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正義稱「日本發展機器人產業,2050 年經濟成為世界第一」的說法有可能嗎?


可能性很大。在機器人領域日本當前領先而且技術儲備深厚。現在的機器人技術還不成熟,市場只能算剛起步,而未來二三十年是機器人產業成熟的關鍵時期。而日本應該是與歐美並駕齊驅的主要勢力。

這老頭兒為什麼會說這種話?因為機器人對未來人類社會的意義太重要了,是工業革命這個級別的。會導致再一次的全球資源、財富和權力的深度重整。縱觀幾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的影響趨勢很明顯,就是經濟的增長由過去依賴於外在稟賦而變得越來越依賴於內在稟賦,即國土面積、自然資源等要素在經濟中的權重不斷變小,而智力資源、社會文化、社會制度等要素所佔權重不斷變大。其中人口要素的作用也會分叉,其規模數量的作用會相對下降,而人口質量的作用會更加凸顯,也就是教育、思想、科研、創新能力將起決定作用。對日本而言意味著該國的劣勢會越來越小,優勢越來越明顯。所以作為商業領袖對國內產經界喊話的意味。

至於日本是否真的能在2050重回經濟第一位置,當然無法確知。作為種子選手,面臨歐美的競爭給自己打打氣不難理解。


這,,,還真有可能!

日本一直對機器人情有獨鍾,在機器人領域已經有了大量的技術儲備。現在之所以還沒有顯示出經濟上的優勢,是因為還有大量的亞洲國家擁有便宜的勞動力,世界不那麼需要機器人。等到亞洲甚至非洲等第三世界國家的勞動力紅利期過去,勞動力不再便宜,大量的機器人需求得到釋放的時候,日本的機器人紅利時代就會到來!掐指一算,差不多就是2050吧


1. 這個世界只有機器,沒有機器人。

2. 在目前國際交流非常頻繁的環境下,一個國家很難有超越時代的黑科技出現。

3. 所以,即使日本能製造大量「機器人」,其他國家也可以製造大量「機器人」。

4. 歸根結底,還是人的競爭,靠「機器人」挽回日本人口衰退、經濟份額下滑的局面是做夢。


日本從來都只有機器,沒有機器人。那些能做些簡單事情的人形機器不能叫機器人,實現人工智慧才能算機器人,日本在這方面差的遠,點錯科技樹的又一典型。機器人的未來在美國和中國,因為這兩個國家有大數據和機器學習。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日本機器人發展的方向正確嗎?

首先要肯定,發那科、安川等日本工業機器人的方向是正確的,而且獲得了很好的市場回報。

工業機器人需要的就是一個封閉、高度可靠的高度標準化產品,這點日本廠商不僅僅在工業機器人,而且在很多工業產品領域反覆證明了自己當之無愧的王者地位。工業機器人的用戶是誰,是具有相當專業知識能力的技工工作人員,對他們來說,晦澀的語言,複雜的體系都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可靠性,而誰率先建立了一個較完善的體系,較誰就佔據了體系先機,對於工業技術人員來說具有較好的易用性。

從下表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工業機器人最關鍵的部位,伺服電機和減速器,日本企業在材料、經驗和精益製造支持下,依然佔據很大的優勢。

日本企業在中國市場表現優異,佔有了超過49%的市場份額(2012年),反過來說,中國是日本工業機器人最大的市場。

工業機器人品牌佔有率:

其實工業機器人本體製造的發展歷程將類似於汽車的發展歷程,工業機器人本身並不是高精尖的產品,高精尖的是完整的感測系統,人工智慧體系。現在很多日本企業都在國內建立了合資工廠,可以預見,在不遠的未來,工業機器人硬體本身不再是困擾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的障礙,相應技術的整合能力,尤其是軟體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整合能力,才是工業機器人發展的關鍵。

