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成為喬布斯》(Becoming Steve Jobs)?
希望看過這本新傳記的知友能給點評價。對於已經讀過Isaacson的 《喬布斯傳》(Steve Jobs) 的朋友來說,這本書還有購買的價值嗎?
在豆瓣搜索了關鍵字「喬布斯傳」之後,當真嚇了一跳——喬布斯的各種傳記竟然有近十版那麼多!僅以《喬布斯傳》為名的中英文作品就有不下四五部。不禁讚歎,正值壯年卻撒手人寰的喬幫主有如留下一本殘缺的《紅樓夢》就匆匆辭世的曹雪芹,即便已經不再人世,也依舊餵養著後世無數學者、作者和讀者。為喬布斯作傳已然成為了一個「產業」。
眾多傳記里最廣為人知、銷量最大的,莫過於 Isaacson 寫的《史蒂夫·喬布斯傳》。有喬布斯本人授權,到處掛「官方」二字,內容也算詳實、完整、清晰,但卻受到了不少蘋果人的批評——Tim Cook 曾公開表示《史蒂夫·喬布斯傳》不過就是拿來一些廣為人知的事迹炒冷飯,把喬布斯描畫成了一個「貪婪、自私、自大」的人;Jony Ive 更是坦言這本傳記有眾多不實之處,實在讓他「讀不下去」。
讓這些最懂喬布斯的人們滿意的當屬一個月前發售的《成為喬布斯》。Eddy Cue 也發表推文說:「不錯,至少內容都是對的」。
《成為喬布斯》到底好在哪裡?
其一,我認為是感性。《成為喬布斯》中的 Jobs 是為「人」的喬布斯,不是「商人」,也非「天人」。這與作者和 Jobs 的親密關係是分不開的。
這本傳記有兩名作者,前《Fast Company》編輯 Rick Tetzeli 一字一句地碼下了整本書,但幾乎所有的成書資料卻都是由已近失明了的 Brent Schlender 提供的,全書也是以他為第一人稱進行敘述。
1986 年四月,身為《華爾街日報》記者的 Schlender 第一次採訪喬布斯。那時的喬布斯是各種形象的矛盾結合體——成立了 10 年之久的蘋果曾經大放異彩,也無情地驅逐了這個偏執又有天分的創始人,落魄地在歐洲行走一年的喬布斯萌生了組建 NeXT 重打江山的希望。與剛剛走進大眾視野的那時相比,他沒了些稜角,也更容易因理想膨脹。
他們的第一次對話並不和順。喬布斯沒有半點討好這個鍵盤俠的想法,也覺得沒必要跟一個不懂科技的商業記者浪費時間。Schlender 也沒多爽,看著這個比自己還要年輕的採訪對象句句如刀鋒地拷問自己,儼然沒有認清自己的身份,桀驁不馴立顯無疑。但在喬布斯眼裡,Schlender 至少不是個蠢記者,在 Schlender 看來,喬布斯也終究是個不凡的人,他們之間的聯繫這樣開始了。
此後的 25 年裡,喬布斯捶打著 NeXT,投資了 Pixar,重回了 Apple,又在塑造了眾多成功之後倒在病榻;Schlender 也從《華爾街日報》去了《財富》,漸漸成為筆力強勁的資深記者,二人的聯繫再也沒斷過。Schlender 不時登門拜訪,甚至幫喬布斯挑選送給妻子的結婚紀念日禮物;喬布斯常常打來電話,有時尋求疏解,有時直接抱怨;一同參加行業活動時,喬布斯也能驕傲地想旁人介紹他這位好友;同住一家醫院時,他們也穿著病號服相互探訪……與此同時,他們之間又有制衡,喬布斯不能干預 Schlender 的任何觀點,筆杆子的走向只能由記者來定,採訪者與採訪對象的身份定位從來沒有變過。若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間的關係,那便是「亦敵亦友」。
就這樣,25 年裡,Schlender 積累了數十次的採訪記錄,有過不以數計的電話溝通,也正是因為「亦敵亦友」,這本《成為喬布斯》才能記述得如此感性動情。
描寫第一次見面結束時,Schlender 能洞察到喬布斯久久望著那個花費 10 萬美元設計出的 NeXT logo 時心底對成功的急切渴望;記述喬布斯在 Garden of Allah 參加慈善會議時,Schlender 能透過他的言行讀出他的不安、焦慮和急切;敘述喬布斯受公司內部壓力被排擠到歐洲賦閑的時候,又能像知心密友一樣為讀者描繪他的內心變化……
我始終都能感受到,《成為喬布斯》中的喬布斯,不是以一個「商人」的角色出現的,而是一個「人」。他也不僅僅是執著、專註、追求完美的代名詞,而是一個有血有肉,也會彷徨,會脆弱,會自大,會焦灼的人。
正如 John Gruber 評價的那樣:
其二,本書落腳「成為」。打破了我對喬布斯的固有想法,從變化的角度認識了他。在描述喬布斯這樣一個登頂神壇已久的人物時,很多人會用上些浮誇的顯傻的修飾詞,比如,「蘋果教父」、「沒有什麼不可能」、「神一樣的傳奇」……而《成為喬布斯》的副標題則更能和「成為」這兩個字契合起來——「從粗俗暴發戶走向卓越領袖」。The book is smart, accurate, informative, insightful, and at times, utterly heartbreaking.
序言里也是這樣寫的:
探尋喬布斯職業生涯的最基本問題就是:這樣一個自相矛盾、行事莽撞、惹人討厭、執拗至極,以至於被自己成立的公司驅逐出去的商人,是如何重新回到蘋果,帶領蘋果產出一系列革命性的新產品,使蘋果成為全球最有價值企業,並改變了數不盡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
《成為喬布斯》講的是喬布斯「變」的過程。受此前眾多傳記的影響,我們大多數人眼中的喬布斯是生於「half genius, half asshole」歸於「half genius, half asshole」的。他極具審美眼光、產品思維、營銷頭腦、演講天賦,他也是個極端的利己主義者,自私、自大、固執己見、不吸取建議,也不尊重別人。正是因為他對事業的不妥協才造就了蘋果的極致,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精神領袖……
但這樣的推導是正確的嗎?變,是每個人的常態,不會有人「天生驕傲」,也沒有人「生來彷徨」,更不會有人終其一生一成不變,喬布斯也是成長著的。
年輕時的他是利己的,他帶著不顧周遭的果敢,所以說退學就退學;是極度自信的,以自己的價值判斷驅動公司的導向;是極不成熟地自我保護著的,對私生女 Lisa 避而遠之;也是極端自我導向的,受不了任何不符合自己期待的事情發生。但隨著被蘋果流放,重新組建 NeXT,在 NexT 又經歷了跌宕起伏,以及遇見愛情,喬布斯固然是一個相比於常人更執著的人,但也為了消減身上的鋒芒和戾氣不斷修剪著自己。喬布斯給我的啟示也不再只是要執著,要堅持,要創新,更重要的卻是——自省。
《成為喬布斯》改變了我對喬布斯的觀察角度,不再滿足於知道「喬布斯做了什麼」,而對「喬布斯是誰」以及「他是如何成為這樣一個喬布斯的」有了更多的了解慾望,這樣的傳記似乎更有趣些。
誠然,《成為喬布斯》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它不夠完整,錯失了很多精彩故事的詳盡描述,與妻子 Lawrrence 的感情故事兩頁帶過,與 Bill Gates 之間的交鋒也不如《史蒂夫·喬布斯傳》中寫的那樣精彩;再比如,它不夠全面,作者採訪了眾多在蘋果和 NeXT 於喬布斯共事的人,卻極少表達喬幫主競爭者和「敵人」們的觀點……
但它依舊是一部夠精彩的傳記,感性又真實,描繪了喬布斯的人格進化史。
其實對我來說,只要和《史蒂夫·喬布斯傳》有角度上的不同,就有閱讀它的必要性。畢竟這個兩詞真言是喬布斯教給我們的:
THINK DIFFERENT
正好剛讀完,分享點乾貨。
- 喬布斯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覺得自己能比別人做的更好。他也喜歡教別人如何生活。
- 雖然沒有沃茲那麼好的天賦,但是喬布斯天生就非常渴望把好東西給世界上每一個人用。
- 比爾蓋茨最大的貢獻可能不是微軟或者是 Windows,而是他提出的軟體本身也有價值,也是可以賣錢的這個概念,在這之前都是硬體賣錢,軟體都是那些程序員用自己興趣免費寫著玩的。
- 喬布斯從來不在意別人覺得他自私或者攻擊性強,他為了完成目標可以不顧一切。
- 在 NEXT 時期,喬布斯一點也不專註,他分不清什麼是重要。這也是他把大量金錢花在了 logo,流水線,完美機箱,無風扇主機上面,而不是低於 3000 美元的價格,和按時發貨不跳票。
- 喬布斯完全不清楚 Pixar 未來怎麼發展,不斷投錢進去讓 Pixar 活下來的原因是認可和尊重 Catmull 和 Lasseter 對動畫的天賦。
- 喬布斯和他妻子 Laurene 都非常注重努力工作,這也是 Laurene 能忍受喬布斯長時間工作的原因。
- 他們 91 年在 Yosemite 結婚,這是 OSX 10.10 名字的由來?
