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句話?


意思是法律已經阻止不了你了


三界是生命的分類,五行是物質的構成。跳出三界,就是不屬任意生命,故而無人可以管轄,也不會去管別人,自然也免受輪迴之苦。不在五行,就是不由任何物質構成的一種虛空狀態。綜合起來看,就是無論從精神和物質都已經超脫了的狀態。

然而,無論是人還是神,都不可能完全擺脫自己的精神和物質屬性,因此,這種表態,往往是裝清高,踢皮球的一種姿態。

【例:江先生,這個事兒你看怎麼辦?

——我早就退休咯,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還是你們看著辦吧。】


謝邀。

我是我,我不是我,我仍是我,我真的不是我,我還是我,我真是我。


出『三界』又去了那裡?

胡松年居士(南懷瑾先生學生)

何謂「三界」?何謂「六道」?

簡言之,「三界」包括了「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而「六道」則為「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與地獄道」,「三界」與「六道」代表同一個範圍,然其歸類的性質不同。「天道」包含了「無色界、色界及欲界上層」的諸天;「阿修羅道」與「天道」屬於同一範圍,然而,「天道」屬「正」而「阿修羅道」為「邪」(斜);「人道、畜生道、餓鬼道與地獄道」均屬欲界,依次排在「欲界天」之下。

學佛之目的,自覺而覺他。

許多佛教徒都認為,學佛修行之目的,在於「了生死,出三界,永離六道輪迴之苦」。如果僅僅如此,還限於自利的層面,是避世的,頂多修成個「擔板漢」(羅漢),而「擔板漢」真能夠完全「了生死,出三界」嗎?顯然還是個大問題。

以大乘佛法來說,學佛先要發大願,「自覺」而後「覺他」,以「自利」入手,但最終還是要「利他」的。若以自私的「自利」為主,而以「利他」附帶為之,終難會有大的成就。而且,非得要「福慧雙修、悲智並運」不可。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等方面積極累積福德資糧,以「禪定、般若」增長智慧資糧,待福德俱足、因緣成熟時,自然能夠有所成就。

小乘「羅漢」,「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小乘「羅漢」證到了自性本「空」,但只想永遠守住這個「空」,他也能夠長久地「定」在這個「空性」上,但是,一「定」最長也只能有八萬四千劫,「入定」終究還須「出定」,時間是相對的,八萬四千劫在我們看來很長,在他本人只有如打個瞌睡一般,出了「定」,無論其情不情願,都還得回到「三世、六道」來,別無他途。如此說來,充其量他也只能在「分段生死」的過程中,請個長假而已,還不能算是完全的「了生死、出三界」。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個偈子,很了不起,但其真正的做到了「不受後有」了嗎?還不是完全的。

「極樂世界」,仍非究竟。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化成的一片淨土,給眾生一個前往彼岸的一個中途站而已,那裡提供了最佳的修行環境,並直接受到大勢至與觀世音等大菩薩的接引,直至修成正果,由於其間沒有一切世俗的煩惱,故名「極樂」。「極樂世界」仍非究竟,在那修習有些成就了,就得來到世間不斷地救苦救難,最終還是要回歸「入世」的「大乘」本色。

  西方「極樂世界」是如此,東方「藥師佛」的「琉璃光光淨土」,乃至任何其他的佛國淨土,又何嘗不一樣,都是佛菩薩們慈悲願力化出了的一些中途站而已,供眾生暫時歇腳的,還不是究竟的彼岸。當然也沒有出「三界」了。

  許多一心嚮往西方淨土的修行人,如果只為了可以永脫輪迴之苦,就可能會有所失望了。況且,願力如此狹小,成就也不會大的,甚至能否往生「極樂世界」都可能會成了問題。

大乘佛菩薩,「真空」起「妙有」,「即空」亦「即有」,死生本一如。

大乘徹悟的佛菩薩們,證得自性本體後,更進一步能於「真空」更起「妙有」,空性本體隨時可以起用,隨起隨消,用心若鏡,無住無染,但也處處觀照,了了分明,該起的正念一個也不少,散亂的妄念一絲也不起,念起念消,用過則休,雖日理萬機,心中卻如如。四大六塵,本來無礙,反而可藉以開創宏偉的事業,造福眾生。佛菩薩們的「心境」永遠是「出世」的,而「行願」卻永遠是「入世」的。

他們做到了戒律不守而守,妄念不除自滅,「從心所欲而不踰矩」,表面上與一般凡夫常人無二,吃飯工作,有生有死,心中卻是坦然如如,與般若本體時時相應著,隨時都在「定」中,了無罣礙。

