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愛沙尼亞二戰電影《1944》?


對不起,對知乎操作不太熟悉,之前的答案被我誤刪了,重新發。

有人說什麼 要看懂這個電影,先要了解這段歷史

實在令人可發一笑

他只告訴你歷史的一部分

這部電影的下半部分講的就是愛沙尼亞第8軍。

第8愛沙尼亞軍在蘇軍中存在了兩年半時間。該軍前後參戰時間為125天—包括1942年12月到1943年1月,在大盧基戰鬥39天;1944年進入愛沙尼亞戰鬥69天(大部分時間在薩雷馬島島),1945年3月中庫爾蘭參戰17天。尤其在大盧基戰鬥中,第249師教導營,據守一個團的防線,面對兵力佔據優勢,而且得到坦克支援的德軍,屢次擊退敵人的進攻,有一個連在戰鬥中全部犧牲。1944年在薩馬雷島的戰鬥中,愛沙尼亞部隊的表現也是出色的。

在衛國戰爭中,愛沙尼亞第8軍的作戰單位參與了9座城市的解放,分別是:大盧基、涅韋爾、新索科利尼基、納爾瓦(愛沙尼亞的城市)、卡拉斯泰(愛沙尼亞的城市)、穆斯特韋(愛沙尼亞的城市)、塔林、哈普薩盧、庫列薩雷。1945年6月28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授予該軍愛沙尼亞近衛塔林斯基步兵第41軍的番號。

愛沙尼亞第8軍軍長佩恩受到愛沙尼亞民眾的熱烈歡迎。

至於拉脫維亞第130軍,戰爭中大約10萬名拉脫維亞軍人加入了蘇軍。1941年8月3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部發布了組建拉脫維亞步兵師的決定。所有居住在俄羅斯境內的拉脫維亞人和1941年夏天逃亡的拉脫維亞難民中的適齡人群都被動員起來。1944年底到1945年初,在維澤梅和拉托加爾,蘇軍動員了57000名1903-1926年間出生的人。在二戰期間,有16名拉脫維亞人榮獲蘇聯英雄勳章。超過50000人在蘇軍中陣亡。

下圖為收復里加的拉脫維亞子弟兵

說到愛沙尼亞第8軍,他們不是在組建之時,才加入蘇聯紅軍

他們是在蘇聯吞併愛沙尼亞的時候,作為「反共分子」被流放過去的

在巴巴羅薩開始之時,他們被強行拖到蘇軍里當補充兵,大約有三萬多人

其中有一萬人死於饑寒交迫或者疾病

對於這個說法 我只能說:一派胡言

所以我就說 有的人是真的特別壞 他故意只告訴你一部分事實

在愛沙尼亞第8軍之前 有一個愛沙尼亞第22軍 這基本就是原愛沙尼亞國防軍的班底,這個軍下轄2個師,15142人。在戰爭爆發以後,該軍損失非常大。而愛沙尼亞第8軍的雛形,是1941年12月組建的愛沙尼亞第7師,這個師的主要班底,除了第22軍的殘餘部隊之外,就是1941年夏天蘇聯在愛沙尼亞徵召的預備役軍人,總數為45000人,而當時在蘇聯後方勞動營的是32000人,由於勞動營的條件非常惡劣,所以有相當部分人死亡,但是我並未找到確切數據,只看到了數千人死亡的數字。但是,第7師的班底除了上述人員之外,還有隨蘇軍撤離的愛沙尼亞殲擊營和工人團,他們可不是什麼被流放的「反共分子」。

1942年,在補充團的基礎上又組建了第249師,並且與第7師合併為愛沙尼亞第8軍。

這個軍的軍長倫比特·佩恩是一位出生在俄羅斯境內出身貧農家庭的愛沙尼亞族人,1921年入黨。實際上,愛沙尼亞第8軍自佩恩以下,有相當部分愛沙尼亞族人,也是出生在俄羅斯境內的。

而拉脫維亞第130軍的前身與組建過程,確實也大同小異。所不同的是,拉脫維亞部隊參加過莫斯科保衛戰。

說到蘇軍中的拉脫維亞軍人,我也提一個,保羅·馬蒂索維奇·阿爾曼(Paul Matissovich Arman),1903年出生於拉脫維亞農民家庭,曾為葉爾加瓦共青團組織者,1924—25年在拉脫維亞國防軍服役,26年加入紅軍,27年入黨,28年畢業於莫斯科步兵學校。1936年參加西班牙內戰,同年榮獲蘇聯英雄,獲頒第27號金星勳章。衛國戰爭爆發後於1943年8月7日陣亡。而且此君並不在拉脫維亞第130軍服役。在坦克軍中參加過勒熱夫戰役。

另外

愛沙尼亞老兵Valentin Villemsoo在談到電影《1944》時,指出這部電影大體是真實的,但是影片最後NKVD軍官命令槍殺少年的事情純屬無稽之談。另外穿著NKVD軍服的人隸屬鋤奸處,他們也不會在前線出現。他也指出從未出現過指揮員因為下級不執行命令就當場處決對方的事情。

但是他們自己不會這麼想,他們熱愛著祖國並且付出生命為之奮鬥。

只有這樣,國家才會有希望。

他們也只是軍人,不要用所謂武裝黨衛軍和胡扯淡的戰後審判來評價他們

看到這段話,我笑了,不論是愛沙尼亞人,還是拉脫維亞人,都同時為蘇德兩國軍隊服役。拉脫維亞第130軍我不清楚,但是愛沙尼亞第8軍在戰爭末期,補充了不少曾經在德軍服役的愛沙尼亞人。

「他們熱愛著祖國並且付出生命為之奮鬥」

哈哈哈哈 能告訴我他們熱愛的是哪個祖國嗎?

