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阿里合伙人,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估計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真心不多……不過姑且拋出來。問題的起因是,發現近期要參加的一個活動,可能會遇到某位合伙人。


沒能力回答這個問題,湊個熱鬧。

私以為能成為阿里合伙人,對他們來說也不是特別巨大的驚喜,讚賞或者負擔什麼的,因為這些能成為合伙人的人本身的格局已經是准合伙人的思維了。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投資2元買彩票中10元的驚喜和投資1000中2000的驚喜,差不多啦。或者大學當個學生會主席和上班當個組長什麼的,也差不多。

但是意味著你已經和這個團隊榮辱與共吧,思維可能會上升到公司真正利益的程度,想法與公司更契合和一致。


其實和平時差不多。

非要說不同:

1. 感覺壓力上會更大了點

2. 一些資源協調上會更多站在公司的角度了

3. 和朋友們吹牛逼更有談資了,各種高級來往群會有更多的信息來源。


獨家專訪俞永福:成為阿里巴巴上市之後的首批合伙人是一種什麼體驗?

文/方園婧

12月8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委員會宣布加入4位新成員,這是阿里巴巴上市之後首次新增合伙人。

這四人分別是:阿里移動事業群及阿里媽媽總裁俞永福、阿里巴巴集團副CFO鄭俊芳、螞蟻金服集團財務與客戶資金部總經理趙穎以及阿里巴巴農村淘寶總經理孫利軍。4位新合伙人加入後,阿里巴巴合伙人委員會的人數增加至34人。

新人加入後,阿里巴巴的合伙人班子進一步年輕化,70後佔比超過80%,出生於1976年的俞永福和1977年的孫利軍成為了34委員會中最年輕的兩位合伙人。

所謂「阿里合伙人」指的是,阿里巴巴從2010年開始試行的合伙人制度。該制度在2014年正式對外披露。合伙人享有董事提名權和獎金分配權,在阿里巴巴上市的招股書中曾明確指出,「合伙人有權提命阿里巴巴過半數董事,提名董事需經股東會投票支持過半數方可生效。」

加入阿里合伙人需要符合以下幾個標準:新合伙人需要滿足在阿里巴巴工作或關聯公司工作5年以上;對公司發展有積極的貢獻;高度認同公司文化,願意為公司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竭盡全力等條件。

擔任合伙人期間,每個合伙人都必須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其中,馬雲和蔡崇信為永久合伙人,其餘合伙人在離開阿里巴巴集團公司或關聯公司時,即從阿里巴巴合伙人中「退休」。

從這個標準來看,俞永福是這4位合伙人中最特殊的一個。

因為除了他以外,其他3位都是加入阿里十多年的「老阿里人」,而俞是其中唯一一個「外生力量」。

阿里巴巴似乎對俞永福寄予厚望。自阿里巴巴在2014年6月宣布全資收購UC後,不到兩年時間內,他身上先後背上了阿里移動事業群、阿里集團戰略決策委員會成員、阿里媽媽總裁等職位,在集團內的影響力和地位迅速爬升。

從整個阿里集團來看,對於這樣一個非電商出身「空降」阿里的新人能被賦予這麼大的權利和晉陞速度,很顯然意味著些什麼。

阿里合伙人委員會對此解釋是,俞永福具備創業者精神,「作為UCWeb領導者他不計個人得失,接手高德,帶領UC和高德取得了出色的戰績。2015年又接手阿里媽媽整合易傳媒,轉戰北京、杭州、上海,初見成效。雖然完全地加入阿里時間不長,但俞永福的胸懷、擔當和付出很好地體現了阿里巴巴的價值觀和使命」。

換句話說,UC+高德、阿里媽媽和易傳媒的整合成功,很大程度上為俞永福在阿里集團內部打下了一定基礎,穩固了軍心。

界面新聞12月8日第一時間獨家專訪了俞永福,他詳細解釋了此次阿里巴巴新增合伙人的來龍去脈,並首度向外界透露了他當選為阿里合伙人的感受,「並不意外,更多的是喜悅」。

俞永福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他在一年前就被提名為合伙人候選人,並順利通過了一年的合伙人觀察周期,但最終全票通過這件事讓他有些許意外。

嚴格來說,俞永福正式加入阿里集團不滿兩年,還不符合「新合伙人需要滿足在阿里巴巴工作5年以上」的標準。他解釋說,他的5年期限採用了阿里投資UC的年限計算方法,阿里2009年投資UC,到2015年已滿5年。

俞永福向界面新聞詳細回顧了接手阿里媽媽以來的感受和未來目標,也回應了阿里集團最近在媒體集團、優酷土豆等投資背後的一些考慮和想法。

最後,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他很認可馬雲2015年9月份在內部會議中對阿里巴巴未來的一個定義:中國不缺Chinese Company,而缺National Company,阿里要做的就是成為中國的國家企業,並真正地成為一個全球化企業。

以下是此次專訪的部分內容:

界面:你加入阿里巴巴還不滿5年,沒達到5年合伙人的年限,為什麼阿里巴巴會第一批就選中你?

