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界如何評價陳景潤?他對數學的影響到底多大?

陳將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到了1+2,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之後陳的事迹一直被人們所追捧,不過作為一名數學家,陳的數學地位是不是被過譽了呢?他的成果對數學的發展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力?他的科學精神對一代人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呢?


首先聲明我不是搞數論的,我對陳景潤的評價不一定全對。

要說陳景潤的歷史地位的話我覺得應該是比較一般,和張益唐差不多,至少應該在華羅庚之下,和丘成桐、陳省身那就根本不要比了。畢竟第一他沒有真的證出哥德巴赫猜想,只是從「1+3」改進到「1+2」,結果的重要程度不如張益唐;第二他的工作還是在用篩法去估計質數密度,是在改進前人的方法,性質和張益唐類似;第三整個過程中他沒有開創出什麼新的方向。但是和同行比起來,他的水平還是很高的,比如如果陳景潤是美國人,憑他那個」1+2」在美國大部分學校拿個正教授絕無問題。菲爾茲不好說有沒有戲,小一點的獎拿一堆也沒什麼問題。

但是我想說的是,陳景潤是在像老鼠一樣的生存狀態下,在33歲抱著病體完成的那個「1+2"的證明;文革開始以後他的生存環境恐怕連老鼠都不如;到了80年代徐遲的那個報告出來以後又被政治潮流卷著到處去作報告給演講,天天逢場作戲,也沒精力去做什麼研究了。真要是讓他有比如說陶哲軒那樣的成長環境,從小有各路牛人提攜指點,有一個能夠和全世界同行交流的學術環境,沒有人知道他這一輩子能夠達到什麼高度。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劉慈欣的小說《朝聞道》,其實在學術圈子裡面,那種殉道者一樣純粹的理想主義者是很少很少的,但是陳景潤絕對應該算一個。和他比起來,今天的我們都應該感到慚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月24日補充

人們總有一種「帝王將相歷史觀」,傾向於對著歷史人物指點江山,卻覺得身邊的平凡人可望而不可及。就好像看歷史書的時候覺得朝廷里一幫子中央委員級別的御史、尚書什麼的都是些無足輕重的小人物,現實生活中要是有親戚朋友做到正廳級那就算「當大官」了。

我覺得「歷史地位一般」對一位科學工作者來說已經是一個非常非常高的評價,這意味著千年以後的後輩們書寫數學史的時候,會在歌頌高斯、歐拉、黎曼的豐功偉績之餘,為他寫一段話或者至少提一下他的名字。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本科生成績好一點畢業去個top X名校就算「學霸」了;等到當上教授拿上點研究經費帶出幾個學生,這個fellow那個member評一下,在我們眼中那就是呼風喚雨的「大人物」了。然而在稍微大一點的時間尺度上,比如一百年以後,去討論這些人的「歷史地位」,那簡直跟開玩笑一樣。而陳景潤的歷史地位,在可預見的將來永遠是一件可討論的事情。


目前來看,他已經把哥猜的篩法途徑封死了,光這點就很有意義。

陳對解析數論的研究,不僅僅是哥猜,還有很多其他出色結果。不知道為什麼大家總是忽視這一點。

在我印象里,他的地位沒有被拔的多高,他配的上。以前他被宣傳的多,但你看看最近幾年,已經沒有多少宣傳了。

至於他是否影響了一輩人,你可以問問一些晚他一輩的學者。

------------------------

過了兩年,沒想到這個問題下面有那麼多人吵架,但卻沒人稍微認真的講點陳的數學工作,沒意思啊。

我不懂數論,稍微找幾個專業人士的相關評論,充個門面。

關於哥猜,當代解析數論大家H. Iwaniec在2006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一小時報告中給出了如下的直接評論:

對於陳的工作,Iwaniec在1978年的分組報告中就給了一些評論:

2014年Helfgott在ICM上的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分組報告中,仍然提到了陳的相關工作:


不是數學界中人,但中二時期(或者說,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數學上就是個徹底的蠢貨的時候)去上馮克勤老師的課,便聽他提起過這樣一件事兒:

