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對年輕人關上大門了嗎?


知乎年輕人= 985、211畢業的程序猿

看了好些個答案,老覺得像在看別人的故事,魔都不清楚,但在帝都,其實年薪十萬已經是很多職業的收入天花板。你要是自己創業開個小公司,兩三千都能招到員工。

所以說,你們這些動不動一畢業就年薪二三十萬的程序猿怎麼能理解另一類人的絕望呢。

————————————

PS:補充一下。關於大城市是否對年輕人關上了門,我覺得是因人而異的,因為大城市的包容度是很高的,你月入兩萬也能活,月入兩千也能活,區別在於你是追求生活,還是追求生存。

我剛來北京的時候工資只有兩千,後來漲了一點,但也一直上不去,直到從出版業跳到了影視行業,才好了許多。所以我個人對職業收入天花板是感觸很深的,很多收入不高的年輕人,未必是不努力不上進的,而是職業、行業、機遇制約了收入水平。

之所以原答案吐槽程序猿,是因為知乎上程序猿很多,大多工資也都還可以,但還是常常看到他們提出諸如年入十來二十萬買不起房很迷茫痛苦此類的問題。而我想說的是,當你們糾結能否在大城市買房的時候,還有很多跟你們一樣的年輕人,僅僅是因為擇業方向不同,至今還在溫飽線掙扎求生存。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智商平均線,手腕不夠硬,心腸也不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多大的出息,但他們還是每天堅持從六環的農村坐公車到地鐵,再擠上地鐵往公司趕,內心焦慮,卻不言放棄。

所以說如果年薪二三十萬的年輕人都覺得大城市難混,那麼年薪僅四五萬的年輕人還要不要活呢?

評論區里有人說不要抱怨,我沒有抱怨,只是陳述現狀。

評論區里還有人說收入低就不要待在大城市。而其實這一點也是大部分人忽略的,老家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並不是退路。如果你的父母只是農民,你退回老家,沒有本金讓你做點小本生意,又沒有人脈幫忙介紹工作,那麼你在大城市從事的職業,大多在小縣城都匹配不到,所以你的下場很可能是去商場當導購、飯店做服務員等,工資可能僅僅只有你在大城市的一半,甚至更低,但除去房租,其他的消費完全是跟大城市差不多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你不再年輕,處境可能愈發尷尬。

所以不要再不疼不癢地說什麼大城市混不好就退回老家之類的話了,你在老家有後路,其他人未必有。

最後我想說一下這批在大城市混不好的年輕人的未來。我想可能有兩種出路,一種是多混幾年真混好了,但這種情況不多。第二種比較大眾,就是努力攢點錢,然後三十來歲回到老家所處的省會城市(如我老家是湖南,所以未來可能回長沙,長沙房價還是可以接受的)買房、結婚。因為年齡的增大,工作經驗的積累,想必那時在二三線城市找薪水稍好的工作也會比年輕時候容易很多。

「生活是這樣子,不如詩,轉身撞到現實,又能如何」……

————2017.3.12—————

當初隨便一寫,沒想到會引起這麼多朋友的共鳴,既然答案最近又被頂起來了,那我就豁出老臉打個廣告吧:我正在寫一個原創故事的公眾號:子夜旅館(ziyelvguan),每周入住一個房客,每個房客都有一段不可告人的故事,喜歡離奇腦洞的,喜歡懸疑解謎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先行感謝!

http://weixin.qq.com/r/Fki0rDHE52yYrXXP9x0E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作為一個千禧年就來上海讀大學,然後一直沒離開過上海的人,我的回答是:上海對年輕人的大門沒有關閉,它只是悄悄抬高了門檻,來挑選它所需要的年輕人。

前幾天路過滿大街的房產中介時還和老婆說過這個話題。眼看著我們這個緊靠外環的地方二手房都要四萬一平,老公房一室戶租金都是三千朝上,我真的是忍不住感慨:現在剛畢業的年輕人,要是家裡沒點家底,要留在上海真的是越來越不容易了。

我畢業於上海一個特別普通的學校的一個特別傳統的專業。十年前我畢業的時候,應屆大學生的工資按我們的調侃叫「三六九」。什麼意思呢,就是本科畢業生三千,碩士六千,博士九千。

而那個時候的生活成本呢?我們按衣食住行來算。

衣:托淘寶的福,對我一個做技術的男人來講,買衣服的成本基本沒怎麼變。

食:以蘇州湯包館的一份蓋飯來算,十年前大概五六塊錢一份,現在12到15一份,貴了兩到三倍。

行:公交地鐵票十年沒漲過。

住:說到這個我必須空一行,然後用我的親身經歷多說幾句,以示對上海房價的尊重。

我研究生畢業的時候是08年。那個時候上海西南外環內的二手房房價是一萬出頭一點。嗯,因為我當時只對上海西南比較熟,就只舉西南為例。。。而且上海一直有地傾西南的說法,西南片算貴的。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可以買半個多平米外環內的房子。

說租金的話,我當時和別人合租在特別靠市中心的地方。嗯,可以走路到靜安寺的那種,我租的主卧是1200,那麼整個120平的房子租下來也就4000。現在那套房子的租金肯定過萬了。

總結下來,08年到現在,房價大概漲了三倍,租房價格大概漲了兩倍。

那麼應屆生薪水呢?我前段時間問過還留在老東家的同事,她告訴我還是和我08年來的時候差不多。包括我工作過的行業內其他企業,情況也基本也差不多,對我們這個行業來說,這幾年年輕人的收入是沒有太大變化的。

那麼可以考慮一下,如果有一個和我一樣一窮二白的年輕人,畢業於同樣的學校同樣的專業,拿著和我七八年前差不多的工資,卻要支付早已翻倍的房租,用兩倍以上的價錢來餵飽自己,如果他計劃靠自己的能力在上海定居,他需要用他支付完上述成本以後的的工資盈餘去買已經是自己月薪五倍以上單價的房子。

你覺得他會不會覺得絕望,會不會覺得上海的大門對他已經關閉了?

我也看了目前贊數最多的那個答案,就是如果你是在張江的程序員那個。我非常贊同那個答案。如果你是張江的程序員,上海的大門確實沒有對你關上。

但我還想說,如果你是陸家嘴的交易員,上海會拉著你進門。

是的,這就是我真正想說的話。

——上海在挑人。

以前說到上海的產業,上海的支柱,我們知道是寶鋼,是上海電氣,是上海汽車,是高橋石化金山石化,是這些超大型的國企央企。

但現在的上海,要打造的是陸家嘴的上海,是自貿區的上海,是金融的貿易的互聯網加的上海。

所以那個答案裡面的張江程序員新鮮人就有15到25萬的年收入,工作幾年穩步到30萬以上。而閔行的嘉定的攻城獅們卻還是與幾年前相比原地踏步。

而隨著上海的規劃,進一步建成金融中心結算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上海會提供越來越多這樣的高端職位。而隨著這些高收入人群的增加,上海的房價勢必水漲船高,其他一切的生活成本隨著這群有強大購買力的人出現而水漲船高。

就是隨著這些高收入人群的出現,上海的月嫂已經月入過萬,理髮店的tony剪個頭就好幾百,健身房的教練一個小時也是收費好幾百。。。他們的收入已經遠超過了這個城市很多所謂的白領。

就像我前幾天和一個在投行工作的網友聊天時說的那樣:上海最終會成為一個集中一群像你們這種搞金融IT的高收入者,以及另外一群滿足你們這些高收入人群各種驕奢淫逸想法的服務業人員的城市。

像我們這樣的行業,已經從市區搬到了市郊,在不遠的將來應該可以看到從市郊搬到長三角,離開上海。。。

這就像前段時間廣東特別流行的一句話,叫騰籠換鳥,引鳳築巢。

對鳳來說,這個城市的大門一直敞開著。

對我們這些鳥人,上海保持了他海派紳士的風度,他不會粗暴地趕你走或者關上他的門。他只是悄悄地讓你覺得越來越不不自在,讓你知趣地離開。

這在上海話里叫「拎得清"。

最後再回答一下原始問題:如果你有足夠的實力,或者你家有足夠的實力,上海的大門永遠向你打開。

如果你兩者都沒有,上海會悄悄留下你的青春,留下你交的社保,然後無辜地看著你:儂拎得清勿啦?


當然沒有。不僅如此,上海十分渴望引入外地年輕人,上海拒絕的,是外地年輕人留下來使用較為優質的公共資源、使用社會福利和養老金。

現如今,上海常住人口的40%都是外地戶籍人口,如果只看常住人口中的16歲—59歲的適齡勞動力,則50%以上都是外地戶籍(2010年六普數據,現在也是如此,我一時沒搜到新的)。

2015年上海外來常住人口同比下降1.5% 系十五年首次

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27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1433.62萬人,外來常住人口981.65萬人。

上海人口發展特徵及趨勢

這種年齡結構,意味著外地人,特別是外地年輕人的湧入,極大緩解了上海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提供了人口紅利。

上海的老齡化多嚴重?按照中央政府的規定,養老保險單位繳費部分最多20%,在2013年之前上海市為22%,這多出來的2%是中央特批的,沒辦法,老齡化太嚴重了,上海早在1992年就出現了戶籍人口負增長,至今已經25年,按照國際通行標準(65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達到7%)上海早在1979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早20年。

既然老齡化如此嚴重,那麼為什麼2013年開始,上海的養老保險繳費費率逐漸下降了呢?