- 喬布斯評價比爾蓋茨:俗氣,無美感,很少創新(愛抄襲)
- 喬布斯討厭工作評估:他的理論是「我隨時都在給你意見,評估還有什麼用?」
- 有一天作者問喬布斯是不是享受創建一個企業的過程,喬布斯說不是:「唯一的理由是,創建公司才可以打造偉大的產品,只有一個公司有很好的人才和很好的文化這些基礎,才有可能做出偉大的產品」
- 喬布斯從頭到尾都只專註一件事情:產品
- 喬布斯是一個非常非常 Private 的人。他只和很少數的一些人成為很好的朋友,他工作中也只和他賞識和信任的人一起工作。在僱傭一個人的時候,他會和你聊很多亂七八糟和工作無關的東西來看你是不是他喜歡的人。
- 喬布斯喜歡用極端方式來看人。比如說那人說的東西跟屎一樣,如果你反駁了,反而會得到喬布斯的尊重。
- 喬布斯雖然很多時間覺得自己是最正確的,但是他也非常渴望別人能糾正他的無知和錯誤。
- 喬布斯做完胰腺手術後回到公司就變得更加專註了,那之後他就把自己時間的重心放在了營銷,產品,零售店方面;而運營,生產,財務,人事方面他的精力就放的比較少。
- 喬布斯非常喜歡用和人走一段路來解決一些問題,而且基本上都是一些比較重大的事情。
---此處有更新
剛讀完 Creativity Inc. 創新公司,Pixar CEO 寫的書,裡面也有一些喬布斯的小故事:
最後分享一點喬布斯在 Pixar 的故事:喬布斯很少很少去 Pixar,有的時候去 Pixar 參加他們回憶的時候也會提意見,但是會說的很謙遜「我對你們這個行業不太懂,所以你們可以完全忽略我說的話」但是每次他都能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的根源,幾乎每次都能幫助 Pixar 團隊很多。
另一個故事是作者發現在製作「玩具總動員 3」的過程中,他們幾乎沒有犯過一個大錯誤,每個人都很高興,除了喬布斯。喬布斯讓作者小心,公司有問題。最後公司果然除了大問題,兩個電影的導演被迫換掉,一個只做了 3 年的電影被迫關掉。這背後的原因?他們研究了很久才發現,沒有犯大錯誤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盡量避免錯誤,而避免錯誤的後果是很多小創新和小創意就直接被扼殺了。應《財新周刊》邀,寫了篇短評:
在沃爾特·艾薩克森令人失望的《喬布斯傳》出版三年半之後,終於又有一本關於喬布斯的重要著作得以問世。本書得到了蘋果現任CEO蒂姆·庫克、Pixar創始人埃德·凱特穆爾等人的採訪支持與公開背書,也暗示了喬布斯親朋對艾薩克森著作的不滿。
《成為喬布斯》一書的第一作者布倫特·施蘭德是喬布斯生前最信任的三名記者之一。他甚至直言不諱,1997年喬氏回歸蘋果時,曾借自己的刀筆之力,大肆破壞時任蘋果CEO的阿梅里奧的信譽,致使對方下台。相交二十餘年,施蘭德常常前往喬布斯家中,錄音採訪數十次,是著述的基礎。
但本書的立意並不在於爆料。雖然偶有前所未聞之事(如庫克曾想割肝救主,或iPod並非源於喬布斯對音樂的熱愛),但串聯全書的是作者對喬布斯的解讀:青年喬布斯的才華和缺點是什麼?被蘋果流放的12年間他學到了什麼?喬布斯與蓋茨的勝負取決於什麼?喬布斯的私人生活對他的商業決策有哪些影響?作為一本評傳,它足以令很多對喬布斯了解不夠的人耳目一新,深度亦好過《喬布斯傳》。
在一些是非問題上——如喬布斯是不是個混蛋?他有沒有陰謀設計了自己重返蘋果CEO之路?是不是因為他的偏執而耽誤了癌症治療?——作者的立場總是非常傾向於喬布斯的。是否盡信,讀者不妨自行選擇。
就像Pixar創始人凱特穆爾在書中說到,每當自己與喬布斯談及形而上問題,喬總是粗暴的打斷他:「我就是我。」這是一個罕見的血肉鮮明的企業家兼創作者,值得人們更完整的了解和理解,而非僅以成功學束縛之。轉一篇李如一寫的書評http://apple4us.com/2015/04/itgonglun-bookreview-002-becoming-steve-jobs/
值得買,因為新的 Becoming Steve Jobs 和 Walter Isaacson 的 Steve Jobs 完全是兩個東西。
先說好,這本寫的不是讓你成為喬布斯的三百個細節,而是喬布斯怎麼成長的一部傳記。
Becoming Steve Jobs 關注喬布斯如何從一個天才/傻逼的混合體 (half genius half asshole) 成長為世界知名的CEO,而這個過程長達十餘年。相比之下,WI 的那本傳記更像是一部編年體,對於喬布斯本人的挖掘僅限於表面,沒有對於性格成長的探討,以及對這個人的全面認識。新書是關於人的,老書更像是關於企業的。
新書第一章:
To truly understand Steve and the incredible journey he was about to undergo, the full transformation that he would experience over his rich life, you have to recognize, accept, and try to reconcile both sides of the man.
