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兵器發展真的是從清朝開始才落後於世界的嗎?

現在看許多紀錄片和軍事書籍,都強調一個觀點:中國直到明朝,熱兵器都是領先世界的,滿清入關後因滿人擅長騎射禁止火槍發展導致中國熱兵器漸漸落後了



中國的火器明朝中期開始就落後於西方了,換句話說就是西方大規模使用火器的時候中國基本上就已經落後了。

明朝末年軍隊還在大量三眼銃,弗朗機這類武器。三眼銃屬於火門槍,威力準確度都欠佳,倒是有一個作用是放完槍可以當棒子砸。

弗朗機火炮為仿製西方的裝備,膛壓上不去,自然威力射程都不行,同時期西方早已棄用,最多就是些商人的裝備。

還有被明朝末年紅夷大炮,就是從西方商人那裡搞來的艦炮,搬到陸地上來用,仿製也極其不成功。當時西方已成建制的裝備各種從3磅到60多磅不等的火炮遠遠領先於明朝。

不過明清文人吹牛都太厲害,動不動就什麼二三十里,糜爛數十里。而當時火炮技術所能達到的射程不過只有二三里而已。史書裡面的資料很多恐怕是靠不住。

還有什麼火龍出水,就更是搞笑了,硬式被吹成多級火箭的鼻祖。我覺得這東西本身就是一個類似於康格里夫火箭的武器。

甚至徹頭徹尾的虛構。可惜的是明朝人在吹牛造假的時候牛頓還沒出生,有點力學常識就能看穿,四個火藥箭的推力可以分解出一個力偶來,飛起來就打轉的節奏啊。

清朝時期火器在明朝的基礎上還是有不小發展,清朝火器部隊在軍隊中的比例可以達百分之30%到40%,不過和西方差距進一步拉大了。但是說明朝火器多厲害,到清朝就倒退會大刀長矛絕對是徹頭徹尾的胡說八道了。

至於清朝為什麼會落後,我感覺和閉關鎖國與少數民族統治關係都不大,而是受制於技術等各方面的限制,當時的人對於世界的認知總是相當局限的,信息的傳播,知識的普及也是異常緩慢的。按照他們獲取的信息水平來講做出那種行為是再正常不過了,雖然我們今天馬後炮的去看覺得那是錯誤的。


火門槍

火繩槍

燧發槍

擊發槍

中國從火繩槍就開始落後了


西方航海時代海戰更加依賴火器,加速火炮火槍的發展慢慢逐漸超過中國。說來說去還是中國海禁的原因。


其實看看同時期東西方軍隊戰術就可見一斑了,西方那時候西班牙大方陣已經很成熟了,明末時期瑞典國王古斯塔夫改良的步兵線列方陣更是在火力和機動性上更上一層樓。而明朝同時期的戰術依舊依賴冷兵器,戚家軍和遼東鐵騎的火器都是輔助作用,後期的關寧軍除了主力騎兵和擺在城牆上的炮兵以外就完全沒了依仗,野戰連簡單的三段擊都無法完成。雖然有軍隊訓練和後勤的問題,但是武器技術水平無法支撐先進戰術也是重要原因。


明朝的神機營和三眼火銃已經落後西方的火繩槍了,主要原因是中國鍊鋼技術一直較為落後,造不出好槍管。


忍不住先推薦一本書:1661決戰熱蘭遮,西方學者著的。書的內容主要是說了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的幾場關鍵戰役,從政治、軍事、文化及主要人物性格等細節中剖析出最終引導這場戰場結局的方方面面的原因。有興趣可以看看。

1、這裡就挑『兵器』這一個細節說說,書中說的我並不盡信,但反映出來的卻是一個基本的現實,即鄭成功的軍隊基本就是當時明代後期軍隊的一個縮影,冷熱兵器混雜,但火器只不過是輔助,掄大刀上前肉搏才是致勝的關鍵,普遍軍隊(除了神機營等)都是沒有系統訓練和使用火器,導致在使用火器的戰術意識和素養是普遍落後於同期的西歐國家;

2、說到武器本身,看完全書後我想吐糟的就是裝備問題,面對熱蘭遮城堡,鄭軍以十倍於敵之眾,圍困城堡達兩年之久,最後都是城內敵人在外援無望,彈盡糧絕之際才作出棄城投降的決定,這樣才取得勝利(差不同期與雅薩克之戰是十分相似)。我當時心裡就在想,『威振天下,嚇得韃子兵肝膽俱裂的紅衣大炮為什麼沒有出現』,從萬曆倭亂收服朝鮮,到後期對抗滿清鐵騎,攻城掠地的利器,只要一發炮,轟出一個洞口,然後一擁而上,戰爭就結束了。然而我後來搜集相關的資料查閱,實際上明朝的紅衣大炮都是以進口為主,本國自身缺乏長期積累冶煉火炮的技術,所以參差不齊,有些地方鑄造出的產品質量差,有地方的產品即使符合質量但成本也過高,所以還不如拿來主義,直接進口,然而分崩離析的明末政府,財政是近乎崩潰,所以能進口的火炮數量自然有限,在這樣的情況下,能裝備到進口大炮的軍隊已經是不多,更不用是其他地方雜牌部隊(包括鄭成功的部隊),因此僅用土製大炮攻城,其效果可想而知了。火槍的話,其實就更不如說了,明鳥銃的效果和質量跟同期的日本鐵炮比,是存在一定差距,這是李如松自己評價。

