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第一語言不同,或孩子出生國外並受良好的教育,孩子長大後對兩種語言的掌握是否能達到同聲傳譯的水平?
娃剛四歲,家裡說中文,幼兒園裡全是英文。我發現他轉換漢語和英語還是通過翻譯的方式。我原來以為他會把兩種語言都當第一語言,並且無縫轉換。但其實不是,他學語言也像大人似得,在不斷的翻譯。深感疑惑,小孩大腦里是怎麼學兩種同樣陌生的語言。
不能。這是對雙語現象最常見的誤解之一,最常見的誤解還有以下幾種:
1.
雙語者對所擁有的兩種語言具有相同的流利程度,或者相同的語言知識。
2.
雙語者對所有用的兩種語言都沒有口音
3.
雙語者的兩種語言都是從小學的
4.
雙語者都是非常高水平的雙語翻譯人員
5. 雙語環境會推遲兒童的語言習得,兒童會不可避免的混淆幾種語言
簡而言之,兩種語言的流利程度取決於對該種語言的需要程度。因為每一種語言的使用都是在嚴格的領域內(比如生活、學習、同父母、和同學、和同事等等),比如在北美的中國留學生大部分將英語作為學術語言和生活語言,漢語逐漸退出了學術領域。在另一些例子中,比如數數、禱告的時候,一種語言佔主導的情況非常常見。因此,雙語現象總會有某一種語言佔主導的現象出現,比如某一種語言在更多的領域使用,或者說某一種語言在某一個領域是佔主導的。當在某一種特定的領域只使用一種語言時,另一種語言在該領域是不流利,甚至可以說技能為零。
Grosjean (1997)提出了互補原則(Complementarity Principle):
Bilinguals usually acquire and use their
languages for different purposes, in different domains of life, with 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aspects of life often require different languages.」
雙語(或者多語)的發展是隨著一個人語言使用的環境、使用頻率等等改變的,語言會隨著一個人的經歷體現出消退和進步。
因此,雙語者不是天生的同傳,相反,雙語者常常在翻譯的時候遇到困難,尤其是在某一個特定的領域的時候,當他在這個領域只使用其中一種語言,而不使用另一種的時候。因此,雙語者往往是不如一些專門的翻譯人員的,這些翻譯人員經過系統的訓練。
參考文獻: Francois Grosjean and Ping Li (2013) The psycholinguistics of bilingualism
首先根據你的描述,這個孩子會兩種的語言的過程是「習得Acquisition」,不是「學得Learn"。
後者是一個有著系統指導和訓練的語言學習過程,前者則是類似於浸泡中的自行領悟習得。譬如我們在上學前會說話,屬於習得;我們在學校學英語,則是學得。一個人精通兩門(Bilingual)乃至多門語言(Multilingual)並不少見,全球化背景下這種人群日益壯大。然而------
1. 我精通兩門語言,和我精通這兩門語言之間的翻譯是兩回事。
我有個朋友是南京人,他在澳洲上高中和本科,精通普通話、英語和南京話。
他在翻譯一份公司簡介,但是翻譯的並不好,翻譯腔很重,而且不通順,所以他來找我幫忙。我幫他翻譯完了,他很滿意。
他說:」我感覺英語在我腦子裡是一條線,漢語是另一條線,但你讓我把這兩條線連在一起,我做不好。「翻譯本來就是個專門的領域。口譯筆譯尚且不同,同傳作為口譯中難度最高、最傷害生命的行為,你覺得不經過專門訓練能勝任嗎?
所以,2. 題主明白什麼叫同聲傳譯嗎?我開始講話。我講話後的3秒之內,你必須開始翻譯。我說完話後的3秒鐘,你必須停止翻譯。你可以試試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高強度精神行為。同聲傳譯能翻譯出百分之70-80已經很不錯了。
你感受一下?
所以腦補的很好,然並卵~只能說跟單一母語的人比起來有優勢,但是要成為同傳還是要通過大量的訓練,和所有人一樣。即使在普通人看來,他們好像對意思的掌握很快,可以馬上理解,但其實在轉換成另外一種語言的時候並不是通過嚴格的「翻譯」這個過程的。在用不同的語言的時候也只是大腦皮層的本能反應,不會通過到「翻譯」這個層面的思考。能把好幾門語言說的很好的人並不一定是好翻譯。尤其在同聲傳譯涉及到很多技術方面的能力和大量的知識儲備,是非常需要後天的培養的。
謝邀!
