄取;另一個是指考,也就是考試,成績定生死。

時間上是學力測驗(2月)早於指考(7月),而且較簡單,面試表現也比較靈活,所以我一開始就鎖定學力測驗做為考大學的手段,後來順利錄取。

淡江有所有私立學校的缺點,也就是認真花時間念書的人少,大部分都在玩社團、打工、打電玩及談戀愛,所以課外生活比較精彩,而相對有在念書的人就會受到老師較多的關注,投注在你身上的資源及時間也比較多,像我本身在大二結束就開始做專題研究,老師幾乎是一對一教學,後來靠專題及成績,以面試考上成功大學研究所,還有個同學大一就參加物理系的專題研究,後來考去史丹佛了。

所以私立學校有好有壞,校方本身知道做學術研究比不過國立金牌大學,所以就賭多元化發展,就我現在畢業五年後來看,許多同學靠大學找到的興趣或是人脈去找工作甚至是創業,還真的是賭對了。


轉載兩篇文,可能文不對題。

一、念不起台清交!高等教育成弱勢生得不到的「奢侈品」

弱勢生進台、清、交等頂尖國立大學,竟難如登天。今年大學個人申請入學及繁星推薦第八學群(指醫學系)招生昨放榜,低收入、中低收入的經濟弱勢生僅4成考上大學,比一般生錄取率52%低不少;其中弱勢生進國內11所頂尖大學僅136人,更是鳳毛麟角。教育中的階級世襲問題,我們不得不注意。

相關新聞:頂尖大學弱勢生比例低,窮學生不易讀好大學

中時報導,弱勢生因為家裡提供的資源較少,在學校學不好,也無能力去外面補習,在升學上常比不過社經地位高家庭的小孩。面對這種現象,教育部一直要大學多招收弱勢生,但成效似乎不佳。

今年個人申請及繁星推薦第八類學群招生昨放榜,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統計,低收入生有675人、中低收入生有407人獲大學錄取,總共1082人,占報名弱勢生2680人的40.37%,比去年的40.4%還低。

資料來源:大學徵選入學委員會;製表:關鍵評論網。

此外,今年低收入戶學生報名人數比去年增加18人,錄取人數卻比去年少16人,擠進頂尖大學的比率更低,台大等11所頂大共錄取7500人,經濟弱勢生僅136人,佔1.8%;台大錄取1486人,11人是弱勢生,僅0.7%。

蘋果報導,大學多元入學長期遭受對弱勢生不利的批評。2013年立委林淑芬調閱全國大專院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學生佔比時,已發現弱勢學生比率最低的前3名均為頂尖國立大學,分別為陽明大學、台灣大學、交通大學,每千人中只有4~9人;但比率最高的前3名皆是私立技職院校,為高雄和春技術學院、屏東慈惠醫專與高鳳數位學院,每千人約有百人,兩者差距達10多倍。。

當時,立法院預算中心已警告,高等教育已衍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現象,將讓貧窮代代世襲。林淑芬也感慨,國立大學學費較低,卻拿較多政府資源服務多數經濟狀況好的孩子,而私立大學學費較高,分得資源少,就讀的孩子經濟狀況較差,畢業後面臨低薪工作,導致階級更難流動,「因教而貧」的人越來越多;然今年情況並未改善。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張炳煌當時對此表示,要消弭教育體系中的階級差異並不容易,冀望教育行政主管機關能夠提出萬靈丹更是不切實際,但是在提出解決方案之前必須先正確診斷出問題根源,才能夠訂出政策輕重緩急的順序。窮人的小孩敲不開頂尖大學的大門,並不是入學制度所致,而是多方因素下的冰山一角。一味地強調入學制度改革,反而凸顯出教育部在政策規劃上見樹不見林的迷思。

而面對今年弱勢生困境依舊,大學甄選委員會副總幹事黃仁竑說,弱勢生錄取率向來低於一般生,頂尖大學中,今年政大招34位弱勢生最多,其次是交大的24位、清大的18位。他認為,教育部應透過政策引導大學招收更多弱勢生,讓他們可以藉讀書翻身,避免弱勢的族群更弱勢。

教育部高教司長黃雯玲則解釋,今年推出「起飛計畫」,公私立大學若擴大招弱勢生或對弱勢生有更多照顧,每年可獲5、600萬元補助,但這項政策要到明年招生才會反應出來,屆時應會有更多弱勢生考上好大學。

(念不起台清交!高等教育成弱勢生得不到的「奢侈品」)

二、

教育 M 型化:統計數據告訴你,台灣的窮人真的唸不起台清交

教育一直以為被當成階級流動的工具,給了弱勢家庭子女階級流動的機會。陳前總統出身三級貧戶而能就讀台大法律系進而成為總統,更是為人所稱道。然而今天在台灣,弱勢家庭子弟真能透過高等教育翻身嗎?

由於缺乏實證的研究,很難指出有多少比例的弱勢家庭子女真的因高等教育得以進階翻身,但家庭背景影響接受高等教育明星學校的機會卻早從各項研究獲得證實。

2009 年駱明慶的一篇〈誰是台大學生?〉的研究指出,1982 到 2000 年間,57.6% 的台大學生來自雙北地區,而苗栗、嘉義、花蓮、新竹、台東五個縣的比率卻不到 1%。另外台大學生父親是中高白領階級、公務員的比例高達 77.5%,遠遠高於工農的 8.5%。

駱明慶研究的是台大學生的家庭背景,同樣看看中低所得家庭子女實際就讀各大學的學生人數比例,結果更是怵目驚心。

根據教育部的資料,101 學年度就讀台大的弱勢學生數僅 351 人,在全體三萬多名的台大學生中佔不到 1%,可以說是聊備一格!