「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乃大乘佛菩薩慈悲之大願。實際上,「生死涅槃本空花」,在佛菩薩「妙有」的境地裡,他們證到了「四大本無礙,死生原無二」,雖有生死,卻不為生死所困,自主自在,三界各處,天上天下,任意寄居,處三界而不為三界所限,一切自如,乘願而來,救苦救難,普度眾生。實際上,也無所謂「了生死、出三界」了,因為,實無「生死」可了,也無「三界」可出了。

對「賢聖界」之我見。

經典是有提到「賢聖界」一辭,依末學之愚見,既然證到了「生死涅槃本空花」,「空有不二,即空即有」,則「賢聖界」就是「眾生界」,它們是一體的兩面。在一般眾生而言,有煩惱,有生死,它就是「眾生界」(三界);在徹悟的佛菩薩來看,煩惱即菩提,死生一如,「心淨則國土淨」,穢土當下就是究竟「淨土」,無須他求,一切「本自圓成」,「眾生界」就是「賢聖界」。「賢聖界」若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界域,又如何度救在三界內的眾生呢?故依末學愚見,「賢聖界」只是代表性的一個抽象的名相而已,也可以說是「三界」的清淨本體面。

  因此,末學認為,沒有人是真正地離開了「三界」,只是看你能否證到「死生一如,自主逍遙」而已,《金剛經》告訴我們,本來就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那裡還有一個特別的去處?「了生死」並不是不再有「生死」,而是死生無二,毫無罣礙,在生死之中,卻不為生死所困,處三界之內,而不為三界所限。這才是真正的「了生死、出三界」。

一己淺見,恭請賜正。


我的理解是,一種完全拜擺脫任何束縛的狀態,凡人總是被世上的很多事物所束縛,往大的說,生由天地管,死由閻王收,不經歷輪迴不能再為人,往小了說,渴了得喝水,餓了得吃飯,不然就得死,站著不動還受著地球引力的束縛,總之就是被事物脅迫,強制,束縛而不得不疲於應付。

而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則是達到了一種極度自由的境界,肉體包括精神世界處於一種超然的狀態,有點類似逍遙遊中的境界。

不過,從後面的劇情看,顯然這只是個理想中的境界,悟空本事再大也只能束手於規則間。


如果你想嚴肅的探討的話,這裡可以明白告訴你,這句話是錯的,但如果不那麼嚴肅的話,倒是有得解釋。

這裡是狹義化的五行理解,泛指的是這個世界間的作用關係,而在佛教的理念中,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概以斷界滅界離界為解脫之道。在佛教的理念中認為萬物由因緣和合而成,而這些緣和合造成的關係,它們的體現便是五行。所以大體可以理解為離開了三界,便不受這個世界的束縛了。

但為什麼又說這句話是錯的?因為佛教是不講五行的,五行是中國本土文化的東西,在佛教用的是風火土水四元素,認為萬物是由這四元素構成的。

如果學過易理的都明白,在易理中,五行並不是代表五種基本元素,認為是五種基本元素的純粹是一些所謂學者的臆想。

五行強調的是歸類與作用關係,它是一種抽象,如一個白色的木箱子,它的白色是屬金的,而材質木是屬金,它反映出來的則是金木關係,在得令金旺時它就是金性,得令木旺時表現便是木性,諸如此類,靈活而推。五行是用來模擬與表達萬事萬物關係的,只要有存在「關係」這種概念的事物,它就一定離不開五行。

所謂的「跳」,必然是有一個實體的,一旦有了這個實體,它就不可能脫離五行,因為只要有了實體就一定有關係,這個是顯而易見的。

而在佛教的理念中,恰恰是反對這種實體的概念,因為解脫之後是涅槃,本身已然是斷滅離了,若究唯識宗而言,此時得的清凈不雜染之識,於世間再無絲毫關係,所以這種說法既不合佛教的理念,也不合道教的理念,所以是錯的。

順便說一句,至於有其它答主所謂的神仙也是六道內的,未必又顯得太無知了,建議多學習一下正統的佛教義理,而不是天天去搞那些烏七八糟的東西。


未被系統管理的內存空間。


超越身心的一種實在境界,非理論可以達到。通過人事的經歷,禪修等等可以達到。


簡單地說,整個世界分為三界,但萬物由五行衍生,所以人屬於三界五行之中,受三界五行約束

那麼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可以理解為,跳出這個世界,你不再屬於五行衍生

舉個例子

說簡單點就是,現在人處在三維空間,你跳到四維空間或者二維空間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再說簡單點,你可以把一個公司比喻為一個世界,一套五行,你在這個公司便受這個公司得約束,但你跳出來,就相當於: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就不受這個公司得約束了。