馮克勤和他的一個學生,花了一年時間,弄懂了陳的證明的簡化版本…… 中的兩頁。

以及,馮克勤確實提到過「他把篩法這條路走到了極致,並且告訴後人別再這麼走了」的事兒。

P. S. 這個學生好像後來因其出色進了馮克勤弄的那個向巴黎六大和十一大定向輸送學生的項目。

P. P. S. 馮的學生中能和他一直關係不錯者,都不是有一般能力的人,至少絕對不是書獃子。


鄙人也不是做數論的,簡單說兩句拙見吧。毫無疑問,陳景潤先生在數論領域作出的貢獻是卓越的,這一點無可爭議,但他對數學本身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因為像前面幾位答主所言,他的工作不具有啟發性,僅僅是把一個已有的方法用到極致,然後證明了一個更強的,但又沒有封頂的結論,頂多就是告訴人們這條路不能再往下走了,這是我們說他的影響「有限」的主要原因。然而另一方面,我們其實都為他有點感到可惜,因為如果他不是處在60~80年代的中國,完全有機會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更多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而不是只能在這裡「榨乾篩法的最後一滴油」(我不記得在哪看到這句話)。另外做數論的人都是值得敬佩的,他們挑戰的問題很多都可以讓一個人搭上一輩子卻仍然進展寥寥,像陳景潤,包括張益唐,也許從某種意義上講已經可以說是幸運的,因為更多的人只會淪為炮灰而不為天下人所知。但做出大成就是否一定要像他們那樣執著於一兩個問題,這一點值得商榷。另外徐遲先生著名的報告文學作品可以說讓一批又一批年輕人跳進數論大坑,很大程度上也促成了一批民科的出現,這是他的另一種社會影響吧,這種影響到底能不能說「好」,其實也很難說,但徐遲先生似乎讓這些熱血青年產生了這樣一種錯覺——只要投入足夠多的精力,足夠專註,足夠刻苦,哥猜有朝一日一定能夠解決,事實可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P.S. 給大家補充一個bonus:蘇州大學有個做計算數學的也叫陳景潤,哈哈!


突然發現跑題了。。。

每次看《球形閃電》主角父親對主角說的那段話,我就會想到陳景潤先生。貼一篇網上面的紀念文章:

回憶景潤先生

  陳景潤成功的秘訣——學生談老師

http://www.jdny.jsol.net/show.php?recno=96

  《回憶景潤先生》一文刊於98年3月24日科技日報,作者張明堯。張先生是陳景潤文革以後招的第一批研究生,現任華東理工大學石油化工學院正教授,博士生導師。該文較長,記述自己自學成才,得到陳景潤力薦,才實現讀研的夢想,張先生感恩之情溢於言表。文中客觀地反映了陳景潤在數學上的成就與地位和在國際數學界的崇高威望,我們摘登的是以一個學生弟子的眼光探討陳景潤成功的秘訣,以及鮮為人知的處世人生。這對我們極富啟迪。

  據我了解,景潤先生並不是天才,他的成就完全來自對數學的熱愛、頑強的毅力、超人的勤奮和一絲不苟的精神。他一生只有兩大嗜好:數學和外語。外語除了作為他研究數學及與人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外,對他似乎還有一點精神消遣的作用。其餘的一切,他都淡然處之。對於洗衣機、冰箱、彩電等這樣一些現代生活的必需品,他從來就沒有多少興趣,反而總是拿我這個當時生活較困難的學生作比較。為了使他的家庭也能步入現代化,人們常常要費一番功夫說服他。他第一次出國訪問歸來,只帶回一台有短波的小收音機和一個僅三十多步簡單編程功能的計算器。他曾對我這樣談及他對機器的看法:做數學最重要的是有好的想法,光有機器沒有好的想法是不行的。這也許正是他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完全依靠大腦和雙手取得如此成就的真實寫照。景潤先生一生對生活從不講究,對禮節也常有疏忽。有一次華羅庚先生親筆給他寫來一信,他竟讓一學生代為複信,讓華老很是生了一回氣。但他對數學上的馬虎卻絕對不能容忍,有時到了近乎苟刻的程度。我認識的幾位研究生曾利用空餘時間看望他並幫他整理論文,幾乎都因計算上疏忽大意挨過他嚴厲的批評。北京大學潘承彪先生曾這樣評價景潤先生的這一特點:「陳景潤寫文章是非常認真仔細的,從不出任何計算上的錯誤。如果要你審查他的稿件,實際上你可以把他的稿子在抽屜里放一段時間,然後簽上名寄回編輯部就行了——你完全可以對他放心。」在同行中能贏得如此高度的信任,的確是難能可貴的。