俞永福:第一,在合伙人的規章上面,的確對於5年是有要求的。我比較特殊,因為阿里巴巴是2009年就投資了UC,實際上我的5年是這麼計算和認定的。其實在這一次過程中大家有討論,但還是遵從了整個合伙人的規章和方式的。

另外2015年阿里完成了很重要的新老管理團隊交接。在5月份,逍遙子帶隊的管理班子,實際上都是70後。所以說在合伙人的層面,實際上對於年輕化也是很重要的,我應該是第二年輕的,大聖(孫利軍)是77的,我是76年的。所以這一次34位合伙人,我年齡上排倒數第二。

第二,我認為整個阿里組織在自我進化,開始有更強的包容性,開始增加外生的團隊和基因。

界面:怎麼評價這次進入阿里合伙人的這4個人?有什麼選拔的標準?

俞永福:阿里合伙人的選取還是非常嚴格的。其實這裡邊有幾個標準是很重要的,使命驅動、對阿里價值觀的認同以及各個業務業績的肯定。

價值觀的堅持是很重要的。這一次增加4位同事,有兩位是一線的指揮官,我帶移動事業群和阿里媽媽,另外一個我們叫大聖,孫大聖(孫利軍),他實際上是帶農村淘寶的總經理。我們都是來自於不同業務的團隊。

我後來才知道的,其實是有一年這麼長時間的觀察期的。一年前要經過合伙人的提名,要有觀察周期,然後評價周期,最後還要經過合伙人一人一票的不記名投票來選取。我後來知道結果是全票通過,我自己還是挺開心的。

界面:接手阿里媽媽這半年來,你覺得自己是否有達到之前設定的目標,帶領阿里媽媽走出淘寶系?

俞永福:阿里媽媽的工作我認為包括了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把阿里巴巴基於淘寶和天貓的大數據營銷做好。它的工作目標非常清晰,就是如何基於淘寶天貓,利於大數據營銷,然後提高整個業務質量。

我原來不是做電商業務,用非電商的視角如何看待這個工作,其實還是涉及到如何把握方向、策略、班子,我主要考慮如何利用大數據把用戶和營銷連接得更准。

第二部分,要提高整個媒體運轉的效率。幾個月時間還是立竿見影的。

我們要利用阿里的大數據,把數據產品化做好。利用「達魔鏡」數據研究,把數據投放做好。另外一方面,還要把整個阿里巴巴的平台的資源更大化並且組織好。

舉一個例子,原來大數據營銷是在淘寶天貓之上應用得比較成熟了。但是,阿里平台上的其他產品,比如UC的頭條,神馬搜索,阿里音樂,阿里體育等等這些資源,如何具備大數據營銷能力?如何把這些資源從單個產品變成組合?主要是在這些方向上有比較明確的進展。

界面:2015年阿里做了很多的收購,比如優酷土豆,他們也會加入到阿里媽媽的業務體系里去。你怎麼去做這些整合?

俞永福:我不用阿里媽媽的視角看這個問題,而從整個阿里巴巴來看。我作為阿里巴巴高管團隊的成員之一,實際上要考慮的是如何讓新的團隊,新的資源融入到大平台,這其實是我們重要的責任。

有三個心得是非常關鍵的。

首先必須信任優酷,我們必須相信這個團隊。第二我們必須給這個團隊空間。第三,如何利用整個阿里平台的資源,幫助優酷做大做強。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一段時間逍遙子任命魏明兼任優酷總裁以及阿里數娛的總經理,實際上就是直接把這一塊業務交給魏明,交給優酷,讓他自己做大做強,而不是強加阿里的業務放進來。

另一方面,優酷進入大平台後會得到關鍵的支持,阿里巴巴有巨大的數據資產,雲計算能力,這幾方面都能夠幫助優酷土豆繼續做大做強。

界面:阿里在2015年做了很多收購,如果你用一句話概括阿里集團未來想要做的事情,你認為阿里最後能夠成長成一個怎樣的生態呢?

俞永福:這個題我回答並不是特別適合,我只能談自己的個人看法。

2014年9月份在上市之前,馬總(馬雲)在杭州提出了他對於「阿里巴巴未來到底是一家什麼公司」這個命題的思考,答案是阿里巴巴要成為一家國家企業。相當於是你說到德國想到了西門子,說到韓國想到了三星。

其實中國今天不再缺一家「Chinese company」,因為中國市場足夠大,培養出來很多不錯優秀的中國企業。但中國未來缺什麼?其實缺「National company」,缺「International company」,中國的國際企業和中國的國家企業。

我能看到最大的機會,就是如何把阿里巴巴發展成為一家「National company」。我覺得中國的未來不缺投資人,中國的未來缺創業者和企業家。我還是相信實業興邦,只有中國的企業發展了,中國的未來才有發展。這些年看也是這樣的,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話語權都在提高。原因是什麼?其實是因為中國的產業和企業發展了。

(註:原文來自界面:http://www.jiemian.com/article/466936.html)


不瞞你說,我在跟馬雲合作項目,我們兩個的資產加起來可以撼動中國經濟。


錢越來越多

壓力越來越大

屬於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少


我猜是屁股決定腦袋的感受,以及加入一個新圈子帶來的信息優勢


推薦閱讀:

隱名合伙人(實際出資人)和顯名合伙人(名義出資人)是否現實存在?兩人之間約定的效力如何?
做少兒美術培訓,一個人做好還是找個合伙人好呢?資金壓力不大,是想有個可以商量的人,可以共同謀劃?
和閨蜜/好朋友合夥開公司靠譜嗎?
如何跟合伙人正確投資比例跟分紅問題?
三個朋友各側重不同工作,想合夥開一個幼少兒培訓班,收入分成怎麼安排比較合理公平?

TAG:阿里巴巴集團 | 合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