三界是一個特定的範圍,這個「特定」包含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在宇宙結構組合上全方位立體的看三界,在大分子這一層粒子中看三界構成的範圍就是九大行星,在小分子這一層中對應銀河系,三界最小粒子對應的範圍是小宇宙。這是製造三界的時候,在不同層次粒子橫向的界線上給予的明確限定,也就是把這個範圍「包裹」起來了。

而在縱向空間上,三界的範圍之內,是存在其他無限微觀空間的,三界的最小粒子也是由更微觀粒子構成的,在製造三界時,在縱向層次上將三界最小粒子和更微觀粒子之間「人為」的設定了一層間隔和另一種限定。這就是所謂「結界」的由來!

億萬年前造三界,是在漫天神佛中挑選出來的最傑出的神佛天尊奉聖王旨意而造就,三界是為了將來正法用而劃定的一個範圍。可是和三界同時存在的同樣粒子狀態連帶的還有更廣大的空間,其範圍巨大無比。最後高層的神也統把它叫作最低層次,但都不是三界。


這句話其實來源於修鍊界,三界是指一個特定的時空範圍,佛家認為三界內眾生都要入輪迴,都會牽扯業力輪報,哪怕天人也不能擺脫,所以很多傳說神話中的神仙,不過是天人界的生命,沒有常人肉身束縛,會有一些神通功能,看著神通廣大,但是不得正果,依然要入六道輪迴。至於五行,是指的宇宙萬物都是由五種基礎能量構成,傳統文化叫做金木水火土五行,由於五行天然存在的生克關係,所以萬物皆有生長成住壞的表現,也就有了世間生老病死等諸般苦惱。「不在五行中」是指修鍊者可以用高於五行能量的高級能量物質來替換自身的物質構成,最終達到不壞不滅的境界,「跳出三界外」是指的修鍊層次果位問題,自身的心性標準和功柱超出三界範圍,那麼就不再受三界法則制約了。


三界 欲界 色界 無色界 ,這三界我認為不存在於現世,而在於心,所以跳出就是指心跳出。

而五行存在於現世,若身屬五行中任何一行,就會被五行相生相剋所制,人在五行,身不由己。

這句話描述的是一種精神物質相對自由的狀態。


根據奇門遁甲的原理,世間萬物皆有五行性,而五行能量的不均衡引發了善惡、陰陽、福禍、高下、王寇、黑白這些二元對立,根據五行能量的清中濁分為三界---天人地,人居其中,半陰半陽。世間的修行,傳統醫學,都是以調和五行的能量使之符合中道為藍圖,五行調和無極端謂之無極,無極超越二元對立,不再受二元、五行不平衡規則的束縛,從而產生超越這個五行不平衡世界的能力、智慧等等。


你能看到的人說這個都是裝逼


孫悟空就是


來源暫考 剛剛寫的先刪去

這句話是融合了佛道觀念來描述境界的,但是總的偏佛教:跳出、不在 總有一個脫離的感覺。而對於道教來說,還是「化」的感覺更明顯。所以就把它理解為佛教覺悟之後可以達到的一種狀態就可以了


賢者模式可以勉強算吧


站在高處俯首看


跳出三界面指不受天上、人間、地獄之管轄,不在五行中指不受宇宙生死劫數之約束,個人見解


只是來開個玩笑。首先這是個病句,跳出三界就跳出三界,跳出三界外是什麼意思?到底是在三界內,還是三界外?還是既不在三界內也不在三界外?那他在哪裡…還有沒有他。

這完全成了哲學的概念,個人感覺將世界劃分為精神世界,物質世界和哲學世界,三界內為為物質世界,三界外為精神世界,那跳出了三界外就是處於哲學世界了。

還記得星際穿越的五維空間么,在五維空間可以在四維空間里任意穿越,這就有點哲學世界的意味了,更高維度的世界。

不要問我這個具體指什麼,我沒體驗過,說不出來…可能知過去未來的佛祖,無量道尊才會處在那個世界,告訴你他真的是什麼樣子。

個人對道佛理論研究不多,無法從理論角度分解了…隨口胡謅,列為看官莫笑


推薦閱讀:

如來佛為什麼能認出六耳獼猴?
中國的影視作品為什麼跳不出四大名著,尤其是《西遊記》?
為什麼《西遊記》里的妖精都要等把猴子幹掉才吃唐僧呢?
西遊記里的佛門是不是偽善?

TAG:西遊記書籍 | 佛教 | 道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