那麼,工業機器人體系的發展與汽車行業相比,就更像手機製造了,人工智慧軟體應用和系統集成能力在其中會佔據主導地位,當工業機器人發展到這個階段時,日本企業必然面臨巨大的發展後勁匱乏的問題:

日本企業是以優異可靠的電機和變速箱來立足市場的,但這兩個東西的技術障礙不是不可跨越的,而在感測器方面,日本企業也有很大的優勢。但另一方面,日本企業一向以來在技術領域是十分保守和封閉的,相應的,日本工業機器人的開放度,在可預見的將來,肯定是大大低於庫卡、ABB等企業。而事實上,工業機器人的未來很可能在瑞典、美國和中國,前兩者得益於優異的人工智慧創新能力,而中國則具備豐富、相對廉價的人力資源和巨大的市場,有利於大規模軟體系統的開發和建設。在軟體系統的進展上,日本遙遙領先的汽車工業和勉強領先中國的自動駕駛研究可以作為將來工業機器人格局的對比,中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中將有較長時間處於落後地位,但是中國的市場規模和行業人力規模肯定是遠超任何國家的。瑞典、美國將引領工業機器人體系,而日本和德國只能作為跟隨者。

順便說一句,中國要在工業機器人中獲得如同通信領域一般的領導地位,不是憑藉巨大市場就可以換來的,而是要有一家企業,有華為的鐵血精神,一方面勇於創新,另一方面勇於拼搏。中國本土企業具有本土服務的成本優勢,希望能看到一家企業,能夠為中國企業提供優秀的智能系統集成和貼身的運營服務,這樣中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才有希望獲得領先,否則就會如同汽車產業一樣,成為一群沒出息的高級打工仔。

至於消費市場機器人,這一點我對中國企業更加樂觀,某種意義上來說,在大疆統治的四軸飛行器市場上,中國企業實際上已經獲得了飛行機器人的主導權。

對於日本企業在消費機器人市場中的表現,我是非常不樂觀的。

相對於工業機器人等專業服務機器人市場,消費機器人(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的市場剛剛起步:

但是,日本的家庭機器人發展顯然走入了誤區:
1. 追求高度擬人化,強調模擬程度,但是受到現有技術限制,導致模擬度無法與真人相似,而在模擬領域,很多學者認為與人類那一點微小的差異,會給人一種詭異的感覺,導致人類情感上的排斥:

從這張照片中可以看出,日本雖然在這個領域處於領先,但是其獲得的成果離被人類情感接納相去甚遠,而可以肯定,在這個方向上做哪怕10年,20年的努力,獲得的成果也會很有限,因為人類表情是有肌肉纖維驅動的,在可預見的未來,肌肉纖維的功能依然無法被機械有效複製。

2. 追求雙足行走,但是時至今日,本田開發了幾十年的ASIMO機器人在雙足行走的穩定性上進展有限,波士頓動力公司倒是在這方面進展神速,但這兩家公司都面臨同一個問題:動力續航。

ASIMO機器人攜帶13磅(6公斤左右)電池,一次充電續航1小時。
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就我最近看到的資料,大多是拖著電線或者使用內燃機的。

有在戶外活動的電池驅動實驗型號,沒有找到有關數據,但是從電池的體積來看,續航能力不會超過2小時。

最關鍵的是:雙足行走並不是一種經濟的運動模式,至少目前實現的機械結構不是,因此對於雙足行走的追求,其實是脫離了經濟性的,這樣的追求如果沒有強大的能源技術支撐,必然會導致項目的失敗。這也許是谷歌放棄波士頓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波士頓動力並不是谷歌收購的第一家人形機器人公司,一家叫SCHAFT, INC.的日本公司才是第一家:

谷歌收購的人形機器人公司一覽表:

這幾家公司中,波士頓動力應該是最有價值的,他們除了人形機器人,還有很多模擬仿生技術,這些方向反而是日本機器人公司不具備的。

3. 不正視機器人的功能問題:

僅僅是雙足行走的機器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很大的價值,實際上,在家庭生活中,目前創造了最大的價值的機器人,看起來甚至都很難被很多普通人認可是一種機器人:

IROBOT ROOMBA:

但是這種機器人目前是銷量最大,帶給普通用戶最好體驗的機器人產品。IROBOT也是一家從軍事機器人起步的企業,它們的產品就完全沒有表情、雙足行走這樣的噱頭,他們只是在機械可以實現的範圍內最大限度的發揮機械的功能,因而取得了最大的市場成功。相反的,追逐夢想的波士頓動力或者ASIMO,甚至我可以大膽預言孫正義的機器人,在很長時間,都還要在追蹤市場的道路上坎坷爬行。

4. 不重視機器人運行人工智慧平台開發,不願意開放運行平台:
機器人之所以成為機器人,其帶給用戶的價值,除了機械功能外,人工智慧將是決定性的因素。日本雖然在軟體領域也有一些建樹,在人工智慧領域也領先於中國,但是昂貴的IT人工成本和腐朽的官僚主義作風,阻礙其建造足夠規模的平台來提供貼近用戶需求的體驗,最關鍵的,日本企業一以貫之的技術封閉作風,與共享潮流格格不入,而人工智慧只有在共享環境中才能獲得最快的發展和應用,這一點,將是日本機器人製造產業在整條產業鏈中被推入中下游的重要原因。

還是以波士頓動力為例,波士頓動力取得的成就,在日本大學、企業中沒有任何問題,但是波士頓動力形成的系統化的仿生平台能力,日本就沒有任何一個實體能夠達到,他們太封閉了,不僅僅是對中國人封閉,對它們的美國客戶也是同樣的封閉,甚至在日本企業之間,也是絕對的封閉,而不是共享這些知識,這導致了日本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推動非常緩慢,ASIMO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當然,以Abeja為代表的日本人工智慧平台,漸漸走上了開放的道路,但是保守和封閉是深入日本人骨髓之中的。

在3年之內,誰首先發布英文和中文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平台,誰就將取得消費機器人的市場先機,日本企業如果依然在推動人工智慧應用上躑躅或者無視,那麼日本企業在消費機器人市場將非常非常不樂觀!

補充一下,成都和李總理打球的這個機器人,其應用前景優於我所知道的所有的日本消費型機器人!


除非這些機器人自己造原子彈,把全球其它地方都炸了


我摸著後腦勺想了想,不可能。日本憑著37.7873萬平方公里 面積、1.27億的人口發展成為五萬億美元GDP的發達的國家這已經是極其優秀的啦。憑著認真的匠人精神成為過去的世界第二已經達到了她的頂點,再輝煌也不可能輝煌到那裡去,她的上升空間不大了,這不是日本人不優秀不認真導致的,這是她的先天缺陷造成的,那就是:1、缺乏一定體量的國內市場作支撐。難道今天日本技術不夠優秀嗎?非也。以高鐵為例,日本的高鐵技術是高於中國的,但是最大的高鐵市場在中國,依靠龐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和政府的支持中國高鐵技術迅速發展崛起。今天的日本仍佔據著製造業的高端。2、韓國和中國製造業的進步和較低的成本擠佔了她的一部分低端市場。機器人技術日本目前本身就佔據高位 進一步發展只能繼續gdp世界第三,想第一不可能。沒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就相當於沒根據地,必須要長期多別人幾個身位,這是很不容易的,雖然日本是個經常創造奇蹟的國家 。某種程度上日本能不能到世界第一不取決自己。有市場回報的技術領先,才是可持續的。技術成功但市場失敗往往會引發財務危機。這是日本的現狀。 即使他的製造業領先中國3、40年也只能這樣,非戰之罪。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在於他努力不努力、優秀不優秀而在於中國發展的怎麼樣。中國只要不亂穩步前進就永遠沒日本什麼事。以中國的體量只要穩穩噹噹發展,大力扶植民營經濟,製造業跟日本差個10來年都不是什麼事,這就是大一統的大國的好處,只要路子對了不用太認真別人就受不了了。今天中國的製造業跟發達國家比慘不忍睹那又怎樣,當然我們都希望中國能克服國內的種種問題,不要是虛胖。