  在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科學與教育曾一度被不適當地卷進階級鬥爭這個漩渦,國家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已逐漸形成風氣。在景潤先生逝世兩周年之際,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陳景潤文集》,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工作,也是對景潤先生最好的紀念。這部文集由王元及潘承洞兩位先生擔任主編,從景潤先生生前發表的50多篇論文中精選出一部分,它們涉及復變數方法、三角和方法及篩法等解析數論中一系列重要方法,涉及哥德巴赫猜想及孿生素數猜想、殆素數分布、哥德巴赫例外數分布、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整點問題以及華林問題。透過這些論文,可以清楚地看到景潤先生對當代解析數論作出的重要貢獻與創造性思想。例如他首次在研究區間中殆素數分布問題時引入三角和方法來估計篩法的余項。在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時創建了新的加權篩法及廣為國際數論界稱道的「轉換原理」(switching principle)等。在今天看來,除了他關於哥德巴赫猜想及孿生素數猜想的「陳氏定理」至今仍無人能夠超越外,他的論文中的多數結果(包括陳氏定理的係數估計在內)都已為後來的中外數學家所改進或推廣。由於他的許多工作及思想對當代解析數論產生的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他作為當代解析數論發展史上一位傑出人物已被永久載入史冊,因此今天出版他的這部文集不僅有紀念的意義,也仍然的重要的學術價值。

  20年前,景潤先生的成就曾給中華大地帶來一股科學的春風,他堅忍不拔、刻苦治學的精神曾經鼓舞了整整一代人奮起向科學進軍。他的這種精神和科學成就是永垂不朽的。


我和數學不沾邊。但看到是陳景潤,還是想說一下的:

他代表一個特殊的年代。知識分子由「臭老九」重新獲得應有的尊重,他是這個時代轉變的標籤式人物。

他對數學界有什麼影響我不知道。

但他,或者說,製造這一標籤人物的背後推手,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深遠。

現在的年輕人多數不知道了:

當年,「科技也是生產力」竟然也需要大辯論,然後才能得到社會認同。

再然後,才能推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回想起來,中國能夠有今天,絕對不容易!


瀉藥

數學渣渣,這種人物是大神,吾等只能膜拜。

其實題主所謂的是否過譽是指陳景潤先生的成就能不能使他達到現在近乎婦孺皆知的地步,其實這個挺沒勁的,你可以換一個問題:觀世音只是一個菩薩,菩薩上面還有那麼多佛呢,觀世音是不是被過譽了?


陳氏定理的地位,可參閱其他幾位的答案。

而徐遲那篇文的地位,在中國的科技史上,和二十年後破除「氣功熱」一樣高。


我是數學只有興趣沒有天分的人,中學時讀到這個報告文學,從此世界上少了個拙劣的文青,多了個浮淺的工程師和科學愛好者。這是對我的影響力


我國"真正"的科學家,只有被低估的,沒有被過譽的.


答這個題目主要想感嘆下陳景潤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前陣子剛好看了numberphille講哥猜的視頻。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iTG96QOxw 。裡面完全沒有出現Chinese這個單詞,自然也完全沒有提到陳景潤的工作,只提到了弱哥德巴赫猜想(充分大 奇數=三個質數之和)被解決的工作。主講人好像也是個數論專家吧,他是真不知道呢,還是不想提呢?不管怎樣,都說明陳景潤的工作的國際影響力真沒我們想像得那麼大。。我還在下面評論了一條,提到了陳 證明1+2的工作,但是那條評論怎麼也找不到了。。