無論從媒體還是從蘋果現任高管的評價看,Becoming Steve Jobs 對這個人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不是媒體俗常理解的 「高大上」,也非留言小報中的 「偏執狂」。這本書恐怕是第一次將喬布斯當成一個普通人來探討,告訴你他也有 insecurity,他也是需要不斷成長、不斷妥協的。書中也 cover 了許多之前不為人知的故事,因為作者自己坦言,是之前採訪中挖掘出來但不適合發布的信息,這次一併整理了出來。作者還特意說明,自己對喬布斯離開蘋果的幾年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探討(雖然我還沒讀到呢),這一段時間在媒體和別家傳記中往往比較空白。書中 Prologue:
A few months after his death, I started combing through the old notes, tapes, and files from my stories about him [...] I decided that it wasn』t enough to grumble about the one-dimensional myths about Steve that were ossifying in the public mind; I wanted to offer a fuller picture and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 I had covered so intensely, in a way that hadn』t been possible when he was alive.
作者之一的 Brent Schlender 接觸喬布斯時間很早,他從 NeXT 時期就開始採訪喬布斯,和他成為朋友並且近距離觀察他幾十年,所以他才能呈現出一部展示喬布斯個人成長的傳記。
那麼總結一下,新書的價值在於
- 它更多、更深入地觀察了喬布斯這個人,而不是他的公司們
- 它展示了喬布斯的另一面,即「half genius half asshole」之外的一面
- 它關注喬布斯的個人成長,這個人物是動態的、鮮活的
- 故事更多,讀起來更有趣
所以如果你對這個人感興趣就買吧。我剛看完 prologue 和 第一章,以後有新想法再補充。
=================
愚人節補充:讀了2/3了,如果兩本傳記二選一的話肯定要讀這一本。Becoming Steve Jobs 中有許多非常可愛的小細節,這是 Walter 那本傳記冷冰冰的文字里絕對沒有的感覺。比如有一段寫喬布斯為了摸索 iMovie,讓高管一人拍一段家庭影片回來,有的寫的細節豐富讓人一看就想笑:
還有一段 Lasseter 回憶喬布斯和妻子 Laurene,Laurene 是第一次在這本書里出現,作者並沒有按照時間的順序來,但是一下就把場面和情感寫的熱情飽滿:He [Jon Rubinstein] had been on a business trip to Dallas on his birthday that week, so he made this totally deadpan movie of the highlights of his day, where he had scenes sitting alone in his hotel room, and in conference rooms, and other boring places showing himself saying 『Happy Birthday, Jon. Woohoo!』 everywhere he went.
(第十章)
此外還有很多場景,比如 Quora 上有人寫和喬布斯的邂逅,車壞在喬布斯家門口:We [Lasseter 和他愛人] just loved being with the two of them that night, because Steve was so clearly in love. He had his arm around Laurene all night and … he was so happy, so giddily happy, so full of that feeling like everything is champagne bubbles in your life, just effervescent. He was so excited. He had won an Oscar, and here was this marvelous woman.
(第五章)
這些細節讓整本傳記更像一部討人喜愛的小說,作者就是因為跳脫了傳記的俗常套路,這本書才變得這樣出眾,也讓許多和喬布斯貼近的高管、朋友對書中的內容連連稱讚,說 「這個才是我們認識的喬布斯」。I [Tim Smith] have to stop here—it』s a Kodak moment—something you want to remember. It』s a beautiful Fall evening in Palo Alto. Your car』s broken. A formally dressed close friend of Steve Jobs is under the hood working on your engine. You are talking with Steve』s absolutely lovely and down-to-earth wife. Steve is in the car, with his kid, trying to crank it. You don』t often get close to people like Jobs, much less in a ridiculous situation like this, where you realize that they are just really good people. They』re normal, funny, charitable, real people. Not the people the press talks about.
喬布斯是如何長成的
10.1長假在家,終於把在書櫃里拿回來一直沒有開啟的《成為喬布斯》讀完了。從閱讀感受上來說,這本書比喬布斯本人「欽點」的《喬布斯傳》更好看 - 個人感受對喬布斯的描寫更全面、更立體,並且從整本書中可以喬布斯如何從一個「天才少年」變成最後全球最具創意的 CEO,起死回生了全球最具創意的企業。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對喬布斯的了解,通常集中在蘋果初創和回歸蘋果兩個階段,但是喬布斯是如何從被蘋果「掃地出門」到回歸蘋果後帶領瀕臨倒閉的蘋果一鳴驚人的,這中間對於喬布斯來說發生了什麼樣的蛻變,這是一個更讓人感興趣的話題。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無法繞過 NeXT和皮克斯。
可能很多人和我曾經以為的一樣,對於被趕出自己一手創立的蘋果,喬布斯一方面固然憤恨不已,同時也會積極吸取自己的經驗教訓來揚長避短。可惜事實不完全是這樣:
