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毛澤東評價隋文帝「其做法蘊藏大亂」?
如題,隋文帝楊堅為後世樹立了諸多效法之舉,如科舉制度,如三省六部制,在位時勵精圖治,統一南北,在歷代帝王中也可稱之為有作為的帝王,即便如此,為何毛澤東還要用「其做法蘊藏大亂」評價其功過呢?
唐對隋的反思最多,我來引一段太宗的觀點,或許可以回答樓主的問題。
貞觀四年,太宗問蕭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 「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 引坐論事,宿衛之士,傳飧而食,雖性非仁明,亦是勵精之主。」這可能是大多人對隋文帝的印象,接下來用太宗的觀點解答樓主的疑惑。
太宗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而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於物。又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恆恐群臣內懷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於理。朝臣既知其意, 亦不敢言。宰相以下,惟即承順而已。朕意則不然,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千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劃,於事情方便,方可奏行。豈得一日萬機, 獨斷一人之慮也。且日斷十事,五條不中,中者信善,其入不中者何?以日繼月,乃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豈如廣任賢良,高居深視,法令嚴肅,誰敢為非?」 引自——《貞觀政要》政體第二首先,題主這麼問就有問題。
毛澤東評價隋文帝說蘊藏大亂說的不是隋文帝的開科舉設三省六部勵精圖治統一天下。而且,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不是說立有不世功勛就會只有讚美而無怨言。
毛澤東的評價並非對隋文帝的功勛作出質疑而是說隋文帝小家子氣,國家財富積累確實很多,但是只收不發。比如,初中生就知道開皇之治留下的糧食到唐朝也沒吃完。可是為什麼不細想,隋末農民戰爭的相當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苛捐雜稅以及人們吃不飽飯,既然人民吃不飽飯,那隋朝為什麼就不拿出足以吃幾十年的國庫里的糧食賑濟災民呢?這就是隋文帝的毛病了,他這個人有點摳門吝嗇,捨不得花錢。靠犧牲消費來積累,國家都積累富了,人民窮死餓死了。這才是毛澤東為什麼批評隋文帝的原因所在。一點回答,見識淺薄,還望知友不吝指教。
根據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的說法:「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值周宣帝早殂,結鄭譯等矯詔入輔政,遂安坐而攘帝位「。說實話外戚篡位得天下的人中國歷史上也有,但是像楊堅這樣容易的真的沒有,楊堅也只是在建德六年(577年)任定州總管領兵時期獲得軍功,其餘時間很少親自領兵作戰,和同時期的其他北周功臣相比並不突出。從這個角度講,可能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天下來得快去得也快。
如果從非迷信的角度講,我認為可能有三點可以說明隋文帝在治國方略上出現偏差: 一、不僅將法律置於王權之下,還利用王權任意操縱法律。 制定 "盜邊糧者,一升已上皆死,家口沒官"、「盜一錢以上皆棄市」之類的酷法,和新政權剛剛建立時用輕典的規律不相適合,楊堅雖然大幅度削減法律條文和罪名,但這樣雖然看似寬簡,但實際上也為司法官員提供了舞文弄墨的空間。 二、內心虛弱導致個人晚年迷信宗教、耗用民力,巨額開支使國家負擔加重。楊堅雖然偉大,但其內心卻不能算得上有多強大,在北周為國丈時期就多次詢問方士自己的命運,晚年更是放任民眾出家,廣建佛寺,將宗教提高到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上;僅因臣下進言林邑有奇珍異寶,就發兵攻打,直至隋煬帝時期才攻下。可以說楊堅內心的孱弱使其晚年無法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來經營國計民生,他的所作所為大多是為了滿足個人慾望,或者說是填補空虛。