至於在國內影響力,呵呵,在我被N多個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問:「你們學數學的為什麼要研究1+1=2這種事情」之後,我確信很多人對哥猜、對陳景潤不過是葉公好龍而已。小學生都能理解的命題,他們不願意花幾分鐘時間去稍微搜索一下,只能說明他們對這件事情完全不感興趣。


不懂數學,我只是來補充一個公眾印象的看法。我這代的父母教育小孩很多是拿陳作為「除了研究啥都不懂的書獃子」的反例的。


他是一名數學上的工匠, 刻苦鑽研精雕細琢, 幾乎做到了極致, 是一名純粹的數學家。

在數學上的地位, 從來沒抬到多高, 因此沒有過譽一說; 他確實在民間和公眾中的影響十分大, 但這不是過譽, 他配得上。


20世紀百名數學家裡陳省身在三十多,華羅庚在九十多。陳景潤離這個排名應該還有段距離。

再就是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的數論老師說過,證明1+2對證明1+1的作用沒有公眾想像的那麼大。

不過,我讀過一本他寫的簡明數論的小冊子,圖書館裡找到的,非常舊非常薄,不過邏輯清晰,證明詳實,對我那個學期的數論學習幫助很大。當時的我覺得陳景潤一定是一個做事十分認真老實的人,不追名逐利那種,可能名利什麼的對他來說真不算什麼。


我不認為知乎有人能夠代表數學界來評價陳景潤先生


他生活無規律,形象邋遢,沒有情趣,連婚姻也是包辦的,這嚴重扭曲了數學工作者的形象,甚至還提醒了我40年前是一個多麼糟糕的時代:女性依然被當做物品一樣隨便賞賜給一個滿身污穢的病秧子,這是多麼的噁心啊!

-----------------------------------

以上是李吟的評論。

可以說這完全偏離正常的討論,完全是一種惡毒的人身攻擊啊。

陳景潤先生雖然身體較差,但在1984年之前(1980年結婚),並沒有對生活有太大影響。「賞賜給一個滿身污穢的病秧子」這結論怎麼得出來的?估計李吟大師一見到躺在病床上的人,就認為該人從出生一直到去世都要人照顧拉屎拉尿擦身喂飯。李大師是不是有類似的經歷啊?

我覺得吧,陳景潤先生比李吟大師形象好,陳更符合數學工作者的形象。

李吟大師嘛,永遠都沒睡醒的樣子。前幾年看著像網癮少年,現在看著像猥瑣青年。

陳景潤

李吟


在香港的時候,我問某知名數學家,你小時候在台灣學數學,知道華羅庚這個人嗎?他說,他對華羅庚唯一的了解就是他寫了一本書,叫《數論導引》,至於數學工作就完全不知道了。該教授是國際知名數學家,Harvard的phd,我想他對數學的判斷是不會錯的。

我覺得大多數人都贊成陳景潤的成就不如華羅庚吧?華羅庚沒有能夠在主流數學界流傳開來的成就,那麼陳景潤的情況就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陳景潤寫了幾麻袋的證明剛出現不久,Ross就給了一個只有7頁的簡單證明:On Chenamp;amp;amp;#x27;s Theorem that Each Large Even Number has the Form P1+p2 OR p1+p2 p3。如果你非要說他的工作有多麼non-trivial,我實在是不敢相信。相反,這麼簡單的argument寫了這麼長,說明他並不理解問題的本質。雖然說是在1978年ICM作了45分鐘報告,可是裡面大概有照顧第三世界國家數學家的因素。就像你聽說剛果的一個什麼非洲土著人證明了一個前人不知道的新結果,你也會對他頂禮膜拜。倒不一定是他的水平真有多高,而是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下做工作,精神值得敬佩。

總之,我雖然認為陳景潤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卻不認同他對數學有正面的影響。他生活無規律,形象邋遢,沒有情趣,連婚姻也是包辦的,這嚴重扭曲了數學工作者的形象,甚至還提醒了我40年前是一個多麼糟糕的時代:女性依然被當做物品一樣隨便賞賜給一個滿身污穢的病秧子,這是多麼的噁心啊!每當我跟我的國外朋友談起這段包辦婚姻,他們都非常震驚。當然,這些也不是陳景潤本人的過錯,他生在了錯誤的時代,又不懂什麼是知識分子的氣節和士大夫的風度。除了數學之外,他缺少基本的人文修養和藝術品位,可以說是我相當不推崇的人物。