從蘋果逃出來的那一刻,史蒂夫堅信自己擺脫了層層壓迫,重獲渴望已久的自由,然而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依然束縛重重:聲名在外,對於無傷大雅的小細節有著令人髮指的完美主義傾向,管理上輕浮專橫,不善於分析自身所處的行業,心中有著想要報復的強烈渴望,對於自身的弱點卻茫然無知。從很多方面來看,他還是個不成熟的青少年:以自我為中心,擁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中的起起落落。 我們可以在這段經歷中,發現喬布斯很多依然「不靠譜的行為」,比如無法定義清楚 NeXT機型所需要達成的目標、大肆花費所籌集到的資金等等。
但是喬布斯依然是個對著新技術應用有著非常敏銳觸感的人,所以他從盧卡斯手上買下了製圖小組,成為了皮克斯。但是對於皮克斯的管理對於喬布斯來說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如果沒有《玩具總動員》,我們都不能確信皮克斯是否會持續存在下去,而這部電影讓皮克斯有了和迪斯尼合作的機會。這部電影我相信也給了喬布斯一個不遠不近的距離,去觀察一個產品按照發展周期從概念、雛形到最後變成一個成品的過程。
如同書里引述柯林斯的話來說:
我曾經叫他商界貝多芬,當然我指的是他年輕的時候。你可以把22歲的史蒂夫看成擁有眾多幫手的天才,但後來就不同了,他的故事不是成功的故事,而是成長的故事。他從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成長為傑出的企業管理者。
另一段引述同樣令人沉思:
人們一直對史蒂夫最初的思念的經歷津津樂道,因為一個男人慢慢成長為商業領袖的故事並不是很有意思,人們對於史蒂夫如何學習管理現金流、選擇合適的人才、抹掉自己的稜角並不感興趣。性格特點也只是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你的野心是什麼?你是否能夠不斷成長,從失敗去挫折中重新站起來?是否能夠成偉宏偉目標一往無前?是否能夠將自己的智慧、能量、天賦、才華與想法外化為推動事業發展的力量?這才是偉大領袖的特質。
每一個偉大的領導者都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從從業第一天開始就一蹴而就的,但是有著和喬布斯類似經歷的領導者也在少數,能從少年天才蛻變成為一個偉大領袖,我覺得這是喬布斯留給大家最大的遺產。
有價值的,這本書是通過採訪喬布斯身邊的人讓你看到他的另一面
Isaacson的版本是第一時間讀的中文版。&
不同意一樓」令人失望的《喬布斯傳》的說法「。雖然兩本相比較我更喜歡當下這一本。《喬布斯傳》是在喬布斯去世前完成,去世後僅幾天就出版了,無疑在這個時間點去大書特書即使是喬布斯也是不合適的,《喬布斯傳》的筆風只是總體平淡客觀,不至於失望。
只不過,對於喬布斯這樣一個人,平淡的敘事不是體現他的最好方式,書中序言的話:
「There were so many ups and downs in so short a time that it had been impossible to draw the broad trajectory of his success while he was living. Now I wanted to take the long view of the man I"d covered for many years, the man who had called himself my friend."對於讀者而言,更想看到的是一個更多充滿感情色彩如戲劇一般的喬布斯,即使有那麼一點點個人崇拜和有失偏頗,作為朋友和一個回視者去書寫,作為看點無可非議,he had deeply human feelings ,strength, and failings.Thereafter:
「To overlook those years is to fall into the trap of only celebrating success.....The failures,stinging reversals, miscommunications,bad judgement calls, emphases on wrong values-the whole Pandora"s box of immaturity-were necessary prerequisites to the clarity, moderation, reflection, and steadiness he would display in later years."喬布斯有超人的能力天賦和運氣,不過仍不容忽視的是他很多不為人知的失敗,不僅是事業上的也有人性上的,很多失敗是喬布斯不願承認的(不如說看不到),所以作為一個朋友而非傳記作家的角度,一些exposure無疑加深人性化和可讀性。現在已經過了幾年,IT業的浪潮發展如此迅速,此刻回溯去看也敢大膽一點。 喬布斯無疑我們這個時代偉人,書中也說到「你很難真的理解愛迪生 福特 迪斯尼 貓王 如此能夠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兩本書只是兩個不同時間節點的態度,我想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後,仍然會有他的傳記誕生,如果那個時候還有傳記這種類型的話。不過對於讀者而言,我覺得最開心的事情就是:踩在這股浪潮之巔的同時,我們就能通過一個先驅的傳記去——不僅是回溯,更多是一同體味——一下還並沒遠去並正在發生的歷史。
----保持更新----《變成喬布斯》是本書。據說 Isaacson 那本老喬授權的喬布斯傳出來後,很多老喬生前親朋好友都覺得平平。於是這位 Schlender 就根據自己多年採訪喬布斯,並且跟老喬成為朋友的經歷,以及訪談了很多老喬的親朋同事,寫成此書。
我很喜歡書名的動態感覺: becoming steve jobs。言下之意,喬布斯跟咱們每個人一樣,不是生來便是大家所看到的產品天才、了不起的CEO。喬布斯其成為喬布斯,是逐漸變化而成。
忘記是書中的一段話,還是讀到他人書評中說到:老喬回到岌岌可危的蘋果後,力挽狂瀾,推出一系列令人讚歎的產品,乃至蘋果成為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這經歷恢復了老喬對人類的信心:只要做出美的東西,假以時日,人們終究是會醒悟,並且欣賞的。
可能是老喬被從蘋果流放那10年,看到設計噁心的PC 大行其道。蘋果公司也喪失自己的靈魂,沒推出什麼美的產品。整個個人電腦市場被醜陋,完全以性能來競爭的野蠻品味所主導。老喬當年非常痛苦,對人類都失望了。
也就是我快看完 Becoming Steve Jobs 這書的時候,我聽到了另外一個來自我所在的這片土壤的一句營銷警句:在一個都是屎殼螂的地方,只有賣大糞才能賺錢。
這是要對人性多麼絕望,才能說出這樣的話。老喬最絕望的時候,可能也沒有這麼絕望。
我沒這麼絕望。我也 share 老喬臨終時候恢復的信心:只要是美的,人們終究會欣賞。
======簡單心理www.jiandanxinli.com作為一個剛從頭到尾通讀了Issacson的喬布斯傳(原著)的讀者,看到排名第一的答案說Issacson的喬布斯傳令人失望,我滴神啊,這論斷從何而來。上圖看amazon上的評價4355個評價,平均4.5分啊,杠杠的。Issacson可是寫了愛因斯坦傳,富蘭克林傳等一系列bestseller的書的作者啊。水平毋庸置疑。再看Amazon的說明:FROM THE AUTHOR OF THE BESTSELLING BIOGRAPHIES OF BENJAMIN FRANKLIN