很多年前,就在他們的西邊一點,有一個王國,和他們一樣弱小,也生存在夾縫之中。

他們在大戰中被擊敗,成為別國的附庸。

在歐洲混亂的局勢中,他們奮力變得強大,不畏任何強敵。

建立起歐洲最強大的陸軍,統一了整個民族。

在祖先曾經戰敗過的地方,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另外,這是強行煽情嘛?「在祖先曾經戰敗過的地方,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然後呢?哦 對 沒有然後了 現在也沒什麼普魯士了


半年前在b站看過這部愛沙尼亞電影,既然有人問那就來回答一下吧,這確實是一部好電影,比中國的抗日神劇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本劇分別以二戰時期加入蘇德雙方的愛沙尼亞人為視角揭示了夾在兩個大國之間的小國的無奈和命運,當然平獨鎮露大波波除外。

本片一開始的這支加入德軍的愛沙尼亞人部隊隸屬於SS20愛沙尼亞師,在二戰中愛沙尼亞大約有69000人加入德軍部隊,除一個黨衛軍師外還有大大小小6個保安團一個保安師幫助德軍清剿游擊隊和搜捕猶太人,與蘇聯其他民族戰鬥力奇差無比的保安部隊相比波羅的海三國的保安部隊好勇鬥狠,在1941年德軍解放愛沙尼亞後幫助德國人抓捕了數以千計的蘇聯潰兵甚至活捉了日後俄羅斯解放軍的頭領弗拉索夫,希特勒也由此對波羅的海三國人高看一眼,第36保安營營長里帕盧獲得了高級勳章騎士鐵十字勳章。

從里帕盧的領章可以看到早期愛沙尼亞部隊領章樣式與電影中的不同。

不過這並不能說明愛沙尼亞和波羅的海三國人對德國人的感情就比對俄國人好上多少,在沙俄時期騎在他們頭上作威作福的便是那些日耳曼人大地主,他們對待波羅的海三國人農民的態度不亞於俄國大地主對待農奴,德國潛艇王牌,橡樹葉雙劍鑽石騎士鐵十字勳章獲得者呂特祖上便是波羅的海日耳曼人大地主。

順帶一提,他是個光頭吳克。

真正讓波羅的海三國人改變對德國人態度的是1918-1919年自沙俄倒台至蘇俄打贏內戰的這段時期由德軍老兵組成的自由兵團幫助他們打退了蘇俄的干涉捍衛了他們來之不易的獨立。

當然自希特勒上台後波羅的海三國與德國的關係逐漸惡化,1939年3月希特勒派海軍重新將在凡爾賽會議上將劃歸給立陶宛的梅梅爾地區重新合併,8月23日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希特勒默許波羅的海三國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

1940年6月,在看到法國被德國打敗後斯大林希望增加與德國之間的緩衝區,於是在14-16日進行戰爭恐嚇強行將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並在8月宣布其為3個加盟共和國正式將其吞併。

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後所做的步驟與在和德國瓜分得到波蘭東部後的步驟差不多:大肆搜捕反蘇人士,將許多人流放至中亞或古拉格,關閉教堂,強行灌輸布爾什維克主義,NKVD設立了一套高效的監視機制,鐵腕鎮壓反蘇活動,這一下將波羅的海三國人的民心所向轉向了德國,以至於蘇德戰爭爆發後出現了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場景。

背景說完了再說說電影吧,估計是成本問題開頭的蘇軍進攻顯得很沒用氣勢,零零星星的炮擊過後只有這麼幾輛有些可憐的坦克,再加上為數不多的蘇聯紅軍

看的我都有些心疼,44年了,大反攻了,米帝的援助不要錢的送了合併這麼摳門啊,火炮覆蓋,坦克壓制這麼一片陣地早就打下來了啊。

影片最後黑蘇聯簡直黑的飛起,甚至到了無腦黑的程度,這個蘇聯政委一言不合就開槍打死蘇聯方面的男主角,

我都忍不住笑了,這和法國電影《兵臨城下》南韓電影《登陸之日》政委拿著馬克沁重機槍掃射避戰的士兵有何區別,別說二戰後期,中期蘇聯政工人員就沒有了指揮戰爭的權力更何況還能隨意殺人。


我不用看電影就知道一定是波羅的海三國立場黑蘇聯繫列


波羅的海三國之日常回(怒)顧(黑)歷(蘇)史(聯)


同胞面對面舉起了槍。

五星。


沒有說誰對誰錯,當然也沒有對與錯。每個人都是一個故事,只是故事結束的時間不同。看到最後,終於沒有忍住淚水,奪眶而出。戰爭的殘酷的籠罩下,人類的溫存仍然堅韌。


公平不存在,正義不存在,理所當然,自由也不存在


推薦閱讀:

蘇聯在二戰中對德國做過什麼暖心卻鮮為人知的事情?
為何二戰盟軍轟炸德國戰時工業效果不佳,而當轟炸目標改為鐵路運輸、能源時,效果卻極好?
為什麼二戰東線戰場誕生了一大批德國100+王牌飛行員,而西線戰場德國空軍飛行員戰績明顯遜色一大截?
為什麼同是戰敗國,日本死不道歉,德國人卻反省的如此徹底?
為什麼日本不希望滿洲國繼承大清的法統?如果滿洲國繼承大清,中日戰爭能否避免?

TAG:電影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愛沙尼亞 | 蘇德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