2011年之前上海對於全市不同戶籍性質的勞動力徵收不同費率的社會保險(分別叫做城保,鎮保和綜保),總的來說,上海本地的繳費費率比外地戶籍高、外地城市戶口比外地農村戶口繳費費率高(當然繳費越多待遇也越高)。下圖是這三種保險的對比。

2011年上海宣布進行「三險合一」,通過三到五年的過渡期,將三種保險合併,當然,合併的結果是繳費費率按照最高的來。

三險合一的效果非常好,三險合一之前,上海的養老保險年年赤字,必須依靠財政拖底,三險合一之後,上海養老保險扭虧為盈。

但是現在的高繳費必然帶來未來的高養老金支出,所以還要再配合高房價和幾種類似控制性手段讓人留不下來。

回到問題:上海對年輕人關上大門了嗎?

完全沒有,她只是在你老了之後又把你踹出門去。

----------更新--------

利益相關,白玉蘭公國土著,背叛了自己的戶籍


/2016.03.24更新

評論里有人在提個例,你們看清楚我說什麼了么。誰都不會否認少數人的存在,可是我說的是大部分普通的年輕人,就好像碩士博士也很多,但大專和本科才是大多數。你們畢業幾年就走上人生高峰買房買車,是你們的能力,覺得自豪吧,為什麼自豪呢?因為不多見,是吧?但你不能因此就怪別人活該,這太刻薄了。

另外,本來我並不算原答案里的普通年輕人,還計劃2016年底買房的,但今年上海房價又瘋長了,這回真買不起了。

——————————————————原答案————————————————————————

昨天晚上11點多,我和老公躺在床上,突然雙雙覺得生活好絕望。為什麼呢?好像也沒有什麼具體的事情,但想一想,僅僅是活在上海這一個事情,就讓人嘆一口氣。

你們說985、211,你們說父母出首付,你們說自己投資,你們說努力學習工作拿高薪… …但你們覺得這是大部分年輕人的情況嗎?普通的年輕人,就是普通的本科畢業,父母年歲已大頂多只剩幾萬塊錢存款,自己做一份幾千塊錢的工作,除了開銷每月剩不下幾個錢。也不要市區的房子,只要那種到地鐵還要騎一小段小龜王的60來平的小房子就可以了,但那也得100多萬。你們說100多萬太便宜啦!但是普通的年輕人的公司為了避稅,住房公積金一個月才150,普通的年輕人家裡有4個老人都60+歲,普通的年輕人孩子都不敢生,普通的年輕人因為加班身體也不是很好。

不怪社會,不怪上一輩,但你們也別讓我們怪自己。年紀輕輕拿高薪是有可能,但那是普通年輕人嗎?

所以你們這些知乎的年輕人,不要隨便指點我們普通的年輕人,謝謝。


別逗了,哪個城市敢對年輕人關上大門?那是自尋死路!

-----------------

問題不在是否年輕,而在產業布局。

產業基礎決定了城市發展和准入門檻。

作為曾經在上海工作,如今連上海(集體)戶口也退掉,回到南京創業的一名建築師,我想我蠻適合回答這個問題的。

1 上海,不僅是上海,一線城市都是這樣,從來不是對年輕人這個群體關上大門,而是對某些產業關上大門。題目本身,就問錯了。

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布局,由複雜的宏觀經濟因素決定,並不以少數人的意志為轉移,比如全球製造業聚集到中國。上海淘汰利潤不夠高的產業,也不是一年兩年了,當年紡織工人大量下崗的時代彷彿昨天。這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當然政府也在推波助瀾。

市場經濟的競爭並不只有同行的競爭,各行各業都在爭奪資源,人才,市場,男怕入錯行,正是血淋淋的經驗。

不同產業依據自身競爭力和其他特點,分布於不同的經濟區和城市,並沒有什麼不好,反而給了多數人多數產業更廣闊的機會。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北上廣深紐約倫敦,更不是只有一線城市才有成功機會和精彩的人生。

2 不要聽羅振宇鼓吹什麼肉身相聚在北京,那是他所在的傳媒行業的特徵要在首都。

即使北京擁有過度的資源聚集,對全行業來說,眾多企業仍然需要在全國乃至全世界有合理的布局。否則,是不是福建老闆浙江商人山西土豪都過得不如北上廣一小白領呢?隨著我見到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人群的生活狀態,我越發感到不要把自己局限在那小小的幾個城市。

3 年輕人當然是剛起步沒有積累 在大城市生活困難,但這絕對沒有所在產業的因素重要。

當產業被大城市擠出,即使已經是老人,或者個人能力很強 或者高管甚至老闆,買過房搖到車 積累的錢足夠用,勉強呆在大城市也並不合算,因為整個企業的成本收益不划算或者不利於進一步發展。老闆呆得住,但整個公司的員工未必呆得住啊

對產業來說,機會不是偶然性,而是可以確定的。否則怎麼解釋美國企業到中國來開廠子,怎麼解釋上海企業在內地投資生產? 只要掙到更多的錢生活更好,不在上海又如何?

如果 企業行業合適上海的,年輕人很快就可以買得起房過上好日子。

說到底,產業和企業的發展,才是主導城市經濟生活的根本力量,跟年輕還是老人,沒有關係。

4 所以,如果看好自己的行業 ,就不要局限在大城市。更不要透支全家的積蓄去投無底洞。在合適產業的城市,才能獲得更大的收益和發展。

如果確實喜歡上海的某些特質,那麼就不要局限在沒有前途的行業。特別是年輕人,還來得及轉變,即使很難。

改行,也就是讓人才從過剩行業轉移到稀缺行業,這本身就是市場經濟實現效率最優的途徑,而薪資正是體現行業是否過剩的價格信號。

如果真的能力不足,進不了一線城市的行業,那就坦然退居二線,反正也沒有辦法。

當然,產業布局是宏觀的,個人能力和具體企業各個不同,具體個人的情況還需具體斟酌,但大趨勢如此,可以意會,可供參考。


高鐵+城市網路:中國在走一條全新的城鎮化道路

又是一年「兩會」時,我們來討論中國城鎮化的下一程——新型城鎮化、國家中心城市、一線城市房價、高鐵網建設,它們有什麼樣的內在聯繫?似乎有意無意間,中國走上了一條前所未有的城鎮化道路?

1

北京上海,正在關上的門

我要上車!

北京、上海的年輕人,過去的一年可以清楚的感受到一個變化——這個城市變得對他們越來越不友善了。

控制人口流入、疏解人口,已經成為兩個城市未來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上海常住人口在2016年首次出現了負增長;北京的動作更大一些,「以房管人、以證管人、以業控人」……實在是把「人」當成苦大仇深的敵人一般了。

當然,近一整年的房價暴漲,甚至比政府的人口調控更有效,直接粗暴地設置了對大多數人高不可攀的安家門檻(參見:如何看待 2016 年初上海房價一天飛漲 70 萬元?)。

高房價與人口限制相輔相成,攔住了人們移居北上之夢。

北京五區公布人口上限 圖片來源:新京報

中國當前如此力度的城市人口調控,可以說歷史上、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那麼,為什麼一線城市要限制人口流入?

少了新鮮血液補充的北京上海,還怎麼去和其他的世界城市比拼廝殺?

這麼下去,年輕人該去哪裡好呢?

對於這些問題,我最初也非常困惑,然而現在,我對當前的中國城市化格局有了新的理解:

在高鐵的作用下,或許中國在走上一條全新的城市化道路——

發展城市群 + 構建全國尺度的城市網路

2

路線之爭:大城市 vs 小城鎮

整個故事,要從中國城市化的路線之爭說起。

第一條路線,是發展大城市,這一派以經濟學家為主。

城市越大越好,這是符合經濟學規律的。從經濟學角度,可以從「就業乘數」、「規模效應」、「產業鏈」、「正外部性最大化」、「高效率的公共服務供給」等等方面,論證大城市的好處,參見《城市的勝利》《大國大城》等書(《城市化的暗面》)。

基於這樣的觀點,大多數城市管理者都希望看到納稅的市民增加。不少專家擔憂北京上海的自我設限,影響未來的城市競爭力。例如正在進行的兩會中,蔡繼明委員就提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未飽和,無需設上限」。

第二條路線,是發展小城鎮,這一派以社會學家為主。

這一派紮根於中國的社會現實,特別是對三農問題有深刻的理解,認為遍地開花的小城鎮更符合中國國情。相對的,對大城市抱著一種警惕的姿態,擔憂大城市化帶來的各類城市病、資源承載力限制、社會矛盾激化等問題。

向左走,向右走 圖片來源:幾米

現在的我們,並不比兩派的前輩們聰明,但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得到稍微公允的態度:兩種路線都有可取之處,也都不完全正確

大城市路線支持者主要是基於西方國家經驗,但是西方國家的城市化走過了上百年、幾代人的時間,而中國城市化在幾十年、一兩代人內就將完成大半,帶來的社會劇烈變遷、貧富差距、移民問題、就業問題都不是輕易能解決的。

小城鎮路線是基於對沿海地區的調研(費孝通先生提出了「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然而這些小城鎮的發展並不僅因為它們小,而更是因為它們的地理條件優越、民風開放。中西部、東北小城鎮大多處於衰亡之中……並不是全國的小城鎮都有條件在市場經濟下發展壯大。

多年以來,中國城市化在兩種路線當中搖擺,既曾經非常激進地趕城市居民下鄉,也曾經毫不拒絕全國人民來北上廣買房炒房。

那麼,現在北京上海的選擇,意味著中國又開始走小城鎮路線了嗎?