綜上,說當時熱兵器裝備率能達到30-40%這個幅度這裡先不探討,但並不是有武器裝備了就好使,相關軍隊的配套訓練如果跟不上,缺乏針對武器的戰術使用思想和意識,即使手裡有武器,軍隊的素質其實還是一樣;另外武器本身的裝備質量水平就偏低,當然這裡是指全國槍支火炮製造的平均水平,即使部分生產作坊可以製造出精良武器,但如果不能推廣普及,實際效果也是很有限的。所以說從使用思想,生產製造水平來說,實際上熱兵器發展從明朝就開始脫節,而兩者也是同時互相制約,限制了熱兵器的發展,後來的清朝更是如此,只不過初期跟西方差距不明顯,當朝統治者也沒多大注意,到晚清後期被痛扁了才發奮力追......

純粹自己觀點,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是的,中國熱兵器發展就是從清朝開始才落後於世界的

武器技術這種東西的發展,不單依靠主觀的推動,還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特別是科技發展水平的制約,近代技術進步都是以一系列協同技術突破為前提,形成一個鏈式反應,舉個例子,槍支技術進步需要相關冶金工業技術,化學工業技術,加工工業技術等為前提

明朝的熱武器也不能說領先於世界,明朝時期被稱之為先進的魯密銃,紅夷大炮,全都是舶來品,頂多稱之為不脫節,之所以沒有脫節,不是什麼明朝開放,韃清閉關這種理由,而是在當時,科學對技術尚不具有決定作用,大家都是手工制火器,誰又比誰強?

中國武器的發展就長期處於這麼一種尷尬的地位,武器發展長期處於孤立狀態,

對待軍事技術這種東西,不單是清朝 ,歷朝歷代的大一統王超都是這樣

《宋史》卷一百九十七「景佑二年,罷秦州造輸京師弓弩三年。詔:『廣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並鍛人並以私有禁兵律論。』先是,嶺南為盜者多持博刀,杖罪輕,不能禁,轉運使以為言,故著是令

《大明律》兵律 軍政:凡民間私有馬甲、傍牌、火筒、火炮、旗纛、號帶之類應禁軍器者,一件杖八十,每件加一等。私造者,加私有罪一等。

把軍事技術牢牢掌控於自己手中,雖然維穩成本降低了,但使得火器發展長期處於孤立狀態,即使知道洋人的船堅炮利,也頂多抄一點點皮毛,就拿火藥來說,沒有一系列搗磨機,碾壓機,梨形翻轉機,粗齒輪,造粒磨,拋光機等先進設備,即使學到了優秀的配方,也無法較歐美更先進只能望洋興嘆。


明朝已經落後西方200年了,從公元14世紀開始落後,


《1661,決戰熱蘭遮》這本書,我也推薦。

不過推薦的是史料,不是其中的結論。

書里寫的很明白,早在17世紀初的明朝晚期,不論是朝廷還是海盜,都非常重視打撈西方沉船中的火炮,並努力學習西方的鑄炮技術。

然而,全書沒有提到,在同一歷史時期,西方向東方學習火炮製造技術的任何證據。

當然,書里提到,歐洲列國之間都有相互學習火炮製造技術的行為。

考慮到作者歐陽泰本身就是一位立場傾向於東方的學者,沒有理由認為他會故意隱瞞有利於東方的證據,因此唯一的結論就是:

17世紀初,中國的火炮製造技術的發展水平已經落後於西方。


明朝就開始落後,不過明朝沒有脫節,一直很留心火器的發展,遇到什麼好用的就仿製一下,清代嘛~倒是也火器用的挺多,不過滿清人太過於死板,並沒有什麼進步,完全和世界脫節。


不是,明朝就落伍了,但當時是有學的機會的,明朝中期到19世紀隔著幾百年,這幾百年稍微學點東西,也不至於被欺負成後來那樣。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開中鹽引以及鹽對於明朝經濟的影響?
南明時期有哪些軍事才華出眾的人物?
明朝軍隊戰鬥力為什麼那麼強?
古代真的沒有一種在保證中央控制的前提下軍隊戰鬥力不下降的軍事制度嗎?
多少人認為洪承疇,袁崇煥等人是大漢奸?

TAG:明朝 | 歷史 | 軍事 | 清朝 | 軍事裝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