真正的數學家應該是我這樣的,精神高潔,興趣廣泛,不畏強暴,仗義執言,既會因為精神上的創造而歡欣愉悅,也會因為世俗世界的污濁而深感憂慮。既想要創造流傳後世的精神財富,又希望用純粹和正義的價值觀來影響別人,改變世界。這就是一個數學家所應該有的生活態度和道德擔當。古之儒將,能化戰爭為藝術,又能心懷天下,外御強寇,內修華章。今天的數學家也應該文理兼修,用藝術家的態度來對待數學,同時作為知識分子要承擔起天下興亡的重任,修己安人,舍己助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陳景潤的人格魅力實在太低了,他最多就是一個工匠,談不上精神貴族。


從世界數學(尤其是數論)方面來講,陳的成就不算太高,但也絕對不低,因為光從他把哥篩法封死就可以說有不小的意義了。

從中國數學史的角度來看,陳景潤絕對是佔有非常高的地位的,因為可以說他是在經歷大躍進、文革十年動蕩下日漸與世界數學研究脫軌的中國數學界中,少有的能有所突破並躋身較前列的人之一。


個人認為,陳景潤的成就不算太高,研究精神令人敬佩,因為徐遲的報告確實影響了一代人。

——————————————————————

說他成就不算太高沒什麼冒犯的意思,這裡的高低是和最頂尖的數學家們相比,比如華羅庚丘成桐等等。只是單純地覺得哥德巴赫猜想的地位其實並不高,只是數論中一個著名的命題而已,甚至到不了影響數學體系的地步,在數學史上的地位未必就比得上希爾伯特二十三問和龐加萊猜想。何況陳景潤的成果只是推進了證明而不是完成。

不過要說過譽肯定不至於,陳景潤所達到的成就,配得上現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當然其研究精神必然是毫無疑問令人尊敬的,所謂大師風華絕代,天才卓爾不群。


小的時候,有關於陳景潤先生廢寢忘食,草稿紙成噸的故事一直在耳邊環繞。無非是父母想告誡我要勤奮刻苦。但他在稿紙的環繞中不停演算的身影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長大後選擇學數學也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陳景潤先生故事的影響。

前段時候,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關於陳景潤先生的學術成果淪為了政治工具。雖然三觀有些被顛覆,但陳景潤先生在我心裡還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英雄。在上大學之前還在國圖讀完了他的關於數論的書,感覺邏輯很清晰很易懂。這樣一個純粹的數學家在我心中一直是榜樣的存在。

但在ProofWiki上有一個關於數學家的頁面,點開你會發現,中國的頁面短的可憐。再一點開美國數學家的頁面,好傢夥,那叫一個長。為什麼關於陳景潤先生本人的質疑近來越來越多;中國的數學家千千萬,為什麼我們掛在嘴邊的總是陳景潤先生?是不是我們把對於中國數學界的關注的焦點全都放在了那幾個人的身上?這大概是公眾對於數學界的了解只停留在那幾個典型上了吧。其實,與其在這裡懷疑陳景潤先生,不如多關注一下中國數學界的近況&<( ̄︶ ̄)&>。畢竟,他的paper沒幾個人能真正看的懂不是~(~ ̄▽ ̄)~

//學生之言,題主不必太認真

PS:ProofWiki的link ProofWiki:Mathematicians/Sorted By Nation/China


推薦閱讀:

請問將一個鞅停止於停時,得到的過程還是鞅嗎?如果是,如何證明呢?謝謝!?
關於二元Logistics回歸的損失函數的推導?
矩母函數屬於數學中哪個部分?
請教一道無限情況的貝葉斯公式問題?
概率論中「矩」(moment)的實際含義是什麼,高階矩表示數據的哪些狀態?

TAG:人物 | 人物評價 | 數學 | 數論 | 哥德巴赫猜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