三、高度集權,各項權力最大限度集於國家,國家權力最大限度集於楊堅個人。這個前面的回答已經提到很多了,尤其是上引《貞觀政要》的論斷十分精闢。這裡補充一個例子,就是隋代義倉的設立,《隋書》卷二十四《食貨志》中記:「(隋煬帝時)所在倉庫,猶大充任牣,吏皆懼法,莫肯賑救」可見義倉沒有起到應該有的功效,反而在徵收糧食的時候卻規定「社倉,准上中下三等稅,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斗,下戶不過四斗」。賑濟時不發糧,卻用強制徵收的方式收集糧食,可以說是「隋代計劃體制下的人民公社」了,可見國家控制力之大。 至於隋文帝個人是如何掌控權力的,我一時還記不起什麼合適的例子來.....南北朝長達幾百年的分裂突然結束,僅僅是面子上的,內在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且強烈。隋文帝的許多行為從後來看確實有問題,比如科舉,比如軍隊制度,但他畢竟是老政治家,可以掌控全局。我個人以為隋文在皇帝集權上有重要作用。而後來的皇帝楊廣就不一樣了,皇帝權力不受制約是容易出問題的,如果隋文當年有足夠尊重相權的先例,形成相權對君權制約的傳統,後來臣子就可以引這些例子阻止楊廣的一意孤行,大隋朝不會由於楊廣個人的操作失誤亡的那麼快。
看到有的評論指責文帝限制相權,乾綱獨斷,行三省六部,興科舉,包括還有借太宗之口責其不能任用賢能,妄圖以一人之智勇,斷萬民之是非,卻不知這樣可能造成數世積累之謬,
但討論楊公的政策和傾向,可能也要其考慮相應的歷史原因,
一來是南北朝世閥勢力強大,無論中央地方都是如此,楊氏多少會有限制這種勢力的考慮,特別是楊廣,這點知乎上已經有很多分析
二來是畢竟南北朝時期,相權凌駕皇權甚至欺凌皇權的案例比比皆是,他自己也是類似走來,必然要限制相權為楊家江山千秋計,而不是讓那些野心家限制皇權,以行為萬民謀福利的名義行篡奪至尊高位之實。
這點上趙匡胤也是如此,自己擁軍權披上黃袍,上位後不是也不可能是像我們一樣,站在上帝視角考慮後來的北方鐵騎的入侵,而努力發展武力收復燕雲拱衛皇權保衛皇權,他做的是極力限制中央和地方軍權,以革新殘唐百年來形成的惡劣的兵亂風氣。
他的這個政策,幾乎熄滅了兩宋甚至華夏千年武運,也可謂是為宋朝和中國埋下了巨大禍亂之根,就像隋文看到自己的兒子如此瘋狂而無人限制時可能對相權的壓抑有所後悔,宋祖看到自己的子孫一次次被遼金碾壓在黃河甚至有靖康奇恥的時候,看到為了限制地方權利中央集權而設置的臃腫的機構導致國力交瘁的時候,定然對自己極度削弱武力的政策有那麼一絲苦味,,
但從當時之環境,他們的方法可能確實是無可奈何甚至是最好方案了,,,
所以隋文帝的政策,讓它隨歷史的車輪滾動吧,搭順風車的太宗就不要太苛責了
題中所說之人英雄了得,應該意不在此吧
改革變法難
看隋文帝生平總覺得他二兒子和老爸實在是某種意義上意外的相像,雖然隋滅的主要鍋要扣到二廣頭上,但那羅延也不是一點責任都不負的。首先是楊家遺傳的好大喜功鋪張浪費,雖然楊堅本人崇尚節儉,但修建大興城,各色工程也是興師動眾,其次是後期不納諫言,給二廣樹了個不好的榜樣,軍國主義體制下他又有些窮兵黷武,感覺整個隋朝武人氣息都很重,對南朝鎮壓多於安撫,也埋下了禍患隋文帝本人感覺胡氣也比較濃,雖然比起高歡那種要強多了,但是很多地方感覺更像少數民族奴隸制君主,對臣下的態度上也不是很像典型的中原君主(?
太祖遠知乎楊堅而不能近自見,此蓋古人所謂目論者也。┑( ̄Д  ̄)┍
推薦閱讀:
※如果蔣經國的兒子和李光耀的兒子一樣優秀,現在的台灣會不會是另外一個新加坡?
※如果在美國總統山旁邊再雕刻四個美國總統頭像,您覺得誰可以入選,為什麼?
※伊麗莎白一世,伊莎貝拉一世,葉卡捷琳娜,瑪格麗特一世和武則天五人里誰最牛?
※如何評價德皇威廉一世和二世?
※請問什麼樣的君主可以稱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