而從各大學弱勢學生就讀比例的資料來看,101 學年度全國低收入與中低收入學生就讀大學的比例為 2.52%,略低於全國中低收入人口比例。而中低收入學生就讀國立學校,特別是普通大學的比例遠遠低於私立技職院校,比例高低恰好與社會對大學的評價,國立大學優於私立、普通大學又比科大好的印象吻合,難道進大學也有階級問題嗎?

進一步看各校的數據,包括上述台清交成等傳統名校,弱勢生比例都不到 1%,相反的,比例最高的十所學校,除首府大學是普通大學、台東專科學校為公立外,主要都是私立的技職院校。

然而細究這些比例最高的學校,高鳳數位學院與永達技術學院,均已在 2014 年宣布退場,高美、康寧也因學生數過少,被列入教育部退場輔導名單,東方和和春則因註冊率過低,有退場的壓力。換言之,對弱勢學生來說,儘管九〇年代的教育改革後,廣設大學提高錄取率,但台清交等名校的大門依舊狹窄。至於對弱勢生比較親和的學校,很多都有退場的疑慮。退場的原因很多,但從過去的例子來看,多半逃不開教師流動率高、課程不合理整併、學校資源不足等嚴重影響教學品質的問題。很難想像一間師資與課程不固定、教職員被減薪欠薪的學校,可以提供學生怎樣高品質的教學!

雖然就讀台清交等前段學校未必就等同於翻身,特別是在當今高學歷高失業又低薪資的狀況下。然而我們不能不去正視,我們把較多的資源投注在學費較低的公立學校,特別是這些前段明星學校還有頂尖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大量經費的加持,如果這些高投資卻低收費的學校弱勢家庭子女居然較難進入,恐怕很難說是公平吧!

更何況並不是所有叫做大學的就有一定程度的教學品質,並不是人人都有大學念就叫教育機會均等,高鳳、永達顯然不能等同於台清交,我們不能再對弱勢學生就讀前段學校比例偏低的問題視而不見。

過去十年來反高學費運動成績斐然,可以說基本上阻擋了大學學費大幅的調漲,但對於扭轉前述高社經地位子女以較低學費就讀較多資源挹助的反重分配現象、教育資源逆分配問題,仍缺乏有效的政策回應。 包括學費凍漲、學雜費補助、助學貸款等,充其量僅能減輕弱勢家庭的負擔,卻沒有解決根本進不去前端學校、低補貼高學費的結構問題。透過考試決定誰得以享有較多的教育資源,表面上是公平的,卻忽略家境優渥子女擁有較多的資源而能在考試升學路上有較好表現的結構問題,這是假公平。

反高學費十年有成,現在又將到每年爭辯學費調漲的時刻,今年除了抗議學費調漲外,是該對高等教育資源反重分配現象發起作戰了!


鍵盤內地人來回答好了

台灣大部分的大學(包含技職系統的科技大學)以私立居多公立的不到1/3

因為公立的學費便宜很多師資設備也較好

大部分的人較愛分數自然較高

也不是私立的就不好國立的就一定更好

還是要看個別情況像醫學相關的學科

在台灣就私立佔多數且分數要求都不低

但是坦白講私立大多還是學店

而國立中後段開始也是會充斥不少學店

台灣一般這樣分類

第一級 台 清 交 成 政 醫科

第二級 四中 台科 北科 台北大

第三級 其餘地名為首的國立大學 東吳 輔仁

淡江 逢甲 元智 中原

以外的就沒比較必要了其實第三級中看個別

科系狀況仍有學店存在

在台灣一般還是選系大餘選校所以也是有可能私校主力科系(電資 化材等)分數也不輸國立偏系的情況但是主要依據大致分這三級不會太遠


考不上國立大學的就去念私立大學

不然就是有考上國立大學 但是 有某方面的考量

例如:學費問題

就會去選擇念私立大學,因為私立大學有可以補助學費(指 考上國立大學的,才有可以拿到補助)

不然基本上台灣的私立大學 學費普遍都在5萬2~6萬5之間,好像有大學是更貴的這我就不曉得

還有就是,其實窮人 是真的念不起國立大學

因為家中 經濟不予許,給予補習

課後 回家可能都要幫忙家裡 家事阿 還是啥的阿雜的事情

台灣的學校是很看重成績

你高中成績差,就表示你很難可以進入國立大學 或是 頭段 好的 私立大學

所以也就造成,有錢人反而很多都是國立大學畢業出生的

窮人很多都是私校出生

我也是家裡不有錢的那種,也不會念書 成績較差的那種

私校畢業 科技大學出生

現在在台灣找工作 真的很困難

多數好的職缺 多半早已被國立大學出生的畢業生給拿去

剩下爛缺 就都給私校出生了....

我現在大學畢業,還在尋找工作機會

多麼的可悲

哀..


成績不好,家裡不窮。


http://weixin.qq.com/g/AXOYjdD8hcd3y4dx (二維碼自動識別)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微信群 失效請私信


私立與公立是混在一起排列的,所以基本還是看志願,並不是全部人都知道自己去的系是什麼樣的。按我的教學經驗,還有一個變因,今年學生多往臺北跑,因為資源多。另外就是中南部大學漸漸有地區化的趨勢,學生多是附近的,如果上不了北部又沒有想去的公立學校,應該會留家鄉。不過有錢沒錢不是絕對判斷標準,現在臺灣學生靠貸款讀書的比例很高。


推薦閱讀:

台灣醫療整體水平是否明顯高於大陸,醫療費用是否偏高?
台灣怎麼看待香港?
為什麼台灣是我們的領土,但我們去台灣還要簽證?
台灣警方對大陸公安的抗議有道理嗎?

TAG:台灣 | 私立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