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和民國時期人們怎麼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外國,通過那些報紙雜誌或書籍,怎麼出國?

清末和民國時期人們怎麼了解外面的世界和世界的格局是怎樣的以及怎麼描述的?

通過那些報紙雜誌或書籍,對外國的看法是怎樣的?

還有那個年代的人怎麼出國?都需要什麼手續!留學需要考試嗎?


這方面研究是近年來的熱門,不過我並不做這個領域,沒有辦法講很清楚,簡單就我所知提幾點吧。

  • 晚清的傳教士和在華旅行家們和當時的中國官僚會打交道,這是19世紀末期以前最重要的獲知外國消息的手段。事實上這些渠道在更早的時候就存在了,特別是耶穌會士在華活動尤其活躍。「中國通」在中外溝通上的典型人物,如赫德和李提摩太。此外,一些在華活動的洋人以各種方式譯介出版過一批介紹西方科技文化的書刊,其典型人物為傅蘭雅。然而終究和他們打交道的人是少數,這些人是以消息源而非傳播者的身份存在的。

  • 通商口岸地區在19世紀後期出現了報紙等出版物,會報道西方的消息,其典型代表即為《申報》。而在19世紀最後幾年以前,對於內陸地區大多數士紳讀者而言,他們獲知世界其他地區的知識,一方面當然靠輾轉傳來的消息,但更重要的渠道還是閱讀《海國圖志》、《瀛寰志略》、《康輶紀行》等19世紀中期的著述。

  • 19世紀末期開始,特別是甲午慘敗以後,中西文化交流的情況發生劇變,中國士紳對海外情況的關注度大幅提升。日本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化交通媒介,其地位開始凸顯:日籍人士在華活動無論語言還是文字都較耶穌會士更為便利;中國人閱讀或轉譯日本先行譯介、改寫過的書刊,較之直接處理西洋書刊,要便利得多。這些都促成了世紀之交跨國文化交流的繁榮。稍晚,日本留學生也積極辦報,宣揚近代啟蒙主義思想。同時,江南地區印刷出版產業在19世紀後期的迅速發展(例如石印技術的普及),令江浙地區可以支撐具有一定規模的報刊業,為這種西方/日本知識的譯介和傳播提供了物質上的條件。其結果是,經由日本傳入的二手知識,成為了解西方的重要手段。
  • 民國以後情況更為複雜,完全超出我所知了。

這方面近期的研究成果可參見張仲民:《種瓜得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

另外還可閱讀羅芙芸(Ruth Rogaski ):《衛生的現代性》,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這是西方近代知識在中國如何落地、傳播、生根的典型案例研究。

只知道一些皮毛,待方家指教。


正好做項目在查閱晚清的報紙。結合資料介紹一點當時的情況,供參考。

清朝對外交流的口子打開之後,當時民眾了解的世界的慾望,一點也不比現在弱。

有需求,就有供應。

當時,各家報紙都開闢了專欄,介紹海外的風土人情。

光緒31年,《大陸》第8期「世界談片」專欄第1頁,一共談了五則世界趣聞。

涉及到的國家有俄國、法國、巴西、美國以及英國,類型也各不相同,讀起來很開眼。

·俄國,主要介紹聖彼得堡的社會構成、人口比例等基礎情況。

·法國,講了一則巴黎的乞丐拾金不昧的故事。

·巴西,橡皮產業概況。晚清說的「橡皮」,就是我們現在的「橡膠」。

·英國,七十歲老教授的黃昏戀。

·美國,這條放到最後說,因為特別有趣。紐約市的工人利嘉托·克烈東進行地下施工,施工地段在布魯克林與們哈吞之間。克烈東負責的是「防洩水之工作」。

克烈東的工作需要用到「壓榨空氣」。然後發生事故了,「壓榨空氣」突然爆發,把克烈東從地下吹出,衝破地面,飛到伊士脫河面上二十英尺高。

路過行人把克烈東救上了岸,克烈東沒有生命危險。

這條「紐約見聞」,100多字,不到一條微博的長度,把整件事情的起承轉合活靈活現展現在讀者眼前。一讀就懂,讀完想給別人轉述當談資,時間地點人物各類要素俱全。

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個字多餘,編輯的職業素養那是相當高。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晚清報業的高度發達。

當然,受限於國民的識字水平,閱讀報紙還是有門檻的。報紙讀者僅限於受過一定教育的群眾。

當時報業出版人,還想到專門針對不識字的老農出版畫報。沒想到老農才不感興趣,反倒是識字的人也愛讀畫報。

你們看,內容消費者愛讀圖的習慣,並不是智能手機出現之後才有的社會現象。

開個腦洞,可以搞個穿越辦報的小說。話說,主角小王趕了個晚集,2017年做自媒體創業失敗,穿越回晚清辦報,用標題黨、讀圖、洗稿、造謠等流氓手段,一躍成為報業大亨。

或者,已經有人寫了類似小說?請給推薦一下。


Q1.怎樣了解外面的世界

一、口語傳播

商品經濟的發展打破中國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自給自足的狀態,國人邁出國門貿易經商,洋人也大量湧入中國,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信息的傳遞和交流。

二、文字傳播

文字可以說比口口相傳來得靠譜些。除了私人用文字記錄傳遞各種信息之外,我認為佔主要地位的還是報紙的創辦。

清末那會兒不是搞洋務運動嗎,師夷長技以制夷,清政府派很多留學生出國學習。

——————————————————————————————————

佔個坑,明天再來填。早安。


最近讀《中國教育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主編:孫培青)

概括而來,三種途徑 :

1. 歐美傳教士 ( 如利瑪竇 等)及其所辦教會學校(如聖約翰大學,燕京大學)

2.官辦學校與私人學校(西式學堂如 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福州船政局,康有為的萬木草堂等)

3. 通商口岸 : 上海 ,寧波,福州,天津,香港等

還有,就是 公費出國的和私人出國的,

前者如 留美幼童 (如詹天佑 ) ,赴法勤工儉學;後者如 宋嘉樹


推薦閱讀:

李嘉誠的讀書之道是什麼?
南方報系是怎麼形成的,它是如何運營的?
為什麼日本的報紙發行量和影響力都那麼高?
中國人喜歡看的報紙是什麼?
哪些報紙的副刊做得比較好,無論中外?

TAG:報紙 | 清朝 | 文化傳播 | 中華民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