感覺這個問題本身很難回答,因為各個國家的發展都是動態的,而且不確定性比較大,難以做出一個全面的預測和比較。這裡想梳理一下這個說法本身的假設和邏輯,供大家參考。

孫正義在「Softbank World 2014」的主題演講《走向世界信息革命的舞台(情報革命の舞台は、世界へ)》中首次提出了相關的命題:讓日本復活!並認為到2050年,通過信息革命,可以讓日本的經濟競爭力達到世界第一。

孫正義認為,現在製造業,擁有更多製造業勞動人口的中國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中國、美國、印度、日本的製造業勞動人口分別為7000萬:1000萬:1000萬:700萬。而日本的工資費用還特別高,造成了日本製造業競爭力的低下。

對此,孫正義提出的解決方案方程式是:生產效率 × 勞動人口=競爭力

生產效率主要通過信息化武裝來實現。

那麼勞動人口呢?孫正義認為應該通過機器人來實現。他做了一個估算,假設日本製造業導入3000萬台機器人,每台機器人24小時工作(相當於人每天8個小時的3倍),那麼就相當於增加了9000萬製造業勞動人口。

這樣的話,日本將擁有1億製造業勞動人口,並超過中國的7000萬人,達到世界第一。

同時,使用機器人的費用(相當於工資)也大大降低,差不多是中國人工資的四分之一。

按照這樣計算,日本GDP(競爭力)將在2050年達到世界第一,從而完成日本復活之路。

是否真的能如願以償呢?影響的因素太多了,難以做出分析。

但是孫正義已經開始了他的機器人帝國夢想,並通過軟銀集團行動起來。下面是軟銀在機器人領域的業務布局。

下面是軟銀集團的機器人以及相關領域產品一覽:

更多關於軟銀機器人以及日本機器人業界的信息,請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機器人大王。


聽他說說就好,沒有哪次解放人力的技術真的減少了在這個領域所需的人力資源。就日本這點人口,老孫頭不能再2020年前搞出一次嬰兒潮,2050年的時候日本肯定離經濟第一越來越遠。


Gundam Build Fighter


BAT.HUAWEI應該設研究所研究,起步就要結合設計審美。


我覺得GDP前十的都可以這麼號稱一下


不會的,他乾爹米國會再次剪羊毛的。


他的意思是:如果日本能把機器人發展到足以讓日本重登世界經濟巔峰的水平,那麼,2050年日本經濟將重登世界經濟巔峰。。。。。。。。。。。。。。。。。。。。。。預言擱這兒了,要靠好多好多好多日本人一起努力幾十年,或許能實現,如果這預言能激勵一些人,那是它的價值。


以當前日本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我覺得到時把日本人全替換成機器人倒是有可能(想想以後的av女優都是機器人也是蠻帶感的)


我還奇怪這種問題下面怎麼沒有瘋狂嘲諷的,原來是2015年的問題。繼續往下翻,總算到了民糞洶湧而入的2017年。軟銀至少已經坐擁ARM和波士頓動力,孫正義有資格說這樣的話。


2050年日本將成為中國的一個省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不允許


沒可能,日本人在2050年,會跌出世界前5,慢慢走下坡路


日本可能會世界第二。

一直認為日本人在某些方面真的很厲害,但日本自從學了西方,處理事情的方式往往變得一根筋。


推薦閱讀:

做機器視覺哪個軟體好?
世界機器人大會是自娛自樂嗎?
無人機研發包含哪些方面?
為什麼日本這個國家會對人偶和機器人如此執著?
科學家為什麼不能根據人的大腦神經網路的工作方式,研究出類似的演算法,從而做出可以想人類一樣思考的機器人?

TAG:機器人 | 孫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