不,中國已經選擇了路線——既不是發展超大城市,也不是發展小城鎮,而是發展城市群。

3

走向城市群

圖片來源:全國城鎮體系規劃 2006-2020

全國尺度的城鎮體系規劃,早在2005年就有了。

不過那個時候,高鐵尚未出現,城市之間聯繫的軸帶比較理想化。對各個城市的安排更像是示意性的「排座次」,並沒有真的影響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事實上,在那個時期,城市之間的競爭關係要明顯強於合作關係。(參見:世界上正在發生著哪些國內少有人關注的重要變革? - 周看看的回答 - 知乎

另外,這一版規劃是由建設部單獨編製的,效力有限,還暫時談不上在高層中形成了共識。

2013年發改委城市群方案 圖片來源:江南時報

2013年,發改委放出消息,擬在已經形成的10個城市群的基礎上再打造10個新的城市群。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公布。

這一輪規劃沒有非常具體的空間方案發布,也可以理解為決策層正在協調形成共識的過程中。其真正的成果,不是一個方案,而是一條路線:發展城市群的戰略路線。

「發展集聚效率高、輻射作用大、城鎮體系優、功能互補強的城市群,使之成為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台。」《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至此,基本終結了長久以來,經濟學家支持大城市,社會學家支持小城鎮的路線之爭。同時,這一輪規劃初步對中國的城市化格局加以確認,提出了城市群之間的差異化定位。

其不足之處在於,側重於建立城市群內部各市縣之間的聯繫,而較少規劃城市群之間的相互聯繫,規劃圖中都是一些孤立的大小圈圈。

城市群空間分布示意圖 圖片來源:「十三五」規劃

2016年,「十三五」規劃公布,提出了19個城市群,思路上繼承了上一輪的探索成果,將發展城市群作為國家戰略。同時,依然是示意性的畫出了城市群之間的聯繫。

走到這一步,可以說中國的城市化理念看齊了世界水平,要知道,世界級的大城市群全世界也就六七個。稍低一級的城市群,則是各國都在努力經營的,小一些的發達國家也只能勉強拿出一個來。

但是「基建狂魔」中國到這裡停步了嗎?

不,我們還有高鐵。

4

現在與未來的出行故事

大故事繼續之前,來說幾個出行小故事。

朋友某天有急事從南京去蘇州,當天來回,回來直感嘆高鐵的方便:從出門到站台候車總共花了20分鐘,坐車也就個把小時。

等車的人們少有拿大件行李,特別是上海來蘇州的,基本上就當是周末坐地鐵來上海後花園玩一圈。

進而說起,如果有上海的好工作,卻不想承受「嚇人的房價vs老破小蝸居」的兩難選擇,住在蘇州倒是個不錯的方案。

圖片來源:中新網

事實上,早已經有不少人作出了跨市乃至跨省通勤的選擇。

比如,在深圳上班的人,很多在東莞、中山、惠州買房,老人小孩在環深地區養老上學,自己在深圳租農民房住,周中上班,周末才回家。從蘇州、杭州到上海上班的人群也不在少數。

再比如,北京一名叫姜京子的女士,每天5小時花費225元從河北到北京上班。

「我覺得這沒什麼啊。」每當別人對她這一舉動表示驚訝時,一向樂觀的姜京子都笑呵呵作答。她也給記者算了筆賬,交通費每月四五千元,減去這個成本,她在北京的收入也要比在滄州工作收入多。從時間上來說,跨省上班花在路上的時間大概是兩個半小時,比她之前從東六環到單位的時間多了不到半小時(工人日報)。

這個故事的另一半是:她來滄州是為了和丈夫團聚,而她丈夫之所以到滄州工作,是由於所在汽車企業響應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在河北滄州建設第四工廠。

姜京子2016年的部分車票 圖片來源:工人日報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每個人對工作、居住、通勤的敏感度不同,因此也並不對個人的選擇多作評價。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高鐵的普及,一種過去沒有想過的通勤形式、生活形態正在出現

背後更根本的是:中國城市之間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

「門到門」的未來路徑 圖片來源:自繪

2016年,隨著共享單車的出現,從地鐵站到家門的「最後一公里」問題正在被解決。

如果更有想像力一些,也許我們會看到一種全新的出行方式,例如:

共享單車5分鐘+地鐵10分鐘+高鐵30分鐘+地鐵10分鐘+共享單車5分鐘=1小時

————————100公里————————

趕時間的話,還可以前後半段選擇打車約車,或者自己開車到地鐵站。

這麼一來,幾乎可以在1個小時左右,從蘇州市區內地鐵附近的一個地點,到上海市區內虹橋站周邊地鐵附近的一個地點。兩地相距100公里。

圖片來源:百度地圖,實際這條路線要稍長於1個小時

同樣的1個小時,在日本,能50公里外的郊區新城坐火車到達大城市中心。

同樣的1個小時,在美國,能從50公里外的另一個城市開車到達大城市中心。

與日本的方式相比,中國的高鐵通勤更快、更遠。而與美國的方式相比,而中國不需要會開車的成年人當司機,可以是老人、小孩,還可以是一大群人。

這樣的出行故事,充滿了迷人的潛力。

在下一代人的心目中,城市與城市之間或許不是截然分割的關係。相鄰的大城市之間不過1小時高鐵的距離,也就是市內堵堵車的時間罷了。

那麼他們眼中的城市群,又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5

城市網路:比都市圈更大,比城市群更大

首先說明一下「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區別,基本上「都市圈」是由一個大城市向外拓展的單核結構,「城市群」可以只有一個「都市圈」,也可以是多個「都市圈」構成。

美國,汽車交通下的都市圈規模:

洛杉磯都市圈(Los Angeles metropolitan area)面積為1.25萬平方公里(Wikipedia),近似看作100公里見方的範圍(實際上是若干狹長帶狀),這大約是汽車交通所能蔓延的最大範圍。

美國西海岸大城市群,就是由加州南側的洛杉磯都市區,和北側的舊金山灣區都市區組成。但它們之間的距離足有600多公里,開車足足要6小時,往返坐飛機比較便捷。其實兩者聯繫並不太密切,兩者之間的地區也沒有被帶動發展起來。

洛杉磯都市圈 圖片來源:谷歌圖片。加州都市區人口密度參見:美國為什麼不大力修建高鐵? - 社會 - 知乎 魚非魚的回答

日本,在地鐵與城鐵為主的軌道交通下的都市圈規模:

東京都市圈,面積約1.34萬平方公里,大約是以市中心為圓心畫一個半徑60公里見方的圓形,這大約是地鐵與城鐵支撐下的最大範圍。

在高鐵的聯繫下,東京都市圈與名古屋都市圈(靜岡、名古屋),大阪都市圈(京都、大阪、神戶)三個都市圈共同構成了狹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東京都市圈 圖片來源:東京都市圈發展對我國特大城市發展的啟示,李鐵 文輝

東京都市圈的軌道交通,黑框為東京市23區範圍 圖片來源:谷歌圖片

這些都是世界數一數二的都市圈,非常了不起。

然而,基建狂魔中國的畫風卻不是這樣的……

雖然以單核為中心的都市圈蔓延還在繼續,但是,中國正在同時「自上而下」地搭建一個完整的城市網路框架——

從「四縱四橫」到「八縱八橫」,馳騁在超過30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超級巨大的城市網路:

中國高鐵線路規劃,疊合人口密度圖 圖片來源:中國中長期鐵路網規劃

從另一個側面可以佐證城市網路正在形成。

2017年,由國務院要求,住建部、發改委等中央19大部委聯合編製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提出了「國家中心城市」這一概念,是指位於城鎮體系最高位置、且在全國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的城市。除了北上廣深,天津、重慶、瀋陽、南京、武漢、成都、西安、杭州、青島、鄭州、廈門位列其中,一共15座中心城市。

這個提法其實有些奇怪:既然已經在國家戰略上強調了「城市群」的概念,後續也應該繼續按照城市群來布置政策才對。如果要示意城市間的高低次序,那麼已有的直轄市、副省級城市等行政級別也已經足夠。為什麼要從城市群的「面」倒退一步,去強調單個城市的「點」呢?

答案是,唯有將「中心城市放在了全國城市構成的網路當中,它們的「引領、輻射、集散功能」才會凸顯出來。

在高鐵的作用下,前面說到的城市群之間的虛線聯繫,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關聯,構成了全國性的城市網路。這些中心城市的樞紐作用,就像地鐵的多線換乘站一樣凸顯出來:

中國高鐵運營線路圖 圖片來源:foxtao

同時,中國的城市網路是向下兼容的,各地的地鐵、城際鐵路也可以銜接到這個網路上來。並不影響城市群內部交通繼續如火如荼的建設。

高速公路建設,以珠三角為代表,按照10公裡間距的密度在鋪。當地鄉鎮人民都過起了周末開車游遍廣深港澳的有車族生活,向美國西海岸看齊。

城際鐵路建設,以京津冀為代表,僅去年批複的《京津冀地區城際鐵路網規劃》總里程約1100公里。目標到2020年基本實現京津石中心城區與周邊城鎮1小時通勤圈。

地鐵建設,以長三角為代表,各地在同時瘋狂建設。至2017年初全國通車裡程達3700多公里,已批複未建成的則是其兩倍之多。長三角1小時的通勤圏已經基本建成。將上圖局部放大、加上地鐵,就會形成如同主動脈和毛細血管一般的結構:

長三角地區高鐵與地鐵圖,據上圖改繪。這裡僅含上海、蘇州、南京、杭州四市,圖中許多城市也有地鐵,此外還有城際鐵路。

想像一下,在下一代人看來,相鄰的中心城市之間不過是2-3個小時的車程,一個上午就到了。

下一代人的時空觀將是完全不同的——整個城市群,不過是一個大一些的市;整個中國,不過是一個大一些的省罷了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年什麼年,不就是從開封到湖北嘛,高鐵3小時就到啦,柳夫子,下周我去看你吖 O(∩_∩)O~」

「……」

6

結語

1、小結一下,高鐵對城鎮化的影響:

① 城市擴張從蔓延變成跳躍式

「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模式」(TOD),在以軌道交通為主時,未來的城市擴張將不再是連續的「攤大餅」,而是間隔跳躍式的擴張。

② 擴大都市圈的範圍

都市圈的範圍≈城市間聯繫的極限≈1小時交通圈的範圍,高鐵將這個範圍從公路網、地鐵城鐵能支持的半徑50公里,拓展到了半徑100公里以上。

③ 強化都市圈之間的聯繫

都市圈之間的相互關聯構成了城市群,而高鐵的聯繫作用強於飛機與長途汽車。

④ 構建城市網路

高鐵模糊了城市群的邊界,沿京滬高鐵、京廣高鐵基本2小時到達另一個城市群,多個城市群構成了全國尺度上的城市網路。

2、城市網路形成後的效用具體如何,可以結合本文最初提出的三個問題來回答:

① 為什麼北京上海要限制人口流入?

