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是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型陵墓?


華過風陵園位於山西省交城縣城西北卦山,當地人親切地稱之為「華陵」。

順南望去,整個交城縣城一覽無餘。起初傳言陵園佔地10公頃(相當14個標準足球場大),耗資過億,2011年4月,山西官員澄清整個陵墓總面積為4260多平方米,總投資約為1200多萬元,也沒用一塊網上說的漢白玉。

華陵的建造相信對交城、對山西、對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是有益的。首先,對於交城,不僅可以滿足家鄉人民懷念和瞻仰華老的感情需要,還能促進當地人文旅遊發展。這一點,再明白不過。其次,對華老有感情的人遠不止交城家鄉人民,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人在。華老作為一位革命家、作為一位中共和中國歷史人物,他不再是普通的人,懂得歷史唯物主義的人,只要從客觀實際出發,都能想通這個問題。


中山陵的確是中國最後一座大型中式的皇陵規格建築,門,坊,碑,亭,神道等一應俱全,基本上也是皇陵規制,但是沒有地宮只有明樓,墓室頂上不是團龍圖案而是青天白日滿地紅,下葬的時候抬棺的人也是清代抬皇帝梓宮的人和他們的後代,128人抬棺下葬,奉安大典宏大程度也與皇帝無異。

最關鍵的是,中山陵是中國最後一座被廣泛稱之為「陵」的陵墓建築,之後不論是誰,最多也只稱之為「墓」「陵園」或者「紀念堂」,蔣介石的中正紀念堂非常宏大,中式建築,類似於皇陵(雖然沒有葬在裡面),但仍然只能稱為紀念堂,那些蘇化西化的墳墓紀念堂之類的,就更不配稱之為「陵」了。


從一座門樓的名字變遷看幾個王朝的興衰

在北京皇城的正南,北京中軸線上,正陽門北側,天安門南邊,有一座磚石結構的門樓建築。該建築作為皇城與市井的分界,是明清兩朝的國門。

隨著歷史的變遷,這座建築先後被冠以不同的名稱。

明代營建紫禁城時稱之為「大明門」,

李自成自立大順朝時改名為「大順門」,

清代女真族入關後改稱之為「大清門」,

辛亥革命功成後建立中華民國時改稱之為「中華門」。

可謂是一座門樓看王朝興衰。

#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定北平為都城,改稱北京,永樂四年(1406年)動工營建紫禁城,永樂十八年(1420年)完工。

紫禁城的設計者為明代建築巨匠蒯祥(公元1398—1481年),他參加或主持修建承天門(天安門)、皇宮三大殿、長陵、獻陵、裕陵、「三海」(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隆福寺等多項重大的皇室工程 ,被明成祖稱為「蒯魯班」,景泰七年(1456年)升任工部左侍郎。

紫禁城完工之時,作宮城圖兩幅,圖中蒯祥身著紅袍立於宮門之外,是為建築師之無上榮譽。

宮城圖中金水河上的玉帶橋極為壯觀,如巨龍昂首嘶吼之頸。而龍頭,便是皇城的正南門——大明門了。大明門,因處在整個紫禁城風水上的龍頭之處,故享有「國門」的地位。

大明門與正陽門、天安門不同,不是城樓,而是一座三闕、巨檐重脊、單檐歇山頂的磚石結構建築。作為皇城與市井的分界,中華門雖體量不大,但建築風格莊嚴厚重,具有很高的規制。

圖中著紅袍著是蒯祥,華表前方單檐歇山頂三闕的建築便是大明門

永樂十九年(1621年)明朝廷遷都北京,明成祖朱棣命大學士解縉為大明門題門聯,縉書古詩以進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成祖大喜,賜齎甚厚。

大明門是皇帝、宗室參加重要慶典出入之門。大明門與天安門及端門構成皇城的三大中門,只有太后慈駕、皇帝乘輿、皇后大婚,方得以從這三座大門通過。

這種帝王獨尊的現象,甚至連皇帝的母親能否從大明門通過都會引起爭議。明嘉靖年間世宗朱厚架的母親要去太廟祭祖先,在從何門進入的問題上,禮部的官員們就此引起了一場爭論。最初決定由東安門進入。當時的禮部尚書張璁直言勸說眾臣:即使是貴為天子,也是要有母親的,怎麼能讓皇帝的母親從旁門進去呢?最後議定改由大明門入承天門(天安門)進太廟。

明末大儒顧炎武的《京師詩》歌頌大明門:

煌煌古燕京,金元遼開創。

初興靖難師,逐駐時巡仗。

制掩漢唐閎,德儷商周王。

巍峨大明門,如翠峙南向。

明袁帙有《大明門候駕》詩:

虎旅驅中道,旭日迎芒蓋,

釣陳警雲飛,睛雲拂羽旗。

圜丘群望畢,笙歌前路擁,

宣金受盔歸,拜舞接光輝。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宣布建國,國號大順,年號永昌。三月十八日攻克北京。次日崇禎帝在北京煤山自縊,明朝滅亡。

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修改「明朝制度,任意紛更。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門為大順門,頒發冠服,大僚則加雉尾於冠服,方領,又收各牙牌,自務明光安令成字。」

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武英殿匆匆即皇帝位,深夜便焚燒宮殿與九門城樓,向西撤退。僅在北京駐紮四十一日。李自成最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殺死。

大順門的名稱在法理上只叫了二十九天(1644年4月1日-4月29日)

#順治六年(1644年)九月,清世祖福臨自盛京(瀋陽)遷都北京,十月初一日即皇帝位。帝國國門改稱「大清門」,上大清門匾額。同時,承天門改稱天安門,其餘紫禁城各宮殿宮門均有改稱。自此開始了長達兩百餘年的清帝國。

大清門的門匾材質是石板,青金石琢製成字,鑲嵌在石板上。門匾呈長方形,長寬比約為3:1。文字為滿漢雙文,滿文在上(右側)、漢文在下(左側)。

據《大清會典》記載:「大清門,三闕上為飛檐崇脊,門前地正方,繞以石欄,左右獅各一,下馬石碑各一」。大清門內有與天安門在一起的中心御道「千步廊」,大清門兩側,左文右武,中央各部衙署對列東西。

大清門作為國門,使用時嚴格遵循禮制。只有太后慈駕、皇帝乘輿、皇后大婚方得以從大清門通過。大清門外有下馬碑,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門內是皇家御道,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外,其他人只能步行。

皇帝大婚迎新皇后,由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進後宮,這是封建等級制度的體現。其他嬪妃的轎子只能通過後門神武門進入。連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因為是當年是嬪妃身份,入宮時也未通過大清門。傳說,與慈禧不和的同治皇后阿魯特氏,有一次和慈禧爭吵時,就說自己是從大清門入天安門抬進來的,而慈禧不是,氣得慈禧咬牙切齒卻無可奈何。慈禧儘管執政40餘年,乾綱獨斷,天安門也有雙鳳和璽彩繪,卻始終未敢涉足天安門。這是因為天安門是帝王權力的象徵,慈禧不管怎樣專橫跋扈,也只能是「垂簾聽政」,而不是明正言順的皇帝。禮制森嚴,可見一斑。

大清門至正陽門之間是用石欄杆圍成的一個方形廣場,街道狀如棋盤,故名。

《長安客話》描述到:「大明門前棋盤天街,……天下士民工賈各以牒至,雲集於斯,肩摩轂擊,竟日喧囂,此亦是國門豐豫之景。」棋盤街是北京的商業中心,熱鬧非凡。

棋盤街還是禁兵屯駐的營地,每遇皇帝大典出宮時,各店鋪收攤關門,御林軍先期在此紮營護衛。

【1860年拍攝的大清門和棋盤街】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期】

大清門前一片狼藉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期的大清門】

取自《Ein Tagebuch in Bildern》1902年

【1900年,進入北京的美軍】

原注釋為前門與大清門之間,看畫面似乎應該是大清門內的千步廊。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時期,從前門看到的大清門周邊廢墟】

可見遠處的大清門和天安門(1902年)

【大清門(1901年)】

【清末明信片上的大清門】

【光緒慈禧迴鑾進大清門】

取自《Ein Tagebuch inBildern》(1902年)

【兩宮鑾駕進大清門】

【光緒皇帝出大清門】

(取自《Ein Tagebuch in Bildern》1902年)

【大清門近景】

【大清門】

取自柏石曼《1906~1909年,詩畫般的中國建築和景觀》(1923年出版)

【大清門】

取自《北京名勝》(1906年出版)

【從正陽門看大清門和遠處的天安門】

取自《Ein Tagebuch in Bildern》(1902年出版)

【從正陽門西側城牆看到的大清門和天安門】

取自《北清大觀》(1909年出版)

#辛亥革命勝利,中華民國成立後,眾議決定將大清門更名為中華門。「中華」二字是民族與國家的象徵。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一周年前一天)人們摘下「大清門」,國門改懸掛「中華門」。

