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斯諾克比賽中總會提到的斯登(stun)桿法是一種什麼樣的效果?怎麼樣才能打出?


從廣義上而言,蹬桿屬於高桿的技術範疇,它是一種大發力、小走位的桿法。由於力量很難控制,所以它的技術難度在所有桿法中算是比較大的,但是,在斯諾克小範圍圍球過程中,它會經常被使用。

根據球型以及主球和目標球的距離,擊球點選擇主球中心點略上或者略下位置,表現出來的就是中高桿斯登、中低桿斯登。具體發力特點是:手臂、手腕形成一個整體,協同發力,發力要大,出桿速度要快,手臂、手腕有繃緊的感覺,就像我們用力蹬地時,體會一下大腿和小腿一起發力的感覺。

需要注意的是:蹬桿和推桿雖然在主球上的擊球點相似,但因為發力不同,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小角度球,使用蹬桿,其實大多數力量傳送給了目標球,所以,主球受台尼影響,會很快停下來;而推桿呢,主球自身有前旋作用,所以相對走的遠點。對於大角度的球,由於蹬桿發力大,所以主球獲得的分力也大,分力角度更大,行進距離就更遠!

補充:同樣的球型,推桿和蹬桿都可以達到預期效果的情況下,許多人選用推桿,因為推桿容易掌握髮力,便於控球。但是,推桿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因為輕力推,力量就會虛,受台尼影響,就容易變線,這就是為什麼職業高手在處理球的過程中,蹬桿使用較多的原因。要想體會蹬桿運用所產生的變化,多看看羅尼.奧沙利文的視頻,火老師在這方面的表現簡直可以用酣暢淋漓、爐火純青來形容!

再補充:既然斯登有中低桿斯登,為什麼要把它劃分到高桿的範疇里呢?

誠然,根據具體球型,主球上的擊打點有時會選擇在中心點偏上或者偏下,但是,那只是擊打點發生了改變,但發力的方式方法和技術特點,還是屬於高桿的範疇。需要強調的是:中低桿和中低桿斯登是兩種不同意義的桿法,它的發力方式、技術特點和產生的效果是不同的,熱忱期待朋友們討論這個觀點,共同促進,共同提高!


什麼是斯登?

國外普遍對斯登的定義是:母球撞擊目標球的時候沒有任何旋轉或者稍微有點旋轉也可以演化為斯登縮進,斯登跟進等

國內大家普遍認為斯登就是「大發力,小走位」的一種桿法:發力擊打母球,碰撞時母球與目標球發生速度交換,母球球速大幅減小,加上台膩的摩擦,母球很快便會停下,從而達到小走位(打斯登時,母球撞擊目標球後經常會跳起來,速度自然減小很多)。

斯登的擊球點在母球中心點附近。當擊球點在中心點時,效果和中桿相似(我把中桿看成斯登的一種);擊球點在中心點稍偏上位置時,效果是斯登跟進(一般跟進一兩個球位,跟進效果明顯弱於推桿和高桿);擊球點在中心點偏下位置,效果是斯登縮進(一般縮進一兩個球位,縮進效果明顯弱於低桿)。

補充:

斯登跟進與推桿的擊球點幾乎一樣,都是在中心點或是中心點稍偏上位置,兩者區別在於推桿發中小力,斯登發大力。推桿由於發力小,球受台膩摩擦作用強,球路容易變形,同時球帶有明顯的向前旋轉,走的距離比斯登的更長。

何時打斯登

斯登目的在於保持連續進攻或是處理小範圍的圍球,一般在母球與目標球下球路線成直線或是接近於直線時使用,因為這樣最能保證打出「大發力,小走位」的效果。當然,大角度下球路線也可以打出斯登效果,但此時就不能過於發力擊球,只能是小力擊打,否則母球走位難以控制。

怎麼打斯登

斯登之所以難掌握,個人認為一是在於理解它的走位,二是在於如何發力。通過上面對斯登定義和效果的講解,大家對其走位應該也大概了解了,可以繼續簡單通過下圖來幫助理解:

斯登的發力和高低桿的發力有所差異,高低桿的發力強調桿的延伸,要把力打得通透,而斯登往往強調發力迅速,延伸要短,力要發得剛和硬,這樣可以盡量減小母球的旋轉。

至於要發多少的力就要根據不同的球型和球桌等因素來決定,自己練球時可以多體會:桿在打到球的一瞬,桿馬上定住和桿隨著球往前有一段延伸這兩種發力方式所帶來的不同效果,相信會讓你對斯登發力有更好的領悟。

實例一

實例二

如文章開頭所說,斯登是比較難掌握的一種桿法,需要有紮實的基礎和比較好的球型理解能力才能真正打好,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都說的沒問題,但是解釋的太麻煩,打球有兩種發力模式,長發力和短髮力,在長發力下,原則上皮頭觸到球的一瞬間桿速最快並且止動,這種發力情況下stun的時候只需要皮頭多跟進一些就好了

