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收徒是不是要弟子給他送干肉,為什麼?
孔子以前,教育基本上被貴族階級壟斷,平民階層無緣接觸知識。
孔夫子有教而無類,將教育推廣到了平民階層(雖然不是新中國這樣的全民普及教育)。後世說孔子偉大,很大程度上是要讚頌這一條的。
所以,即使我們把這一句理解為「只要帶著肉來求學的,我沒有不教的」,也絲毫無損於孔子的形象。今天的教育已經完全普及了,故而受教育被視為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回到孔子那個年代,受教育還得看你的身份夠不夠格。這時候有位老師,只要你想學他就願意教,上哪兒找這好事去?
而且說實話,如果連一條臘肉都出不起,在那個年代,也就告別知識了。
所以我們現在看,覺得孔子說「帶著肉來的,我沒有不教的」好像有點丟份。但在孔子那個時代的人聽了,我猜要麼肅然起敬,要麼咒罵他收學生不看出身,斷不會有人說「你教書還收東西?」
另外有答案說顏回特別貧窮的,我找到一段《莊子》:
【孔子謂顏回曰:「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曰:「不願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飦粥;郭內之田四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願仕。」孔子愀然變容曰:「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失之而不懼;行修於內者無位而不怍。』丘誦之久矣,今於回而後見之,是丘之得也。」】顏回家貧,恐怕也只是和其他同學相比較的結果。我說,只要你掂著酒來我家,我沒有不陪你喝酒的。傳出去變成:他說,你要想跟他喝酒,必須得掂著酒到他家。
肉不僅是一種食物,而且具有禮制意義,脩尤其是。脩指脩脯,周禮中說是一種加薑桂鍛治的肉乾,單純的鹹肉稱為脯,所謂束脩,就是十根一束的脩,朱熹認為,這是相見執禮中最薄的一種(薄於羊雁雉鶩,熟悉詩經可知,送鳥是重要的禮制)。弟子給束脩一方面有經濟意義(極小,實際上表現的是禮之薄),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弟子對於師長的尊禮(禮大於利益)。先秦儒家非常強調師道,可以說整個儒家學說中,對於學者自身的定位首先是師,無論是國之師,還是人之師,儒者從政也好,為學也好,修身也好,都是圍繞這一核心身份展開的,因此,它選擇束脩這種禮制色彩強烈的東西構成了師生關係的一種象徵。
首先,南懷瑾把束脩解作「自我約束修行」的洗地行為不僅無益於洗白,反而有些有辱斯文了。
關於束脩,應該作干肉解。個人理解是,孔子說「帶著干肉來見我的,我都會他們一些教誨」,但沒說「真心求學但兩手空空的人我就不教他,除非他交束脩給我」,事實上顏回非常窮困但他是孔子最欣賞的弟子,可見束脩並不是到孔子門下就學的硬性標準(當然要是有人說顏回就是因為買干肉才窮的那我也不知道說啥好了?)
也許登門拜訪又帶著禮物顯得訪客比較懂禮數會給孔子一種孺子可教的印象,才會給拜訪者一些教誨吧(「君子不失言亦不失人」是也,知道誰該教誰不該教)
孔子的形象並不因為束脩而打折扣,反而在聖人的光輝下多了些凡人的色彩,南懷瑾為了維護儒家形象故作曲解反而有些洗白不成反抹黑的感覺。勞動需要報酬,這難道不對?從「魯國贖人可取金」的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其實孔老夫子的思想更符合中庸之道,也符合老毛提倡的「辯證思維」,只不過被後世神話、曲解了很多,改變了原來的用意而已。孔老夫子被稱為「萬世師表」我認為是名副其實的,稱為「聖人」就過了,相信孔老夫子在世都不會同意。
其實世上哪有聖人?
神話的原本,其實就是扭曲了事實!!!沒有肉只送給他干有點嚇人吧
那是學費啦,孔老師也是人,要吃飯養家的說。不交學費你讓孔老師喝西北風啊?