AND ALBERT EINSTEIN, THIS IS THE EXCLUSIVE BIOGRAPHY OF STEVE JOBS.這是喬布斯的獨家傳記啊,傳記不就力求客觀,把自己抽離,真實反映但是的歷史事件,人物,環境嗎。我600多頁看下來,沒覺得一點點乏味。相反,Issacson的文字功底可以把你帶入當時的環境,讓你穿越過去,去觀察喬布斯對人,對事的反應,已經喬布斯的處世哲學。我把裡面的精華,取出一瓢,大家看看,這會是一本令人失望的著作嗎?
蘋果教聖經,眾人爭相傳頌,一時洛陽紙貴。
喬布斯傳,新約。
成為喬布斯,舊約。
估計馬上會有馬太福音選集,和蘋果大法好小宣傳冊子了。一句話結論:比Walter Isaacson《喬布斯傳》好太多。
講喬布斯的故事的書很多,大多都是講的他成功的故事,《成為喬布斯》這本書側重點則是他的成長。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有一種警惕:這是一名資深記者寫的書。記者經常容易犯證實偏見(亦是職業需要),從前言中可以了解到,作者覺得之前有關喬布斯的暢銷書中描述的喬布斯,並非他所認識的喬布斯,於是開始整理資料,還原他所認知的那個喬布斯。在這個過程中,他可能不自然地忽略那些對這一觀點不利的資料,而重點關注那些對他觀點有利的資料。事實上,記者最擅長的,恰是引導注意力,讓讀者認同他的觀點。至於這本書究竟客不客觀,我不知道。也許沒有任何一本描述喬布斯的書可以做到客觀,也許就算喬布斯親自寫本自傳也做不到客觀,因為人性本來就極其複雜。如此,討論書客不客觀也就沒有意義。書里有很多個故事,這些故事是不是真實也無法考究,但他依然給我帶來諸多啟迪。
20歲的喬布斯唯我獨尊,40歲的喬布斯追逐內心。喬布斯的成長,正是明白了唯我獨尊與追逐內心這兩者間的區別。從20歲到40歲,喬布斯不變的,是他能看到尚不存在、但應該或必須存在的事物,並著手去實現。但實現的方式與方法卻大有不同,40歲的喬布斯更耐心也更有智慧。
喬布斯能看清未來這種天賦是很難學得來的,一般人光是認清現在就需要大量的努力。但有些是可學的,比如喬布斯與蓋茨談判時——「我要這兩個條件,而你要的條件我也很清楚。」抓住本質談共同利益,我們合作,你可以得到什麼,我得到什麼,我們雙方利益最大化…這是商業合作的基本姿態,也是我們可以從喬布斯身上學到的一些可以應用在自己工作或者生活中的常識。
幾年前我還在讀大學時,看完喬布斯的官方傳記《喬布斯傳》覺得熱血沸騰,也要去改變世界,後來也就明白了,不是別人行的你就行,但同樣,別人不行的你未必不行,關鍵在於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喬布斯離開蘋果後創立NeXT,為企業端及機構服務,施展出的才華有限,而當他回歸蘋果重新為消費者服務時,他的天賦才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發現自己真正擅長的事情或者內心熱愛的事情有時很難,需要運氣,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演講時倡導的是永遠不要停止尋找,「如果你現在還沒有找到你的所愛,請繼續尋找,不要停下腳步。在你找到它的時候,你的內心會告訴你。就如同任何真誠的關係,歲月的流逝只會讓它變得越來越好。所以努力尋找,不要停下腳步!」
之前看過一個例子,說《思考:快與慢》這本書的很多心理學實驗,事實上是不可靠的,即如果重複實驗,並不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雖然實驗不可靠,結論未必不可用。比如有個美國人在一次競賽中就利用了一個書中的實驗結論作為演算法依據,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儘管這一結論被證明不可重複。同理,如開頭所說,我無法判斷《成為喬布斯》的故事以及作者對喬布斯的觀點是否客觀,但《成為喬布斯》依然是一本值得閱讀、能夠給人帶來許多啟迪的人物傳記。
最後,套用喬布斯的一句話結束此篇,與君共勉——如果你深入思考的話,就會得出那個必然的答案。
Becoming Steve Jobs 真得非常好看,個人覺得可信度也很高,因為文中沒有帶主觀的判斷,而是講述事實,讀著讀著你就會發現是個性、努力、機遇、環境、才智等等無數種因素糅雜在一起才造就了後來的Steve Jobs,讓你看待他的成功也會更客觀。不過從英文表述的微妙的感覺上來說,我還是覺得這個作者是pro Steve的,所以即使很多事件是客觀描述,你還是不由自主會對Steve產生好感,——不過這也無可厚非吧。沒有讀過喬布斯傳。
跑個題 人們好像對Isaacson的喬布斯傳評價並不高,但是Isaacson為喬布斯寫傳是得到了喬布斯本人的認可,同時Isaacson本人也提到喬布斯對他寫傳並沒有太多干擾.Isaacson的喬布斯傳出版背景是喬布斯逝世之後,正是這本書更加擴大了喬布斯在國人口中的流傳度,一些甚至不認識喬布斯是誰的人也開始關注蘋果文化,加深了蘋果的受眾群體.成功地將一些人帶入果粉,喬粉的行列.對於深度問題而言,一些科技圈的人或是geek也許會認為這本書缺少他們所希望或是關注的點,但是,這本書只是一部傳記,本身就是以傳統方式記錄喬布斯本人一生,面向的對象是大眾.get
《成為喬布斯》這個中文翻譯的名稱,讓我遲了一年多看到這本書。在書店看到這個書名,我一度以為是某個野雞出版社的心靈雞湯作品。
一直還沒有好好看過喬布斯的傳記。直到前段時間在看Ray Dalio的Principles:life and work , Ray在書中提到喬布斯,並且評價很高。所以我也想找喬布斯的傳記來看看。
Isaacson是我很喜歡的傳記作者,此前也看過他寫的其他傳記。再加上他是喬布斯指定的傳記作者。所以買了他的Steve Jobs來看。看了一部份,並沒能看下去。
後來在Amazon搜索Steve Jobs 看到了這本傳記。
看完英文書名,內心豁然開朗,喬布斯的傳記就應該是這樣的。Becoming Steve Jobs:The Evolution of a Reckless Upstart into a Visionary Leader
英文原標題的「becoming「 翻譯成為成為,總覺的損失了很多原文的意味。
喬布斯有冥想的習慣,個人的哲學上偏向佛教。作者在書中說到
In Buddhist philosophy ,life is often compared to an ever changing river. There"s a sense that everything ,and every individual ,is ceaselessly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所以我覺得Becoming Steve Jobs:The Evolution of a Reckless Upstart into a Visionary Leader這個書名,與喬布斯所信仰的哲學契合,也是描述喬布斯一生的很好的寫作角度。
在看這本書,對喬布斯的了解從「神」到「人」,這個人不斷地在犯錯中evolve。喬布斯早年沒有承認女兒LIsa,但是這個錯誤也很快被糾正了。用女兒的名字LISA來命名一個項目。離開蘋果,創辦NeXT期間也花越來越多的時間來陪女兒。
對我來說,Becoming Steve Jobs是我看過最好的傳記。在網上搜到一張喬布斯望著女兒Lisa的照片,可以感受到其濃濃的父愛。
---
以上
如何評價這本書,取決於你想從這本書里讀到什麼~~
廣告上說,這本書比《喬布斯傳》更能反映真實的喬布斯,對此我不一為然;喬布斯的性格本來就充滿矛盾,有溫暖,也有冷血;有坦誠,也有算計;有其魅力,也有其陰暗的一面。