是為了更好的構建京津冀、長三角等城市群,將未來人口向城市群內的中小城市、小城鎮引導,同時也向城市網路里的其他中心城市引導。

如上述TOD模式,由於高鐵的通勤距離比地鐵城鐵遠,與其跳躍至一個新建的遠郊新城,或許還不如直接跳躍至一個城市群的次級城市。

② 少了新鮮血液補充的北京上海,還怎麼去和其他的世界城市比拼廝殺?

第一,國際城市競爭的主體,從來不是單一城市的行政區劃範圍,而是作為整體的都市圈乃至城市群。未來雖然限制了北京上海行政區劃中心城區的人口流入,但是對於都市圈外圍,以及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的其他地區,依然會是鼓勵人口流入的態勢。

第二,中國將追求城市網路整體效用的最大化,而不僅是單個點的最大化。城市網路一旦形成,所有網路間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成本都會降低,增進總體效用。

第三,中國城市間的級差結構將得到優化對內,將會使沿線途經的城市獲得極大的區位改善。單純從高鐵「八橫八縱」圖來看,北上廣的樞紐優勢雖然依舊,但是武漢、鄭州等樞紐城市的地位提升更為明顯。福建、山東等大都市群的中部地區近年來提升顯著。

第四,如同互聯網一樣,任何網路的規模越大,整體吸引力越大。對外,周邊國家和地區將會積極謀求加入中國龐大的城市網路,這種吸引力是難以抗拒的。

德國沒有世界頂尖的大城市與都市圈,只有由中小城市和鐵路系統構成的城市網路,但這不影響德國成為一流的發達國家,同時貧富差距、地區差距等問題大大好於美日等國。中國將用高鐵構建出相似卻更大規模的城市網路。

③ 未來年輕人該去哪裡好呢?

城市拓展模式圖,自繪,圖中軌道交通為單線,高鐵為雙線。

不妨先看圖,給出4個選項:

A.距離市中心20km的外圍郊區(北京六環、上海外環外)

B.距離市中心40km的遠郊新城

C.距離市中心100km的高鐵下一站

D.距離市中心200km的次級樞紐城市

答案解析:A是美國的答案,既不太搞地鐵也沒有高鐵,全靠城市自己蔓延。B是日本的答案,用軌道交通和郊區新城引導發展。

中國過去選擇了A和B,例如北京在搞通州新城,上海在搞臨港新城。而現在,通過高鐵的建設,讓C成為了通勤的可能。但政府真正希望的,不是讓居住人口移動到C。而是通過城市網路,讓C、D擁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有更多產業入駐,人口也自然駐留在C、D。

要注意,每個選項都是向下兼容的,選擇了B同時還能選A,選擇了C同時還能選AB。越多的選項,意味著城市開發中有越高的彈性,畢竟靠近城市中心的土地總是用一點少一點的。

3、高鐵+城市網路,這是一條沒有國家走過的城鎮化道路。

其他國家和地區,幾乎不可能實現中國式的大尺度城市網路——或者限於國土面積,如英國、日本;或者限於地區自治,如美國;或者限於制度差別,如歐盟國家。未來的其他國家,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高鐵+城市網路,這是一條新型城鎮化道路,也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

---------------

圖片來源:已標註,其餘自繪

城市周看 為思維尋找盲點,為城市尋求共識

微信訂閱:cityzhoukan


謝謝邀請, 這個問題我在時間線上經常看到。 既然邀請, 就儘力回答一下。

先說幾個故事,

100年前我的曾祖父曾經來上海工作過,大約工作了十年, 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在上海紮下根, 仍舊會餘姚鄉下生活去了。

將近66年前, 我的爺爺帶著一家五口來到了上海, 準備紮根在這裡, 當然當時還沒有戶口這個東西。 但是來看看我爺爺,奶奶,爸爸當時的生活情況。

一家五口住在蘇州河邊6平米的草房, 我父親小學五年級之前是在馬桶上放塊木板當書桌,然後做在地上寫功課的。

有一次要過蘇州河,擺渡1分錢, 但是我奶奶的口袋中只有4分,這4分錢還包括當日晚飯的食材費用。 所以奶奶牽著爸爸的手,繞行7里路過的河,那年我父親4歲,當晚他腳上起了一個水泡,奶奶哭了。

我奶奶當時沒有工作,只能夠幫工廠的工人洗工作服, 幫住在石庫門裡的人洗馬桶貼補家用。 有一次工廠裡面少了一件工作服, 工廠派調查組去了我父親的小學, 6個成年人盤問一個2年級的小朋友整整一個下午。洗衣服的人不止我奶奶一個人,但是只有我奶奶是外地來的鄉下人,並且窮。當晚我父親將這個事兒告訴了爺爺奶奶,全家都哭了。

相對鄉下, 剛來上海的這十多年真的是非常苦。 還要被人趕, 1957年的返鄉運動, 組織上做了我爺爺一周的思想工作,要求爺爺帶全家會餘姚鄉下去, 爺爺咬碎了牙沒有答應下來。 後來知道當時很多返鄉的人在三年自然災害中大多餓死了。

以上的苦難狀況直到我爺爺的三個兒子依次考入大學,方結束。 我們家是整個街道中唯一有大學生的人家,我爺爺的三個兒子都是大學生。至那個時候起,家裡方不受本地城廂人的鄙視。我們家也完全紮根在上海。 所以我爺爺生前經常說,這輩子最大的功勞就是把全家帶到了上海。

4年前,我招了一個員工,小姑娘,東北人, 日本留學回來的。 小姑娘的家境並不富裕,但是工作十分努力。 她告訴我,她希望在上海紮根,我說好的,你聽我的,一定不會錯。 我要求她努力工作,同時節省開支。所以當她剛在我公司工作時,哪怕起薪只有3000多元,她還是會拚命努力,還是會每月存錢。 當我知道她住在幾個人一間的合住房裡,工作了一年也沒有給她自己買衣服時,我覺得這個小姑娘會有出息的。

前年我看到嘉定離地鐵很近的商住房,當時1萬都不到一平。我和小姑娘說你去買下來。小姑娘說一套房子70多萬,首付50%,她沒有這麼多錢。我對她說把老家的房子買了, 付這裡的首付。 還貸不怕的, 因為你願意努力工作。 然後把自己的媽媽也接過來一起住吧。小姑娘當時很害怕,但是還是找我說的做了。 今年因為有商改居的消息,她的房子已經翻倍都不止了。 明年我會選她做合伙人, 我想她已經紮根在上海了。

這就是一百多年來紮根上海的故事,上海從來沒有把門關上,只是跨過那道門檻很累,很辛苦。

祝好!


20160520更新一句話

最近還收到對這個答案的贊和支持,謝謝大家!

不過鑒於目前上海房價的情況……正文的很多內容已經不合時宜了。大家僅作參考就好!

送給每個在上海打拚的年輕人:

你們在這麼美好的時代遇到了這麼多的機遇,努力吧!一定會有值得你驕傲的收穫!

===

我先亮出我的觀點:上海的年輕人,只要正常大學畢業,985,211的話更好,敢於拼搏奮鬥,買房子留下來,是不難的。但是關鍵在於,這樣是否符合你的人生選擇。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張江的IT員工,初期幾年年收入大概在15萬-25萬左右居多。我前公司在大張江金科路(據說現在也不錯了,有商業區),周圍遠一點的地方,還是有不少兩萬以下一平米的房子。比如在新場、惠南附近,150萬的兩室一廳,很常見。如果你首付攢下50萬左右,貸款100萬,其中公積金60萬+40萬商貸,那麼買個房子還貸款這樣,還是不難的,每個月還款7000左右吧(20年)。以後結婚了的話,就更能好好過了。這個房子的貸款還款一般都比較快,大概8~10年左右你就可以攢下一筆資產,可以還掉或者差不多還掉首套的房貸了。

這樣的房子,我需要吐槽一下:你住在這裡,你確定你在上海嗎?!我在張江住了三年多,除了每次去世紀大道或者南京路、靜安寺,我!一!點!都!沒!感!覺!我!在!上!海!普通到無以復加的小區、到處都是和你一樣來上海工作的人群、到處都是合租房或者隔間房、擠得要死的公交車、周圍荒涼無比商業配套幾乎沒有、都是雜亂的小飯館小鋪子之類、除了住宅樓大一點都是破破爛爛的房子,簡直就是國內常見的六線城鄉結合部——當然,上海的整體管理還是好一些。

好了,你現在有一套150萬的房子了,在上海站穩腳跟了。不過這個時候,你肯定不滿足於首套的房子了,這樣的房子,學區很差、購物和環境都不怎麼樣。因此在結婚有小孩後,現在的房子會賣掉,並考慮向市中心遷移。問題在於,你在買第二套房子的時候,是否已經有足夠的積蓄和資產,來支撐高昂的學區或者好小區房子的價格。一般來說,上海這邊IT企業,當前普通員工的天花板在30萬~35萬一年左右(創業公司或者暴富公司不算,升職加薪的人,並不算太多,小頭目拿到40萬差不多了),因此,假如你那個時候有30萬~35萬左右年薪(當然這個數據未來一定會漲,不過相對於房價上漲速度,呵呵呵),支撐最便宜需要400萬的學區房,在有小孩、老婆、車子以後,其實還是有難度的。