不過孔夫子絕不是亂收費的黑心老師,他收學費明碼標價,是符合教育局規定的:十五有志於學(交15條幹肉讓你提起學習興趣),三十而立(交30條幹肉你可以站著聽),四十不惑(交40條幹肉老師給你答疑,讓你沒有困惑),五十而知天命(這個高端了,交50條幹肉,老師給你講點進階內容),六十而耳順(交60條幹肉老師就講點你愛聽的),七十而從心所欲(交70條幹肉你上課時想幹嘛就幹嘛,老師不會掛你的)……
嘛~老段子了。
///////////////////
所以說你們啊,還真開不起玩笑,嘖嘖。這個橋段可以參考《西遊記》中如來言經不可輕傳的道理。如來傳經與孔子授徒是一個道理。傳播知識是孔老師的人生理想和情懷,是莊重嚴肅且需萬代傳承的事業。這其中傳播知識的主體是老師,必須在受到尊重和物質支持的前提下才能長期從事教育事業。教育如果不值錢,不被物質認可,那麼教育就不能傳承下去。這個值錢的前提,需要以「禮」來實現。像《武訓傳》里武訓對待教育的努力只能是杯水車薪,長遠來看必定無以為繼。劉慈欣《鄉村教師》里父老鄉親對希望小學的蔑視,說明了什麼呢?不值錢的教育不如一個發動機,還能拆解成齒輪賣廢鐵。
孔老師如果一開始就以施粥的心態搞教育,那麼他到不了四十還沒到不惑就得窮困的一命歸西。儒家香火也將就此湮滅了。
因為孔子的學生來自各地,東周的時候沒有統一市場、統一貨幣且還是自然經濟為主,人家教書先生為了生計肯定要收學費,那麼什麼糧食啊,布匹啊之類的都可以作為學費,但是就單位體積的價值(不可能太貴重,也不能太便宜)及利於保存(一是不能太容易腐壞,二是不能太佔地方)的角度來說肉乾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同時,要求大家都統一交肉乾也避免了各類物品價值的換算。況且那年月也沒什麼好吃的,拿條肉乾孝敬老師既拿得出手也是各方都樂得接受的。話說屋檐下晾著一溜鹹肉的畫面還是挺有喜感的~~~~肉香陣陣,學習動力瞬間爆棚
學費啊
唐僧到西天取經還要那個人事出來呢。在當時,十條肉乾是最低的禮物了,只要有心就能拿出來。空手而去且不說對老師尊敬不尊敬,對學習的態度也讓人懷疑啊。
因為他要用干肉換乾貨。
人生在世,最怕的就是因果二字。我收你為徒,你送我干肉,大家互不相欠,各自心安。你以後死了受苦了,我幫你是人性,不幫你也沒什麼。世上最難還的,莫過於人情二字,要命的!
最近剛好在同濟大學旁聽《論語導讀》一課,也正好講到這一章,我簡單地解釋一下。
收學費和有教無類並不矛盾,據劉強老師的解讀,當時的十串肉乾並非昂貴的東西,所以孔子此言主要不是強調「學費「等物質層面的東西,而是希望看到學生求學的誠意。
在當時來說,這符合孔子一直推崇的「禮」的準則,也包含著求學問道尊師守禮的內涵。況且,就算學生窮得沒有辦法交學費,孔子也會願意教導有誠意求學求道的學生,這更體現了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
簡單地分析當時的情景,再從現在實際生活中感悟,這句話其實很容易理解。
希望能幫到你。學費。
如果這個問題交給孔夫子答,他老人家也許會說:君愛其肉,我愛其禮。
如果我什麼東西都不收就來教你禮樂詩書,這既是對我自己的一種不尊重,也可以說是對你的一種不尊重。師生之間雖然在禮節與心態上要有尊卑之分,但是必須要在這一來一往的束修之禮上保證人格上無差等。
就像《獨行俠》里的那個印第安人,就算與對方有再大的仇恨,也要在盜走對方的犯罪工具時,在原地留下一根意為交易的羽毛。
你可以罵孔子關於儒家的一切,也可以吐糟孔子的各種事迹,但是,如果你對於孔子在中國教育史的劃時代意義而進行否定的話,那你這人,我就只能說,不是蠢就是壞了。
你上學不交學費?你去找大佬求教問題不提點土特產啥的?你找大v提問參加知乎live講座不交點錢?人家怎麼也是一國最高司法長官,國際名人,去找他請教問題帶東西怎麼了?你一個普通老百姓現在拎兩斤好茶找國家科學院院士請教問題,看人家搭理你么?孔子呢?只要是來見我的人懂得禮數,請教的問題我都能給點看法,這很厚道了吧?