不一定能。同聲傳譯需要的不光是對語言的理解,還有有反應速度和臨場經驗做基礎。只有我一個人覺得樓主逼太緊了么?你娃才四歲啊!可以給他點時間慢慢適應么?我有同事從塞爾維亞來荷蘭,家裡都不講荷蘭語,孩子在幼兒園聽不懂,基本上都沒人跟他玩,最後成了自閉症。我覺得您還是關注下你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較重要…
要知道「能用外語與老外自由交流溝通」與「能夠在會議進行同傳、交傳翻譯」完完全全是兩碼事。
認識一些俄語導遊,俄語交流起來語速、辭彙量都令人刮目相看,可他們從不接一些會議翻譯。口語如此溜翻起來卻是支支吾吾,問題出在了哪裡?1.同聲傳譯非常考驗譯者一種「三心二意」的反應力。正當你在快速思考並把你翻譯的語句說出來後,你又錯過了演講者接下來的兩句話。因此邊說著還得留40%的注意力在講演者,可很多時候聽著聽著嘴巴卻又忘記該說什麼~因此需要進行大量虐心專項練習,不是只有口語好才能做好的~2.同聲傳譯涉及領域及其廣泛。這次是乞巧節文化保護傳承峰會,下次又是一帶一路半導體照明產品推介會(什麼鬼)每次領域跨度很大,這需要譯者快速學習快速掌握專業辭彙並迅速靈活運用的能力3.不斷練習。一直覺得時刻保持一種「翻譯的感覺」非常重要。不管是同傳還是交傳,兩天不練感覺嘴就生了,很多嘴邊的詞就是說不出來~因此一個休假回來都要咬牙去圖書館「從頭來過」 不斷回憶重新開始練習的感覺 真是 酸爽無比您好。謝邀。個人認為應該不行。從可行性角度來看,雖然是同時學習兩門語言,但是同聲傳譯要求的不僅僅是反應能力,熟練能力,辭彙量等基礎。更有表達水平,文學功底,速記等技能。光是語言學的好,其實距離做翻譯還是有距離的。從現實角度來看,圈子裡尚沒有您描述的這類人。
1,會語言不等於會翻譯。同傳需要領域知識積累和訓練。2,同傳很苦逼的,為什麼不讓他擁抱自由多元的人生,過自己想過的生活。非蹲個盒子里搶別人飯碗?3,混血兒、外籍華人、小海歸們自己想當同傳,還得先看用人單位是否講究政治正確啊。領導人會晤、高層閉門會議談的事情會隨便誰都讓聽么?
當然不能啊。同聲翻譯是一門專業。
我小學四年級,開始陪同我爸媽去各種政府部門辦事,出席各種需要翻譯的場合,但也不能代表我啥都能翻啊。
就比如去醫院看病,如果靠生活中的辭彙根本看不了病的呀,畢竟都會有一些專業詞語。每個領域都需要專門去學習的。從小在國外長大的語言程度大概也就是溝通無障礙吧。我有幾個朋友父母之間一個是華人,一個是外國人。
看看父母有多努力, 有的中文不怎麼會, 有的英文不琉璃,有的兩個語言都像母語一樣。最厲害是我一個希臘的朋友, 希臘語為母語, 中文口語/聽力為母語水平做口譯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因為沒有專門上過中國學校,認字水平還沒我好 (不是我吹牛是說真的)。
之外她在英國上過本科生, 英文日常交流完全沒問題可以聊一下午。 除了這些她俄語也不錯! 自我介紹,簡單聊一會兒沒問題。但是當同聲轉譯的話, 也許會需要專門培訓, 但是應該比普通外語學的人把握的更快!我認識一些從小在外國長大的華裔孩子,有的是很小時候帶去的,有的是生在那裡的,感覺和他們說中文沒有任何問題,就像母語一樣,但是他們家長說,對成語還不太了解。他們好像外語還比中文好。
還有一個就是社會環境。其實社會環境也分大社會和小社會,比如斯大林小時候在哥里那邊講喬治亞語,但是到學校里講俄語教俄語。同樣在上海,小時候和家裡,周圍,學校都是說上海話,但是看書看報電視新聞都是普通話。這兩門語言都可以熟練到母語。其實父母只是給你提供一個環境。辜鴻銘等南洋華僑,一邊會馬來、印尼語,一邊學習中文。感慨一下,中國好多好優秀的人才都去外國了,有的是國內待不下去走的,一些中科院研究員被逼走,楚才晉用。
即使兩門語言的水平不能到達同聲,但是相比其他那些從0開始學的娃,那優勢實在是太明顯,就如同中國人和西方老外同時開始學日語,中國人依靠對漢字的熟悉,基礎優勢非常明顯。但是如果不好好學,也是無法同聲,甚至日語還不如西方人士。但也有些同聲就是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中國人,讀英語用功。我現在上海話說的也跟上海人沒什麼區別。我認識一個南通女生,學過德語都忘記了,但是來上海一周後,上海話說得和上海當地人沒有什麼區別。