【1912年10月9日換上的「中華門」橫匾】

中華門的匾額是黑底白字橫式,長寬比約為2:1,「中華門」三個隸書字體很大。

在更換匾額時還有一個小故事,流傳頗廣:

說是辛亥革命勝利,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將大清門改稱「中華門」。但因為製作大清門匾額的材質為珍貴的青金石,如此大體量的青金石實在難覓,所以準備將刻有「大清門」三字的舊匾額取下,翻過來用其背面刻字。結果摘下來之後卻發現匾額背後竟然刻有「大明門」三字。原來兩百多年前的清王朝更名「大清門」時,就利用了原來大明門的匾額背面。於是民國政府又趕製一塊匾額,「中華門」三字由時任京兆尹王冶秋書寫。

對於這個傳說,學者黑龍先生認為:「 大清門背面是大明門的傳說,只是某一個時代文人杜撰的故事。」理由是:

1.「大清門」石匾非常細長,如若該匾為明代原物,細長的匾身只容納「大明門」三個漢字,實在是不合比例,中部空檔太大。

2. 清代城關、宮殿匾額無論石質木質,一律加上滿文,作為國門象徵的「大清門」實在不好因為節約石料而用明代舊料的。

【1912年的中華門】

1912年,封閉了幾百年的中華門開放,任民眾自由通行。公告牌寫著「由此往北只許行人往來」。這可以說是北京的第一條「步行街」。從中間門洞可以看見天安門城樓,兩側門洞可以看見「千步廊」。

【1912年的中華門】

1912.10.10.雙十節,門前搭起歡慶節日的彩牌樓,題字「與民同樂」。

【1913年的中華門】

棋盤街南部東十間連房已拆除,改成弧形欄杆,御道兩側沒有樹

【1913-1914年的中華門】

棋盤街中心御道兩側栽種了小樹

【1914-1915年的中華門】

棋盤街御道小樹長大了,千步廊東側北段的房屋拆除

#1915年12月,袁世凱把北京城門、宮殿的滿漢雙文的匾額上的滿文全部去掉,只用漢字。匾額的式樣維持傳統宮廷匾額樣式「華帶牌」。由於原來橫匾中華門式樣與此不統一,所以也更換為立幅「中華門」匾額。

【1915年底-1916年初.中華門的匾額更換成宮廷式樣的「華帶牌」,立幅豎式題額】

按照禮制,大清門為進喜不進喪之門。故,歷代帝王殯禮均未過大清門,唯一的例外便是只作了83天皇帝的竊國大盜袁世凱。

【1916.07.04.袁世凱出殯儀仗隊通過中華門】

【1916.07.04.袁世凱出殯儀仗隊通過中華門】

袁世凱生前未敢龍袍加身,死後卻身著龍袍躺在棺材裡從天安門前,出中華門,做著他的「皇帝夢」。

【1917.07.13.平復了張勳導演的「清廷復辟」後拍攝的中華門】

《北洋歲月》中關於張勳復辟一輯,有一幅照片,題為「躲避於中華門的討逆軍」,註解為:「張勳復辟期間,正值北京最熱的季節,守衛在中華門的討逆軍士兵都躲在門洞里乘涼。」

【1931年拍攝的中華門,棋盤街上已是綠樹成蔭】

1928年,民國政府將中華門和天安門之間南北走向的昔日御道千步廊定名為「中華路」

【北京淪陷時期的中華門】

日文說明竟然把中華門標記為「永定門」

【日本人發行的明信片中的中華門】

北京戶部街,左側是中華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北平光復。蔣介石的巨幅畫像掛到了永定門上。

【1945年北京中軸線鳥瞰圖】

北京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直線距離長約7.8公里。永定門、正陽門樓、中華門)、天安門、故宮鼓樓、鐘樓天安門、景山等都在明清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明清北京的城市規划具有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特點。

【1946年美國攝影師Dmitri Kessel先生拍攝的中華門及遠處的天安門】

仔細看能發現天安門上掛有蔣介石的巨幅畫像

【1945.民國時期的中華門】

【海達莫里遜在1933年-1946年拍攝的中華門】

#新中國成立後,對天安門一帶做了較大的改造。為了方便閱兵及遊行,擴建長安街,拆除西長安街上的雙塔寺,長安街首尾的左安門和右安門。並在蘇聯專家的建議下仿照蘇聯的紅場建造天安門廣場。隨著人民紀念碑的建設和天安門廣場的改擴建,1959年拆除了中華門及千步廊東西牆,「中華路」地名也隨之被取消。

【50年代的「中華門」,後面已經有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1976年「中華門」早已不存,其遺址正在動工建造毛澤東紀念堂】