我純粹是搬運工,關於"束脩「,正好看到兩則資料。
其一是清褚人獲的《堅瓠集》:
束修二字。自朱子以束脯言。人知為弟子饋師之禮。不知漢書鄧後紀雲。故能束修。不觸羅網。注以約束修整言之。又鄭均束修安貧。恭儉節整。馮衍傳。圭潔其行。束修其心。又劉般束修至行。杜詩薦伏湛雲。自行束修。訖無毀玷。延篤雲。吾自束修以來。為臣子忠孝。交不謟瀆。鹽鐵論。桑弘羊曰。臣結髮束修得宿衛。梁啇曰。王公束厲節。晉荀羨擒賈堅。堅曰。吾束修自立。君何謂降耶。嵇中散集雲。全束修無玷之稱。皆檢束修餙之義。可見自行束修以上。夫子言能餙躬者。皆可教也。未必言及禮物。朱子以禮物言者。本檀弓曰。古之大夫。束修之問不出境。少儀曰。其以乘壺酒束修一犬賜人。若獻人則陳酒執修以將命。亦曰。乘壺酒束修一犬。榖梁傳曰。束修之問。不行境中。故云束修至薄者。
這裡列舉了大量例子,證明「束修」確實有兩義,一指能自己約束自己,修習禮儀,一指薄禮。
另外傅佩榮《朱熹錯了》一書,亦有論到「束脩「之義:
朱注認為:束脩是薄禮,表示來者誠心向學,所以孔子沒有不教誨的。另外,在《後漢書》的《延篤傳》與《伏諶傳》都出現「束脩「一詞,而這兩處的「注」都說是指「年十五以上」,並且可以上溯到鄭玄的觀點。也有人把「束脩「說成「束帶修飾」。如黃式三《論語後案》說:「自行束脩以上,謂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帶修飾之禮。」那麼,束脩是指薄禮還是指年紀呢?為了辨明這個問題,首先不妨就語法來看。
首先,如果束脩是指干肉,則句子結構是:「自行……以上」。但是遍查《十三經》的語句,沒有這種用法。有的是「自……以上」,所指為年紀,為「從幾歲以上」之意。譬如,《周禮·秋官司寇》兩度提及「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意思是:從一歲以上的孩子都要登記戶口。「以上」二字描寫數字往上增加,十分恰當。如果把「以上」說成學生帶著干肉「來請教我」,則表示孔子這個老師自居高位,實不合宜。
其次,在《論語》中,「自」字二十見。其中十次為「從」(從某處或某時)。另有十次以「自」為「自己」,這時只有一種用法,就是作為反身動詞的主詞,譬如「夫子自道」(14·28),「毋自辱焉「(12·23),」躬自厚而薄責於人「(15·15),以及」自訟「()5·26),」自省「(4·17)等,這個」自「是不能另有」賓語「的。現在,如果依朱注,把」自行束脩以上「理解為」自己帶著干肉來請教我「,那麼這兒的」自「就有明確的賓語(干肉)了。如此不合乎其他的」自「作為」自己「的用法。
如果把這個」自「當作」從「,就沒有問題。孔子的意思是:「從十五歲以上的人,我是沒有不教誨的。」至於十五歲的人是否「束帶修飾」,則並非重點。年紀是唯一考慮的。珍愛健康,拒絕注水肉。
推薦閱讀:
※中國歷代皇帝順序?
※在近代,日本和俄羅斯可以被算作西方列強嗎?為什麼?
※在唐朝如何才能封侯?如果靠軍功封爵,各爵位封賞有什麼標準嗎?
※世界各地髒話是如何產生的?
※中國歷代官修歷史的目的是什麼?