從這個角度來說,本書提供另一個視角來看待喬布斯,是好的~~
當然了,這本書,其實也有不足~
其一,它雖然試圖講「不是關於成功的故事,而是關於成長的故事」,但對於喬布斯的成長經歷,卻顯得潦草,亦沒能說清楚到底是什麼、是誰影響了喬布斯,使其「蛻變」,使其變得「有耐心,懂的循序漸進」,使其「信任別人,放權,不再大全獨攬地主導方方面面」;他是如何反思的?他是如何成長的,這本書都沒有描述到。
其二,理念,對喬布斯的理念描述的,我覺得不夠豐滿。讀完的感覺就是,喬布斯想做產品,想做好產品,但是他也不知道怎麼做。
其三,喬布斯的「說服」、「社交」技巧,以及喬布斯是如何構建「核心團隊」的,細節較少;感覺就是,喬布斯一來,團隊就「呼」地就出來了;
其四,喬布斯的決策,他從「感覺這個東西有潛力」,他是如何感覺的呢?如何決策的?和誰交流?看了什麼數據?也沒提太多細節。這些恐怕是我等凡人最想參考和借鑒的地方;
當然,本書也提到了不少有意義的管理技巧:
其一,利用「成就感」來駕馭工程師、培養下屬的使命感、通過「振奮人心」的廣告(或宣傳),來改變外界對公司(或對個人)的看方法,並提振下屬士氣;
其二,喬布斯回歸後通過「下調行權價格」的舉動,以「利益」來激發下屬的幹勁;
首答獻給idol
這麼後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看到但是當年讀《喬布斯傳》對今天的我影響如此之大,所以讀完這本更有感觸。寫一下對兩本書的比較吧。1、這本書打破了關於史蒂夫的一些有緣由的陳詞濫調,也把史蒂夫拉回到我們可以觸碰的一個近空,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不可觸碰的神。
從書名就能看出來「becoming steve jobs」具有動感,給我們感覺史蒂夫也是可以「成為、複製的」。「一半混蛋一半天才」是對史蒂夫最經典和準確的詮釋。但對於作者和讀者來說,這一結論實在太過籠統。那一半天才的樣子是什麼?一半混蛋的樣子又是什麼?為什麼這樣一個如此矛盾、爭議如此大且看起來有很多很多缺點的人卻能領導諸多天才並讓他們心悅誠服並取得個人電腦界最高的聲望…諸如此類的問題實在太多,而每一個對問題的深刻剖析都是對史蒂夫人格的精確側寫從而讓我們能更進一步了解史蒂夫。但遺憾是艾薩克森的版本解讀並不深刻,反而摻雜諸多陳詞濫調。施蘭德的這本打破了史蒂夫剛愎自用、自私自利及不在意他人感受的成見。實際上史蒂夫是非常樂於去學習的,終其一生他都在不斷向商業領袖、工程師、設計師等各行各業取得偉大成就的有魅力的人學習,而且態度誠懇。但對於那些虛偽、平庸、愚蠢的人他則沒有那種誠懇、謙卑的態度,總是簡單粗魯的指出他們的愚蠢之處,所以與史蒂夫相處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十分難熬的體驗。然而粗暴、直率是在他的無比堅定的價值觀指導下做出的誠懇而非邪惡的行為,更多時候他只對事而不對人,他滿腦子想得都是追求偉大且無比專註,哪裡有那麼多時間去思考各人的感受呢?而且史蒂夫並不是一個知錯不改的人。很多時候他會對自己做過的魯莽失禮行為感到懊悔並虔誠道歉。而且,史蒂夫對身邊的人極其坦誠、關心,在同事有苦難時往往會傾力相助,本書不止一次提到史蒂夫對患病的人說「有事隨時找我」,而這話是無比真誠、可以兌現的。除此之外,他思想的靈活程度可以說世所罕見。很多時候他會完全轉變自己之前錯誤的想法,然後以極快的速度適應新的理念並為此繼續專註前進。儘管有些事情仍然無法解釋,但我想說的是大多數對於史蒂夫的指控都站不住腳,事實不是那樣的。2、這一版本對於比爾蓋茨的刻畫更好。很奇怪史蒂夫的傳記比爾蓋茨會充當如此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事實就是這對同一年出生但社會階層、教育背景、思維方式都截然不同的同樣偉大的商業領袖在彼此的生命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史蒂夫成名更早,但中國人認識比爾更早。彼時個人電腦與互聯網方興未艾、飛速前進時,比爾是毫無疑問的霸主與領袖,而史蒂夫則被趕出蘋果,在NeXT和皮克斯之間苦苦掙扎。他們如此截然不同卻互相影響、同樣改變世界。對於比爾的刻畫本來可以更好幫助我們理解史蒂夫並使他的人生更加熠熠生輝,但遺憾的是艾薩克森版本比爾並沒有展現出那種與史蒂夫分庭抗禮的遠見卓識與天才氣質,或者說,使他們成功的那部分相似的性格。在這一點上,本書描繪了一個更為豐富、聰明、不為人知的比爾。例如提到比爾其實脾氣很大,永遠認為自己是最聰明的且在很多時候對愚蠢無法容忍而出口刻薄。記得有一句話說的好:想了解這個人有多優秀,去看看他的敵人與多優秀。比爾與史蒂夫正是這樣一種關係。3、說了這麼多優點,不足之處值得一提。首先由於篇幅和寫作理念,本書對於史蒂夫幼年時的經歷沒有描寫,我覺得任何人性格的養成都與他幼年時的經歷有最重要的關係。尤其是像史蒂夫這麼複雜的人格與家庭背景,深入剖析他的童年更是一件十分有價值的事情,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史蒂夫。令人遺憾的是本書沒有這一部分;除此之外,雖然本書寫作技巧嫻熟,但對於那些廣為人知的令人津津樂道的偉大瞬間刻畫沒有那麼精彩,不能在該讓人興奮時來一記重拳,也許這更接近真相,但對於一本書來說,閱讀快感因此減弱不能不說是很遺憾的事。我個人能記得渾身顫抖的段落在本書中只有那次斯坦福的演講和最後面臨死亡時的史蒂夫。而在艾薩克森的版本中,每一次產品的推出、每一次陷入愛河、很多很多細節都讓我倍感激動。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阿梅里奧被解僱後,蘋果風雨飄搖、岌岌可危。通過NeXT併購案重新回歸蘋果的史蒂夫十分焦慮卻不表現出來,在深夜給因特爾CEO打電話分析蘋果現狀與未來。因特爾CEO不耐煩地告訴史蒂夫他才不在乎蘋果的死活。在艾薩克森版本中「史蒂夫好像被擊中一般,瞬間明白了自己對蘋果依然愛得深沉」。而這段在本書中卻被平淡敘述。還有阿梅里奧宣布史蒂夫回歸的那個股東大會,本書描寫也讓人感到乏味。僅提供一些資料。——————————————————————————————————————————以下為部分原文:
史蒂夫去世後,關於他的報道鋪天蓋地,有文章、圖書、電影,還有電視節目,大部分只是在重複關於史蒂夫的那些傳說和成見。這些傳說和成見從80 年代起就開始流傳,那時媒體剛從位於庫比蒂諾(Cupertino)的蘋果公司總部挖掘出這位神童。當時,史蒂夫沉浸於媒體的追捧中,對於媒體並不設防,那段時間也是他生活最為散漫、放縱的一段日子,因此媒體在把他描繪成天才的同時,也免不了揭露他的卑劣以及對同事和朋友的漠不關心。後來他開始對媒體設防,只在需要宣傳產品時才與媒體合作,因此這些早期的報道就成了大眾獲知他個性和思維方式的唯一來源。這也許也解釋了為什麼在他去世後,關於他的報道展現的幾乎都是一些成見:史蒂夫是一位天才,在設計方面天賦過人, 講故事的能力超凡脫俗,可以產生「扭曲現實」的魔力;他就是個自以為是的混蛋,一味地追求完美,完全不顧他人的感受;他覺得自己比任何人都聰明,從來聽不進任何建議,而且從出生伊始,就是天才與混蛋的結合體。
