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被俘,為什麼匈奴人都不殺張騫?

剛看了《河西走廊》第一集,很好奇,張騫兩次被俘,匈奴人為何都不殺他。匈奴人知道張騫的目的,尤其是第二次被俘時,張騫對匈奴和西域諸國可謂了解至深。後面張騫跟隨衛青出征,獲封博望侯也證明了張騫的價值以及匈奴不殺張騫是個錯誤。

請問諸君,兩次被俘,為什麼匈奴人都不殺張騫?

謝謝諸位~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張 騫和他的隨從們並沒有生命危險。這倒不是完全基於「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慣例(以張騫此行的目的來說,對於匈奴來說,其實可以按間諜處置了) 。更多的是基於一種人力資源的爭奪。在「人」是最基本的戰略物資和地緣潛力體現的古典時期,你所擁有人力資源的多少, 決定了你的戰爭潛力。對於象匈奴這種游牧體系來說,他們在生產、生活方式局限,使得他們無論在單純的人口潛力,還是人才的培養環境上,都有很大的短板。因此針對更高文明區漢地的,人口(人才)資源的掠奪、吸引,也是匈奴帝國保持、提升競爭力的必然手段。 正是在匈奴對人口, 尤其是人才資源的極度渴望下, 象張騫這種因各種原因為匈奴所獲的漢人精英,一般並不會有生命危險。「幫助」他們組建家庭,並生兒育女,是匈奴人所使用的方法。這樣一種看似簡單的方法,其實是十分有效的。就象現在偏遠地區那些被賣作人妻者,通常在誕下兒女之後都會認命。而買妻者的家族,在這個階段之後也會隨之放寬管 制,甚至允許她回鄉探親。 當然,並不是所有被迫在異鄉組建家庭、生兒育女的人都會這樣「認命」,肩負歷史使命的張騫就是其中之一。

轉載自天涯《地緣看世界》


當時匈奴應該是個崇尚個人英雄主義的實用主義民族。不殺張騫和甘父兩個,與他倆具備超出常人的才能,而受到匈奴尊敬有關,還給他們安排了匈奴女子做老婆。但其他人可能都被殺了,應該是覺得沒用。


我曾經也很好奇過這件事,像張騫,李陵,蘇武這些人,不是給放了回去,就是在異土得以善終,如此看來匈奴人一點也不凶。用現代人的思維去想歷史中的人和事有時會覺得莫名其妙,因為環境變了,變得無法理喻,就像古人也不能理解後人為什麼要發明原子彈。因為那個時候最重要的資源是人,戰爭是為了搶奪人力,有人了就能耕田種地,遊獵畜牧。在科技還不發達的古代,人才就相當於核武庫。好不容易來了幾個中原人,甭管他們是來使還是間諜,投降還是不投降,儘可能的留住,不惜使用美人計,讓他們居住下來以傳播文明。沒辦法,當時的漢人就相當於後來的猶太人,誰讓你那麼聰明,有讓人羨慕的智慧,所以能不殺就不殺,能歸化就歸化。那個時候還沒有納粹和IS這種玩種族滅絕和異端毀滅的人和理論,種族和信仰的區別也不像現在這麼對立。現代戰爭多是文明的衝突,文明是利益的最高形式。


1.不斬來使。這是漢匈之間的慣例,關係再惡劣一般也不會斬來使,否則就是真要撕破臉干仗了。匈奴雖然侵擾漢邊,但真要它和漢撕破臉甩開膀子打仗,它還是不願意的,漢武帝本來就躍躍欲試了,匈奴要是斬來使,傳到漢廷豈不是一發不可收拾?當然這不是決定性因素,也有漢使被匈奴虐的還不少。

2.匈奴人尚武,敬英雄,重人才。關鍵是張騫是個精英,有用著呢,有才能有氣節的,匈奴重視,他們缺人才啊。張騫蘇武李陵無不如此,匈奴嫁女人給他們,給官給錢,期待對方為其所用(張騫蘇武誓不妥協匈奴人也沒就殺掉)。漢武帝第一次遣衛青李廣公孫敖公孫賀四將去打匈奴時候,匈奴領導也是說的要活捉李廣,可能想著活捉了招降也說不定。


我也是剛看了,甚是不解。除了感嘆他運氣好,還有他堅強的信念。真是太他奶奶厲害了!!!


個人魅力。劉邦當初更加狠呢。


推薦閱讀:

漢朝和羅馬誰的冶金水平更好?
在其歷史上常常用和親的手段來達到與周邊民族國家和平的漢朝唐朝,為什麼會被公認為強大的王朝?
漢代丞相或者說皇帝之外的朝廷能夠對皇權形成多大程度的限制?
漢有黨錮之禍,唐有牛李黨爭,宋有元佑黨爭,明有東林黨爭。其異同是什麼?

TAG:歷史 | 軍事 | 歷史人物 | 漢朝 | 西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