我知道一些混血兒,比如鄭成功,母親是日本人,貌似日語沒問題,而且連荷蘭語都不錯,要知道荷蘭語大概是在長崎用日語學的。
李鴻章有個孫子,母親是法國人,貌似長大之後去英國留學,不知法語如何。
我看到一個故事,說有個漢人出海,到了一個只有土人的地方,有個女的土人和他結婚。然後他和孩子說漢語,孩子和母親說土語,最後這個人突然帶了三個孩子逃走回到中國了。
中國之前對外婚姻的其實不多,現在很多外嫁女都是無名的老百姓,回憶一下有名的跨過婚姻的子女外語情況,想到的不多,滿清時期是禁止滿漢通婚的,不過也有漢女淪落當性奴,不過很慘,有個主人是愛新覺羅嫡系,稍不樂意就用鐵塊燒死漢妾。蒙元時期雖然不禁止,但是蒙古人打死漢人只要付埋葬廢,沒多少共同語言,新婚送到他那裡給你開個苞,最多能聽懂蒙古語的「給母雞」。
所以考慮下外國的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母親是丹麥人,父親亞歷山大三世,他父母都是德國人,但是尼古拉二世和妻子兒女都說德語。尼古拉二世從小學英語,他說起俄語來都是像先用英語說一遍,然後勉強按英語的語法翻譯成俄語一樣,英語味的俄語。
英國漢諾威王朝的喬治二世,父親是德國人,母親查了下,也是德國人。。。但是環境是英語,他說的英語帶很重的德語腔,但比他爹好多了,好歹會說英語了。
斯大林的第一任老婆是喬治亞當地人,所以他的長子會喬治亞語,後面兩個孩子都只會俄語,而斯大林的母親不會俄語。大概不能。
我自感漢語英語日語都可以算作母語或者接近母語水平了,但是實際進行轉換的時候會有一些困難。
最主要的就是某些辭彙不能很好對應,某些句子翻譯得七零八落,某些熟語找不到接地氣的替代品。
在字幕組搬磚半年感覺尤為深刻,更別說同聲傳譯了。估計延遲會有5秒而且翻譯質量極差。
有的答主提到了普通話和上海話。我想說這兩門語言辭彙、句法結構的相似性導致容易翻譯也是當然的。然並卵。就像是專業的翻譯員也必須要依靠後天不懈努力維持能力水平一樣,如果僅僅是家境特殊,那麼出來的人可能兩種語言說的都很流利,但是翻譯的話還是會遇到一些困難,就像是作為中國人說中文也經常會遇到生僻字和不理解的成語一樣,更不用說同聲傳譯這種比較高難度的了。
順便說一個,我以前一個教我英語的外教老師是個加拿大人,父親中國人母親法國人,也不知道小時候怎麼教的,老爸不讓她學法語,老媽不讓她學中文,所以她就只能學英語……我真得無法想像她們一家三口一塊兒吃飯的樣子……曾經在知乎上有一個語言方面的答案,好像是一個在孩子語言啟蒙(剛開始學說話)的那段時間內,需要足量的時間(幾乎一半)暴露在某種語言的環境中。所以一個孩子不能做到三門甚至更多門如母語般熟練
題主的孩子已經過了這個時間點了。強烈建議題主搜一下相關答案作為與題主描述相近的「雙語環境長大」的孩子,前來作答,本人朝鮮族、自幼雙語教育體系(朝漢雙語,英語作為外語)中長大,大學本科學的是法語,畢業後做過一段時間的全職翻譯。
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怎麼理解題主描述的「同聲傳譯的水平」以及衍生的「因人而異的標準」的問題。
如果真的按其字面意義「同聲傳譯的水平」來考量的話,我的意見是與現排第一的青格樂先生的意見是一致的。因為同聲傳譯需要的不僅是翻譯中的「速度」,而且還有同樣關鍵的「精確度」。而這「精確度」是需要長年累月的訓練以及對其翻譯領域知識的深度共同支撐的,這是不能僅靠雙語環境中對多門語言的「曝光度」所能達到的。
簡單來說,作為一個雙語者,你可以對自己熟悉的領域,做出相對比常人「快速」而「正確」的翻譯,但是這個「正確」離同聲傳譯所要求的「精確」的標準有多遠就很難說了。尤其是當你面對自己相對不太熟悉的領域時,翻譯的準確度會大大降低,更別談什麼「同聲傳譯的水準」了。