有關學區房的價格,只是個人的看法。在評論中有些朋友聲稱在楊浦等地,300萬也有很好的學區房可以考慮。我不太了解楊浦那邊的情況,本文也只能帶給大家基於本人的一點人生的經驗……

由於未來房價在漲,無論是你的150萬房子還是學區房在漲價的情況下,都不太好算,那麼我們算目前的情況。首先看價格,在2015年9月的現在,一般需要買到500萬左右的房子(個人意見,平均中也有網友說300萬就夠了,還是看你的選擇吧),才能算比較可以,才有較好的環境和學區,才算能夠在提及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長久安居。以現在的價格計算,假設你有幸找到了一個500W的學區房,兩室一廳,在龍陽路以北或以西方向靠近城區的地方(傳統意義上的「上海市區」)。其次看首付和房貸,這套房子首付150萬,假設你有150萬了首付,然後30年貸款,80萬公積金用滿,月均還款1.8萬,月收入這個時候就算你全家大概在3萬(你稅後2萬,你老婆1萬)左右,剩餘1萬2,車子、老婆、孩子,其實算下來雖然緊巴巴但也還可以。當然,前提條件是一.學區房的價格到你買的時候不是那麼誇張,二.你到時候有首付150萬,三.你個人30萬~40萬的年收入。

這個時候有人說,那我之前買的150萬的房子也漲價了,以後漲起來就可以換了。我想問一句,你的郊縣城鄉結合部房子,有市區學區房漲得快么?顯然沒有。當然,你也可以考慮將本來打算的兩室一廳、三室一廳學區房換成小一點的一室一廳或者老公房,這樣擠一擠還是可以的。自然也有一些手段,可以讓你依舊以3成首付,買到一個很小很小的學區房,然後不住,就放著或者出租,戶口掛過去等小孩上學。然後你依舊住在城鄉結合部。問題總是有的,解決辦法也總是有的。

當然也有人說,一開始150萬的房子也就可以了,當然這都是個人選擇。好了,其實150萬的房子,已經可以滿足你在上海的需求了,雖然遠、雖然沒有學區,雖然可能環境差、可能破,但是畢竟在上海,大環境和城市都在這裡放著,大不了每年交2萬到4萬元贊助費上好的學校,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

我並沒有選擇這一條路。

原因很簡單:我認為上海的房價和舒適生活所需要的投入,過高了。

我考察了成都、武漢、西安幾個二線城市的工作和環境,最後選擇了成都。我手上大概有65萬左右的首付款,家裡可以贊助20萬左右(雖然最後也沒要)。這樣,我可以在成都遠一點的地方,貸很多款買一個200平米的雙拼小別墅,或者在成都市二環附近的地方,貸款不多買一個110平米左右的三室兩廳帶大露台的房子,這樣的房子還有學區,帶的成都相當不錯的小學或中學,3KM內大型商場醫院應有盡有,生活硬體條件不知道比上海好到哪裡去了。有關工作的問題,成都軟體業雖然比上海是不如的,但是也還算有模有樣,我一開始認為成都工資有上海一半就不錯了,談offer的時候,我提了一個相對我現在來說還是比較高的數字,不過成都公司最後開出的價格是我在上海收入的90%,考慮到城市房價和物價,最終決定去了。

我大概計算了一下,按照現在的情況,我很快會還貸款完,有餘力開始擁有屬於自己的額外的儲蓄或者另一套房子、門面、投資之類。其實一個男人,在房子婆子孩子「三子」解決了後,剩下的大把精力可以放在做別的事,比如木工(個人喜好)、品茶、旅遊、收藏等,不必活得這麼緊蹙。最近打算換車,把以前的國產小破車賣二手,買個好一點的越野SUV,去成都周圍的風景區和山野走走,周末來回,多舒服。這樣算下來,我在35歲左右就沒有太多生活壓力了,45左右不開心的話就可以考慮退休養老到處玩了。

我的人生選擇是:我是一個人,我有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既然如此,我為什麼不放棄上海這樣的苦逼日子,去二線或者1.5線城市換取更美好的未來?事實上,我已經這樣做了。

=====================================

另外,有人在說,為什麼這麼執迷於房子,那麼我告訴你:

在現今的中國社會,對絕大部分人來說,房子,是你所有生活的基礎,是你事業發展人生髮展的最最最核心的物件。

你可以看不起房子,不買房子,但是你絕對不能否認房子在這個社會體系中的決定性地位。

最後,總結一下我對上海的感受:

上海是中國最好的城市。


TG的如意算盤是青年人去一線城市貢獻GDP,製造經濟成就用來慰問;然後用房價和戶籍制度把老人、污染、福利支出全都趕出去;最後讓三四線城市去消化老人。

在國內豎起一座座行政壁壘,用歧視性政策不斷盤剝青年人,最終寄希望於把所謂的「過剩」人口趕出一線城市來實現「大城市的經濟穩賺不賠」是不切實際的。

早晚,普通人一貧如洗,年輕人被現實徹底消滅了鬥志;那時候,戶籍與行政的壁壘一定是會垮塌的。


贊同了 @安嘉門院 葛大的答案,同時我自己也現身說法一下吧。

少年,上海的房子是置換出來的。

09年,借錢首付,貸款買了航頭的一處房子,6樓的6樓,送閣樓,建築面積70個平方,實際可用120個平方,時價:68萬,感謝盛大有補充公積金,感謝不限購,我貸了5成多,10年,每月只要自己貼很少的一點錢去貸款賬戶里。

15年,置換。年初賣掉航頭的房——坑爹的是,婚房裝修,可因為婚後兩人工作單位變動,都去市區30平方的小房子住了,房子是女方婚前買的,中環內,兩條地鐵在附近,10年時價好像也是60多萬——航頭賣了143萬,去掉未償還貸款,還剩100萬。

本來想買學區,但因為種種原因,最後放棄,買了市區小房子附近的一套二手房,聽了 @安嘉門院 葛大的建議,直接三房,買的時候,這小區房價因為種種原因正好是低點,117平三房,算上稅費,500萬以內。依然貸5成。市區那所小房子有學區,這套三房沒學區,所以,等裝修完了,小房子出租,大房子自住,反正從大房子到小孩子的幼兒園和小學,走路不過10分鐘。

我的上家,本來是想讓小孩子考附近的私立,但政策變了,小孩子戶口在靜安,於是他們賣了靜安的小學區房和這套三房,在靜安換了一套130平方的三房,讓孩子上學。

現在呢,上家等我們的貸款審批,上家的上家等他們付下一期的房款。我的上家,成功的從兩套房子里拿到了近800萬的現金,然後依然要貸款去靜安買那套三房。

任何時候,門檻都是有的,但我覺得大門並沒有關閉。

我是80後,現在進入城市的是90後,馬上是95後,家庭的實力比起10年前,進步很大。

但是,你不要想著一進來就先要有房,沒有戶口你限購——但是你可以買商住兩用,房價並不貴,地方也不要總念著市中心;有戶口的,不要一開始就想著市中心,我說的是真的,上海還是有價格低的樓盤的,浦東新區,外環外,總價200萬以內的房子並不是沒有,不要怕背貸款,我不會告訴你我老婆已經後悔了,她同事的家庭年收入比我們少10萬,但買的是新房,總價比我們貴200萬。

但是,沒關係,下一個十年,再換就好。

居住的環境,是一步一步改良的,你想在上海安居樂業,首先你要想辦法入了這裡的門,然後先樂業,再安居,慢慢一步一步的改善,變成宜居,最後變成逸居。

當然,就業環境可能有變化,或許對個人來說,更好了或者更壞了,不重要,堅持做好眼前的事,給自己定個目標,一定可以實現。

最後,有個建議,有條件買房的時候,一定要買,再次強調,上海這種地方,居住環境是靠置換來的,不要妄想一步登天,當然,你有錢,另當別論。


?在上海買房,大多數年輕人都不可能純靠自己的經濟能力實現。租房是好主意,但是一輩子租房的理念,並不是人人都有,租房對婚姻家庭是個極大的挑戰,可以參考電視劇《蝸居》。貸款買房,終身還貸?那我寧願去一個二三線城市,住得舒服,壓力也不大。很多人說壓力越大才越能體現價值,那是你沒有經歷過生活的重壓,站著說話不腰疼。

?我是上海人,本地人,就是俗稱的鄉下人,籍貫上海縣,小時候被排外排的厲害。公務員,年薪十萬左右,有幾套祖傳房子。但是如果我沒有房子,說實話,我沒有自信,也沒有能力能在上海紮根。我沒有知乎上大多數人從事的年薪百萬的工作。不過,除去房子的顧慮,上海的生活性價比我認為是全國最高

?我並不在社會的底層,比我混的差的還有好多,比如餐廳的一般服務員,理髮店裡的普通理髮師,工廠的低端流水線,推油店的小妹(工資雖高,卻與付出不成正比)等。這些人,大多只能住集體宿舍,那他們來上海的【意義】是什麼?隨便問個誰,都說有意義,但是【意義】是什麼?這個【意義】有意義嗎?恐怕只有親身經歷才說得出來了。既然進了門,自然有意義,同一個門,踩在不同的台階上而已

?上海其實從來沒有關過門,只是年輕人在看到門後事物以後,敢不敢再踏入,能不能踏入到更好的台階上而已。例外肯定有,如果你是那個例外,也別過來炫了。畢竟大多數人,不是例外。我認識個比我小的,開了五十多個加盟店,初中畢業,女朋友碩士,雖然女方家裡不同意,但我覺得社會大學不一定比學校里差。他就是學歷不高的一個例外,可是他這種例外是不可複製的。