短髮力要多上點力道少加點速


視頻封面把母球打穿!奧沙利文完美髮力stun桿法 走黃球生叫綠球視頻


首先,不同意stun屬於高桿的說法。桿法基本上可以分為高中低桿三種(不考慮更詳細的分類),分類的方法是指球杆皮頭與母球的接觸點的位置。而stun中皮頭與母球接觸的位置基本上是在母球正中及上下半顆皮頭的位置。正中位置就是中桿stun,正中偏上半顆皮頭就是中高桿stun,正中偏下半顆皮頭就是中低桿stun。

總的來說,stun是一種母球行進速度很快,但是母球自身旋轉非常小甚至沒有旋轉所產生的效果。拿直線球來講,如果是中桿stun,那麼母球撞擊子球後應該完全定住,既不向前也不向後運動。如果是中高桿stun,那麼母球撞擊子球後應該稍稍往前滾動一點點。那麼相反的中低桿stun應該稍稍往後滾動一點點。

而所謂高桿,就是擊打母球的上部,讓母球盡量向前旋轉,形成的效果是母球撞擊子球後迅速向前跟隨。這與stun的桿法是有本質區別的。

當然,母球打點的高低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但是對於stun桿法來說,母球的打點範圍非常有限,如果超過一定範圍,那麼即使發力再短促也不可能產生蹬桿的效果。


斯登是一種效果,意思大致是發力(而非輕推搓桿之類)控制母球的走向,在多數時候表現為大力情況下白球小範圍走位。也有時候運用來控制分離角以便於吃庫做球。大概是這樣,這個東西自己撞球打到一定程度了心領神會。


當你意識到桿法不是簡單靠打點靠力度,更多需要的出桿的延伸和抓桿的鬆緊配合,你大致會知道登桿怎麼打了


斯登=大發力小走位前面有人說了。

想要打出來很簡單,主球和目標球的分離角小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俗稱球比較直),打點在主球中部附近,你就使勁用力吧,白球都不怎麼會動的。

打點上下移動能夠導致輕微影響主球的線路,高一點分離角小一點,低一點反之,但主球都走不遠。

再配上塞呢?

各種小範圍精巧走位的可能性都囊括進去了!可以說是小範圍走位里最牛逼的桿法,幾乎可以讓你走到任何一個位置,而且發力的力度都比較舒服,出桿不容易變形。

結合某回答里奧沙利文那個視頻來說:白球和黃球的分離角偏小,稍微向上,奧沙利文中高桿斯登大發力,白球一庫叫綠球右上角頂袋,完美。

斯登難在打點和力量配合,兩個變數互相影響,同一打點不同力量、同一力量不同打點,主球分離線路都不一樣。奧沙利文那個球線路和力量都剛剛好,所以說完美,換我就低桿左塞一庫叫綠球了。


斯登,是一種桿法。顧名思義,斯:斯諾克,登:像登樓梯登山一樣往上登,登的多就是登兩個三個台階,登的少就是登一個台階。這種桿法之所以叫斯登,就是源自斯諾克,斯諾克中一種很常見的叫位方法。比如:母球在一個撞球案的正中心位置,分別有兩個直對著母球和下邊兩個底袋的目標球,但是兩顆目標球離底袋的距離不一樣,這時候最合適的最實用的就是用斯登擊打離母球最近的一顆從而叫到一個好位。斯登擊打要領:(僅個人經驗)中高桿,(擊打母球中高處位置)。桿放平,發力擊打,然後順帶給母球一點向前的力,看你想要登多遠


不必被人說得神乎其神,斯登從效果上來說,要保證主球撞擊目標球的時候儘可能沒有前或後向的旋轉,因此,主球的分離角不會太大或太小,位置相對好控。

打個比方,遠台的時候你要打出斯登的90度分離角,你桿要低一些


先學會用更柔和的力度打定桿,很多愛好者覺得直球一大力就定住了,這是錯誤的認識,要用打小低桿的方式,柔和的發力讓白球穩穩停住,等你打這種定桿越來越柔和,你就能掌握斯登術。


從標題所使用的「效果」一詞感覺提問者似乎原本就比較了解stun。

借著這個問題總結下我個人理解的斯登:

1,stun就是一種效果,就像這個詞的原意一樣,打暈了,主球撞擊後一愣。

2,控制主球從被擊打開始到撞擊目標球再到停止這個過程中保持主球不旋轉或少旋轉。


斯登對桿力要求挺高的,桿力不足的杆子登不遠的。


推薦閱讀:

和菜鳥打撞球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有很多人黑丁俊暉?
為什麼有名的斯諾克運動員這麼少?
有哪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精準度的撞球杆值得推薦?
下學期體育課選了撞球,撞球杆自備,入手什麼樣的撞球杆質量不錯,價格親民,格調又不至於太低?

TAG:斯諾克 | 撞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