但是我覺得,問題里題主說的「同聲傳譯」只是一種對語言的熟練程度的比喻,指熟練地運用兩門或多門語言、並在其中自如地切換,而不是大部分答案所理解的字面意義上的「同聲傳譯」。
如果按這第二種標準理解的話,我覺得從小接受系統的雙語教育的人來說,只要付出相應的努力(即對語言的系統學習和不斷的運用)和一定程度的天賦,是可以達到的。
這關係到「因人而異」的標準,上述第二種標準成立的前提是,這個雙語者是一個足夠勤奮、對語言較敏感、並善於學習的人。很多例子表明,只提供一個「成才的環境」是不夠的,最終能不能做出來,還是得看個人的努力和天賦。
周圍有很多雙語環境長大的朋友,但是能達到至少第二種標準的人還是少數,一般能做到的都至少符合上述幾個條件中的一個或多個。
所以,不同的視角看待一個問題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以上是鄙人的愚見,希望能對題主有所幫助。我覺得沒問題啊,我的普通話和上海話都是母語水平,試了下同聲傳譯很輕鬆。
不能,重慶有個例子,父母都是外企高管,爺爺輩也有精通外語的,從小是西班牙語英語日語重慶話普通話混用,到了進幼兒園的年紀直接不會說話了。產生了語言障礙。送到外婆家學了一嘴的重慶地方土話就治好了。家裡只有一個人說某種語言,形成不了語言社會關係。
我,出生在中國延邊,朝鮮族。出生3個月到杭州,1歲半到日本。
親弟弟,出生在日本東京,朝鮮族,小我3歲。拿我們倆的情況說明一下。我們倆人生地標軌跡與語言情況
自從會講話起,我們倆都是講日語。我6歲,弟弟3歲,到延邊。開始講朝語我7歲,弟弟4歲,到杭州。開始講漢語我11歲,弟弟8歲,到日本。開始講日語我14歲,弟弟11歲,到杭州。開始講漢語我21歲,到日本,22歲回到杭州。現居上海。我弟弟,20歲,到日本,大學期間韓語第二外語。現定居日本。我們倆語言水平
我,中文,母語水平(文言文不怎麼懂) 日文,母語水平(敬語和普通日本人一般) 朝文,發音母語,辭彙量日常生活水平。 杭州話,外地人水平。弟弟,中文,母語水平。
日文,母語水平。 朝文,外國人水平。 杭州話,杭州人水平。以上證明:
1.從小生活在國外,可以習得當地語言作為母語2.能否說爸媽說的語言取決於語言環境
(我爸媽之間說朝語,但在日本跟我們都是講日語,小學期間回國後就跟我們講漢語,再後來去日本又講日語,並沒有刻意培養我們記住哪一個語言,所以我們也是不用就忘的狀態,但每次學習基本不超過3個月)3.7歲到11歲之間講什麼話非常重要,我在上新東方的時候也有老師這麼講到,好像是有研究佐證的,但詳細情況不記得了。就是說,在7歲之前學一種語言可以學到母語標準,但是若在7歲到11歲之間沒有使用過,那成年以後也不會了。
(我弟弟的朝鮮語水準就是這樣。發音完全就是老外,而我的杭州話也由於當時學校嚴格的講普通話的規範,失去了能力吧。。。最後,能不能做同傳,跟語言能力有關,但並不完全取決於語言能力,而需要:高度集中力,快速反應力,以及後天的訓練吧。
祝樓主寶寶以後成為多國語言人才!我好奇怪你們那沒有方言嗎?
達到同聲傳譯所要求的語言水平,這個可以。同聲傳譯也有很多語言組合嘛,比如AA,ABC ,ACCC。幼年的孩子很多應該都是強勢的AA組合。也就是雙母語。
但是這不能代表他們能做同聲傳譯,因為我在其他文章中說過,同聲傳譯是一門技術,不經過訓練是很難做到的。至於學習的過程,我以前在家的時候平時白天在家我媽教我中文,晚上和周末我爸會叫我俄語。等我上學了俄語漢語都和兩國小朋友一樣。後來去了學校之後在學校和小朋友們說俄語,回家父母都說中文,不過我爸爸有時候會輔導我的俄語語文作業。推薦閱讀:
※同聲傳譯將來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如果會還要多久呢?
※如何成為職業西班牙語同聲傳譯?
※在北外或上外讀同傳專業的研究生是一番怎樣的體驗?和本科的你相比你覺得自己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同傳現在還是很賺錢嗎?
※會議需要同聲傳譯,有什麼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