?我認識的大多數人錢都不算多,剛大學畢業那會,好多外省市同學信誓旦旦要在上海活下去,結果半年之內陸陸續續全回了老家,留在上海的就一兩個,過得甚是凄慘。我認識一個人,是個很要強的女孩子,年薪大概25萬多一點,租在上海市中心,業餘生活豐富了一點,畢竟錢多了,但是,還是沒有能力買房。我又認識一個人,也是個很要強的女孩子,家裡本來就有房,本地人,年薪15萬左右,過得就比較好。我還認識一個人,還是個很要強的女孩子,家裡有房,年薪不知,過得也不錯。所以還是回到老問題,在上海紮根生活,最大的問題就是房子

?網路上(尤其是知乎)很多人的個人經歷、工作經歷、家庭背景、個人財產之類的都不能信。一口一個年薪千百萬,一口一個企業老總,我還看到好多人發截圖證明自己很有錢,試問你見過身邊有錢的還要發截圖證明自己有錢嗎?當然,有是肯定有的,但是,大多數人並不是,而且,這個和年齡無關。厲害的人,年輕人都身價千萬,差勁的人,不惑之年還一事無成。不管年齡多少,混的不好的人,可能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來知乎充胖子,因為知乎傻子多啊!什麼都信。

?請注意黑體字,別來自以為是的拿個例當普遍,最反感這種鑽牛角夾的。我看到別人評論,我不回復我心裡不舒服,回復了吧,又被人惡意歪曲,頂著上,因為知乎上腦殘太多了。


我覺得許紀霖老師這個演講稿很能說明問題,特分享之。侵刪。

【編者按】2015年6月13日到6月14日中國的「雙城記」:比較視野下的北京與上海城市歷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本文為許紀霖教授6月13日在該研討會的主題演講。詳細內容如下: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想把北京作為一個參照來看上海。我特別欣賞這次會議的主題叫雙城記。在世界上凡是幅員比較遼闊或者文化比較豐富的國家,它通常都有兩個中心,美國有紐約和洛杉磯,俄國有莫斯科和彼得堡,德國有柏林和法蘭克福,英國有倫敦和愛丁堡,澳大利亞有悉尼和墨爾本,日本有東京和京都,中國則是上海和北京,這兩個城市也代表了中國的南北文化,互為他者。

1,政治中心和社會中心

北京作為一個政治中心,其發達的不是地方政治,而是帝國政治或國家政治。因為在天子腳下,地方即國家,國家也是地方,籠罩在國家權力的直接控制之下。晚清以後的北京也形成了地方社會,這些地方社會是由士紳和商人所組成的,但是在近代北京,並沒有像近代上海那樣強大的地方自治勢力。

上海就不一樣,從晚清開始,作為一個通商口岸城市,其政治權力一直處於多元化的狀態,無論英美、法國、日本,還是清廷、北洋,都不能獨家控制這個東方第一大都會。在中國凡是有權力處於多元、權力的競爭空隙之中,反而會給地方社會一種崛起的空間。上海的地方自治一開始就是在這種夾縫當中生長起來的。

弔詭的是,清末開始的地方自治,是與國家權力的擴張同時發生的。因為貿易、經濟、金融的中心都集中在上海,上海的地方自治背後有一個相對強大的資產階級支撐。這股力量的慾望和力量不是來自自上而下的國家權力——來自上面的權力可以賦予你,也可以隨時收回——上海的地方自治來自於從城市本身生長出來的經濟力和文化力,於是就具有持久的衝擊力和爆發力。近代上海能夠成為中國社會的文化中心,絕不是偶然的。

這個城市的資產階級也好,文化精英也好,對他們來說,上海就是他們存在的家,他們主宰城市的地方事務,也藉助城市的實力,多次挑戰中央,於是上海就成為北京之外的第二個政治中心。1900年,當慈禧太后對八國聯軍宣戰,竟然以上海為中心出現了「東南互保」。國家在對外宣戰,地方卻與「敵國」議和。辛亥革命發生,南北對峙,又是在上海進行南北和談,最後,正如馬勇教授所說:「民國不是打出來的,是談出來的。」這個談出來的地方,就是上海。

再看五四。五四學生運動爆發在北京,當時北洋政府很強硬,學生上街一個抓一個。到了6月3日,上海資產階級和文化精英聯手發動罷工、罷課、罷市,這一下震撼了世界輿論,北京政府最後只能屈服,釋放學生,罷免三名「賣國」官員,不敢在巴黎和會上簽字。五四運動發生在北京,但結束於上海,由北京的學生髮動,最後由上海的市民階級跟進,取得勝利。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也是這樣,最早在北京由學生髮起,席捲全國後,上海各界跟進,成立了各種救國會,把一個原來單純的學生運動擴大為全民的運動。

這兩個城市,北京發達的是以知識分子為中心的公共領域,上海是市民社會的大本營,以資產階級為核心。所以近代中國的歷史當中,幾次大的運動都是北京先發動,然後在上海燎原,最後獲勝。近代的上海,作為社會中心和經濟中心,藉助地方的市民社會和城市空間,在清末民初中國的政治當中,扮演了第二政治中心的角色。

2,帝都與魔都

在近代中國,中國最好的國立大學和教會大學,大部分在北京。北京是中國無可挑戰的學術中心,到今天還是這樣。作為學術中心,北京知識分子的主體,主要在大學。這些學者專家都是一些國家精英,他們繼承了帝國士大夫的傳統,他們的關懷除了專業興趣以外,主要是國家與天下大事,而與地方事務沒有什麼關係。

民國時期的北京知識分子,通常是和京城的地方社會絕緣的,與我前面提到的北京那些商人、士紳幾乎沒什麼直接交往。他們聯繫多的是一張報紙,就是天津的《大公報》。《大公報》在言論方面之所以有影響,主要藉助於京城的知識分子。《大公報》有兩個很著名的副刊,一個星期論文,主要由胡適所代表的自由派知識分子所掌握;另外一個是著名的文藝副刊,主要由林徽因的太太客廳為核心的京派作家所掌握。這兩個副刊形成了哈貝馬斯所說的輿論的公共空間:文學的公共領域和政治的公共領域。

這些北京的文化人,對這個城市充滿了一種故鄉般的柔情。京派的知識分子曾經也一度生活在上海。20年代末,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都在上海生活過,但他們不喜歡上海,覺得上海商業氣太重,始終有疏離感,30年代以後他們都回到了北京。這些南方知識分子雖然不會說北京話,但在北京仍然感覺自己是這個城市的主人,反而把真正的北京人——那些老北京——視為他者。

對上海的文化精英來說就不一樣了。上海是什麼?上海既不是家也不是國,上海就是一座城,一座有自身機理、血脈和靈魂的城市。

民國時期的上海文化精英與京城不太一樣,主要不是大學教授、專家學者,而是由兩撥人組成,一撥是出版商、報業大王、記者、編輯、民間教育者,另外一撥人是自由撰稿人為主體的流浪文人。他們雖然氣質上不一樣,一個是布爾喬亞,一個是波希米亞,但是他們之間並沒有絕對的界限,彼此是流動的,而且共享了同一個城市的文化。

比如申報老闆史量才,他既是銀行家又是報業大王。另外一撥波希米亞式的流浪文人,來自全國各地,就像許鞍華導演的《黃金年代》中的蕭紅、蕭軍一樣。在上海以自由寫作賣稿為生。這些人看起來對資本主義充滿仇恨和批判,但他們的生存處境又離不開這樣一個高度資本主義化的文化市場,因此這兩部分上海文化人看起來涇渭分明,其實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

上海這個城市有一個外號,叫做魔都。魔都的魔力在哪裡?你可以說它是資本主義,也可以說它代表了近代文明。不管怎麼說,魔都上海在文化上像一個大熔爐,把來自於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新移民統統熔化其間,讓生活在這個城市的文化人——包括反抗者——都對自己產生一種不可抗拒的魔力感,產生一種城市認同。不管是喜歡還是不喜歡,最後他們的生存方式都無法遊離資本主義化的生產秩序和生活秩序。北京是帝都,上海是魔都,中國的雙城記,就是如此精彩。

3,二元社會與一元社會

我多年對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的觀察,發現北京是一個二元社會,而上海是個一元社會。如何理解呢?

大家知道,1949年以後的北京有大院文化與衚衕文化之分。大院文化裡面居住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單位人,他們在政府機構、文化事業單位工作,屬於京城的上位階層,但大都不是北京人,確切地說,這是一批首都人,而不能算北京人。真正的北京人住在衚衕里,大多數處於北京城的底層,是藍領階層。

這兩個階層,一個是首都人,一個是北京人,無論文化、語言,還是生活習性和風俗習慣,都涇渭分明,有某種無法跨越的鴻溝。到北京人的家裡去,進了門,不用問主人的情況,看他家裡的布置、環境氛圍,大致可以判斷主人屬於什麼階層,是北京人還是首都人。

但這種判斷方法運用到上海來,就不靈了。上海社會各階層雖然在收入、身份上差距很大,但基本共享同一個文化,那就是市民階層的文化。過去的上海有工人家庭和知識分子家庭,這是兩個不同層次的社會階層。但你進入一個家庭,有時候很難判斷主人究竟屬於哪個階層。上海的文化人家庭,也是井井有條,帶有一種濃郁的市井氣。跑到工人家庭里看,客廳里竟然也放著一整套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上海在文化上是個一元的社會,精英階層和市民階層在身份上是流動的,但是在文化上是整個的,屬於都市的有文化追求的市民階層。文化人有市民氣,市民階層有小資氣。

4,中國文化之都與世界主義都會

北京作為具有800多年歷史的古都,充滿著濃郁的中國風。這幾年北京變得洋氣,鳥巢、水立方,西洋的後現代風格,也自成格局。但北京的建築最失敗的也是所謂的中西合璧。

相比之下,上海無論從城市風貌還是市民趣味上,都被認為很洋氣,不「中國」。這也不奇怪,上海1843年開埠,這個城市本身就是全球化的產物,沒有全球化,就沒有上海。上海在全球化過程中誕生和發展,她在全球化浪潮當中只有獲取,沒有失落。這是上海與其他許多開放性城市不同的地方。

上海是一座兼容並包的城市,像紐約一樣,是世界主義的大都會。在近代中國,西洋文化最早是到廣州,但廣州在區域上屬於嶺南文化,與西洋文化衝突比較大,所以一直到今天,廣州依然是一座充滿南國情調的中國城市,而非世界主義都會。但上海在地域上屬於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理性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恰巧與歐洲文化中基督新教的資本主義精神和天主教的藝術情調一一對得上,產生了親和性。不僅如此,世界文化中的其他重要流派:俄羅斯文化、猶太教文化、日本的東洋文化等等也曾經深刻地影響了上海的都市文化,上海文化顯現出世界主義的雜多風格,與北京的中國風形成鮮明的對比。

5,上海不歡迎屌絲?