毛澤東作為新中國第一代領導核心,作為無數革命先烈的代表被人民譽為共和國的締造者。

【毛澤東紀念堂】

【紀念堂內的毛澤東坐像】

【紀念堂內的毛澤東遺體】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中國最傑出的古建築大師梁思成說過:

「一根長達八公里,全世界最長,也是最偉大的南北中軸線穿過全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

【如今北京城的中軸線】

中軸線上依次為永定門、正陽門樓、毛澤東紀念堂(中華門)、人民英雄紀念碑、天安門、端門、午門、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神武門、景山、地安門、鼓樓、鐘樓。

中華門,作為皇城第一門,從營造北京城首都始,六百餘年間,他經歷了朝代更迭的戰火、外敵入侵的槍炮、自然災害的侵襲、還有席捲一切的建設浪潮。他就像一本無言的史詩,默默地敘述著我們多災多難的中華民族。

偉哉!我泱泱中華帝國的國門:看盡朝代興衰更迭,閱盡歷史滄桑巨變。


華陵


注意,借偉人安葬地的名氣搞出來的公園性質的地方,除了墓穴,其他地方並不屬於陵墓。


是,反正他也用不著


現在華的銅像已經被拆除,被改為呂梁英雄廣場,已經算不得華陵了。

其實真應該看看共青城那個,看看那塊花崗岩的頭像,看看那佔地面積,看看他兒子那公知范,辛虧台階只有73層啊。


肯定不會!

以前的陵墓那叫陵墓,現在的陵墓那叫景點,能創收的。

不修大點當地政府能願意嗎?


不是 最大的陵墓都在盜墓筆記里


不會的,太祖還沒下葬呢。


散了散了,該刪的都刪完了。討論結束,此問題完結


所以最高票答案在哪,晚來的一臉懵逼


突然想起一個規模不大的陵園,獨秀。


那題主肯定是沒到北京旅遊過 這麼著名的景點


說起來 蔣介石和蔣經國還沒下葬呢~

十分期待蔡總統帶領我們去鞭蔣家王朝的屍啊~

緊跟蔡主席在大風大浪中前進!


泰山腳下有個墓。


好像陳誠副總統(中華民國第二、三任副總統 那個時候已經在台灣了)有在台灣修了個大墓,不過陳誠副總統伉儷的靈骨已經遷走,而且論規模,應該不會比國父陵大。

更何況蔣中正總統和蔣經國總統不是還暫厝未葬嘛,如果兩岸和平統一的話,說不定真的在紫金山再修個陵(不過可能不大,要麼就地下葬要麼送回浙江奉化溪口)


我來補充一個陳嘉庚的鰲園,有一個很大的陳嘉庚紀念館,其資產頂峰也不過一二千萬,按百分之十利潤率,估計捐款有一千萬到二千萬摺合現在人民幣在10億到二十億,死後能有如此規模,感覺做到商人的頂峰了。


弱弱的問一句,最高票答案有人截屏了嗎?


說不定我以後葬在了其他星球上,整個星球都是我的。


楊尚昆的陵園如何?


這樣說吧,我是湖南人,韶山大家知道吧,每年政府都會投入錢進去,在知乎和公知嘴裡應該被口水淹死,順便拉出周樹人先生語錄好好說一番。

可是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人而言,我舅舅在那邊開飯店,沒有年入百萬,在長沙買得起車房,也可以給孩子買房子。大學時,對的我沒錢去哥倫比亞大學、加州理工留學,也因為不努力沒有去985211,甚至都沒有好的實習單位,就靠我另外一個舅舅的關係,和好朋友接韶山及長沙的地陪旅遊團給自己買東西,。

對於一個普通人而言,我不太關心主席的墓有多大,我只關心能不能多接幾個旅行團

工作後接待外省客戶時安排一個花明樓劉少奇故居或者韶山行已經算很不錯的方案了。

補充一句,在我高中之前,長沙周邊的旅遊並不是特別發達,有一年大年初二,家族大大小小組團去了韶山玩,記憶中很快樂的一天。

在高速發展的城市水泥森林中,領導墓是開發商不敢碰的地方,是否可以理解,更多時候是城市綠地的保留呢?


推薦閱讀:

毛澤東見過孫中山么?
孫中山先生為什麼會被國共兩黨都尊為偉人?
張謇評孫中山「不知崖畔」,對於革命者來說,怎樣才算是「知崖畔」?
歷史上,孫中山讓蔣介石做接班人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孫中山繼續當任總統一職,歷史會如何發展?

TAG:建築 | 孫中山 | 文物 | 陵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