以我對史蒂夫的了解來看,這些成見沒有一個是正確的。在我看來,史蒂夫比我在其他任何文章里讀到的形象都更複雜、更有人性、更多愁善感,甚至更聰明。他去世幾個月後,我開始整理我對史蒂夫的採訪筆記、磁帶和文檔,又回憶起很多已經淡忘的內容:有我採訪他時隨手寫下的筆記,有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當時沒有用在報道里的故事,有我們互發的郵件,還有從來沒有轉成文字稿的磁帶錄音。我還找出一盒史蒂夫送我的磁帶,當時約翰·列儂(John Lennon)的遺孀小野洋子(Yoko Ono)送給史蒂夫一盤磁帶,是歌曲《永遠的草莓地》(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在錄製過程中的各種不同版本,史蒂夫又翻錄了一盒送給我。這些舊物都藏在車庫裡,在整理舊物的過程中,關於史蒂夫的很多記憶湧上心頭。這些舊物我整理了好幾周,整理完後我做了個決定:對於大眾頭腦里關於史蒂夫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偏見,光抱怨幾句是遠遠不夠的,我要憑藉我對他的了解,向公眾展現一位更完整的史蒂夫,在他活著時是沒有辦法如此展現的。採訪史蒂夫的過程引人入勝而又充滿戲劇性,他的一生就如同莎士比亞的戲劇,充斥著傲慢、陰謀與豪情,充斥著十惡不赦的壞蛋與笨手笨腳的傻子,有幸運女神的垂青,有好心好意的忠告,也有出乎意料的結果。如此短的時間裡有如此多的跌宕起伏,在他活著時,人們根本不可能完整地刻畫出他的成功軌跡。現在,我要將目光放長遠,重新審視這位自稱是我的朋友的人——史蒂夫。
……
我非常意外地接到了史蒂夫的電話。他問我是否有空帶著我的兩個女兒格里塔和費爾南達去他家,我的兩個女兒一個10 歲,一個9 歲。「我早上在照看里德,」 他告訴我,「我要給孩子們看好東西。」
我們到的時候,3 歲的里德·喬布斯正站在廚房門口迎接我們,他身上裹著紅藍相間的絲巾,大叫著,「我是巫師!」史蒂夫給孩子們倒果汁、準備爆米花時,里德不停地在周圍跑來跑去。史蒂夫和我帶著3 個孩子進了一個小房間, 史蒂夫將一盤錄像帶放進了錄像機。剛開始出現的是一系列情節串聯圖板,突然屏幕上出現了彩色的《玩具總動員》早期測試版,聲音也同時響起。我在皮克斯的牆上看到過《玩具總動員》的情節串聯圖板,不過還沒見過真正的動畫版本,真的令人讚歎,與我之前看到過的動畫完全不一樣。3 個孩子坐在地上, 全神貫注地盯著電視機看完了整部片子,儘管當時動畫只完成了一半,還有一半是用素描或效果圖替代的。
電影放完後史蒂夫告訴我,即使是皮克斯的董事會都沒看過這個最新的版本,我對這話半信半疑。[ 拉塞特後來告訴我,史蒂夫到處找人看片:「這傢伙完全信口開河!」史蒂夫的朋友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是Oracle(甲骨文公司)的創始人,他說他看了11 個不同的版本。] 史蒂夫很快把注意力從我身上轉到了孩子身上,他正忙著做市場調研呢,典型的喬布斯式調研。「你們喜歡嗎?」他先問女孩子,「跟《風中奇緣》一樣好看嗎?」格里塔和費爾南達拚命點頭。「那跟《獅子王》比呢?」費爾南達思考了一下,說道,「我還得把這部片子再看個五六遍,才能回答這個問題。」
史蒂夫對這個答案很滿意。
史蒂夫決定再賭一把,將皮克斯的上市日期定在了1995 年的11 月29 日,也就是《玩具總動員》首映的一周以後。如果電影反響不好,那麼上市就泡湯了,為皮克斯籌集更多資金的希望也就徹底破滅了。
當然,歷史並非如此。這部既有趣又感人的電影轟動一時,美國電影學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將這部片子列入了美國百部佳片的名單。皮克斯的上市自然也是一鳴驚人,籌集了1.32 億美元資金,讓公司的市值達到14 億美元。拉塞特、卡特穆爾、史蒂夫和其他皮克斯員工聚在羅伯遜-斯蒂芬斯投資銀行的辦公室,觀看了全過程。開市不久後,股價很快就超過了22 美元的發行價, 卡特穆爾看到史蒂夫拿起了辦公室一角的電話,「嗨,拉里嗎?」史蒂夫對著聽筒說道,電話的另一頭是拉里·埃里森,「我成功了。」史蒂夫擁有皮克斯80% 的股權,他成了億萬富翁。
將《玩具總動員》看作史蒂夫事業復甦的起點看似荒誕,實則千真萬確。皮克斯的電影基本都有一個套路:主人公因為高傲自大而陷入低谷,但他[ 或她,《勇敢雄心》(Brave)的主人公是女性] 逐漸通過善良、勇敢、智慧和創意克服了自身的弱點,得到救贖,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無論主人公是玩具、昆蟲、汽車、王子、怪獸、機器人、老鼠還是超級英雄!)沒落的英雄通常會被放逐,比如在《玩具總動員》里,胡迪「不小心」把巴斯光年扔到了鄰居錫德家的後院里,兩個玩具不得不聯手經歷一場大冒險,最終逃脫了鄰居家邪惡小孩的魔爪。史蒂夫自己也是被蘋果放逐的英雄,故事套路里有很明顯的影射。
《玩具總動員》也讓史蒂夫重拾自信。皮克斯上市後,他和我聊過好幾次,我能看出他的欣喜若狂。他和我聊皮克斯的發展史,聊他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臉上洋溢著掩飾不住的自豪。他對卡特穆爾和拉塞特很大方,給了他們很多股票,那年12 月,他還用自己的獎金給每位員工多發了一個月的薪水。當然,還是有員工抱怨自己拿到的股票不夠多,史蒂夫依然喜歡把過多的功勞都算在自己頭上,但即使是與史蒂夫意見不合而離職的皮克斯聯合創始人阿爾維·雷·史密斯後來也承認,如果沒有史蒂夫,皮克斯不可能取得成功。「皮克斯很可能會走到窮途末路,」阿爾維告訴記者,「之所以會成功,是因為史蒂夫沒辦法再遭受另一次打擊,他承受不了。」
……
庫克從2008 年開始就發現史蒂夫的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到了2009 年, 史蒂夫幾乎不來辦公室了,庫克每天都會去他家彙報工作,非常擔心出現最不想看到的結果。庫克說,「每天去他家時我心裡都不好受,能感覺到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史蒂夫看上去非常虛弱,腹腔積水導致腹部凸起,他整天都躺在床上,看上去非常憔悴、疲憊、煩躁。
他在加州的肝移植候選受者名單上排了號,這個名單是無法通過開後門隨意更改的。在一次床邊會談時,史蒂夫告訴庫克,他覺得自己獲得肝源的概率比別人高一點,因為血型比較稀有。在庫克聽來,這句話毫無邏輯,雖然等待名單上與史蒂夫相同血型的人的確少一點,但是這種血型的肝源也很少。事實上,史蒂夫能獲得合適肝源的概率非常低。
一天下午,庫克離開史蒂夫家後憂心忡忡,自己去做了一個血型測試,結果發現也是稀有血型,他覺得可能和史蒂夫是同一種血型。他開始研究,發現活體肝移植也是一種選擇,美國每年都會進行大約6 000台活體肝移植手術,無論對於捐贈者還是對於受體來說,成功率都很高。肝臟是可再生器官,移植給受體的那部分健康肝臟會長大,而捐贈者切割掉的那部分肝臟還會長出來。
庫克決定去做檢查,看看自己是否合適做活體移植。「我覺得他快要死了。」 庫克解釋道。他去了一家離灣區很遠的醫院,因為不想被別人認出來。檢查做完後的第二天,他去了史蒂夫家,卧室里只有他和史蒂夫兩人時,他開始提議捐獻自己的部分肝臟。「我真的想讓他接受,」他回憶道,「但我話還沒說完,他就打斷了我,『不行,』他說,『我絕不允許,我永遠不會接受!』」
「自私的人不會是這樣的反應,」庫克說,「因為肝臟問題,他已經奄奄一息了,面前有一個健康的人能夠救他。我說,『史蒂夫,我的健康狀況沒問題,我做過檢查了,這裡有報告,做手術對我來說沒什麼風險,我會康復的。』但他想都沒想就拒絕了。他的回答不是『你確定要這麼做?』,不是『讓我想想』,也不是『我的情況似乎……』,而是『不行,絕對不做!』。他說這話的時候,差點要從床上跳起來。我們共事13 年,他只對我吼過四五次,這是其中一次。」
