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爬行動物」「兩棲動物」「軟體動物」大多數都用「蟲」作為偏旁部首?
01-07
例如:
「蛇」「蚯蚓」「蜥蜴」;「蠑螈」「蟾蜍」;「蝸牛」「蛞蝓」「蛤蜊」「螃蟹」「蝦」等等。請問這裡面有沒有什麼歷史方面的原因?
雖然古代中國人生物學得沒現代人好,但應該懂一些生物分類知識和生物進化知識(算是吧)。
蟲字旁大概分兩種情況,
第一種,「蟲」是「虺」的本字,讀「毀」。表示蛇及其他兩棲爬行類動物。區別於昆蟲的蟲,這個字本來就是一條蛇的形象。所以你可以把它看做「蛇字旁」,「蛇字旁」主要表示與蛇有關的字:蛇、蝮、蟒、蚺、蝰等。順便表示與蛇同屬爬行動物的蜥蜴。
與爬行動物關係比較近的某些兩棲動物爽性也隨了蟲字旁:蝌蚪、蛙、蟾蜍、蠑螈。第二種,「蟲」是「蟲」的簡化寫法。蟲字可以看做是三條完全變態昆蟲的幼蟲形象,在楚簡等古文字里,一般寫作「蟲蟲」(比如蚊的異體字「蟁」就保留了這個字形),後來直接簡化成了單獨的「蟲」,與「蟲(虺)」混而不分。
與昆蟲有關的字大部分都從蟲(蟲)。與昆蟲同屬節肢動物門的蛛形綱、甲殼綱也從蟲(蟲),蟲(蟲)順便表示節肢動物的前身環節動物以及小型軟體動物及其他低等動物。舉例:其他低等動物:螅等。環節動物:蚯蚓、螞蝗、蛭等。小型軟體動物:鮑、螺、蚶、蠣、蛤、蜊、蟶、螄、蚌、蜆、蝸、蛞蝓等。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略。蛛形綱:蠆、蠍、鞭蛛、蜘蛛、蚰蜒、蜈蚣、蜱蟎等。
甲殼綱:蝦、蝦姑、蟹、水蚤、魚虱等。看古人把各種生物概括成各種蟲(毛羽鱗介倮昆),從生物進化角度就好理解了。反正這麼一大堆動物都是從原始低等動物進化來的嘛。總結
蟲(蟲): 其他原始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蟲(虺): 兩棲動物——爬行動物p.s.1
「黽(黽)」字和"蟲"的情況差不多,本來寫法不同,分別像蜘蛛和青蛙
後來寫著寫著成了一個字了。(也可能這字本身又像蜘蛛又像青蛙,就乾脆混著用了。)所以「黽」可以代表節肢動物,代表節肢動物時一般與蟲(蟲)可以互換。如:鼅鼄——蜘蛛
也可以代表兩棲動物[鼃(蛙)]和爬行動物(黿鼉鼈)。注意,黽代表的爬行動物一般比蟲代表的爬行動物體型大。這也算是從生物分類學角度的一種區分吧。p.s.2 蝙蝠這個哺乳動物中的異類,最初是個象形字,古人直接把它畫出來了
(甲骨文)因為當時沒有現在的分類學,傾向於水里游的都叫魚,地上跑的都叫蟲,天上飛的都叫鳥,而且不講究嚴格劃分。
你比如說小時候課文學過的寒號鳥,就是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的寒號鳥。不管是課文還是腦補,都覺得那是個鳥的形象對不?
但其實寒號鳥是這個:
因為在人們沒有動物分類學知識的時候,它們都屬於「蟲子」啊。
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
可能古人就是這麼分的。水滸裡面的「大蟲」 可是老虎俗稱.由此管中規豹,可見古人對於飛禽走獸的描述為啥都喜歡帶一個蟲字
說起來,小時候就有這樣的疑問:青蛙明明不是蟲類,為什麼總有人說它是益蟲……
所以不但古代人不太分什麼是蟲什麼不是,現代人也不是分得那麼清的……人是裸蟲我會告訴你?
怎麼突然想起了那個字?
這麼正經的問題,你們都能聯想到。
為什麼我有一種釣魚的感覺(逃都遮遮掩掩的,我直接來吧
蚼。。。蟲子類
蟲
蟲 chóng【名】
(會意。漢字部首之一,從「蟲」的字多與昆蟲、蛇等有關。按:「蟲」甲骨文字形象蛇形,本讀huǐ,即虺,是一種毒蛇。後為「蟲」的簡體。本義:昆蟲的通稱) 同本義〖insect〗 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說文》 風為蟲。——《孔子家語·執轡》 煩氣為蟲。——《淮南子·精神》 禽獸蟲蛾。——《列子·黃帝》 蟲飛薨薨。——《詩·齊風·桑柔》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人民不勝蟲蛇。——《韓非子·五蠹》 又如:蟲豸(昆蟲;蟲子);蟲蛭(小蟲子);蟲天(百蟲能各自適應所處的環境);蟲吊(蟲聲。其聲凄切,有如弔問);蟲出(人死後數日則屍體生蟲。喻死後不得入土安葬) 肉腐出蟲。——《荀子》 古代泛指所有的動物〖animal〗 蛟蟲死。——《呂氏春秋·覽冥》 又如:長蟲(大蟲。方言。指老虎);蟲蝦(指魚蝦);蟲虱(泛指蛀蟲);蟲網(謂蜘蛛布網) 蟲災〖plagueofinsects〗。如:蟲霜水旱(指農田的四大害);蟲妖(蟲類造成的災害。多指蝗災) 蟲 huǐ 【名】 「虺」的本字。毒蛇名〖avenomoussnake〗 猨翼之山多蝮蟲。——《山海經·南山經》 又如:蝮蟲(蝮蛇) 另見chóng還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推薦閱讀:
※兩個形容詞之間是用頓號還是逗號?
※日文專有名詞中的日文漢字翻譯有何規範?
※的、得、地怎樣區別使用?
※橫為什麼讀heng,為什麼不讀huang?
※為什麼東周時期楚國遷都後常會稱新都為「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