民國時期的北京文化是一元的,上海文化是多元的,但今天似乎倒了過來。昨天我去了東城區的南鑼鼓巷,看了以後很有感慨。它有點像上海的田子坊,但感覺很不一樣。從上海人的眼光來看,南鑼鼓巷很亂,甚至有點臟,但文化上繽紛多彩。

上海比北京文明,但不及北京有文化。有一年,我請哈佛大學的李歐梵教授到華東師範大學演講,有同學問他,您對北京印象如何?李歐梵脫口而出:「北京?北京是一個有文化的大村莊。」如果村莊不帶貶義的話,北京的確更像村莊,而且還是帶複數的無數個村莊。大量的北漂族懷著夢想湧進北京,北京願意容納他們,無論是海歸、土豪,還是屌絲、流浪藝術家。今天的北京在文化上充滿競爭和活力,一個個山頭、一個個村莊到處林立,風格多元,競相鬥艷。從上海人的角度來看,這些村莊似乎都有點「老土」,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今天北京的文化創造力要比上海強多了。

民國時候的上海,也是一個吸納五湖四海精英的大都會,造就了海上舊夢的輝煌。但是1949年以後,上海成為計劃經濟的大本營,人才流動處於半封閉狀態,上海變成上海人的上海,文化上越來越一元化。雖然這二十年又重新開放,但文化上的自我凝固化趨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性扭轉。

有一個形容上海的詞叫海納百川,一般人理解的都是這個詞的表層,以為上海文化海納百川,有容為大,吸引了全中國、全世界各種不同的文化。但按照我的解釋,海納百川還有另外一層意思,上海的城市文化有一種極強的同化能力,不管你是什麼樣的江、什麼樣的河,一來到上海,統統被上海同化,形成單一的海派文化。過去美國也自稱是大熔爐,同化一切外來文化,後來受到了批評,所以今天的美國不能再自稱大熔爐,那是政治不正確,美國文化變成文化多元主義,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北京文化今天有點像美國,很包容,很多元。

到了21世紀,一個城市的未來取決於創新能力。但上海的創新能力,不要說與北京有距離,甚至都不如深圳和杭州。因此今年上海提出要建立創新中心,但在我看來,上海搞創新中心的最重要阻力不在於政策,而是文化。因為海派文化只欣賞高大上,而鄙視屌絲。但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於屌絲階層,十個野心勃勃的屌絲,九個失敗了,一個成功了,就是了不起的創新。上海自以為高大上,以文明自居,整個城市非常規範、整齊劃一,反而缺乏一種真正的創新能力。北京看起來有點亂,但反而有更多的突破和創新空間。適度的混亂才有創新,過度的規範只能守成。我發現,無論是高大上的海歸,還是國內的屌絲,凡是想過太平日子的規矩人都想去上海,而喜歡折騰的不安分人都想來北京,於是上海變得越來越規矩,這又使得海派文化越來越單一,缺乏多元和生命的原創力。

海派文化的特點是什麼?沒有特點成為了海派文化的特點。面貌模糊,看上去很美,卻又似曾相識。前不久引起輿論很大轟動的復旦110周年校慶宣傳片涉嫌抄襲案,其實背後很能看出海派文化的危機所在。今天的海派文化,學習能力、模仿能力很強,而且模仿的都是國外最高大上的。什麼時尚的元素都具備了,用了洋人的理念、框架和表現方式,再加上中國的素材,唯獨缺乏的,是自己的獨家創意。

北京和上海,一北一南,帝都和魔都都有自己的輝煌,有自己的驕傲,也有自己的毛病。中國文化之所以強大,乃是其內部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有東西文化的差異,也有南北文化的不同。內在的豐富性和差異性,既衝突,又互補。中國有此「雙城」,何其幸運,只是我們對此研究太少,認識不足,我希望這次「雙城記」研討會是一次開始,以後成為京滬兩地學者和文化人交流和對話的固化空間,以北京的視野看上海,以上海的目光觀北京,互為他者,彼此競爭,又相互提攜,比翼齊飛。(文/許紀霖)


近一百年前,外地人來上海,叫做「闖上海」。

舉世聞名的杜月笙,從浦東到市區,在百樂門給人削梨。苦逼不?苦逼啊。

80年前,我同事爺爺身無分文,坐船來闖上海,一晚上靠賭博在船上贏了8根金條(沒被人打死因為他是練家子),後來拿了4根金條賄賂當局和黑社會,用剩下的4根金條在南市區蓋了一棟房子,成功紮根;

70年前,我老婆的太外公,懷揣三皮箱金銀珠寶逃難到上海,剛下船就被人騙走一箱金銀珠寶,投靠的軍統朋友黑吃黑又騙去他一箱珠寶,最後凄凄惶惶帶著最後一箱珠寶回老家,一命嗚呼,失敗;

15年前,我們一個班近30個江浙學生從無錫轉到上海校本部讀書,差不多60-70%的同學留滬發展了,買房各有早晚,但是都算成功紮根了。

我想說的是:上海還是那個上海,不比80年前那樣險惡,也不像15年前那樣門檻低。

有能力的,就來闖一闖吧!


沒有啊,歡迎年輕人來。

反正剛來都買不起房,先干三五年。

三五年後,一部分買了房留下來;

一部分買不起房離開的,和剛來的進行一下新陳代謝,新人正好給買了房的前輩打下手。

如此,年輕人的人數依舊動態平衡,而且天然形成了金字塔結構。

這個理論適用於所有一線城市。

六環內的房子難找,二十來歲的年輕人要多少有多少。

那些穿著廉價正裝的畢業生七八點下班出來,到了中介店面,氣也不透一口,便來到櫃檯前面占卜他們的命運。

「五環五萬,四環八萬,」中介里的先生有氣沒力地回答他們。

「什麼!」正裝朋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美滿的希望突然一沉,一會兒大家都呆了。

「在去年裡,你們不是賣三萬么?」

「一萬也賣過,不要說三萬。」

「哪裡有漲得這樣厲害的!」

「現在是什麼時候,你們不知道么?各處的畢業生像潮水一般湧來,過幾天還要漲呢!」

——《多畢業了三五斗》


以前過的自由自在,可能我本身對物質需求不高,所以在上海工作生活從沒覺得有太大的壓力。

  現在年紀大了,要考慮的事情多了,才發現周圍的同學朋友早已布局良多。每次聚會聽他們談幼兒園,月嫂,學區房選在哪,要買什麼車,沒車就占不了車位了,幹什麼什麼事可以加積分,公公婆婆,吵吵鬧鬧,我都覺得挺煩的。

  人生怎麼會有這麼多事情?他們的心中怎麼會有那麼多門。

  或許人生就應該很艱難,只是我沒放在心上。

  就像有些門

  本來就是無形的,但卻在每個人心裡。

  所以,脫離具體情況,來討論門是開著?還是關著?我覺得是沒意義的。

  重要的是,你覺得它開著,可能你就進去了,雖然最後可能你也沒留下。

  但是如果你覺得它關著,那你可能永遠都進不去了。


你非要在靜安買我也沒辦法


本人在北京,上海在我看來簡直是張開雙臂歡迎年輕人。

國際化大城市中國就北京 上海, 廣州都很難算上。

作為國際化大都市,

首先上海戶口打分制,只要你有真材實學,戶籍完全不是問題。北京呢,你自己來感受一下吧,而且北京沒有戶口,房子車子未來子女上學都沒法解決。

其次上海在很多事情上,明顯是市場化作風。比如汽車牌照,大城市都在限號或者即將要限號,上海是拍賣制,有錢就能買。北京呢,有的是有錢花不出去的人。

上海房價跟北京基本一個水平線,況且上海的平均薪資水平還高於北京。

如果你一定要在中國的國際化大都市發展,相比北京,上海簡直就是天堂。拿個房價出來就說上海對年輕人關上大門,考慮過在北京打拚的年輕人的感受嗎?


哦,看了一下高票答主,都特么一群三十五六的人在這裡拿自身的經歷說話,結婚得早的人,你們這麼大年齡,孩子都快成年輕人呢!

你們難道不知道今年上半年和去年下半年房價差距就可以讓你從買得起房變成看不到希望嗎?你們那時候的經歷基本上沒有任何借鑒意義!