「人們並不了解他的這一面,」庫克說,「沃爾特·艾薩克森寫的傳記並沒有真實全面地反映史蒂夫的性格,只是在重複一些陳詞濫調,只反映出他性格中的很小一部分。看了那本書後,你會覺得史蒂夫就是個貪婪自私的利己主義者,但這不是事實。我永遠都不想和書中描繪的那個人共事,生命太短了,不值得浪費。」談到這一點,其實史蒂夫很多好友的想法和庫克一樣,在對不同人的很多次採訪中,他們都提到目前的出版物並沒有真實反映出真實的史蒂夫,完全解釋不了為什麼他們願意與史蒂夫共事如此之久。這些蘋果前員工還有另一個共識:為史蒂夫工作的這些年是他們生命中工作業績最為突出的幾年。
——————————————————————————————————————————
《成為喬布斯》的可讀性在於第一,角度不同。【有很多關於喬布斯的個人生活的內容……重點關注喬布斯在1985年被趕出蘋果後到1997年他神奇的回到蘋果之間發生的故事。】
第二,資料更詳盡。【布倫特?施蘭德和里克?特策利邀請了更多喬布斯生前的朋友、同事,包括蘋果首席設計官喬納森?艾維(Jonathan Ive)、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Timothy D. Cook)、蘋果公司前通信主管卡蒂·科頓(Katie Cotton)、皮克斯CEO艾德·卡姆爾(Ed Catmull)、以及喬布斯的遺孀勞倫斯(Laurene),還爭取到很多不願意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進行採訪。從1986 年第一次採訪到2011 年10 月5日喬布斯去世,布倫特?施蘭德和喬布斯之間的會談、採訪、電話、郵件往來和閑聊多達150多次。】
註:【】內為引用文字
Tim Cook談Steve的小部分,很感動~ (評論: Becoming Steve Jobs)
知道喬布斯還是他和他的蘋果公司,他的一生就是跟蘋果公司有關,一部蘋果公司的編年史應該就是喬布斯成長的過程,可惜,沒有人從這個角度出發來寫,蘋果公司到底是怎麼樣的,在傳統出版業向個人桌面出版的數字浪潮中喬布斯和蘋果公司到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他的各種選擇和判斷的出發點在哪裡?當時周圍的市場環境,技術環境到底對他的影響有多大,在那樣的環境里他做出了哪些正確的或是錯誤的判斷決策?這些應該有個時間線的東西整體的展開,讓後人借鑒學習。。。。。回到現在的一些書,(很多本了吧)大多是描寫個人,好萊塢式的消費。其實沒啥看頭,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這本估計也是這樣。補充的廢話 : 話說天津衛傻二頭上那條粗黑油亮、精足血壯、好似碼頭絞盤上的大纜繩般的大辮子。傻二的祖上原先會一種問心拳,為家傳絕技,原本傳自佛門,都是腦袋上的功夫,但必須仿效和尚剃光頭,以便在交手時不被對方抓住頭髮。清軍入關後,男人不得不留起辮子,一下子絕了傻二家的絕藝,於是傻二的祖上潛心變革,又創出獨一無二的辮子功。天津有名的地痞頭子玻璃花攔街逞凶,被傻二看不過以辮子教訓了一下。此後玻璃花先後請了神彈弓戴奎一和津門武林領袖索天響前去同傻二較藝,均栽在傻二的辮子功下,於是眾人皆稱傻二那條烏黑油亮的大辮子為神鞭。誰知傻二參加義和團去攻打租界時,他的辮子被洋人的槍子兒不費吹灰之力便打斷了。後來他雖然依靠著宮廷秘方又重新養出了旺盛的頭髮,但洋人的槍彈卻著實令內心大大地震驚了,他自知神鞭再厲害也難擋不住洋槍炮。於是他毅然割了辮,廢了神鞭,再一次變革了祖上傳下來的功夫,改用洋槍去了。 印象中有一個鏡頭:傻二在玻璃花面前,雙槍一出,銅錢上樹。露出光頭後,對驚呆了的玻璃花說:「祖宗的東西再好,該割的時候還得割,辮子剪了,神留著,一變還是個絕活。」說完上馬揚長而去。 再說說喬布斯,老喬跟老沃(史蒂夫.沃茲尼亞克)一起搗鼓蘋果機,弄錢,給機器搞軟體,給自己的機器找合適的用途,因為當時計算機還是個新玩意,到底能幹啥還不知道,老喬心裡說:我替你們想,這計算機能幹啥事。於是找微軟給蘋果機開發軟體,找當時剛剛起步的 Adobe 公司,覺得 Adobe 的矢量技術不錯,跟其合作開發個人桌面列印系統,賣日本的印表機。其實這些歷史蘋果教徒們大概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 我要說什麼呢,喬布斯東山再起的時候,也就是開始做iPod的時候,仔細看看,老喬只不過是把自己做蘋果的方法又照樣走了一遍,時代變了,老喬的神沒變,老喬的神是什麼呢:他最擅長的還是整機器,找軟體配套,找行業來適配。找新技術來合作,發現新行業。我們來對比一下,apple是當時帶滑鼠帶圖像界面的超越其他計算機,找微軟開發辦公軟體,找 Adobe 開發圖像技術,做印表機,尋找到當時一個新興的行業:個人桌面出版系統並聯合剛剛起步的一些廠商,把這個行業做大。iPod 是個當時超越所有市場上的音樂播放器,弄版權,便宜賣歌,自家整出一個網路售賣歌曲的新行業來。配合自己家的機器軟體一起整。皮克斯也是如此,電腦動畫在當時也是新型的行業,才剛剛起步,當時還是2d動畫的天下。結果又讓老喬整成了。這個真是應了天津衛傻二一句話,辮子沒了,神還在。咦。似乎阿里巴巴也是走的這個路子,先整淘寶,信用支付有困難,就再整個支付寶,在整個新興的行業。手機也是走的這個模式。就不用多說了。順便提一句:小米是學到了老喬的精髓了。失敗例子就是黑莓了,只知道賣機器、賣軟體、搞得自己置身於行業之外。後來也學著建立生態系統,可是晚了。一條街都是賣面的了。自己再賣面,只有慘淡經營。 仔細看整個過程,老喬真是個拚命工作的人,按天朝的話來講,那就是個勞模啊,擅長搞聯合,搞溝通,隨著自己的性子走,因為啥,只有他自己才了解整個系統的運行規律,走偏了自然會有市場來糾正他,比如老喬的第二次創業,就是吸取了前一次教訓,聯合了太多的其他行業的人,事業搞起來了,卻各懷理想,各自為政,為的自己的公司利益考慮,自己根本控制不了啊,有點理想化了。再也不能犯這個錯誤了,什麼都自己整,好控制,其實只是修正了第一次失敗的經驗。神還是無差別。 亂寫亂有理。。。胡寫您就胡看。。。。。老喬是個老實人,目標明確,自己是啥人自己清楚,一條道走到黑,但走的還不錯。。。都說學老喬,但學之前先看看自己,自己的神在哪。。。按現在流行的話說,基因是啥,基因是自大小從娘肚子裡帶來的,可不是後天學的。 老喬是干園藝的好手,蘋果公司這棵植物(食人花嗎)老喬給弄了塊好地,氣候不錯,適合生長。根系也長勢良好,枝繁葉茂,時不時還嫁接些新品種,除了自己結的果子以外還能時不時結一些新果子來。現在就看了。庫克如何澆水施肥來維護好這棵大樹了。。。 話說那天去了一座寺廟。有一棵將軍槐,明代栽種的,到現在有幾百年了。依舊枝繁葉茂。長勢甚是喜人。。(知乎的編輯器真不錯 ) 題外話,其實看啥書都不要緊,多看幾本又沒壞處,我的意思是尼,老話說: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男不看西遊,女不看紅樓。。。。這本書看看就好。。出版社的人也要吃飯啊。。
把評價去掉就是個好問題
推薦閱讀:
※《成為喬布斯》和《喬布斯傳》有什麼區別?
※《史蒂夫·喬布斯傳》中有哪些吸引你的細節故事?
※看《史蒂夫·喬布斯傳》過程中,真正讓你感動的一點是什麼?為什麼?
※《喬布斯傳》這本書帶給了你什麼?
※如何評價電影《喬布斯傳》?
TAG:史蒂夫·喬布斯SteveJobs | 蘋果公司AppleInc | 書籍評價 | 成為喬布斯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