轉載一個2017年上海落戶新政,依照目前施行的方案,想在上海落戶,你需要成為下面三類人之一。

第一類

外地人考入上海公務員、事業編製、國企等且滿足用人單位落戶條件的可直接落戶。

第二類

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的人可落戶。

1、居住證滿7年

2、居住證積分超過120分

3、買房

4、社保職稱繳納滿7年,可以累積

5、符合上海人才引進條件

6、無違法生育

7、無犯罪記錄

8、稅單必須滿7年

9、擁有有上海認可的中級職稱、或者等同於這樣的資格證社保繳納基數連續3年是上海平均的2倍。

其中,4、5、6、7、8、9淺顯易懂,今天重點分析一下1,2,3需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

1、居住證滿7年

既然是居住證滿7年,首先得辦一個居住證。而辦理居住證需符合以下條件:

一、在上海市合法穩定居住;

二、在上海市合法穩定就業,參加上海市職工社會保險滿6個月;或者因投靠具有上海市戶籍親屬、就讀、進修等需要在上海市居住6個月以上。

三、申請人應當根據申辦條件提供相應的證明材料,並對申辦材料的真實性負責。

2、居住證積分超過120分

《居住證》積分指標體系由基礎指標、加分指標、減分指標和一票否決指標組成。

基礎指標:

加分指標:

減分指標:

但是要注意了:累計7年,每年都要達到120分才可以!(無論是居住證到期,還是忘記的原因,只要中斷,積分都會清零的哦)而且據數據顯示,從2013年居住證積分制實施至2015年年底,共有110萬人申請了居住證。經過審核確認,其中有30萬人積分分值達到120分以上。這30萬人中,約有2.6萬人取得了上海戶口,其中1.1萬人直接落戶,1.5萬人居住證轉戶籍。

為什麼比例會這麼低?那是因為還有第三個條件——買房!

3、買房條件:

首先,你必須是已婚人士。單身狗,就別妄想擁有上海戶籍了;

第二,你必須5年內連續交滿社保及個稅60個月;

第三,你必須攢夠錢付首付。現如今,上海的房價已經可以用天價來形容了

第四,不能買只有40、50年產權的商鋪、loft、或者酒店式公寓了。這些房源是不能落戶的,買了你也拿不到上海戶籍,只能買商品住宅樓。

第三類

滿足上海落戶新政的5類人才

第一、創業人才

居轉戶:獲得科技企業孵化器或創業投資機構(須經上海市創業投資行業協會備案,下同)首輪創業投資額200萬元及以上或累計獲得創業投資額500萬元及以上(須資金到位並持續投資滿1年)的上海市企業中持股比例不低於5%的創業人才。

在企業連續工作滿1年的,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時,持有《上海市居住證》和參加上海市職工社會保險的累計年限可以由7年縮短為5年。

獲得科技企業孵化器或創業投資機構首輪創業投資額500萬元及以上或累計獲得創業投資額1000萬元及以上(須資金到位並持續投資滿1年)的上海市企業中持股比例不低於5%的創業人才。
在企業連續工作滿1年的,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時,持有《上海市居住證》和參加上海市職工社會保險的累計年限可以由7年縮短為3年。

直接落戶:獲得科技企業孵化器或創業投資機構首輪創業投資額1000萬元及以上或者累計獲得創業投資額2000萬元及以上(須資金到位並持續投資滿1年)的上海市企業中持股比例不低於10%的創業人才,在企業連續工作滿2年的,可以直接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

第二、創新創業中介服務人才

居轉戶:在上海市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中連續從事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滿1年,最近3年累計實現1000萬元及以上技術交易額(技術合同雙方當事人分別不少於3家且不是關聯企業,技術合同履行率達到70%及以上)的技術合同第一完成人。

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時,持有《上海市居住證》和參加上海市職工社會保險的累計年限可以由7年縮短為5年。

在上海市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中連續從事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滿1年,最近3年累計實現2000萬元及以上技術交易額(技術合同雙方當事人分別不少於3家且不是關聯企業,技術合同履行率達到70%及以上)的技術合同第一完成人。

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時,持有《上海市居住證》和參加上海市職工社會保險的累計年限可以由7年縮短為3年。

直接落戶:在上海市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中連續從事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滿2年,最近3年累計實現5000萬元及以上技術交易額(技術合同雙方當事人分別不少於5家且不是關聯企業,技術合同履行率達到70%及以上)的技術合同第一完成人,可以直接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

第三、分析按投資管理運營人才

居轉戶:上海市創業投資機構的合伙人或連續2年擔任副總裁及以上的高級管理人才,最近3年內累計24個月在上海市繳納職工社會保險費基數等於上海市上年度職工社會平均工資3倍且繳納職工社會保險費基數與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合理對應的。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時,持有《上海市居住證》和參加上海市職工社會保險的累計年限可以由7年縮短為2年。

直接落戶:上海市創業投資機構的合伙人或副總裁及以上的高級管理人才,已經完成在上海市投資累計達到3000萬元的,可以直接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

第四、企業高管和科技技能人才

居轉戶:最近4年內累計36個月在上海市繳納職工社會保險費基數等於上海市上年度職工社會平均工資3倍且繳納職工社會保險費基數與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合理對應的企業科技和技能人才。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時,持有《上海市居住證》和參加上海市職工社會保險的累計年限可以由7年縮短為5年。

直接落戶:最近4年內累計36個月在上海市繳納職工社會保險費基數等於上海市上年度職工社會平均工資3倍且繳納個人所得稅累計達到100萬元的企業高級管理、科技和技能人才,可以直接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

第五、企業家

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企業家,可以直接申辦上海市常住戶口:

一、運營上海市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擔任董事長或總經理)或持股不低於10%的創始人。

二、企業連續3年每年營業收入利潤率10%以上,且上年度應納稅額不低於1000萬元;或科技企業連續3年每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長10%以上,且上年度應納稅額不低於1000萬元;或企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等資上海市場掛牌上市。

三、企業的生產工藝、裝備和產品不屬於國家和上海市規定的限制類、淘汰類目錄。

四、企業無重大違法違規行為和處罰記錄,無不良誠信記錄。

新的細則已經表示,政府將工作目標定位在2020年常住人口不高於2500萬。這意味著可能有一大批外來務工人員的落戶夢破滅, 那麼對年輕人關上大門了嗎?顯然不是,只是門檻越來越高了,上海的未來只會儘可能的招納高端人才。


做為一個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的非上海人,我很想談談我對上海的體會。

如果只是從房價來討論上海是不是對年輕人關上了大門,這顯然有失偏頗。

知乎里對於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的討論非常多 ,並且大多數人的看法是「上海是中國最好的城市」。

至於究竟有多好,好在哪裡,知友們也是給出了很多的解答。比如: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從而使每個人的權益得到相對的保護、女性在這座城市可以得到更多的個體獨立、目前中國城市中契約精神被遵守的最好的地方、工作機會、城市的交通設施、生活便利等等……。

我想說的是,上海是國內最「人性化」的城市,沒有之一。

何謂人性化?其實很簡單,就是個體感受到的對個體的尊重。之所以這樣說,可能和上海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有關。

上海歷史上是遠東的橋頭堡,是港口,是東西方文化碰撞匯合的地方。上海被稱為「灘」,灘就意味著這是一個開放的地方,沒有所謂的門或牆,可以來也可以走。

相對於內陸上海更加西化,西方文化在這裡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根植於人的內心。前面提到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女性權益、契約精神等種種都是體現。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還是要回到人性化的角度,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前進,也就是朝著人性化的角度發展。

回到題主的問題,如果從房價討論,上海對年輕人關上了大門,那是不是可以說北京對年輕人關上了大門,深圳也對年輕人關上了大門?

進而從一線城市的角度出發,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結論中國對年輕人關上了大門?

顯然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如果說,年輕人看到房價過高,就放棄到一線城市去發展,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結論。目前,中國社會進入了發展穩定期,階級的流動性不斷下降,一夜暴富的故事越來越少。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改變階級的通道就是讀書與教育,並通過隨後的不斷努力而實現。 對於年輕人來說,一線城市可能是相對不錯的選擇。

知乎逛多了,就會發現中國人的意識流正在從結果導嚮往過程導向發展。八九十年代的電視劇里經常有這樣的段子, 年邁的老爹在臨終前,用顫抖的手拿出一個存摺,對他兒子說「這是爹一生的積蓄……」。可到了今天,小瀋陽告訴大家:「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人死了,錢還沒花完」。小瀋陽說的好,為什麼是悲哀,因為還沒來及體驗。

題主的問題具有明顯的結果導向性,難道去一線城市的最終目的是在那裡買房。對於年輕人來說,這和老爹存一輩子錢有什麼區別?

生命的過程在於體驗,真正的體驗是體驗人的脈動、人的潮流、人的氣息、人的各種一切…….。一線城市之所以有魅力,就是這裡匯聚了很多人,各種各樣的人、各種層次的人、各種思想的人。這會給你帶來思考,你會想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會想要什麼樣的體驗?

我想說的是,如果你是一個年輕人,並且你打算去一個一線城市發展,那麼相對於其它城市而言,上海可以給到你的是:更多的尊重和做為人的舒適度。在這裡,

? 居住證不是戶口,但居住證是居住證,它提供並確保它可以提供的功能。

? 這裡各行各業的就業機會相對多,對於各種冷門專業,更是如此。

? 這裡的生活成本高,所以薪資水平也高。

? 當然這裡房價高。

90年代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王起明跌宕起伏的人生就是對那句著名台詞最好的詮釋,「如果你愛他,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

去或者不去選擇權在你,但請相信每一個選擇都是最好的選擇。


推薦閱讀:

華東理工大學是全上海宿舍條件最差的學校嗎?
亞洲城市裡女人地位較高的城市有哪些?什麼原因造成的?
2000元怎樣才能在上海生存下去?
畢業年薪10萬如何在上海生存?
上海人說的「老克勒」是什麼意思?

TAG:上海 | 房價 | 奮鬥 | 年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